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十三單元 文化交流與傳播(含解析,共7份)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十三單元 文化交流與傳播(含解析,共7份)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

資源簡介

大題練(二十三) 文化交流與傳播
(分值:50分)
1.(2024·福建漳州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隨著兩宋城市的發展,一方面城市工商業發達,市井文化日趨繁榮;另一方面延續自南北朝隋唐而來的士人城居之風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顯增多。由此,士庶之間、清雅文化與市俗文化之間呈現相互對立、相互滲透的關系,這構成兩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擁有核心政治資源,掌握著文化霸權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階層處在士人階層之下,屬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的臣民。由于文化強勢之最終仍有賴于政治資源,還衍生出不同行政級別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產生相應層級差別的有趣現象。兩宋城市文化發展,承續并鞏固了唐代以來,文化資源集中于城市所帶給專制國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權,并從各方面影響著村落世界。
——摘編自包偉民《兩宋“城市文化”新論》
材料二 11世紀歐洲城市開始興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許狀為紐帶確立的共同體。城市特許狀是城市居民通過種種爭取自治權的斗爭,從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約,這意味著共同體的事由全體成員做主。12世紀,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羅馬法在歐洲復興;中世紀晚期,市民階級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現代國家的雛形。特許狀是一紙契約,賦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經營工商業的權利。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市場意識等新的經濟理念在城市誕生,現代會計、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經濟文化在中世紀城市得到初步發展。這促進了16世紀歐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編自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處。(5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造成古代中國和中世紀歐洲城市文化差異的原因。(5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5分)
2.(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官方檔案中可以看出,順治到乾隆期間至少有50件檔案內容與俄羅斯貿易相關,俄中的貿易線路涉及從東北的黑龍江、嫩江、北京、張家口、鄂爾多斯、伊犁、哈薩克整條草原絲綢之路的商道?!度A事夷言》中記載:“因陸路所歷風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經過南洋暑熱,致茶味亦減?!瘪R克思在《俄國的對華貿易》一文中也專門指出,恰克圖貿易中的中國茶葉“大部分是上等貨,即在大陸消費者中間享有盛譽的所謂商隊茶,不同于由海上進口的次等貨”。
材料二 茶葉在歐洲發展過程中與各國傳統風俗和飲食習慣融合,形成各國獨具特色的茶文化。17世紀,荷蘭上層社會風行品茶,婦女舉行茶會招待親友,為女性提供了飲茶和交流的空間,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方的男女平等。英國根據本國文化進行創新,為促進國內糖的消費,鼓勵人們飲茶時加入糖,同時飲茶有益健康在英國形成共識。歐洲人創造出許多和茶相關的優秀文學和藝術作品,另一方面歐洲茶館的活動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摘編自車乒、藍江湖《絲綢之路上中國
茶文化的傳播及其對歐洲的影響》
(1)判斷材料一的史料類型,并分析其史料價值。除了上述史料外,還可以選擇什么類型的史料作為輔助?(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茶傳播的世界影響。(5分)
3.(2025·內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女裝的演變
中世紀 下層民眾的服裝以簡潔樸素為尚,婦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寶捐給教會,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長衣和連袖外套為主,色彩素淡。
14至 17世紀 這個時代的女裝輪廓是高腰、巨大的泡泡袖、夸張的肩膀和體積龐大的裙子,強調腰部線條的優美和身體曲線的展現。用于制作這些衣服的面料有厚重的錦緞、天鵝絨、絲綢等,具體取決于個人的財富。
18、19 世紀 大規模的服裝廠開始出現,服飾的價格進一步降低。女性服裝逐漸擺脫束縛,短裙和緊身上衣逐漸成為主流,也出現了比較實用的外套和褲裝。
20世紀 上半期 流行了數十年的S型服裝逐漸消退,緊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飾向自由的現代形態轉變。30年代的服裝以深色調和簡單的款式為主,40年代為了節約材料和資源,服裝設計受到嚴格限制,機智的服裝商人減少了女裙的長度和褶皺。
二戰后 新的面料和技術的發明給人們帶來新的樣式和輪廓,以迪奧、巴黎世家為代表的一批高級時裝設計師,為戰后世界帶來新的時尚秩序。
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對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2分)
4.(2025·山東蘭陵期中)近代以來,人們在不斷的遷徙中求生存、謀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
時間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歐洲、非洲 歐洲、亞洲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歐、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遷 移數量 至1850年,黑奴約為1 500萬,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歐洲移出4 800萬,1834—1941年亞洲移出1 200—3 700萬 1960年遷移人口為325萬,1974年為9 475萬,1985—1990年年增長率為259%
——據鄔滄萍《世界人口》等編制
上表能夠反映近代以來全球國際人口遷移的多種趨勢。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12分)
大題練(二十三) 文化交流與傳播
1.(1)不同之處:城市文化主導階層不同(古代中國是士大夫;中世紀歐洲是城市居民或市民階級);城市文化管理模式不同(古代中國是專制政治;中世紀歐洲是法律);城市文化內涵不同(古代中國是儒家思想影響下雅俗文化互相滲透和對立;中世紀歐洲是商業文化);城市文化層級不同(古代中國是封建等級;中世紀歐洲是平等、單一層級);城市文化發展道路不同(古代中國是傳承性;中世紀歐洲是創新性);城市文化作用不同(古代中國是鞏固封建統治;中世紀歐洲是促使現代歐洲文明成型)。
(2)原因:
中國:專制制度不斷強化;科舉制度繁榮;封建經濟高度發展。
歐洲:西歐城市工商業逐漸繁榮;王權的加強;羅馬法復興;市民的斗爭。
(3)理解: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不同表現,應相互包容、相互尊重;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建設和諧世界的文化基石;文化多樣性是交流、創新的源泉。
2.(1)文獻史料。是官方史料,間接反映了清代草原絲綢之路的路線、商品以及中俄貿易的情況,史料價值較高。可以補充實物史料。
(2)影響:形成獨具特色的茶文化,促進茶文化的交流與創新;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增加西方國家財政收入;激發與茶相關的文學藝術的發展;豐富了歐洲的社會生活。
3.示例 論題:中世紀以來女裝的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闡述:中世紀基督教在西歐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會宣揚的原罪說、禁欲、苦行等思想嚴重壓抑了人性。受此影響女裝以簡樸為尚,色彩素淡,款式寬松。
14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復蘇和發展了人文主義,推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14—17世紀女裝高腰、泡泡袖、夸張的肩膀和體積巨大的裙子均是人文主義提倡以人為中心,突出女性曲線美的折射與反映。而人們可以根據財富選擇服裝面料,也是文藝復興以來崇尚財富追求世俗享樂的體現。
20世紀上半期受經濟危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經濟發展及民眾物質生活水平下降。服裝設計受物資不足的限制,精明的服裝商人通過縮減女裙長度及褶皺等方式節約布料。
綜上所述,中世紀以來女裝的發展成為時代發展進步的縮影。
(“示例”只作評卷參考,不作唯一標準答案)
4.趨勢: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
歷史原因: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全球日益成為相互聯系的整體。隨著歐洲殖民擴張的加劇、三角貿易的發展,歐洲白人、非洲黑人、華人等群體的跨地域轉移進一步加強;二戰后,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國際人口遷移的數量不斷增加,范圍不斷擴大。
(還可以從移民的區域主要由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遷移;移民的方式是自愿移民逐漸轉變為主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遷移、被強迫進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等方面進行。)小題練66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分值:每小題3分,共51分)
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
1.(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3“史料閱讀”改編)據《禮記·樂記》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后能興禮樂也。該材料(  )
A.明確了社會的等級關系
B.規范了宗廟行徑的祭祀活動
C.強調了統治秩序與和諧
D.規定了貴族政治生活的總則
2.(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4“史料閱讀”改編)唐太宗認為“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這表明唐太宗(  )
A.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B.認為君主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C.善于接納臣民的各種諫議
D.實行了相對開明的民族政策
3.(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7“問題探究”改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深厚?!暗隆薄靶ⅰ薄岸Y”“仁”“正”“儉”“公”“廉”“勤”“能”“敬”“義”“賢”“信”等,都是中華優秀文化中的基本理念。以下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是(  )
①厚德載物?、谝匀藶楸尽、圩詮姴幌ⅰ、芴煜聻楣?br/>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9“史料閱讀”改編)順治帝十分欽佩湯若望的學識,曾說: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閎通歷法。徐光啟特薦于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但以遠人,多忌成功,終不見用。朕承天眷,定鼎之初,爾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于有成。又能潔身持行,盡心乃事。順治帝重用湯若望的主要目的是(  )
A.調和西學與傳統文化的矛盾
B.修訂歷法鞏固清朝統治
C.應對東來的天主教會的挑戰
D.宣揚國威維護朝貢體制
5.(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11“歷史縱橫”改編)古代朝鮮的政治制度、日本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度、越南的科舉制度多以唐制為藍本。唐朝服裝傳入日本后,被改造為“和服”。唐人的打馬球、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先后傳入日本。這反映出唐朝(  )
A.文化影響廣泛 B.民族政策開明
C.政治制度先進 D.崇尚陽剛力量
6.(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12“史料閱讀”改編)馬克思認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庇纱丝芍拇蟀l明傳入歐洲的影響是(  )
A.便利了文化的傳播
B.促進了思想解放
C.推動了歐洲社會轉型
D.為開辟新航路提供了條件
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
7.(2024·河北保定三模)殷商統治者自稱“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統治假托為“上帝”的命令。周人滅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訓,認為“天命靡?!?,即“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能否享有“天命”,取決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否保民。這一思想變化反映出(  )
A.原始民主政治的影響 B.民本思想的萌發
C.統治者道德修養提升 D.神權政治的衰微
8.(2025·湖北起點考試)在《戰國策》和《漢書》中,古人就提出了“愛國”和“愛國如家”的觀點。在古代社會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四位一體的。在人們心目中,君主是國家的象征,君主的憂樂與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興衰聯系在一起,國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人的愛國主義(  )
A.體現家國一體的理念
B.具有鮮明的階級屬性
C.推動大一統思想形成
D.與華夏認同相伴而生
9.(2024·天津和平區調研)近代前期,林則徐、魏源高舉“經世致用”旗幟以求紓解民困、匡時濟世的良策,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仍受當時盛行的“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梁啟超在《古議院考》中強調中國古代早有“議院”,只是被后來的“民賊”湮沒。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國(  )
A.救亡探索深受傳統文化影響
B.傳統文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發展
C.向西方學習以達強國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10.(2024·河北邯鄲模擬)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說:“德也者,非一成而不變者也(吾此言頗駭俗,但所言者德之條理,非德之本原,其本原固亙萬古而無變者也。讀者幸勿誤會。本原惟何?亦曰利群而已),非數千年前之古人所能立一定格式以范圍天下萬世者也?!边@反映出,梁啟超(  )
A.意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B.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求
C.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
D.提升了國人的道德觀念
11.(2025·廣東廣州摸底考)王韜(1828—1897)認為物質和制度文化屬于“器”的范疇,易相通,而屬于“道”的中西精神文化則較難相通,故提出“道不能即通,則先假器以通之”。由此可見,王韜(  )
A.主張對傳統文化適時改造
B.推崇建立君主立憲制度
C.仍然堅持中體西用的觀念
D.未對中西文化理性思考
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
12.(2022·北京高考,1)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
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
C.證明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
13.(2022·全國甲卷,24)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14.(2022·湖北高考,1)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蓋上繪有按星空方位標注的二十八星宿圖,其中的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這表明(  )
A.圖像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西周重視天文觀測
C.文物與文獻可相互印證
D.楚國制漆工藝精湛
15.(2022·全國甲卷,27)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
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
16.(2023·北京高考,1)中國傳統音樂以宮、商、角、徵、羽為五聲音階?!妒酚洝窌酚涊d:“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边@一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  )
A.重視選賢任能 B.尊重個性自由
C.強調多元互鑒 D.注重仁義道德
17.(2023·湖南高考,5)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
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
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
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
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
小題練66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C [題干材料的主旨大意是:對于統治者來說,秩序與和諧是維護統治的重要前提。沒有秩序,就會陷入混亂;沒有和諧,人心就會渙散,這樣,統治將無法維持下去。故答案為C項。材料中未涉及等級關系,排除A項;選項B項脫離材料主旨,材料本身未強調宗廟祭祀活動,排除;選項D與材料無關,排除。]
2.A [材料“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體現了唐太宗認識到百姓的作用,強調“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即強調保護人民安穩,統治才能安定,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A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認為百姓是國家治理的根本,排除B項;題干沒有反映唐太宗納諫和實行的民族政策,排除C、D項。故選A項。]
3.D [據材料“德”“孝”“禮”“仁”“正”“儉”“公”“廉”“勤”“能”“敬”“義”“賢”“信”并結合所學可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以人為本、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①②③④正確。故選D項。]
4.B [據“爾湯若望來自西洋,精于象緯,閎通歷法”“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爾為朕修《大清時憲歷》,迄于有成”可知,湯若望精通歷法,當時的治歷專家魏文魁等人比不上他,所以順治帝重用湯若望的主要目的是讓其為大清修訂歷法,鞏固清朝統治,B項正確。]
5.A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的政治制度、服飾、體育活動等文化深深影響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可見唐朝文化影響廣泛,A項正確;材料主旨不是唐朝的民族政策,排除B項;政治制度只是一個方面,不全面,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的影響力,而不是其文化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A項。]
6.C [據材料“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并結合所學可知,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鹚巶魅霘W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繼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書,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綜上可知,四大發明在歐洲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即推動歐洲由中世紀向資本主義近代社會轉型,C項正確。]
7.B [據材料可知,周人在滅殷后,開始強調“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取決于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及能否保民。這反映了周人開始關注民眾(民)的地位和君主對民眾的責任,這恰恰是民本思想的一種體現,故選B項。]
8.A [由“愛國如家”“君主是國家的象征”“君主的憂樂與國家的安危和民族的興衰聯系”“國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可得,古人的愛國主義體現出了家國一體的理念,故選A項;題干體現的是君主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與階級屬性并無關聯,所以B項與題意不符,排除;大一統思想是相對于一個政權內部而言的,而愛國則是相對于其他政權而言的,所以C項與題目主旨不符,排除;華夏認同是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但是家國一體的理念在春秋戰國之前就存在了,所以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9.A [據材料“林則徐、魏源高舉‘經世致用’”“‘中體西用’仍受當時盛行的‘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早有‘議院’”可知,伴隨著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出現,近代中國人均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故選A項;傳統文化在近代前期繼續發揮作用,并非其內涵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明顯是借助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而非向西方學習,排除C項;林則徐、魏源以及洋務派并非要改變政治制度,不屬于“托古改制”范疇,排除D項。]
10.B [據材料“德也者,非一成而不變者也”可知,梁啟超強調時代發生變化了,傳統道德也需要隨時代變化加以改造,適應新的需求,結合所學,這一時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梁啟超強調德要利群,要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求,故選B項;題干中并未表現出梁啟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反而認為傳統的道德觀念并非一成不變,梁啟超想借助改革傳統道德,培養新的國民,而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排除A項;題干中,梁啟超并未對中西方文化進行明顯的區分和對比,故無法斷定他理性地看待中西方文化,排除C項;題干中主要涉及梁啟超對傳統道德的理解,未涉及對國人道德觀念的影響,不能得出提升了國人的道德觀念的結論,排除D項。]
11.A [王韜的觀點是中西精神文化難通,但可以通過物質和制度文化的交流(即“器”)來促進,這隱含了需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某種形式的改造,以更好地與西方文化交流,故選A項;王韜屬于早期維新派,B項與材料中王韜的觀點無直接關聯,在政治制度上他并未提及具體的建議,排除;中體西用強調的是在保持中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但王韜的觀點更多是在探討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并未明確表明堅持中體西用,排除C項;D項與王韜的深思熟慮和具體建議相悖,他明確提出了文化交流的策略,顯示了對中西文化的理性思考,排除。]
12.B [“多元”指中華民族起源的多元,“一體”指中華民族共同體,該戰國時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點,其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反映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故選B項;“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相繼稱霸的五個諸侯,主流說法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沒有比較,無法得出“中原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的結論,排除C項;秦朝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排除D項。]
13.B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反映了老子“順應自然”的思想。材料“百姓無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當時百姓生活較少受到統治者干預,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思想,B項正確??鬃又鲝埲?、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實行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D項。]
14.C [據材料可知,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實物漆箱箱蓋上的二十八星宿圖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說明出土文物與文獻史料可相互印證,故選C項;圖像與文獻都是史料,價值沒有高低之分,使用時都需要經過甄別辨偽,排除A項;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西周”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強調出土實物漆箱箱蓋上的二十八星宿圖中星宿名稱多數與《石氏星表》中的記載相同,“制漆工藝精湛”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
15.A [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了鞏固統治,康熙年間注重吸納山林隱逸、博學鴻儒,同時編修明史,修纂儒經傳注。這些舉措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起到推動作用,實際上體現了清政府對華夏傳統和華夏文化的認同,也有利于維護其統治,故A項正確;古史辨派提倡疑古辨偽,即對先前的學說存疑考辨,而清朝由于大興文字獄,文人為了避禍往往多重考據而少發議論,排除B項;“舉薦山林隱逸”等與“弘揚程朱理學”并無關系,排除C項;編纂明史、進行儒經傳注的修纂等確實可以保存歷史文獻,但這只是客觀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D項。]
16.D [“惻隱而愛人”體現的是“仁”,“方正而好義”體現的是“義”,“溫舒而廣大”體現的是“道”,“樂善而好施”體現的是“德”,“整齊而好禮”體現的是“禮”,即材料中的表述體現了中華文化注重仁義道德,故選D項;選賢任能指選拔和任用賢能的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個性自由是社會生活允許人們自主地追求自身與他人的特異性,且中國傳統文化重視處理群己關系,強調群體的利益高于個體的利益,排除B項;多元互鑒指文化間的交流與借鑒,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
17.D [由材料可知,明代初期,朝鮮和日本使臣向明成祖請求的賜書為“五經”“四書”《勸善》《內訓》,這是中國統治階層為鞏固統治、加強政府權威而規勸民眾的書籍,這一行為旨在借助明王朝來強化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和權威,故選D項。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無法解釋朝日兩國請求賜書,排除A項。從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書籍向外流通渠道是否暢通,排除B項。這些書籍并不能代表當時中國的先進思想,排除C項。]小題練67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分值:每小題3分,共45分)
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
1.(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16“學思之窗”改編)《漢謨拉比法典》前言中說:“安努與恩利爾為人類福祉計,命令我,榮耀而畏神的君主,漢謨拉比,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馬什(即太陽、正義之神),昭臨黔首,光耀大地。”他還自比為“眾神之王”。這說明漢謨拉比的統治(  )
A.徹底消除了城邦的社會矛盾
B.建立起了龐大的官僚機構
C.保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占有權
D.具有王權和神權統一特色
2.(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17“教材插圖”改編)那爾邁調色板是一塊盾形石板,高63厘米,兩面雕刻著紀念國王那爾邁統治的畫面。圖中那爾邁頭戴王冠,正擊打敵人,鷹表示鷹神荷魯斯,鷹腳下的莎草表示被打敗的居民。據此可知那爾邁調色板(  )
A.體現古埃及藝術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
B.其雕刻技藝是對古代希臘的模仿
C.反映了兩河流域居民對待生命的態度
D.是佐證埃及象形文字的二手史料
3.(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18“教材知識”改編)《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從商人到金匠,從理發師到漁夫,從平民到國王,幾乎人人都是物質派”,“懸詩”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島產生,也是因為半島上集市的繁榮。這反映了(  )
A.地理環境對阿拉伯商業發展的影響
B.阿拉伯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C.阿拉伯文化具有開放包容的品質
D.重商傾向對阿拉伯文學的影響
4.(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21“課時導讀”改編)下圖是一幅從意大利古城龐貝出土的馬賽克鑲嵌畫,創作于公元前1世紀早期,描繪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學生討論哲學的情景。它反映了(  )
A.柏拉圖學園開設的主要是哲學課
B.文藝復興借古希臘文化的展現
C.古希臘文化在古羅馬的傳承
D.人文主義精神在古羅馬的起源
5.(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22“學思之窗”改編)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語言,具有各種悅耳之音,分別在劇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陶冶。據此可知,古希臘戲劇(  )
A.漸失人文主義色彩 B.可以培育公民素養
C.迎合貴族文化口味 D.表演形式的程式化
6.(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28“歷史縱橫”改編)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組織編撰《高麗史》,按照“世家”“列傳”“志”“年表”等體例進行編寫,比較詳細地記載了高麗王朝時期重要人物的事跡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是研究高麗王朝歷史的重要典籍。這說明(  )
A.文獻史料的記載真實可信
B.朝鮮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C.朝鮮開始與中國建立聯系
D.高麗王朝史學成就非常高
7.(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25“學習拓展”改編)西漢司馬遷自述撰寫《史記》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而古希臘希羅多德自述其寫作《歷史》的目的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由此可知,兩者的史學思想都(  )
A.受各自政治、文化環境影響
B.包涵了強調人倫道德的內容
C.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D.重視記述社會生活方式變遷
8.(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31“學思之窗”改編)“在白人踏上美洲幾個世紀前,危地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經擁有幾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話,他們完全可以會為發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個基礎,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边@一論述意在強調(  )
A.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B.殖民侵略的野蠻性
C.美洲文化的先進性 D.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
9.(2025·貴州黔東南開學考)托勒密王朝(亞歷山大去世以后,埃及總督托勒密一世所建立的王朝)的統治者從不排斥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當時埃及人對阿蒙、荷魯斯和伊西絲等神的信仰依然盛行。托勒密王朝還修復了眾多埃及神廟,如底比斯的卡納克神廟和菲萊島上的伊西絲神廟。據此推斷,當時埃及(  )
A.宗教文化傳統得到完全保留
B.宗教文化呈現多元融合的特點
C.本土文明同化了外來統治者
D.托勒密王朝推崇君權神授理念
10.(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質檢)古希臘智者普羅塔格拉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蘇格拉底強調這個“人”是被嚴格規定的,是“作為思維的人”,同時他還認為,善是宇宙生成的最高原則,德行就是知識,因為人必須要有德行,也就必須要有知識。據此可知,蘇格拉底(  )
A.推崇希臘“古典時代”的政體
B.將哲學和數學知識融會貫通
C.用理性的思維方式解釋世界
D.認為公民是城邦政治的主體
11.(2024·海南??诙?7世紀初,拜占庭帝國發行了金幣索里得,正面圖案是皇帝與其長子的并排胸像,前者居左,后者較小。該類型金幣深受突厥統治者的歡迎,被大量仿制。在仿制時,拜占庭錢幣上的人物形象得以保留,但其形象已改用大寬臉,一大一小兩個人物也調換了左右位置。這反映了(  )
A.拜占庭文化的開放包容性
B.不同文化之間相互融合
C.希臘化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D.絲綢之路促進地區貿易
12.(2024·安徽馬鞍山三模)神判法是中古西歐世俗法庭常用的制度。它形式多樣,如用燒紅的鐵塊來考驗嫌疑人,接受者需手握熾鐵走六七步,然后將傷口包扎。三天后若傷口化膿,他將被判有罪,反之無罪。主持的神父有時會做手腳,幫當事人過關,但民眾的態度一般是認真的。由材料可知,神判法(  )
A.確保了司法審判的公正
B.凸顯了神權高于王權
C.有助于教會對人的控制
D.反映教士階層的腐朽
13.(2024·湖北武漢調研)《熙德之歌》問世于中世紀,對以榮譽感、社會責任感、紳士風度為主體的騎士精神進行了完美的詮釋;《堂吉訶德》問世于文藝復興時期,卻蘊含了對騎士精神的諷刺。上述變化根源于(  )
A.市民文學的發展 B.世俗王權的衰落
C.資本主義的萌芽 D.科學革命的興起
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
14.(2023·遼寧高考,11)下圖是公元前7世紀亞述帝國宮殿中一幅浮雕(復制品)的局部圖。該圖展現了亞述帝國(  )
A.煩瑣的宮廷禮儀
B.復雜的官僚體系
C.奢華的貴族生活
D.豐富的物產資源
15.(2024·安徽高考,10)古代埃及王表通常是指按照年代次序羅列統治者形象、名字和頭銜的文獻。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間,王表中的大量王名寫于王名框中,王名框上一般刻畫有代表荷魯斯神的鷹隼形象。新王國(公元前1550—前1069年)時期,王表形制臻于成熟。據此可知,古代埃及王表(  )
A.說明了象形文字的緣起
B.融合了宗教與王權的觀念
C.呈現了埃及神廟的興衰
D.展示了分裂與統一的場景
小題練67 豐富多樣的世界文化
1.D [從材料信息看,漢謨拉比既是專制君主,又提出王權神授,說明漢謨拉比的統治具有王權和神權統一的色彩,D項正確;“徹底消除了城邦的社會矛盾”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漢謨拉比建立了龐大的官僚機構,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漢謨拉比統治的特點,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奴隸和奴隸主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
2.A [那爾邁調色板上主要雕刻的是國王那爾邁擊打敵人的畫面,圖中那爾邁比其他人都高大威猛,體現古埃及藝術突出主要人物的特點,故選A項。]
3.D [材料提及“懸詩”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島產生“也是因為半島上集市的繁榮”,并結合選必三第3課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阿拉伯文學,故選D項;“地理環境對阿拉伯商業發展的影響”不合邏輯,材料提及的是“商業發展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梁”不合邏輯,與材料中《一千零一夜》描述的人物“幾乎人人都是物質派”等信息相悖,排除B項;“具有開放包容的品質”不合題意,材料提及的是阿拉伯文化受到商業發展的影響,排除C項。]
4.C [“意大利古城龐貝出土的馬賽克鑲嵌畫,創作于公元前1世紀早期,描繪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學生討論哲學的情境”,從時間上看,希臘文明已經滅亡,羅馬帝國正在興起,從內容來看,卻是希臘文化的內容,可見羅馬傳承了希臘文化,故選C項。]
5.B [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可以用來表達情感,而且可以讓人的情感得到陶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希臘重視戲劇,由此可知,古希臘的戲劇可以培育公民素養,B項正確;古希臘戲劇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色彩,排除A項;古希臘戲劇面向所有民眾,而非只是貴族,排除C項;材料主旨不是關于悲劇表演形式的描述,排除D項。故選B項。]
6.B [材料中的關鍵信息為“世家”“列傳”“志”“年表”,很顯然是受到了中國史書編寫的影響,這是按紀傳體的模式編寫的,B項正確;《高麗史》是朝鮮王朝出于統治需要而組織編撰的,可能存在偏差,排除A項;C項“開始”說法有誤,材料不能證明是開始,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其受到中國的影響,而不是史學成就高,排除D項。故選B項。]
7.A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顯示了司馬遷寫書的目的是了解古今社會變遷,為統治者治國提供參考;古希臘希羅多德寫作《歷史》的背景是希波戰爭,其目的是“為了保存人類的功業,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們遺忘”,要讓后人記住為保護希臘民主和城邦制度、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功業。這表明兩者的史學思想都受各自政治、文化環境影響,故選A項;材料看不出人倫道德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排除C項;“究天人之變”說的是社會變遷而不是社會生活方式變遷,并且材料旨在考查《史記》與《歷史》的共同史學思想,排除D項。]
8.B [根據材料可知,若沒有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印第安人完全可能會發展出更好的文化,但是殖民侵略者野蠻地摧毀了印第安人的文化,B項正確;材料的主旨并不是強調“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美洲文化的先進性”“文明交流的重要性”,排除A、C、D項。]
9.B [托勒密王朝作為外來統治者,并沒有強行推行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是尊重并接納了埃及的宗教文化傳統,這體現了宗教文化的多元融合。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特色,故選B項。]
10.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蘇格拉底對“人是萬物的尺度”進行了修正和發展。他認為,人作為尺度,并非指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指人的理性。蘇格拉底認為,人的理性是尋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礎,因此他強調道德和知識的重要性。蘇格拉底認為,德行就是知識,這意味著人只有通過理性思考和知識追求,才能達到道德上的善。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體現了他的理性主義哲學,即認為人的理性是解釋和理解世界的基石,強調了理性和知識在道德行為和認識世界中的核心作用,故選C項。]
11.B [據材料“該類型金幣深受突厥統治者的歡迎,被大量仿制”“人物形象得以保留,但其形象已改用大寬臉”可知,突厥人吸收拜占庭文化并加以改造,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故選B項;材料說明突厥文化具體包容性,排除A項;希臘化時代指從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遠征到公元前30年羅馬征服托勒密王朝為止的一段歷史時期,與材料時空和主旨內容不符,排除C項;材料現象與絲綢之路無關,排除D項。]
12.C [據材料“神判法是中古西歐世俗法庭常用的制度”“神父會做手腳,幫當事人過關”可知,神判法強調了宗教在司法審判中的作用,神父的行為有助于強化人們對教會的遵從,整體來看加強了教會對人的控制,故選C項;將司法審判歸結于神不能確保司法審判公正,排除A項;材料主體未涉及王權,無法得出神權與王權的關系,排除B項;腐朽多體現在道德敗壞,貪污錢財,做手腳幫當事人過關不是腐朽,且“有時會做手腳”,排除D項。]
13.C [在唯物史觀中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時期的文化是對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堂吉訶德》對騎士精神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實際上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對封建舊思想的批判,故選C項;市民文學主要歌頌的是市民文化,諷刺騎士精神體現的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積極進取心態,排除A項;14、15世紀的歐洲正處于世俗王權不斷加強的趨勢中,排除B項;科學革命興起于16至17世紀,主要矛頭指向的是教會神學,動搖了教會神學的根基,排除D項。]
14.C [據圖可知,在郁郁蔥蔥的葡萄藤下,國王和王后坐在高高的臥榻和座椅上,周圍奴仆環伺,樂聲悠揚,體現了王室貴族生活的奢華,故選C項;材料雖然通過人物大小、服飾和動作等體現了儀式性,但不能體現其煩瑣性,排除A項;官僚體系指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行政權力體系,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僅從圖片信息,不能得出“豐富”的結論,排除D項。]
15.B [古代埃及王表的內容體現了古代埃及王權的強大,而刻畫代表神的形象體現了對統治的神化,說明古代埃及王表融合了宗教與王權的觀念,故選B項。象形文字約形成于公元前4千紀末,但與材料中古代埃及王表的內容與發展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論及的是古代埃及王表形制的發展,未涉及神廟的興衰和國家分裂與統一,排除C、D項。]小題練68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分值:每小題3分,共45分)
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
1.(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34“史料閱讀”改編)《赫梯法典》關于“馬”有如下的規定:第六十一條:假如任何人獲得良種的馬而消除它的烙印,它的主人發現了它,則消除烙印的人應交付七匹馬……同時用自己的房屋擔保。第六十四條:假如人盜竊拉車的馬,則其案件也如此(賠付十匹馬,并用自己的房屋擔保)。這段材料可以說明(  )
①赫梯人廣泛使用馬和馬拉戰車?、隈R對游牧民族的遷徙極其重要?、邸逗仗莘ǖ洹肥侨斩ǖ那吧怼、艽偈购仗莩蔀闅v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37“問題探究”改編)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沖擊,為歷史之發展為世界史帶來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影響。首先是兩者之間擴大了通道,彼此都向對方學得自己所缺少的某些技術。這句話可用來佐證(  )
A.北宋王安石變法 B.羅馬帝國的建立
C.希臘城邦的擴張 D.貴霜帝國的統一
3.(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37“學習拓展”改編)在古代,除游牧民族的遷徙外,農耕民族也會因多種原因遷徙。公元前8—前6世紀,希臘人廣泛移民于地中海周邊地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征服波斯等地后,大批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向那里移民;羅馬共和國時期,眾多羅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區和省份。引發農耕民族遷徙的主要原因是(  )
A.控制其他國家
B.為擴大本族文化的影響
C.尋找穩定的生存環境
D.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
4.(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39“教材知識”改編)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的碑文中對墨西哥的歷史這樣評述:“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痹撛u述重在強調(  )
A.殖民征服是墨西哥國家落后的根源
B.今天的墨西哥應徹底清除殖民遺存
C.混血民族誕生是墨西哥歷史的恥辱
D.承認與正視墨西哥痛苦的殖民歷史
5.(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40—41“教材知識”改編)據資料記載,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在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的種植園,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但 1882 年美國國會頒布的《排華法案》明確規定華工移民不得遷入美國。這反映了(  )
A.華工和黑奴待遇完全一致
B.資本主義奴役壓迫的本質
C.華人對傳播中華文化貢獻
D.華工后裔同享白人的權利
6.(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42“歷史縱橫”改編)“下南洋”與“闖關東”“走西口”并稱為近代中國的三次移民潮。英國海峽殖民地總督瑞天咸曾說:“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由此可知,“下南洋”(  )
A.保留和傳播了中華文化
B.緩解了閩、粵兩省的人口壓力
C.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D.推動了全球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7.(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44—45“教材知識”改編)下圖為2016年2月1日刊登于《中國日報》上名為《左右為難》的漫畫,漫畫中一邊是家園被毀,一邊是遭歐盟國家驅逐,中東難民左右為難。該漫畫意在說明歐盟的做法(  )
A.受到了冷戰思維的影響
B.導致難民問題的發生
C.極易引發人道主義災難
D.加劇中東國家的動蕩
8.(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46“教材知識”改編)下表是1960—200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據此可知,移民(  )
時間 1960—1970年 1970—1980年 1980—1990年 1990—2000年
比例(%) 11 33 39 34
A.主要來自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
B.使美國多元文化發展的程度加深
C.由體力勞動者轉變為知識精英
D.是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
9.(2024·山東濟南聯考)印歐人的遷徙歷時數千年,開始之時,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個別文明中心。印歐人遷徙大體結束之時,奴隸制國家由點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統治地位,一度橫跨三洲的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其主體民族都是印歐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歐人的遷徙(  )
A.擴大了游牧文明的影響
B.統一了歐亞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間的聯系
D.促成了奴隸社會的轉型
10.(2025·福建龍巖上開學考)魏晉時期,州郡志書的撰述形成熱潮。與前代志書側重政區沿革和疆域四至不同,魏晉志書關注的對象主要是“異物”,所記多為長江以南的草木禽獸。這種現象反映出(  )
A.社會環境充斥宗教氛圍
B.社會安定促進文化發展
C.地志書寫凸顯實用精神
D.人口遷移影響地理認知
11.(2024·山東青島三模)1866年,清廷與英法簽訂《續定招工章程條約》,以法律形式完善關于華工出洋的相關事宜。但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誘拐、虐待華工事件時有發生。1873年清廷與西班牙簽訂《古巴華工條款》。這表明清廷(  )
A.鞏固外交主權獨立 B.主導構建國際秩序
C.健全近代外交體系 D.放棄朝貢貿易體系
12.(2024·山東淄博三模)二戰后,國際上出現了一股移民潮。約180萬人自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國,約100萬人從非洲返回葡萄牙,約30萬人從東印度返回荷蘭。此外,英國和比利時也有數量不等的本國國民返回國內。這股移民潮的出現主要是因為(  )
A.美蘇冷戰日益加劇 B.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
C.國家間的文化沖突 D.國際政治新秩序形成
13.(2024·山西晉中二模)21世紀以來,西方極端民族主義勢力迅速擴大,他們認為移民的涌入沖擊了本國文化,同時認為保護本國文化必須排斥全球化,在政治大選和國家文化生活中與認同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群體激烈競爭,這說明(  )
A.移民改變各國文化傳統
B.單邊主義影響西方政治
C.多元文化格局發生變化
D.全球化損害了西方國家
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
14.(2024·湖北高考,10)20世紀50年代中期,國家計劃在城市建立身份證制度,因客觀條件及種種原因而沒有實施。1983年5月,公安部黨組在給黨中央的報告中,提請國家立法,實行《公民證》制度,得到批準。1985年9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開始施行。該條例的施行反映(  )
A.依法治國成為基本國策
B.體制改革助推基層自治
C.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D.人口流動推進政策調整
15.(2023·遼寧高考,16)2001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秉持開放和自由原則,向所有移民利益相關者開放,讓他們能有平等的機會參與討論,分享特定移民問題領域的政策方針和有效做法。該機制(  )
A.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
B.促進了移民的社會文化認同
C.促使全球勞動力流動呈現新趨勢
D.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一體化
小題練68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1.A [據材料“假如人盜竊拉車的馬”及所學知識可知,赫梯人廣泛使用馬和馬拉戰車,①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赫梯人廣泛使用馬,且馬在赫梯人遷徙過程中作為重要的畜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②正確。故選A項。]
2.D [貴霜帝國是長期過著游牧生活的大月氏人建立的,其一度統一了印度北部的農耕地區,因此其統一過程是游牧世界對農耕世界沖擊的過程,而且內含兩大世界之間的相互學習,故D項正確。]
3.D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人口增長造成土地不足,促使古代希臘人向外移民。亞歷山大帝國建立后,大批希臘人和馬其頓人向波斯等地移民,羅馬共和國時期,眾多羅馬人去了意大利其他地區和省份,是為了在新征服地區獲得土地??梢娨l農耕民族遷徙的主要原因是土地不足和土地占有的不平等,D項正確。]
4.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包括阿茲特克文化遺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現代化的建筑,分別代表了1492年以前的阿茲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現代文化。材料中墨西哥城三文化廣場的碑文是當代墨西哥人對歷史的態度:今天的墨西哥文化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產物,并且還在繼續進行著這樣的融合,“這不是任何人的勝利或失敗,而是一個混血民族痛苦的誕生”,體現了墨西哥人對痛苦的殖民歷史的承認與正視。故選D項。]
5.B
6.C [概括本題材料得出主要結論是:近代中國三次移民浪潮中“下南洋”指的是中國向東南亞地區的移民,據材料“馬來諸邦之維持,專賴錫礦之稅入……錫礦之工作者,首推華僑。彼等之才能與勞力,造就今日之馬來半島”可知,移民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
7.C [漫畫諷刺了歐盟的難民政策,面對來自戰火區域的難民群體,歐盟卻拆掉橋梁,把難民推向了絕境,歐盟的做法極易引發人道主義災難,C項正確。]
8.B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民族與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從表中可以看出,1960—2000年,美國總人口增長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整體上有所上升,這會使美國多元文化發展的程度加深,B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移民來源地,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移民結構的變化,排除C項;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新科技革命,排除D項。故選B項。]
9.C [根據材料可知,印歐人的遷徙在某種意義上促進了奴隸制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印歐人后裔建立的大帝國更是掀起了洲際的文明交流潮流,這說明印歐人的遷徙密切了文明之間的聯系,故選C項;印歐人所形成的文明并不完全為游牧文明,其中遷入東南歐和南亞的印歐人基本上都接受了農耕生產方式,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歐人的遷徙并沒有統一歐亞非主要文明,排除B項;印歐人的遷徙只是間接促進了奴隸制的擴展,并沒有促成奴隸社會的轉型,排除D項。]
10.D [魏晉時期,由于戰亂和政治動蕩,人口遷移頻繁。特別是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這些遷移的人口帶來了新的地理認知和觀察角度。他們可能對南方地區的草木禽獸等“異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將其記錄在志書中。這種記錄的變化直接反映了人口遷移對地理認知的影響,故選D項;材料中并未提及宗教氛圍或宗教與志書內容之間的直接關系,排除A項;雖然文化的發展往往需要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但材料中并未明確提及魏晉時期的社會是否安定,排除B項;實用精神通常指的是書籍或記錄對現實生活有直接指導作用。然而,材料中志書關注“異物”和長江以南的草木禽獸,并不直接體現其實用性,而是反映了地理認知的變化,排除C項。]
11.C [據材料時間可知為洋務運動時期,1861年初,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建立,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材料中清政府與英法、西班牙簽訂條約說明清政府努力健全近代外交體系,故選C項;鴉片戰爭后中國已喪失外交主權,排除A項;此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地位比較低,不可能主導構建國際秩序,排除B項;朝貢貿易體系在甲午中日戰爭后解體,此時清政府未放棄朝貢貿易體系,排除D項。]
12.B [據材料“二戰后……本國國民返回國內”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荷蘭、英國等都屬于殖民國家,阿爾及利亞和印度支那等都屬于被殖民國家,二戰后,殖民體系逐步瓦解,被殖民國家多數獲得獨立,殖民國家的人返回國內,體現了民族解放運動對移民的影響,故選B項;二戰后,美蘇冷戰日益加劇,但冷戰與殖民國家的國民返回國內關系不大,排除A項;殖民國家如法國等都曾在殖民地推廣資本主義文化,實行文化侵略,且材料時間是二戰后,這些國家都已獲得獨立才出現移民潮,表明文化沖突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項;國際政治新秩序尚在形成中,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有助于新秩序的形成,但“形成”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13.B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21世紀以來西方極端民族主義勢力呈現擴大趨勢,他們排斥全球化,甚至在國家政治大選中有激烈的反全球化行為,可見單邊主義影響西方政治,故選B項。]
14.D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人口流動頻繁,為了管理和服務這些流動人口,身份證制度的建立和實施成為必要,這反映出人口流動推進政策調整,故D項正確。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A項時空錯位,排除。材料描述的是身份證制度的建立和施行,與基層自治的推進沒有直接聯系,B項錯誤。材料并未提及經濟發展對城鄉差距的影響,C項無中生有,排除。]
15.A [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創立國際移民對話機制,解決移民問題,有利于國際移民問題的協調合作,故A項正確;材料講的是聯合國為維護移民利益制定機制,未涉及移民社會文化認同方面的信息和全球勞動力流動的新趨勢,故B、C項錯誤;國際移民對話機制的創立針對全體國際移民,與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無關,故D項錯誤。]小題練69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分值:每小題3分,共39分)
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
1.(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52“學思之窗”改編)《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從西域返回后,向漢武帝匯報說:“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睋丝芍?  )
A.張騫貫通了西南絲綢之路
B.漢朝四川地區和印度已有貿易往來
C.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
D.絲綢之路推動了漢朝與大夏的經貿
2.(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53“教材知識”改編)據農史專家石聲漢研究,秦漢和魏晉引進的異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則多用“?!弊?,宋元及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從海路傳入的作物則多用“洋”字。據此,中國歷史上引進異域事物(  )
A.呈現一定階段性和地域特色
B.彰顯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特征
C.體現中國農業生產的先進性
D.凸顯古代中外交流的單向性
3.(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53“歷史縱橫”改編)埃及福斯塔特遺址的考古發掘中一共出土了陶瓷六七十萬片,其中來自中國的陶瓷約12 000片,時間從唐朝綿延至清朝,其余基本都是中國陶瓷的仿制品。這表明(  )
A.埃及的手工業發展迅速
B.中埃文化交流得益于絲綢之路的貫通
C.中埃文化交流始于唐朝
D.中華文化影響了當時埃及人民的審美
4.(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57“學思之窗”改編)如表為1985—2000年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經營情況。這說明了(  )
年份 海外分支機 構總產值占 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機 構銷售額占 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機構出 口總額占全球出 口額的比例
1985 4.77% 20.02% 30.30%
1990 6.27% 23.56% 26.41%
1995 5.99% 27.63% 14.86%
2000 9.63% 47.70% 44.67%
A.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巨大
B.全球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持續發展
C.國際關系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發展
D.跨國公司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
5.(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59“問題探究”改編)清朝史學家趙翼《檐曝雜記》載:“自鳴鐘、時辰表,皆來自西洋。鐘能按時自鳴,表則有針隨晷刻指十二時,皆絕技也……西洋遠在十萬里外,乃其法更勝,可知天地之大,到處有開創之圣人,固不僅羲、軒、巢、燧已也?!边@反映了趙翼(  )
A.開放包容的積極態度
B.固守傳統的保守態度
C.崇洋貶中的文化觀念
D.厚古薄今的思想觀念
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
6.(2024·湖南師大附中二模)下圖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遺址的漢代炭精制方印,印文為篆文,分兩行刻印“司禾府印”。同一遺址還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王侯合昏(婚)千秋萬歲宜子孫”等漢字銘文蜀錦。這表明漢代(  )
A.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密切
B.擴大了郡國并行制度的范圍
C.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D.已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7.(2024·江蘇南通一模)在成都至昆明出緬甸達印度途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許多佛教遺物。其中,在巴蜀地區的樂山、彭山一帶有著東漢時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風格較濃厚,而這些造像在當時的北方地區尚未發現。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來說明(  )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轉移到南方
C.佛教在東漢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漸趨本土化
8.(2024·福建三明三模)下表為1883—1921年中國出口的豬鬃、茶、棉花、植物油等四類貨物數量(單位:千擔)情況。其中甲是(  )
商品 1883年 1893年 1903年 1913年 1917年 1921年
甲 2 017 1 821 1 519 1 442 45 430
乙 4 152 421 1 213 2 756 2 030
丙 — — 40 53 64 44
丁 22 576 760 739 832 609
A.豬鬃 B.茶
C.棉花 D.植物油
9.(2024·山東德州三模)格里芬是神話中歐亞草原上黃金寶藏的守衛者,其形象主要呈現為:鷹頭、鳥翼、獅身。下圖是格里芬在歐亞地區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各種形象。這反映出(  )
A.歐亞文明傳承的連續性
B.區域文化傳播的變異性
C.人類文明演進的一致性
D.世界文化發展的同源性
10.(2024·湖南衡陽三校聯考)印度尼西亞惠榮宮(媽祖廟)始建于1887年,1897年刻立于宮中的《惠榮宮序兼樂捐碑》上,有“樂捐者中有荷蘭人緞媚臨和棉嘗遠,共捐800盾”的記載。該記載表明當時(  )
A.殖民當局推行愚民政策
B.國際文化在碰撞中交融
C.印尼族群結構發生巨變
D.亞洲已被列強瓜分完畢
11.(2024·湖南大聯考一模)人類學家麥克法蘭提出,18世紀前的英國,人口膨脹,密集群居導致大量疾病傳播;從18世紀中葉起,許多疾病減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他認為這應歸功于英國人飲茶習慣的形成;飲茶還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來釀酒的問題。這體現了(  )
A.東方文化對釀造工業的破壞
B.茶葉推動了人口的迅速增長
C.中醫中藥導致了醫療的革命
D.文化習俗影響著社會的發展
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
12.(2022·天津高考,10)下圖中包含了近年打撈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印證(  )
A.世界市場已基本形成
B.海上絲綢之路開辟
C.印度洋貿易往來活躍
D.歐洲早期殖民擴張
13.(2024·安徽高考,14)18世紀末,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茶葉為英國人的生活增添了諸多雅趣,他們將糖與牛奶加入紅茶中,別具匠心地調制成英式紅茶。這表明(  )
A.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
B.亞非拉地區成為歐洲經濟附庸
C.商品的流動加速資本原始積累
D.工業革命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
小題練69 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1.B [據材料“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可知,身毒,即印度與今四川地區有經貿往來,故選B項;據材料可知,張騫匯報中國西南地區跟身毒國有交往,不代表這條路就是張騫貫通的,排除A項;材料呈現了大夏與印度之間有經濟貿易發展,沒有材料支撐說他們之間有文化交流,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大夏地區與印度的貿易,而不是漢朝與大夏之間的貿易,排除D項。]
2.A [秦漢和魏晉引進的異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則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從海路傳入的作物則多用“洋”字,這說明中國歷史上引進異域事物呈現一定階段性和地域特色,A項正確。]
3.D
4.A [根據材料可知,海外分支機構總產值占GDP的比例、銷售額占GDP的比例、出口總額占全球出口額的比例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說明跨國公司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巨大,A項正確。]
5.A [趙翼認為西方的自鳴鐘和中國的傳統計時工具可以并行不悖,而且盛贊西方技術,這體現了其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排除A項;趙翼的主張并非保守,排除B項;趙翼沒有貶低中國文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古今,排除D項。故選A項。]
6.A [據材料“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遺址的漢代炭精制橋紐方印”“漢字銘文蜀錦”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方印和漢字銘文蜀錦,說明漢代時中原王朝實現了對西域的控制,兩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故選A項。]
7.A [據材料“在成都至昆明出緬甸達印度途中”并結合所學可知,此路線是西南絲綢之路;再據材料“有著東漢時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風格較濃厚”,可得商路的發展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選A項;文化重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完成經濟重心南移以后,此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四川部分地區出現佛教遺物,不能據此得出佛教盛行于四川,此項以偏概全,排除C項;材料提及的是佛教在西南地區(南方)的傳播概況,且佛教在中國的本土化主要是在唐朝時期完成的,排除D項。]
8.B [表格中1883—1913年甲的數量遠高于同時期的其他貨品,且出口數量逐漸減少,結合所學可知,甲指的是茶葉,由于國際上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等新興產茶國家相繼崛起,產量突增,輸出驟盛,加之機械制茶,品質優異,在國際茶葉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而華茶卻故步自封,不求改進,品質下降,成本增加,經營不善,所以茶葉出口數量逐漸減少,故選B項。]
9.B [根據材料圖片比較可知,格里芬作為黃金寶藏的守衛者,在不同文化中的具體形象體現了文化交流融合的過程,以及不同文化根據自己需要和理解重新詮釋和創新外來文化元素,故選B項;文明傳播的連續性指的是文明縱向傳承沒有中斷,而材料體現的是橫向傳播,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差異性,而非一致性,排除C項;世界文化發展的同源性,是指不同文化或文明可能有著共同的起源或早期發展階段,強調的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根本聯系和起源上的相似性,但材料強調的是差異而非相同,排除D項。]
10.B [材料顯示19世紀末的印度尼西亞在興建具有中華文化色彩的媽祖廟的過程中,得到了部分荷蘭人的捐助,這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故選B項;材料所提到的荷蘭人未必來自殖民當局,所以僅憑題干信息不能得出殖民當局推行愚民政策的結論,排除A項;C項夸大了中國人“下南洋”和荷蘭殖民者侵入的影響,所以“巨變”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列強瓜分亞洲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
11.D [據材料“許多疾病減少或消失……下降”“避免了大量谷物被用來釀酒的問題”可知,麥克法蘭認為飲茶有助于改善衛生狀況,減少了疾病的傳播;飲茶習慣的形成減少了谷物用于釀酒的比例。這體現了文化習俗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故選D項。]
12.C [由沉船打撈地點是在印度洋附近,其中發現的貨品來自中國、中東、南亞、中亞和東南亞這些信息可以得出,當時印度洋的貿易往來比較活躍,故選C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是在工業革命后,與沉船時間10世紀中后期不符,排除A項;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于漢朝,與沉船時間10世紀中后期不符,排除B項;歐洲早期殖民擴張開始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排除D項。]
13.A [由于全球聯系的加強,使得東方的茶葉和西印度群島種植園里的糖,成為英國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進而推動英式紅茶的出現,說明全球聯系的加強影響社會文化,故選A項。經濟附庸強調的是淪為資本主義各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與材料信息不符,B項排除;資本原始積累指通過暴力直接使生產者與生產資料分離,使貨幣財富迅速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排除;材料只論及英國飲食文化,并未提及英國社會階層分化問題,D項排除。]小題練70 戰爭與文化交鋒
(分值:每小題3分,共42分)
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
1.(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63“學思之窗”改編)公元前218年,一個希臘人與一個埃及婦女發生沖突后,他給托勒密埃及國王的控告信中說:“國王啊,我請求你,如果你同意,就請不要坐視一個埃及女人這樣無情地侮辱我,我是一個希臘人,是一個外地人?!边@一事例從側面反映了(  )
A.外邦人權益未得到保護
B.希臘人具有優越感
C.埃及人歧視外邦希臘人
D.希臘文明傳播廣泛
2.(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71“教材插圖及釋文”改編)《盛世危言》中寫道:“欲攘外,亟須自強;欲自強,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边@一主張(  )
A.已成為社會的廣泛共識
B.旨在宣揚民主革命的思想
C.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
D.推動維新思想的廣泛傳播
3.(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73“學思之窗”改編)下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歐洲政治形勢圖,由此可見(  )
 
A.多極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B.歐洲喪失世界中心地位
C.戰后民族國家紛紛建立
D.歐洲均勢局面得以實現
4.(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74“史料閱讀”改編)一位法國官員評論道:“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一戰后,埃及、摩洛哥等地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由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  )
A.激發了非洲的民族意識
B.對非洲傳統經濟打擊沉重
C.促使殖民體系走向崩潰
D.推動了非洲民族文化復興
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
5.(2024·河南鄭州二模)下表是希臘古典時代與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比較簡表。這一演變(  )
希臘古典時代的文化 (公元前5世紀— 前4世紀上半葉)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 (約公元前334 —約前30年)
類型 城邦文化 帝國文化、世界性文化
特征 個人主義、理想主義 個人主義、世界主義
中心 希臘雅典 埃及亞歷山大里亞
A.源于羅馬帝國的武力征服
B.擴大了區域間的文化差異
C.體現了東西方的文化交融
D.實現了帝國內的民族融合
6.(2024·湘豫名校聯考一模)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波斯的蘇薩舉行了一次規模宏大的集體婚禮,他帶頭娶了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并促成了80多名馬其頓將領與波斯貴族之女的婚禮。據此可知,這次集體婚禮(  )
A.為亞歷山大遠征掃除了障礙
B.旨在建立牢固的軍事同盟
C.確保了亞歷山大的統治地位
D.利于促進東西方民族交融
7.(2025·廣東八校聯考)一位學者在他的著作中提道:“亞歷山大遠征是一場掠奪性戰爭,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滅性的破壞。但從帝國的疆域來看,亞歷山大帝國幾乎包括了當時人類的主要文明,使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被打通了。伴隨著亞歷山大的遠征,希臘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方,而東方文化也逐漸滲入到希臘文化之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毕旅孀钅荏w現學者觀點的是(  )
A.強烈抨擊亞歷山大遠征對文明造成危害
B.認為亞歷山大遠征使歐亞大陸連成整體
C.肯定亞歷山大遠征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D.采用辯證眼光看待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
8.(2024·山西呂梁三模)蒙古西征給歐洲帶來極大的災難:歐洲被外族入侵,封建制度遭受沖擊,大軍所至,焚毀田園,摧毀堡壘;更甚者,使教廷的權威蒙受極大的打擊。歐洲人開始向內反思,希望重建一套安身立命的依據。因此,歐洲人(  )
A.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的浪潮
B.重視人的力量追求現世生活
C.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
D.開展了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
9.(2024·河北邯鄲二模)19世紀初期,赫爾曼、威廉·馮·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學者紛紛表達出對民族統一的強烈渴望,他們提出,雖然國土被占領,人民受到壓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為了實現民族的統一就必須堅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國。這些主張(  )
A.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結果
B.表達了制度變革的強烈愿望
C.深受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
D.緣于德意志統一市場的形成
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
10.(2023·廣東高考,11)下圖所示歷史事件(  )
A.傳播了阿拉伯數字
B.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
C.開啟了希臘化時代
D.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
11.(2023·江蘇高考,16)下表列舉了現代拉丁美洲部分國家名稱的起源及含義。
國名 秘魯 墨西哥 阿根廷 哥倫比亞 玻利維亞
起源 印第安語 印第安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西班牙語
含義 玉米之倉 太陽神 白銀 哥倫布之國 玻利瓦爾之國
綜合表中信息可知,現代拉丁美洲(  )
A.民族意識不斷覺醒 B.多種文化同時并存
C.農業經濟較為發達 D.殖民色彩日益濃厚
12.(2024·浙江1月選考,11)下圖為19世紀初的漫畫,圖中人物為法國的拿破侖和英國的代表人物約翰·布爾。對該圖寓意解讀最合理的是(  )
A.拿破侖帝國征服歐洲盛極一時
B.英國力阻拿破侖的擴張與稱霸
C.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展開對決
D.英法兩國聯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13.(2023·新課標卷,33)下圖為1808年歐洲的一幅時事漫畫,名為《蛛網里的科西嘉蜘蛛》,圖中心的“蜘蛛”代表法國,左上角的“蒼蠅”是指英國。該漫畫反映的是(  )
A.維也納體系的建立
B.拿破侖戰爭的局勢
C.拿破侖帝國的覆滅
D.英國推行綏靖政策
14.(2024·江蘇高考,13)近代非洲文學以使用歐洲語言創作為主流。19世紀末,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作家使用阿姆哈拉語寫作。1908年出版的《心血凝成的歷史》成為阿姆哈拉語文學的標志性成果。到20世紀60年代,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據此可知,阿姆哈拉語的推廣(  )
A.傳承了西非的本土文明
B.發揮了反殖民文化的作用
C.促進了非洲大陸的統一
D.推動了世界多極化的發展
小題練70 戰爭與文化交鋒
1.B [從題干材料的時間和“托勒密埃及國王”這兩個信息可知此時正處于“希臘化時代”,希臘人強調自己的身份說明希臘人的優越地位和非希臘人的弱勢地位,反映出這一時期希臘文化的影響,B項正確;從題干材料可知,這個希臘人在埃及與人發生沖突,寫信給埃及國王請求保護,A項說法錯誤;C項說法中“歧視”一詞不妥,民事糾紛與“歧視”不同,排除;材料無法體現D項說法,排除。]
2.D [據材料“欲振工商,必先講求學校,速立憲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可知其主張發展工商業,改良政治,屬于維新思想的范疇,有利于推動維新思想的傳播,D項正確;“廣泛共識”,表述夸大,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維新思想,并不是民主革命思想,排除B項;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的是新文化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3.C [由一戰前后歐洲政治形勢圖對比可知,戰后出現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拉脫維亞等新興民族國家,故選C項;多極化趨勢日益明顯是二戰后兩極格局發展演變的結果,與一戰前后的歐洲形勢圖無關,排除A項;歐洲在一戰后世界中心的地位有所動搖,但并未喪失其地位,排除B項;一戰結束后歐洲各國的實力并未得到均衡發展,所以歐洲的均勢并未真正實現,示意圖中的局面是歐洲列強實力對比暫時達到相對平衡的結果,排除D項。]
4.A [根據材料“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這17.5萬非洲士兵,在法蘭西和佛蘭德的壕溝里掘好了舊非洲的墳墓”可以看出,這些非洲士兵將會改變以前非洲的境況,為非洲后來的獨立運動創造條件,主要是源于參加戰爭的非洲士兵民族民主意識逐漸覺醒,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對非洲傳統經濟的打擊,排除B項;材料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激發了非洲的民族意識,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非洲民族文化復興,排除D項。故選A項。]
5.C [據題表信息可知,希臘化時代的文化與希臘古典時代的文化相比,類型和特征上呈現出世界性文化和世界主義的特點,其文化中心由希臘雅典轉移到了埃及亞歷山大里亞,這反映了希臘化時代不僅包含希臘文化,還受到了東方文化的影響,體現了東西方的文化交融,故選C項;希臘化時代是因為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而非羅馬帝國,排除A項;希臘化時代推動了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縮小了區域間文化差異,排除B項;希臘化時代推動了境內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但沒有“實現了”帝國境內的民族融合,排除D項。]
6.D [據所學可知,馬其頓人屬于西方民族,波斯人屬于東方民族,馬其頓人與波斯人結婚,且均為上層人士,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東西方的民族交融起到示范作用,故選D項;亞歷山大在波斯舉行集體婚禮,說明其遠征已經開始,并完成了對波斯的征服,排除A項;亞歷山大對波斯是軍事征服,而不是建立軍事同盟,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雖然有利于鞏固統治,但不能說明“確保了”其統治地位,排除C項。]
7.D [據材料“是一場掠奪性戰爭,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滅性的破壞”“使整個亞歐大陸的交通被打通了”“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可知,該學者采用辯證眼光看待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既看到了亞歷山大遠征給東方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又看到了亞歷山大遠征溝通了各大文明之間的交通,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故選D項。]
8.B [蒙古西征發生在13世紀,它使得歐洲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此基礎上,歐洲人的內省從對神權的崇拜轉移到對人的力量和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現世生活的追求,由此發起了文藝復興,故選B項;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與題干蒙古西征的時間相距3個多世紀,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歐洲的啟蒙運動開始于17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歐洲資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是在17、18世紀逐步展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9.C [據材料“19世紀初期……雖然國土被占領,人民受到壓迫”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戰爭期間,德意志地區遭受了法國的侵略和占領,這激起了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情緒,促進了德意志民族統一意識的覺醒,故選C項;路德宗教改革發生在16世紀初,這些主張提出于19世紀初期,二者時間相距較遠,因此這些主張并不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結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對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渴望,并沒有體現對制度變革的強烈渴望,排除B項;19世紀初德意志還處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未形成統一市場,排除D項。]
10.C [材料反映的路線從東南歐的希臘一帶出發,隨后到達西亞的印度河流域和北非的埃及。這符合亞歷山大的遠征路線,亞歷山大遠征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故選C項。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排除A項;萬民法的出現擴大了羅馬法的適用范圍,排除B項;阿拉伯帝國發動的戰爭加快了印刷術的西傳進程,排除D項。]
11.B [拉美獨立運動前,各國的民族意識已在不斷覺醒,并最終引發了拉美獨立運動,排除A項。現代拉美國家名稱有的源于印第安語,有的源于西班牙語,其名稱含義或是美洲盛行的物產、神靈,或是殖民國家敬仰的人物,或是拉美國家的民族英雄等,可見在現代拉丁美洲多種文化同時并存,B項正確。表中只有“玉米之倉”“太陽神”與農業經濟有關,C項結論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獨立后的現代拉美國家應是去殖民色彩的,而不是殖民色彩日益濃厚,排除D項。]
12.B [漫畫中手持利刃、橫跨大陸的人物是拿破侖,表明拿破侖希望通過對外擴張,實現稱霸歐洲的愿望,而英國人約翰·布爾則手執武器,企圖阻止拿破侖,這表明英國希望阻止拿破侖的擴張與稱霸,故選B項。漫畫中既有拿破侖的對外擴張,也有英國人的極力阻止,A項表述片面,排除。“光榮革命”后,英國君主立憲制逐步形成;拿破侖的統治維護了大革命所確立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漫畫中拿破侖與約翰·布爾對峙是資產階級之間進行對決,而不是資產階級與封建貴族展開對決,C項排除。漫畫中體現的是英法之間的對抗,而不是英法聯合瓜分世界,D項排除。]
13.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808年歐洲正處于法國拿破侖帝國統治時期,整個蜘蛛網以法國為中心,可得出當時拿破侖帝國已經控制了歐洲大陸,而此時英國孤懸于大陸之外,這是對拿破侖戰爭局勢的反映,故選B項。維也納體系建立的時間和拿破侖帝國覆滅的時間均是181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C項。英國在二戰前夕推行綏靖政策,排除D項。]
14.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近代,非洲許多地區遭受歐洲殖民統治,歐洲語言在文學創作中占據主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殖民文化的滲透和影響。后來,埃塞俄比亞政府鼓勵使用阿姆哈拉語進行寫作,使得阿姆哈拉語在文學領域得到發展和應用,使得埃塞俄比亞人以使用阿姆哈拉語為榮,這增強了埃塞俄比亞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有利于抵制殖民文化的侵蝕,故選B項;埃塞俄比亞位于東非,并非西非,排除A項;阿姆哈拉語的推廣主要是在埃塞俄比亞國內,并沒有在整個非洲大陸推廣,無法體現對非洲大陸統一的促進作用,排除C項;世界多極化是指在國際關系格局中,多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相互制衡、相互作用的一種趨勢,單獨埃塞俄比亞這一個發展中國家還不能成為一個力量中心,不能對世界多極化產生很大的影響,排除D項。]小題練71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分值:每小題3分,共42分)
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
1.(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81“學思之窗”改編)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時曾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果欲達其做官發財之目的,則北京不少專門學校,入法科者盡可肄業法律學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業學校,又何必來此大學?所以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這一思想(  )
A.助力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
B.扭轉了社會追逐升官發財風氣
C.推動了民國時期高等教育多元發展
D.延續了京師大學堂的辦學宗旨
2.(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83“教材知識”改編)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這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谷登堡的這項發明帶來的直接影響是(  )
A.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
B.開始使用活字印刷術印刷書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D.促進了圖書館的誕生
3.(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90“學思之窗”改編)2018年9月啟動的“故宮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強調“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歷史信息”“不改變古建筑的文物原狀”“在修繕過程中進行古建筑傳統修繕技藝傳承”三大原則。這體現了對文物古跡保護要遵循的原則是(  )
A.完整性 B.合理利用
C.原真性 D.慎重重建
4.(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88“教材知識”改編)下表為《世界遺產公約》的部分規定。由此可見,《世界遺產公約》(  )
條目 規定
第六條 本公約締約國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遺產的所在國的主權,并不使國家立法規定的財產權受到損害的同時,承認這類遺產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
第七條 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國際保護應被理解為建立一個旨在支持本公約締約國保存和確定這類遺產的努力的國際合作的援助系統。
第十八條 本公約締約國應對在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贊助下為世界遺產基金所組織的國際募款運動給予援助。
A.禁止各國自行保護和利用本國的遺產
B.旨在集各締約國之力加強對世界遺產保護
C.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真實價值”
D.制定了以國際援助為主的遺產保護體系
5.(據選擇性必修3教材P92“問題探究”改編)“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資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共筑中國夢磅礴力量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币虼藢ξ奈锏谋Wo,我們應該(  )
A.使文物“世界共有”,實現全球保護
B.盤活文物資源,開展研究性保護
C.讓文物“躲進小樓”“深藏深宮”
D.強化市場經營機制,推動文化工作產業化
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
6.(2024·貴州貴陽二模)中世紀后期,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11世紀末,意大利首先出現了第一所世俗大學——博洛尼亞大學。13世紀,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維也納大學等相繼在歐洲成立。這一現象(  )
A.伴隨著城市興起產生 B.有利于歐洲社會轉型
C.體現了人文主義復興 D.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7.(2024·河北邯鄲模擬)1810年洪堡創辦柏林大學,他明確地指出,大學要“尊重科學和它的自由的生命力,以不受限制的科學手段,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真正科學修養,有獨立思想,有理智和道德的青年?!芽茖W看作尚未窮盡、且永遠無法窮盡的事物,并不舍地探求”。該大學的創辦(  )
A.奠定分科教育的基礎
B.推動了近代科學的興起
C.確立了國民教育制度
D.受到了理性主義的影響
8.(2024·山東濟寧三模)1517年,馬丁·路德將反對教會的論文釘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門上,論文被用德文印刷并在“15天內傳遍全國”。從1520年至1540年,德文書出版的數量是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這表明印刷術的發展(  )
A.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變了人們的宗教意識
C.助推了民族意識的發展
D.削弱了教會的統治地位
9.(2024·湖北鄂東南模擬)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1882年,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歐仁·莫雷爾發起公共圖書館運動并于1906年成立了法國圖書管理員協會。1924年,德國成立公共圖書館協會,擁有450家圖書館會員。這一時期歐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  )
A.深受自由主義思想的影響
B.體現歐洲國家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
C.注重古籍和文化遺產保護
D.彰顯出政府的公共屬性和社會職能
10.(2024·河北邯鄲三模)1954年,美國、蘇聯、英國等50個國家在荷蘭海牙簽署《關于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承諾尊重締約各方領土內具有重大意義的建筑、藝術品或歷史上有價值的紀念物等文化財產,不對其實施任何報復行為。這一公約(  )
A.目的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B.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C.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
D.發展了國際的司法制度
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
11.(2023·浙江1月選考,18)宋代是書院發展的重要時期。有北宋學者云:“五代學校不修,學者多各從其師,是以廬山有白鹿洞書院,嵩陽、岳麓亦各有書院,國朝各賜以書籍。……后庠序之教興,而所謂書院者,未之或聞矣?!蹦纤沃祆渲亟ò茁苟磿?,有官員謂:“國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學,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繼有請建書院以養士。”據此材料,無法得出的結論是(  )
A.五代時學校凋敝、書院興起
B.北宋一度出現學校興盛而書院衰落的現象
C.宋代崇文抑武,推動書院發展
D.宋代書院成為科舉考試與人才培養中心
12.(2023·廣東高考,8)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边@反映出(  )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
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
13.(2023·海南高考,7)平型關大捷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開展系列慶?;顒樱褡逍纬闪岁P于該事件的社會共識。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國家權力,借助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媒體宣傳等方式,再現了這一史事,使之成為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號。這充分說明了(  )
A.國家權力的介入強化了集體記憶
B.共同記憶的構筑有益于價值認同
C.學校教育的實施培育了家國情懷
D.大眾媒體的宣傳提升了英雄形象
14.(2024·甘肅高考,12)13世紀,巴黎大學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級神職人員)掌握授予教師執教資格的專有權。之后,教皇頒布諭令,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教資格。執教資格授予權的變化表明,巴黎大學中(  )
A.教師擺脫教會管控 B.教師行會地位上升
C.主事權力徹底廢除 D.世俗自由風氣盛行
小題練71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1.A [據材料可知,新文化運動期間,北大校長蔡元培反對把大學作為入仕發財的途徑,主張學術研究,助力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故選A項;“扭轉”說法錯誤,排除B項;蔡元培將大學定位為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與“多元發展”不符,排除C項;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開端,最初成立的目的是為戊戌變法培養人才,“延續”說法錯誤,排除D項。]
2.A [據材料“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A項正確。]
3.C
4.B [據材料“建立一個旨在支持本公約締約國保存和確定這類遺產的努力的國際合作的援助系統”得出《世界遺產公約》旨在集各締約國之力加強對世界遺產保護,B項正確。]
5.B [材料強調保護文物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當把保護放在首位,開展研究性保護,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原則,故選B項;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所體現的文化和科學成果作為精神財富是屬于全世界的,但必須將精神財富與物質所有權分開,排除A項;文物可以反映一定的歷史史實,不能將其“藏”起來,排除C項;文物保護工作不是經濟活動,而是文化活動,是不以追求盈利為目標的社會公益事業,排除D項。]
6.B [首先,世俗大學的興起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學術的自由探討,為后來的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礎。其次,這些大學培養了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為社會的各個領域提供了領導者和專家。最后,世俗教育的普及和提升有助于打破教會對知識的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和社會結構的多元化。由此可見,這一現象對歐洲社會轉型產生了積極影響,故選B項;大學的興起是城市發展的產物,并非伴隨著城市興起產生,排除A項;人文主義復興開始于14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大學的興起與歐洲城市自治有關,并不能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排除D項。]
7.D [據所學可知,理性主義強調理性思考、科學探索、個人獨立思考和道德自律。材料中洪堡對于科學的尊重、科學的自由生命力、學生的獨立思想、理智和道德的強調,都體現了理性主義的精神,故選D項。]
8.C [據材料信息可知,馬丁·路德反對教會的論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傳播,而德文書籍也隨著印刷術的進步而大量出版,這有利于增強德意志的民族意識,即印刷術助推民族意識的發展,故選C項;材料強調德文出版書籍增加,重點是用民族語言進行思想宣傳,即增強德意志民族意識,促進文化教育的普及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A項;馬丁·路德反對教會并不意味著改變人們的宗教意識,人們仍然是虔誠的宗教信仰者,排除B項;材料表明經過印刷使得大量德文書籍出版并迅速傳播,與教會統治地位無關,排除D項。]
9.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歐洲各地先后出現公共圖書館運動,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逐漸成為主流。這一時期歐洲公共圖書館的發展,不僅彰顯了政府的公共屬性和社會職能,也反映了社會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文化發展的重視,故選D項。]
10.C [此公約旨在保護發生武裝沖突時的文化財產,這意味著尊重和維護每個國家的文化,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故選C項。]
11.D [根據材料“后庠序之教興,而所謂書院者,未之或聞矣”“首善太學,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繼有請建書院以養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書院曾經一度衰落,后來中央太學、地方書院都是人才培養的機構,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根據材料“五代學校不修,學者多各從其師,是以廬山有白鹿洞書院,嵩陽、岳麓亦各有書院”可知,五代時學校凋敝、書院興起,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材料“后庠序之教興,而所謂書院者,未之或聞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現學校興盛而書院衰落的現象,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材料“國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學,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繼有請建書院以養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動書院發展,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12.A [“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大意為:在學堂助教的人,因聽說聘請西方人作為老師而辭職,這些人是有志氣的。由此可知,作者對辭職行為持贊賞態度,將從新式學堂辭職作為有志氣的表現,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故選A項。作者排斥西方人在新式學堂授課,不符合“中體西用”思想的內涵,排除B項;題干涉及時間是1902年,戊戌變法在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作者個人對西方的排斥態度,反映不出天朝上國觀念的盛行,排除D項。]
13.B [根據材料可知,平型關大捷后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慶?;顒邮谷褡逍纬闪松鐣沧R,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一系列措施又使之成為中華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號,這說明共同記憶的構筑有益于價值認同,故B項正確。“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開展系列慶?;顒印辈⒎菄覚嗔槿耄懦鼳項;學校教育和大眾媒體宣傳只是再現這一史事的兩種方式,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C、D兩項。]
14.B [主事對教師執教資格的授予由掌握“專有權”到需要“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這一變化表明“教師行會地位上升”,故B項正確?!敖處煍[脫教會管控”和“主事權力徹底廢除”說法都太過絕對,排除A、C兩項;13世紀人們方方面面都受到教會的影響,“世俗自由風氣盛行”不符合當時的事實,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江县| 福泉市| 迁安市| 永定县| 仁怀市| 丹棱县| 临沧市| 奉新县| 积石山| 平阳县| 永宁县| 葫芦岛市| 醴陵市| 周至县| 博野县| 沂水县| 娱乐| 九龙坡区| 临漳县| 马边| 洛川县| 铜梁县| 江西省| 慈溪市| 连城县| 论坛| 西昌市| 安福县| 青河县| 横峰县| 斗六市| 江西省| 鄂托克前旗| 江源县| 丹江口市| 台江县| 淳化县| 武宣县| 通江县| 和平县|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