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三中考第三次適應性練習 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請將姓名、準考證號用0.5毫米黑色水筆填寫在答題卡規定位置。2.請將試題的答案寫在答卷上,不要寫在試題上。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請將答案填涂在答題卷相應的位置,每小題1分,共24分)1.“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表明,中華文明起源地涵蓋了整個黃河、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在長期交流互動中兼收并蓄,最終融匯凝聚出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的文明核心。這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具有的特點是( )A.源遠流長,綿延不斷 B.多元一體,核心引領C.超大規模,世界領先 D.滿天星斗,各放異彩2.在睡虎地秦簡《田律》中記載:如果下了及時的雨和谷物抽穗,應即書面報告受雨抽穗頃數,如有旱災、暴風雨、害蟲等災害損傷了禾稼,也要報告受災頃數。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在八月底以前傳送。材料實質上反映出秦朝( )A.災害頻發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B.政府鼓勵農業發展C.政府關注災害上報 D.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3.《漢書·食貨志》記載了這樣一項規定:“膽敢私自鑄造鐵器或者煮鹽的人,被罰左腳戴鐐銬,將鑄造的鐵器或者煮好的鹽沒收”。該項法規的記載能夠佐證當時( )A.懲處貪官污吏 B.統一調配物資 C.實行鹽鐵官營 D.廢除嚴刑峻法4.有學者認為:如圖為我國古代地方權力強弱變化圖,較為正確的是( )A. B. C. D.5.以下三幅圖中人口密度的變化反映出( )A.中外交流頻繁 B.疆域面積擴大 C.經濟重心南移 D.政治中心南移6.時間軸是研究歷史的重要方式。下列史實與圖示中“?”相對應的是( )A.曲轅犁 B.重文輕武 C.廠衛制度 D.駐藏大臣7.清初,徽調、漢調、昆曲、秦腔等一些劇種在北京“百花爭艷”。道光年間,在吸收這些劇種的優點和特長的基礎上,京劇正式產生。京劇的形成過程反映了( )A.政治中心對文藝的集聚與融合 B.專制統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C.北京城戲劇創作水平全國領先 D.地域特色文化不適應時代需求8.下面是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部分內容,二者的共同點包括( )太平天國運動 義和團運動1860年,李秀成率軍攻克杭州,進攻上海,先后在松江、青浦兩地擊敗洋槍隊。1862年,太平軍擊斃洋槍隊頭目美國人華爾 1900年,義和團在廊坊一帶阻擊八國聯軍,聯軍死傷多人,被迫撤回天津。天津的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烈的爭奪戰A.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 B.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C.提出“扶清滅洋”口號 D.維護了清政府統治9.有人說,洋務運動“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舊物”、“只想新其貌,不想新其心”。其中“握舊物”和“新其心”中的“舊”與“新”的對象分別指的是( )A.舊式武器和新式武器 B.舊的制度和新的制度C.舊的制度和新式武器 D.舊式武器和新的制度10.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文明論概略》就社會轉型的問題說:“汲取歐洲文明,必須先其難者而后其易者,首先變革人心,然后改變政令,最后達到有形的物質。按照這個順序做,雖然有困難,但是沒有真正的障礙,可以順利達到目的。倘若次序顛倒,看似容易,實則不通。”如此推理,近代中國近代化進程應該走的道路是( )A.政治革命——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 B.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政治革命C.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政治革命 D.新文化運動——政治革命——洋務運動11.如下是1882年9月上海《申報》報道的社會現象,這說明了( )《申報》記載:“即如公司一端,人見輪船招商與開平礦務獲利無算,于是風氣大開,群情若鶩,期年之內效法者十數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爭購之,以得票為幸。”A.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B.洋務運動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C.民國時期社會各界積極籌資發展實業 D.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實業救國”思潮興起12.1911年,上海的一首竹枝詞寫道:“武昌起義眾心驚,報館齊張革命聲。爭向門前探捷報,望平街上路難行……但看某城光復矣,眉飛色舞竟忘餐。”這表現出民眾( )A.推動了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B.支持辛亥革命C.反對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D.聲援北伐戰爭13.根據下表學習內容判斷,該同學學習的主題是( )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中國共產黨誕生A.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D.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14.1949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志。與之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南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八七會議 D.古田會議15.歷史學家費正清說:“中國的革命正是由這樣兩種夢想推動著:一是愛國主義者想看到一個新中國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的地位,消除古代舊有的社會差別。”把第一種、第二種夢想變為現實的標志分別是( )A.新中國成立、土地改革的完成 B.十一屆三中全會、土地改革的完成C.新中國成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6.據河源市《和平縣二輕工業志》載:“1951年初,縣城有15個紙傘手工業者入股辦社,30元一股,貸款800元,定名‘雨具生產合作社’。”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紙傘制作技藝,傳承傳統文化 B.集中零散手工業者,推動集體生產C.完善企業股份制度,增加經濟收益 D.吸引大量外來投資,擴大生產規模17.小明上網搜索關鍵詞:頒布于公元前450年、涉及訴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小明研究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 C.《大憲章》 D.《法理概要》18.14世紀歐洲出現了一種按照分工協作原則建立起來的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工場主投資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進行生產,將制成品帶到市場上銷售獲得利潤,工人則獲得勞動報酬。這種生產組織方式是( )A.手工作坊 B.租地農場 C.手工工場 D.現代工廠19.《全球通史》中寫道:“西班牙人給美洲帶來橄欖樹和歐洲的葡萄樹……作為回報,印第安人貢獻出玉米和馬鈴薯……動植物的交換并不限于歐亞大陸和南北美洲之間,整個世界都曾卷入這種交換中。”與材料所述相關的事件是( )A.文藝復興 B.新航路開辟 C.資產階級革命 D.工業革命20.孟德斯鳩認為,“如果司法權不同立法權和行政權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下列文件實踐這一思想的是( )A.《新法典》 B.《權利法案》 C.1787年美國憲法 D.《人權宣言》21.史家評價拿破侖:“拿破侖致力于掃除舊秩序。貴族和教士失掉了他們的特權,拿破侖大軍開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寬容的原則就傳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傳播成為許多歐洲國家自由傳統發展的重要一環。”史家之所以這樣評價是因為拿破侖( )A.推翻了西歐各國的專制統治 B.動搖了西歐舊制度的基礎C.推動了歐洲啟蒙運動的興起 D.建立起對西歐的殖民統治22.19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大工人為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提高政治地位積極進行斗爭,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迫切需要革命理論的指導,這一革命理論出自( )A.《權利法案》 B.《獨立宣言》 C.《人權宣言》 D.《共產黨宣言》23.1921年,列寧承認:“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我們的任務就是經商做買賣”,這一認識( )A.推動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 B.調動了士兵們的戰斗積極性C.標志蘇聯模式的最終形成 D.是對農業集體化經驗的總結24.有學者這樣評論二戰后出現的某國際組織:“它試圖在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性力量之間形成第三種非集團性的國際政治力量,以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獨立自主地位”。該國際組織是( )A.歐共體 B.不結盟運動 C.華沙條約組織 D.世界貿易組織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5題9分,第26題9分,第27題8分,共26分)25.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某班以此為主題設計了以下三則材料任務單,請你回答問題。(9分)材料一 春秋戰國是一個群雄并峙、戰爭不已的動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族群大融合的時代。連年的兼并戰爭促成了區域性的政治統合和族群融合,“諸夏”凝聚為“華夏”,與“四夷”等族群共同融匯成華夏共同體,如江河匯入湖海一樣再也無法分割,列國林立的局面最終被統一多民族王朝所取代。材料二 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過程中,應該說漢化是總體的趨勢,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隨著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廣闊的異質文化匯入漢族社會,也為其帶來了新鮮而有活力的因素。實際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終促進了南北統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輝煌盛世。——摘編自陰法魯、許樹安、劉玉才《中國古代文化史》材料三材料四 對清朝而言,全國各地邊疆各有不同的自然稟賦、風俗習慣和政治文化,因俗而治能以最小的治理成本獲得最大的治理效能。中央特設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各少數民族地區根據不同情況設置不同的機構,給以程度不同的自治權。——摘編自呂文利《論清代邊疆治理》材料五 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摘編自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爭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動亂不已”的根本原因。(2分)(2)根據材料二,說出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體現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事件。(2分)(3)看到材料三中這組圖片,你會想到唐朝民族交往中的哪一事件?請說出這一時期的民族政策。(2分)(4)據材料四,概括清朝治理邊疆的原則。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朝在對西南邊疆的治理中貫徹這一原則的具體表現。(2分)(5)根據材料五,試分析當今我們應樹立怎樣的民族觀念。(1分)26.閱讀材料,完成問題。(9分)【屈辱】材料一清政府完全可以根據和約(《南京條約》)的規定,拒絕英國的沒有和約依據的侵略要求……可是,在該條約簽訂以后,清政府由于對國際知識和近代外交的無知,主動提出一些純屬中國主權范圍之內的問題,與英國商議,為英國所利用。 ——摘編自茅海建《鴉片戰爭與不平等條約》 中國人爽快地接受英國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關稅,最簡單的原因是,這個稅率比現有的中國稅率還高……簽署治外法權條款是出于以下想法:這些說不同的語言并有著奇怪習俗的夷人應該獲準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寬宏大量……同意最惠國待遇條款的理由皇帝對遠來之人一視同仁,更深層的考慮則是為了實現以夷制夷。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斗爭】材料二 民眾的反帝愛國運動,對廢除不平等條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政府的廢約外交,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別在華盛頓和重慶簽訂了《關于取消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以英美廢約為先導中國陸續與其他在華享有各種特權的國家簽訂了類似的條約。自此,一百年來中國與西方國家所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除與英國間尚留有香港提出新界問題這一尾巴外,皆告廢止。——摘編自項鍔《有關二戰中廢除不平等條約問題的再評價》材料三 這次戰爭的勝利,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所占的地位實在太重要了……它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反對外來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從衰敗走向復興的重要樞紐。——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發展】材料四 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1978年 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1980年 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4年 進一步開放大連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實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1985年 把長江三角洲等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清政府外交落后的表現。(1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促使近代中國得以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因素。(1分)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中國是何時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年/月/日)。(1分)(3)材料三中的“戰爭”指的是哪場戰爭?結合所學說說這場戰爭的影響。(2分)(4)請從材料四大事年表中選擇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以“改革”或“開放”為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闡述觀點,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不少于80字,4分)27.人類社會的發展需要依賴人類文明的沉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文明的奠基】材料一 希臘半島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無法大量種植農作物……古雅典人為求生存,通過頻繁的海上貿易,把本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手工制品銷售到四面八方。而在長期的海上貿易活動中,平等、協商成為交易的重要原則,民主習慣逐步發展形成,而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形態又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條件。——摘編自汪子嵩《古希臘的民主和科學精神》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人們開始耕耘、灌溉、筑器造皿、建設家園。……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楔形文字、阿拉伯數字、造紙術、印刷術……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摘編自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思想的引領】材料二 在14、15世紀,資本主義已經出現在意大利沿海城市,到16世紀又陸續出現在西歐其他國家。新生的資產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借用作為基督教神學的對立物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學、藝術著作都表現出新的時代精神……新興的資產階級就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開拓和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上卷)【科技的助力】材料三 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應解決了機器動力問題、能源傳輸問題、信息處理及傳輸問題,都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變革。我認為,下一次工業革命是能完全替代人角色的智能機器人革命。——摘編自黃曉慶的演講(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文明的對抗】材料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戰后初期,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而社會主義蘇聯是這一時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美蘇兩國之間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對峙局面,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貢獻。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摘編自九年級下冊《世界歷史》【現實的反思】材料五 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自解決。堅持開放合作,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是重振世界經濟的必由之路。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促進高質量發展……——畢吉耀、張哲人《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1)據材料一歸納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歷史條件。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導致亞、歐形成不同文明的根本原因。(2分)(2)據材料二,指出“新的時代精神”是什么?并說明該“精神”產生的主要原因。(2分)(3)結合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寫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解決機器動力問題”的發明。(1分)(4)材料四美蘇冷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冷戰結束后,世界格局發生了什么新的變化?(2分)(5)依據材料五,中國應當如何解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1分)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三中考第三次適應性練習歷史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單項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C C A B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C A A B B C B C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B D A B二、非選擇題:共3題,共26分。25.(9分)(1)積極影響:促進了區域性的政治統合和族群融合。(1分)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農具與牛耕的出現與推廣)(1分)(2)特點:方式多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雙向性。(任答1點得1分)舉例: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3)文成公主入藏(1分)開明的民族政策(1分)(4)原則:因俗而治。(1分)具體表現: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金瓶掣簽(任答1點得1分)(5)觀念:堅持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26.(9分)(1)缺乏國際知識和近代外交意識、主權意識(觀念)淡薄、自大心理嚴重。(任答1點得1分)(2)民眾的反帝愛國運動、政府的廢約外交。(答出2點得1分)1997年7月1日(1分)(3)抗日戰爭(1分)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任答1點得1分)(4)(4分,其中觀點1分、史實2分、結論1分)示例:觀點: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1分)論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小崗村農民實行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這種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開,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村改革的成功,為繼續深化改革打下基礎,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開展,大大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我國城鄉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嶄新局面。隨著改革的繼續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高速增長,對現代化建設有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分)總而言之,改革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1分)27.(8分)(1)歷史條件:在長期的海上貿易活動中,平等、協商成為交易的重要原則,民主習慣逐步發展形成;而小國寡民的城邦政治形態又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條件(任答1點得1分)根本原因:地理因素(或答出亞洲文明依傍大河而形成,歐洲文明依傍海洋而形成得1分)(2)精神:人文主義。(1分)原因: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古典文化的影響。(任答1點1分)(3)(改良)蒸汽機(1分)(4)標志:“杜魯門主義”的出臺。(1分)變化:冷戰結束,表明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1分)(5)堅持開放合作,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