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大題練(十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分值:60分)1.(2024·廣西南寧4月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克利斯托弗·哥倫布(1451—1506)是意大利航海家,他在15世紀晚期一心一意想找到去東方的新航路,并為此制定了一個海上探險計劃。他計劃從西歐出發一直向西航行,目的地是東方的中國、日本及印度。哥倫布的這個計劃是建立在對于地球距離的錯誤估計上面的。他所依據的估計有二:第一是馬可·波羅對于亞洲東西兩端之間的距離及對于日本與亞洲大陸之間的距離的估計(他估計為1 500英里),而這兩個估計都是錯誤的,因為估計得過多;第二是托勒密對于地球周圍長度的估計,而這個估計又過小。他由此得出錯誤的結論:從西歐經過大西洋到日本去的距離不足3 000英里,向西航行是西歐到亞洲去的捷徑。這里出現一個既饒有趣味又耐人深思的歷史“假若”的問題:幸虧哥倫布作了錯誤的估計,假若他估計正確的話,他一定不會向西航行,從而也就發現不了美洲大陸。歷史的客觀后果,往往是超越身當其事的歷史人物的估計。——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論證“歷史的客觀后果,往往是超越身當其事的歷史人物的估計”這一觀點。(要求: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14分)2.(2024·北京順義區二模)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材料 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寫道: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現亞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當維哥達嘉馬(達·伽馬)發現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豈鄭君之罪也。……哥氏(哥倫布)之航海,為覓印度也,印度不得達而開新大陸,是過其希望者也。……若我國之馳域外觀者,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故其所成就者,亦適應于此希望而止,何也?其性質則然也。故鄭和之所成就,在明成祖既已躊躇滿志者,然則以后雖有無量數之鄭和亦若是則已耳。(1)依據材料,指出梁啟超在寫鄭和傳記時采用的史學研究方法。(6分)(2)閱讀材料,梁啟超指出了“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這一現象。結合所學,對這一現象進行評析。(10分)3.(2025·貴州黔東南開學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白銀在唐代以前作為貨幣的重要性遠遜于黃金,僅在漢武帝和王莽時期,曾以白銀合金的形式短暫地被使用過。自隋唐起,白銀開始展現出貨幣的功能,它除了在社會上層進行流通外,還因體積小、價值大、便于攜帶等長處,開始受到民間的關注。兩宋時期,以白銀為核心的民間借貸機構大量涌現,白銀逐漸擺脫商品的屬性,獲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開始走向貨幣化。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大量白銀從日本、美洲和歐洲涌入中國,催生出一個匯聚了全世界白銀的最大經濟體——白銀帝國。——摘編自任雙偉《貨幣里的中國史》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白銀貨幣化”自擬一個論題,并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敘述完整,條理清晰。)(14分)4.(2025·江蘇揚州開學考試)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先后頒布詔令授予西班牙對已發現或將發現的、不屬于任何基督教國家的土地、島嶼享有占取的權利。由于上述詔令對葡萄牙勢力范圍未做安排,西葡兩國于1494年、1529年分別訂立《托德西利亞斯條約》《薩拉戈薩條約》仔細劃定了葡萄牙和西班牙“新發現”的土地,賦予了西葡對非基督教土地的絕對財產權,并排除了其他歐洲國家基于“再度發現”的可能。這種占有他國領土的方式,就是殖民史上著名的“發現論”。為進一步確立對殖民地的財產權,西葡兩國還舉行樹碑升旗、宣讀法律文件等多種方式。葡萄牙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紋徽、十字架等等。1512年,法學家盧比奧斯制作“要求書”,宣示西班牙國王費迪南和伊莎貝拉有權以圣彼得(耶穌十二使徒之一)之繼承者的身份來管轄整個世界,從而將“新發現的”土地授予西班牙國王及其繼承者。“要求書”要求印第安人承認教會為全世界的統治者,因而必須接受西班牙的傳教,以履行印第安人承擔的自然法義務。——摘編自萬立《近代早期的國際法理論與歐洲殖民帝國對殖民地的“財產化”》(1)根據材料并結所學,概括西葡殖民擴張的有利因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西葡殖民擴張加以闡述。(9分)大題練(十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1.示例 論證:哥倫布的航海最初的目的是尋找一條通往東方印度和中國的新海上航路,試圖向西航行到達亞洲。然而,他的航行最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大陸——美洲,使人類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陸和海洋的全球性聯系。各個大洲之間的相對孤立狀態被打破,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哥倫布的航海不僅是美洲大陸發現的開端,而且引發了歐洲對美洲的探索和殖民,最終改變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和文化交流。晚清時期內憂外患,洋務派認為開辦洋務新政“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發起洋務運動。他們本想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但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反而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綜上所述,哥倫布航海和洋務運動都是歷史客觀后果超越歷史人物估計的明顯例證。真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2.(1)方法:比較分析法,即運用全球視角,將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對比分析。(2)現象:哥倫布、達·伽馬之后西方國家進行了持續的海外探險與擴張;鄭和之后,明朝政府停止了遠洋活動。評析:歐洲開辟新航路具有多方面可持續性的動因:歐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傳播基督教的愿望;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渴望獲取海外殖民地,支持海上探險;新航路開辟給歐洲帶來了資本原始積累。中國鄭和下西洋不具備可持續性的社會動因: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要地位,對外經濟交往需求小;中國人具有濃厚的安土重遷觀念;鄭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是耀兵海外、宣揚國威;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給國家財政造成嚴重的負擔。哥倫布、達·伽馬之后西方國家持續的海外探險與擴張,促進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促進了歐洲的社會轉型,新航路開辟帶有殖民掠奪色彩,給亞非拉地區帶去了災難;鄭和下西洋是和平友好交往,鄭和之后,明朝政府被迫停止了遠洋活動,閉關自守逐漸變為主要對外政策,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鄭和下西洋以后,中國遠洋航海未能持續;新航路開辟后,西方長期持續海外擴張。這兩種結果主要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它影響了近代中西方歷史發展的走向。3.示例 論題:新航路的開辟對明清時期中國的白銀貨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闡述:明清時期中國白銀貨幣化的進程不僅僅是內部商品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外部因素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新航路開辟以后,葡萄牙人抓住中國對白銀需求不斷增長的契機,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從而使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澳門,進而流入中國內地。西班牙通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將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運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日本、美洲和歐洲的白銀大量進入中國,為中國商品經濟提供了充足的貨幣供應量,滿足了經濟發展對貨幣的需求,促使白銀在經濟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使得白銀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流通和使用,最終促成了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的確立,成就了“白銀帝國”。綜上所述,新航路的開辟為外部白銀的大量涌入中國創造了條件,加速了明清時期中國白銀貨幣化進程,進而對當時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1)教皇的支持;西班牙、葡萄牙率先進行新航路開辟;“發現論”為殖民擴張提供了理論依據。(2)西葡的殖民擴張以多種形式確立了對“發現地”的占領;以不觸犯教皇權益為前提;體現了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妥協;本質上是對“發現地”的野蠻占領;擴大了基督教的世界影響力;刺激歐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擴張。小題練36 全球航路的開辟(分值:每小題3分,共42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4“史料閱讀”改編)馬可·波羅這樣描述中國元朝一個藩王的宮殿:“宮甚壯麗,在一大平原中,周圍有川湖泉水不少,高大墻垣環之,周圍約五哩(一哩約等于1.6千米)。墻內即此王宮所在,其壯麗之甚,布置之佳,罕有與比。宮內有美麗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這些描繪( )A.加速了歐洲商品經濟發展B.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發財致富C.催生了歐洲人的冒險精神D.增強了歐洲人東方傳教的欲望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7“學思之窗”改編)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訂立了關于發現香料群島的協定,其中規定:“朕愿下令賜給,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征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后,給你們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島嶼的欽差和總督官銜賜給你們。”對該協定的認識正確的是( )A.麥哲倫船隊在環球航行的過程中發現了香料群島B.西班牙憑借麥哲倫船隊的航行壟斷歐亞香料貿易C.對金銀財富的需求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因之一D.西班牙在此發展種植園經濟并屠殺印第安人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6“史料閱讀”改編)哥倫布在《航海日記》里寫道:“仰祈二位陛下盡早圣斷,將彼等(美洲人)變成基督徒。臣認為,一旦發軔,毋須多久,大批居民即會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由此可見,哥倫布的航海活動重在( )A.文化交流 B.自由貿易C.擴充人口 D.殖民擴張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7—38“教材知識”改編)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了紐芬蘭島;16世紀,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航海圖;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時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這些航線的開辟( )A.實現了西歐人的尋金夢B.建立了世界各大洲之間的直接聯系C.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D.導致歐洲貿易中心移到大西洋沿岸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8—39“問題探究”改編)梁啟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則哥倫布以后,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后,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之后,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梁啟超是在( )A.盛贊西方航海家的大無畏冒險精神B.追究鄭和船隊靡費明朝財力的責任C.稱贊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聲名遠播D.反思鄭和船隊規模浩大卻影響有限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6.(2025·云南省調研)哥倫布在日記中寫道:“我想繪一幅領航的新地圖,把所有的海與大洋中的陸地按其方向于適當的位置標出,都描繪在圖中。此外,我還想寫一本書,將所有的海陸用赤道緯線和西經線來把一切海洋陸地的位置照實繪成圖。”這則材料作為直接論據,可以用來說明( )A.“地心說”對近代科學的推動B.“地圓說”對新航路開辟的意義C.葡萄牙人在新大陸的殖民擴張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7.(2025·江蘇南通如皋適應性考試)15—16世紀之交,本想探尋通往東方航線的西歐各國,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下方新路線的簡介表可以用于證明西歐的探險( )時間 事件1492年 哥倫布從西班牙出發,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1497—1498年 達·伽馬從葡萄牙出發,繞過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抵達印度1610年 哈得遜獲得英國支持,探索北美洲,發現通過大陸的西北通道1642—1643年 荷蘭人塔斯曼環航澳大利亞,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A.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最終建立B.驗證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C.使世界各地通過海路建立直接聯系D.得益于工業文明的先進性8.(2024·江蘇如皋三模)哥倫布到達美洲以后擬定了將印第安人運送到伊比利亞半島、意大利等地的計劃,從此販賣奴隸成為西歐聚斂財富的重要手段;15—19世紀上半期,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占農民土地,使農民被迫淪為農場或手工工場的雇傭勞動力。這些活動( )A.反映出早期殖民擴張的罪惡B.推動了大西洋貿易的興起C.改變了歐美社會的族群結構D.緣于資本主義經濟的驅動9.(2024·云南昆明三模)有學者認為15—16世紀,“全球仍是一個碎片化的世界,歐亞大陸、非洲、美洲和尚未為人所知的大洋洲,在整體上延續著此前漫長時期的狀態。即便西歐,也是更多地保留著‘中世紀’的狀態”。因此將該時期視為是一個更接近“古代”而不是“現代”的過渡階段。該學者強調( )A.需重新審視新航路開辟的作用B.歷史時期的劃分難以形成定論C.中世紀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深遠D.需轉換視角再認識該時期歷史10.(2024·天津南開區二模)十五、十六世紀以前的歷史學家撰寫歷史,區域范圍或者是地中海周圍,或者是亞洲東部和中部,或者是亞歐大陸及北非地區等等。這主要是受限于( )A.地理知識 B.史學觀念C.宗教信仰 D.民族偏見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1.(2024·浙江6月選考,20)在馬可·波羅之前,歐洲人只知道絲綢來自神秘東方,并不清楚它原產地的模樣。馬可·波羅通過分享親身經歷,把來源地具象化。《馬可·波羅行記》“成為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暢銷書之一。隨后幾個世紀,許多探險家、航海家和商人決定追隨馬可·波羅的腳步,一定要前往馬可·波羅所描述的東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某種程度上是受到馬可·波羅的書和前往中國的愿望影響的。”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A.歐洲人長期對東方尤其是中國興趣濃厚B.馬可·波羅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陸C.馬可·波羅激發歐洲人的中國情結D.《馬可·波羅行記》是中世紀歐洲暢銷書12.(2024·新課標卷,31)16世紀上半葉,航海家在太平洋開發了連接美洲和亞洲的東風帶海上走廊,中后期利用日本洋流從菲律賓群島航行至美洲西海岸;17世紀初,荷蘭人利用西風帶環球航行。16世紀至17世紀的航海活動( )A.激發“地圓說”的形成B.表明世界殖民體系的確立C.導致陸路貿易基本停滯D.促進了貴金屬的全球流動13.(2023·廣東高考,13)有學者在評價某歷史事件時說:“無非是其通過探險活動在世界各大海洋形成了一個單一的航海體系,那就是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并以此為基礎將他們的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的整個過程。”下列選項中符合該學者評價角度的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B.社會從傳統到現代C.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D.世界從分散到整體14.(2024·重慶高考,12)1500年前后,英格蘭商業以本地市場為主。17世紀初,英格蘭大多數地區,社會因商業活動空前聯系在一起。這在不斷發展的長途貿易中尤為顯著,農產品和手工業品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遠方。17世紀中葉,很多農村家庭已經與倫敦等大城市聯接在一起,他們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或兩者兼備。材料表明近代早期英格蘭( )A.消費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B.地方經濟受跨國資本影響C.長途貿易促進了資本的積累D.經濟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小題練36 全球航路的開辟1.B [根據材料“馬可·波羅這樣描述中國元朝一個藩王的宮殿”“宮內有美麗殿室不少,皆以金繪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可·波羅筆下的元朝,非常繁榮,刺激了歐洲人到東方發財致富,B項正確;材料內容并不會加速商品經濟發展,排除A項;冒險精神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主旨描寫了東方的富裕,與傳教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C [據材料可知,西班牙國王和麥哲倫等人簽訂了協定,這種利益分配方式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反映出對金銀財富的需求是新航路開辟的動因之一,故選C項;此時麥哲倫船隊還未開始環球航行,排除A項;“壟斷”說法錯誤,排除B項;該協定指的是西班牙國王與麥哲倫等人就發現新大陸的收益分配達成的協議,沒有涉及種植園經濟的發展以及屠殺印第安人的問題,排除D項。]3.D [根據“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領土和財產,這里所有人皆會成為西班牙臣民”可得出新航路開辟的目的是對外殖民擴張,獲得當地的土地與財富。故選D項。]4.C [據材料“紐芬蘭島”“北冰洋地區”“新西蘭”的被探險、被發現,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此之前,人們對這些地區并不了解,通過對比可知,這些航線的開辟豐富了人類的地理知識,C項正確。]5.D [材料反映的是西方的新航路開辟影響深遠,而中國的遠洋活動在鄭和下西洋后逐漸衰落,因此“反思鄭和船隊規模浩大卻影響有限”符合題意,D項正確。]6.B7.C [據材料“到達美洲的巴哈馬群島”“抵達印度”“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可知西歐的探險活動溝通了歐洲與美洲、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直接聯系,使世界各地可以通過海路建立起直接聯系,故選C項;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才最終形成,排除A項;只有環球航行才能驗證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排除B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中后期,15—16世紀之交的歐洲尚且處于商業資本主義階段,排除D項。]8.D [無論是哥倫布計劃販賣印第安人還是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占農民土地,其背后的根本原因都是為了滿足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這兩個活動都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對勞動力資源的追求和利用,故選D項。]9.D [據材料“全球仍是一個碎片化的世界……‘中世紀’的狀態”并結合所學新航路開辟的相關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步連成一個整體,但材料中學者對15—16世紀的世界提出了質疑,認為當時世界各地聯系并不十分緊密,歐洲也保留了部分“中世紀”的狀態,因此需要對這一時期的世界進行重新考察,即該學者認為需轉換視角再認識15—16世紀的歷史,故選D項。]10.A [十五、十六世紀以前的歷史學家撰寫歷史的區域范圍受限,主要原因是那個時期的地理知識有限,且交通手段尚未發達,導致他們不能對全球范圍進行生動的描繪和詳盡的考察,故選A項;“史學觀念”也會影響歷史學家的寫作范疇,但在交通和地理知識不發達的情況下,即使史學觀念開放,也無法實質性地去了解和記錄別的區域,排除B項;“宗教信仰”可能會影響歷史學家的觀點和態度,但不會對其寫作的范圍產生實際限制,排除C項;“民族偏見”可能對歷史學家的敘述內容和立場有影響,但在那個時候,他們基本上只能接觸到自己所在地的事情,民族偏見影響也有限,排除D項。]11.C [題干材料描述了馬可·波羅的經歷和他的游記所產生的影響,即讓歐洲人對東方尤其是中國產生向往,激發了他們的中國情結,故C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馬可·波羅的影響使得歐洲人對東方產生興趣,而非強調歐洲人本身長期就對東方有濃厚興趣,排除A項;材料只是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在某種程度上受其影響,但不能直接說馬可·波羅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陸,這種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馬可·波羅行記》是中世紀歐洲暢銷書”只是材料中的—個事實陳述,不是材料旨在說明的主要內容,排除D項。]12.D [16—17世紀,新航路的開辟連接了美洲、亞洲和歐洲等地,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交流,從而推動了美洲的貴金屬等在亞洲、歐洲等地的流通,故D項正確;“地圓說”在新航路開辟之前已經出現,A項時空錯位,排除;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B項錯誤,排除;“基本停滯”表述絕對,排除C項。]13.D [根據材料“歐洲人如何控制海洋……整個過程”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的探險活動指的是新航路開辟,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指的是世界連成一個整體的過程,故選D項。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與擴散和“控制海洋”及“影響力擴展到所有大陸”并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工業革命推動社會從傳統到現代,促使文明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排除B、C兩項。]14.D [據材料“17世紀初,英格蘭大多數地區,社會因商業活動空前聯系在一起”可知,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不斷擴大,英格蘭地區間的聯系日益密切,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成為商品越來越多地流向市場,生產和消費活躍,商業化是將有利于生產的一切活動擴大變成商品及服務并進行交換,可見當時經濟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故選D項;據材料“他們或是生產者,或是消費者,或兩者兼備”可知,不僅涉及消費,還涉及生產,其主旨信息是長途販運貿易下,地區聯系的密切和市場的擴大,排除A項;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主要體現了近代早期英格蘭經濟的發展情況,未涉及跨國資本的內容,排除B項;長途貿易的發展也是經濟商業化趨勢不斷加強的體現,排除C項。]小題練37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分值:每小題3分,共45分)A組 教材改編——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0“教材插圖”改編)比較下面兩幅不同時期的世界地圖,可知( )A.科技革命推動繪圖技術發展B.新航路開辟推動了人口的遷移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D.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為開闊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1“教材知識”改編)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據估計,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億人死于傳染病。這一事件所產生的重要影響是( )A.重新聯結傳統商路B.國際勞動分工格局完全形成C.世界市場開始形成D.歐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統治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1“歷史縱橫”改編)16世紀到17世紀,玉米(又名番麥)、甘薯(又名番薯)、馬鈴薯(又名洋番薯)三種糧食作物傳入中國,并逐漸推廣開來,最終發展成為中國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新物種傳入中國( )A.都經由西班牙人之手直接從美洲傳入B.是西方殖民侵略擴張的副產品C.是中國不自覺參與早期全球化的證明D.有助于擴大中西方貿易的規模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3“教材知識”改編)16世紀晚期,西班牙殖民者通過利用菲律賓同中國的貿易,實現了西班牙經菲律賓與拉美的貿易,這一過程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其主要表現為西班牙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這被稱為“絲銀對流”。“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A.引起了菲律賓的價格革命B.促進了中國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加速了美洲生產方式的改變D.將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4“教材插圖”改編)1493年,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作出仲裁:在亞速爾群島和佛得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地方,從北極到南極畫一條分界線,史稱“教皇子午線”。該分界線的劃定( )A.是歐洲均勢外交的體現B.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的開始C.確立了國家主權的原則D.加深了對全球整體性的認識6.(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4“史料閱讀”改編)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這旨在說明全球航路的開辟( )A.沖擊了歐洲的封建秩序B.促進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C.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B組 經典模擬——提能力7.(2025·湖南雅禮中學測試)17世紀初,北美弗吉尼亞的英國移民向英王報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進攻,就必須保證糧草,小麥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谷物,必須將其栽活。”18世紀,北美已經有多個不同品種的小麥。據此推知,物種的洲際傳播( )A.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B.促進了殖民地的近代化C.改變了殖民擴張的手段D.有利于西方的殖民活動8.(2024·天津二模)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白人移民美洲,將歐洲大陸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同時,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這深刻地反映出( )A.人文自然環境的不斷變化B.殖民侵略擴張的殘酷C.加速歐洲征服世界的進程D.世界各地聯系的加強9.(2025·廣東惠州調研)17—18世紀英國商貿機構表(部分),據下表可知,當時英國( )時間(年) 機構1688 倫敦勞埃德商船協會成立1706 倫敦太陽火險公司成立1773 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立A.商業經營方式發生改變B.世界商業霸權開始轉移C.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D.英國工業革命蓬勃開展10.(2025·福建百校聯盟聯測)西班牙在美洲發現黃金后,黃金進入西班牙的數量在16世紀上半葉是上升的,而在法國的數量是下降的。同時,16世紀歐洲國家普遍增發貨幣,但其貨幣因含金銀成分大大減少而貶值。據此可知( )A.殖民擴張的范圍擴大B.通貨膨脹制約了經濟發展C.歐洲出現了價格革命D.市場的擴大導致商品短缺11.(2024·山西太原三模)17世紀,歐洲的貿易公司從印度購買棉紡織品,一部分棉紡織品被運回歐洲,供歐洲人消費。還有一部分被運往非洲用來購買奴隸,然后再將奴隸送到美洲的種植園中去勞動。據此可知,當時( )A.歐洲成為世界貿易中心B.跨太平洋貿易發展迅速C.亞非拉地區淪為殖民地D.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加強C組 真題體驗——沖高考12.(2023·海南高考,11)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13.(2023·河北高考,13)16世紀早期,伊比利亞人來到南亞,把馬爾代夫的海貝運回歐洲,然后再將其轉運至西非,作為貨幣購買奴隸及其他商品。這一做法( )A.拉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B.開創了亞非貿易網絡C.導致了價格革命的爆發D.助推了資本原始積累14.(2024·甘肅高考,13)16世紀下半葉,西、葡、法三國爭相殖民美洲。1562年,西班牙國王下令繪制了當時最大的美洲地圖,要求特別標注出各國的領地分布;地圖刊印后,在西歐廣為發行。西班牙國王此舉旨在( )A.彰顯西班牙擁有高超繪圖水平B.通過大量刊行該地圖賺取利潤C.明確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范圍D.向西歐普及美洲相關地理知識15.(2022·全國甲卷,33)下表是學者統計的17—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口的部分亞洲貨物價值占比。據表可知,該時期( )進口貨物 占總貨物的價值比(%)1664—1670年 1731—1740年胡椒 20.1 4.3茶葉 0.02 9.26咖啡 0.63 5.35棉紡織品 62.59 65.35A.生產方式決定進口貨物價值占比B.英國確立海上貿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擴張推動了消費結構的變化D.工業革命促進東西方貿易增長小題練37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1.D [依據材料圖示可以看出,到16世紀時,世界逐漸形成一個整體,得益于新航路開辟,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更加開闊,D項正確。]2.D [根據材料“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可知疾病導致美洲地區的土著人相繼死亡,進而減輕了他們對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抵抗,使歐洲殖民主義者迅速建立起對美洲的殖民統治,故選D項;傳統商路主要指的是歐洲和亞洲之間的絲綢之路,與美洲無關,排除A項;國際勞動分工的格局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開展而逐步形成的,排除B項;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排除C項。]3.C [據“最終發展成為中國主導性的農作物品種”可得出美洲的高產作物傳入中國,是當時世界市場不斷形成,也是中國不自覺參與早期全球化的證明,C項正確。]4.B [據材料可知,西班牙等國商人用從美洲掠奪來的白銀購買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藥材等商品,使得白銀大量流入中國,有利于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價格革命是指大量貴金屬的流入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與材料題意不符,排除A項;“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并不能造成美洲生產方式的改變,排除C項;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D項。]5.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教皇子午線”的劃定是為解決西班牙、葡萄牙為爭奪殖民地而產生的尖銳矛盾,是西方列強瓜分世界、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B項正確。]6.C [據材料“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天地……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可知新航路的開辟給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C項正確。]7.D [據材料“‘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進攻,就必須保證糧草,小麥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谷物,必須將其栽活。’18世紀,北美已經有多個不同品種的小麥”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物種的洲際傳播尤其是糧食作物的傳播與種植,為西方殖民者進行殖民活動提供了物質保證,故選D項。]8.D [據材料“歐洲白人移民美洲……美洲特產流向世界各地”“歐洲人也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入美洲和大洋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在全球范圍內交流傳播,人口和動物的全球流動也導致了各種疾病的傳播,說明新航路開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逐漸成為一個整體,故選D項;人文環境是指由于人類活動而不斷演變的社會大環境,自然環境是指未經過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環境,材料不體現人文自然環境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是新航路開辟引起的物種交流,不是殖民擴張,排除B項;加速歐洲征服世界的進程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9.A [據材料可知,倫敦勞埃德商船協會、倫敦太陽火險公司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等機構的成立,反映了當時英國商業經營方式在逐步發展和變化。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引發歐洲的商業革命,各種協會、保險公司、商品交易所、證券交易所等紛紛成立,這些屬于新的商業經營方式,故選A項;在17—18世紀,英國正處于其商業和海上力量的鼎盛時期,世界商業霸權并未開始轉移,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排除C項;工業革命雖然對英國的商業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材料時間是17—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才興起,工業革命的核心時期主要集中在19世紀中期,排除D項。]10.C [據材料“16世紀歐洲國家普遍增發貨幣,但其貨幣因含金銀成分大大減少而貶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金銀流入歐洲,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即價格革命,故選C項。]11.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歐洲的貿易公司從印度購買棉紡織品,并將這些商品運回歐洲,供歐洲人消費,這一部分商品的流動體現了歐洲內部市場的需求和供給關系。然而,更關鍵的是,這些貿易公司還將一部分棉紡織品運往非洲,用來購買奴隸,然后再將奴隸運往美洲的種植園中進行勞動。這一連串的商品和奴隸流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跨洋貿易網絡,反映了當時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故選D項。]12.C [材料描述了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的傳播及其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使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的過程。結合所學可知,這與全球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擴張及工業革命影響下的技術進步和世界市場的形成有關,這些都受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故選C項。新航路開辟僅是近代物種得以交流的原因,并不是可可豆加工技術、食用方法不斷改進并使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的根本原因,排除A項;受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但這種變化與可可豆加工技術、食用方法不斷改進并使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并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B項;世界殖民體系初步形成僅為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提供了市場條件,并不是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13.D [由題干材料提供的時間信息(16世紀早期)、空間信息(伊比利亞半島、南亞、歐洲、西非)及以海貝作為貨幣購買奴隸等信息,聯系“商品的世界性流動”等必備知識可知,伊比利亞人把南亞馬爾代夫的海貝運回歐洲,再將海貝轉運至西非作為貨幣購買奴隸和其他商品,后來又把奴隸販賣到美洲等地,這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故D項正確。15世紀晚期新航路的開辟拉開了殖民擴張的序幕,故排除A項。亞非貿易網絡早在新航路開辟前就已經存在,故排除B項。價格革命是指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等現象,16世紀早期的奴隸貿易雖然使歐洲殖民者獲得了財富,但這僅是歐洲殖民者獲取貴金屬的手段之一,不足以導致歐洲價格革命的爆發,故排除C項。]14.C [根據材料信息“西、葡、法三國爭相殖民美洲”,西班牙國王下令繪制美洲地圖,以及要求特別標注出各國的領地分布,反映了當時殖民爭奪日趨激烈,較早占有殖民地的國家希望通過地圖來標示自己的勢力范圍,以防止別國的染指。不難推知,西班牙國王此舉的目的是“明確西班牙在美洲的勢力范圍”,故C項正確。其他三項明顯都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A、B、D三項。]15.C [依據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紀東印度公司在亞洲進口的胡椒明顯減少,茶葉,咖啡的數量在增長,棉紡織品變化幅度較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促使世界開始形成一個整體,西歐國家走上了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因此,茶葉、咖啡的占比增多,這表明民眾的消費結構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C項正確;依據時間“17—18世紀”可知,這一時期仍屬于工場手工業時代,生產方式未發生變化,排除A項;18世紀中后期,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時間不符,排除B項;此時工業革命還未開始,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十四單元 大題練(十四) 走向整體的世界(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十四單元 小題練36 全球航路的開辟(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第十四單元 小題練37 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含解析)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復習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