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練(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分值:60分)1.(2024·廣東佛山模擬)“新中國”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與建設時期的重要話語建構。請閱讀材料,并完成要求。材料一 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造成新中國”,即“工農勞動貧民代表會議(蘇維埃)的中國”,“開始新中國將來的光明之路”。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為建立三民主義的新中國而奮斗”。1946年后,中共中央文件逐漸將“新中國”與“打倒蔣介石”并列,如1947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1948年4月《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勞動節口號》“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等。——摘編自《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等材料二 1950年前后,周恩來在多個場合強調,社會主義“這個前途是肯定的”,但“現在暫時不寫出來”,“今天我們的任務是共同努力建設新中國”,“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1964年,周恩來在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正式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摘編自《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等(1)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材料一中“新中國”內涵變化的原因。(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60年代的“新中國”一詞有何新內涵?并簡述其意義。(9分)2.(2025·江西部分高中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對外貿易狀況(單位:億美元)年份 商品進口 商品出口 外貿總額1950 5.8 5.5 11.31951 12.0 19.7 31.71952 11.2 8.2 19.41953 13.5 10.2 23.71954 12.9 11.5 24.41955 17.3 14.1 31.41956 15.6 16.5 32.1——據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整理——據《中國統計年鑒》整理(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發展的特征。(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8分)3.(2025·湖南常德起點考)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稱贊模范人物“是推動各方面人民事業勝利前進的骨干,是聯系廣大群眾的橋梁”。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土地革命時期,在黨的領導下,中央蘇區開展各種革命競賽,第一批勞模誕生。抗日戰爭時期,面臨敵人的封鎖,黨中央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涌現出大批勞動模范。解放戰爭時期,各地群眾積極支援前線作戰,涌現出“支前勞模”,在新解放城市出現大批“工業勞?!薄?br/>——摘編自田鵬穎、姜耀東《勞模文化哲學論綱》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4次勞模表彰會議,在會議名稱、評選條件及表彰對象等方面差異明顯,表彰重點從工農兵轉移到工業戰線先進人物。改革開放后,中國出現了勞模表彰第二次高潮,“生產力”標準成為當時勞模評選主要標準,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數學家陳景潤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和科研人員占勞模隊伍比例不斷擴大。2015年以來全國勞模評選中,專科及以上學歷勞模占比達到75.8%,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受到關注,理財規劃師、農藝師等新職業、新稱謂越來越多。——摘編自《中國勞模70年:引領新中國奮斗的“精神力量”》根據材料,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表述清晰。)(14分)4.(2024·河北石家莊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為新中國國慶節期間的外交活動簡表(部分)年度 外交活動1951 蘇聯及朝鮮等人民民主國家和緬甸等亞洲近鄰國家都派代表團來華參加國慶觀禮在印中友好協會組織下,印度加爾各答等地市民舉行了盛大慶祝會,歡慶新中國的國慶1954 參加國慶觀禮的有蘇聯商務代表、意大利貿易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商務代表團等1956 中國駐印尼大使館舉行國慶招待會,印尼政府官員和社會知名人士600多人出席招待會1957 日中友協東京聯合會為慶祝中國國慶節和紀念“日中友好月”,舉行有800人參加的晚會中國駐英國代辦在倫敦召開慶祝中國國慶招待會,英國政府官員1 000多人應邀參加1959 哥斯達黎加、智利等拉美友邦慶祝中國國慶十周年,哥斯達黎加計劃出版有關中國建設的小冊子,智利智中文化協會也舉行了有關中國國慶的報告會1962 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館舉行盛大國慶招待會,阿爾及利亞政府多名官員出席招待會1964 馬里共和國總統、剛果共和國總統應邀來華參加國慶觀禮——摘編自周游《論新中國十七年時期(1949—1966)國慶紀念的外交功能》圍繞“國慶外交”這一主題,從表中提取一個或多個信息,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14分)大題練(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1.(1)國民革命失敗,階級矛盾成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借鑒十月革命模式,提出發動工農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抗日戰爭爆發,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放棄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承認國民政府的領導地位;抗日戰爭結束后,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撕毀“雙十協定”,解放戰爭爆發,階級矛盾再度成為主要矛盾。(2)新內涵:從新民主主義國家到社會主義國家;從強調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意義: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建設的得失;激發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積累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經驗;順應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等等。2.(1)特征:與國內經濟發展相適應;商品進出口總額總體呈增加趨勢;中蘇貿易逐漸占據主導。(2)影響:為中國提供了必要的外匯收入和急需的物資;緩解了國內經濟壓力;推動了經濟的恢復和增長;支持了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打破西方封鎖與制裁。3.示例 論題:我國勞模的評選反映了時代的變遷。闡述:我國勞模的評選開啟于土地革命時期,為打破國民黨反動派的經濟封鎖,鞏固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開展革命競賽,第一批勞模誕生;抗日戰爭時期,為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鞏固抗日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涌現出大批勞動模范;解放戰爭時期,為爭取戰爭的勝利和建設好解放區政權,涌現出“支前勞?!焙汀肮I勞?!薄?br/>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政權和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涌現出大批工農兵勞模;國民經濟恢復后,為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勞模評選重點轉移到工業戰線;改革開放新時期,在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充分認識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和科研人員占勞模隊伍比例不斷擴大;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新行業、新業態不斷出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在勞模評選中備受關注。結論:綜上所述,勞模的評選深受當時社會發展要求的影響,也深刻反映時代政治經濟的變遷。4.示例 論題: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慶外交拓展了外交活動的舞臺。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面臨帝國主義的封鎖、包圍,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按照“一邊倒”方針,新中國與蘇聯以及朝鮮等人民民主國家建交。按照“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緬甸等國建交。因此,1951年蘇聯以及朝鮮等人民民主國家和緬甸等國派代表團來華參加國慶觀禮,這種外交活動有利于突破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孤立和封鎖。1953年后,中國國內實施“一五”計劃,在外交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國際社會贊同。1954年意大利貿易代表參加中國國慶觀禮,有助于西方國家了解新中國。1955年中國出席亞非會議并促成會議成功,中國和平外交取得新進展。1956年印尼官員出席中國國慶招待會等活動,有利于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促進中外交流。總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慶外交,貫徹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助于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新中國,拓展了新中國外交活動的舞臺,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題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賦分)小題練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分值:每小題3分,共42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59“教材知識”改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边@說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A.宣示了階級矛盾的消除B.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C.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D.確立了社會主義原則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1“思考點”改編)如圖事件被毛澤東稱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這主要體現在它( )分到土地的農民A.推翻了君主專制統治B.摧毀了帝國主義根基C.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D.發展了社會主義經濟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1“歷史縱橫”改編)新中國成立前后,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這些舉措( )A.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B.贏得了人民對新政權的認同C.標志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D.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2“史料閱讀”改編)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援引當年彭德懷戰后報告中的原話指出,“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價值在于(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D.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3“歷史縱橫”改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56條規定:“凡與國民黨反動派斷絕關系、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友好態度的外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之談判,建立外交關系?!边@體現新中國的外交方針是( )A.“另起爐灶” B.“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6.(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4“學思之窗”改編)習近平總書記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四個‘互’字、一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由此可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A.使新中國迎來了第三次建交高潮B.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C.體現“一邊倒”的和平外交方針D.取代國際法在世界上的地位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7.(2024·百師聯盟二模)下表為1950年3、4月起執行的電影放映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表明( )片種 稅率 每四周放映時長占比英美片 50% 20%—30%國營片 10% 15%—38%私營進步片 10%—20% 32%—40%私營消極片 30%蘇聯片 10% 20%—25%A.“雙百”方針得到了落實B.國家重視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建構C.私營資本占據主導地位D.文化發展特點緣于外交政策的導向8.(2024·山東濟南三模)1951年12月,毛澤東明確提出,完成國家工業化“首先重要并能帶動輕工業和農業向前發展的是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要“用一切辦法擠出錢來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改變了以前強調輕工業和農業的方針。這主要是由于( )A.實現工業化的迫切要求B.國民經濟恢復形勢良好C.城市工商業的合理調整D.政權鞏固的現實需要9.(2024·山東日照三模)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具體政策上作出若干重要修改(下圖)。這次重要修改( )(一)對富農由征收多余土地財產,改為保存富農經濟; (二)對地主只沒收他們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其他財產不予沒收,不再采用“挖浮財”那些做法; (三)提高小土地出租者保留土地的標準; (四)在土地改革中切實團結和保護中農。A.貫徹落實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B.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需要C.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服務D.團結社會各階層建設社會主義10.(2024·北京豐臺區調研)“一五”計劃期間,鋼鐵工業建設成為當時的重點,黨和國家從資金層面對鋼鐵工業給予了較大傾斜,鋼鐵工業38項投資額平均每項接近1億元,是工業項目投資額平均值的3倍。這樣做是為了( )A.迅速恢復國民經濟 B.實現財政經濟統一C.支援抗美援朝戰爭 D.奠定工業化的基礎11.(2025·北京東城區考試)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國與蘇聯密切配合,彌合了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分歧。蘇方的牽線搭橋使中國與英、法、美等國建立外交聯系,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關于日內瓦會議,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國開始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B.中國踐行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C.“求同存異”外交方針取得良好效果D.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出現嚴重分化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2.(2024·江蘇高考,9)如圖為陳奇峰1951年創作的漫畫《不讓盜竊分子破壞》。該畫意在( )A.號召人民鞏固新生政權B.動員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C.抨擊投機商人囤積居奇D.倡導勤儉節約的社會新風尚13.(2024·湖南高考,10)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B.推動了農村宗族觀念消亡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D.改變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14.(2024·北京高考,10)1955年,針對中法建交,周恩來與法國議員代表團會談時說,現在世界上有人以為中國可以容許“兩個中國”的存在,“中國人民決不能接受這種情況……中國本來是統一的,中國內戰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新的代替舊的”。這段話( )A.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礎B.闡明以“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中法關系的突破C.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D.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早期表述小題練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B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國家性質,這說明它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B項正確;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主要矛盾不再是階級矛盾,排除A項;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宣告了新中國的成立,排除C項;當時中國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性質,尚未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2.C [根據材料可知,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C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排除A項;帝國主義的根基不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尚未建立社會主義,排除D項。]3.B [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進行了“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穩定了政權,贏得了人民對政權的認同,B項正確;三大改造后,我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排除A項;1952年底,國民經濟恢復工作才完成,排除C項;材料突出的是穩定物價,并未提及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4.C [據材料“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可知抗美援朝使西方列強不能再以武力對中國進行殖民統治和侵略,即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故選C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工農武裝割據的價值,排除A項;“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排除B項;“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是1927年八七會議上提出的,排除D項。]5.A [據材料可知,新中國要求廢除國民黨政府與各國簽訂的條約,要求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外交關系,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另起爐灶”的體現,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一邊倒”指的是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1953年12月,中印兩國就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舉行談判,周恩來代表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材料時間和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B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包括采取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B項正確。]7.B [材料中國營片、私營進步片和蘇聯片稅率低且放映時長占比高,這表明政府支持國營和蘇聯電影等的上映,表明國家重視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建構,故選B項;雖然材料顯示各種電影百花齊放,但“雙百”方針提出于1956年,排除A項;據材料中國營片和蘇聯片放映時長和稅率可知,私營資本在此時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文化發展的特點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社會、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D項表述以偏概全,排除。]8.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毛澤東在1951年12月提出將國家工業化的重點放在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上,這一轉變主要是由于當時國際和國內環境的現實需要。在國際環境方面,當時正值冷戰時期,世界分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了鞏固國防,保衛國家的獨立和主權,中國需要建立起自己的重工業和國防工業體系,以增強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國內環境方面,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基礎薄弱,工業水平落后,特別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幾乎是一片空白。通過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中國能夠建立起自己的工業體系,減少對外部環境的依賴,確保國家的獨立和自主發展,故選D項;工業化是從1953年開始的,排除A項;材料體現不出國民經濟恢復,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發展重工業和國防工業,與工商業調整無關,排除C項。]9.C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一)的調整,是為了減少對富農經濟的沖擊,鼓勵他們繼續參與農業生產,從而保持農業生產的穩定和發展;材料(二)的調整,是為了避免在土地改革過程中對地主階級的過度打擊,減少社會矛盾,同時也保證了土地改革的基本目標得以實現;材料(三)的調整,是為了保護小土地出租者的權益,避免他們在土地改革中受到損失,同時也是為了穩定農業生產;材料(四)的調整,是為了保護中農的利益,避免他們在土地改革中受到沖擊,同時也是為了穩定農村社會秩序。綜上,這些修改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土地改革方面的策略變化,旨在穩定農村社會秩序,促進農業生產,同時減少土地改革過程中的社會沖突,故選C項。]10.D [據題干可知,在“一五”計劃期間,黨和國家把鋼鐵工業作為工業化建設的重點,在資金層面給予了很大的傾斜,據此可知該做法的目的在于為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奠定基礎,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已經完成,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著重點是大力發展重工業,而不是為實現財政經濟的統一,排除B項;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于1953年,“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C項。]11.B [在日內瓦會議上,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與各國進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展現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中國不僅在會議上發揮了積極作用,還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接觸,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地位,故選B項。]12.A [據材料“1951年”“建設國家工業化的資金”“嚴懲貪污”“貪污”可知漫畫以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為背景,強調通過打擊貪污腐敗為國家工業化提供資金支持,旨在號召人民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故選A項;嚴懲貪污腐敗主要依靠國家政權的力量,而且我國在1956年底才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B項;“嚴懲貪污”主要針對的是國家企事業機關的工作人員,排除C項;漫畫主要強調通過嚴懲貪污腐敗行為來為工業化提供資金保障,而不是借助人民群眾的勤儉節約來增加資金來源,排除D項。]13.A [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而隨著土地改革的深入,出現“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現象,這體現了由宗族觀念到村民觀念的轉變,反映出土地改革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A項正確;農村宗族觀念至今依然存在,B項錯誤;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時期,我國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制度,C項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后的土地改革從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質還是小農經濟,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D項。]14.A [據材料信息,可以明確感受到周恩來對于“兩個中國”這一說法的堅決反對,并明確指出“中國本來是統一的”,這實際上是在強調一個中國原則。而中法建交本身就需要基于雙方對彼此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尊重,因此,這一原則自然成為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礎,故選A項;雖然“求同存異”是中國外交的一個重要方針,但在這段話中,并沒有明確提及或闡明這一點,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政府代表團時首次提出的,與材料中的時間(1955年)和內容不符,排除C項;“一國兩制”是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初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科學構想,與材料中的時間和內容均不符,排除D項。]小題練26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分值:每小題3分,共39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7“教材知識”改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宣布,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為了解決這個矛盾,中共八大提出( )A.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B.建設先進的工業國C.建立市場經濟體制D.爭取中美關系正常化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7“歷史縱橫”改編)1956年5月2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七次會議上說:“現在春天來了嘛,一百種花都讓它開放,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叫百花齊放?!睂γ珴蓶|這段話認識正確的是( )A.批評了文藝領域中僵化教條思想B.糾正了對于學術研究的政治干預C.確保了文藝創作持續和長期繁榮D.推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8“史料閱讀”改編)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庇纱丝芍撝v話意在( )A.指導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B.為認識基本國情奠定了基礎C.正確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D.激發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8“史料閱讀”改編)毛澤東在1961年末中共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期間講道:“這十二年,恐怕還是做對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錯誤占第二位。我們十二年,已經有了兩方面的經驗……”下列史實屬于“這十二年”成功經驗的是( )A.中共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C.整風運動與反右派斗爭的開展D.“三線建設”開發西部地區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68“學思之窗”改編)毛澤東在某次講話中說:“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團結,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這是我們的事業必定要勝利的基本保證?!谖覀兊拿媲坝袃深惿鐣??!贬槍@兩類矛盾,他指出可以分別采用“專政”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該講話的重要意義是( )A.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思想基礎B.指導中國順利地向社會主義過渡C.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階段D.為認識中國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6.(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71“歷史縱橫”改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開展三線建設。1965年至1975年,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 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全國近1 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由此可以推知,三線建設( )A.加快了新中國初國家工業化的進程B.確立了中西部工業體系的主體地位C.改變了全國國民經濟的整體布局D.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經濟社會發展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7.(2025·甘肅白銀測試)如表所示為1959年和1962年我國國家財政主要支出項目統計(單位:億元),這反映出當時我國( )時間 基本建 設支出 增撥企業 流動資金 農業 支出 科學研 究支出 教育 支出 財政 總支出1959年 302.34 54.28 58.23 19.15 32.48 543.171962年 55.65 47.78 38.23 13.73 28.01 294.88A.優先發展國防工業B.經濟體制改革拉開序幕C.國家經濟政策調整D.經濟困難局面日益嚴重8.(2025·廣東潮州調研一)下圖是畫家單應桂在1960年畫的國畫《當代英雄》。畫面描繪了兩位婦女開山劈嶺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A.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深入開展B.群眾發展生產的強烈愿望C.中國傳統文人畫作的基本風格D.“一五”計劃取得的輝煌成就9.(2024·山東齊魯名校聯盟檢測)下表反映了1961—1963年我國重工業、輕工業總產值指數變化情況(以1960年為100),表中數據變化趨勢主要反映了( )年份 重工業總產值 輕工業總產值1961年 53.4 78.41962年 77.4 91.61963年 113.8 102.3A.經濟結構趨于合理B.國民經濟調整成效顯著C.工業體系臻于完善D.工業落后面貌徹底改變10.(2024·福建龍巖三模)下表是1957年、1972年在廣州舉辦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參會國家(地區)及客商簡況表。這一變化反映了( )時間 參會國家(地區)及客商1957年 19個國家(地區)共1 223人參會,其中港澳采購商1 021人。1972年 82個國家(地區)共14 598位客商參會,日商到會踴躍。A.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擴大B.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C.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D.中美建交的外溢效應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1.(2023·江蘇高考,10)1956—1957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12.(2024·江西高考,9)據表可知。我國( )時間 內容1956年 中央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毛澤東號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聶榮臻受命主管全國科學技術工作195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1962年 科研機構由1956年的380多個發展到1962年的1 300多個研究人員從1956年的9 000多人發展到1962年的94 000多人A.建設適合基本國情的科研體制B.實現了趕超世界的科研目標C.推動“一五”計劃的加速完成D.改變了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13.(2024·甘肅高考,9)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乒賽奪冠,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自1961年起,中國隊連續在三屆世乒賽中戰績輝煌,宣告世界乒壇“中國時代”的到來;70年代初,“乒乓外交”打破中美關系僵局。綜上可知,這一時期我國乒乓球運動( )A.掀起全球乒乓球熱潮B.實現了體育強國夢想C.兼具媒介和政治屬性D.已成為民族文化象征小題練26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1.B [結合所學可知,基于對國內矛盾的正確分析,中共八大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的主要任務,故選B項。]2.A [毛澤東指出“不要只讓幾種花開放,還有幾種花不讓它開放”,這就是“百花齊放”,屬于文藝領域,毛澤東這是在批評文藝工作中的僵化教條思想,號召更加豐富多彩的文藝創作,故A項正確;“百花齊放”屬于文藝領域,與學術研究無關,故B項錯誤;僅憑百花齊放方針不能確保文藝創作持續繁榮,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文藝創作方面的方針,與實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無關,故D項錯誤。]3.D [材料指出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法,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對于全面開啟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故選D項。]4.A 5.D 6.D7.C [據表中數據可知,與1959年相比,1962年各項支出均呈現減少趨勢,尤其是基本建設支出呈現大幅減少。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應對經濟困難的形勢,這一時期我國進行了國民經濟的調整,大規模壓縮了基本建設支出,故選C項;支出數據中并未提及國防工業的支出情況,無法直接推斷出A項結論,排除;這一時期并未開始經濟體制改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經濟體制改革序幕,排除B項;雖然這一時期確實存在經濟困難,但數據的變化更多反映了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而不是經濟困難本身的加劇,排除D項。]8.B [畫面中兩位婦女開山劈嶺,正是他們積極參與生產、努力改變現狀的生動寫照,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發展生產的渴望和決心,故選B項;1961年1月中國共產黨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深入開展”與1960年不符合,排除A項;傳統文人畫往往追求意境和氣韻,強調筆墨情趣和詩書畫印的結合,與這幅描繪具體勞動場景的國畫在風格上有較大差異,排除C項;畫作本身并未直接展示“一五”計劃的成就,而是聚焦于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排除D項。]9.B [據材料可知,1961—1963年在我國重工業、輕工業總產值指數中,重工業比重和輕工業比重都有所提升,這說明這一時期八字方針落實的較好,國民經濟調整成效顯著,故選B項;材料只列舉了工業情況,并不能看出經濟結構趨于合理,排除A項;通過重工業、輕工業總產值指數并不能看出工業體系的完善情況,排除C項;D項表述絕對,排除。]10.A [與1957年相比,1972年廣交會參與國家和客商數量都大幅增加,這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國際影響力擴大的表現,尤其是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和1972年中美、中日關系的改善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故選A項;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是在兩極格局瓦解之后,且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1月,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11.C [根據材料“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1961年起逐漸增加”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1966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由于中蘇關系惡化,我國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緩和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以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故選C項。三線建設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1956—1966年處于冷戰期間,這一時期的科技交流很難擺脫冷戰影響,排除B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布局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形成的,排除D項。]12.A [從1956到1962年,中國的科研機構數量和研究人員數量都有顯著增長,這種增長趨勢反映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和發展,體現了我國“建設適合基本國情的科研體制”,故A項正確。“實現了趕超世界的科研目標”說法錯誤,排除B項;“一五”計劃在1957年就已完成,表格中還有1958和1962年的內容,排除C項;改變了經濟文化落后的狀況是一個綜合性的評價,而表格中的數據更側重于科技領域的發展情況,無法直接證明整個經濟文化狀況的改變,排除D項。]13.C [根據材料可知,這一時期我國的乒乓球運動不僅激發了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還在外交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兼具媒介和政治屬性”,故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當時我國乒乓球運動掀起全球乒乓球熱潮,A項說法夸大其作用,排除;“實現了體育強國夢想”不符合當時的事實,排除B項;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乒乓球實力才剛剛在世界嶄露鋒芒,說其“已成為民族文化象征”還為時過早,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九單元 大題練(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九單元 小題練2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九單元 小題練26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