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中考模擬試題九年級歷史一、選擇題(1—10題每題1分,共10分;11—17題每題2分,共14分,合計24分)1.考古學者發掘的元謀人和北京人的“特殊符號”可用于研究A.人類起源 B.農耕生活 C.部落聯盟 D.國家產生2.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煉;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A.使用簡牘成本較高 B.專制統治禁錮思想C.紙的應用影響文辭 D.紙張促進文化交流3.鮮卑族營建的北魏洛陽城,其都城“中軸線”的設計體現了儒家中庸、和而不同的理念。這有利于A.增強文化認同B.加快北方統一C.強化民族特色D.發展建筑藝術4.某一文獻中記載某路線“從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合浦(廣西合浦縣)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該路線何時開辟A.東漢B.南宋C.西漢D.明朝5.2025年某校舉辦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展,展板引用了歷史學者章開沅的評價:“辛亥革命使中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歷史巨變,這種巨變體現在政治結構、社會形態和思想文化各個層面。”以下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史實是①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共和政體 ②剪辮易服推動社會習俗變革③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 ④《新青年》創刊傳播民主科學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6. 信件是記錄和印證歷史的重要史料,下圖是魯迅給友人的信件節選。該信件描述的是今天本地報上的消息很好,但自然不知道可確的。一、武昌已攻下;二、九江已取得;三、陳儀(孫傳芳部下)等通電主張和平;四、樊鐘秀已取得開封,吳(佩孚)逃保定。A. 武昌起義的進程 B.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C. 中央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斗爭 D. 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守臺灣7.嚴復等創辦的《國聞報》,系統闡述了西方民主和科學,并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介紹到中國。嚴復此舉意在A.踐行實業救國 B.號召變法圖強 C.推行三民主義 D.發動文學革命8.藝術創作與時代需要緊密相連。對下圖1947年漫畫《重點攻勢》創作意圖理解最為合理的是A.嘲諷國民黨重點進攻意圖破產B.提醒人們全面內戰即將爆發C.呼吁解放軍重點進攻南京D.歡呼解放戰爭取得全國勝利9.“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這表述的是人民解放戰爭的A.原因 B.影響 C.性質 D.成果10.某歷史小組搜集了《馬克思恩格斯在萊茵報印刷廠》《巴黎公社國民自衛隊》《工人迅速占領彼得格勒》等圖片,據此可知其研究的是A.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 B.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C.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D.蘇聯模式的形成過程11.康熙帝在《中秋日聞海上捷音》中寫道:“萬里扶桑早掛弓,水犀軍指島門空。……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這里的“捷音”是指A.《尼布楚條約》簽訂 B.東南沿海倭患解除C.平定噶爾丹叛亂 D.臺灣歸入清朝版圖12.截至2023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員已增至109個,累計批準項目投資超400億美元,支持了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巴基斯坦高速公路等30余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這體現了中國A.推動合作共贏 B.實現脫貧攻堅C.建成小康社會 D.優化產業結構13.工業革命興起后,人們的時間概念從模糊的早、中、晚變成時、分、秒;歐美各國逐漸發現不同地區的時間有所不同,于是決定以英國格林尼治時間作為基準進行調整。這說明工業革命A.從時間觀念的變化開始 B.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改變C.確立了英國的霸主地位 D.形成了統一的世界市場14.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A.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 B.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C.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D.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進行東征15. 下圖是關于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軸,圖中①、②處應依次填寫的是↗ 鞏固成果:1804年頒布②揭開序幕:1789年攻占巴士底獄 → 頒布綱領性文件:1789年① → 走向高潮:1794年雅各賓派專政↘ 傳播思想:1803—1815拿破侖戰爭A. 《人權宣言》、《權利請愿書》 B. 《權利法案》、《拿破侖法典》C. 《人權宣言》、《拿破侖法典》 D. 《拿破侖法典》、《人權宣言》16. 《新全球史》說:“世界開始重建,而另一場戰爭也開始了。曾經擊敗德國和日本聯盟也解體了,在很短的時間里,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的盟國在冷戰中已經擺好了作戰的姿勢,開始了主要在政治、經濟和宣傳層面的對抗。”它表明A. 冷戰目的是為了遏制蘇聯 B 二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互對峙C. 為反法西斯建立的聯合國在戰后迅速解體 D. 冷戰主要是軍事上的對抗17.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正式確立了“人工智能”這一術語,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2023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問世標志著人工智能新時代的到來。近年歐盟出臺《人工智能法案》,美國、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紛紛頒布了行政法令,規范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這表明A.人工智能的出現標志著生產關系的新變革 B.人工智能可以極大的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C.人們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在風險加以防范 D.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將最終取代人類勞動二、非選擇題(第18題12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計3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西晉以來,內遷各族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往來頻繁,生產、生活方式逐漸漢化。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統治者認同華夏文化,往往自稱華夏后裔。胡床為游牧民族的折疊坐榻,晉以后不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廣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現,改變過去席地而坐的習慣。胡歌、胡樂、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給漢族為主體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鮮色彩。——白翠琴《論魏晉南北朝民族交融對漢族發展的影響》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指出其反映的歷史事件,簡述它在推動民族關系發展上的作用。(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3分)(3)根據材料一、二指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5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學》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五四時期期刊介紹》材料一(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主要特征。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原因。(6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百年歷史中,有許多東北地區的革命事件、奮進精神等東北元素。某課題組擬建立“黨史中的東北元素資料庫”,特向社會征集黨史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東北元素。材料二(2)請圍繞“黨史中的東北元素”,結合所學知識列舉2-3個典型“東北元素”,并簡要說明其在黨史中的重要意義。(6分)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同學在閱讀王斯德主編的《世界通史》后,繪制了如下時間軸:在拓展閱讀中,這位同學摘錄了以下兩則材料:材料一 歐洲列強占領非洲領土比例(1914年)2013年至2018年中國對外援助金額為2702億元人民幣,其中對非洲國家的援助占比44.65%,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2000 年至2020年,建成的公路鐵路超過13 000公里,建設了80多個大型電力設施,援建了130多個醫療設施、45個體育館、170多所學校,為非洲培訓各領域人才共計16萬余名。中國主動擴大自非洲非資源類產品進口,對非洲33個最不發達國家97%稅目輸華產品提供零關稅待遇,幫助更多非洲農業,制造業產品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在對非合作中始終踐行“五不”原則:中國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2021年《新時代的中非合作》白皮書材料二請你與這位同學共同探究:(1)據時間軸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一所示情形出現的原因。非洲各國在20世紀中后期為什么能夠紛紛擺脫殖民主義的枷鎖,實現獨立?(4分)(2)尼日利亞《先鋒報》刊文指出,“與殖民者及西方的新殖民主義不同,中國人告訴我們,蠟燭不會因點燃其他蠟燭而失去亮度,而是讓世界變得更加光明”。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這一觀點進行闡釋。(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達順暢。)(8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10題每題1分,共10分;11—17題每題2分,共14分,合計24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A C B B B A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A B C C B C 二、非選擇題(第18題12分,19題12分,20題12分,共計36分)18.(1)歷史事件:張騫通西域。作用: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2)漢化是總體趨勢;北方各少數民族和漢族雙向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既有主動交融也有被動交融;交融范圍廣;交融領域寬。(任答3點)(3)方式:友好往來;民族遷徙(答北民南遷,少數民族內遷,人口遷徙亦可)。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19.(1)主要特征:思想多元;內容廣泛;政治性強;宣傳革命思想。(3分)原因: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民主與科學思潮盛行,知識分子積極創辦刊物傳播新思想。社會變革的需求,民族危機加深,民眾渴望救國方案,期刊成為思想啟蒙的重要載體。印刷技術進步,近代印刷業發展,降低了期刊出版成本,促進了文化傳播。(2)東北抗日聯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先鋒,展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為全國抗戰勝利奠定基礎。遼沈戰役,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首戰,東北野戰軍殲滅國民黨軍主力,加速全國解放進程,是中國共產黨軍事戰略的重要體現。大慶油田與鐵人精神,打破外國石油封鎖,推動中國工業化建設;“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鐵人精神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象征。20.(1)原因: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列強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西方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迅速強大起來,加緊對外殖民擴張,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歷史,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促進了非洲的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非洲民族獨立力量進一步壯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鼓舞了非洲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信心。(2)闡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這支發展中國家的蠟燭越燃越烈。中國在發展的同時,對非洲國家進行了大量的援助,如援助資金,援建各項工程,幫助非洲培養人才,幫助非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等,推動了非洲經濟的發展;與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不同,中國援助非洲始終踐行“五不”原則,與非洲各國平等、和平共處,中國的蠟燭點亮了非洲,讓世界變得更加光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