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高頻易錯考前沖刺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高頻易錯考前沖刺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秋 大連期末)本溪市桓仁縣,被稱為國歌唱起的地方,田漢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的真實情況為素材創造了一首歌曲振奮了民族精神。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黃河大合唱》
C.《游擊隊之歌》 D.《義勇軍進行曲》
2.(2024秋 連江縣期末)如圖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涌現的優秀作品的代表。其強大的生命力源于(  )
A.符合娛樂風向 B.因循傳統文化
C.反映時代需求 D.注重媒體宣傳
3.(2024秋 平潭縣期末)民國時期一次民意測驗結果顯示:愛吃中餐者占77%,愛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該結果表明了民國時期(  )
A.社會經濟的發展 B.新式教育的出現
C.文學藝術的繁榮 D.社會生活的變化
4.(2024秋 平潭縣期末)甲午戰爭之后,以張謇為代表的眾多實業家呼吁“設廠自救”,以挽救民族危機。這體現了(  )
A.實業救國 B.中體西用 C.教育興國 D.民主科學
5.(2024秋 長沙期末)如圖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哪一特點(  )
A.資金少,規模小
B.沿海地區發展快于內地
C.總體發展比較落后
D.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6.(2024秋 富川縣期末)旗袍原來是滿洲婦女的基本服裝,20世紀20年代,旗袍吸收歐美服裝講求適體和曲線美的優點,款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這反映了近代社會生活(  )
A.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
B.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會地位趨向平等
D.地區發展變化不平衡
7.(2024秋 烏魯木齊期末)某導演籌拍電視劇《1908年北京故事》,劇本中有以下場景,你認為其中符合歷史發展情形的是(  )
①幾個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正在找客棧住宿
②清軍到處搜捕革命黨人,見到剪了辮子的就重點盤查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兩個京師大學堂的學生
④何教授一家周末去看了電影《定軍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2024秋 楊陵區期末)中國近代工業在夾縫中萌發。下列企業相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
A.都是洋務派創辦的
B.都推動了中國近化工業化
C.均為輕工業的企業
D.都屬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9.(2024秋 昆都侖區期末)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車(人力運貨車)與電車并行,轎子與汽車擦“肩”過,短服革履的剪發女子與拖了長辮子、戴紅結帽頂的老少擁擁擠擠地同在人群。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傳統習俗居主流 B.社會習俗新舊雜糅
C.社會生活全盤西化 D.交通狀況混亂無序
10.(2024秋 長樂區期末)受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刺激,狀元張謇認為“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不張”。這反映出張謇主張(  )
A.實業救國 B.變法圖強 C.革新教育 D.民主科學
11.(2024秋 長樂區期末)1935年,聶耳等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等一系列歌曲,成為那個時代呼喚最強音的戰歌。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是指(  )
A.進行國民革命運動 B.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C.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 D.發動人民解放戰爭
12.(2024秋 延慶區期末)繪制示意圖梳理知識結構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以下示意圖正確的是(  )
A. B.
C. D.
13.(2024秋 永川區期末)如表是1911年山東某師范學堂一位畢業生的考試成績表(部分),該表反映了當時(  )
學科 修身 經學 習字 英語 理化 體操
考試分數 65 70 50 59 76 89
A.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 B.社會性質的根本轉變
C.新舊交織的教育狀況 D.自由平等的社會風尚
14.(2024秋 太倉市期末)民國初年、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令人目不暇接”的著裝現象。材料反映民國初年著裝呈現的特點是(  )
A.款式單一 B.變化失衡 C.艱難曲折 D.多元發展
15.(2024秋 太倉市期末)如表反映1905﹣1910年武漢地區重要報刊的創辦情況。到1911年爆發了由新軍發起、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參與的武昌起義。這說明(  )
報刊名稱 創辦時間 創辦者 共同點
中文《楚報》 1905 日知會會員主筆 大都傳遞于軍學兩界,倡導革命,影響政治局面發揮重要作用
《湖北日報》 1908 共進會會員
《雄風報》 1910年 共進會會員
《大江報》 1910年 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機關報
A.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成為社會共識
B.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C.報刊在影響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D.革命思想傳播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
16.(2024秋 梁平區期末)《申報》記錄了清末到民國近八十年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想了解《申報》早期創辦的歷史,應該去(  )
A.廣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17.(2024秋 長沙縣期末)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名曲,反映的時代最強音是(  )
A.自強求富 B.人民解放 C.實業救國 D.抗日救亡
18.(2024秋 南海區期末)1895﹣1913年,外國在華設立了136個工場,是甲午戰爭前半個多世紀的6倍;同期,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外國大型工廠的總投資達到103153千元,是甲午戰爭前半個多世紀的近13.5倍。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實業救國思潮興起
C.列強資本輸出加劇 D.民族工業取得發展
19.(2024秋 順慶區期末)“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一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材料中“他”是(  )
A.張謇 B.康有為 C.孫中山 D.陳獨秀
20.(2024秋 泉州期末)民謠“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  )
A.政治動蕩 B.經濟發展 C.社會變遷 D.教育革新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秋 大連期末)本溪市桓仁縣,被稱為國歌唱起的地方,田漢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的真實情況為素材創造了一首歌曲振奮了民族精神。這首歌曲是(  )
A.《松花江上》 B.《黃河大合唱》
C.《游擊隊之歌》 D.《義勇軍進行曲》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義勇軍進行曲》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背景的相關史實。
【解答】根據材料“田漢根據東北抗日義勇軍抗戰的真實情況為素材創造了一首歌曲振奮了民族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1935年,當時正處于炮火連天的抗日戰爭時期,它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1949年,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被定為代國歌,1982年,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被定為國歌,D項正確;《松花江上》是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聲樂套曲,作于1939年3月,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游擊隊之歌》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是中國著名作曲家賀綠汀于1937年所作,不符合題干內容,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義勇軍進行曲》的相關史實。
2.(2024秋 連江縣期末)如圖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涌現的優秀作品的代表。其強大的生命力源于(  )
A.符合娛樂風向 B.因循傳統文化
C.反映時代需求 D.注重媒體宣傳
【分析】本題考查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文學、藝術家,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據所學可知,魯迅的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創作于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號召人民起來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會;徐悲鴻的《愚公移山》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鼓舞人民克服困難、團結一致爭取抗戰的勝利;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體現了萬眾一心、團結抗戰的精神,這些作品強大的生命力源于很好體現了時代需求,故C項符合題意。符合娛樂風向、因循傳統文化、注重媒體宣傳均與題意不符,排除ABD項。
故選:C。
【點評】記憶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文學、藝術家相關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3.(2024秋 平潭縣期末)民國時期一次民意測驗結果顯示:愛吃中餐者占77%,愛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該結果表明了民國時期(  )
A.社會經濟的發展 B.新式教育的出現
C.文學藝術的繁榮 D.社會生活的變化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認知與理解。
【解答】根據材料“民國時期一次民意測驗結果顯示:愛吃中餐者占77%,愛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可知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深受西方文化影響,D項正確;題目中講的是以飲食習慣為主的社會生活變化,沒有涉及到社會經濟、新式教育和文學藝術,ABC三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三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對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認知與理解,考查了學生閱讀、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的能力。
4.(2024秋 平潭縣期末)甲午戰爭之后,以張謇為代表的眾多實業家呼吁“設廠自救”,以挽救民族危機。這體現了(  )
A.實業救國 B.中體西用 C.教育興國 D.民主科學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據材料“甲午戰爭之后,以張謇為代表的眾多實業家呼吁‘設廠自救’,以挽救民族危機。”并結合所學實業救國思想的內涵分析作答。
【解答】甲午戰爭之后,以張謇為代表的眾多實業家呼吁“設廠自救”,以挽救民族危機,體現了“實業救國”思想,故A項正確;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設廠自救”無法體現“中體西用”,排除B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教育救國”“民主科學”,排除C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分析理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5.(2024秋 長沙期末)如圖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哪一特點(  )
A.資金少,規模小
B.沿海地區發展快于內地
C.總體發展比較落后
D.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分析】本題考查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一個曲折、緩慢的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解答】從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示意圖”可以看出一戰期間中國的輕工業發展非常迅速,重工業發展相對緩慢,這主要和列強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有關,D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帝國主義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工業得到了發展,是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中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ABC與材料無關,未涉及,排除。
故選:D。
【點評】掌握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的特點和原因,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6.(2024秋 富川縣期末)旗袍原來是滿洲婦女的基本服裝,20世紀20年代,旗袍吸收歐美服裝講求適體和曲線美的優點,款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這反映了近代社會生活(  )
A.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
B.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C.男女社會地位趨向平等
D.地區發展變化不平衡
【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生活的變遷。需要掌握近代中國服飾變遷的表現和特點。
【解答】中國服飾文化源遠流長,近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服飾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材料中的“旗袍吸收歐美服裝講求適體和曲線美的優點,款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社會生活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A符合題意。
故選:A。
【點評】本題掌握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相關知識。重點分析變化的原因。
7.(2024秋 烏魯木齊期末)某導演籌拍電視劇《1908年北京故事》,劇本中有以下場景,你認為其中符合歷史發展情形的是(  )
①幾個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正在找客棧住宿
②清軍到處搜捕革命黨人,見到剪了辮子的就重點盤查
③王先生在街上遇到兩個京師大學堂的學生
④何教授一家周末去看了電影《定軍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據材料“1908年”和所學可知,①幾個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正在找客棧住宿不符合史實,1905年就已經取消科舉考試了,故①錯誤;從所學知識可知,②清軍到處搜捕革命黨人,見到剪了辮子的就重點盤查也不符合史實,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因此“見到剪了辮子的就重點盤查”的表述錯誤,故②錯誤;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期間內容,被保留下來,符合史實,故③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電影《定軍山》是1905年拍攝的,符合史實,故④正確。按照題意組合,③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ACD項組合錯誤,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8.(2024秋 楊陵區期末)中國近代工業在夾縫中萌發。下列企業相同點表述正確的是(  )
A.都是洋務派創辦的
B.都推動了中國近化工業化
C.均為輕工業的企業
D.都屬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需要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的情況下給予作答。
【解答】根據題干并結合圖片分析,漢陽鐵廠和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都屬于洋務企業,是中國近代化工業的開端,福新面粉廠屬于近代民族工業,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化,因此其相同點為都推動中國近代工業化,B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漢陽鐵廠和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創辦者都是洋務派官員,福新面粉廠創辦者是民族資本家,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是在“自強”口號下創下的軍事工業,屬于重工業,排除C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漢陽鐵廠和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屬于官督商辦企業,不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考查閱讀材料的能力和對基本歷史事件特征的再認再現能力。
9.(2024秋 昆都侖區期末)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塌車(人力運貨車)與電車并行,轎子與汽車擦“肩”過,短服革履的剪發女子與拖了長辮子、戴紅結帽頂的老少擁擁擠擠地同在人群。由此可以看出上海(  )
A.傳統習俗居主流 B.社會習俗新舊雜糅
C.社會生活全盤西化 D.交通狀況混亂無序
【分析】本題考查近現代中國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考查近代上海社會生活狀況的特點。
【解答】依據材料“塌車(人力運貨車)與電車”、“轎子與汽車”“短服革履的剪發女子與拖了長辮子”等信息可以看出當時上海存在社會習俗新舊雜糅的現象,故B項這正確。ACD三項均無法從材料得出,排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對近代上海社會生活狀況的特點的把握,旨在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2024秋 長樂區期末)受甲午戰爭中國慘敗的刺激,狀元張謇認為“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不張”。這反映出張謇主張(  )
A.實業救國 B.變法圖強 C.革新教育 D.民主科學
【分析】本題考查張謇與實業救國。掌握基礎知識。
【解答】依據題干材料“國非富不強,富非實業不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狀元張謇是實業救國的代表人物,在《馬關條約》簽訂后,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被稱作“狀元實業家”。材料反映出張謇主張實業救國,A項正確;變法圖強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排除B項;革新教育是對教育體系、教學方法、教育內容等方面進行的全面改革與創新,革新教育與“富非實業不張”不符,排除C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兩大口號,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張謇興辦實業。
11.(2024秋 長樂區期末)1935年,聶耳等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等一系列歌曲,成為那個時代呼喚最強音的戰歌。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是指(  )
A.進行國民革命運動 B.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C.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 D.發動人民解放戰爭
【分析】本題考查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文學、藝術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在抗日救亡運動的洪流中,聶耳創作了《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等名曲,譜寫了時代最強音。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是指掀起抗日救亡運動。故B正確;國民革命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排除A;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走上井岡山,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不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排除C;發動人民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排除D。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謳歌光明、鞭撻黑暗的文學、藝術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那個時代的最強音是指掀起抗日救亡運動。
12.(2024秋 延慶區期末)繪制示意圖梳理知識結構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以下示意圖正確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新式學校的相關史實。
【解答】據所學知識可知,張謇是民族實業家,冼星海是民族音樂家,A項示意圖錯誤,排除;中山裝體現了社會生活的變遷,總督衙門是洋務運動時期設立的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B項示意圖錯誤,排除;京師同文館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校,京師大學堂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創辦的新式學校,C項示意圖正確;《漁光曲》是經典影片,《文學革命論》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發表的文章,D項示意圖錯誤,排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京師同文館、京師大學堂的相關史實。
13.(2024秋 永川區期末)如表是1911年山東某師范學堂一位畢業生的考試成績表(部分),該表反映了當時(  )
學科 修身 經學 習字 英語 理化 體操
考試分數 65 70 50 59 76 89
A.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 B.社會性質的根本轉變
C.新舊交織的教育狀況 D.自由平等的社會風尚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根據題干“1911年山東某師范學堂一位畢業生的考試成績表(部分)”可知,“修身、經學、習字”屬于封建社會的傳統教育科目,“英文、理化、體操”屬于近代自然科學教育科目,體現了近代中國新舊交織的教育狀況,C項正確;通過該生的成績和課程內容,不能得出文藝創作的情況,體現不出文學藝術的空前繁榮,排除A項;1911年中國的社會性質未發生變化,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且從課程和成績也無法看出社會性質是否發生變化,排除B項;從學生的成績和課程設置無法得出社會風尚是否自由、平等,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近代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考查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閱讀史料、歷史解釋能力。
14.(2024秋 太倉市期末)民國初年、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令人目不暇接”的著裝現象。材料反映民國初年著裝呈現的特點是(  )
A.款式單一 B.變化失衡 C.艱難曲折 D.多元發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據材料“民國初年、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令人目不暇接’的著裝現象”可知款式多樣,變化多樣,著裝呈現多元發展的特點,D正確;依據題干“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可知款式多樣,A錯誤;依據題干“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可知變化多樣,B錯誤;題干中沒有體現艱難曲折,C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知識。
15.(2024秋 太倉市期末)如表反映1905﹣1910年武漢地區重要報刊的創辦情況。到1911年爆發了由新軍發起、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參與的武昌起義。這說明(  )
報刊名稱 創辦時間 創辦者 共同點
中文《楚報》 1905 日知會會員主筆 大都傳遞于軍學兩界,倡導革命,影響政治局面發揮重要作用
《湖北日報》 1908 共進會會員
《雄風報》 1910年 共進會會員
《大江報》 1910年 振武學社和文學社機關報
A.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成為社會共識
B.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C.報刊在影響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D.革命思想傳播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據材料“如表反映1905﹣1910年武漢地區重要報刊的創辦情況。到1911年爆發了由新軍發起、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參與的武昌起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爆發了由新軍發起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等參與的武昌起義。材料表明在此之前,武漢出現了大量提倡革命的報刊,這說明思想宣傳成為政治革命的先導,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革命派的反清主張,無法得出“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成為社會共識”的結論,排除A項;“廣泛的群眾基礎是革命成功的保障”與史實不符,排除B;材料未涉及報刊在影響日常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知識。
16.(2024秋 梁平區期末)《申報》記錄了清末到民國近八十年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想了解《申報》早期創辦的歷史,應該去(  )
A.廣州 B.上海 C.北京 D.南京
【分析】本題以“中國近代史的百科全書”為切入點,考查的是《申報》。近代以來,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的到來,外來事物從四面八方滾滾而來,古老的中國發生著艱難的改變。
【解答】鴉片戰爭后,外國人在上海等城市創辦了外文報紙,后來中文報紙也出現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它是中國近代第一份商業性報紙。它刊載新聞、評論、廣告等內容。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故想了解《申報》早期創辦的歷史,應該去上海。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掌握《申報》的創辦。
17.(2024秋 長沙縣期末)20世紀三四十年代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名曲,反映的時代最強音是(  )
A.自強求富 B.人民解放 C.實業救國 D.抗日救亡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近代文學藝術家及其相關成就的掌握情況。掌握基礎知識。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歌曲譜寫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抗日救亡的最強音。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帝國主義不斷侵華,中國人民正在抗日,在中國學生中傳唱的在中國大地上傳唱著《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畢業歌》等歌曲,這些歌曲共同的主題是抗日救亡,D項正確;洋務運動提出自強求富的口號,排除A項;人民解放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實業救國是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揚的、以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即實業)作為救國救民的主要途徑。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本題掌握抗日救亡的歌曲的知識。
18.(2024秋 南海區期末)1895﹣1913年,外國在華設立了136個工場,是甲午戰爭前半個多世紀的6倍;同期,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外國大型工廠的總投資達到103153千元,是甲午戰爭前半個多世紀的近13.5倍。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
A.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實業救國思潮興起
C.列強資本輸出加劇 D.民族工業取得發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甲午戰后列強加劇資本輸出,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
【解答】1895﹣1913年外國在華設立工場數量是甲午戰爭前半個多世紀的6倍,大型工廠總投資是甲午戰爭前的近13.5倍。這表明甲午戰爭后,列強在華投資設廠等資本輸出活動明顯加劇,C項正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外國商品大量涌入,沖擊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時間上與題干中1895﹣1913年不符,A項錯誤;實業救國思潮興起主要強調的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通過創辦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題干主要描述的是外國在華設立工廠及投資情況,B項錯誤;題干著重闡述的是外國在華設廠及投資情況,并沒有提及中國民族工業取得發展相關內容,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甲午戰后列強加劇資本輸出,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9.(2024秋 順慶區期末)“他一生孤獨,最大的精神支柱是內心崇高的社會理想,是一個狀元告別仕途后仍然念念不忘的興國之夢。”材料中“他”是(  )
A.張謇 B.康有為 C.孫中山 D.陳獨秀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張謇興辦實業。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
【解答】張謇的“興國之夢”是“實業救國”。《馬關條約》簽訂后,帝國主義在中國開礦設廠,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清末狀元張謇深感要挽回中國的利益,必須發展本國的工商業,于是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主動放棄高官厚祿,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A符合題意;康有為主張變法圖強,排除B;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排除C;陳獨秀領導新文化運動,排除D。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狀元實業家張謇提出“實業救國”主張。
20.(2024秋 泉州期末)民謠“剪發興,辮子滅;天足興,纖足滅”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  )
A.政治動蕩 B.經濟發展 C.社會變遷 D.教育革新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發型的改變和纏足的消失,這是近代社會風貌的改變,C項正確;題干展現了發型的改變和纏足的消失,與政治經濟無關,排除AB項;題干展現了發型的改變和纏足的消失,這是近代社會風貌的改變,未涉及到教育革新,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知識。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城县| 左权县| 梓潼县| 渝中区| 龙胜| 江门市| 灌云县| 乐清市| 闵行区| 时尚| 和静县| 尼勒克县| 黑河市| 广州市| 深州市| 丹寨县| 临高县| 普陀区| 卓资县| 迁安市| 平乐县| 湟源县| 桐梓县| 东山县| 冷水江市| 周至县| 福海县| 北票市| 略阳县| 江都市| 瑞丽市| 达孜县| 萝北县| 会同县| 油尖旺区| 富锦市| 西平县| 巴彦淖尔市| 宝丰县| 钟山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