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秘密★考試結束前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二)歷史試題卷(全卷兩個大題,共29個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本卷為試題卷??忌忸}作答必須在答題卷(簽題卡)上。答案書寫在答題卷(答題卡)相應位置上(不能政動答題卡上的標題題號),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2.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答題卡)一并交回。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木大越共25小趣,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學家發現,河姆菠聚落有干欄式住屋(復原圖如下),遺存的谷、稈、葉混合堆積物最厚處達70-80厘米,如換算成新鮮谷當在120噸以上。以上材料可說明〔)A.粟作農業發展B.稻作農業出現地aC,形成部落聯盟D.建立早期國家2.制作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下面是“西漢的建立與鞏固”思維導閣,圖中①②處應分別填入的內容是〔[西權的座艾與網固西漢立休蘇生政策文貸之治】議武帝公元的202年@以德化鍋⑦劉書玉型定都長安杜超陰因發服思號始A,無為而治:尊崇儒術B.以德治國:禮治C.兼愛、非攻;蔣崇;術D.以法治國:封邦建國3,魏晉南北朝時期,劉微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祖沖之在此基礎上計算出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這體現了〔)A.數學成就達到最高地位B.數學在傳承中不斷發展C,中國古代科技吸收外來成就D,數學理論在社會上廣為傳播4.在隋朝的廢城上,強大的唐朝建立起來了。新王朝的統治者繼承和發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諸多成就。在下列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結論的是()A,確立分封制B.開創中央集權制度C,完善科舉制D,地方實行行省制度歷史試隨袋·第1列(共8夏)5,據圖可知,北宋統治者〔)題史職出名J08■式職出多21迅密瓷正職柜梁隆熙來發時年瓶密途史.大職山身人盤對此A.威精圖治B.豆文輕武C.任人唯賢D.難心納映6.柏楊在《中國人史綱多中說:“鐵木其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組織家暨軍事家之一,他在政治上和戰場上的光輝成就,在二十世紀之前,很少人可跟他嬈莞?!彼o予鐵木克如此評價的主要依提是()A.統一…蒙古B,建立元朝C.統一六國D.創立行省制度7,明朝時,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歌。在巾央,廢陰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是〔)A,強化皇權B.控制軍隊C.完善科舉D.鉗制思想8.某學習小組在探究性學習中,收袋和擦理了如表所示的素材。據此推晰,他們保究的主越最可能是中因古代(人物玄笑鑒真崔致遠馬可·波羅鄭和利瑪竇國籍中國中國新羅意大利中國意大利事跡西行天笪東波日本米華求學做官米華做官游歷七下西祥來華傳教譯書A.制度的變節與創新B.文化的發展與演變C,京教的傳描與影響D.文明的交流與互鑒9.如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消朝中期(】454工人中數章〔億人)353221.5人均耕地面機(前)17531766174[812【851(年)A.農業生產恢復B.人地矛盾突出C.階級矛盾薇化D,土地兼并嚴重10.1919年6月3日后,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由學生變成了工人,發展戒為一場席卷全國聲勢浩大的群眾性愛因運動。五四運動〔)A,開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B.基本推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C.取得了反帶斗爭的完全勝利D.結束了兩干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歷史試超卷·第2頁〔共8頁)》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二)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B A A D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C D D A B B C A D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C A D C二、非選擇題26.(10分)評分標準:(要求:觀點自擬,任選不少于兩個時期,運用史實論證觀點,條理清楚)表明看法 觀點清晰,表達準確。(2分)利用材料 能從材料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合理運用。(2分)文字表述 能結合所學知識,有條理、順暢,圍繞觀點展開。(4分)結論明確 觀點正確、清晰。(2分)示例:觀點: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深化論述: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讓不同地域的民族在文化和經濟上緊密相連。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等傳入中原,中原的絲綢、鐵器等運往西域,后來設置的西域都護府,更是將西域納入中央管轄,標志著各民族在政治上的深度整合。秦漢的統一讓 “天下一統” 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基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與漢族雜居,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穿漢服、說漢語、改漢姓,主動融入漢族文化。這種雙向的交流不僅改變了民族的分布格局,更讓 “胡漢一家” 的理念逐漸生根發芽。到了唐代,開放包容的政策讓民族交往達到新高度。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帶去了中原的農耕技術、醫藥典籍,松贊干布派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唐蕃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見證著漢藏民族 “和同為一家” 的情誼。唐太宗被各民族尊為 “天可汗”,正是因為唐朝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不同民族,通過冊封、設置都護府等方式,構建了 “萬國來朝” 的多元一體格局。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權利。西部大開發、對口支援等政策讓各民族在經濟上相互依存、共同發展。中國共產黨繼承歷史傳統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結論:回顧歷史,從秦漢的 “大一統” 到如今的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正如無數史實所證明的:只有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才能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基更加牢固,才能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上攜手共進,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更應牢記歷史,傳承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用實際行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 “多元一體” 的民族之花永遠綻放。27.(12分)(1)直接史料:①、②、③、④、⑦、⑧;間接史料:⑤、⑥;(除史料①以外任意一個答對,2分)史實價值:(只要考生敘述不悖離基本的歷史史實,均可得分,2分;照抄示例不得分)示例:史料序號:①史料類型:直接史料史實價值:直觀呈現江南制造總局制炮廠生產的實況,是洋務派“自強”主張在軍事工業領域實踐的見證。材料⑤和材料②之間的內在聯系:甲午戰爭失敗后,中國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材料⑤),因為條約的簽訂刺激列強乘機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材料②),使中國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和民族危機大大加深。(點明事件,2分;說明因果聯系,1分)其他材料的內在聯系:正確選取有邏輯關聯(如因果關系、遞進關系等)的兩則材料(如①與⑤、⑧與④、③與⑧等;點明事件,2分;說明因果聯系,1分)示例:(材料⑧)袁世凱為稱帝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為喚醒民眾。(材料④)以陳獨秀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創辦《青年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批判傳統文化,動搖封建思想統治地位。(3)感悟:民族危機是覺醒的催化劑,救亡圖存是不變的主題;探索之路曲折艱辛,唯有立足國情方能行穩致遠;精神覺醒與凝聚共識是奮斗的力量源泉;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韌性與自我革新能力等等。(意思相近即可得分,兩點共2分。)(14分)(1)第一個五年計劃。(2分)先重后輕(或優先發展重工業)。(2分)(2)特點:獨立、自主。(2分)措施: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企業活力。(改革開放的措施即可,兩點共2分)(3)關鍵因素: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2分)深遠影響: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意思相近即可,2分)(4)感言: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意思相近,任答兩點共2分)(14分)(1)原因: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2分)集團:同盟國集團(或三國同盟)和協約國集團(或三國協約)。(2分)(2)文件:《聯合國家宣言》。(2分)變化:從合作走向對抗。(2分)(3)原因:美蘇爭霸美國處于下風;美國經濟實力衰退;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意思相近即可,不少于兩點,2分)標志:尼克松訪華(或中美發表聯合公報)。(2分)(4)決定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意識形態、地緣政治、世界發展趨勢等等。(言之有理即可,兩點共2分)第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二模歷史 參考答案.docx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二模歷史試卷.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