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初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一、選擇題(17道題,共34分)1.(2025九下·羅湖期中)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元寶,開始是下降,降至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對圖中各階段說法正確的是( )A.①段下降的原因是軍閥混戰,社會動亂B.②段降到谷底的原因是戊戌變法的失敗C.③段上升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緊密相關D.近代中國社會各階段發展違背世界潮流2.(2025九下·羅湖期中)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學界將“science”音譯為“賽因斯”,意在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這譯文的變化體現出詞語翻譯( ?。?br/>A.因地域差異而不同 B.受時代背景的影響C.具有明顯不確定性 D.翻譯者隨意性很強3.(2025九下·羅湖期中)如圖,反映的是我國近代史上兩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下列對這兩次事件看法正確的是( )A.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B.都是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C.圖1事件為圖2事件做了政治上的準備D.圖2事件促進圖1事件宣傳內容的轉變4.(2025九下·羅湖期中) 至1940年代后期,曾在黃埔任職者,許多已出任總司令、省主席、部長等軍政要職;中央軍中團長以上職務,則幾乎全為黃埔畢業生所占,許多黃埔畢業生甚至擔任軍、師長以上的重要軍職。這主要強調黃埔軍校( ?。?br/>A.為國民革命軍建立做了準備 B.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齊頭并進C.培養出大量政治和軍事人才 D.對近代軍事體制產生深遠影響5.(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表為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及其通過的主要決議。由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 ?。?br/>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決議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1923年 中共三大 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7年 八七會議 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A.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B.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C.主張革命道路從城市轉向農村D.堅持建立以及鞏固革命統一戰線6.(2025九下·羅湖期中)1948年創作的木刻版畫作品《豆選》,描繪的是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選舉村干部的場景。這一作品實質上反映出( ?。?br/>A.工農武裝割據局面 B.解放區民主政權建設C.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漲 D.抗日救國情緒高漲7.(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戰的數據,這些數據表明( ?。?br/>A.全民族團結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B.中國人民的抗戰得到了世界各國援助C.中國抗戰是近代以來抗擊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D.中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8.(2025九下·羅湖期中)觀察下圖,與之相符的場景是( ?。?br/>A.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B.唇亡齒寒安危系,義旗跨江助友鄰。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D.一夜東風滿塞邊,包干號角動山川。9.(2025九下·羅湖期中)某紀錄片的解說詞:“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同意,這次會議是中國幾十年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變革之一,或許稱得上是最具勇氣的一次變革,因為它徹底改變了中國從1978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經濟發展方式?!辈牧现械摹斑@次會議”是指( ?。?br/>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10.(2025九下·羅湖期中)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亞非會議,初步塑造了新中國的國際形象:新中國是一個以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國家;新中國是一個主張求同存異的國家:新中國是一個為發展中國家主持正義的國家。這是因為中國( ?。?br/>A.抗美援朝勝利提高了國際地位 B.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C.參加并促進萬隆會議圓滿成功 D.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1.(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圖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幣。背面圖案分別為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東的標志性建筑、深圳城市建筑和蛇口港等。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展現了( ?。?br/>A.經濟發達城市的特色 B.農村改革的影響C.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D.改革開放的成就12.(2025九下·羅湖期中)近年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持續面向港澳地區開展普通話教學,舉辦了港澳中小學教師普通話培訓與中華經典專項培訓、港澳學生語言文化夏令營等活動,覆蓋超過25萬港澳師生。這些舉措( ?。?br/>A.彰顯港澳地區的高度自治 B.深化港澳民眾的國家認同C.推動兩岸關系的健康發展 D.促進港澳兩地的交流合作13.(2025九下·羅湖期中)在某次論壇中,出現了“汽船的出現”“清朝的衰落和鴉片戰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等關鍵詞,此論壇研究的主題很有可能是( )A.工業文明沖擊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C.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 D.東西方文化的隔絕與沖突14.(2025九下·羅湖期中)世界文明可以分為東西方兩大體系,古代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為東方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為西方文明。以下對這兩種文明的表述正確的是( ?。?br/>A.東方文明都發源于亞洲,西方文明都發源于歐洲B.東方文明沒有宗教信仰,西方文明有宗教信仰C.東方文明以農耕為主,西方文明則工商業發達D.東方文明都是專制政治,西方文明都是民主政治15.(2025九下·羅湖期中)“城市文明興起之后,在原有的貴族、教士——農奴兩大對立的階級之間,一個新興的市民階層孕育而生,進而成長為市民階級(資產階級),這一群體因其共同的經濟利益,產生共同的政治追求,進而發育成為市民社會?!边@段材料體現了( ?。┑奈ㄎ锸酚^。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B.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D.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16.(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圖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這兩項措施的實施都( ?。?br/>A.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 B.暴露了發展重工業的弊端C.反映了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D.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17.(2025九下·羅湖期中)1948年以來,共有來白125個國家的200多萬名聯合國維和人員在71項行動中服務,成功阻止100多個國家的軍事沖突。這表明,聯合國( ?。?br/>A.得到所有國家的鼎力支持 B.旨在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C.努力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D.消除了世界各地軍事沖突二、非選擇題(共36分)18.(2025九下·羅湖期中)電影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僅反映人物情感和社會百態,也可反映重大事件及歷史變遷。某校電影社團開展“影像·歷史”主題學習活動,邀請你一起完成以下任務。(1)任務一【從影像溯時代背景】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研制出手搖式活動電影機,并于同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火車進站》等短片,這次放映活動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因此獲得“電影之父”稱號。——摘編自崔軍主編《外國電影史》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電影誕生的背景。(2)任務二【從影像觸歷史溫度】下圖為中外電影名錄:中國電影 外國電影《火燒圓明園》 《摩登時代》《建黨偉業》 《凡爾登》《血戰臺兒莊》 《珍珠港》《百團大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長津湖》 《諾曼底登陸》參照示例,從以上電影名錄中任選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結合所學史實寫一段關于該影片的推介語。【示例】:影片:《長津湖》推介語:影片講述了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極其嚴寒的環境下,取得長津湖戰役勝利的故事。從中,我們可深切感受志愿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對捍衛新中國安全、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重大意義。(3)任務三【從影像知國家發展】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7個重要歷史瞬間串聯起新中國的發展史,帶動大家集體重溫共和國記憶。我知我的祖國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奪冠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 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 2016年11月18日中國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根據海報及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白成立以來在哪些領域取得重大成就(至少三點),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4)任務四【從影像思熒幕價值】美國好菜塢常通過影片將其價值觀傳遞于外,即使以中國《花木蘭》故事為背景的電影,其核心圍繞“女性覺醒”“個人自由”展開而被觀眾批評為“美式價值觀的嫁接”。近期熱映的中國電影《哪吒2》,融合傳統神話的抗爭內核以及全球化表達從而引發跨文化共鳴,體現出更符合時代特點的普世價值觀,也成為見證中國文化輸出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載體。其影片制作團隊依托國產算力和動態綁定技術,實現了全球頂尖的視覺效果,其工業化水平也被國際媒體譽為“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摘編自《哪吒2》:引發全球熱潮的中國文化典范結合材料四,從綜合國力、價值觀兩個角度,談談你對中國電影文化輸出的認識。19.(2025九下·羅湖期中)科技實力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前途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19世紀中葉,曾經輝煌的東方古國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逐漸落后于世界。西方列強以蒸汽戰艦和工業化的軍事力量叩開中國大門,迫使清政府開啟近代化探索。1861年,洋務派以“____”為口號,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事工業,引進西方機器設備與技術人才;1872年成立輪船招商局,修建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并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這場持續30余年的運動雖未能挽救清朝命運,卻為中國播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種子。——摘編自《中國近代史綱要》閱讀材料一,在空格處填入洋務運動的口號。談一談你對“這場持續30余年的運動雖未能挽救清朝命運卻為中國播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種子”的認識。(2)材料二: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憑借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成為世界霸主,其工業產值占全球40%。第二次工業革命 美國通過電力技術(如愛迪生電燈系統)和內燃機技術的突破,建立起汽車、石油等新興產業,1900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 美國以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為核心,主導全球信息產業標準。當前 人工智能技術正推動新一輪科技變革:中國2023年A1專利申請量占全球40%,美國則通過芯片技術壟斷控制AI算力。各國紛紛將人工智能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領域。——摘編自《世界大國興衰啟示》及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根據材料二,比較三次工業革命,概括英美主導地位的形成有何共同特點?從技術引進與白主創新的角度,分析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應如何避免重蹈近代洋務運動以來科技轉型的覆轍。(3)綜合上述材料,白擬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知,③段上升是因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C項正確;①段下降的原因是1840年后,列強先后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②段降到谷底的原因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排除B項;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順應世界發展資本主義潮流的,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學界將‘science’音譯為‘賽因斯’,意在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和所學知識可知,**“science”一詞的翻譯從“格致”到“科學”“賽因斯”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思潮和認知方式的演變**(明末清初受儒學影響,晚清受日本譯法影響,民國初年強調科學精神),說明詞語翻譯**受時代背景的影響**,B項正確;A項“因地域差異而不同”不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時間演變**而非地域差異,排除A項;C項“具有明顯不確定性”與題干不符,翻譯的變化是**有明確時代背景的**,并非隨意或不確定,排除C項;D項“翻譯者隨意性很強”錯誤,翻譯的變化是**受社會思潮和認知方式影響**的,并非隨意選擇,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等知識。3.【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解放了青年們的思想,啟發青年們探索救國真理,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經過五四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潮流,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故圖2事件促進圖1事件宣傳的轉變,D項正確;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都是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圖1事件為圖2事件做了政治上的準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情況、內容以及意義。4.【答案】C【知識點】黃埔軍校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至1940年代后期,曾在黃埔任職者,許多已出任總司令、省主席、部長等軍政要職;中央軍中團長以上職務,則幾乎全為黃埔畢業生所占,許多甚至擔任軍、師長以上的重要軍職”可得出黃埔軍校建立后,為中國革命培養出大量的軍事和政治人才,C項正確;“為國民革命軍建立做了準備”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排除B項;“對近代軍事體制產生深遠影響”對題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黃埔軍校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5.【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及其通過的主要決議可知,根據當時的國情,1921年召開的中共一大,作出了“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的決議;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作出了“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決議;1927年召開的八七會議作出了“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決議。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實事求是的做出歷史性的抉擇,A項正確;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排除B項;秋收起義失利后,中國共產黨主張革命道路從城市轉向農村,排除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的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下圖是木刻版畫作品《豆選》,創作于1948年,描繪的是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選舉村干部的場景。”可知,這一作品實質上反映出解放區民主政權建設,符合題意,B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形成的局面,排除A項;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選舉村干部不能體現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漲,排除C項;1948年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抗日救國情緒高漲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記憶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7.【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小華同學收集了一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戰的數據”可知,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政權的主要力量,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D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去強調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世界各國援助中國人民抗戰的相關信息,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中國抗戰是近代以來抗擊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表述正確,但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如圖圖片反映的是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唇亡齒寒安危系,義旗跨江助友鄰”意思是由于美國的侵略,戰火燒到中國邊境,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B符合題意;A反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A項;C反映的是一五計劃的成就,排除C項;D反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抗美援朝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9.【答案】A【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這次會議是中國幾十年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變革之一,或許稱得上是最具勇氣的一次變革,因為它徹底改變了中國從1978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開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全新模式,A項符合題意;B: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非經濟發展的起點性變革,B項不符合題意;C:1992年中共十四大雖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但題干明確強調從1978年開始的變革,C項不符合題意;D:1997年中共十五大是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時期召開的,不符合題干“從1978年開始”的表述,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內容,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C【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中國參加了萬隆會議,并且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成功塑造了中國以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主張求同存異,為發展中國家主持正義的國際形象,故選項C符合題意;抗美援朝勝利的確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戰爭贏得的國家尊嚴難以讓世界認為中國以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A不符合題意;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起來,B不符合題意;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均與“1955年”時間不符,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特別是其中的時間、地點等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萬隆會議,再結合對萬隆會議相關知識的理解識記分析備選項回答。11.【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其中面值10元的銀幣背面圖案(如圖)分別為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東標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橋、黃浦江等組合設計、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飄帶等組合設計。銀幣圖案選擇這些設計元素的理由是它們代表改革開放成就的經典案例,安徽小崗村是最先進行改革的地方,深圳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是中國90年代對外開放的重點和標志,D符合題意;圖示也涉及開放,排除A項;材料也涉及農村改革,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外開放格局,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相關成就。12.【答案】B【知識點】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分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持續面向港澳地區開展普通話教學,舉辦了港澳中小學教師普通話培訓與中華經典專項培訓、港澳學生語言文化夏令營等活動,覆蓋超過25萬港澳師生。這些舉措深化港澳民眾的國家認同,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未涉及港澳地區的高度自治,故A選項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未涉及兩岸關系,故C選項錯誤,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未涉及港澳兩地的交流合作,故D選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一國兩制和港澳回歸相關知識。13.【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汽船的出現""清朝的衰落和鴉片戰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關鍵詞共同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擴張對全球的深刻影響**,包括技術進步(汽船)、殖民侵略(鴉片戰爭)、階級矛盾(無產階級聯合)和世界市場形成,A項正確;B項"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僅涉及"清朝衰落"一個方面,**無法涵蓋其他全球化關鍵詞**,排除B項;C項"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只對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忽略工業革命和市場形成等核心內容**,排除C項;D項"東西方文化的隔絕與沖突"偏離主題,**題干強調的是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全球互動而非文化沖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鴉片戰爭,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世界文明可以分為東西方兩大體系”和結合所學可知,古代東方文明普遍以農耕經濟為基礎,而西方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則因地理環境等因素工商業較為發達,C項符合題意;A:“東方文明都發源于亞洲”說法錯誤,古埃及發源于非洲,A項不符合題意;B:“東方文明沒有宗教信仰”說法錯誤,所有古代文明都有宗教信仰,如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國的祖先崇拜等,B項不符合題意;D:“東方文明都是專制政治,西方文明都是民主政治”說法過于絕對,古希臘城邦也并非全部實行民主政治(如斯巴達是貴族寡頭政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史實。15.【答案】A【知識點】西歐城市的興起【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市民階層因其共同的經濟利益,產生共同的政治追求,進而發育成為市民社會”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表明經濟利益的變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政治訴求(政治追求)和社會形態(市民社會)的變化,這直接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A項符合題意;B:“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雖然也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但題干側重的是階級利益與政治訴求的關系,而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是社會發展規律,但題干強調的是社會結構變化的動因而非發展階段,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答案】D【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的?!笨芍?,分別是蘇聯開展一五計劃的歷史信息,美國羅斯福新政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措施,都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特點,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美國羅斯福新政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D項正確;蘇聯斯大林模式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羅斯福新政旨在克服經濟危機,維護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蘇聯工業化開展過程中暴露了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弊端,造成此后國民經濟比例長期失調,羅斯福新政與此不符,排除B項;斯大林體制基本適應了蘇聯當時的國情,美國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因此當時的經濟體制并不是日益僵化,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的影響,理解羅斯福新政的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素養。17.【答案】C【知識點】《聯合國宣言》與二戰的轉折【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從1948年月至2023年,聯合國維和行動已成功阻止了近100個國家的軍事沖突”和所學可知,聯合國的宗旨之一就是致力于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此采取有效的集體安全措施,防止和消除對和平的威脅,制止侵略和對和平的破壞;用和平方法按照正義和國際法原則調整或解決可能導致破壞和平的國際爭端或情勢,C項正確;得到所有國家的鼎力支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旨在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從1948年月至2023年,聯合國維和行動已成功阻止了近100個國家的軍事沖突”反映的是阻止國家之間的軍事沖突,沒有徹底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聯合國的成立,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8.【答案】(1)背景:科技的進步、新的精神需要、有商業利潤的驅動。(2)答案:影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推介語:影片展現了1942-1943年蘇德戰爭中具有轉折意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中,蘇聯紅軍以頑強的意志和巨大的犧牲,成功阻擋并反攻德軍,成為二戰東線戰場的轉折點。通過影片,我們可以深刻體會蘇聯軍民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了解這場戰役對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扭轉二戰局勢的重要作用,同時認識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協同作戰。(3)重大成就:國防科技領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志著中國打破核壟斷,躋身核大國行列。體育事業:1984年中國女排奧運奪冠,展現了改革開放后中國體育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國家統一與主權:1997年香港回歸,洗刷百年國恥,體現“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航天科技:2016年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彰顯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國際影響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向世界展示中國綜合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原因分析: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如“兩彈一星”計劃、改革開放政策等。人民群眾的奮斗:科技工作者、運動員、航天員等群體的無私奉獻與拼搏精神。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保障了重大項目的資源調配與實施。和平發展環境: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國內建設創造了穩定的國際環境。(4)從綜合國力角度: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提升體現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增強,如《哪吒2》運用國產算力和動態綁定技術達到國際頂尖水準,展現了中國在數字科技領域的突破。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反映了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能夠支撐起高投入、高產出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市場,成為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改變了長期以來西方主導的文化輸出格局。從價值觀角度:中國電影開始探索將傳統文化精髓與全球化表達相結合的新路徑,如《哪吒2》既保留"抗爭命運"的中國神話內核,又能引發跨文化共鳴。中國電影正在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表達體系,區別于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展現更豐富的價值維度。成功的文化輸出需要找到傳統與現代、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平衡點,避免生硬的價值觀嫁接。【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 (1)根據材料一“在世界電影史上,一般將首次公開放映電影的法國盧米埃爾兄弟視為‘電影之父’,他們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是在活動的形象。1895年12月28日也自然地被視作電影誕生的日子,但電影作為技術和藝術取得成功卻是在美國實現的?!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的進步、新的精神需要、有商業利潤的驅動是電影誕生的背景。(2)題目要求選擇反映二戰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典型表現二戰東線戰場的經典影片。準確指出戰役時間(1942-1943年)、交戰雙方(蘇德)和歷史地位(二戰轉折點)。既展現了戰斗精神,又點明其戰略意義。完全按照示例格式,包含影片背景、內容和價值三個層次。簡明扼要,史論結合,具有感染力。(3)題目要求通過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七個歷史瞬間,概括新中國在不同領域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在作答時,首先要對海報中呈現的七個重要時刻進行領域歸類,如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屬于國防科技領域,1997年香港回歸屬于國家統一領域,2008年北京奧運會屬于國際影響力領域等。在分析成就原因時,需要從多個維度展開,既要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一根本政治保證,也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同時不能忽視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此外,和平的國際環境和改革開放的政策導向也是重要因素。在表述上,應當采用"領域+具體事件+歷史意義"的清晰結構,確保每個成就的概括都準確而有深度。原因分析則要注重邏輯性和全面性,避免單一視角,最好能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進行闡述。最后,所有分析都應當建立在扎實的史實基礎上,確保每個論據都能與所學歷史知識相印證,體現歷史學科素養。(4)本題要求從綜合國力和價值觀兩個維度分析中國電影文化輸出的現狀與特點。在綜合國力方面,材料中提到的《哪吒2》的技術成就和工業化水平,直接反映了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進步,這是文化輸出的硬實力基礎。同時,電影作為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本身就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體現。在價值觀層面,需要對比材料中提到的兩種文化輸出方式:好萊塢式的價值觀嫁接與中國自主的文化創新。中國電影的成功經驗表明,有效的文化輸出不是簡單復制西方模式,而是要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尋找能夠引發普遍共鳴的表達方式。作答時應當注意將具體案例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既要引用材料中的《哪吒2》等實例,也要上升到國家發展和文化戰略的高度。同時,兩個分析角度既要相對獨立,又要體現內在聯系,如技術實力為價值觀傳播提供載體,而獨特的價值觀表達又能增強文化影響力。最后,可以適當展望中國電影文化輸出的未來發展方向,強調堅持創新與開放的重要性。【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電影誕生的背景、中國與歐美國家科幻片體現的價值觀、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踐行的價值觀的相關史實。19.【答案】(1)口號: 自強、求富認識:局限性:洋務運動堅持“中體西用”思想,未觸動封建制度根本,甲午戰爭失敗證明其無法挽救清朝統治。進步性:引進西方機器生產(如江南制造總局),開啟中國工業化進程;建立近代企業(輪船招商局)和交通(唐胥鐵路),促進資本主義萌芽;創辦新式學堂(同文館),培養科技人才,推動思想啟蒙。歷史意義:客觀上加速封建經濟解體,為后續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奠定物質和人才基礎。(2)英美主導地位的共同特點:核心技術突破:均掌握革命性技術(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并實現產業化應用;產業升級引領:催生新興產業(英國紡織業、美國汽車業、信息產業),重構全球分工;標準體系控制:主導國際技術標準(如英國機械制造標準、美國互聯網協議),掌握規則制定權。中國的發展策略:強化自主創新:突破芯片等“卡脖子”技術,減少對西方算力基礎的依賴;推動產學研融合:加強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協作,加速AI技術落地(如專利申請轉化);參與規則制定:在AI倫理、數據安全等領域發出中國聲音,避免技術受制于人;平衡引進與創新:借鑒洋務運動教訓,避免重“技術引進”輕“制度變革”,需同步推進教育改革與產權保護。(3)觀點:科技自主創新是國家崛起的核心動力,需堅持技術突破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論述:歷史教訓:洋務運動僅引進技術卻未變革封建制度,最終失敗。對比英國通過專利法保護蒸汽機創新,說明制度保障對技術轉化的關鍵作用。國際經驗:美國在二次工業革命中建立企業實驗室(如愛迪生門洛帕克),將電力技術商業化,體現"科研-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中國實踐:當前AI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領先,但需警惕芯片等基礎技術受制于人,應借鑒"兩彈一星"經驗,強化關鍵領域自主攻關。發展路徑: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體系,如設立國家AI實驗室,同時完善數據產權立法,避免重蹈近代技術移植與制度脫節的覆轍。【知識點】洋務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解析】【分析】(1)本題需結合洋務運動的雙重性作答。填空部分需準確記憶其“自強”“求富”兩個階段性口號。認識部分需從材料出發,辯證分析運動影響:一方面,材料指出其失敗結局(“未能挽救清朝命運”),需聯系甲午戰敗等史實說明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局限性;另一方面,材料強調其“播下工業文明種子”的積極作用,需從軍事工業、民用企業、教育革新三個維度展開,列舉材料中的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同文館等實例,并點明這些舉措對中國近代化的奠基作用。最后需升華認識,指出洋務運動是中國被動卷入全球化后第一次主動求變的嘗試,其經驗教訓為后續改革提供借鑒。作答時注意史論結合,避免空泛評價。(2)本題需分兩問作答。第一問要求比較三次工業革命中英美崛起的共性。材料顯示,英國通過蒸汽機、美國通過電力和計算機技術取得優勢,其共同點在于:技術原創性(如蒸汽機改良、電力系統發明)、產業轉化能力(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標準主導權(制定行業規則)。作答時需提煉這些共性,避免簡單羅列史實。第二問需結合洋務運動的教訓(技術依賴、制度滯后)提出建議。材料提到中國AI專利申請量全球領先,但芯片受制于美國,反映當前“應用強、基礎弱”的困境。對策應從三個層面展開:技術層面(突破核心技術)、制度層面(完善創新生態)、國際層面(參與規則競爭)。需特別強調自主創新與系統性改革并重,避免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割裂模式。(3)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需綜合三則材料提煉觀點。步驟一:確立核心觀點,需抓住材料共性——科技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強調"自主創新"這一時代命題。步驟二:構建論證框架,按"歷史教訓-國際經驗-中國現狀-對策建議"的邏輯展開:①用洋務運動對比英國工業革命,說明制度配套的重要性(呼應材料一);②以美國企業實驗室為例,分析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的關系(材料二);③結合中國AI優勢與短板,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材料三)。步驟三:價值觀升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意義。注意史論結合,每個論點均需對應具體史實,如洋務運動與江南制造局、美國愛迪生實驗室、中國"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避免空泛議論。最后需體現歷史學科的現實關懷,將歷史經驗轉化為當代啟示。【點評】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分析理解,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洋務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1 / 1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初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一、選擇題(17道題,共34分)1.(2025九下·羅湖期中)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像一個元寶,開始是下降,降至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對圖中各階段說法正確的是( ?。?br/>A.①段下降的原因是軍閥混戰,社會動亂B.②段降到谷底的原因是戊戌變法的失敗C.③段上升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緊密相關D.近代中國社會各階段發展違背世界潮流【答案】C【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知,③段上升是因為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開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C項正確;①段下降的原因是1840年后,列強先后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②段降到谷底的原因是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排除B項;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順應世界發展資本主義潮流的,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2025九下·羅湖期中)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學界將“science”音譯為“賽因斯”,意在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這譯文的變化體現出詞語翻譯( ?。?br/>A.因地域差異而不同 B.受時代背景的影響C.具有明顯不確定性 D.翻譯者隨意性很強【答案】B【知識點】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民國初,學界將‘science’音譯為‘賽因斯’,意在強調科學的理性精神”和所學知識可知,**“science”一詞的翻譯從“格致”到“科學”“賽因斯”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思潮和認知方式的演變**(明末清初受儒學影響,晚清受日本譯法影響,民國初年強調科學精神),說明詞語翻譯**受時代背景的影響**,B項正確;A項“因地域差異而不同”不符合題意,題干強調的是**時間演變**而非地域差異,排除A項;C項“具有明顯不確定性”與題干不符,翻譯的變化是**有明確時代背景的**,并非隨意或不確定,排除C項;D項“翻譯者隨意性很強”錯誤,翻譯的變化是**受社會思潮和認知方式影響**的,并非隨意選擇,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等知識。3.(2025九下·羅湖期中)如圖,反映的是我國近代史上兩次重要的歷史事件,下列對這兩次事件看法正確的是( )A.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B.都是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C.圖1事件為圖2事件做了政治上的準備D.圖2事件促進圖1事件宣傳內容的轉變【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解放了青年們的思想,啟發青年們探索救國真理,為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作用;經過五四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潮流,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故圖2事件促進圖1事件宣傳的轉變,D項正確;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都是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圖1事件為圖2事件做了政治上的準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情況、內容以及意義。4.(2025九下·羅湖期中) 至1940年代后期,曾在黃埔任職者,許多已出任總司令、省主席、部長等軍政要職;中央軍中團長以上職務,則幾乎全為黃埔畢業生所占,許多黃埔畢業生甚至擔任軍、師長以上的重要軍職。這主要強調黃埔軍校( ?。?br/>A.為國民革命軍建立做了準備 B.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齊頭并進C.培養出大量政治和軍事人才 D.對近代軍事體制產生深遠影響【答案】C【知識點】黃埔軍校建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至1940年代后期,曾在黃埔任職者,許多已出任總司令、省主席、部長等軍政要職;中央軍中團長以上職務,則幾乎全為黃埔畢業生所占,許多甚至擔任軍、師長以上的重要軍職”可得出黃埔軍校建立后,為中國革命培養出大量的軍事和政治人才,C項正確;“為國民革命軍建立做了準備”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政治教育和軍事教育,排除B項;“對近代軍事體制產生深遠影響”對題干信息概括不全,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黃埔軍校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5.(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表為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及其通過的主要決議。由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 ?。?br/>時間 會議名稱 主要決議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1923年 中共三大 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7年 八七會議 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A.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B.確立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C.主張革命道路從城市轉向農村D.堅持建立以及鞏固革命統一戰線【答案】A【知識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解析】【分析】根據20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及其通過的主要決議可知,根據當時的國情,1921年召開的中共一大,作出了“推翻資產階級政權”的決議;1923年召開的中共三大,作出了“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決議;1927年召開的八七會議作出了“開展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決議。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實事求是的做出歷史性的抉擇,A項正確;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排除B項;秋收起義失利后,中國共產黨主張革命道路從城市轉向農村,排除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題干表格的理解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認識漸趨科學理性的相關史實。6.(2025九下·羅湖期中)1948年創作的木刻版畫作品《豆選》,描繪的是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選舉村干部的場景。這一作品實質上反映出( ?。?br/>A.工農武裝割據局面 B.解放區民主政權建設C.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漲 D.抗日救國情緒高漲【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下圖是木刻版畫作品《豆選》,創作于1948年,描繪的是河北省獲鹿縣大河村土地改革運動中,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選舉村干部的場景?!笨芍?,這一作品實質上反映出解放區民主政權建設,符合題意,B項正確;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形成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形成的局面,排除A項;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選舉村干部不能體現婦女解放運動的高漲,排除C項;1948年抗日戰爭已經結束,抗日救國情緒高漲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記憶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7.(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戰的數據,這些數據表明( ?。?br/>A.全民族團結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B.中國人民的抗戰得到了世界各國援助C.中國抗戰是近代以來抗擊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D.中國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小華同學收集了一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抗戰的數據”可知,中國戰場是抗擊日本法西斯政權的主要力量,為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要貢獻,D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去強調全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世界各國援助中國人民抗戰的相關信息,表述不準確,排除B項;中國抗戰是近代以來抗擊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勝利,表述正確,但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8.(2025九下·羅湖期中)觀察下圖,與之相符的場景是( ?。?br/>A.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B.唇亡齒寒安危系,義旗跨江助友鄰。C.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D.一夜東風滿塞邊,包干號角動山川。【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如圖圖片反映的是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唇亡齒寒安危系,義旗跨江助友鄰”意思是由于美國的侵略,戰火燒到中國邊境,為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B符合題意;A反映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A項;C反映的是一五計劃的成就,排除C項;D反映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抗美援朝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9.(2025九下·羅湖期中)某紀錄片的解說詞:“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同意,這次會議是中國幾十年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變革之一,或許稱得上是最具勇氣的一次變革,因為它徹底改變了中國從1978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經濟發展方式。”材料中的“這次會議”是指( )A.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A【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這次會議是中國幾十年以來發生的最重要的變革之一,或許稱得上是最具勇氣的一次變革,因為它徹底改變了中國從1978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經濟發展方式”和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開啟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全新模式,A項符合題意;B: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非經濟發展的起點性變革,B項不符合題意;C:1992年中共十四大雖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但題干明確強調從1978年開始的變革,C項不符合題意;D:1997年中共十五大是在改革開放深入發展時期召開的,不符合題干“從1978年開始”的表述,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有關內容,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5九下·羅湖期中)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的亞非會議,初步塑造了新中國的國際形象:新中國是一個以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國家;新中國是一個主張求同存異的國家:新中國是一個為發展中國家主持正義的國家。這是因為中國( ?。?br/>A.抗美援朝勝利提高了國際地位 B.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C.參加并促進萬隆會議圓滿成功 D.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答案】C【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中國參加了萬隆會議,并且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成功塑造了中國以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主張求同存異,為發展中國家主持正義的國際形象,故選項C符合題意;抗美援朝勝利的確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戰爭贏得的國家尊嚴難以讓世界認為中國以和平發展為主要價值取向,A不符合題意;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起來,B不符合題意;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均與“1955年”時間不符,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特別是其中的時間、地點等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萬隆會議,再結合對萬隆會議相關知識的理解識記分析備選項回答。11.(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圖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紀念幣。背面圖案分別為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東的標志性建筑、深圳城市建筑和蛇口港等。紀念幣的背面圖案展現了( )A.經濟發達城市的特色 B.農村改革的影響C.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D.改革開放的成就【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幣。其中面值10元的銀幣背面圖案(如圖)分別為安徽小崗村的禾苗和稻穗、上海浦東標志性建筑及南浦大橋、黃浦江等組合設計、深圳城市建筑、蛇口港、拓荒牛雕塑及飄帶等組合設計。銀幣圖案選擇這些設計元素的理由是它們代表改革開放成就的經典案例,安徽小崗村是最先進行改革的地方,深圳是中國對外開放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是中國90年代對外開放的重點和標志,D符合題意;圖示也涉及開放,排除A項;材料也涉及農村改革,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外開放格局,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相關成就。12.(2025九下·羅湖期中)近年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持續面向港澳地區開展普通話教學,舉辦了港澳中小學教師普通話培訓與中華經典專項培訓、港澳學生語言文化夏令營等活動,覆蓋超過25萬港澳師生。這些舉措( ?。?br/>A.彰顯港澳地區的高度自治 B.深化港澳民眾的國家認同C.推動兩岸關系的健康發展 D.促進港澳兩地的交流合作【答案】B【知識點】香港回歸;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析】【分析】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持續面向港澳地區開展普通話教學,舉辦了港澳中小學教師普通話培訓與中華經典專項培訓、港澳學生語言文化夏令營等活動,覆蓋超過25萬港澳師生。這些舉措深化港澳民眾的國家認同,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未涉及港澳地區的高度自治,故A選項錯誤,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未涉及兩岸關系,故C選項錯誤,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認同,未涉及港澳兩地的交流合作,故D選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一國兩制和港澳回歸相關知識。13.(2025九下·羅湖期中)在某次論壇中,出現了“汽船的出現”“清朝的衰落和鴉片戰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等關鍵詞,此論壇研究的主題很有可能是( ?。?br/>A.工業文明沖擊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C.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 D.東西方文化的隔絕與沖突【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汽船的出現""清朝的衰落和鴉片戰爭""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些關鍵詞共同反映了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擴張對全球的深刻影響**,包括技術進步(汽船)、殖民侵略(鴉片戰爭)、階級矛盾(無產階級聯合)和世界市場形成,A項正確;B項"晚清政府的徘徊與掙扎"僅涉及"清朝衰落"一個方面,**無法涵蓋其他全球化關鍵詞**,排除B項;C項"社會主義由理想變成現實"只對應"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忽略工業革命和市場形成等核心內容**,排除C項;D項"東西方文化的隔絕與沖突"偏離主題,**題干強調的是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全球互動而非文化沖突**,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鴉片戰爭,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4.(2025九下·羅湖期中)世界文明可以分為東西方兩大體系,古代中國、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為東方文明,古希臘、古羅馬為西方文明。以下對這兩種文明的表述正確的是( ?。?br/>A.東方文明都發源于亞洲,西方文明都發源于歐洲B.東方文明沒有宗教信仰,西方文明有宗教信仰C.東方文明以農耕為主,西方文明則工商業發達D.東方文明都是專制政治,西方文明都是民主政治【答案】C【知識點】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世界文明可以分為東西方兩大體系”和結合所學可知,古代東方文明普遍以農耕經濟為基礎,而西方文明(古希臘、古羅馬)則因地理環境等因素工商業較為發達,C項符合題意;A:“東方文明都發源于亞洲”說法錯誤,古埃及發源于非洲,A項不符合題意;B:“東方文明沒有宗教信仰”說法錯誤,所有古代文明都有宗教信仰,如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國的祖先崇拜等,B項不符合題意;D:“東方文明都是專制政治,西方文明都是民主政治”說法過于絕對,古希臘城邦也并非全部實行民主政治(如斯巴達是貴族寡頭政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世界古代文明的相關史實。15.(2025九下·羅湖期中)“城市文明興起之后,在原有的貴族、教士——農奴兩大對立的階級之間,一個新興的市民階層孕育而生,進而成長為市民階級(資產階級),這一群體因其共同的經濟利益,產生共同的政治追求,進而發育成為市民社會。”這段材料體現了( ?。┑奈ㄎ锸酚^。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B.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D.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答案】A【知識點】西歐城市的興起【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市民階層因其共同的經濟利益,產生共同的政治追求,進而發育成為市民社會”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表明經濟利益的變動(市民階層形成)推動政治訴求(政治追求)和社會形態(市民社會)的變化,這直接體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A項符合題意;B:“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系”雖然也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但題干側重的是階級利益與政治訴求的關系,而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D:“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是社會發展規律,但題干強調的是社會結構變化的動因而非發展階段,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2025九下·羅湖期中)下圖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這兩項措施的實施都( )A.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 B.暴露了發展重工業的弊端C.反映了經濟體制日益僵化 D.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答案】D【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兩幅宣傳畫是為20世紀30年代蘇聯和美國實施的兩項經濟措施所分別繪制的?!笨芍謩e是蘇聯開展一五計劃的歷史信息,美國羅斯福新政采取了以工代賑的措施,都體現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特點,蘇聯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美國羅斯福新政強調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D項正確;蘇聯斯大林模式迅速推進本國工業化完成,羅斯福新政旨在克服經濟危機,維護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不符合主旨,排除A項;蘇聯工業化開展過程中暴露了片面發展重工業的弊端,造成此后國民經濟比例長期失調,羅斯福新政與此不符,排除B項;斯大林體制基本適應了蘇聯當時的國情,美國羅斯福新政開創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因此當時的經濟體制并不是日益僵化,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的影響,理解羅斯福新政的特征,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素養。17.(2025九下·羅湖期中)1948年以來,共有來白125個國家的200多萬名聯合國維和人員在71項行動中服務,成功阻止100多個國家的軍事沖突。這表明,聯合國( )A.得到所有國家的鼎力支持 B.旨在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C.努力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 D.消除了世界各地軍事沖突【答案】C【知識點】《聯合國宣言》與二戰的轉折【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從1948年月至2023年,聯合國維和行動已成功阻止了近100個國家的軍事沖突”和所學可知,聯合國的宗旨之一就是致力于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此采取有效的集體安全措施,防止和消除對和平的威脅,制止侵略和對和平的破壞;用和平方法按照正義和國際法原則調整或解決可能導致破壞和平的國際爭端或情勢,C項正確;得到所有國家的鼎力支持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旨在促進全球貿易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從1948年月至2023年,聯合國維和行動已成功阻止了近100個國家的軍事沖突”反映的是阻止國家之間的軍事沖突,沒有徹底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聯合國的成立,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二、非選擇題(共36分)18.(2025九下·羅湖期中)電影作為一種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不僅反映人物情感和社會百態,也可反映重大事件及歷史變遷。某校電影社團開展“影像·歷史”主題學習活動,邀請你一起完成以下任務。(1)任務一【從影像溯時代背景】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研制出手搖式活動電影機,并于同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火車進站》等短片,這次放映活動被公認為世界電影的誕生日,盧米埃爾兄弟因此獲得“電影之父”稱號。——摘編自崔軍主編《外國電影史》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電影誕生的背景。(2)任務二【從影像觸歷史溫度】下圖為中外電影名錄:中國電影 外國電影《火燒圓明園》 《摩登時代》《建黨偉業》 《凡爾登》《血戰臺兒莊》 《珍珠港》《百團大戰》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長津湖》 《諾曼底登陸》參照示例,從以上電影名錄中任選一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電影,結合所學史實寫一段關于該影片的推介語。【示例】:影片:《長津湖》推介語:影片講述了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極其嚴寒的環境下,取得長津湖戰役勝利的故事。從中,我們可深切感受志愿軍戰士鋼鐵般的意志、英勇無畏的戰斗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且了解抗美援朝戰爭對捍衛新中國安全、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重大意義。(3)任務三【從影像知國家發展】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以7個重要歷史瞬間串聯起新中國的發展史,帶動大家集體重溫共和國記憶。我知我的祖國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奪冠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 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 2016年11月18日中國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根據海報及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白成立以來在哪些領域取得重大成就(至少三點),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4)任務四【從影像思熒幕價值】美國好菜塢常通過影片將其價值觀傳遞于外,即使以中國《花木蘭》故事為背景的電影,其核心圍繞“女性覺醒”“個人自由”展開而被觀眾批評為“美式價值觀的嫁接”。近期熱映的中國電影《哪吒2》,融合傳統神話的抗爭內核以及全球化表達從而引發跨文化共鳴,體現出更符合時代特點的普世價值觀,也成為見證中國文化輸出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載體。其影片制作團隊依托國產算力和動態綁定技術,實現了全球頂尖的視覺效果,其工業化水平也被國際媒體譽為“重塑全球電影市場格局”。——摘編自《哪吒2》:引發全球熱潮的中國文化典范結合材料四,從綜合國力、價值觀兩個角度,談談你對中國電影文化輸出的認識。【答案】(1)背景:科技的進步、新的精神需要、有商業利潤的驅動。(2)答案:影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推介語:影片展現了1942-1943年蘇德戰爭中具有轉折意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中,蘇聯紅軍以頑強的意志和巨大的犧牲,成功阻擋并反攻德軍,成為二戰東線戰場的轉折點。通過影片,我們可以深刻體會蘇聯軍民保家衛國的堅定信念,了解這場戰役對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扭轉二戰局勢的重要作用,同時認識反法西斯戰爭的艱巨性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協同作戰。(3)重大成就:國防科技領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標志著中國打破核壟斷,躋身核大國行列。體育事業:1984年中國女排奧運奪冠,展現了改革開放后中國體育的崛起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國家統一與主權:1997年香港回歸,洗刷百年國恥,體現“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航天科技:2016年神舟十一號返回艙成功著陸,彰顯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世界領先地位。國際影響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向世界展示中國綜合國力和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原因分析:黨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制定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如“兩彈一星”計劃、改革開放政策等。人民群眾的奮斗:科技工作者、運動員、航天員等群體的無私奉獻與拼搏精神。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保障了重大項目的資源調配與實施。和平發展環境: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國內建設創造了穩定的國際環境。(4)從綜合國力角度:中國電影工業水平的提升體現了國家科技實力的增強,如《哪吒2》運用國產算力和動態綁定技術達到國際頂尖水準,展現了中國在數字科技領域的突破。電影產業的蓬勃發展反映了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能夠支撐起高投入、高產出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國電影走向世界市場,成為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重要標志,改變了長期以來西方主導的文化輸出格局。從價值觀角度:中國電影開始探索將傳統文化精髓與全球化表達相結合的新路徑,如《哪吒2》既保留"抗爭命運"的中國神話內核,又能引發跨文化共鳴。中國電影正在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表達體系,區別于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展現更豐富的價值維度。成功的文化輸出需要找到傳統與現代、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平衡點,避免生硬的價值觀嫁接。【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 (1)根據材料一“在世界電影史上,一般將首次公開放映電影的法國盧米埃爾兄弟視為‘電影之父’,他們用強燈光把拍攝的形象連續放映在銀幕上,看起來像是在活動的形象。1895年12月28日也自然地被視作電影誕生的日子,但電影作為技術和藝術取得成功卻是在美國實現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的進步、新的精神需要、有商業利潤的驅動是電影誕生的背景。(2)題目要求選擇反映二戰的影片,《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是典型表現二戰東線戰場的經典影片。準確指出戰役時間(1942-1943年)、交戰雙方(蘇德)和歷史地位(二戰轉折點)。既展現了戰斗精神,又點明其戰略意義。完全按照示例格式,包含影片背景、內容和價值三個層次。簡明扼要,史論結合,具有感染力。(3)題目要求通過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中的七個歷史瞬間,概括新中國在不同領域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原因。在作答時,首先要對海報中呈現的七個重要時刻進行領域歸類,如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屬于國防科技領域,1997年香港回歸屬于國家統一領域,2008年北京奧運會屬于國際影響力領域等。在分析成就原因時,需要從多個維度展開,既要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一根本政治保證,也要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同時不能忽視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斗和無私奉獻。此外,和平的國際環境和改革開放的政策導向也是重要因素。在表述上,應當采用"領域+具體事件+歷史意義"的清晰結構,確保每個成就的概括都準確而有深度。原因分析則要注重邏輯性和全面性,避免單一視角,最好能結合政治、經濟、社會等多個層面進行闡述。最后,所有分析都應當建立在扎實的史實基礎上,確保每個論據都能與所學歷史知識相印證,體現歷史學科素養。(4)本題要求從綜合國力和價值觀兩個維度分析中國電影文化輸出的現狀與特點。在綜合國力方面,材料中提到的《哪吒2》的技術成就和工業化水平,直接反映了中國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的進步,這是文化輸出的硬實力基礎。同時,電影作為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本身就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體現。在價值觀層面,需要對比材料中提到的兩種文化輸出方式:好萊塢式的價值觀嫁接與中國自主的文化創新。中國電影的成功經驗表明,有效的文化輸出不是簡單復制西方模式,而是要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尋找能夠引發普遍共鳴的表達方式。作答時應當注意將具體案例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既要引用材料中的《哪吒2》等實例,也要上升到國家發展和文化戰略的高度。同時,兩個分析角度既要相對獨立,又要體現內在聯系,如技術實力為價值觀傳播提供載體,而獨特的價值觀表達又能增強文化影響力。最后,可以適當展望中國電影文化輸出的未來發展方向,強調堅持創新與開放的重要性。【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電影誕生的背景、中國與歐美國家科幻片體現的價值觀、中國在改革開放以來踐行的價值觀的相關史實。19.(2025九下·羅湖期中)科技實力影響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前途命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一:19世紀中葉,曾經輝煌的東方古國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逐漸落后于世界。西方列強以蒸汽戰艦和工業化的軍事力量叩開中國大門,迫使清政府開啟近代化探索。1861年,洋務派以“____”為口號,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事工業,引進西方機器設備與技術人才;1872年成立輪船招商局,修建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并設立京師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這場持續30余年的運動雖未能挽救清朝命運,卻為中國播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種子。——摘編自《中國近代史綱要》閱讀材料一,在空格處填入洋務運動的口號。談一談你對“這場持續30余年的運動雖未能挽救清朝命運卻為中國播下了近代工業文明的種子”的認識。(2)材料二: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憑借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成為世界霸主,其工業產值占全球40%。第二次工業革命 美國通過電力技術(如愛迪生電燈系統)和內燃機技術的突破,建立起汽車、石油等新興產業,1900年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一。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革命) 美國以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為核心,主導全球信息產業標準。當前 人工智能技術正推動新一輪科技變革:中國2023年A1專利申請量占全球40%,美國則通過芯片技術壟斷控制AI算力。各國紛紛將人工智能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領域。——摘編自《世界大國興衰啟示》及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根據材料二,比較三次工業革命,概括英美主導地位的形成有何共同特點?從技術引進與白主創新的角度,分析中國在人工智能時代應如何避免重蹈近代洋務運動以來科技轉型的覆轍。(3)綜合上述材料,白擬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答案】(1)口號: 自強、求富認識:局限性:洋務運動堅持“中體西用”思想,未觸動封建制度根本,甲午戰爭失敗證明其無法挽救清朝統治。進步性:引進西方機器生產(如江南制造總局),開啟中國工業化進程;建立近代企業(輪船招商局)和交通(唐胥鐵路),促進資本主義萌芽;創辦新式學堂(同文館),培養科技人才,推動思想啟蒙。歷史意義:客觀上加速封建經濟解體,為后續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奠定物質和人才基礎。(2)英美主導地位的共同特點:核心技術突破:均掌握革命性技術(蒸汽機、電力、計算機),并實現產業化應用;產業升級引領:催生新興產業(英國紡織業、美國汽車業、信息產業),重構全球分工;標準體系控制:主導國際技術標準(如英國機械制造標準、美國互聯網協議),掌握規則制定權。中國的發展策略:強化自主創新:突破芯片等“卡脖子”技術,減少對西方算力基礎的依賴;推動產學研融合:加強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協作,加速AI技術落地(如專利申請轉化);參與規則制定:在AI倫理、數據安全等領域發出中國聲音,避免技術受制于人;平衡引進與創新:借鑒洋務運動教訓,避免重“技術引進”輕“制度變革”,需同步推進教育改革與產權保護。(3)觀點:科技自主創新是國家崛起的核心動力,需堅持技術突破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論述:歷史教訓:洋務運動僅引進技術卻未變革封建制度,最終失敗。對比英國通過專利法保護蒸汽機創新,說明制度保障對技術轉化的關鍵作用。國際經驗:美國在二次工業革命中建立企業實驗室(如愛迪生門洛帕克),將電力技術商業化,體現"科研-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中國實踐:當前AI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領先,但需警惕芯片等基礎技術受制于人,應借鑒"兩彈一星"經驗,強化關鍵領域自主攻關。發展路徑:構建"政產學研用"協同體系,如設立國家AI實驗室,同時完善數據產權立法,避免重蹈近代技術移植與制度脫節的覆轍。【知識點】洋務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及主要成就【解析】【分析】(1)本題需結合洋務運動的雙重性作答。填空部分需準確記憶其“自強”“求富”兩個階段性口號。認識部分需從材料出發,辯證分析運動影響:一方面,材料指出其失敗結局(“未能挽救清朝命運”),需聯系甲午戰敗等史實說明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局限性;另一方面,材料強調其“播下工業文明種子”的積極作用,需從軍事工業、民用企業、教育革新三個維度展開,列舉材料中的江南制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同文館等實例,并點明這些舉措對中國近代化的奠基作用。最后需升華認識,指出洋務運動是中國被動卷入全球化后第一次主動求變的嘗試,其經驗教訓為后續改革提供借鑒。作答時注意史論結合,避免空泛評價。(2)本題需分兩問作答。第一問要求比較三次工業革命中英美崛起的共性。材料顯示,英國通過蒸汽機、美國通過電力和計算機技術取得優勢,其共同點在于:技術原創性(如蒸汽機改良、電力系統發明)、產業轉化能力(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和標準主導權(制定行業規則)。作答時需提煉這些共性,避免簡單羅列史實。第二問需結合洋務運動的教訓(技術依賴、制度滯后)提出建議。材料提到中國AI專利申請量全球領先,但芯片受制于美國,反映當前“應用強、基礎弱”的困境。對策應從三個層面展開:技術層面(突破核心技術)、制度層面(完善創新生態)、國際層面(參與規則競爭)。需特別強調自主創新與系統性改革并重,避免洋務運動“中體西用”的割裂模式。(3)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需綜合三則材料提煉觀點。步驟一:確立核心觀點,需抓住材料共性——科技與國家發展的關系,強調"自主創新"這一時代命題。步驟二:構建論證框架,按"歷史教訓-國際經驗-中國現狀-對策建議"的邏輯展開:①用洋務運動對比英國工業革命,說明制度配套的重要性(呼應材料一);②以美國企業實驗室為例,分析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的關系(材料二);③結合中國AI優勢與短板,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材料三)。步驟三:價值觀升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調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意義。注意史論結合,每個論點均需對應具體史實,如洋務運動與江南制造局、美國愛迪生實驗室、中國"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等,避免空泛議論。最后需體現歷史學科的現實關懷,將歷史經驗轉化為當代啟示。【點評】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分析理解,結合所學知識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洋務運動、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初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外語初中學校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