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科學三輪復習精練突破--專題專題13 生物綜合——實驗探究(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科學三輪復習精練突破--專題專題13 生物綜合——實驗探究(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生物綜合——實驗探究題
1、某實驗小組將菠菜幼葉和成熟葉的葉圓片,裝入含蒸餾水的注射器中,排出葉片內的氣體,然后將葉圓片分別放入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中進行實驗(NaHCO3溶液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具濃度變化對溶液pH的影響忽略不計,其它實驗條件相同)(min),結果如圖。請回答:
(1)NaHCO3溶液濃度為0%的一組在實驗中起_________作用。
(2)當NaHCO3溶液濃度為1%~4%時,相同濃度下,幼葉上浮時間均比成熟葉_________(填“長”或“短”)。
(3)當NaHCO3溶液濃度超過5%時,葉圓片_________不上浮,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4)當NaHCO3濃度為3%時,適當提高溶液溫度,第一片葉圓片上浮時間延長,該現象不能表明提高溫度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對照 (2)短 (3)均(或都) NaHCO3溶液濃度過高,葉圓片細胞因失水過多而死亡,不再進行光合作用 (4)見解析
【解析】(1)NaHCO3溶液濃度為0%的一組不接受對實驗變量的處理,保持自然的狀態,在實驗中起對照作用。
(2)當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時,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釋放出來附著在葉圓片表面,導致葉圓片浮力增加而上浮。故當NaHCO3溶液濃度為1%~4%時,相同濃度下,幼葉上浮時間均比成熟葉長,表明幼葉的光合作用能力比成熟葉弱。
(3)當植物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吸水。由坐標圖可知,當NaHCO3溶液濃度超過5%時,葉圓片均不上浮。最可能的原因是:NaHCO3溶液濃度過高,葉圓片細胞因失水過多而死亡,不再進行光合作用。
(4)適當提高溫度可能會加速葉片的呼吸作用,消耗更多的氧氣,導致上浮時間延長,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都受溫度影響,因此不能單憑上浮時間延長來判斷光合作用速率的變化。
2、為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小塘開展了如下實驗:
①選取9株生長狀況基本相同的青菜幼苗,將它們的根從土壤中挖出后,用蒸餾水洗凈上面的附著物,稱取每株青菜幼苗的質量并記錄。
②將處理好的青菜幼苗均分為A、B、C三組,A組青菜幼苗的根放入盛有土壤浸出液的容器中,B組放入盛有無土栽培營養液的容器中,三種培養液等量且足量,青菜幼苗的根部分露出液面。
③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培養10天后,取出青菜幼苗;吸干根表面的水分后
④計算每株青菜幼苗質量增加的比例,并求得每組的平均值,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 培養液 青菜幼苗質量增加比例
植株① 植株② 植株③ 平均值
A 土壤浸出液 62% 52% 57% 57%
B 無土栽培營養液 88% 63% 62% 71%
C 蒸餾水 33% 38% 40% 37%
分析并回答問題:
(1)步驟①中,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附著物,其目的是 。
(2)步驟②中,根部分露出液面,有利于根的 作用。
(3)擬通過分析每組“青菜幼苗質量增加比例”的平均值來得出實驗結論,其好處是

(4)從實驗結果看,B組生長最快,原因是 。
【答案】(1)去除根表面附著的土壤和雜質,避免影響實驗結果 (2)呼吸
(3)減少誤差或減少個體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4)無土栽培營養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無機鹽,能夠更好地促進植物的生長
【解析】(1)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附著物是為了去除根表面附著的土壤和雜質,避免這些雜質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從而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2)根部分露出液面是為了有利于根的呼吸作用,因為植物根部需要進行呼吸作用來獲取氧氣。
(3)通過計算每組青菜幼苗質量增加比例的平均值,可以減少個體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從而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4)從實驗結果看,B組(無土栽培營養液)生長最快,原因是無土栽培營養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無機鹽,這些無機鹽能夠更好地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
3、某研究小組同學看到農民伯伯常給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們想,水稻是因為喜歡水才種在水里嗎?于是進行如下探究:
(1)水位高低是否影響水稻秧苗的成活率?
研究小組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請將步驟三補充完整。
步驟一:小組同學取苗高15cm左右長勢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
步驟二:隨機選取10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倒入適量的水恰好沒過土壤,置于26℃的溫室里,如圖所示。
步驟三:

步驟四:每天觀察并記錄一次死亡率,持續觀察15天,將實驗重復三次。
實驗結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
(2)小組同學了解到:稗草等雜草喜歡與水稻扎堆、搶奪養分。現取同樣數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進行實驗。觀察結果與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遠高于水稻。查閱資料獲知:水稻被淹后會快速生長,讓更多葉片露出水面,即所謂的“泡苗助長”。根據上述研究,請你解釋為什么農民常給水稻秧田灌水: 。
(3)人類馴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歷史。早期水稻生長于沼澤,沼澤的環境時而干旱少雨,時而淹水。水稻長期生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氣”,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澇。結合前面的探究,請你指出水稻的這些表現體現了生物學中的哪些概念?
A. 結構與功能 B. 進化與適應
C. 消化與吸收 D. 反射與反射弧
(4)小組同學深入稻田,發現稻田內還有蛇、稻蟲、青蛙這些動物,請你完整寫出它們所在的一條食物鏈 。
【答案】(1)將剩下的30株水稻秧苗隨機分成三組,每組10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分別倒入沒過土壤5cm、10cm、15cm的水,都置于26℃的溫室里
(2)為了加大稗苗的死亡率,加速水稻的生長 (3)B
(4)水稻→稻蟲→青蛙→蛇
【解析】(1)為了探究水位高低對水稻秧苗成活率的影響,需要設置不同的水位,以觀察水位變化對秧苗成活率的影響。因此,在步驟三中,應將剩余的秧苗分布在不同的水位(比如5cm、10cm、15cm)環境下進行對比實驗。這樣可以通過對不同水位下秧苗死亡率的觀察,得出實驗結論。
(2)在實際種植中,這種灌水有助于提高水稻的競爭優勢,加大稗苗的死亡率,使其能夠在雜草較少的環境中更好地生長,從而提高水稻的產量和生長效果。
(3)水稻在長時間的自然選擇和人類馴化下,逐漸適應了時而干旱、時而水澇的環境,這體現了生物對環境的進化和適應。通過長期生活在沼澤地中,水稻具備了在水中生存的特性,但仍然存在不耐過多水澇的弱點,這正是生物進化與適應的表現。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選B。
(4)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水稻、蛇、稻蟲、青蛙構成的食物鏈是:水稻→稻蟲→青蛙→蛇。
4、醫學上用耐藥率來表示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能力,耐藥率越高,藥物治療效果越差。我國規定耐藥率超過75%的藥物,應當暫停臨床應用。某科研人員為比較青霉素G、四環素和萬古霉素對不同種類的腸球菌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如下探究:
①取6個大小相同的培養皿,分別加入等量的相同成分的培養液,分別標記為1-6組。
②將適量腸球菌甲均分接種到1-3號培養皿,將等量的腸球菌乙同樣處理接種到4-6號培養皿。
③將適量且等量的三種抗菌藥物分別加入到1-3號培養皿中,4-6 號培養皿同樣處理。
④將培養皿放置于適宜環境一段時間,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菌的繁殖情況。
⑤統計各組培養皿中細菌的耐藥率,整理相關數據如表。
組別 1 2 3 4 5 6
腸球菌種類 甲 甲 甲 乙 乙 乙
抗菌藥物種類 青霉素G 四環素 萬古霉素 青霉素G 四環素 萬古霉素
耐藥率 91.83% 52.59% 1.49% 12.55% 84.73% 0%
(1)制作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適量的培養液,目的是為了 。
(2)分析實驗數據,能治療由兩種腸球菌引發的疾病的抗菌藥物是 。
(3)根據達爾文進化論,小明認為第6組實驗結果不可能為0%。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答案】(1)維持腸球菌正常生活形態 (2)萬古霉素 (3)贊同,因為根據遺傳和變異,細菌總會產生耐藥性的個體,所以耐藥率不可能為零。
【解析】(1)制作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適量的培養液,這是因為細菌的生存需要適宜的環境,培養液能為細菌提供水分、營養物質等,維持細菌的正常形態和生理活性,這樣在顯微鏡下觀察時,才能看到處于正常生命活動狀態的細菌,便于準確地觀察其形態、結構等特征。
(2)對于腸球菌甲,萬古霉素的耐藥率為1.49%;對于腸球菌乙,萬古霉素的耐藥率為0%。對比其他抗菌藥物,青霉素G對腸球菌甲耐藥率91.83%,對腸球菌乙耐藥率12.55%;四環素對腸球菌甲耐藥率52.59%,對腸球菌乙耐藥率84.73%。可以看出萬古霉素對兩種腸球菌的耐藥率都非常低,說明萬古霉素對兩種腸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所以能治療由兩種腸球菌引發疾病的抗菌藥物是萬古霉素。
(3)達爾文進化論指出,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細菌也不例外。在細菌群體中,本身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變異,有些變異可能會使細菌具有耐藥性。在沒有使用抗菌藥物時,這些具有耐藥性變異的細菌可能處于“隱藏”狀態,但它們依然存在。當環境中存在抗菌藥物時,具有耐藥性變異的細菌就獲得了生存優勢,更容易存活下來并繁殖后代。所以即使是在沒有接觸萬古霉素的腸球菌乙群體中,由于變異的存在,也必然會有一些細菌具有耐藥性變異,所以第6組實驗結果不可能為0%。
5、某生物興趣小組將放置暗處一晝夜的銀邊天竺葵做如圖甲處理,光照一段時間后,取A、B兩葉片脫色、漂洗、滴加碘液,請據圖回答。
(1)葉片A中非綠色部分不變藍的原因是 。葉片B綠色部分不變藍的原因是 。
(2)圖乙中,C、D兩曲線表示同株植物在不同溫度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變化曲線,其中e點的含義是 。若要提高大棚內作物的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點)。
【答案】(1)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 沒有光照,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下才能進行進而合成淀粉
(2)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 增加光照時間(或適當增加溫度)
【解析】(1)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動力),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物,淀粉遇碘變藍是淀粉的一大特性。因此,葉片A中非綠色部分不變藍的原因是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淀粉;葉片B綠色部分不變藍的原因是沒有光照,光合作用只有在光照下才能進行進而合成淀粉。
(2)bc段呼吸作用強度小于光合作用強度,c點的含義是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ce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右圖中,C、D兩曲線表示同株植物在不同溫度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變化曲線,其中C曲線代表溫度較高時二氧化碳吸收量的變化;若要提高大棚內作物的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增加光照時間(或適當增加溫度)。
6、在學習了酶的催化作用相關知識后,小科為了驗證酶的專一性特點,配置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新鮮的稀釋唾液、新鮮的煮沸唾液、pH值6.8的緩沖溶液(能維持溶液的穩定pH值)、班氏試劑(淺藍色)備用。已知麥芽糖可與班氏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重銅沉淀;蔗糖不與班氏試劑發生顏色反應。取三支試管,編號,具體實驗方案按下表操作:
(1)本實驗的方案中,x應為 。
加入物 1號管 2號管 3號管
pH值6.8的緩沖溶液 4毫升 4毫升 4毫升
1%淀粉溶液 x毫升 2毫升 ——
1%蔗糖溶液 —— —— 2毫升
新鮮的稀釋唾液 1毫升 —— 1毫升
新鮮的煮沸唾液 —— 1毫升 ——
將各管混勻,37℃水浴10分鐘
班氏試劑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將各管混勻,沸水浴10分鐘,觀察現象
(2)三支試管放置在37℃的溫水中的目的是 。
(3)小科認為2號試管可以省去,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答案】(1)2 (2)淀粉酶在37℃活性最強 (3)不同意。理由:只有通過1號和2號試管現象的比較才能排除淀粉和班氏試劑反應對實驗的干擾
【解析】(1)對照實驗中除去變量,其他條件都相同且適宜。所以本實驗的方案中,x應為2。
(2)唾液淀粉酶發揮作用最適溫度是口腔內的溫度,因此實驗中37℃的水溫模擬了人體口腔中的溫度,目的是淀粉酶在37℃活性最強。
(3)只有通過1號和2號試管現象的比較才能排除淀粉和班氏試劑反應對實驗的干擾,所以不能去掉。
7、某同學在學習了酶的知識后又提出了自己的一個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會受到重金屬離子的影響。結合猜想他進行了如下探究:查閱資料:鋇屬于重金屬,鈉不是重金屬。
設計實驗:取試管4支,編號,按表分別加入試劑,搖勻,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鐘后取出,冷卻后分別加入3滴碘液,觀察其顏色變化。
編號 0.25%淀粉 溶液(mL) 蒸餾水(mL) 0.9%NaCl 溶液(mL) 0.9% 溶液(mL) 唾液溶液(mL) 加入3滴 碘液后現象
1 3 ______ — — — 變藍色
2 3 1 — — 1 不變藍
3 3 — 1 — 1 不變藍
4 3 — — 1 1 變藍色
(1)該同學提出猜想的依據是:酶是生物催化劑,大多數酶是一種 ,遇到重金屬離子會變性。
(2)表中“ ”處應該填 。
(3)將四支試管分別放入37℃的水浴中的原因是 。
(4)在看了該同學設計及實驗后,同桌認為憑上述實驗還不足以證明他的猜想.你認為應該如何對原實驗進行改進? 。
【答案】(1)蛋白質 (2)2 (3)模擬人的口腔的溫度 (4)將4號實驗中的溶液更換成等量的溶液
【解析】(1)小明同學提出猜想的依據是:酶是一種蛋白質,遇到重金屬離子會變性,從而喪失活性。
(2)1號和2號試管對照,實驗變量是唾液,1號試管加入的是水,2號試管加入的是1mL水+1mL唾液。對照實驗必須滿足單一變量原則,因此表中“——”處應該填2mL水。
(3)酶的催化作用受溫度的影響,在37℃溫度下催化作用最強,因此在實驗中應將實驗裝置放在37℃左右的溫水中的原因是模擬人的口腔的溫度。
(4)根據3號實驗現象可知0.9%NaCl 溶液中氯離子和鈉離子對實驗均無影響。4號實驗中用Ba(NO3)2溶液,除了金屬離子不同,酸根離子也不同,應該如何對原實驗進行改進的措施是:將4號實驗中的Ba(NO3)2溶液更換成等量的BaCl2溶液。
8、了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與溫度的關系,小濱進行了如圖甲實驗。請分析回答:
步驟1:取10支試管,分為5組。每組2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和2mL濃度為2%的淀粉溶液。
步驟2:將每組唾液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蕩。
步驟3:將裝有混合溶液的5支試管(編號1、2、3、4、5)分別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
反應過程中,每隔1min從各支試管中取出一滴反應液,滴在多孔瓷板上,加1滴碘液顯色。已知碘液的顏色為棕黃色。
(1)該實驗的自變量是 。
(2)小濱認為該實驗過程有一個錯誤,應在步驟2前
(填操作過程)。
(3)糾正該實驗錯誤步驟后,進行正確操作。第1min時,1-5號試管取出的反應液與碘液混合后均呈藍色,其原因是 。
(4)多次取樣觀察,記錄各組實驗試管中的反應物與碘液混合物開始呈棕黃色所需要的時間,結果如圖乙所示。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答案】(1)溫度 (2)將5組的試管分別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一段時間
(3)淀粉酶的催化時間較短,部分未催化分解的淀粉遇碘變藍色
(4)在15℃~55℃之間,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先增大后減小,35℃左右的時候酶的活性最強
【解析】(1)該實驗是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和溫度的關系,該實驗的變量是溫度,其它的實驗條件相同。
(2)根據實驗目的和步驟3,步驟2前先要用不同溫度處理酶液,然后才能混合。即先將五組試管分別在15℃、25℃、35℃、45℃、55℃的水浴中保溫一段時間。
(3)淀粉酶的催化時間較短,部分未催化分解的淀粉遇碘變藍色,所以第1min時,1-5號試管取出的反應液與碘液混合后均呈藍色。
(4)由圖乙可知,我們可以看到在15℃~55℃之間,唾液淀粉酶的活性隨著溫度的升高先增大后減小,在實驗溫度為35℃時,混合物呈棕黃色所需時間最短,說明淀粉在該溫度下與唾液淀粉酶反應速率最高。
9、泡菜作為一種傳統發酵食品,深受大眾喜愛,其制作主要依靠乳酸菌發酵。然而,制作過程中若產生過多亞硝酸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食鹽水濃度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開展了如下實驗:
【查閱資料】
①乳酸菌適宜發酵的溫度在30℃-35℃。
②泡菜中的亞硝酸鹽是其他雜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當乳酸增多時酸性增強,雜菌繁殖會受到抑制。
【制作泡菜】清洗蔬菜切段晾干裝壇加食鹽水密封發酵
【探究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下表數據。
泡菜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單位:毫克/千克,發酵溫度:15℃)
組別 鹽水濃度 …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甲壇 496 … 3.2 3.8 3.5 3.4 3.2
乙壇 696 … 5.5 4.0 1.8 1.31 1.2
丙壇 896 … 2.0 1.8 1.4 1.1 1.0
(1)乳酸菌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因為它的細胞中沒有 。
(2)制作泡菜時既要加蓋,又要水封,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小組成員討論認為,此方案設計不嚴謹,還應增設一組對照實驗,用 替代鹽水。
(4)小科在35℃下重復上述實驗,發現相應鹽水濃度和時間下,測定的亞硝酸鹽含量均低于15℃時的數值,請解釋其原因:

【答案】(1)成形的細胞核
(2)達到發酵所需的無氧條件,避免其他微生物進入(使乳酸菌進行無氧呼吸)
(3)等量的蒸餾水(只寫“蒸餾水”得一分;答“清水”不得分)
(4)乳酸菌在適宜的溫度下發酵產生較多乳酸,酸性增強,抑制了雜菌的繁殖
【解析】(1)在對照實驗中,除了實驗變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要探究“食鹽水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故實驗變量為食鹽水濃度。該實驗方案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是沒有設置對照實驗,應增設對照組,為了控制單一變量,應用等量蒸餾水替代鹽水。
(2)用于發酵泡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厭氧菌,所以泡菜壇要加蓋并用一圈水來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氣的進入,否則如果有空氣進入,就會抑制乳酸菌的活動,影響泡菜的質量。因此,加水封壇的目的是:可以達到發酵所需的無氧條件,還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進入。
(3)在對照實驗中,除了實驗變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要探究“食鹽水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故實驗變量為食鹽水濃度。該實驗方案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是沒有設置對照實驗,應增設對照組,為了控制單一變量,應用等量蒸餾水替代鹽水。
(4)在35℃時,重復進行了上述實驗,測定的各發酵天數亞硝酸鹽含量都低于15℃時測定的數據,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適宜溫度下,乳酸菌通過分裂生殖快速繁殖,并分解糖類產生大量的乳酸,抑制了雜菌的生長繁殖,同時發酵形成的酸性環境也能分解一部分亞硝酸鹽。
10、擬南芥植物作為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代表,已多次被帶上太空進行研究。為研究乙烯、生長素對擬南芥根生長的影響機理,研究者進行了如下實驗。
(1)實驗一:研究者將擬南芥幼苗分別放在經不同處理的培養液中培養,一段時間后,測量并記錄根伸長區細胞生長情況,結果如下表(“+”越多則表明長度越長)。
組別 實驗處理 根伸長區細胞生長情況
1 空白對照 ++++
2 加入乙烯 +++
3 加入生長素 ++
4 加入乙烯和生長素 +
①太空中擬南芥生長的東倒西歪主要是因為失去了 的刺激;
②實驗結果說明:在該實驗條件下,單獨加入乙烯或生長素都能夠 (填“促進”或“抑制”)根生長;與單獨處理相比較,兩者同時加入,對根生長的共同作用效果是

(2)實驗二:將擬南芥幼苗分別放在含有不同濃度ACC的培養液中培養(ACC是Z烯前體,分解后產生乙烯),12h后測定幼苗根中生長素的含量,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可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1)重力 抑制 抑制作用增強
(2)乙烯通過促進生長素含量增加來影響根的生長
【解析】(1)太空中是失重狀態,因此太空中擬南芥生長的東倒西歪主要是因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由第一組分別與2、3組實驗對比可得乙烯和生長素都能夠抑制根的生長。第4組與2、3組實驗對比可得:與單獨處理相比較,兩者共同作用時抑制作用增強。
(2)據圖分析,ACC的濃度越高,幼苗根中生長素的含量越高,所以可得出乙烯通過促進生長素含量增加來影響根的生長。
11、扦插是烏柳繁殖的主要手段,影響插穗成活的主要因素有插穗年齡、插穗長度、土壤種類、生長調節劑種類和濃度等。為了篩選烏柳扦插的最適插穗長度,某校興趣小組設計了如下方案進行探究。
剪取1年生無病蟲害的烏柳健康枝條,分成5組,每組30根,插穗長度分別為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下端削成斜面,扦插前以0.01%的植物生長調節劑GGR6溶液浸泡3小時,扦插到相同的土壤中,深度均為插穗長的,40天后,統計其株高生長量、成活率,實驗重復3次,結果處理并記錄如下表。實驗記錄表
組別 插穗長度/厘米 株高平均生長量/厘米 平均成活率/%
1 4 3.25 9.3
2 8 6.70 26.0
3 12 17.6 94.7
4 16 19.6 95.0
5 20 16.4 95.4
(1)每組剪取插穗30根的目的是 。
(2)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是

(3)為了進一步探究0.01%是否為烏柳扦插所需的最適GGR6濃度,請設計實驗方案

【答案】(1)減少偶然性,提高實驗的準確性 (2)插穗長度在12厘米至16厘米之間的烏柳扦插成活率和生長量最高 (3)設計一系列不同濃度的GGR6溶液,例如0.005%、0.01%、0.015%、0.02%等,對烏柳插穗進行預處理,然后扦插并觀察成活率和生長情況,以確定最適宜的GGR6濃度
【解析】(1)在科學實驗中,使用多組樣本可以減少隨機誤差的影響,提高實驗結果的可靠性。每組使用30根插穗可以確保數據更加穩定,避免單一樣本的偶然性。
(2)根據實驗記錄表,我們可以看到插穗長度為12厘米、16厘米和20厘米的組別平均成活率都超過了94%,而株高平均生長量也較高,尤其是16厘米的組別。
(3)通過設置多個處理組,可以比較不同濃度對扦插效果的影響,從而找到最佳的GGR6濃度。設計一系列不同濃度的GGR6溶液,例如0.005%、0.01%、0.015%、0.02%等,對烏柳插穗進行預處理,然后扦插并觀察成活率和生長情況,以確定最適宜的GGR6濃度。
12、近年來我們周邊新建了許多水果、蔬菜采摘園,到采摘園現場采摘,既能親近大自然,又能體驗到采摘的樂趣。某小組來到采摘園,在密閉溫室內種植草莓幼苗并繪制了如圖甲、乙所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曲線。
(1)圖甲表示密閉溫室內一晝夜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情況。18~24時內,通過曲線可知光合作用強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強度;0~24時內,草莓幼苗的有機物質量積累最多的時刻是在 時。
(2)圖乙表示在白天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同的夜間溫度下溫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況。實驗表明在同一時間范圍內, 。由此可見,增加草莓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答案】(1)小于 18 (2)溫度越高,草莓的呼吸作用越強 夜晚適當降溫
【解析】(1)根據圖示可知:在0-6時,夜間無光,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不斷釋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濃度逐漸升高;而6-18時為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不斷消耗二氧化碳,也能進行呼吸作用,釋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強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強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濃度逐漸降低;從18-24時為黑夜時間,與0-6時的情況一樣,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因此由圖看出,從0時到6時,從18時到24時,溫室內二氧化碳含量都在升高,對這一變化解釋正確的是這兩個時間段的植物基本上在進行呼吸作用。早上6點到傍晚18點,植物進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所以18點有機物積累最多。
(2)據圖可見:當溫度為30℃,二氧化碳含量多;當溫度為20℃,二氧化碳含量少。由此可見: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越高,草莓的呼吸作用越強。所以要增加草莓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夜晚適當降溫,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
13、浙江杭州的王阿姨因食用冰箱里泡了2天的黑木耳而發生中毒事件。經檢測,黑木耳中存在木霉菌、毛霉菌、褐輪韌草菌、紅孔菌、椰毒假單胞菌等。為確定引起食用久置黑木耳中毒的霉菌種類。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準備】
①取新鮮黑木耳,高溫滅菌,均分6組,每組50g。
②將從泡了2天的黑木耳中分離得到的上述5種霉菌,分別接種于其中的5組黑木耳中。
③將上述5組接種了的黑木耳和1組未接種的新鮮黑木耳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2小時備用。
④選同種健康、斷乳小鼠360只備用。
【實驗步驟】
①喂養實驗:將備用的5組接種了的黑木耳和1組未接種的新鮮黑木耳各喂養20組小鼠(每組3只),每次給每只小鼠喂養0.5g,未出現中毒癥狀的隔2小時加喂1次,最多4次。
②統計小鼠中毒組數:若每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現中毒癥狀,再用備用小鼠重復實驗,結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現中毒癥狀,確定為中毒組。
③癥狀對比:將小鼠中毒癥狀與人食用的泡了2天的黑木耳中毒癥狀對比。
【實驗數據】
毒性試驗結果統計表
接種菌種類 木霉菌 毛霉菌 褐輪韌草菌 紅孔菌 椰毒假單胞菌 無
小鼠中毒組數 0 3 0 0 12 0
與人中毒癥狀對比
不同
相同
【實驗分析及結論】
(1)步驟①用未接種的黑木耳以同樣的方法進行實驗,目的是 。
(2)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判斷:食用了泡發2天的黑木耳導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
(3)【知識拓展】進一步研究發現:黑木耳被該霉菌污染后,產生了一種毒素(米酵菌酸C28H28O7)。該毒素具有毒性強、耐高溫(100℃的開水煮沸也不能破壞其毒性)的性質。由此聯系生活實際,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泡發的時間控制在3小時內
B.食用隔夜冰鎮涼拌黑木耳,口感好
C.黑木耳泡了兩天后重新加熱滅菌即可使用
【答案】(1)設置對照組或形成對照 (2)椰毒假單胞菌 (3)A
【解析】(1)科學探究的基本原則是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步驟①用未接種的黑木耳以同樣的方法進行實驗,目的是設置對照組,與實驗組形成對照。
(2)由表格數據可知,引起小鼠中毒的是毛霉菌和椰毒假單胞菌,與人中毒癥狀相同的是椰毒假單胞菌;因此,食用了泡發2天的黑木耳,導致人中毒的霉菌是椰毒假單胞菌。
(3)A.實驗證明,食用黑木耳中毒事件與泡發時間有關,泡發時間越長,中毒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泡發的時間控制在3小時內后食用比較安全,A錯誤。
B.隔夜冰鎮涼拌黑木耳泡發時間過久,可能已經產生毒素,不可食用,B錯誤。
C.毒素不是病菌,加熱不能改變毒素的性質或降低毒性;因此,黑木耳泡了兩天后重新加熱滅菌也不可食用,C錯誤。 故選A。
14、硒(Se)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功能,食用菌是良好的富硒載體,能夠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從而被人體吸收。實驗中選取紅平菇作為富硒載體,在培養出的紅平菇的菌絲邊緣取幾株發育狀況良好、生長狀況相同的菌株,分別接種到100ml不同Na2SeO3濃度的液體培養基中。恒溫箱中培養一段時間后的實驗結果如表所示。
實驗序號 培養液中Na2SeO3濃度/(毫克/升) 平均生長速度/(厘米/天) 菌絲體外觀 菌絲體富硒情況
1 0 1.08 粗壯濃白 /
2 5 1.13 粗壯濃白 良好
3 10 0.98 粗壯濃白 良好
4 15 0.95 粗壯濃白 良好
5 20 0.61 細狀淡黃 無法測定
6 25 0.47 細狀淡黃 無法測定
(1)實驗中所用的紅平菇是由菌種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中培養得到的,接種過程必須要在超凈工作臺中進行,其原因是 。
(2)第1組在本實驗中起到的作用是 。
(3)由實驗結果可知,當Na2SeO3濃度大于等于 毫克/升時,不利于菌絲體富硒。
(4)菌絲體富硒情況良好的情況下,為進一步得出紅平菇生長的最適宜Na2ScO3質量濃度,請你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

【答案】(1)防止其他微生物對紅平菇生長的影響 (2)對照 (3)20
(4)在0-5 毫克/升、5-10毫克/升范圍內多設置幾個不同的Na2SeO3濃度,重復實驗
【解析】(1)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為保證實驗結果是由實驗變量引起的,實驗過程中要防止其他微生物對紅平菇生長的影響。因此接種過程必須要在超凈工作臺中進行。
(2)實驗設置中,第1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為對照組,在本實驗中起對照作用。
(3)分析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可知:當Na2SeO3的濃度大于等于20毫克/升時,菌絲體外觀細且淡黃,表明不利于菌絲體富硒。
(4)由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可知,當培養液中Na2SeO3濃度為5、10、15毫克/升時,菌絲體外觀均粗壯濃白,利于富硒,但范圍較廣。應該在0-5 毫克/升、5-10毫克/升范圍內多設置幾個不同的Na2SeO3濃度,進行重復實驗,達到精準定位Na2SeO3的濃度。
15、霧霾會造成陽光被遮擋。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霧霾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如下實驗:
①在三個玻璃瓶中分別加入等量2%碳酸氫鈉溶液(維持溶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不變);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葉上打出直徑1厘米的葉圓片30片,進行抽氣處理(抽出葉圓片細胞間隙的空氣,使其能沉入水底)。將葉圓片平均分為三組,放入三個玻璃瓶中,密封處理;
③如圖所示,將玻璃瓶分別放入甲、乙、丙3個密閉玻璃罩中。甲中不放衛生香,乙中點燃1根衛生香,丙中點燃2根衛生香;
④打開臺燈照射30分鐘后,觀察并記錄甲、乙、丙裝置內葉圓片浮起的數量分別是10片、4片、2片,請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通過 反映葉圓片的光合作用強度。
(2)步驟④中“菠菜葉圓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產生的 附著在葉圓片表面,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導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3)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4)若要研究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除了在甲裝置中,更換燈泡的功率外,請寫出另一種操作方法: 。
【答案】(1)葉圓片浮起的數量 (2)氧氣 (3)霧霾濃度越高,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越低 (4)調整燈泡與玻璃瓶之間的距離
【解析】(1)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植物會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氧氣。實驗中使用的是菠菜葉圓片,這些葉圓片在光合作用過程中會產生氧氣。氧氣會附著在葉圓片的表面,形成氣泡,從而增加葉圓片的浮力。當葉圓片的浮力大于其重力時,葉圓片就會浮起。實驗通過觀察葉圓片浮起的數量,可以間接反映光合作用的強度。浮起的葉圓片越多,說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越多,光合作用強度越大;反之,浮起的葉圓片越少,說明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越少,光合作用強度越小。
(2)步驟④中“菠菜葉圓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附著在葉圓片表面,這些氧氣形成了微小的氣泡,增大了葉圓片排開水的體積。根據阿基米德原理,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的液體所受的重力,因此,當葉圓片排開水的體積增大時,其所受的浮力也會增大。當浮力大于葉圓片的重力時,葉圓片就會上浮。
(3)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霧霾濃度越大,光合作用強度越弱。這是因為隨著霧霾濃度的增加,光線在通過霧霾時會受到更多的散射和吸收,導致到達葉圓片的光線減少。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和氧氣的過程,因此光線的減少會導致光合作用的減弱。
(4)若要研究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除了在甲裝置中更換燈泡的功率外,另一種操作方法是調整燈泡與玻璃瓶之間的距離。通過改變裝置與臺燈的距離,可以改變葉圓片所接受到的光照強度。距離越近,光照強度越大;距離越遠,光照強度越小。這樣,就可以通過觀察和記錄不同光照強度下葉圓片上浮的數量來探究光照強度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16、在學習了酶的催化作用相關知識后,小明和小紅同學進行如下實驗。
資料:斐林試劑在加熱條件下遇麥芽糖能夠生成磚紅色沉淀,而遇淀粉則不會反應。
(1)小龍進行該實驗的目的是 ;
(2)小灣覺得水浴溫度應設為37℃,同時還需增設一個對照組,則對照組的試管中應放入的物質為2mL淀粉溶液和 ;
(3)如果改變試劑添加的順序,即先將淀粉溶液和唾液充分混合,再分別加入NaOH和HCl,結果兩組都出現了磚紅色沉淀,原因可能是 ;
(4)麥芽糖是淀粉分解的產物,本實驗用檢驗產物的方法來檢測淀粉是否被分解。下列哪個實驗的檢驗思路與它相同?
A.用酸堿指示劑驗證NaOH和HCl是否發生反應
B.用氯化鈣溶液檢驗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
C.用燃燒的蠟燭驗證植物是否進行光合作用
【答案】(1)探究酶的活性受溫度、pH等因素的影響 (2)1mL清水和1mL唾液
(3)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產生麥芽糖 (4)BC
【解析】(1)小龍進行該實驗的目的是探究酶的活性受溫度、pH等因素的影響;
(2)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此實驗的實驗組是A、B組,則增設的對照組的試管中應放入的物質為2mL淀粉溶液和1mL清水和1mL唾液;
(3)斐林試劑在加熱條件下遇麥芽糖能夠生成磚紅色沉淀,而遇淀粉則不會反應;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產生麥芽糖;因此先將淀粉溶液和唾液充分混合,再分別加入NaOH和HCl,結果兩組都出現了磚紅色沉淀;
(4)麥芽糖是淀粉分解的產物,本實驗用檢驗產物的方法來檢測淀粉是否被分解,
A.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用酸堿指示劑驗證NaOH和HCl是否發生反應,檢驗的是反應物是否還存在,與本實驗檢驗分解產物不符,故錯誤;
B.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因此用氯化鈣溶液檢驗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檢驗的是產物,與本實驗檢驗分解產物相符,故正確;
C.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燃燒的蠟燭會產生二氧化碳,蠟燭會熄滅,因此用燃燒的蠟燭驗證植物是否進行光合作用,與本實驗檢驗分解產物相符,故正確;故選BC。
17、草莓在自然條件下很快就會出現萎嫣、干癟等影響品質的現象,且不耐貯存,草莓的重量損失程度是評價草莓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查閱資料表明:草莓表面有類似于葉片氣孔的結構,在草莓采摘后貯存過程中,草莓細胞依然保持活性。某科學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探究貯存草莓的最佳溫度,結果如圖1和圖2。
注:4℃模擬冰箱冷藏溫度,15℃模擬冬季窗邊溫度,25℃模擬冬季室內溫度
(1)根據圖1實驗結果,得到的結論是: 。
(2)進一步研究圖2發現,草莓在25℃條件下重量損失程度遠大于其他組,請結合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釋:

(3)為減少草莓重量損失,你對在家庭日常條件下貯存草莓的建議是: 。
【答案】(1)冰箱冷藏溫度更有利于保持草莓品質 (2)草莓貯存溫度偏高,草莓內的呼吸作用強度大導致有機物被分解,使重量減輕,往往會使果實出現過熟衰老現象
(3)將草莓置于冰箱內冷藏
【解析】(1)根據圖1的柱狀圖分析可知草莓在4°C時,二氧化碳釋放速率最低,說明此時草莓的細胞呼吸作用最弱,該溫度下失重率最低,因此在此溫度條件下貯存,更有利于保持其品質,因此冰箱冷藏溫度更有利于保持草莓品質。
(2)因為草莓采摘后貯存過程中,草莓細胞依然保持活性,所以其還在進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能不斷分解有機物,所以草莓的營養物質會損失,品質會下降。25℃模擬冬季室內溫度,草莓在25℃條件下重量損失程度遠大于其他組,因為草莓貯存溫度偏高,草莓內的呼吸作用強度大導致有機物被分解,使重量減輕,往往會使果實出現過熟衰老現象。
(3)根據圖1和圖2可知,在家庭中貯存草莓的最佳方式是將草莓包裹保鮮膜置于冰箱內冷藏。
18、專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時,比較常見的癥狀是發燒。發燒時,身體中的酶的活性會降低,從而導致食欲不振。為驗證該說法,小舟配制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內含胃蛋白酶)備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質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質,該物質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為可溶性的氨基酸(變澄清)。具體實驗方案如下。
①利用37℃水浴裝置完成以下實驗。
②分別改變水浴溫度為38℃、39℃、40℃、41℃、42℃,重復上述實驗,并記錄現象。
(1)結合實驗方案分析,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
(2)本次實驗中滴加1滴稀鹽酸目的是 。
(3)實驗中先將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熱2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 。
(4)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為使不同組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在不改變溫度設置的前提下,可調整的措施有 。
【答案】(1)溫度影響淀粉酶的活性嗎? (2)模擬胃中的酸性環境 (3)水浴達到所需溫度且不易降低酶活性 (4)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解析】(1)由題文可知,實驗中分別改變水浴溫度為38℃、39℃、40℃、41℃、42℃,重復上述實驗,并記錄現象,即實驗中的變量是溫度,則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溫度影響淀粉酶的活性嗎?,故填溫度影響淀粉酶的活性嗎?。
(2)人體的胃液呈酸性,本次實驗中滴加1滴稀鹽酸目的是模擬胃中的酸性環境,故填模擬胃中的酸性環境。
(3)先將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熱2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水浴達到所需溫度且不易降低酶活性,故填水浴達到所需溫度且不易降低酶活性。
(4)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為使不同組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在不改變溫度設置的前提下,可調整的措施有增加乳白色蛋白液,即改變乳白色蛋白液的量,故填增加乳白色蛋白液。
19、“青蒿素就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這是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后的感言。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有效藥品,歷經“藥方篩選→藥效試驗→毒性實驗→人體試服→臨床試用”等研發過程。
【藥方篩選】為了攻克“瘧疾”,課題組篩選眾多的藥物,研究了大量中醫藥方,發現多種藥方中都有“青蒿”這味草藥。在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據此推測,“青蒿”中的藥效成分需要在 (填“高溫“或者”低溫”)下提取。
【藥效試驗】按中醫藥原理,青蒿以水煎取汁。但課題組藥效試驗中發現療效不佳。后團隊大膽創新,改變“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終于獲得了成功。
編號 藥材 提取方式 瘧原蟲抑制率
1 新鮮青蒿 水 20%
2 新鮮青蒿 水+乙醇 40%
3 新鮮青蒿 水+乙醇+乙醚 77%
4 新鮮青蒿 乙醚 100%
上述提取方式的改變,基于的假設(猜想)是: 。
【毒性實驗】限于當時條件,課題組以十只健康狗動物模型,隨機編號按下表喂青蒿藥,十天后,進行生化指標檢測和病理解剖比較。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給藥量 - ++ - ++ + + - + - +
-:不喂藥;+:正常劑量;++:劑量加倍
【安全評估】若4、5號等實驗組狗與對照組狗 均無明顯差異,則表明青蒿藥無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進入人體試服環節。
【交流討論】除了溫度和所使用的溶劑以外,在青蒿素提取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 等因素的影響。(填一個即可)
【答案】低溫 青蒿以“乙醚取汁”療效更佳 1、3、7、9 酸堿度
【解析】【藥方篩選】根據“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推測,“青蒿”中的藥效成分需要在低溫下提取。
【藥效試驗】通過圖表數據可知,用“乙醚取汁”提取方式對瘧原蟲抑制率最高,改變了“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終于獲得了成功。因此作出的假設(猜想)是:青蒿以“乙醚取汁”療效更佳。
【毒性實驗】原始的沒有改變的就是實驗中的對照組,如圖表中的對照組有1、3、7、9,若喂青蒿藥的狗在正常劑量和劑量加倍的情況下與不喂藥的對照組均無明顯差異,那么就表明青蒿藥無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進入人體試服環節。
【交流討論】科學探究的原則是控制單一變量、設計對照試驗。在青蒿素提取的實驗過程中,除了溫度和所使用的溶劑以外,還需要注意無菌環境、提取方法、提取時間等因素的影響。
20、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對運動成績有一定的影響。為更好地備戰2022年冬奧會,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為檢測指標,探究心理壓力對運動員的影響。分別在施加心理壓力前、后取受試者的唾液,進行如下實驗。
1號試管 2號試管
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滴加碘液 2滴 2滴
加入唾液 ? 施加心理壓力后,受試者的唾液2毫升
溫度條件 37℃ ?
(1)1號試管“?”處加入 。
(2)2號試管“?“處的溫度條件應該是 ℃。
(3)觀察、記錄并比較1號和2號試管藍色褪去時間,若結果為 ,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答案】(1)施加心理壓力前受試者的唾液2ml (2)37℃
(3)2號試管顏色褪去時間少于1號試管
【解析】(1)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對照實驗;探究心理壓力對運動員的影響,就要以施加心理壓力前、后取受試者的唾液為變量設置1號對照實驗,因此,在1號試管里“?”處應加施加心理壓力前受試者的唾液2ml,這樣就與2號試管形成了一組以施加心理壓力前、后取受試者的唾液為變量的對照實驗,設置1號試管在本實驗中起到對照作用。
(2)2號試管“?”處的溫度條件應該是37℃,因為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受溫度的影響,37℃接近人的體溫,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強。
(3)觀察,記錄并比較1號和2號試管藍色褪去時間,若結果為2號試管顏色褪去時間少于1號試管,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若結果為2號試管顏色褪去時間等于1號試管,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沒有變化;若結果為2號試管顏色褪去時間大于1號試管,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減少。
21、小科發現,在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葉上,常常能看到菜粉蝶的幼蟲,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葉上很難看到。于是產生了疑問: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為嗎?他設計如下實驗:1.用涂抹白菜汁液的濾紙與涂抹芹菜汁的濾紙進行對照:2.將菜青蟲放置在按一定規律擺放好的濾紙中間;3.觀察并記錄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1)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否恰當,關系到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如圖所示為菜青蟲發育要經過的幾個階段,為保證探究的可信度,其中最適于選作初始實驗材料的是 。(填“受精卵”、“幼蟲”、“蛹”或“成蟲”)
(2)下圖是實驗材料放置的幾種方式,其中 (填“甲”、“乙”或“丙”)組設置最科學。
(3)在上述實驗中,若觀察到 現象,則可以說明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為。
【答案】(1)受精卵 (2)丙 (3)大多數菜青蟲都爬到涂有白菜汁液的濾紙上
【解析】(1)本實驗選作初始實驗材料的是菜青蟲的受精卵進行隔離飼養,而不是采集現有的進行實驗,其原因是:從卵開始進行隔離飼養,才可能說明觀察或檢驗菜青蟲的某些行為究竟是本能的先天性行為,還是后天習得的行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排除其他干擾。
(2)控制單一變量,是保證實驗結果可靠性的關鍵因素。圖甲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是: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與菜青蟲不等距;圖乙放置方式影響變量單一的原因:涂有白菜和芹菜的汁液的濾紙形狀不同。因此只有圖丙的設計能保持單一變量。
(3)若觀察到大多數菜青蟲都爬到涂有白菜汁液的濾紙上則可以說明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為。
22、在探究“植物體主要通過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問題時,小金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A、B、C三個量筒,放在室內陰涼處。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個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5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數據并回答問題:
組別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個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樣的,由此推斷氣溫最高的是第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時,應選取的實驗組別是 。
(3)小金同學分析上表數據可得到的結論是 。
(4)根據以上結論,分析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答案】(1)三 (2)A、B (3)植物的葉是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
(4)減少葉片,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保存植物體內水分
【解析】(1)水分的蒸發和散失受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水分散失越多。由表中可知,第三天,A、B、C三個量筒中水分散失最多,由此推斷第三天溫度最高。
(2)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變量是植物的莖,應選擇A、B兩組,形成對照實驗。
(3)小金同學分析表格數據可以看出C量筒內的枝條帶有葉片,結果每天散失的水分都比A、B量筒的多,所以得到的結論是植物體散失水分的主要器官是葉片。
(4)移栽樹木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提高成活率。所以,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是為了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23、為研究某種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因素,小徐查閱資料得:用少量的的NaHCO3和BTB酸堿指示劑加水配置的藍色溶液,可隨溶液中CO2的濃度增高而由藍變黃。小徐根據資料配置了藍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變成綠色,之后將等量的綠色溶液分別加入5支試管中,其中4支試管加入生長狀況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閉所有試管。各試管的實驗處理和結果如表:
試管編號 1 2 3 4 5
水草 無 有 有 有 有
據日光燈的距離/cm 20 遮光 100 60 20
50min后試管中溶液的顏色 綠色 黃色 黃色 綠色 藍色
若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回答下列問題:
(1)50min后,5號試管溶液顏色變為藍色,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是 ;
(2)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寫2條);
(3)除上述所示的因素外,列舉兩個影響水草光合作用反應速率的因素 。
【答案】(1)光合作用吸收CO2 (2)其它條件相同,距離光源越近,光合作用越強
4號試管中,水草的光合作用強度和呼吸作用強度相等 (3)CO2濃度、溫度(合理即可)
【解析】(1)本實驗中,50min后5號試管的溶液是由綠色變成藍色,說明二氧化碳濃度降低。這是因為水草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2至5號試管的實驗結果是:溶液顏色由黃變藍,說明二氧化碳的濃度由高到低,光合作用由弱到強。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距離光源越近,光合作用越強。
(3)影響光合作用的外界條件有:光照、二氧化碳、溫度、水分等。
23、小萌為了探究“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采集了一定數量的青蛙受精卵,分別放入加了煙草浸出液、洗衣液、潔廁靈的稀釋液的培養皿中,定期進行觀察和記錄。實驗方案如表。請根據小萌的實驗過程回答問題:
1號培養皿 2號培養皿 3號培養皿
步驟一 各加入1000mL清水
步驟二 加入10mL煙草浸出液 加入10mL洗衣液 加入10mL潔廁靈
步驟三 各放入50粒大小類似的蛙受精卵
步驟四 把3個培養皿都放在適宜環境中孵化
觀察記錄
(1)該探究實驗的觀察指標是 。
(2)根據單一變量原則,小萌對實驗容器、清水及污染液的量、蛙受精卵及實驗環境進行了控制,本實驗中的變量是 。
(3)小萌在每個容器中放入5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5粒,目的是 。
(4)小萌的實驗方案尚不完善,請指出實驗設計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答案】(1)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數目 (2)不同的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
(3)減小誤差 (4)沒有設置對照組,實驗中增加對照組
【解析】(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的就是對照組。
【詳解】(1)該興趣小組的探究的是“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實驗,因此實驗時需要定時觀察記錄的內容是受精卵孵化成蝌蚪的數目。
(2)對照實驗又叫單一變量實驗,只有一個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實驗。所以題干中要取等量的清水、受精卵分成三等分、在相同的環境中。該實驗的變量是不同的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
(3)選取受精卵數量為50粒,如果數量過少,可能會產生較大的誤差,影響實驗結果。
(4)生物探究實驗一般都是對照實驗,需要設置對照組,因此改進建議是:實驗中增加對照組,如增加4號培養皿,加入等量的清水。分別與1、2、3號培養皿形成對照實驗。
24、小寧探究不同濃度青蒿素溶液對綠豆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設計實驗如下:
①取健康、完整、大小均勻的供試綠豆種子,用蒸餾水清洗干凈,用75%的酒精浸潤種子,潤洗后用蒸餾水沖洗1~3次。
②將青蒿素粉劑配置成質量濃度分別為10、20、30、40、50、60(單位:毫克/升)的6組溶液,以清水為對照,浸種12h。
③用蒸餾水清洗處理后的種子1~3次,用濾紙吸干表面殘余的水分,再放入底部鋪有圓形濾紙的培養皿中,每皿均勻放置種子30粒,每組設3個重復,保持皿表面濕潤, 。每天定時定量澆水,以提供種子萌發所必需的水分。
④從放入種子起至第3天,統計發芽率。種苗培養到第7 天測量下胚軸長、芽粗。第14 天測量幼苗根長、株高。所得部分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青蒿素濃度/(毫克/升) 0 10 20 30 40 50 60
幼苗根長/cm 12.4 9.4 9.2 8 7.5 5.9 4.3
幼苗株高/cm 13.5 13.2 12.0 11.4 11.2 10.3 10.1
(1)實驗中,用75%的酒精浸潤種子,目的是 。
(2)步驟③中,應補充的步驟是 。
(3)根據表中綠豆幼苗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答案】(1)殺死附在種子上的各種病菌 (2)放入恒溫箱中培養
(3)青蒿素抑制綠豆幼苗根和植株的生長發育,青蒿素的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
【解析】(1)75%的酒精可以使蛋白質變性,實驗前進行種子的消毒,可以殺死附在種子上的各種病菌,確保實驗結果是由單一變量引起的。
(2)種子在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都具備時才能萌發。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為一定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空氣;自身條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種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夠的胚發育所需的營養物質。因此,步驟③中,應補充的步驟是放入恒溫箱中培養,為種子萌發提供適宜的溫度。
(3)由實驗數據可知,青蒿素抑制綠豆幼苗根和植株的生長發育,而且青蒿素的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大。
25、蟑螂是一種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極強的衛生害蟲,一旦出現,很難驅除干凈。蟑螂到底喜歡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呢 學習小組的同學結合實際經驗做出了以下假設:
假設一:蟑螂喜歡潮濕的環境。(生活實例:衛生間的蜂螂數目比臥室多)
假設二:蟑螂喜歡溫暖的環境。(生活實例: )
該小組同學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二,實驗設計如表所示:
組次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環境溫度 5℃ 15℃ 25℃ 35℃ 45℃
其他條件 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_____ ______;各容器內放入品種相同,生長狀況相似的20只蟑螂;相同種類和數量的食物。
活躍程度 不活動 活動很少 活躍 非常活躍 出現死亡
(1)請結合你生活經驗,列舉一個支持假設二“ ”處的生活實例: 。
(2)請將實驗設計環節“ ”處的內容補充完整:______________。
(3)根據實驗數據可得本次實驗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天蟑螂比冬天多 (2)相同的濕度 (3)蟑螂喜歡溫暖的環境,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蟑螂越活躍,但溫度過高蟑螂會死亡
【解析】(1)假設根據已知科學知識對問題提出假設,是對問題的一種可能的解釋,此實驗假設二是蟑螂喜歡溫暖的環境,如夏天溫度較高,比冬天暖和,夏天蟑螂比冬天多。
(2)對照實驗要求,除控制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均相同,所以除溫度不同外,容器的大小要相同、飼養的環境應相同、各容器放置的實驗材料應相同等。“ ”處的內容是相同的濕度。
(3)由實驗數據可以看出,在不高于30℃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蟑螂的活動程度就越高,但溫度過高蟑螂會死亡。因此得出的結論是:蟑螂喜歡溫暖的環境,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蟑螂越活躍,但溫度過高蟑螂會死亡。
26、泡菜是經乳酸菌發酵制作的食品,制作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會影響人體健康。為探究“食鹽水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小柯進行了如下實驗:
【查閱資料】
①乳酸菌適宜發酵的溫度在30℃-35℃。
②泡菜中的亞硝酸鹽是其他雜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當乳酸增多時酸性增強,雜菌繁殖會受到抑制。
【制作泡菜】清洗蔬菜→切段晾干→裝壇→加食鹽水→密封發酵
【探究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下表數據。請分析回答:
泡菜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單位:毫克/千克,發酵溫度:15℃)
組別 鹽水濃度 …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甲壇 4% … 3.2 3.8 3.5 3.4 3.2
乙壇 6% … 5.5 4.0 1.8 1.31 1.2
丙壇 8% … 2.0 1.8 1.4 1.1 1.0
(1)此方案設計不嚴謹,還應增設一組實驗,用等量蒸餾水替代鹽水,是為了形成 。
(2)制作泡菜時既要加蓋,還要水封,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分析數據,從健康角度看,應 (提出一條建議)。
(4)小柯在35℃下重復上述實驗,發現相應鹽水濃度和時間下,測定的亞硝酸鹽含量均低于15℃時的數值,請解釋其原因:

【答案】(1)對照 (2)可以達到發酵所需的無氧條件,還可以避免其他微生物進入(或可以達到發酵所需要的無氧條件) (3)使泡菜充分發酵或鹽水濃度適宜
(4)乳酸菌在適宜的溫度下發酵產生較多乳酸,酸性增強,抑制了雜菌的繁殖
【解析】(1)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此方案設計不嚴謹,還應增設一組實驗,用等量蒸餾水替代鹽水,是為了形成對照。
(2)制作泡菜時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風味,乳酸菌是厭氧菌,分解有機物是不需要氧氣的,因此泡菜壇要加蓋并用一圈水來封口,這樣做是為了使壇內形成無氧(或缺氧)的條件,避免外界空氣的進入,有利于發酵;如果有空氣進入,就會抑制乳酸菌的活動,影響泡菜的質量。
(3)據表中數據可見:不同時期泡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不同,泡菜中的亞硝酸含量隨發酵天數增多總體呈現下降趨勢。使制作的泡菜有利于人體健康,應使泡菜充分發酵,并使用鹽水濃度為合適的鹽水。
(4)亞硝酸鹽是其他雜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在較高溫度下,制作泡菜所用的微生物通過分裂方式快速繁殖,并分解糖類產生大量的乳酸,抑制了雜菌的生長繁殖,同時發酵形成的酸性環境能分解一部分亞硝酸鹽,因此小柯在35℃下重復上述實驗,發現相應鹽水濃度和時間下,測定的亞硝酸鹽含量均低于15℃時的數值。
27、2022年10月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發表的論文研究表明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能促進塑料聚乙烯降解。因此小金對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促進塑料降解作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重復實驗多次,實驗結果都相同。
組別 A B C
試管中一次加入的物質 2mL蠟蟲唾液 2mL蒸餾水 2mL蠟蟲唾液
▲ 1mL蒸餾水 1mL5%鹽酸溶液
10g聚乙烯塑料 10g聚乙烯塑料 10g聚乙烯塑料
水浴10分鐘 25℃ 25℃ 25℃
相同時間內塑料減少的質量/g
(1)為了探究酸性條件下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促進塑料降解作用是否有影響,表中▲處應該填 。
(2)將三支試管分別放入25℃的水浴中的原因是 。
(3)據研究表明在酸性條件下,蠟蟲唾液酶對塑料分解作用的效果更好。因此要得到此結論,本次實驗結果是 。
(4)蠟蟲唾液酶能促進聚乙烯降解,小芝認為應該大量培養繁殖蠟蟲冥幼蟲。請問你是否支持小芝觀點,請說明理由 。
【答案】(1)1毫升蒸餾水 (2)此溫度下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活性最佳
(3) (4)滿足證據支撐他的觀點就可
【解析】(1)為了探究酸性條件下蠟蟲莫幼蟲的唾液酶促進塑料降解作用是否有影響,需要設置以5%鹽酸溶液為唯一變量的對照實驗,即除了是否添加5%鹽酸溶液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且適宜。所以表中▲處應該填1mL蒸餾水,作為對照組。
(2)酶的催化活性受溫度、pH等因素的影響,酶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能發揮高效的催化性。所以將三支試管分別放入25℃的水浴中的原因是蠟蟲螟幼蟲的唾液酶在此溫度下催化效率最高。
(3)據研究表明在酸性條件下,蠟蟲唾液酶對塑料分解作用的效果更好,即與加入蒸餾水的唾液相比,加入5%鹽酸溶液的唾液中,蠟蟲唾液酶在相同時間內分解塑料更多,使塑料減少的質量更多。因此要得到此結論,本次實驗結果是 m1<m3。
(4)蠟蟲唾液酶能促進聚乙烯降解,小芝認為應該大量培養繁殖蠟蟲窩幼蟲。我不支持小芝的觀點,因為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都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果蠟蟲螟幼蟲的數量過多,可能會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進而破壞生態平衡。
28、有些人會在晚上睡前使用手機玩游戲、看新聞等,這樣的習慣好嗎 研究人員對睡前使用手機是否會影響睡眠,進行了如下探究。
①在某大學中選取有睡前使用手機習慣的健康大學生200名,隨機平均分為甲、乙兩組。
②睡前1小時,甲組使用手機,乙組 ?
③持續監測兩組大學生的入睡時間和睡眠質量指數。30天后,統計數據如下:
(注:睡眠質量指數越低,睡眠質量越好)
(1)將步驟②中乙組的“ ”處補充完整: 。
(2)根據實驗結果,研究人員可以得出實驗結論:

(3)研究發現,褪黑素是人體分泌的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天(光信號)分泌受抑制,晚上(暗信號)分泌活躍。下圖表示暗信號條件下,人體褪黑素分泌調節的過程。
由此可知,睡前使用手機會對睡眠造成影響的原因是 。
【答案】(1)不使用手機 (2)使用手機后入睡時間變長,睡眠質量變低,睡前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 (3)手機的光信號會使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受抑制
【解析】(1)本實驗是為了探究睡前使用手機是否對睡眠造成影響,實驗變量為睡前是否使用手機,故睡前1小時,甲組自由使用手機,乙組不使用手機,睡前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
(2)分析柱形圖可知,甲組比乙組入睡時間長。甲組比乙組睡眠指數高,而由題圖可知,睡眠指數越低,睡眠效果越好,故說明甲組比乙組睡眠質量差。睡前使用手機會影響睡眠。
(3)反射弧的組成: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圖中甲表示反射弧中的傳入神經。據圖分析,睡前使用手機會對睡眠造成影響的原因是睡前使用手機使白天(光信號)延長,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進而使得睡眠質量下降。
29、酶是生物催化劑,具有高效、專一和易受溫度、pH的影響。某興趣小組欲探究酶的高效性,請根據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思路,預測實驗結果和結論。
【實驗材料】注射器、試管、試管架、橡膠塞、3%H2O2溶液,2%酵母液,2%FeCl3溶液,蒸餾水(已知酵母菌中含有過氧化氫酶,能催化分解過氧化氫)
實驗思路(其中實驗分組用表格形式表示)
①取三支相同的潔凈試管,編號甲、乙、丙,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在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3%H2O2溶液3mL,緊塞橡膠塞;
③用三個注射器分別抽取三種不同的試劑,同時加入到三支試管中(如圖);
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數據;
組別 甲 乙 丙
3%H2O2溶液 3mL 3mL 3mL
試劑的種類 2mL2%酵母液 2mL2%FeCl3溶液 a:
收集1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s 34 117 很長
(1)上述表格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
(2)檢查上述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3)實驗結果與結論:
結論:酶相對無機催化劑,能明顯加快反應的速度,即具有高效性。
反思:①本實驗利用注射器既可以方便添加試劑,還可以 。
②在實驗結束中繪制了三組產物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請解釋三組實驗氧氣最終的產量相等的原因 。
【答案】(1)2mL蒸餾水(2)將注射器活塞向上拉動或向下推,一段時候后恢復到原來位置 (3)收集試管內生成的氣體 三支試管中加入的3%H2O2溶液等量,所以產生的氧氣量相同
【解析】(1)上述表格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2mL蒸餾水,丙是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的一組;
(2)檢查上述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將注射器活塞向上拉動或向下推,一段時候后恢復到原來位置;
(3)反思:①本實驗利用注射器既可以方便添加試劑,還可以收集試管內生成的氣體,比較氣體產生的快慢和多少;
②在實驗結束中繪制了三組產物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三組實驗氧氣最終的產量相等的原因是:三支試管中加入的3%H2O2溶液等量,所以產生的氧氣量相同。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的速度,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發生變化。
30、某科研小組為了探究“人飲酒后身體是如何維持穩態”這一問題,做了如下實驗。已知血氧濃度對正常生物體來講應該是維持穩定的,心率的快慢可以表示消耗血氧的快慢,心率陜;血氧消耗快。呼吸速率可以表示增加血氧的快慢,呼吸速率快,血氧增加快。實驗小組選取了玻璃燈魚(一種全身透明的魚類)作為實驗材料,做了下列探究。
實驗目的: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心率和血氧濃度的影響。
實驗步驟:
a.選取大小相同且干凈的小魚缸6個并編號,依次加入等量的清水、濃度為5%、10%、15%、20%的酒精溶液。
b.每個小魚缸中放入3條大小相近且生長狀況良好的玻璃拉拉魚,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觀察并記錄玻璃拉拉魚的心率。
c.重復以上實驗三次,取平均值,結果如下表:
實驗編號 1 2 3 4 5
酒精濃度 0(清水) 5% 10% 15% 20%
心率(次/分) 204 192 168 120 84
血氧濃度 79.67% 80.33% 79.00% 82.33% 79.00%
(1)本實驗選擇玻璃燈魚作為實驗材料而不用水蚤(一種節肢動物)的好處是

(2)根據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在酒精濃度為0-20%范圍內,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心率的影響是 ;酒精對玻璃燈魚的血氧濃度的影響是

(3)從維持血氧平衡的角度來講,若玻璃燈魚心率下降,請推測在玻璃燈魚能活著的情況下,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呼吸速率的影響并寫出推理過程

【答案】(1)玻璃燈魚全身透明,可以直接觀察到其內部器官的工作情況,特別是心臟的搏動和血液中氧濃度的變化,便于研究人員準確測量心率和血氧濃度,而水蚤內部結構不透明,無法直接觀測到心率和血氧濃度的變化 (2)在酒精濃度為0~20%范圍內,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心率的影響是隨著酒精濃度的增加,玻璃燈魚的心率逐漸下降 在5%和10%酒精濃度下,血氧濃度略有上升,而在15%和20%酒精濃度下,血氧濃度維持在基本穩定的水平,并未隨酒精濃度的增加呈現明顯規律性變化 (3)隨著酒精濃度升高導致的心率降低,玻璃燈魚可能會提高呼吸速率,以更快地獲取氧氣,補償因心率下降而導致的氧輸送減少,從而努力維持血氧平衡
【解析】(1)本實驗選擇玻璃燈魚作為實驗材料而不用水蚤的好處是玻璃燈魚全身透明,可以直接觀察到其內部器官的工作情況,特別是心臟的搏動和血液中氧濃度的變化,便于研究人員準確測量心率和血氧濃度,而水蚤內部結構不透明,無法直接觀測到心率和血氧濃度的變化,因此在本實驗中,玻璃燈魚更適合作為研究對象。
(2)根據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在酒精濃度為0~20%范圍內,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心率的影響是隨著酒精濃度的增加,玻璃燈魚的心率逐漸下降;酒精對玻璃燈魚的血氧濃度的影響是:在5%和10%酒精濃度下,血氧濃度略有上升,而在15%和20%酒精濃度下,血氧濃度維持在基本穩定的水平,并未隨酒精濃度的增加呈現明顯規律性變化。
(3)從維持血氧平衡的角度來講,若玻璃燈魚心率下降,說明血氧消耗速度減慢。為了保持血氧濃度的穩定,玻璃燈魚可能通過調整呼吸速率來應對這一變化。推測在玻璃燈魚能活著的情況下,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呼吸速率的影響可能是隨著酒精濃度升高導致的心率降低,玻璃燈魚可能會提高呼吸速率,以更快地獲取氧氣,補償因心率下降而導致的氧輸送減少,從而努力維持血氧平衡。
31、水滴落在荷葉上總是聚集在中央凹陷處,順著荷葉表面滾落時會帶走表面的灰塵和雜質,這一現象稱為荷葉“自潔效應”。同學們收集資料并開展實驗,探究荷葉“自潔效應”的原因。
【查閱資料】①荷葉表面有一層蠟質,不溶于水但能夠溶于物質M。
②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荷葉上表皮凸起,其上還有更微小的凸起,這些結構可以支撐水滴。
【實驗操作】
實驗一:將一片荷葉分為A、B兩個區域(如圖甲),處理方法及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A區域 B區域
處理方法 用物質M浸泡,5分鐘后取出并擦干
分別滴加清水,觀察水滴在液面上的形狀
實驗結果 水凝聚成半球狀水滴 水凝聚成球狀水滴
實驗二:①觸摸荷葉表面,略感粗糙。進一步制作荷葉橫切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圖乙所示。
②參考實驗一,將一片荷葉分為1、2兩個區域;1區域用刮刀將荷葉表面凸起刮去, 2不做處理,分別滴加清水,觀察水在葉面的形狀。
(1)實驗一中B區域的處理方法是: 。
(2)實驗二的步驟②中若觀察到 ,則說明荷葉表皮結構與“自潔效應”有關系。
(3)基于仿生學,荷葉“自潔效應”在生產、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如圖丙為防油不粘鍋表面的結構圖,請說明防油不粘鍋能實現不沾的原因:

【答案】(1)用清水浸泡,5分鐘后取出并擦干 (2)1區域上水凝聚成半球狀水滴,2區域上水凝聚成球狀水滴 (3)鍋底有涂層模擬荷葉表面的蠟質,不吸水。(或微凸結構模擬葉表面的微小凸起,當雜質落在表面時,隨著水珠的滾動被帶離。)
【解析】(1)對照實驗需遵循單一變量原則,A、B兩個區域處理的變量為物質M,故實驗一中B區域的處理方法是:清水浸泡,5分鐘后取出并擦干。
(2)荷葉表面有一層蠟質、不溶于水但能夠溶于物質M。根據實驗一可知,物質M浸泡的區域,水在葉面上凝聚成半球狀水滴;清水浸泡的區域,水在葉面上凝聚成球狀水滴,說明荷葉表面蠟質有利于荷葉的“自潔效應”。荷葉上表皮凸起,其上還有更微小的凸起,這些結構可以支撐水滴。將1區域用刮刀將荷葉表面凸起刮去;2不做處理,分別滴加清水,要得到荷葉表皮結構與“自潔效應”有關系的結論,實驗現象應該為:1區域上水凝成半球狀水滴,2區域上水凝成球狀水滴。
(3)結合實驗結果與圖丙可知,防油不粘鍋能實現不沾的原因為:鍋底有涂層模擬荷葉表面的蠟質,不吸水;微凸結構模擬葉表皮的微小凸起,當雜質落在表面時,隨著水珠的滾動被帶離。
32、酵母菌在有氧情況下能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的同時在同溫同壓下能產生等體積二氧化碳,而酵母菌在無氧情況下能進行無氧呼吸。科學興趣小組運用如圖實驗裝置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觀察甲、乙兩個裝置中著色液位置的變化,實驗環境溫度恒定5℃,實驗數據記錄如表,請分析回答:
實驗時間t/h 0 1 2 3 4 5
甲中著色液移動距離/mm 0 10 20 25 26 26
乙中著色液移動距離/mm 0 0 0 2 7 20
(1)圖乙中液體A應是 ;
(2)實驗中,圖甲中的著色液會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
(3)對比實驗數據推測,圖乙中著色液前期不移動,后期也會移動的原因是

【答案】(1)蒸餾水5mL (2)左 (3)后期氧氣不足或消耗完,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
【解析】(1)根據對照實驗的單一變量原則,此實驗的變量是二氧化碳,其余條件要相同且適宜;因此,圖乙中液體A應是蒸餾水5mL。
(2)圖甲中,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產生的二氧化碳被NaOH溶液吸收,致使容器內氣壓下降,故圖甲中的著色液會向左移動。
(3)裝置甲中的二氧化碳會被NaOH溶液吸收,而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所以裝置甲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左移) 表示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氣的體積;裝置乙中著色液移動的距離表示酵母菌細胞進行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與消耗的氧氣的體積之差(只進行有氧呼吸時,著色液不動;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同時進行時,著色液右移)。0~2h裝置甲著色液左移,裝置乙著色液不動,說明酵母菌只進行有氧呼吸;2~3h這段時間內,裝置甲著色液左移,裝置乙著色液右移,說明酵母菌既進行有氧呼吸,又進行無氧呼吸;3~5h這段時間內,裝置甲中著色液不移動,裝置乙著色液右移,說明酵母菌只進行無氧呼吸。因此,圖乙中著色液前期不移動,后期也會移動的原因是后期氧氣不足或消耗完,酵母菌進行無氧呼吸,圖中的著色液會移動。
33、某“水稻-大球蓋菇”輪流種植模式如圖所示。為了解該種植模式下氮的循環利用情況,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如下:將土質均勻、完成水稻收割的 80m 實驗田二等分,其中的1號實驗田在冬天閑置,2號實驗田在冬天栽培大球蓋菇。期間,分別在兩塊實驗田隨機鉆取總面積1m2、深度 20cm的土壤樣本,測得的土壤樣本含氮量如下表:
時間 土壤含氮量(g/kg)
1號實驗田 2 號實驗田
第一年水稻收割后 1.24 1.26
大球蓋菇收獲后 1.36 1.91
(1)將土質均勻、完成水稻收割的80m2實驗田二等分的目的是_______。
(2)根據測得的數據可作出的判斷是_______。
(3)為繼續探究該模式對水稻含氮量的影響,興趣小組第二年繼續在兩塊實驗田按同樣模式種植水稻,并在水稻成熟時分別測量秸稈和籽粒中的氮元素積累量,結果如下表。根據這一結果可作出的判斷是_______。
實驗田 水稻秸稈中氮元素積累量(克/公頃) 水稻籽粒中氮元素積累量(克/公頃)
1號實驗田 81.29 124.13
2號實驗田 104.68 156.09
【答案】(1)控制單一變量 (2)“水稻-大球蓋菇”模式能提升土壤中的氮含量,增強土壤肥力 (3)“水稻-大球蓋菇”模式能提升水稻秸稈和籽粒中氮元素的積累
【解析】(1)對照實驗具有變量的唯一性,將土質均勻、完成水稻收割的80m2實驗田二等分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
(2)第一年水稻收割后,1號實驗田土壤含氮量是1.24g/kg,2 號實驗田的土壤含氮量是1.26g/kg,大球蓋菇收獲后,1號實驗田土壤含氮量是1.36g/kg,2 號實驗田的土壤含氮量是1.91g/kg,可作出的判斷是“水稻-大球蓋菇”模式能提升土壤中的氮含量,增強土壤肥力。
(3)水稻成熟時分別測量秸稈和籽粒中的氮元素積累量,根據這一數據結果可作出的判斷是:“水稻-大球蓋菇”模式能提升水稻秸稈和籽粒中氮元素的積累。
34、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同學們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完全營養液、缺氮營養液、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蒸餾水、同種青菜幼苗若干、相同規格的玻璃器皿若干。各小組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第一小組的方案如下: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_,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
(1)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 。
(2)步驟②中乙組加入 。
(3)針對第一小組的方案,第二小組認為可以用濃度適宜的 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這樣也滿足氮元素的變量控制。但遭到大家的反對,理由是

【答案】(1)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 (2)等量缺氮營養液 (3)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只有 NH4NO3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無法得出實驗結論
【解析】(1)每組只用少量的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做實驗不科學,可能因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自身原因等偶然性而影響實驗結果。因此,實驗材料或生物個體的數量要多,這樣可以減少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誤差,排除偶然性,增強實驗的準確性、可靠性。所以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增大樣本數量,減小偶然性,使實驗結論更具說服力。
(2)本實驗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變量是含氮無機鹽,故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等量的缺氮營養液。
(3)用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無法得出實驗結論,因為在控制氮元素變量的同時,其它條件應該相同且適宜。而只有 NH4NO3 溶液或蒸餾水都不能讓幼苗正常生長。
35、為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小敏進行如下實驗:
①將一盆陽臺上的青菜移到黑暗環境中放置24小時;
②再把該盆青菜放到陽光下照射4小時;
③取該盆中某株青菜上面積相等的莖、葉柄、葉片3個部位,浸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進行水浴加熱,直至葉片完全褪成黃白色;
④取出后用清水洗凈,滴上碘液觀察各部位的顏色變化;
⑤實驗結果:只有葉片部位變藍,青菜的莖、葉柄部位不變藍。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將青菜移到黑暗環境中放置24小時的目的是 。
(2)實驗中選取青菜的莖和葉柄這兩個非綠色部位是為了與葉片進行 。
(3)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光合作用的場所是 。
(4)小金直接取陽臺上未經暗處理的青菜的莖、葉柄、葉片3個部位,進行脫色處理后,滴加碘液觀察各部位顏色變化,發現全部變藍。得出青菜的莖、葉柄、葉片中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結論。你是否同意小金的結論并說明理由

【答案】(1)使青菜耗盡原有淀粉,排除對實驗的干擾 (2)對照 (3)葉綠體
(4)不同意。莖和葉柄能使碘液變藍,說明它們確實含有淀粉,但這些淀粉可能是葉片合成后通過篩管運輸到莖、葉柄等部位的,不能說明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
【解析】(1)實驗前將青菜在黑暗環境中放置一晝夜的目的是在無光的條件下綠色植物會呼吸消耗掉原有的有機物,稱為饑餓處理,之后再去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可以避免之前存有的有機物的干擾。
(2)實驗中選取青菜的莖和葉柄這兩個非綠色部位是為了與葉片的綠色部分進行對照,形成對照實驗。實驗變量是葉綠體。
(3)分析實驗結果,結論是:葉片部分產生了淀粉,莖、葉柄非綠色部分沒有產生淀粉,說明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場所。
(4)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的場所。青菜的莖、葉柄處沒有葉綠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莖和葉柄能使碘液變藍,說明它們確實含有淀粉,但這些淀粉可能是葉片合成后通過篩管運輸到莖、葉柄等部位的,不能說明它們能進行光合作用。
36、一項研究表明,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與葉片上氣孔密度和氣孔大小等有關。所得數據如下表:
被測植物 平均受害面積(%) 氣 孔
氣孔密度 每個氣孔面積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1) 該研究說明,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平均受害面積小的植物抗性大,平均受害面積大的植物抗性小) 與氣孔密度的關系是 , 和每個氣孔面積的關系是 。
(2) 在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地區,最好選擇表中的 植物作為行道樹。
【答案】(1)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隨著葉片上氣孔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隨著葉片上每個氣孔的面積的增大而減小 (2)甲
【解析】(1)依題意,由表可知:隨著葉片上氣孔密度的越大,植物的平均受害面積越小,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越大,所以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與氣孔密度是成正比例。隨著葉片上每個氣孔的面積的增大而植物的平均受害面積增大,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越小,所以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與每個氣孔面積的關系是成反比例。
(2)由數據分析,甲植物葉片上氣孔密度大,每個氣孔面積小,平均受害面積較小,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大。故甲植物在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地區,適合作為行道樹。
37、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制造的有機物質量來表示。某同學按下列步驟測量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
①選取n張對稱性良好的樟樹葉片,將每張葉片標記為如圖的A、B兩部分;
②將葉片的A部分作遮光處理,B部分不作處理;
③光照t時間后,在所選的每張葉片A、B的對應部位各截取積為S的小方片,分別烘干,稱得所有A部分小方片總質量為mA,所有B部分小方片總質量mB;
④計算出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
(1)本實驗需要用到的測量儀器有 。(寫出2個)
(2)另一同學認為,上述方法在測量時沒有考慮光合作用產物會運出葉片,這樣會使測量結果存在較大的偏差。為了減小偏差,在步驟②之前對葉片最好的處理方法是 。
A.摘下葉片以切斷葉柄  B.環剝葉柄以切斷篩管  C.破壞葉柄木質部以切斷導管
(3)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為 。
【答案】(1)刻度尺、秒表 (2)B (3)
【解析】(1)本實驗中,光照t時間后,在所選的每張葉片A、B的對應部位各截取面積為S的小方片,所以需要用到計時儀器和測量儀器,如秒表(計時器)、刻度尺。
(2)為了減小偏差。在步驟②之前對葉片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破壞葉柄韌皮部以切斷篩管,防止有機物運走,故B正確。
(3)光合作用強弱的一種表示法,又稱“光合強度”。光合速率的大小可用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或釋放的氧氣表示,亦可用單位時間、單位葉面積所積累的干物質量表示。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為:。
38、小明在模擬“口腔中淀粉的消化”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四組實驗:
試管編號 加入的物質 反應時間 檢測試劑 實驗現象
A組 饅頭(整塊)+2毫升清水 8分鐘 碘液 變藍
B組 饅頭(切碎)+2毫升唾液 8分鐘 碘液 不變藍
C組 饅頭(切碎)+2毫升清水 8分鐘 碘液 變藍
D組 饅頭(整塊)+2毫升唾液 8分鐘 碘液 變淺藍
(1)為了更真實地模擬口腔環境,縮短反應時間,各組實驗在 ℃的水浴中進行。
(2)B組和D組對照,主要是想模擬口腔中 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填寫結構)
(3)結合本實驗現象,簡要解釋“人在吃食物時,總是要分泌唾液”的意義

【答案】(1)37 (2)牙齒 (3)吃食物時分泌唾液,有助于食物消化
【解析】(1)37℃是人體內酶發揮作用的適宜溫度,在這個溫度下水浴能更好地模擬口腔中的環境,加快反應速度,使實驗結果更準確。
(2)B 組中饅頭切碎,增加了饅頭與唾液的接觸面積,D 組饅頭整塊,接觸面積相對較小。所以這兩組對照主要是為了探究牙齒咀嚼對淀粉消化的影響。
(3)人在吃食物時分泌唾液,其中的唾液淀粉酶能使淀粉初步消化,有助于食物在消化道中的進一步消化和吸收,提高營養物質的利用率。
39、葉片是給植物其他器官提供有機物的“源”,果實是儲存有機物的“庫”。現以某植物為材料研究不同庫源比(以果實數量與葉片數量比值表示)對葉片光合作用和光合產物分配的影響,實驗結果見表1。
表1 項目 甲組 乙組 丙組
處理
庫源比 1/2 1/4 16
單果重(g) 11.81 12.21 19.59
注:甲、乙、丙組均保留枝條頂部1個果實并分別保留大小基本一致的2、4、6片成熟葉
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實驗甲、乙、丙組結果可知,隨著該植物庫源比降低,單果重量 (填“增加”或“減少”)。分析庫源比升高導致果實單果重變化的原因是

(2)為進一步研究葉片光合產物分配原則進行了實驗,庫源處理如下圖所示,結果見表2。
表2
果實位置 單果重(g)
第1果 12.31
第2果 10.43
第3果 8.19
根據表2實驗結果,從庫與源的距離分析,葉片光合產物分配給果實的特點是

(3)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從調整庫源比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單枝的合格果實產量(單果重10g以上為合格)的是哪一項? 。
A.除草 B.遮光 C.疏果 D.松土
【答案】(1)增加 庫源比升高,葉片數目也就少,葉片通過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也少,運輸到單個果實的有機物量減少,因此單果重量減少 (2)離葉片越近的果實分配到的有機物越多,即庫與源距離越近,庫得到的有機物越多 (3)C
【解析】(1)分析實驗甲、乙、丙組結果可知,隨著該植物庫源比降低,單果重量增加。庫源比升高,葉片數目也就少,葉片通過葉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也少,運輸到單個果實的有機物量減少,因此單果重量減少。
(2)根據表2實驗結果,從庫與源的距離分析,葉片光合產物分配給果實的特點是庫源比升高,離葉片越近的果實分配到的有機物越多,即庫與源距離越近,庫得到的有機物越多。
(3)由于疏果,減小庫和源的比值,能提高果實產量,所以從調整庫源比分析,能提高單枝的合格果實產量的是疏果。
40、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小金同學進行如下實驗操作:
操作序號 操作內容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① 分別向1、2、3號試管中加入2mL1%的淀粉溶液;向4、5、6號試管中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生物綜合——實驗探究題
1、某實驗小組將菠菜幼葉和成熟葉的葉圓片,裝入含蒸餾水的注射器中,排出葉片內的氣體,然后將葉圓片分別放入不同濃度的NaHCO3溶液中進行實驗(NaHCO3溶液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具濃度變化對溶液pH的影響忽略不計,其它實驗條件相同)(min),結果如圖。請回答:
(1)NaHCO3溶液濃度為0%的一組在實驗中起_________作用。
(2)當NaHCO3溶液濃度為1%~4%時,相同濃度下,幼葉上浮時間均比成熟葉_________(填“長”或“短”)。
(3)當NaHCO3溶液濃度超過5%時,葉圓片_________不上浮,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4)當NaHCO3濃度為3%時,適當提高溶液溫度,第一片葉圓片上浮時間延長,該現象不能表明提高溫度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小塘開展了如下實驗:
①選取9株生長狀況基本相同的青菜幼苗,將它們的根從土壤中挖出后,用蒸餾水洗凈上面的附著物,稱取每株青菜幼苗的質量并記錄。
②將處理好的青菜幼苗均分為A、B、C三組,A組青菜幼苗的根放入盛有土壤浸出液的容器中,B組放入盛有無土栽培營養液的容器中,三種培養液等量且足量,青菜幼苗的根部分露出液面。
③在相同且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培養10天后,取出青菜幼苗;吸干根表面的水分后
④計算每株青菜幼苗質量增加的比例,并求得每組的平均值,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 培養液 青菜幼苗質量增加比例
植株① 植株② 植株③ 平均值
A 土壤浸出液 62% 52% 57% 57%
B 無土栽培營養液 88% 63% 62% 71%
C 蒸餾水 33% 38% 40% 37%
分析并回答問題:
(1)步驟①中,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附著物,其目的是 。
(2)步驟②中,根部分露出液面,有利于根的 作用。
(3)擬通過分析每組“青菜幼苗質量增加比例”的平均值來得出實驗結論,其好處是

(4)從實驗結果看,B組生長最快,原因是 。
3、某研究小組同學看到農民伯伯常給水稻秧田灌水,一般水深在5厘米左右。他們想,水稻是因為喜歡水才種在水里嗎?于是進行如下探究:
(1)水位高低是否影響水稻秧苗的成活率?
研究小組按如下步驟進行實驗,請將步驟三補充完整。
步驟一:小組同學取苗高15cm左右長勢相同的水稻秧苗40株。
步驟二:隨機選取10株種在生長環境適宜的容器中,倒入適量的水恰好沒過土壤,置于26℃的溫室里,如圖所示。
步驟三:

步驟四:每天觀察并記錄一次死亡率,持續觀察15天,將實驗重復三次。
實驗結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水位的上升,水稻秧苗的死亡率先降低后升高。
(2)小組同學了解到:稗草等雜草喜歡與水稻扎堆、搶奪養分。現取同樣數量的稗草苗取代稻苗,進行實驗。觀察結果與水稻秧苗相似,而且稗苗死亡率遠高于水稻。查閱資料獲知:水稻被淹后會快速生長,讓更多葉片露出水面,即所謂的“泡苗助長”。根據上述研究,請你解釋為什么農民常給水稻秧田灌水: 。
(3)人類馴化水稻已有9000年的歷史。早期水稻生長于沼澤,沼澤的環境時而干旱少雨,時而淹水。水稻長期生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形成了特殊的“脾氣”,它既能生活在水里,但又怕澇。結合前面的探究,請你指出水稻的這些表現體現了生物學中的哪些概念?
A. 結構與功能 B. 進化與適應
C. 消化與吸收 D. 反射與反射弧
(4)小組同學深入稻田,發現稻田內還有蛇、稻蟲、青蛙這些動物,請你完整寫出它們所在的一條食物鏈 。
4、醫學上用耐藥率來表示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能力,耐藥率越高,藥物治療效果越差。我國規定耐藥率超過75%的藥物,應當暫停臨床應用。某科研人員為比較青霉素G、四環素和萬古霉素對不同種類的腸球菌的作用效果,進行了如下探究:
①取6個大小相同的培養皿,分別加入等量的相同成分的培養液,分別標記為1-6組。
②將適量腸球菌甲均分接種到1-3號培養皿,將等量的腸球菌乙同樣處理接種到4-6號培養皿。
③將適量且等量的三種抗菌藥物分別加入到1-3號培養皿中,4-6 號培養皿同樣處理。
④將培養皿放置于適宜環境一段時間,制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菌的繁殖情況。
⑤統計各組培養皿中細菌的耐藥率,整理相關數據如表。
組別 1 2 3 4 5 6
腸球菌種類 甲 甲 甲 乙 乙 乙
抗菌藥物種類 青霉素G 四環素 萬古霉素 青霉素G 四環素 萬古霉素
耐藥率 91.83% 52.59% 1.49% 12.55% 84.73% 0%
(1)制作臨時裝片時,在載玻片上滴加適量的培養液,目的是為了 。
(2)分析實驗數據,能治療由兩種腸球菌引發的疾病的抗菌藥物是 。
(3)根據達爾文進化論,小明認為第6組實驗結果不可能為0%。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5、某生物興趣小組將放置暗處一晝夜的銀邊天竺葵做如圖甲處理,光照一段時間后,取A、B兩葉片脫色、漂洗、滴加碘液,請據圖回答。
(1)葉片A中非綠色部分不變藍的原因是 。葉片B綠色部分不變藍的原因是 。
(2)圖乙中,C、D兩曲線表示同株植物在不同溫度下,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變化曲線,其中e點的含義是 。若要提高大棚內作物的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寫出一點)。
6、在學習了酶的催化作用相關知識后,小科為了驗證酶的專一性特點,配置1%淀粉溶液、1%蔗糖溶液、新鮮的稀釋唾液、新鮮的煮沸唾液、pH值6.8的緩沖溶液(能維持溶液的穩定pH值)、班氏試劑(淺藍色)備用。已知麥芽糖可與班氏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重銅沉淀;蔗糖不與班氏試劑發生顏色反應。取三支試管,編號,具體實驗方案按下表操作:
(1)本實驗的方案中,x應為 。
加入物 1號管 2號管 3號管
pH值6.8的緩沖溶液 4毫升 4毫升 4毫升
1%淀粉溶液 x毫升 2毫升 ——
1%蔗糖溶液 —— —— 2毫升
新鮮的稀釋唾液 1毫升 —— 1毫升
新鮮的煮沸唾液 —— 1毫升 ——
將各管混勻,37℃水浴10分鐘
班氏試劑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將各管混勻,沸水浴10分鐘,觀察現象
(2)三支試管放置在37℃的溫水中的目的是 。
(3)小科認為2號試管可以省去,你是否同意,請說明理由:

7、某同學在學習了酶的知識后又提出了自己的一個猜想:酶的催化作用可能會受到重金屬離子的影響。結合猜想他進行了如下探究:查閱資料:鋇屬于重金屬,鈉不是重金屬。
設計實驗:取試管4支,編號,按表分別加入試劑,搖勻,迅速置于37℃的水浴中,10分鐘后取出,冷卻后分別加入3滴碘液,觀察其顏色變化。
編號 0.25%淀粉 溶液(mL) 蒸餾水(mL) 0.9%NaCl 溶液(mL) 0.9% 溶液(mL) 唾液溶液(mL) 加入3滴 碘液后現象
1 3 ______ — — — 變藍色
2 3 1 — — 1 不變藍
3 3 — 1 — 1 不變藍
4 3 — — 1 1 變藍色
(1)該同學提出猜想的依據是:酶是生物催化劑,大多數酶是一種 ,遇到重金屬離子會變性。
(2)表中“ ”處應該填 。
(3)將四支試管分別放入37℃的水浴中的原因是 。
(4)在看了該同學設計及實驗后,同桌認為憑上述實驗還不足以證明他的猜想.你認為應該如何對原實驗進行改進? 。
8、了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與溫度的關系,小濱進行了如圖甲實驗。請分析回答:
步驟1:取10支試管,分為5組。每組2支試管中分別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和2mL濃度為2%的淀粉溶液。
步驟2:將每組唾液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并振蕩。
步驟3:將裝有混合溶液的5支試管(編號1、2、3、4、5)分別置于15℃、25℃、35℃、45℃、55℃水浴中。
反應過程中,每隔1min從各支試管中取出一滴反應液,滴在多孔瓷板上,加1滴碘液顯色。已知碘液的顏色為棕黃色。
(1)該實驗的自變量是 。
(2)小濱認為該實驗過程有一個錯誤,應在步驟2前
(填操作過程)。
(3)糾正該實驗錯誤步驟后,進行正確操作。第1min時,1-5號試管取出的反應液與碘液混合后均呈藍色,其原因是 。
(4)多次取樣觀察,記錄各組實驗試管中的反應物與碘液混合物開始呈棕黃色所需要的時間,結果如圖乙所示。分析上述實驗結果,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是

9、泡菜作為一種傳統發酵食品,深受大眾喜愛,其制作主要依靠乳酸菌發酵。然而,制作過程中若產生過多亞硝酸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食鹽水濃度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開展了如下實驗:
【查閱資料】
①乳酸菌適宜發酵的溫度在30℃-35℃。
②泡菜中的亞硝酸鹽是其他雜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當乳酸增多時酸性增強,雜菌繁殖會受到抑制。
【制作泡菜】清洗蔬菜切段晾干裝壇加食鹽水密封發酵
【探究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下表數據。
泡菜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單位:毫克/千克,發酵溫度:15℃)
組別 鹽水濃度 …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甲壇 496 … 3.2 3.8 3.5 3.4 3.2
乙壇 696 … 5.5 4.0 1.8 1.31 1.2
丙壇 896 … 2.0 1.8 1.4 1.1 1.0
(1)乳酸菌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因為它的細胞中沒有 。
(2)制作泡菜時既要加蓋,又要水封,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小組成員討論認為,此方案設計不嚴謹,還應增設一組對照實驗,用 替代鹽水。
(4)小科在35℃下重復上述實驗,發現相應鹽水濃度和時間下,測定的亞硝酸鹽含量均低于15℃時的數值,請解釋其原因:

10、擬南芥植物作為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代表,已多次被帶上太空進行研究。為研究乙烯、生長素對擬南芥根生長的影響機理,研究者進行了如下實驗。
(1)實驗一:研究者將擬南芥幼苗分別放在經不同處理的培養液中培養,一段時間后,測量并記錄根伸長區細胞生長情況,結果如下表(“+”越多則表明長度越長)。
組別 實驗處理 根伸長區細胞生長情況
1 空白對照 ++++
2 加入乙烯 +++
3 加入生長素 ++
4 加入乙烯和生長素 +
①太空中擬南芥生長的東倒西歪主要是因為失去了 的刺激;
②實驗結果說明:在該實驗條件下,單獨加入乙烯或生長素都能夠 (填“促進”或“抑制”)根生長;與單獨處理相比較,兩者同時加入,對根生長的共同作用效果是

(2)實驗二:將擬南芥幼苗分別放在含有不同濃度ACC的培養液中培養(ACC是Z烯前體,分解后產生乙烯),12h后測定幼苗根中生長素的含量,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據圖分析,可得出的結論是 。
11、扦插是烏柳繁殖的主要手段,影響插穗成活的主要因素有插穗年齡、插穗長度、土壤種類、生長調節劑種類和濃度等。為了篩選烏柳扦插的最適插穗長度,某校興趣小組設計了如下方案進行探究。
剪取1年生無病蟲害的烏柳健康枝條,分成5組,每組30根,插穗長度分別為4厘米、8厘米、12厘米、16厘米、20厘米,下端削成斜面,扦插前以0.01%的植物生長調節劑GGR6溶液浸泡3小時,扦插到相同的土壤中,深度均為插穗長的,40天后,統計其株高生長量、成活率,實驗重復3次,結果處理并記錄如下表。實驗記錄表
組別 插穗長度/厘米 株高平均生長量/厘米 平均成活率/%
1 4 3.25 9.3
2 8 6.70 26.0
3 12 17.6 94.7
4 16 19.6 95.0
5 20 16.4 95.4
(1)每組剪取插穗30根的目的是 。
(2)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是

(3)為了進一步探究0.01%是否為烏柳扦插所需的最適GGR6濃度,請設計實驗方案

12、近年來我們周邊新建了許多水果、蔬菜采摘園,到采摘園現場采摘,既能親近大自然,又能體驗到采摘的樂趣。某小組來到采摘園,在密閉溫室內種植草莓幼苗并繪制了如圖甲、乙所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關曲線。
(1)圖甲表示密閉溫室內一晝夜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情況。18~24時內,通過曲線可知光合作用強度 (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強度;0~24時內,草莓幼苗的有機物質量積累最多的時刻是在 時。
(2)圖乙表示在白天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不同的夜間溫度下溫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情況。實驗表明在同一時間范圍內, 。由此可見,增加草莓產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13、浙江杭州的王阿姨因食用冰箱里泡了2天的黑木耳而發生中毒事件。經檢測,黑木耳中存在木霉菌、毛霉菌、褐輪韌草菌、紅孔菌、椰毒假單胞菌等。為確定引起食用久置黑木耳中毒的霉菌種類。某科學興趣小組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準備】
①取新鮮黑木耳,高溫滅菌,均分6組,每組50g。
②將從泡了2天的黑木耳中分離得到的上述5種霉菌,分別接種于其中的5組黑木耳中。
③將上述5組接種了的黑木耳和1組未接種的新鮮黑木耳在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培養2小時備用。
④選同種健康、斷乳小鼠360只備用。
【實驗步驟】
①喂養實驗:將備用的5組接種了的黑木耳和1組未接種的新鮮黑木耳各喂養20組小鼠(每組3只),每次給每只小鼠喂養0.5g,未出現中毒癥狀的隔2小時加喂1次,最多4次。
②統計小鼠中毒組數:若每組3只小鼠中有2只或3只小鼠出現中毒癥狀,再用備用小鼠重復實驗,結果仍有2只或3只小鼠出現中毒癥狀,確定為中毒組。
③癥狀對比:將小鼠中毒癥狀與人食用的泡了2天的黑木耳中毒癥狀對比。
【實驗數據】
毒性試驗結果統計表
接種菌種類 木霉菌 毛霉菌 褐輪韌草菌 紅孔菌 椰毒假單胞菌 無
小鼠中毒組數 0 3 0 0 12 0
與人中毒癥狀對比
不同
相同
【實驗分析及結論】
(1)步驟①用未接種的黑木耳以同樣的方法進行實驗,目的是 。
(2)根據實驗結果可以判斷:食用了泡發2天的黑木耳導致人中毒的霉菌是 。
(3)【知識拓展】進一步研究發現:黑木耳被該霉菌污染后,產生了一種毒素(米酵菌酸C28H28O7)。該毒素具有毒性強、耐高溫(100℃的開水煮沸也不能破壞其毒性)的性質。由此聯系生活實際,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泡發的時間控制在3小時內
B.食用隔夜冰鎮涼拌黑木耳,口感好
C.黑木耳泡了兩天后重新加熱滅菌即可使用
14、硒(Se)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腫瘤、防止心血管疾病等功能,食用菌是良好的富硒載體,能夠將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從而被人體吸收。實驗中選取紅平菇作為富硒載體,在培養出的紅平菇的菌絲邊緣取幾株發育狀況良好、生長狀況相同的菌株,分別接種到100ml不同Na2SeO3濃度的液體培養基中。恒溫箱中培養一段時間后的實驗結果如表所示。
實驗序號 培養液中Na2SeO3濃度/(毫克/升) 平均生長速度/(厘米/天) 菌絲體外觀 菌絲體富硒情況
1 0 1.08 粗壯濃白 /
2 5 1.13 粗壯濃白 良好
3 10 0.98 粗壯濃白 良好
4 15 0.95 粗壯濃白 良好
5 20 0.61 細狀淡黃 無法測定
6 25 0.47 細狀淡黃 無法測定
(1)實驗中所用的紅平菇是由菌種接種到固體培養基中培養得到的,接種過程必須要在超凈工作臺中進行,其原因是 。
(2)第1組在本實驗中起到的作用是 。
(3)由實驗結果可知,當Na2SeO3濃度大于等于 毫克/升時,不利于菌絲體富硒。
(4)菌絲體富硒情況良好的情況下,為進一步得出紅平菇生長的最適宜Na2ScO3質量濃度,請你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

15、霧霾會造成陽光被遮擋。某興趣小組為探究“霧霾對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進行如下實驗:
①在三個玻璃瓶中分別加入等量2%碳酸氫鈉溶液(維持溶液中二氧化碳濃度不變);
②用打孔器在菠菜葉上打出直徑1厘米的葉圓片30片,進行抽氣處理(抽出葉圓片細胞間隙的空氣,使其能沉入水底)。將葉圓片平均分為三組,放入三個玻璃瓶中,密封處理;
③如圖所示,將玻璃瓶分別放入甲、乙、丙3個密閉玻璃罩中。甲中不放衛生香,乙中點燃1根衛生香,丙中點燃2根衛生香;
④打開臺燈照射30分鐘后,觀察并記錄甲、乙、丙裝置內葉圓片浮起的數量分別是10片、4片、2片,請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通過 反映葉圓片的光合作用強度。
(2)步驟④中“菠菜葉圓片上浮”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產生的 附著在葉圓片表面,增大了排開水的體積,導致其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3)本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4)若要研究光照強度對植物光合作用影響,除了在甲裝置中,更換燈泡的功率外,請寫出另一種操作方法: 。
16、在學習了酶的催化作用相關知識后,小明和小紅同學進行如下實驗。
資料:斐林試劑在加熱條件下遇麥芽糖能夠生成磚紅色沉淀,而遇淀粉則不會反應。
(1)小龍進行該實驗的目的是 ;
(2)小灣覺得水浴溫度應設為37℃,同時還需增設一個對照組,則對照組的試管中應放入的物質為2mL淀粉溶液和 ;
(3)如果改變試劑添加的順序,即先將淀粉溶液和唾液充分混合,再分別加入NaOH和HCl,結果兩組都出現了磚紅色沉淀,原因可能是 ;
(4)麥芽糖是淀粉分解的產物,本實驗用檢驗產物的方法來檢測淀粉是否被分解。下列哪個實驗的檢驗思路與它相同?
A.用酸堿指示劑驗證NaOH和HCl是否發生反應
B.用氯化鈣溶液檢驗氫氧化鈉溶液是否變質
C.用燃燒的蠟燭驗證植物是否進行光合作用
17、草莓在自然條件下很快就會出現萎嫣、干癟等影響品質的現象,且不耐貯存,草莓的重量損失程度是評價草莓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查閱資料表明:草莓表面有類似于葉片氣孔的結構,在草莓采摘后貯存過程中,草莓細胞依然保持活性。某科學興趣小組設計實驗探究貯存草莓的最佳溫度,結果如圖1和圖2。
注:4℃模擬冰箱冷藏溫度,15℃模擬冬季窗邊溫度,25℃模擬冬季室內溫度
(1)根據圖1實驗結果,得到的結論是: 。
(2)進一步研究圖2發現,草莓在25℃條件下重量損失程度遠大于其他組,請結合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釋:

(3)為減少草莓重量損失,你對在家庭日常條件下貯存草莓的建議是: 。
18、專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時,比較常見的癥狀是發燒。發燒時,身體中的酶的活性會降低,從而導致食欲不振。為驗證該說法,小舟配制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內含胃蛋白酶)備用。已知乳白色蛋白質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質,該物質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為可溶性的氨基酸(變澄清)。具體實驗方案如下。
①利用37℃水浴裝置完成以下實驗。
②分別改變水浴溫度為38℃、39℃、40℃、41℃、42℃,重復上述實驗,并記錄現象。
(1)結合實驗方案分析,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
(2)本次實驗中滴加1滴稀鹽酸目的是 。
(3)實驗中先將酸化的“胃蛋白液”和乳白色蛋白液水浴加熱2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 。
(4)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為使不同組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在不改變溫度設置的前提下,可調整的措施有 。
19、“青蒿素就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這是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后的感言。青蒿素是治療瘧疾的有效藥品,歷經“藥方篩選→藥效試驗→毒性實驗→人體試服→臨床試用”等研發過程。
【藥方篩選】為了攻克“瘧疾”,課題組篩選眾多的藥物,研究了大量中醫藥方,發現多種藥方中都有“青蒿”這味草藥。在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就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據此推測,“青蒿”中的藥效成分需要在 (填“高溫“或者”低溫”)下提取。
【藥效試驗】按中醫藥原理,青蒿以水煎取汁。但課題組藥效試驗中發現療效不佳。后團隊大膽創新,改變“水煎取汁”提取方式,終于獲得了成功。
編號 藥材 提取方式 瘧原蟲抑制率
1 新鮮青蒿 水 20%
2 新鮮青蒿 水+乙醇 40%
3 新鮮青蒿 水+乙醇+乙醚 77%
4 新鮮青蒿 乙醚 100%
上述提取方式的改變,基于的假設(猜想)是: 。
【毒性實驗】限于當時條件,課題組以十只健康狗動物模型,隨機編號按下表喂青蒿藥,十天后,進行生化指標檢測和病理解剖比較。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給藥量 - ++ - ++ + + - + - +
-:不喂藥;+:正常劑量;++:劑量加倍
【安全評估】若4、5號等實驗組狗與對照組狗 均無明顯差異,則表明青蒿藥無毒性或毒性弱,即可以進入人體試服環節。
【交流討論】除了溫度和所使用的溶劑以外,在青蒿素提取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 等因素的影響。(填一個即可)
20、運動員的心理狀況對運動成績有一定的影響。為更好地備戰2022年冬奧會,研究者以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作為檢測指標,探究心理壓力對運動員的影響。分別在施加心理壓力前、后取受試者的唾液,進行如下實驗。
1號試管 2號試管
加入淀粉液 2毫升 2毫升
滴加碘液 2滴 2滴
加入唾液 ? 施加心理壓力后,受試者的唾液2毫升
溫度條件 37℃ ?
(1)1號試管“?”處加入 。
(2)2號試管“?“處的溫度條件應該是 ℃。
(3)觀察、記錄并比較1號和2號試管藍色褪去時間,若結果為 ,則說明施加心理壓力使受試者唾液淀粉酶的含量增加。
21、小科發現,在白菜等十字花科植物的葉上,常常能看到菜粉蝶的幼蟲,而在芹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葉上很難看到。于是產生了疑問: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為嗎?他設計如下實驗:1.用涂抹白菜汁液的濾紙與涂抹芹菜汁的濾紙進行對照:2.將菜青蟲放置在按一定規律擺放好的濾紙中間;3.觀察并記錄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1)實驗材料的選擇是否恰當,關系到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如圖所示為菜青蟲發育要經過的幾個階段,為保證探究的可信度,其中最適于選作初始實驗材料的是 。(填“受精卵”、“幼蟲”、“蛹”或“成蟲”)
(2)下圖是實驗材料放置的幾種方式,其中 (填“甲”、“乙”或“丙”)組設置最科學。
(3)在上述實驗中,若觀察到 現象,則可以說明菜青蟲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為。
22、在探究“植物體主要通過什么器官散失水分”的問題時,小金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取A、B、C三個量筒,放在室內陰涼處。A中不放植物,B、C中各放一個生長狀態相同的天竺葵枝條,B去掉所有葉片,C保留所有葉片,每天上午8時,向量筒加水至100毫升。晚上8時記錄液面的刻度,連續5天,測得數據如下表所示。請分析數據并回答問題:
組別 液面刻度(毫升)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A 99.5 99.5 99 99.7 99.3
B 94 96 90 97 92
C 60 62 50 64 60
(1)在五天中,每個量筒每天散失水分的量是不一樣的,由此推斷氣溫最高的是第 天。
(2)在分析天竺葵的莖散失水分時,應選取的實驗組別是 。
(3)小金同學分析上表數據可得到的結論是 。
(4)根據以上結論,分析移栽樹木時剪去部分葉片可以提高成活率的原因是

23、為研究某種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響因素,小徐查閱資料得:用少量的的NaHCO3和BTB酸堿指示劑加水配置的藍色溶液,可隨溶液中CO2的濃度增高而由藍變黃。小徐根據資料配置了藍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變成綠色,之后將等量的綠色溶液分別加入5支試管中,其中4支試管加入生長狀況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閉所有試管。各試管的實驗處理和結果如表:
試管編號 1 2 3 4 5
水草 無 有 有 有 有
據日光燈的距離/cm 20 遮光 100 60 20
50min后試管中溶液的顏色 綠色 黃色 黃色 綠色 藍色
若不考慮其他生物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回答下列問題:
(1)50min后,5號試管溶液顏色變為藍色,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是 ;
(2)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寫2條);
(3)除上述所示的因素外,列舉兩個影響水草光合作用反應速率的因素 。
23、小萌為了探究“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污染對水生生物的影響”,采集了一定數量的青蛙受精卵,分別放入加了煙草浸出液、洗衣液、潔廁靈的稀釋液的培養皿中,定期進行觀察和記錄。實驗方案如表。請根據小萌的實驗過程回答問題:
1號培養皿 2號培養皿 3號培養皿
步驟一 各加入1000mL清水
步驟二 加入10mL煙草浸出液 加入10mL洗衣液 加入10mL潔廁靈
步驟三 各放入50粒大小類似的蛙受精卵
步驟四 把3個培養皿都放在適宜環境中孵化
觀察記錄
(1)該探究實驗的觀察指標是 。
(2)根據單一變量原則,小萌對實驗容器、清水及污染液的量、蛙受精卵及實驗環境進行了控制,本實驗中的變量是 。
(3)小萌在每個容器中放入50粒青蛙受精卵而不是5粒,目的是 。
(4)小萌的實驗方案尚不完善,請指出實驗設計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

24、小寧探究不同濃度青蒿素溶液對綠豆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設計實驗如下:
①取健康、完整、大小均勻的供試綠豆種子,用蒸餾水清洗干凈,用75%的酒精浸潤種子,潤洗后用蒸餾水沖洗1~3次。
②將青蒿素粉劑配置成質量濃度分別為10、20、30、40、50、60(單位:毫克/升)的6組溶液,以清水為對照,浸種12h。
③用蒸餾水清洗處理后的種子1~3次,用濾紙吸干表面殘余的水分,再放入底部鋪有圓形濾紙的培養皿中,每皿均勻放置種子30粒,每組設3個重復,保持皿表面濕潤, 。每天定時定量澆水,以提供種子萌發所必需的水分。
④從放入種子起至第3天,統計發芽率。種苗培養到第7 天測量下胚軸長、芽粗。第14 天測量幼苗根長、株高。所得部分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青蒿素濃度/(毫克/升) 0 10 20 30 40 50 60
幼苗根長/cm 12.4 9.4 9.2 8 7.5 5.9 4.3
幼苗株高/cm 13.5 13.2 12.0 11.4 11.2 10.3 10.1
(1)實驗中,用75%的酒精浸潤種子,目的是 。
(2)步驟③中,應補充的步驟是 。
(3)根據表中綠豆幼苗實驗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25、蟑螂是一種繁殖能力和生命力極強的衛生害蟲,一旦出現,很難驅除干凈。蟑螂到底喜歡什么樣的生存環境呢 學習小組的同學結合實際經驗做出了以下假設:
假設一:蟑螂喜歡潮濕的環境。(生活實例:衛生間的蜂螂數目比臥室多)
假設二:蟑螂喜歡溫暖的環境。(生活實例: )
該小組同學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二,實驗設計如表所示:
組次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環境溫度 5℃ 15℃ 25℃ 35℃ 45℃
其他條件 大小完全相同的容器:_____ ______;各容器內放入品種相同,生長狀況相似的20只蟑螂;相同種類和數量的食物。
活躍程度 不活動 活動很少 活躍 非常活躍 出現死亡
(1)請結合你生活經驗,列舉一個支持假設二“ ”處的生活實例: 。
(2)請將實驗設計環節“ ”處的內容補充完整:______________。
(3)根據實驗數據可得本次實驗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
26、泡菜是經乳酸菌發酵制作的食品,制作過程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過高會影響人體健康。為探究“食鹽水對泡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小柯進行了如下實驗:
【查閱資料】
①乳酸菌適宜發酵的溫度在30℃-35℃。
②泡菜中的亞硝酸鹽是其他雜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的,當乳酸增多時酸性增強,雜菌繁殖會受到抑制。
【制作泡菜】清洗蔬菜→切段晾干→裝壇→加食鹽水→密封發酵
【探究亞硝酸鹽含量的變化】在老師的幫助下,他們獲得了下表數據。請分析回答:
泡菜發酵過程中亞硝酸鹽含量(單位:毫克/千克,發酵溫度:15℃)
組別 鹽水濃度 … 第5天 第7天 第9天 第11天 第13天
甲壇 4% … 3.2 3.8 3.5 3.4 3.2
乙壇 6% … 5.5 4.0 1.8 1.31 1.2
丙壇 8% … 2.0 1.8 1.4 1.1 1.0
(1)此方案設計不嚴謹,還應增設一組實驗,用等量蒸餾水替代鹽水,是為了形成 。
(2)制作泡菜時既要加蓋,還要水封,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分析數據,從健康角度看,應 (提出一條建議)。
(4)小柯在35℃下重復上述實驗,發現相應鹽水濃度和時間下,測定的亞硝酸鹽含量均低于15℃時的數值,請解釋其原因:

27、2022年10月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發表的論文研究表明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能促進塑料聚乙烯降解。因此小金對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促進塑料降解作用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重復實驗多次,實驗結果都相同。
組別 A B C
試管中一次加入的物質 2mL蠟蟲唾液 2mL蒸餾水 2mL蠟蟲唾液
▲ 1mL蒸餾水 1mL5%鹽酸溶液
10g聚乙烯塑料 10g聚乙烯塑料 10g聚乙烯塑料
水浴10分鐘 25℃ 25℃ 25℃
相同時間內塑料減少的質量/g
(1)為了探究酸性條件下蠟蟲冥幼蟲的唾液酶促進塑料降解作用是否有影響,表中▲處應該填 。
(2)將三支試管分別放入25℃的水浴中的原因是 。
(3)據研究表明在酸性條件下,蠟蟲唾液酶對塑料分解作用的效果更好。因此要得到此結論,本次實驗結果是 。
(4)蠟蟲唾液酶能促進聚乙烯降解,小芝認為應該大量培養繁殖蠟蟲冥幼蟲。請問你是否支持小芝觀點,請說明理由 。
28、有些人會在晚上睡前使用手機玩游戲、看新聞等,這樣的習慣好嗎 研究人員對睡前使用手機是否會影響睡眠,進行了如下探究。
①在某大學中選取有睡前使用手機習慣的健康大學生200名,隨機平均分為甲、乙兩組。
②睡前1小時,甲組使用手機,乙組 ?
③持續監測兩組大學生的入睡時間和睡眠質量指數。30天后,統計數據如下:
(注:睡眠質量指數越低,睡眠質量越好)
(1)將步驟②中乙組的“ ”處補充完整: 。
(2)根據實驗結果,研究人員可以得出實驗結論:

(3)研究發現,褪黑素是人體分泌的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具有明顯的晝夜節律,白天(光信號)分泌受抑制,晚上(暗信號)分泌活躍。下圖表示暗信號條件下,人體褪黑素分泌調節的過程。
由此可知,睡前使用手機會對睡眠造成影響的原因是 。
29、酶是生物催化劑,具有高效、專一和易受溫度、pH的影響。某興趣小組欲探究酶的高效性,請根據實驗材料,提出實驗思路,預測實驗結果和結論。
【實驗材料】注射器、試管、試管架、橡膠塞、3%H2O2溶液,2%酵母液,2%FeCl3溶液,蒸餾水(已知酵母菌中含有過氧化氫酶,能催化分解過氧化氫)
實驗思路(其中實驗分組用表格形式表示)
①取三支相同的潔凈試管,編號甲、乙、丙,連接裝置并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在三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3%H2O2溶液3mL,緊塞橡膠塞;
③用三個注射器分別抽取三種不同的試劑,同時加入到三支試管中(如圖);
④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數據;
組別 甲 乙 丙
3%H2O2溶液 3mL 3mL 3mL
試劑的種類 2mL2%酵母液 2mL2%FeCl3溶液 a:
收集10mL氣體所需要的時間/s 34 117 很長
(1)上述表格中a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
(2)檢查上述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

(3)實驗結果與結論:
結論:酶相對無機催化劑,能明顯加快反應的速度,即具有高效性。
反思:①本實驗利用注射器既可以方便添加試劑,還可以 。
②在實驗結束中繪制了三組產物的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請解釋三組實驗氧氣最終的產量相等的原因 。
30、某科研小組為了探究“人飲酒后身體是如何維持穩態”這一問題,做了如下實驗。已知血氧濃度對正常生物體來講應該是維持穩定的,心率的快慢可以表示消耗血氧的快慢,心率陜;血氧消耗快。呼吸速率可以表示增加血氧的快慢,呼吸速率快,血氧增加快。實驗小組選取了玻璃燈魚(一種全身透明的魚類)作為實驗材料,做了下列探究。
實驗目的: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心率和血氧濃度的影響。
實驗步驟:
a.選取大小相同且干凈的小魚缸6個并編號,依次加入等量的清水、濃度為5%、10%、15%、20%的酒精溶液。
b.每個小魚缸中放入3條大小相近且生長狀況良好的玻璃拉拉魚,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觀察并記錄玻璃拉拉魚的心率。
c.重復以上實驗三次,取平均值,結果如下表:
實驗編號 1 2 3 4 5
酒精濃度 0(清水) 5% 10% 15% 20%
心率(次/分) 204 192 168 120 84
血氧濃度 79.67% 80.33% 79.00% 82.33% 79.00%
(1)本實驗選擇玻璃燈魚作為實驗材料而不用水蚤(一種節肢動物)的好處是

(2)根據表格數據得出結論,在酒精濃度為0-20%范圍內,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心率的影響是 ;酒精對玻璃燈魚的血氧濃度的影響是

(3)從維持血氧平衡的角度來講,若玻璃燈魚心率下降,請推測在玻璃燈魚能活著的情況下,酒精對玻璃燈魚的呼吸速率的影響并寫出推理過程

31、水滴落在荷葉上總是聚集在中央凹陷處,順著荷葉表面滾落時會帶走表面的灰塵和雜質,這一現象稱為荷葉“自潔效應”。同學們收集資料并開展實驗,探究荷葉“自潔效應”的原因。
【查閱資料】①荷葉表面有一層蠟質,不溶于水但能夠溶于物質M。
②電子顯微鏡下觀察荷葉上表皮凸起,其上還有更微小的凸起,這些結構可以支撐水滴。
【實驗操作】
實驗一:將一片荷葉分為A、B兩個區域(如圖甲),處理方法及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A區域 B區域
處理方法 用物質M浸泡,5分鐘后取出并擦干
分別滴加清水,觀察水滴在液面上的形狀
實驗結果 水凝聚成半球狀水滴 水凝聚成球狀水滴
實驗二:①觸摸荷葉表面,略感粗糙。進一步制作荷葉橫切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結果如圖乙所示。
②參考實驗一,將一片荷葉分為1、2兩個區域;1區域用刮刀將荷葉表面凸起刮去, 2不做處理,分別滴加清水,觀察水在葉面的形狀。
(1)實驗一中B區域的處理方法是: 。
(2)實驗二的步驟②中若觀察到 ,則說明荷葉表皮結構與“自潔效應”有關系。
(3)基于仿生學,荷葉“自潔效應”在生產、生活中被廣泛應用。如圖丙為防油不粘鍋表面的結構圖,請說明防油不粘鍋能實現不沾的原因:

32、酵母菌在有氧情況下能進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氣的同時在同溫同壓下能產生等體積二氧化碳,而酵母菌在無氧情況下能進行無氧呼吸。科學興趣小組運用如圖實驗裝置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類型。實驗開始時,關閉活塞,觀察甲、乙兩個裝置中著色液位置的變化,實驗環境溫度恒定5℃,實驗數據記錄如表,請分析回答:
實驗時間t/h 0 1 2 3 4 5
甲中著色液移動距離/mm 0 10 20 25 26 26
乙中著色液移動距離/mm 0 0 0 2 7 20
(1)圖乙中液體A應是 ;
(2)實驗中,圖甲中的著色液會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
(3)對比實驗數據推測,圖乙中著色液前期不移動,后期也會移動的原因是

33、某“水稻-大球蓋菇”輪流種植模式如圖所示。為了解該種植模式下氮的循環利用情況,某興趣小組設計實驗如下:將土質均勻、完成水稻收割的 80m 實驗田二等分,其中的1號實驗田在冬天閑置,2號實驗田在冬天栽培大球蓋菇。期間,分別在兩塊實驗田隨機鉆取總面積1m2、深度 20cm的土壤樣本,測得的土壤樣本含氮量如下表:
時間 土壤含氮量(g/kg)
1號實驗田 2 號實驗田
第一年水稻收割后 1.24 1.26
大球蓋菇收獲后 1.36 1.91
(1)將土質均勻、完成水稻收割的80m2實驗田二等分的目的是_______。
(2)根據測得的數據可作出的判斷是_______。
(3)為繼續探究該模式對水稻含氮量的影響,興趣小組第二年繼續在兩塊實驗田按同樣模式種植水稻,并在水稻成熟時分別測量秸稈和籽粒中的氮元素積累量,結果如下表。根據這一結果可作出的判斷是_______。
實驗田 水稻秸稈中氮元素積累量(克/公頃) 水稻籽粒中氮元素積累量(克/公頃)
1號實驗田 81.29 124.13
2號實驗田 104.68 156.09
34、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無機鹽。同學們想了解含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老師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材料:完全營養液、缺氮營養液、濃度適宜的NH4NO3溶液、蒸餾水、同種青菜幼苗若干、相同規格的玻璃器皿若干。各小組對實驗方案進行設計。第一小組的方案如下:①選20株長勢旺盛、大小相似的青菜幼苗,用蒸餾水洗凈根上的泥土,備用。②取2只玻璃器皿,編號甲乙。甲組加入適量完全營養液,乙組加入_,將幼苗隨機均分栽入其中。③將裝置放在溫暖有光通風的環境,并適時給根部通入空氣。④每隔一段時間觀察并記錄幼苗的高度、葉片顏色等生長指標。⑤對所得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請回答:
(1)步驟①中選取幼苗20株的目的是 。
(2)步驟②中乙組加入 。
(3)針對第一小組的方案,第二小組認為可以用濃度適宜的 NH4NO3溶液和等量的蒸餾水做對照,這樣也滿足氮元素的變量控制。但遭到大家的反對,理由是

35、為探究光合作用的場所,小敏進行如下實驗:
①將一盆陽臺上的青菜移到黑暗環境中放置24小時;
②再把該盆青菜放到陽光下照射4小時;
③取該盆中某株青菜上面積相等的莖、葉柄、葉片3個部位,浸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進行水浴加熱,直至葉片完全褪成黃白色;
④取出后用清水洗凈,滴上碘液觀察各部位的顏色變化;
⑤實驗結果:只有葉片部位變藍,青菜的莖、葉柄部位不變藍。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將青菜移到黑暗環境中放置24小時的目的是 。
(2)實驗中選取青菜的莖和葉柄這兩個非綠色部位是為了與葉片進行 。
(3)根據實驗結果,可得出光合作用的場所是 。
(4)小金直接取陽臺上未經暗處理的青菜的莖、葉柄、葉片3個部位,進行脫色處理后,滴加碘液觀察各部位顏色變化,發現全部變藍。得出青菜的莖、葉柄、葉片中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結論。你是否同意小金的結論并說明理由

36、一項研究表明,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與葉片上氣孔密度和氣孔大小等有關。所得數據如下表:
被測植物 平均受害面積(%) 氣 孔
氣孔密度 每個氣孔面積
甲植物 13.5 218 272
乙植物 33.4 162 426
丙植物 57.7 136 556
(1) 該研究說明,植物對二氧化硫的抗性(平均受害面積小的植物抗性大,平均受害面積大的植物抗性小) 與氣孔密度的關系是 , 和每個氣孔面積的關系是 。
(2) 在二氧化硫污染嚴重的地區,最好選擇表中的 植物作為行道樹。
37、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可以用單位面積、單位時間內制造的有機物質量來表示。某同學按下列步驟測量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
①選取n張對稱性良好的樟樹葉片,將每張葉片標記為如圖的A、B兩部分;
②將葉片的A部分作遮光處理,B部分不作處理;
③光照t時間后,在所選的每張葉片A、B的對應部位各截取積為S的小方片,分別烘干,稱得所有A部分小方片總質量為mA,所有B部分小方片總質量mB;
④計算出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
(1)本實驗需要用到的測量儀器有 。(寫出2個)
(2)另一同學認為,上述方法在測量時沒有考慮光合作用產物會運出葉片,這樣會使測量結果存在較大的偏差。為了減小偏差,在步驟②之前對葉片最好的處理方法是 。
A.摘下葉片以切斷葉柄  B.環剝葉柄以切斷篩管  C.破壞葉柄木質部以切斷導管
(3)樟樹葉光合作用速率可表示為 。
38、小明在模擬“口腔中淀粉的消化”的實驗時,設計了如下四組實驗:
試管編號 加入的物質 反應時間 檢測試劑 實驗現象
A組 饅頭(整塊)+2毫升清水 8分鐘 碘液 變藍
B組 饅頭(切碎)+2毫升唾液 8分鐘 碘液 不變藍
C組 饅頭(切碎)+2毫升清水 8分鐘 碘液 變藍
D組 饅頭(整塊)+2毫升唾液 8分鐘 碘液 變淺藍
(1)為了更真實地模擬口腔環境,縮短反應時間,各組實驗在 ℃的水浴中進行。
(2)B組和D組對照,主要是想模擬口腔中 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填寫結構)
(3)結合本實驗現象,簡要解釋“人在吃食物時,總是要分泌唾液”的意義

39、葉片是給植物其他器官提供有機物的“源”,果實是儲存有機物的“庫”。現以某植物為材料研究不同庫源比(以果實數量與葉片數量比值表示)對葉片光合作用和光合產物分配的影響,實驗結果見表1。
表1 項目 甲組 乙組 丙組
處理
庫源比 1/2 1/4 16
單果重(g) 11.81 12.21 19.59
注:甲、乙、丙組均保留枝條頂部1個果實并分別保留大小基本一致的2、4、6片成熟葉
回答下列問題:
(1)分析實驗甲、乙、丙組結果可知,隨著該植物庫源比降低,單果重量 (填“增加”或“減少”)。分析庫源比升高導致果實單果重變化的原因是

(2)為進一步研究葉片光合產物分配原則進行了實驗,庫源處理如下圖所示,結果見表2。
表2
果實位置 單果重(g)
第1果 12.31
第2果 10.43
第3果 8.19
根據表2實驗結果,從庫與源的距離分析,葉片光合產物分配給果實的特點是

(3)綜合上述實驗結果,從調整庫源比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單枝的合格果實產量(單果重10g以上為合格)的是哪一項? 。
A.除草 B.遮光 C.疏果 D.松土
40、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小金同學進行如下實驗操作:
操作序號 操作內容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① 分別向1、2、3號試管中加入2mL1%的淀粉溶液;向4、5、6號試管中加入1mL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 兩兩混合、充分搖勻 1號和4號 2號和5號 3號和6號
③ 加碘液后搖勻 1滴 1滴 1滴
④ 水浴保溫處理5分鐘 0℃ 37℃ 70℃
⑤ 觀察并記錄現象
請根據表格內容分析回答:
(1)本實驗的目的是:探究 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影響;
(2)將上述操作序號按正確操作步驟排序:①→ →⑤(序號可重復);
(3)小金按正確步驟進行操作,最后不會出現藍色的是第 組。
41、已知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能促進子宮發育。研究人員為探究垂體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影響卵巢和子宮的發育,用一批幼鼠做了如下實驗:
組別 處理措施 相同條件下喂養一段時間后,卵巢平均質量/mg 相同條件下喂養一段時間后,子宮平均質量/mg
1 不作處理 68 216
2 A 36 93
3 切除垂體,同時定期注射適量雌性激素 37 219
4 切除垂體,同時定期注射適量促性腺激素 66 218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分組時應將 的雌性幼鼠隨機分成4組,每組10只。
(2)表中第1組是本實驗的 。(填“對照組”或“實驗組”)
(3)表中A處的處理方法是 。
(4)第3組實驗結果產生的原因是

42、小錢吃完西瓜后,將西瓜種子種在花盆里,并提供了適宜環境條件,但過了很長時間,種子仍然沒有萌發。為了研究種子表面殘存的瓜瓤汁是否會影響其萌發,他用不同濃度的瓜瓤汁浸泡種子,記錄了種子的萌發率,結果如下表所示。
瓜瓤濃度/% 0(清水) 1 3 5
種子萌發率/% 80 30 8 0
(1)本實驗中,清水組起 作用。
(2)綜合分析表中的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
(3)以上實驗過程中,小錢為西瓜種子的萌發提供充足的空氣、一定的水分和適宜的溫度等環境條件。根據小錢的實驗,小塘提出了一個問題:(待填)?小錢和小塘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實驗探究,并設計了實驗方案;分別選用三種植物的種子在光照和黑暗中進行培養(其他外界條件都滿足),每種條件下的種子數量都為100粒。一段時間后觀察得出表2的實驗結果,數據為已萌發種子的數量。
條件 萵苣種子 西瓜種子 小麥種子
光照 93 0 93
黑暗 0 92 94
①小塘提出的問題是 。
②不管是在光照還是黑暗處,都有一些小麥種子沒有萌發,可能的原因之一是 。
43、小嘉在學習了微生物發酵的知識后,對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淀粉是否有分解作用產生了疑問,對此,他進行了實驗探究。
【查閱資料】
材料一:碘液是棕色液體,淀粉遇到碘液變成藍色,葡萄糖遇到碘液不變色;
材料二:斐林試劑遇葡萄糖變成磚紅色;斐林試劑遇淀粉不變色。
【實驗材料】
雞蛋蛋花湯、大米湯、花生油、土壤浸出液、無菌水、斐林試劑、碘液、試管若干等。
【實驗過程】
1、取四支相同的試管分別編號 A1、A2、B1、B2。
2、實驗分組及所加試液如表所示:
試管編號 反應物甲 加入物質 驗色試劑 環境條件 實驗現象
A1 3mL 2mL 乙 2mL 碘液 適宜的溫度等
A2 3mL 2mL 丙 2mL 碘液
B1 3mL 2mL 乙 2mL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不變色
B2 3mL 2mL 丙 2mL 斐林試劑 斐林試劑變磚紅色
【反思與交流】
(1)根據小嘉探究的問題,反應物甲應選擇實驗材料中的 作為反應物。
(2)根據實驗現象可知B 試管中加入的物質乙是 ,最終觀察到A 試管中溶液的顏色是 。
(3)小嘉同學根據實驗可得出的結論是 。
44、小科發現掉入濃食鹽水中的綠豆種子一直沒有萌發,于是產生了“綠豆種子在不同種類溶液中發芽情況是否相同”的問題,并開展了相關的探究:
【建立假設】綠豆種子在不同種類溶液中的發芽情況不同。
【實驗步驟】
①準備清水以及濃度均為0.5%的氯化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蔗糖溶液各200mL。
②用4只相同的一次性紙杯,在每個杯子內底部墊上經折疊后的餐巾紙,在4只杯子中分別倒入等量且適量備用的清水、氯化鈉溶液、碳酸氫鈉溶液、蔗糖溶液,然后在杯內餐巾紙上各放5顆相同的綠豆種子,使種子既接觸液體又不被浸沒。
【實驗結果】
實驗用液體 日期 清水 氯化鈉溶液 碳酸氫鈉溶液 蔗糖溶液
第3天 發芽4顆 發芽3顆 發芽1顆 發芽4顆
第4天 發芽5顆 發芽4顆 發芽2顆 發芽5顆
第5天 發芽5顆,胚軸的平均長度2.2cm 發芽4顆,胚軸的平均長度1.1cm 發芽2顆,胚軸的平均長度0.3cm 發芽5顆,胚軸的平均長度3.0cm
第6天 3顆綠豆種子長出新葉 均未長出新葉 均未長出新葉 4顆綠豆種子長出新葉
第7天 1顆綠豆芽長度達到15cm 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 3顆綠豆芽長度達到15cm
【結果分析】
(1)不同種類的溶液對綠豆種子的發芽或生長速度 (填“有”或“無”)影響。
(2)當溶液濃度為0.5%時,最有利于胚軸生長的是物質是 。
(3)為什么綠豆芽在0.5%的氯化鈉溶液里生長較慢?小科通過查詢資料得知,0.5%的氯化鈉溶液濃度過高,導致植株細胞 ,進一步引起細胞死亡,從而植株死亡。
【實驗反思】
(4)小科根據“掉入濃食鹽水中的綠豆種子一直沒有萌發”的現象,除了可以提出“綠豆種子在不同種類溶液中發芽情況是否相同”的問題外,還可以提出
等問題。
45、圖甲中a、b、c分別表示金銀花葉片所進行的某些生理活動,圖乙為其在夏季某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強度的變化曲線,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植物移栽時,往往在陰天和傍晚進行,其主要目的是減弱圖甲中的 (選填“a”“b”或“c”及對應的名稱)。
(2)由圖乙可知,金銀花植株在這天內積累有機物最多的時刻是 時左右。
(3)通過圖乙的曲線Ⅰ發現金銀花在中午12時左右,會出現“光合午休”現象,猜測是因為植物為避免過度失水損傷細胞,使葉片氣孔孔徑開度減小,從而引起CO2供應不足,凈光合速率降低。為探究金銀花產生“光合午休”的具體原因,科研人員測定了同一株金銀花大小相同但向光角度不同的兩種葉片(接收直射光照面積不同)在12時左右的部分指標,結果如表所示(葉片溫度與氣孔孔徑開度有關)。
指標 凈光合速率相對值 葉片溫度(℃) 葉細胞內CO2濃度(mg/L)
直立葉 12.9 37.5 11.0
展平葉 8.8 37.7 11.6
經分析認為,氣孔開度減小引起的葉細胞內CO2濃度不足,不是金銀花“光合午休”的唯一原因,判斷依據是

原來金銀花“光合午休”現象還與葉片中的關鍵物質——D1蛋白(可促進光合作用)含量密切相關。研究表明:強光照會導致D1蛋白含量下降。為緩解金銀花在中午12時左右出現“光合午休”現象,宜采取的措施是 (選填“適當遮蔭”或“補充CO2”)。
46、為探究某品牌洗衣液對土壤生物的影響,3位同學分別進行了以下實驗:將潮濕的肥沃土壤、40條同種蚯蚓平分成兩組,分別放入底部有小孔的同規格容器甲、乙中,置于適宜環境中培養至正常后,每天向甲容器噴灑10mL1%的該品牌洗衣液溶液,向乙容器噴灑等量清水。兩周后,統計甲、乙容器中的蚯蚓存活數量如表。請回答:
組別 兩周后蚯蚓的存活數量
甲杯 乙杯
同學1 12 19
同學2 13 20
同學3 10 19
(1)每一組的實驗蚯蚓需要達到一定的數量,其目的是 。
(2)3位同學的實驗結果有所差異,在進行結果分析時,應取這些數據的 值進行分析。
(3)根據3位同學的實驗結果,能否得出該品牌洗衣液對土壤中各種生物的影響情況?為什么?

47、在底物(反應物)充足的條件下,酶的催化速率與酶濃度呈正相關。植物組織中含有能催化過氧化氫分解的過氧化氫酶,不同植物的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某興趣小組在底物充足的條件下,以常見的果蔬為材料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如下探究:
【實驗步驟】
①制備西瓜、西紅柿、生菜、黃瓜等植物組織的研磨液,分別按相同倍數稀釋得到植物組織“稀釋液”。然后,將若干相同的輕小濾紙片分別浸沒于等量的各種植物組織“稀釋液”內,浸泡相同時間,備用。
②取4個相同的小燒杯,分別加入50mL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過氧化氫溶液,再在同一時間分別放入一片步驟①中準備的濾紙片,并開始計時。
③觀察實驗現象,測量濾紙片從放入到上浮至液面所需的時間。測得數據如下表:
組號 浸泡濾紙片的溶液 上浮至液面所用時間/s
1 西瓜研磨液 5.62
2 西紅柿研磨液 20.00
3 生菜研磨液 2.79
4 黃瓜研磨液 10.31
【實驗分析】
(1)本實驗通過 這一直觀現象來判斷產生氣體的速率,從中比較不同植物組織中的過氧化氫酶濃度是否相同。
(2)根據本實驗的結果可知, 中的過氧化氫酶含量最高。
【實驗反思】
(3)在實驗結束后的討論中,有同學認為步驟①需增設“蒸餾水”浸泡濾紙片,并用這樣的濾紙片再設計一個對照組,其意義是 。
48、藥物普萘洛爾,又名“心得安”,化學式為C16H21NO2,用于治療多種原因所致的心律失常。此外,也可用于心絞痛、高血壓等。腎上腺素和藥物“心得安”都可以影響心理的活動,從而影響動物的代謝水平。學習小組用腎上腺素和“心得安”進行了如下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心得安和腎上腺素對小鼠代謝水平的影響。
【實驗材料】小鼠若干只,腎上腺素,心得安,生理鹽水,注射器,檢測耗氧量的裝置。
【實驗步驟】
①用生理鹽水配制一定濃度的腎上腺素和心得安劑。②選出大小、生長狀況相同的小鼠20只,平均分成4組,A、B、C組小鼠按如表所示注射等量藥劑(用“+”表示),而D組作為對照組應注射 。③將每只小鼠分別置入檢測耗氧量的裝置中,將裝置放在相同環境中,10min后記錄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并求出各組的平均值,結果如圖所示。
組別 注射藥劑種類
心得安 腎上腺素
A +
B

C + +
D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將步驟②補充完整: 。
(2)本實驗中,心得安和腎上腺素對小鼠代謝水平的影響是通過 來體現的。
(3)該實驗結果是否支持“心得安對腎上腺亢進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并說明理由: 。
49、為了探究BRS(一種植物激素)對番茄的光合作用的影響,科研人員設計了A、B、C、D四組實驗,每組選用長勢相似的健壯番茄10株,除光照和BRS激素外,其他影響因素均適宜番茄生長。實驗處理及光合作用速率結果如下:
組別 實驗處理 光合作用速率
A 自然光照 100%
B 自然光照;葉面噴施一定濃度的BRS 99.8%
C 弱光照(25%自然光照) 57.2%
D 72.0%
注:自然光照下測定的光合作用速率為100%,其他數據按照與自然光照下的速率比值記錄。
(1)A、C兩組實驗結果表明 ,其中A組的作用是 。
(2)寫出D組的實驗處理 ,C、D兩組實驗結果表明,弱光環境下,BRS能增強番茄的光合作用。
(3)實驗過程中,須控制哪些外部條件一致? (寫出兩點)。
50、小虞利用如圖裝置探究“什么顏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下是他的實驗步驟:
①按圖組裝三套實驗裝置,并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在容器中分別放入長勢相同的天竺葵,同時分別放入等量的二氧化碳緩沖液(CO2緩沖液可維持裝置內CO2濃度恒定),用記號筆標記紅色水滴的初始位置;
③將裝置分別放在強度相同、顏色分別為綠、黃、紅的光照下,保持環境溫度為25℃;
④3小時候后,測量并記錄紅色水滴移動的距離,并將數據記錄在表格內。
容器 植物 光的顏色 溫度/℃ 液滴移動/mm
A 天竺葵 綠 25 左移1.1
B 天竺葵 黃 25 右移1.5
C 天竺葵 紅 25 右移3.5
(1)本實驗使用的測量工具有計時器、溫度計、 。
(2)實驗通過比較 判斷天竺葵光合作用強弱。
(3)小虞發現A組中液滴向左移動,那么綠光下天竺葵能進行光合作用嗎?小虞增設D組實驗(裝置及溫度和A組相同),黑暗處理,3小時后測量紅色水滴移動的距離。若測得D組的液滴 ,則說明綠光下天竺葵能進行光合作用。
(4)分析比較數據,得出的實驗結論: 。
鞏固練習
1. 2025年,新型病毒(人偏肺病毒)已在全球多個地區出現.可以通過空氣飛沫、密切接觸和大顆粒氣溶膠等方式進行傳播,是一種引起感染的常見病原體之一。
(1)按傳播途徑來劃分,上述肺病屬于   傳染病。
(2)醫生建議保持良好的個人及家庭衛生,勤開窗通風來預防.這項預防措施屬于   。
(3)患者康復后對該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性,該免疫屬于   (選填“特異性免疫”或“非特異性免疫”)。
2.小塘在課外了解到:當免疫系統活躍時,身體會優先將能量用于對抗感染而非消化食物。他猜想,發燒時患者食欲不振,除了這一原因外,還可能是異常的體溫降低了體內酶的活性。為驗證猜想,小塘用乳白色蛋白液(含不溶性物質)和胃蛋白酶溶液進行實驗。已知乳白色蛋白液中的不溶性物質可被胃蛋白酶分解為可溶性的氨基酸(溶液變澄清)。實驗步驟如下:
①配制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酶溶液備用。
②取胃蛋白酶溶液于試管中,滴加一滴稀鹽酸;另取乳白色蛋白液于另一試管。
③將兩試管置于恒溫水浴中加熱5分鐘,隨后混合并繼續水浴15分鐘后,記錄現象。
④分別調整水浴溫度為為38℃、39℃、40℃、41℃、42℃,重復步驟②和③。
(1)本實驗中不選用淀粉溶液和胃蛋白酶進行實驗,是因為酶具有   性。
(2)步驟②中滴加一滴稀鹽酸,目的是   。
(3)實驗中,先將胃蛋白酶溶液和乳白色蛋白液在37℃水浴加熱5分鐘,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   。
(4)本次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小塘認為,該現象不能說明發燒時的體溫變化對胃蛋白酶的活性影響不大。你是否贊成并說明理由   。
3.為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和產物”,小虞同學用天竺葵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
(1) 步驟①的目的是   。
(2)步驟④中,大燒杯中的M液體和小燒杯中的N液體依次是____(填字母)。
A.酒精、酒精 B.酒精、清水 C.清水、酒精 D.清水、清水
(3)若實驗操作規范正確,在步驟⑦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
(4)為了進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該小組的同學選取圖①中某一正常生長的葉片黑暗處理一晝夜,先切斷主葉脈,隨后光照4小時,再進行淀粉檢驗,該實驗設計基于的假設是   。
4.微塑料污染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某興趣小組為研究不同濃度微塑料溶液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選擇綠豆種子進行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I.將微塑料顆粒研磨成粉末,配制成濃度分別為0%(清水)、0.05%、0.1%、0.2%的溶液。
Ⅱ.選取經發芽率測試合格的同一批次、飽滿無破損并消毒后的綠豆種子40粒,隨機分為A、B、C、D四組,每組10粒。
Ⅲ.將種子放入墊有濾紙的培養皿中,分別加入等量對應濃度的微塑料溶液,置于25℃恒溫培養箱中。
IV.每天觀察記錄每組種子萌發總數(胚根突破種皮視為萌發)及第5天后的平均根長,連續觀察5天。實驗結果如下表,請回答:
組別 微塑料溶液濃度 第1天萌發總數 第2天萌發總數 第3天萌發總數 第4天萌發總數 第5天萌發總數 平均根長 (cm)
A 0% 2 5 8 10 10 5.2
B 0.05% 1 3 6 8 9 4.1
C 0.10% 0 1 3 5 7 2.8
D 0.20% 0 0 0 1 2 1.3
(1)實驗設置的對照組是   組。
(2)將綠豆種子置于“25℃”恒溫箱中培養的原因是   。
(3)興趣小組認為微塑料會阻礙植物根系的正常發育,并影響植物生長。結合表分析,其依據是:   。
(4)結合實驗結果分析,若微塑料隨雨水進入農田,除農作物根系發育受抑制外,可能還會造成哪些生態危害    (寫出一種)。
5.螺螄粉是風靡全國的網紅食品,其重要配菜是酸筍。小科同學對酸筍發酵很感興趣,于是設計并進行了以下實驗:
第一步 將新鮮竹筍洗凈,切絲,煮熟。
第二步 對發酵罐體進行高溫處理,然后★放置,其他條件相同且適宜。
第三步 A 組 B組 C組
用1%的食鹽水腌制 用7%的食鹽水腌制 用12%的食鹽水腌制
實驗結果 第3天酸化, 第11 天出現腐臭 第11天酸化,第30天出現腐臭 酸化不明顯, 第60天出現腐臭
(1)該實驗探究的目的是研究   對酸筍發酵快慢的影響。
(2)實驗第三步要對發酵罐體進行高溫處理的目的是   。
(3)第三步“★”表示的放置方式是   (選填“密封”或“敞開”)。
(4)根據實驗結果分析,酸筍腌制如何實現迅速酸化并適當延長保存時間:   。
6. 某科研人員研究了睡前長時間使用手機對睡眠質量的影響。選取200名睡前習慣使用手機的健康人群,隨機均分成甲、乙兩組,甲組睡前1小時可自由使用手機,乙組睡前1小時不使用手機,30天后測得結果如圖1。
(1)設置甲組的目的是   。
(2)分析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3)研究發現,褪黑素是人體分泌的一種促進睡眠的激素,下圖表示暗信號條件下人體分泌褪黑素的過程。
①此反射活動中的效應器是   。
②結合圖2中褪黑素的分泌情況,請對青少年的入睡時間提出合理建議:   。
7.小龍用購買的唾液淀粉酶來探究溫度對該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實驗過程如下:
①取2支試管,分別標記為A 和B,向A試管內加入2毫升溶質質量分數為0.5%的淀粉溶液,滴加2滴碘液,搖勻;向B試管內加入2毫升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唾液淀粉酶溶液。
②將2支試管置于水溫為37℃的水中,水浴5分鐘后,將B 試管中的唾液淀粉酶溶液倒入A 試管,搖勻后繼續在37℃水浴中保溫并計時,直至藍色褪盡。
③換用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1.5%、2.0%的唾液淀粉酶溶液,重復實驗步驟①②。
④將上述實驗水浴溫度分別設定為50℃、75℃,重復實驗步驟①~③。記錄并整理數據如表。
酶溶液溶質質量分數 溫度 褪色時間 1.0% 1.5% 2.0%
37℃ 275秒 137秒 124秒
50℃ 46秒 40秒 26秒
75℃ 77秒 51秒 42秒
(1)實驗中通過   來判斷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大小。
(2)步驟②中將A、B試管分別在37℃水浴中保溫5分鐘,再將其內物質混合的目的是   。
(3)在本實驗基礎上,小龍想更精確地知道唾液淀粉酶發揮催化作用的最適溫度,他接下來的操作是   。
(4)從實驗數據可知,唾液淀粉酶溶液濃度不同,其活性大小也不同,那么淀粉溶液濃度是否會影響其活性。小龍欲在上述實驗基礎上繼續探究淀粉溶液濃度對其活性的影響,請寫出簡要的設計思路。   。
8.發燒時,食欲不振是因體溫升高抑制了酶活性的緣故嗎 興趣小組同學用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酶溶液進行實驗。
【查閱資料】1.乳白色蛋白液中的不溶性物質可被胃蛋白酶分解,溶液變澄清。
2.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腋溫≥37.3℃或口溫/耳溫≥37.5℃作為發熱的閾值
【實驗方案】如下表所示:
步驟 A 組 B 組 C組 D組 E 組 F 組
試管a、b 試管a、b 試管a、b 試管a、b 試管a、b 試管a、b
第1步 a:加入2mL 胃蛋白酶溶液和____b:加入2mL 乳白色蛋白液
第2步水浴5min 37℃ 38℃ 39℃ 40℃ 41℃ 42℃
第3步 各組a試管溶液倒入同組試管b中充分搖勻,放回原水浴
第4步水浴15min 37℃ 38℃ 39℃ 40℃ 41℃ 42℃
實驗現象 變澄清 變澄清 變澄清 變澄清 變澄清 變澄清
請回答:
(1)本實驗不選用淀粉溶液和胃蛋白酶進行實驗,是因為酶具有   性。
(2)為了模擬胃的酸性環境,第1步還需加入____。 (填字母)
A.1mL清水 B.1mL1%鹽酸溶液 C.1mL0.9%鹽水
(3)本實驗采用兩次恒溫水浴處理,能否略去第2步操作 說說你的觀點和理由:   。
(4)根據實驗現象,小科認為,發燒時體溫變化對胃蛋白酶活性影響不大。你是否贊成,請說明理由:   。
9.酶是一種十分神奇的物質,生物體內的許多生物化學反應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進行的。小舟同學設計實驗對影響酶的催化因素進行了研究,實驗記錄如下表所示。請根據表中信息回答:
步驟 實驗過程 1號試管 2號試管 3號試管
1 注入1%的淀粉溶液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2 在設定溫度下保溫5分鐘 37℃ 37℃ 0℃
3 注入新鮮稀釋的唾液,攪拌均勻后繼續保溫 2毫升 2毫升 2毫升
4 加入鹽酸調節pH值 7 2 7
5 滴加碘液 1滴 1滴 1滴
6 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未出現藍色 未出現藍色 出現藍色
(1)本實驗研究的是   和pH值對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的影響;
(2)實驗中,2號試管并未出現藍色,原因可能是   ,對此我們可以對實驗步驟進行改進,具體調整方法是   ;
(3)若要分析低溫度抑制酶的活性是否能恢復,需要對3號試管進行的下一步操作是   。
10.當前研究發現現代人類的平均體溫從37℃逐漸下降至約36.6℃,遠低于傳統的37℃,這一趨勢在近200年內尤為明顯。酶是生物體內的催化劑,其活性受溫度的影響顯著,體溫下降會不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 為此某興趣小組研究淀粉酶在37℃和36℃時對淀粉的催化作用的影響。
(1)興趣小組設計兩種方案,方案一:按①⑤⑥步驟順序進行;方案二:按②③④⑤⑥步驟順序進行。請選擇合理的方案   (選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①選取甲、乙兩支試管分別都加入2mL 淀粉溶液和1mL新鮮的淀粉酶溶液,甲試管置于37℃水浴中,乙試管置于36℃水浴中,5分鐘。
②選取甲、乙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淀粉溶液,甲試管置于37℃水浴中,乙試管置于36℃水浴中,5分鐘。
③選取丙、丁兩支試管分別加入1mL新鮮的淀粉酶溶液,丙試管置于37℃水浴中,丁試管置于36℃水浴中,5分鐘。
④將丙試管中的液體加入到甲試管中,丁試管中的液體加入到乙試管中,分別混合均勻,然后甲試管置于37℃水浴中,乙試管置于36℃水浴中,10分鐘。
⑤用分光光度計 (對淀粉含量定量分析的儀器),每隔2分鐘檢測淀粉的含量。
⑥多次重復實驗,統計并處理數據。
(2)選擇正確方案后,處理數據如圖所示。興趣小組認為,溫度對酶的催化作用有影響,據圖分析其依據是   。
(3)此實驗能否得出37℃就是該淀粉酶的最適溫度并說明原因   。
(4)研究表明,體溫每下降1℃,免疫力可能降低30%左右。下列造成人類的平均體溫下降的可能原因有____。
A.體力勞動減少,代謝減緩
B.恒溫環境的普及,造成身體自主產熱能力降低
C.醫療水平提高,傳染病減少,導致炎癥發熱的現象減少
11.車厘子營養豐富,但不易貯藏,采摘后易出現果皮褐變和腐爛變質等現象。因此車厘子的保鮮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小柯通過觀察不同CO2濃度下車厘子的變化情況來探究最佳貯藏條件。
[實驗操作]:隨機選取顏色均勻、無病蟲害和無機械損傷的車厘子果實4箱(每箱3kg)并標記為A、B、C、D。各箱氣體比例分別為A組 B組 C組 其余成分為N2;D組未經處理。四箱車厘子均貯藏在4℃溫度下,每5天隨機選取30個果實測定相關指標。數據記錄如下圖所示:
(1)D組在本實驗中的作用:   。
(2)分析圖甲信息可得出本實驗二氧化碳濃度為   時貯藏的車厘子品質最佳。
(3)果實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與其褐變有關,結合分析圖甲、乙信息可推測,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對果實的褐變起   (選填“促進”或“抑制”)作用。
(4)實驗中氧氣含量不能為0,是為了防止其進行   產生酒精而影響品質。
12.氧氣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人類對制取氧氣的探究從未止步。請回答下列問題:
【自然界制氧】光合作用是自然界生物制氧的主要途徑。
【實驗室制氧】實驗室常用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制取氧氣。
(1)①圖甲是三種利用雙氧水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圖甲中C裝置優于 A、B兩種裝置的地方是:   ;
②檢查裝置C的氣密性時,用止水夾夾住右側導管后,將注射器活塞拉至一定位置,然后松開,若觀察到   ,則說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2)收集氧氣時,能用排水法收集所生成的氧氣,是因為   ;
【空間站制氧】我國空間站制氧與上述兩種方式均有所不同。如圖乙所示為我國天宮空間站制取氧氣的原理圖。空間站氧氣循環再生過程中需要定期補充的物質是   。
13.草莓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豐富。草莓植株在秋季日照縮短且氣溫降至5~10℃時開始休眠,出現新葉變小、老葉變紅或紫、植株矮化、光合作用減弱等現象。研究人員在溫室大棚中以“紅顏”草莓植株為實驗材料,嘗試通過改變二氧化碳濃度來探索打破草莓植株休眠的條件,實驗過程如下:
①挑選一定數量的草莓植株,隨機均分為三組;
②將三組草莓植株分別放入三個實驗箱,置于每天8小時光照、溫度和濕度均適宜的同一環境中,控制實驗箱中二氧化碳的濃度;
③在第0、10、20、30、40天,從每組隨機取3 株草莓植株,測定并記錄其單葉面積和柵欄組織厚度,并取其平均值;
④多次重復實驗,統計并處理實驗數據,結果如下表所示:
組別 處理方式 單葉面積/cm3 柵欄組織厚度/μm
1 日光照8小時+二氧化碳濃度正常 43.54 70.6
2 日光照8小時+二氧化碳濃度600ppm 48.91 83.4
3 日光照8小時+二氧化碳濃度 1000ppm 59.29 109
(1)步驟②中,將草莓植株置于劃線部分描述條件的環境中,目的是   ;
(2)為減少實驗材料差異對實驗結果的影響,應挑選一定數量   相近的草莓植株進行實驗;
(3)根據實驗結果分析,第3組處理的方式更有利于打破草莓植株休眠,依據是   ;
(4)請你從草莓植株生長環境條件推測,打破草莓植株休眠的措施還可以是   。 (寫出一點即可)
14.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子葉在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期中的作用,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取5粒菜豆種子,平均分成五組(一~五),浸入水中24小時,讓其萌發。
②選擇其中4組種子,在萌發的不同時間除去子葉。
③兩周后,收集所有幼苗,烘干,稱量干重(主要是有機物質量),所得結果如表所示。
組別 時期 處理方法 平均干重(克/株)
一 全程 不除去子葉 4.3
二 種子萌發期 在萌發期的第4天除去子葉 0.7
三 在萌發期的第7天除去子葉 1.8
四 幼苗生長期 在生長期的第10天除去子葉 4.0
五 在生長期的第13天除去子葉 4.3
(1)菜豆種子浸種時間不能太長,否則種子會因缺少   而死亡。
(2)各實驗組中都只用了1粒種子,為使實驗結論更加可靠,你認為應如何改進實驗    。
(3)通過該小組記錄下來的結果,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
(4)圖乙表示在自然狀態下,完整的種子從萌發到長出葉子開始光合作用一段時間后干重和濕重的變化,其中可表示有機物(營養物質)質量變化的是曲線   (填“1”或“2”)。
15.小科為了研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進行了如下實驗:
①空盒子里裝入土。
②在甲、乙區域的土壤上灑上水,使其濕潤。
③在甲、乙、丙、丁四個區域均勻的各撤上20粒干燥、同品種的玉米種子。
④用黑紙板把乙、丁蓋上,放在20℃左右的環境中。一周后拿掉黑紙板,觀察種子的萌發情況。
區域 甲 乙 丙 丁
種子發芽數(粒) 19 18 1 1
(1)實驗中所用到的玉米種子除不處于休眠期的同品種的活種子外,還應相同的是   。
(2)小科設計甲和乙兩個實驗區域,基于的假設是   。
(3)對比甲和丙的玉米種子的萌發數量,可以得出:   。
(4)根據實驗結果可知:要使儲藏的種子不發芽,最簡單有效的辦法是   。
16.藍莓被譽為“漿果之王”,具有提高視力、延緩衰老等多種功效。為了探究藍莓種子的萌發是否會受到種植環境pH的影響,某研究小組設計了如下實驗。
①分別配制pH 為3.0、4.0、5.0、6.0、7.0、8.0的6組營養液;
②將20粒藍莓種子用pH為3.0的營養液浸泡24h;
③將種子均勻放置于帶紗布且滅菌的1號培養皿中,并添加pH為3.0的營養液,保持紗布濕潤;
④換用不同pH的營養液,重復步驟②-③;
⑤將6個培養皿置于25℃的恒溫培養箱中培養并觀察統計種子的萌發率,繪制結果如圖。
(1)為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在本實驗中需要控制相同的量有   。 (寫出一點)
(2)寫出步驟①中用pH試紙測定溶液 pH的操作方法   。
(3)步驟③中保持紗布濕潤的目的是   。
(4)如圖為pH對藍莓種子萌發率的影響情況,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17.野生華重樓分布于我國西南高海拔林區陰濕環境,是云南白藥等中成藥的關鍵原料。因過度采挖、種子休眠期長及自然出苗率低等原因,其野生資源瀕臨枯竭。為解決資源保護與藥用需求矛盾,發展人工栽培技術成為關鍵路徑。為此,科研人員并展了如下實驗:
實驗一:利用通陰網對華重樓進行人工遮陰栽培,比較不同遮陰度下,華重樓葉綠素相對含量和凈光合速率,結果如圖甲所示。
實驗二:探究華重樓種子不易萌發的原因,其實驗思路及結果如下:
①取華重樓種子的種皮,研磨、過濾并稀釋,制成不同濃度的種皮提取液。
②用等量的不同濃度的種皮提取液和蒸餾水分別浸泡白菜和小麥種子。
③為浸泡后的白菜和小麥種子提供適宜的環境條件,48小時后統計其萌發率,結果如下表。
  蒸餾水 華重樓種皮提取液濃度(g/mL)
0. 02 0. 04 0. 06 0. 08
白菜種子萌發率 (%) 97. 78 100.00 96. 67 94. 44 25. 56
小麥種子萌發率 (%) 50. 00 58.00 46. 00 44. 00 35. 33
圖乙
(1)根據實驗一的結果,建議選擇遮陰度為70%的條件進行人工栽培,原因是   。
(2)設置“蒸餾水”組別的目的是   。據實驗二的結果推測,華重樓種子不易萌發的原因可能是   。
(3)為了解決華重樓種子不易萌發的問題,小樂提出可將其嫩莖切成碎 片培育成胚狀體,再用營養物質等將其包裹起來,制成如圖乙所示的人工種子,進行播種。則人工種子的胚狀體與天然種子中的   功能相近。
18. 酵母菌在營養物質豐富、溫度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呼吸作用,產生氣體,從而使饅頭變得松軟多孔。為了探究影響酵母菌呼吸作用強弱的因素,小科進行了下列實驗:
①取4支試管,分別編號為A、B、C、D。在A、B、C試管中分別加入適量且等量的蔗糖、食鹽、小蘇打,D試管不做處理。
②在燒杯中倒入100毫升約40℃的溫水,并加入2勺干酵母,用玻璃棒攪拌,制成酵母液。
③將配制好的酵母液分別倒入上述4 支試管,每支試管約 25 毫升,并在4 支試管口分別套一個等大的氣球,振蕩試管。
④將這4支試管同時放入裝有200 毫升、40℃溫水的水槽中進行恒溫水浴10分鐘,如圖1所示。
(1) D 試管起   作用。
(2)實驗中通過   反映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強弱。
(3)上述實驗是為了探究   對酵母菌呼吸作用強弱的影響。
(4)小科利用上述實驗裝置進一步探究了溫度對酵母菌呼吸作用強弱的影響,并繪制了如圖2所示的曲線,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19.如表為“探究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的實驗設計,請根據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實驗組別 種子的數量(粒) 種子所處的環境(其他外界條件均適宜并相同)
A 20 培養皿底部墊有浸濕的紗布,溫度 20 ℃
B 20 培養皿底部墊有干燥的紗布,溫度 20 ℃
C 20 培養皿底部墊有浸濕的紗布,溫度 5℃
D 20 培養皿中的種子被水淹沒,溫度 20 ℃
(1)探究“溫度”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應選用編號為    的兩組做對照實驗。
(2)用A組與B組進行對照,探究的是   。
(3)若要探究“種子萌發是否需要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請你幫助完成下面的實驗。
第一步:配制營養液;
第二步:取兩個燒杯編號甲、乙之后,各墊上紗布,再各放入20粒飽滿種子;
第三步:定期往甲燒杯中滴加5mL營養液,往乙燒杯滴加   ,并將其置于相同且適宜的環境下;
第四步:幾天后觀察萌發情況。
如果種子萌發并不需要從外界吸收營養物質,則預期的實驗結果是   。
20.利用植物的生物過程來吸收二氧化碳,是凈化最安全和最有效的方法。為探究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與光照強度的關系,科技小組進行了以下實驗:
實驗材料:生長狀況相同的某植物多株,二氧化碳測量儀,不同功率的光源(模擬不同光照強度),遮光設備等。
實驗步驟:
① 將多株植物等量分成 A、B、C、D 四組。
② 將四組植物分別放置在初始二氧化碳濃度相同.光照強度不同的密閉環境中,設置為A到D組光照強度依次增強。
③ 利用二氧化碳測量儀,每隔1小時測量并記錄一次四
組密閉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測量時間為 8 小時。實驗將測得數據繪制如右圖,請根據上述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設置了不同四組的目的是   。
(2)根據實驗數據,可以得出這種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   。
(3)若實驗中發現D組植物在8小時后CO2 濃度維持不變,其原因可能是   。
(4)為了使實驗結果更準確,在實驗過程中還需要控制哪些相同的條件
   。 (寫出兩點)
21. 痛風,擁有若稱霸江湖的名號一一痛中之王。痛風屬于生活方式病,常見于中青年男性,經常在外就餐和點外賣,喜食火鍋、海鮮、啤酒、飲料、甜食等的人,都是痛風發病的主要人群,青少年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高尿酸血癥是產生痛風的主要原因。人體內含有嘌呤物質,上述食物中也含有較多嘌呤,這些嘌呤在人體內分解產生尿酸(以尿酸鹽的形式存在),當體內尿酸過多時(高尿酸血癥),就會導致痛風。E是治療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常用藥物,為了研發新的藥物,研究人員對天然化合物F的降尿酸作用進行了研究。以下是實驗步驟:
①給正常大鼠漲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劑,獲得若干只高尿酸血癥大隊。
②將患高尿酸血癥的大鼠平均分成A、B、C三組,A組正常飼養,B組添加藥物E,C組添加與E同劑量的天然化合物。
③一段時間后,檢測三組大鼠血清中尿酸鹽含量,結果如圖所示。
請根據上述材料和實驗,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血液中尿酸鹽經腎臟中的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進入   ,形成原尿。原尿經過腎小管時,過多的尿酸鹽通過   作用重新進入血液,導致高尿酸血癥。
(2)若干只高尿酸血癥大鼠平均分成三組,除藥物外其他條件相同,目的是   。
(3)A和C、B與C的對照結果可以說明   。
(4)分析痛風的發病原因,你對青少年的飲食有什么建議?   。
22.某興趣小組為了檢驗光合作用的產物,進行了如圖所示的實驗,實驗步驟如下:
①取一個透明塑料瓶,在瓶蓋上扎一小洞,并將注射器針孔插入小洞中,周圍用膠密封。
②在塑料瓶中加入20mL雪碧(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 ,加水至水位線,上方預留30mL空氣,并加入若干豌豆苗,使葉片交錯不重疊(如圖1所示)。
③擠壓瓶身,瓶身變扁,使液體與瓶口齊平,排出多余空氣,并擰緊瓶蓋(如圖2所示)。
④在太陽下照射五到六小時,瓶身逐漸恢復原狀(如圖3所示)。
⑤檢驗氣體時,先取出針簡的活塞,再擠壓瓶身,將氣體擠入針筒,將帶火星木條伸入針筒。
(1)若觀察到針筒內帶火星的木條復燃,則該氣體是   。
(2)步驟③中擠壓瓶身,使液體與瓶口齊平,排出多余空氣,該操作目的是   。
(3)瓶內加入若干豌豆苗后,使葉片交錯不重疊的目的是為了   。
(4)若要檢驗光合作用是否制造淀粉,則豌豆苗在放入塑料瓶前,還需進行   處理。
23.專家表示,人在感染新冠病毒時,比較常見的癥狀是發燒。發燒時,身體中的酶的活性會降低,從而導致食欲不振。為驗證該說法,小舟配置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內含胃蛋白酶)備用。已知乳白色蛋白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質,該物質可以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為可溶性的氨基酸(變澄清)。具體實驗方案如下:
①利用37℃水浴裝置完成以下實驗:
②分別改變水浴溫度為: 重復上述實驗,并記錄現象。
(1)結合實驗方案分析,本實驗研究的問題是   。
(2)本次實驗中滴加1滴稀鹽酸目的是   。
(3)實驗中,然后將其混合后水浴加熱的原因是 。
(4)實驗結果顯示,所有溫度下的乳白色蛋白液都變澄清了。為便不同組的實驗結果出現差異,在不改變溫度設置的前提下,可調整的措施有   。
24.痛風,擁有若稱霸江湖的名號一一痛中之王。痛風屬于生活方式病,常見于中青年男性,經常在外就餐和點外賣,喜食火鍋、海鮮、啤酒、飲料、甜食等的人,都是痛風發病的主要人群,青少年發病率也在不斷增加。高尿酸血癥是產生痛風的主要原因。人體內含有嘌呤物質,上述食物中也含有較多嘌呤,這些嘌呤在人體內分解產生尿酸(以尿酸鹽的形式存在),當體內尿酸過多時(高尿酸血癥),就會導致痛風。E是治療高尿酸血癥和痛風的常用藥物,為了研發新的藥物,研究人員對天然化合物F的降尿酸作用進行了研究。以下是實驗步驟:
①給正常大鼠漲服尿酸氧化酶抑制劑,獲得若干只高尿酸血癥大隊。
②將患高尿酸血癥的大鼠平均分成A、B、C三組,A組正常飼養,B組添加藥物E,C組添加與E同劑量的天然化合物。
③一段時間后,檢測三組大鼠血清中尿酸鹽含量,結果如圖所示。
請根據上述材料和實驗,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血液中尿酸鹽經腎臟中的腎小球的濾過作用進入   ,形成原尿。原尿經過腎小管時,過多的尿酸鹽通過   作用重新進入血液,導致高尿酸血癥。
(2)若干只高尿酸血癥大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峰市| 吉隆县| 鄂尔多斯市| 沭阳县| 赤城县| 锡林郭勒盟| 清涧县| 北辰区| 平乡县| 紫云| 织金县| 丰顺县| 旌德县| 呼和浩特市| 扎鲁特旗| 台北县| 巫山县| 大安市| 大理市| 泰来县| 定日县| 高邑县| 连城县| 札达县| 苏尼特右旗| 永安市| 綦江县| 隆子县| 杂多县| 永仁县| 红原县| 沈丘县| 福州市| 汾阳市| 和政县| 闽侯县| 临沧市| 商都县| 芦溪县| 枣阳市| 灵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