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平涼一中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考試試題(卷)高二歷史時間:75min總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孟子·梁惠王上》提出“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ft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北宋張載認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明朝王陽明認為“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這些主張共同體現出()A.事物之間和而不同的平衡狀態B.大變革時天下為公的政治理念C.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精神追求D.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家國情懷2.下圖為不同時期人們對孔子和儒家認可程度的變化曲線圖。造成從甲到乙處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統治者采取順其自然的治國之道B.儒家學者對諸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C.儒學迎合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D.科舉制規定以儒家經典為研習內容3.兩河流域的一個重要傳統,是國王登基后一般會頒布法典。在《漢謨拉比法典》之前,西亞地區已經有過多次頒布法典的行動,如埃什嫩那國王俾拉拉馬的法典、伊新國王李必特的法典。這些法律的頒布從根本上是為了()A.維護統治者的權威B.樹立公平正義形象C.宣揚君權神授思想D.保障平民正當權利4.拜占庭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獨特的雙向技術轉移模式。拜占庭工匠將馬賽克鑲嵌畫技術應用于清真寺建筑裝飾,其精細的圖案設計和材料工藝被阿拉伯工匠吸收并改良;與此同時,阿拉伯數學家通過翻譯希臘數學典籍(如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發展出代數體系,并將這一成果傳入拜占庭學術界,推動了當地數學研究的革新。該現象源于()A.戰爭驅動的技術單向輸出B.宗教霸權爭奪的直接結果C.科學與藝術的交流與競爭D.蒙古人西征引發政治重組5.據大寶元年(701年)頒布的《大寶律令》載,日本在京城設置大學寮(大學)作為國家一級的學校和管理教育機關。大學寮以《論語》和《孝經》為必修科目,教科書必須使用規定的鄭玄和王弼注釋的《周易》,《周柁記》等用鄭玄注本,《春秋左氏傳》用杜預注本。這反映了()A.日本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化B.區域文明呈現多元面貌C.儒學在交流互鑒中得到了發展D.中華文明圈已基本形成6.有學者認為,自從馬和戰車登上歷史舞臺后,游牧世界的各部族本來就已具有的機動性,成倍地增強。這往往使農耕世界的文明先進國家,特別當它們因內部矛盾而陷于衰落時,處于難以防御的地位。該學者意在強調()A.印歐民族引領人類文明發展B.歷史進程深受內外因素沖擊C.農耕世界被游牧世界所征服D.先進文明因內部矛盾而滅亡7.根據國際移民組織2003年發布的《2003年全球移民報告》1990年有1.2億人長期生活在自己國家以外的地方。2002年,這一數字超過1.5億,是35年前的兩倍。2003年國際移民總數更是已超過1.75億人,約占全球總人口的3%。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是()A.經濟全球化的加速B.局部戰爭的頻繁發生C.地緣政治影響深遠D.兩極格局結束的影響8.1942年2月,日本占領新加坡后,對居民進行了殘酷的壓迫和迫害,還毀掉了當地許多歷史遺跡和文化景點。二戰結束后,新加坡重新成為英國殖民地,居住于此的馬來裔、華裔、印度裔人口逐漸聯合起來,在20世紀50年代掀起了“自我決定運動”。由此可見,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新加坡()A.移民參與塑造區域文化B.徹底擺脫外來殖民枷鎖C.民族意識覺醒較為明顯D.保護文化遺產成為共識9.中世紀大學中重要的組織機構是學院,按學科劃分一般有四個學院,即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和神學院,其中,文學院是一種預備性質的機構,為進入其他三個學院做準備,神學院則是地位最高的學院。這說明中世紀()A.大學教育滲透了神學的性質B.創新教育推動民眾思想解放C.歐洲已經全面覆蓋高等教育D.西歐大學傳承古典思想文化10.根據現有的文獻來看,博物館的固化保護、數字化保護都屬于靜態保護的范疇,而動態保護包括傳承人繼承,以文化節慶、傳統節日、體育旅游為依托進行弘揚,依靠學校為平臺、教育為手段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等多種形式。這表明文化遺產的保護()A.靜態為主動態輔助配合B.創新形式提升保護效果C.結合時代推動文化弘揚D.方式多元注重傳承發展11.1812年俄軍取得抗擊拿破侖入侵的勝利,這激起了俄國民眾空前的民族自豪感,普希金盛贊:俄國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身為軍官而參戰的恰達耶夫,卻說“勝利”帶來的是皇權與暴政的鞏固,而非每一個人的自由精神。這表明拿破侖戰爭()A.成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導火索B.削弱了殖民主義的力量C.有力推動俄國政治文化的重構D.強化了俄國的經濟霸權12.澳洲黑人是澳大利亞的原始居民。后來其他種族或民族的移民人口大量涌入。如英國共把19萬犯人流放到澳大利亞。又如,從1820年到19世紀30年代初引進自由移民1.4萬人,約占全澳移民總數的1/3,此后自由移民引進數額直線上升。1841-1850年就引入自由民10.8萬人。此舉()A.不利于澳大利亞人口結構變化B.削弱了土著勢力對議會控制C.根據澳大利亞的實際主動調整D.加速了澳洲人口的族群融合13.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內蒙古、河北、ft西、江蘇、ft東等地發掘出數以百計刻有秦始皇詔文的秦權(標準衡器),材質以銅質為主,偶見鐵質、陶質,銀質罕見。這可佐證秦朝()A.手工業技術地域發展的差異B.中央強化了地方控制C.構建全國性法律體系的嘗試D.商鞅變法后國力增強14.下面是某同學做的關于世界市場要素的變化表。據此可知()1760年之前 1760年之后交易內容 手工業品、土特產等 工業產品和原料等交易范圍 殖民地 殖民體系交往工具 帆船等 火車、汽船等經濟思想 重商主義 自由主義A.物種實現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動B.工業革命推動世界市場擴大C.工業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飛躍D.殖民貿易孕育工業化大時代15.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行則例”。此舉()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16.原產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誤稱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為貴,在中美洲部分地區一度被當作貨幣使用。16世紀后傳播到歐洲,隨著可可樹被廣泛引種,以及可可豆加工技術和食用方法的不斷改進,19世紀后半葉,巧克力成為大眾化商品。引起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流B.歐洲的商業格局發生變化C.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驅動D.世界殖民體系的初步形成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材料一古代中國的商路承擔了漢字傳播的重要任務,而這些通往邊疆的商路,有許多都與民族走廊保持密切的聯系或者重合.......古代漢字的傳播并不是自然的由中心向周邊輻射,構成同心圓,而是以人口流動為核心,順著各類通道擴展。在漢字傳播的歷史進程中,長江流域、黃河流域成為我國漢字發展的核心區域,這一核心區域地域廣闊、人口密集,使得其他文字難以對其構成顛覆性的沖擊,為其長期、穩定地向周邊傳播提供了重要基礎。古代漢字在向西傳播的過程中,河西走廊地區的漢字普及率比較高,而進入西域地區后,則發生了變化,西域有高山、沙漠等,因此,境內漢字的傳播與使用仍具有顯著的差異。-摘編自丁君濤《地理、移民與歷史:古代中國漢字邊疆傳播的特征》材料二歷史上許多民族創造過原始文字,只有極少幾個民族的文字達到完備地記錄語言的成熟程度,成為嚴格意義的“自源”文字,漢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鮮文和越南文字都屬受到漢字影響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國周邊的這些國家和地區先后經歷了對漢字的學習、借用、仿造和創造階段,因而形成了一個“漢字文化圈”。-王穎喆、孫妍《漢字文化圈與中華法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我國古代漢字向邊疆地區傳播的因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漢字向東傳播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分)材料一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約有1000萬冊圖書和2.6萬件手稿的私人圖書館館藏被沒收變為國有。革命者把這些書籍分配給各圖書館,同時又建立了一些新館,革命者成立了文獻保存委員會,挑選圖書,將神學、宗教和“禁欲主義”的圖書進行處理,被收集進圖書館的,包括歷史、文學、哲學和工程技術問題的書籍,并向全體國民開放。革命者還在圖書館通過組織講座、展覽等活動,引導公眾接受和支持革命。在大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法國公共圖書館得到進一步發展。-摘編自《法國圖書館的發展及特色》等材料二1904年,晚清第一份以“圖書館”為名的圖書館使命陳述文本《創設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募捐啟》正式面世《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規則》隨后發布,前者由梁煥奎等開明士紳共同倡議,申明圖書館“輸入文明,實驗教育”的基本定位,強調圖書館在“改良社會”方面的重大效果;后者開宗明義地指出“本館以輸入文明、開通智識、使藏書不多者得資博覽、創興學校者得所考證為第一主義”。湖南圖書館成立后,全國各地紛紛響應。1909年學部正式推進京師圖書館籌建工作,并于1910年頒行章程,明確了“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才”的核心價值。這一時期,在地方民間也建立了一些公共圖書館。但大多數圖書館只面向精英知識分子等少數群體開放,公共、公開、共享的圖書館理念仍舊處于懸浮狀態。-摘編自《中國圖書館的使命陳述與時代擔當(1904-202/4)(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法國大革命時期與清末新政時期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不同。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大革命時期與清末新政時期圖書館事業發展所蘊含的共同進步因素。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材料一萬里茶道又被稱作“中俄茶葉之路”,是清代中國與沙俄之間交往的重要通道。萬里茶道全程長約1.3萬公里,起自福建武夷山,途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及內蒙古諸省,向北進入蒙古草原后從二連浩特進入今蒙古國境內,穿越蒙古沙漠戈壁后經烏蘭巴托抵達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繼續向北進入今俄羅斯境內,然后由東向西延伸,依次經過伊爾庫茨克、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十幾個主要城市。萬里茶道的開辟源于俄國對我國茶葉的高度依賴與巨大消費需求。1689年中俄兩國約定:“兩國今既永修和好,嗣后兩國人民如持有準許往來路票者,應準其在兩國境內往來貿易。”這是中俄雙方第一次以國家名義正式承認邊境貿易的合法化,也成為萬里茶道由官方開始經營的標志。-摘編自倪玉平、崔思朋《萬里茶道;清代中俄茶葉貿易與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研究》材料二2014年9月,在中俄蒙三國元首會晤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接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與蒙古國草原之路,并倡議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這就賦予了這條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堅實的經濟基礎的“萬里茶道”新的時代內涵和使命。開展萬里茶道研究,將蒙古國草原之路、俄國歐亞經濟聯盟與我國“一帶一路”相結合是歷史選擇和時代的選擇。2015年,中俄簽署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同歐亞經濟聯盟合作對接聯合聲明”,在平等、尊重和開放等原則上,創建了對接協調工作機制;同年,中蒙商定對接絲綢之路和草原之路,繼續推動中蒙跨境經濟合作區的建設。-摘編自劉再起、鐘曉《論萬里茶道與“一帶一路”戰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朝時期萬里茶道開通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黨的十八大以來中俄蒙加強合作的意義。6(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分)材料人口遷移是世界范圍內自古及今的普遍現象,人口遷移受歷史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歷史上的人口遷移比較復雜,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類型 事例經濟型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始于19世紀40-50年代的華工輸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遷移;墨西哥人口向美國、加拿大遷移。政治型 宗教迫害導致人口遷移;20世紀30年代日本向偽滿洲國移民;猶太人的人口遷移;蘇聯解體后的人口遷移;蘇聯侵略阿富汗導致的人口遷移。社會型 自然災害導致的人口遷移;環境污染、流行性疾病等導致的人口遷移;人口老齡化導致的政策性人口遷移。-據劉小敏等《流動人口學》整理提取材料部分或整體信息,以“人口遷移”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12分)高二歷史期中考試答案序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C C A C A B A C序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C D B C A C17.□1)因素:對外商貿;民族交融;人口遷徙;交通便利;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治理和統治;官方或民間的教育活動。(任意四點B8分)(2)影響:促進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交往;提高了中國的地區影響力;推動了東亞地區的文化整合與文明發展;有利于中華文化圈的形成。(任意三點6分18.(1)目的不同:法國大革命時期發展公共圖書館主要是為宣傳啟蒙思想和推動反封建的大革命發展,而清末新政時期的圖書館是為了開啟民智、傳播西學。受眾不同:法國圖書館主要是面向民眾,而清末新政時期的圖書館主要是面向少數精英群體。公共圖書館發展程度不同:法國公共圖書館得到進一步發展,清末新政時期的公共圖書館發展有限。(6分)(2)因素:保存文化遺產,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傳播知識,開闊人們眼界;推動思想解放;助推人才培養和教育發展。(8分)19.(1)原因:俄國對中國茶葉需求量較大;清朝時期“大一統”局面進一步鞏固;長途販運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尼布楚條約》的簽訂。(6分)(2)意義:賦予了萬里茶道新的時代內涵;推動了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促進區域合作和友好交往,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6分)20.示例1:人口遷移自然災害,如土地荒漠化、河流改道或消失,會導致人口遷移,如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政權的消失,與地理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地中海早期文明如邁錫尼文明等的消失,據歷史學家推測與自然災害也有關系。工業革命以后,英國城市環境嚴重惡化,大氣污染導致流行病多發,人們的健康受到極大威脅,引發大量人口遷移。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有的國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外來人口遷入,這也導致移民潮。綜上,環境與社會變遷導致人口遷移,人口遷移的程度跟社會和自然變遷的強度相關。示例2:人口遷移人口遷移是世界范圍內從古至今的普遍現象,受多種因素影響,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因素是人口遷移的重要驅動力。工業革命時期,英國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遷移,因為城市工廠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收入,推動了英國的城市化進程。19世紀40-50年代的華工輸出,以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動,還有墨西哥人口向美國、加拿大遷移,都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經濟待遇和發展機會,促進了勞動力資源的全球配置。政治因素也深刻影響人口遷移。宗教迫害致使人們背井離鄉,去尋找信仰自由的空間;20世紀30年代日本向偽滿洲國移民,是其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的手段;猶太人歷史上多次因政治迫害而遷移,顛沛流離。蘇聯解體后政治格局變動以及蘇聯侵略阿富汗引發的戰爭,都造成了大規模人口被迫遷移,給人們帶來巨大傷痛。社會因素同樣不可忽視。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水等會破壞人們的家園,迫使他們遷移;環境污染和流行性疾病威脅健康,也會導致人口流動;人口老齡化使一些國家出臺政策吸引外來人口,以緩解勞動力短缺和養老壓力。總之,人口遷移是一個復雜的歷史現象,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相互交織,它不僅改變了人口的分布格局,也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變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