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5月高三下學期歷史月考試題一、單選題(每題3分,共48分)1.考古發現顯示,陶寺文化采取更廣泛的“熔合”策略,核心內容包括:吸收“萬邦”的優秀文明成果“熔合”為更成熟的禮儀制度;以核心引領者的地位推動“萬邦”一體化進程;以“光被四表”式的文化懷柔為一體化的基本方略。據此可知,陶寺的領導者很可能()A.胸懷“協和萬邦”的政治理想并付諸實踐B.欲初步構建中央集權式的理想的中國C.建立中國歷史上早期統一的奴隸制國家D.推動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最初的中國”2.在考古發現的漢代“蜀郡西工造”漆器中,始元二年(前85年)1號漆耳杯有銘文“長廣成、丞何放......嗇夫索喜、佐勝,髹工當、畫工文造”;元始三年(3年)漆耳杯有銘文“髹工建、上工常、銅耳黃涂工武、畫工典、洀工萬、清工政....長良、丞鳳、掾隆、令史寬主。這反映了漢代()A.蜀郡成為全國漆器生產中心 B.手工業分工日趨細化C.政府嚴格管控市場商品質量 D.民營手工業獲得發展3.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移民傾向于從中原奔向周邊地區,因此漢族文化也呈現從長安與洛陽向四周播散的狀態;原居于周邊的少數民族,則大量地涌向中原地區并帶來了異彩紛呈的文化。這主要說明該時期移民()A.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多元融合 B.增強了南北之間的理解與接納C.引發了政治格局的劇烈變動 D.促進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4.如表是三國兩晉南北朝各地水利工程數量表,這體現了()地區 陜 西 河 南 山西 河北 甘肅 四川 江蘇 安徽 浙 江 江西 福建 湖北 云南 合 計三國 2 10 1 1 1 1 3 3 2 24兩晉 4 1 2 2 3 1 2 1 16南北 朝 1 3 8 4 2 1 1 20A.社會環境整體趨向穩定 B.人民勞役負擔逐漸加重C.南方農業經濟不斷發展 D.政府加強對水患的治理5.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首次采用西方現代測繪技術繪制完成的《皇輿全覽圖》(下圖),較為全面、準確的記錄中國東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廣大邊疆地區。《皇輿全覽圖》的繪制()A.表明中國傳統地理學轉型完成 B.反映清朝強化疆域管控的戰略意圖C.凸顯清廷近代主權意識的萌發 D.服務于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署6.顧炎武嚴厲批判魏末正始(240-248年)名士,認為他們“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導致“國亡于上,教淪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屢易,非林下諸賢之咎而誰咎哉”。這說明顧炎武意在()A.否定魏晉玄學崇尚空談 B.捍衛傳統儒家三綱五常C.重實踐以恢復明朝統治 D.借鑒歷史解決現實問題7.咸豐十年(1860年11月),奕訴等奏請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專理對外事務,并表示“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仍歸軍機處辦理,以符舊制。可事實是總理衙門不僅沒裁撤,反而越辦越龐大,越辦越規范,最終在清末新政中發展為外務部。其主要原因是()A.民族矛盾的激化B.外重內輕的影響 C.漢族官僚的崛起D.國家治理的需要8.1938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推動下,包括左翼作家、自由主義作家及國民黨背景人士在內的近百名文藝界代表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簡稱“文協”)。文協”號召“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組織作家戰地訪問團、抗敵演劇隊等,開展巡回演出與宣傳。據此可知“文協”的活動()A.開創了文藝創作的新模式 B.壯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力量C.開辟了抗戰的第二條戰線 D.塑造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核9.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提出:“(在聯合政府領導下)我們對于資本主義應采取調節的政策,成立商品合作社扶助小手工業者,廢除苛捐雜稅培植小商業者,發展國防工業與資本主義展開競爭,大膽地讓資本主義去發展而不是壓制資本主義。”這主要是因為當時( )A.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占據主導地位 B.中國社會性質尚未改變C.中共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至城市 D.解放戰爭需要物質基礎10.全球治理已經成為近20年來中國國際關系學研究重心的一種轉向。研究發現,以全球治理”為主題的文章最早出現在1998年(1篇),其后在2020年到達峰值(362篇)2023年稍有回落(291篇);整體來說在2015年前呈穩步上升趨勢,在2015年后呈迅速上升態勢。如圖所示: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獲得國際共識B“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全球關注重點C.全球治理相關研究凸顯中國方案效果顯著D.中國越來越深入融入全球化積極參與全球事務11.1122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同羅馬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二世在沃爾姆斯締結宗教協議。按照該協議,神圣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放棄了帝國境內的主教冊封權,交出了象征宗教權力的權戒和牧杖,承諾歸還教會從前被侵奪的財產。而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二世則承認皇帝擁有世俗冊封權和收稅權,并承諾德意志境內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的選舉仍須受皇帝的蒞臨監督。這一協議()A.推動了西歐封建社會的轉型 B.解決了王權與教權的矛盾C.鞏固了西歐的二元政治格局 D.促進了中世紀城市的興起12.1815年,拿破侖和他的帝國一起從歐洲大陸上“消失了”。為了避免麻煩,拿破侖的擁護者,用“不在的人”和大寫的“他”來代指他們的皇帝。這一現象表明拿破侖()A.革命活動對社會影響深遠 B.《民法典》確立起全新秩序C.對外侵略造成巨大的災難 D.其姓名被維也納體系禁用13.法國啟蒙運動分化成以伏爾泰為首的保皇主義者、以孟德斯鳩為首的議會主義者和以盧梭為首的共和主義者三個陣營。美國啟蒙運動中,杰弗遜的激進主義、麥迪遜的溫和論與漢密爾頓的美國式托利主義都有各自堅定的擁躉。英格蘭和德意志也是如此。對此合理的解釋是,啟蒙思想家()A.思想價值取向殊途而同歸 B.社會理想與政治實踐相結合C.內部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 D.尚未構建起系統的理論體系14.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主張大幅度降低個人和企業納稅的稅率,取消國家對經濟的過多干預,實行貨幣管理,使貨幣的增長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其主張在美國演化為“里根經濟學”,在英國變成“撒切爾主義”,成為發揮政治影響和提供決策理論依據的學派。這反映的實質是()A.歐美找到經濟危機的根源 B.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整C.經濟學理論出現明顯分歧 D.西方的市場經濟發展受阻15.閱讀下面的形勢圖。下列對圖片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A.《九國公約》對德國具有不公正性B.《凡爾賽和約》為二戰的爆發埋下禍根C.協約國對德國戰爭懲罰非常徹底D.二戰后戰勝國對德國進行了分區占領16.如表是二戰后部分西歐國家的政府文件,據此可知()國家 時間 文件名稱意大利 1944年 《1945-1948年戰后重建計劃》《948-1950年全國協調的新建設計劃》法國 1946年 《現代化與裝備計劃1947-1953英國 1960年 《1961-1966年英國的經濟增長》《964-1970年全國計劃》A.西方國家轉向計劃經濟模式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到局部調整C.有效避免了經濟危機的發生 D.西歐國家經濟逐步走向區域聯合二、材料題(共40分)17.(本題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展起來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有著優良的傳統,那就是不斷回答中國的問題,用新的理論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引領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下表現實問題 理論創新中國近代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與封建落后文化有關,中國封建的農耕文明抵御不了西方資本主義的工業文明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研究中國問題,回答了要進行什么樣的革命、如何進行革命等重大問題,創立了毛澤東思想①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了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為中國的發展進步打下了制度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面臨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 ②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研究回答治黨、治國、治軍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全面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摘編自謝春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如何回答中國問題》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填寫表格①②③處的空缺內容。(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回答中國問題應該堅持的基本原則。18.(本題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在海陸絲綢之路(包括草原絲綢之路)研究上的成就頗多。舉凡歷史、文化、哲學、思想、宗教、考古、繪畫、藝術等都在研究之列,基本上屬于實證東方學和理論東方學的范疇。在東方學的大背景下,他們分門別類地開展了研究,做出了成就。例如藤田豐八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史、哲學、文學、教育、儒學、佛教、道教、外交、地理以及東西方關系等,像他這樣古今結合、東西兼治的學者在日本并不在少數。從推出的既有成果來看,絲綢之路研究確系一個多學科的學問,單一的學科是根本無法從事這一艱巨課題研究的,即使是在戰爭的年代,日本也有學者深入中亞和中國西北收集實物和藏書資料,加以整理、考訂與出版。日本學界雖然沒有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一概念,但他們所進行的東西交通史研究基本上都與海陸絲綢之路有關,這也是他們最為擅長的領域,取得的成就最大。他們嚴格地使用中國古籍材料,把海上和陸上絲綢之路開辟的時間確定為公元前2世紀,下限結束于近代歐洲人東來后對東方傳統貿易航路的破壞與壟斷,從時間上說大體結束于19世紀中期以后。在絲綢之路的東端終點確認上,日本學界提出的日本奈良是絲綢之路從長安到東方的支線的觀點很有啟發意義,向東擴展了絲綢之路的海上范圍。在長達一百年的歷史研究當中,絲綢之路作為學術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時期都有重要的成果出現,他們關注的領域幾乎涉及經濟、文化、科技、交通、外交、外貿、移民等諸多方面,確實顯示出研究的興盛與繁榮。材料二從近百年的治史經驗來看,日本的研究經驗是多方面的。敦煌卷子發現后,我國學者在北京坐待伯希和幾次帶來的少數寫本,而日本學者聞訊后立即奔赴歐洲搜訪,移寫回國刊布。日本學者三杉隆敏為了收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美術品材料,他自1963年起近百次出國,訪問50多個國家的博物館、伊斯蘭清真寺和歷史古跡。1904年東京大學首開中國史學科,1910年改為東洋史學,與以前相比,他們關注的重點,從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文化史、政治史研究轉向具體的經濟、法律、制度、社會、移民、貿易、投資、絲綢染織技術等分門別類的研究,從簡單的敘事定性轉向對規律的闡釋與把握。自18世紀以來,日本的一些思想家對株守的儒學有所清算和批判,使其從因循、空談哲理轉向了務實,反對空疏的哲學思辨。進入大正時代,隨著日本國內南進的呼聲,有關東南亞的金融、貿易、投資、歷史、語言、地理、軍事、宗教以及文化方面的報告和著作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優良的學術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傳統方法的堅持,東西方法的結合,精品意識的建立,主體作用的加強,學術環境的寬松,使他們有條件做出一流的成就。古語說得好:“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以上材料摘編自陳奉林《對日本學界近百年來絲綢之路研究的總結與思考》(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絲綢之路研究的主要成就。(2)根據材料二,歸納近百年來日本治史研究的主要經驗。19.(本題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鴉片戰爭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勇于擔當的中華兒女開始尋找救國救民之路,開啟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但是,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之前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也未能找到中國現代化的真正方向。隨著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現代化終于迎來了強有力政黨的領導,科學探索現代化之路才真正開啟。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前提條件。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界限,總體可以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階段。前一個歷史階段為初步探索時期,后一個歷史階段為飛躍發展時期。-摘編自胡樂明、寧陽《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世界意義》采用一個合理的時間尺度,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百余年探索進行階段劃分,并說明劃分依據。三、綜合題(共12分)20.(本題12分)【古代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材料一古代阿拉伯文化在7至13世紀間形成了獨特的知識體系與跨文明融合模式。其學術成就尤為突出:學者們不僅翻譯并保存了希臘、波斯、印度等文明的典籍(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印度的數字系統),還創立了代數學和光學理論,伊本·西納的《醫典》更成為歐洲中世紀醫學的權威教材。文化包容性體現在伊斯蘭教“求知即信仰”的理念中,巴格達智慧宮匯聚了全球學者,研究涵蓋天文學、哲學、文學等領域,詩人魯米以波斯語創作的神秘主義詩歌將伊斯蘭教義與蘇菲派思想深度融合。通過陸海絲綢之路的貿易網絡,阿拉伯商人傳播了造紙術、指南針等技術,并將《一千零一夜》等文學作品融入印度、波斯故事元素,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橋梁。材料二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美洲印第安文明在殖民者的沖擊下面臨系統性崩潰。歐洲人帶來的天花、麻疹等傳染病導致阿茲特克人口驟減90%,印加帝國因勞動力短缺而土崩瓦解。政治上,西班牙殖民者摧毀原有部族政權,建立種族等級制度,強迫土著改信基督教并參與種植園勞動。文化層面,殖民者焚燒瑪雅歷法典籍、拆毀神廟,用《圣經》取代傳統信仰,學者貝爾納多·德·薩哈貢在《新西班牙志》中記載:“他們以摧毀異教'象征物的方式,試圖抹殺印第安人的精神根基。”經濟上,殖民者引入馬、牛等物種改變農業結構,過度開墾導致瑪雅核心區荒漠化。盡管部分印第安文化通過隱秘傳承得以延續(如納瓦霍人的編織技藝),但整體文明體系已不可逆轉地衰落。(1)根據材料一,概括古代阿拉伯文化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美洲印第安文化衰落的主要原因,并談談你對文化交流的認識。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C B D D B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A B B B17.(1)內容:①新中國成立,國家面臨穩定政權、恢復和發展經濟的現實問題,如何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的問題,在前蘇聯暴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后,如何發展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迫切問題。②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二十一世紀。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科學發展觀,在新的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③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言之成理即可)(2)基本原則: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立足中國實際,總結中國實踐經驗;服務國家戰略;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言之成理即可)18.(1)主要成就:擴大研究領域,構建了嚴謹、縝密的絲路研究的知識體系;采取古今結合、東西兼治、跨越學科的綜合視角;促進史料發掘、整理;在各個分支領域都取得進展,在特定領域如東西交通史研究方面成就明顯;推動對絲綢之路開辟和結束時間、東端終點等問題的研究,確立了海陸絲綢之路研究的時間與空間范圍;推動東方學的發展;推動絲綢之路研究的興盛與繁榮。(2)主要經驗:重視對相關材料的收集、整理、提煉和利用;注重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學術研究服務于國家社會的重大需求;堅持長期的積累,,追求完美,止于至善。19.階段劃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21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921-1949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2012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年至今)劃分依據:根據不同時期現代化道路探索的任務和成就進行劃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和各種政治力量相繼登上歷史舞臺,探索挽救中國于危亡的道路,先后發動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立,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通過一五計劃、三大改造、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失誤和曲折,但也取得了明顯成就、積累了經驗教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20.(1)特征:吸收外來文化;重視實用技術;促進文明交流。(也可表述為開放性,包容性,獨特性,多元性”等)(2)原因:歐洲殖民者帶來的疾病,導致人口銳減;殖民統治的印第安文化的破壞;過度開墾土地引發生態災難;長期孤立發展,文明水平較低。認識:互相學習推動進步;尊重多樣性,當今應保護瀕危文化;避免文化霸權,促進多元共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