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5月高二下學期歷史月考試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48分)1.在青海發現的距今約4000多年的馬廠類型墓葬中,石斧、石錛、石鑿等多是男性的隨葬品,而紡輪則大多是女性隨葬品。這表明當時()A.經濟結構趨向合理 B.男尊女卑的習俗形成C.早期國家形態產生 D.社會生產分工較明確2.漢元帝認為“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遂一改漢初徙豪民守陵的做法。漢成帝亦下令“及故陵勿徙吏民,令天下毋有動搖之心”。漢哀帝即位后規定“勿徙郡國民,使得自安”。這在客觀上()A.有利于豪族勢力的膨脹 B.推動了儒家思想的世俗化C.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3.秦朝鄉里一旦出現疑似傳染病病例,典甲需負責調查和迅速上報,朝廷則根據疫情情況派醫生檢查治療,并將確診或疑似傳染病的患者,送往專門的隔離區進行隔離治療。任何環節出現問題,相關責任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由此可知,秦朝()A.從源頭遏制了疫病的傳播 B.革新了疫病防治的主要方法C.具備豐富的臨床診療經驗 D.防控疫情得益于中央集權制4.如表為“1978-2017年中國產業結構比較表”。數據變化能夠用于證明()時間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1978年 70.5% 17.3% 12.2%2017年 27.0% 28.1% 44.9%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迅速融入世界市場 D.經濟現代化的發展5.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隨后多次組織人員纂修《臺灣府志》。下表是《臺灣府志》中的部分記載,從中可以看出()《覆制軍臺疆經理書》 國家初設郡縣,管轄不過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開墾流移之眾,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安海詩序》 四十年來休養生息,衍沃富饒,顧土著鮮少,火耨草辟,多閩粵子弟《送黃侍御巡按臺灣序》 臺灣鮮土著之民,耕鑿流落多閩粵子弟,土廣而民雜,至難治也A.區域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動 B.清政府邊疆治理政策靈活多變C.人口遷徙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D.閩粵與臺灣貿易往來日益密切6.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巨大的時空轉換過程,即從黃河時代向運河時代轉換,從東西兩極格局向南北兩極格局轉換。下列史實最符合這一轉換過程的是()A.少數民族遷移 B.王朝都城變遷 C.科技文化傳播D.經濟重心移動7.在中華文明歷史的長河中,漢族首創了造紙、印刷、指南針和火藥四大發明:維吾爾族和黎族最先學會了棉花的種植與紡織:藏族保存了兩大古代佛學著作《甘珠爾》和《丹珠爾》;漢語普通話的發音特點受蒙古語影響而形成。這反映出中華文明A.由漢族人民首先創造的 B.民族認同意識正在形成C.呈現多元一體的發展特征 D.少數民族文化的燦爛輝煌8.下表為《新青年》中對民主觀念類詞匯(含民主、德謨克拉西、德先生等)評價傾向頻度數據。時間 正面評價 中性評價 負面評價 合計1915年9月-1918年6月 85次 63次 3次 151次1918年7月-1921年4月 224次 125次 58次 407次1921年5月-1926年7月 95次 180次 703次 978次該表可以說明()A.知識界普遍質疑資本主義模式 B.馬克思主義傳播使民主觀念遭否定C.知識界對西方民主制度認識深化 D.新三民主義代替民主觀念受到擁護9.玻璃鏡子在13世紀由德國人發明,15世紀流行于歐洲,16世紀威尼斯成為整個歐洲的鏡子主產地。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們不僅可以模仿自然還能夠利用鏡子刻畫自己的相貌特征、塑造新的藝術家形象。這一現象主要得益于()A.新教倫理被廣泛認可 B.天主教會統治的顛覆C.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D.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10.1944年,蘇北財委成立各級工商管理局,規定“直接的軍用品及自給不足之物產暨足以影響民生之物產均應禁止出口”,為根據地“軍事上或工業必須之用品又為敵人所禁止者”則免稅入口;還采取了以物易物的辦法,鼓勵商人搞活根據地與敵占區的物資流通。這一做法()A.全面破壞日本“以戰養戰”部署 B.使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主戰場C.創新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斗爭形式 D.表明中共經濟政策具有靈活性11.1166年,英王亨利二世頒布《克拉倫登法令》,規定由百戶區中12名守法公民和每個村鎮中4名守法公民宣誓后,如實檢舉轄區內是否有人被指控為強盜、殺人犯、小偷或包庇此類罪犯者”,并用誓證法代替了“神命裁判法”和決斗法。陪審團制度此后成為英國司法制度的核心,并以此與大陸法系區別開來。這()A.使英國司法擺脫了宗教影響 B.推動司法理性化和中央集權C.標志英國建立近代陪審團制 D.說明英美法系優于大陸法系12.成文法的出現是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下列關于古代成文法敘述正確的是()A.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共和國晚期的《十二銅表法》B.中國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始于戰國時期的子產鑄刑書C.古希臘克里特島早在公元前7世紀已經出現成文法D.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用象形文字刻畫于黑色石柱13.李大釗與胡適圍繞“問題與主義”的論戰中強調:“一個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靠著社會上多數人共同的運動,社會上的多數已不僅是身在苦難中的被同情者,其自身正是使社會走出苦難的實際力量。”這一思想()A.揭示了社會問題的根源 B.動搖了傳統思想的地位C.指明了工人運動的方向 D.明確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4.如下表所示,1815-191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美國、法國平均值)貨幣量各構成部分的比重發生了變化(單位:%)。據此表可知()年份 1815年 1872年 1913年黃金和白銀 66 40 10銀行券和輔幣 28 28 25銀行存款 6 32 65A.一戰影響貨幣供應比例 B.金本位制度潛藏著危機C.國際金融協作得以強化 D.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形成15.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美元--黃金本位制,確定了美元在戰后到60年代時期的世界中心貨幣地位。......后來導致該體系崩潰的是美國的經濟發展受阻,西歐和日本的實力逼近美國。最后美元兩度貶值,被馬克和日元所取代,固定匯率制被浮動匯率制取代。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解體。材料表明A.德日兩國取代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B.固定匯率制使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C.浮動匯率制使匯率穩定,風險降低D.美國金融、經濟實力絕對優勢喪失16.下表是21世紀初,美國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情況統計表。由此可知美國()類型 主要職能 數量非營利組織 社區建設爭取各類經費支持 150多萬個社區企業 提供融資、培訓、業務支持 約2000家志愿者 為所在社區組織,或公益服務的機構提供無償志愿服務 6000多萬人A.福利國家規模不斷擴大 B.社會矛盾得到有效緩和C.力求降低基層治理成本 D.社區開始參與基層自治二、材料題(共40分)17.(本題14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詩經·大雅·綿》中寫道:“綿綿瓜迭,民之初生。”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越王勾踐為報吳國之仇,曾以國家政令形式明文規定:“令壯者無娶老婦,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娩)者以告,公令醫者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子,公與之母(乳母);生二子,公與之食。”這一政策,使越國在十年之內人口大幅度增加,并為最終打敗吳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商鞅道:“人眾兵強,此帝王之大資也。”-據段塔麗《中國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材料二明清江南地區依托多種經營有機結合的集約化農業和自然資源的優勢,擁有充足的原料市場,如蠶絲、草棉兩大類,又有由于人口數量增長產生的農業過剩勞動力構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因而使得手工業得到長足發展,絲織業與棉紡織業兩大手工行業極為突出,向為學者所關注。......明清江南本地農村過剩人口、外來人口大量匯聚于城鎮的工商業,促使多種服務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觀的服務大軍,包括轎夫、腳夫、飲食、旅館、盤夫、土工、吹手、剃頭、整容、飯館、面館、酒館、膳食館鋪、娛樂服務業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參與,也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政府必須及時加以管理。-王衛平《明清時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蘇州為中心》材料三1982年,計劃生育政策成為一項基本國策。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0~2010年間,中國人口平均增長率為0.57%,計劃生育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2010年,0~14歲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減至16.60%;中國人口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流動人口規模繼續膨脹,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據王秀《新中國生育政策演變研究》(1)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人口思想,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并分析發生變化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概括新時期中國人口政策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現今中國鼓勵人口增長的歷史背景。18.(本題14分)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閑、八小時睡眠”,曾經是西方工人階級追求的目標。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3年美國一家工廠制訂的工人每日時刻表及譯文(局部)材料二歐美國家實現八小時工作制歷程表時間 事件1866年 第一國際(馬克思、恩格斯領導的國際工人組織)會議上,將爭取八小時工作制寫進了決議中。八小時工作制第一次成為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人們共同爭取的目標。1886年5月1日 芝加哥工人舉行支持八小時工作制的游行,并與警察發生沖突,造成7名警察及4名游行人員死亡。1889年7月 第二國際在巴黎成立,通過《勞工法案》及《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為工人斗爭的武器,并將每年的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1902年 芝加哥的企業主們向美國工業委員會提交報告指出:實行行8小時工作制以來,工人們的勞動熱情和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同樣的報告像雪片一樣從美國各地飄向華盛頓。20世紀20年代 歐美主要的工業國家普遍完成了8小時工作制的立法。-摘編自徐曉飛《十九世紀西方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艱苦歷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中期美國工人階級工作狀況及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下半期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斗爭的特點,簡要談談你對20世紀初西方企業主支持8小時工作制這一現象的理解。19.(本題12分)閱讀材料,按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材料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深刻地指出,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文明悠久。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圍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結合某一具體時期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楚)三、綜合題(共12分)20.(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明確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中華民族是由漢族與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融合的民族”,并提出了處理國內民族問題的四個原則。全面抗戰爆發后,在抗日民族文化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了各種文化抗戰團體,運用文化的武器,積極開展抗日救亡。在干部教育中強調要加強黨的奮斗史、近百年思想發展史、近百年經濟史、中國革命史的教育。黨領導的進步音樂界人士創作了大批抗戰歌曲,如《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等。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積極撰寫歷史通俗讀物,弘揚民族英雄的愛國事跡;針對日本學界的“中國社會停滯論”等所謂的史學理論,撰寫了《中國社會歷史是“停滯”、“倒退”的嗎?》《評侵略主義的中國歷史觀》等;此外還加強了邊疆史和民族史的研究。中國共產黨所弘揚的抗戰精神成為抗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核和主導價值形態。-摘編自王繼平、羅雅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化抗戰與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材料二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中華文化既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摘編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文化抗戰中的領導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史知識,以“文化創造力”為主題,自擬論題,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D D C B C C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C B D C17.(1)思想:提倡和鼓勵生育,并將人口眾多視為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象征。原因:農耕文明條件下,勞動力是發展生產的根本保證;出于戰爭的需要;人口增長可以增加國家賦役和兵員。(2)變化:農業人口減少,工商業和服務業人口增加。原因:農業生產發達(經濟作物廣泛種植);手工業迅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人口數量增長(農業勞動力過剩);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大量匯聚城鎮)。(3)變化:由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到放開計劃生育政策,鼓勵人口增長。背景:人口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老齡化問題突出;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18.(1)狀況:時間表表明工人勞動時間長,工作節奏緊密,缺少休息與休閑時間。原因:資本家以最大限度延長勞動時間的手段追求剩余價值;工業革命導致生產方式變革,機器大生產使生產節奏加快;工廠制度管理嚴格;自由競爭環境下企業追求高效益;城市人口激增,就業壓力大。(2)特點:以和平斗爭、合法斗爭為主要方式;組織性強;斗爭的長期性;注重國際工人聯合斗爭;受社會主義思潮影響(或馬克思主義影響)。理解: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企業技術革新、產業轉型、管理科學化;這使企業主不再一味依賴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獲取利潤;加上工人長期的斗爭也使企業主認識到必須緩和勞資矛盾。所以這一現象的出現具有歷史必然性。19.示例一:論題:唐朝的民族政策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闡述:唐朝采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的態度,采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政府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采取“全其部落,順其土俗”政策。通過實行設置行政機構,加強對邊疆的管轄;和親;冊封;戰爭;會盟多種治理方式,加強了中央王朝對各民族地區的管轄,促進了漢族與邊疆民族的交往與交流。總之,唐朝民族的政策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的團結,開拓了疆域,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示例二:論題: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融合。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北方動蕩。公元5世紀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結束北方長期分裂動蕩的局面,北方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為了吸收漢族文化,鞏固北魏統治,北魏孝文帝開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孝文帝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把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遷都之后采取全面漢化的政策,移風易俗。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奠定了基礎。總之,北魏孝文帝改革,順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20.(1)作用:①形成科學的“中華民族觀”,進行理論引領;②建立抗日民族文化統一戰線和各類文化團體,進行組織領導;③運用教育、文學、藝術、史學等文化武器,進行實踐推動;④弘揚抗戰精神,引領抗戰文化方向,成為精神主導力量。(2)參考論題:論題.百家爭鳴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創造力闡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創造力的集中爆發。面對社會劇變,諸子百家以“感國運之變化”的敏銳,提出儒、道、法、墨等原創思想體系,既立足現實需求,又突破傳統窠臼。孔子重構禮樂,老子探究宇宙,韓非子革新治法,這種立時代之潮頭”的創新精神,與抗戰時期中共文化抗戰中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撰寫通俗史著的創造力一脈相承。百家思想在交鋒中融合,如儒家吸收陰陽五行,法家借鑒道家智慧,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態。這種開放包容的特質,使中華文化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活力。從漢代獨尊儒術到宋明理學,再到近代變法思想,百家智慧持續為后世提供理論資源,彰顯“修復能力”與“共同價值”的凝聚。正如習近平所言,中華文化“堅守本根又不斷與時俱進”,百家爭鳴正是其創造力的歷史豐碑。綜上,百家爭鳴以原創性思想、開放性交鋒、包容性融合,鑄就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密碼。從春秋戰國的思想碰撞,到抗戰時期的文化救亡,再到新時代的創新轉化,這種創造力始終貫穿民族精神的血脈。它證明,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力,既深植于歷史沃土,更綻放于時代前沿,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其它論點如:中國古代科技發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儒家思想的演變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創造力;文化創造力是中華文化的永恒基因;近代中國文化創造力面臨覺醒與困境;文化交流交融促進文化創造力的勃發;文化創造力的發揮需要有制度保障;文化創造力的勃發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具有世界意義等,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