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校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第一次質量檢測高一歷史試卷考試時間:75分鐘分值:100分第I卷選擇題(48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共48分,每題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3分)1.早期文明中西亞地區最早培植出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南亞、中國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培育出各自的農作物,如南亞的芋頭,中國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據此可知,古代文明的發展()A.受制于自然環境B.得益于區域交流C.呈現出多元特征D.展現出巨大差距2.古埃及早王朝時代,新王即位要舉行加冕禮,典禮往往選擇在代表萬物開始的某一天舉行,而國王以神人雙性的身份出現在百姓面前,以神性的身份出現的國王頭戴白冠,以人性的身份出現的國王頭戴紅冠。這反映出當時的埃及()A.神權高于王權B.農耕經濟色彩濃厚C.專制權力膨脹D.政治與宗教相結合3.在中亞地區的尼薩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紀的象牙角杯,檐口通常雕滿了各種希臘神話與生活主題的圖案,杯口邊緣飾有希臘式的波浪形葡萄紋和波斯式的直線連珠紋。這些角杯印證了()A.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西移B.波斯帝國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C.羅馬帝國內文化交流加強D.希臘化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4.上古中東語言如今被困鎖在沒有人看得懂的文字中,這些語言在希臘化、羅馬化、基督教化和伊斯蘭化前后相連的過程中被抹去了,就連“中東”這個稱呼也是首先出現在西方,然后其他地方跟著使用,最后該地區的民族也這么稱呼自己。據此可知,中東地區()A.未曾形成自身獨有文化B.受到希臘羅馬同化C.上古文化因戰爭而中斷D.高度認同西方文化5.有學者認為,權力是跟著土地走的,一旦一塊土地分封出去,無論它是大是小,權力就從封主那里轉移出去,轉到接受土地的人手里,這是西歐封建制度的最主要特點。在這種制度下()A.不易形成強有力的集權統治B.西歐民族國家初步形成C.領主與附庸的權利義務相同D.基督教會地位舉足輕重6.西歐領主們一般都居住在自己的鄉村堡壘里,其財產也集中于鄉村,不太關注對領地中城市的控制。因此,11世紀以來,大多數城市都能通過暴動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獨立和自主。由此可見,西歐城市自治發展的客觀原因是()A.封建領主勢力的衰退B.農奴制的瓦解C.莊園經濟的優勢地位D.工商業的發展7.中世紀中前期,地中海地區的主流通貨是拜占庭帝國的蘇勒德斯金幣、阿拉伯帝國的第納爾金幣。自13世紀中葉起,佛羅倫薩的弗洛林金幣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幣取代它們,成為地中海貿易的主流通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A.意大利民族國家興起B.封建莊園制度的成熟C.大量貴金屬涌入歐洲D.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8.從8世紀后半葉開始,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之間定期進行戰俘交換,這一行為持續了約23年,直到10世紀末期。除交換戰俘外,對那些愿意皈依基督教的阿拉伯戰俘,拜占庭帝國會提供購置土地所需的錢財和耕種所需的谷物種子;對接納他們成為女婿的家庭,帝國可以免除三年土地稅和爐灶稅。拜占庭帝國此舉的主要意圖是()A.擴大對外貿易B.提升國民的素質C.爭奪人口資源D.削弱阿拉伯帝國9.阿拉伯文學作品《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分別來自印度、埃及、波斯和兩河流域等地;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含有《一千零一夜》的元素。這反映了()A.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繼承及影響B.阿拉伯帝國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C.阿拉伯文學是歐亞非民間故事的匯編D.阿拉伯人依靠武力征服發展民族文化10.成書于印度笈多王朝初期的《政事論》一書中提及不要把自由民變為奴隸,記錄了當時規定釋放奴隸的條件,以及肯定了土地所有者把土地租出去以坐收分成制地租的做法。這可用于印證當時印度()A.社會經濟的繁榮B.封建制因素的產生C.傳統勢力的強大D.傳統貴族勢力衰微11.阿茲特克文明有高度密集的人口,產生了初級的文字和階級分化,而且他們的生計活動富有創造力,利用浮動園地和水利設施達到了很高的生產效益和生態維護效能,但沒有使用金屬工具,也不會使用畜力甚至沒有發達的陶器制作。據此可知阿茲特克文明()A.依然處于原始社會B.文明演進動力不足C.無法建立中心城市D.尚未進入國家階段12.在西方文化中,哥倫布通常被視為英勇的探險家和發現者,他的名字被銘刻在地理學和歷史的殿堂中。然而,在拉丁美洲地區他的名字可能帶有負面的含義,與殖民主義和文化侵略聯系在一起。這說明()A.哥倫布是新航路開辟的創始者締造者B.評價者的立場與價值觀影響歷史解釋C.歐洲人對哥倫布的評價比較客觀公正D.新航路開辟把世界日益連為一個整體13.如表為明末文獻中有關辣椒的記載。據此可推知,當時()《遵生八箋》 番椒,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農政全書》 番椒,亦名秦椒,白花......椒樹最易繁衍,四月生花,五月結實,生青熟紅《致富奇書》 名番......味辣,紅如血,可充花椒用A.食辣文化得到廣泛普及B.美洲辣椒直接傳入中國C.辣椒僅被當做觀賞植物D.人們食物種類得到豐富14.16世紀中期,諾曼底成為法國的地圖制作中心。制圖師們在知道太平洋存在的情況下,還大都對太平洋地區進行留白或只做簡單描繪,相反,對北美海岸則描繪詳細,甚至有人將北大西洋直接稱為“法蘭西海”。這些地圖()A.反映了法國海外殖民的狀況B,說明法國建立了北大西洋霸權C.描繪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內容D.顯示出法國無意到太平洋擴張15.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熱情謳歌充滿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態度,并追求現世幸福和享樂,西歐宗教改革思想家們卻將這視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卻又共同推動了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的過渡。這是因為他們都()A.重新審視人,沖破了傳統的束縛B.提升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C.反對神學,重構了人與神的關系D.沉重打擊了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16.“這場起于哥白尼、訖于牛頓的革命......舊的天堂被打破了。人不再是創造的中心.這個物質宇宙周圍根本沒有什么東西是特別屬于基督教的,《希伯來書》和基督教《圣經》上描述的上帝所做過的東西,看來是屬于無稽之談了。”這段話意在強調近代科學()A.形成了完整體系B.促進了思想解放C.取代了天主教會的地位D.淡化了人文主義的影響第II卷非選擇題(52分)二、材料解析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軸心時代文明多元并存。按示例,將下列左側示意圖字母所示范圍與右側表格中的文明區域相匹配。(填寫字母)(10分)18.古代文明各自擴展,使不同文明區域相互連接起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各個古代文明獨立發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特點,大體說來,印度人重視宗教,中國人重視倫理教化,希臘人追求理性,羅馬人注重實用,埃及人講求來世。當然,這些特點不是絕對的,有些是各文明所獨有的,有些則相互滲透。如佛教曾傳入中國、東南亞、日本和朝鮮,希臘人曾統治埃及和西亞,羅馬人曾占領東地中海和高盧等地區,并給這些地區的歷史發展施以巨大影響。不過,所有這些對當地原有的文明來說,很難說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當地原有的文化。-晏紹祥《世界上古史》材料二亞歷山大的遠征及其所建立的帝國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卻開創了一個希臘古典文明向東傳播的歷史時代-“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帝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至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達多瑙河。帝國分裂后又形成一系列的希臘化國家。在這一新的政治地理范圍中,希臘文明逐漸向東擴展,并與東方文明進行了多層面、多角度的交流與融合,揭開了人類文明史上的新篇章。-李世安《世界文明史》(1)依據材料一,概括世界古代文明的特點有哪些?(6分)(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亞歷山大遠征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如果全球化把歐洲人邁入大洋當作開始的話,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亞半島國家。他們以高效的行政機器組織遠航,懷揣著傳播上帝福音和尋找黃金的期盼揭開了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滿“內在動力”的帆船運載著奴隸、黃金、香料,也灑播著諸如“地球是圓的”等進步光芒。-摘編自巴勒克拉夫《處于變動世界中的歷史》材料二材料三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傳播。與早先的物種交流不同,哥倫布交換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因為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物種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永久性變化。-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新航路開辟的背景。(8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哥倫布交換”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思想家與封建勢力的一次正面較量,啟蒙思想成為人們追求思想解放的強大武器,在人類思想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成為人類文明史中的瑰寶。-摘編自朱勇《歐洲啟蒙運動及其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出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試題評分參考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D C A C D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A A C二、非選擇題17.【答案】(10分)中華文明 E古印度文明 D古希臘文明 A古巴比倫文明 C古埃及文明 B18.【答案】(14分)(1)世界古代文明的特點:獨立發展,多元并立;各具特色,百花齊放;相互滲透,交流交融;以己為主,保持民族特色。(6分,任意3點)(2)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開創了希臘化時代;推動了希臘文化與古代東方文化相結合,傳播了文化、擴展了文明;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溝通了各大文明間的交通,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8分,任意4點)19.【答案】(16分)(1)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與發展,對財富的需求;封建王權(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傳播基督教;造船技術提高;地圓學說(地理知識的豐富);航海技術的進步(任意答出4點即可得8分)(2)積極影響:物種的交流提供食物保障;人口的增長導致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變化;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推動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消極影響:疾病傳播;中斷了當地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或者毀滅當地文明);打破了多元文明格局。(積極消極各答出兩點,共計4點即可得8分)20.【答案】(12分)示例1觀點:啟蒙運動影響深遠。(2分)認識:啟蒙思想家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描繪了未來“理性王國”的藍圖,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準備。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啟蒙運動還陸續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啟蒙思想家們的許多著作也逐漸被介紹到美洲亞洲等國家和地區,激勵著那里的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奮斗。(8分)總之,啟蒙運動為當時和以后的一些政治斗爭提供了思想武器,在世界歷史上影響深遠。(2分)示例2觀點:啟蒙運動在法國的發展不是偶然的。(2分)認識:法國是歐洲各國中封建統治最頑固、最反動的堡壘,法國社會中第三等級與特權等級之間的矛盾特別尖銳,而封建制度的危機又空前嚴重,這就為啟蒙運動的出現提供了社會基礎;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加強,形成了一批既有經濟實力,又有文化教養的新興階級的代表,為啟蒙運動的掀起提供了階級基礎;近代科學的興起和英國革命的成功,則為啟蒙運動在法國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從而使法國的啟蒙運動成為歐洲之中心。(8分)因此,啟蒙運動在法國的發展是由法國特殊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是法國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產物。(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