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高頻易錯考前沖刺 秦漢時期(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歷史高頻易錯考前沖刺 秦漢時期(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秦漢時期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秋 本溪期末)某校同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整理了相關筆記(如表)。據此判斷,他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  )
西周 秦朝 漢朝 隋唐
分封制 郡縣制 刺史制度 三省六部制
A.民族政策 B.文學藝術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2.(2024秋 宜州區期末)分析圖1、圖2,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
秦始皇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流通全國,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 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A.漢朝傳承了秦朝的鑄幣技術
B.貨幣種類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C.漢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幣制改革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3.(2024秋 和平區校級期末)《漢書》載:“然塞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的時間是公元前119年,處于(  )
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1世紀末
C.公元前1世紀初 D.公元前2世紀末
4.(2024秋 裕華區校級期末)下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  )
A.班超經營西域 B.絲綢之路的開通
C.漢武帝北擊匈奴 D.平王東遷
5.(2024秋 中山區期末)示意圖能夠勾勒出史事之間的關系。如圖對西漢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圖中,①處應為(  )
A.輕徭薄賦 B.文景之治 C.尊崇儒術 D.光武中興
6.(2024秋 長葛市期末)2023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統一起來”。下列具備監督職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丞相
④刺史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7.(2024秋 本溪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分別是西漢和東漢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他們本質上的共同點是(  )
A.中央集權制度削弱并逐漸僵化
B.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徹底解決
C.調整統治政策實現穩定與發展
D.民族隔閡完全消解趨于穩定
8.(2024秋 本溪期末)秦朝末年,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下列屬于秦末農民起義范疇的歷史事件有(  )
①陳勝、吳廣起義
②項羽領導的起義
③劉邦領導的起義
④楚漢之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9.(2024秋 白云區期末)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家文化備受打擊。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大大推動了儒學的發展,雖然兩者對待儒家文化的態度不同,但兩者本質上都是(  )
A.為了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
B.為了排斥其他學派思想文化
C.為了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D.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
10.(2024秋 成安縣期末)西漢開國皇帝是(  )
A.劉邦 B.劉徹 C.劉恒 D.劉秀
11.(2024秋 平武縣期末)《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從材料中可知劉邦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是(  )
A.善于用人 B.贏得民心 C.戰術得當 D.擁有重兵
12.(2024秋 宜州區期末)如圖所示是東漢中后期出現的一種政治現象。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地方勢大王朝滅亡 B.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C.政治清明皇權加強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3.(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該詩“將相本無種”引用的歷史典故與下列秦末農民戰爭中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
A.項羽、劉邦起義 B.巨鹿之戰
C.陳勝、吳廣起義 D.楚漢之爭
14.(2024秋 浦北縣期末)西漢文景時期,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減免田賦。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反映了當時(  )
A.摒棄了秦朝政治制度 B.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
C.王國問題得到了解決 D.儒學已居于主導地位
15.(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著作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他們的功績,也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材料所描述歷史著作的作者是(  )
A.張仲景 B.司馬光 C.張騫 D.司馬遷
16.(2024秋 成安縣期末)下列有關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B.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
C.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
D.《史記》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17.(2024秋 宜州區期末)毛澤東詩詞《沁園春 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提到了“秦皇漢武”,能將二者歸納到一起的主題是(  )
A.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B.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18.(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大事年表是把重要歷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來的一種參考資料,下列是關于齊桓公的大事年表,據此推斷齊桓公在(  )稱霸
公元前685年 繼任國君,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
公元前663年 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
公元前651年 在葵丘會盟諸侯,確立中原霸主地位,是為該時期第一位霸主
A.公元7世紀 B.公元前7世紀
C.公元前6世紀 D.公元6世紀
19.(2024秋 息縣期末)《九章算術》運用最小公倍數計算田畝面積,運用正反比例分配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解決筑城、開渠等問題則運用了體積計算的方法。由此可見,《九章算術》(  )
A.追求藝術性 B.理論性強
C.突出實用性 D.領先時代
20.(2024秋 息縣期末)西漢建立之初,面對匈奴的襲擾,采取了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改變和親政策,開始反擊匈奴。西漢對匈奴的政策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吸取秦朝速亡教訓 B.人民渴望和平統一
C.儒家學說得到尊崇 D.漢朝國力逐步強盛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秦漢時期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20小題)
1.(2024秋 本溪期末)某校同學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整理了相關筆記(如表)。據此判斷,他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  )
西周 秦朝 漢朝 隋唐
分封制 郡縣制 刺史制度 三省六部制
A.民族政策 B.文學藝術 C.科技成就 D.政治制度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秦朝推行郡縣制;漢武帝時設立刺史制度;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不斷完善。故“分封制”“郡縣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均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D項正確;民族政策主要涉及周邊的民族的相關政策,排除A項;文學藝術與詩歌、書法、繪畫等有關,排除B項;科技成就體現在科技著作、發明等方面,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進。
2.(2024秋 宜州區期末)分析圖1、圖2,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
秦始皇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統一貨幣,流通全國,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 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A.漢朝傳承了秦朝的鑄幣技術
B.貨幣種類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C.漢朝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D.幣制改革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漢朝統一貨幣的史實,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
【解答】秦始皇統一貨幣,以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錢為統一貨幣,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狀況;漢武帝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這兩次舉措都屬于幣制改革,兩者都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也就是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管理,D項解讀合理,選擇D項;題干中并沒有提及秦朝與漢朝鑄幣技術之間傳承關系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題干重點強調的是秦始皇和漢武帝對貨幣的統一,并非貨幣種類發展對商業繁榮的促進,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漢朝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述,C項無法從題干得出,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漢朝統一貨幣的史實,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2024秋 和平區校級期末)《漢書》載:“然塞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的時間是公元前119年,處于(  )
A.公元前2世紀初 B.公元前1世紀末
C.公元前1世紀初 D.公元前2世紀末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世紀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每百年為一個世紀,年份換算成世紀的方法,是將這個年份的百位(或百千位)上的數字加1,而一般認為一個世紀的前30年為世紀初期,一個世紀的后30年為世紀后期,世紀末一般是指一個世紀的后二十年,一個世紀的100年中,公元前個位十位數上的數字越大,時間越早,個位十位數上的數字越小,時間越晚,公元后正好相反。因此,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完成“鑿空之旅”的時間是公元前119年,處于公元前2世紀末,故D項正確;ABC項表述錯誤,排除AB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世紀與公元紀年的換算。
4.(2024秋 裕華區校級期末)下圖中物品(技術)交流主要得益于(  )
A.班超經營西域 B.絲綢之路的開通
C.漢武帝北擊匈奴 D.平王東遷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絲綢之路的開辟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73年,東漢朝廷派兵出擊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重重困難,使西域各國與漢朝重新建立聯系。他得到西域各國的信任,長期駐守西域,與題干物種交換無關,排除A項;
據題干“漢朝絲綢、漆器等”“西域核桃、葡萄等”和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相互往來。商人們載著中國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出發,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和北非;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條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后世稱“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入中原,B項正確;
經過“文景之治”,西漢強盛起來。漢武帝改變漢初推行的和親政策,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開始大舉反擊匈奴。公元前119年,漢軍發起漠北戰役。漢武帝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精騎出擊匈奴,與題干物種交換無關,排除C項;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國都從鎬京東遷洛邑,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與題干物種交換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的開辟等知識。
5.(2024秋 中山區期末)示意圖能夠勾勒出史事之間的關系。如圖對西漢初年史事梳理的示意圖中,①處應為(  )
A.輕徭薄賦 B.文景之治 C.尊崇儒術 D.光武中興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景之治,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
【解答】根據“西漢初年史事”示意圖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和漢景帝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了三十稅一。文帝和景帝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如斷殘肢體的肉刑。他們還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最終創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B項正確;“輕徭薄賦”意思是減輕徭役,賦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B項;“尊崇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排除C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局面,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景之治,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
6.(2024秋 長葛市期末)2023年12月8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要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統一起來”。下列具備監督職能的是(  )
①太尉
②御史大夫
③丞相
④刺史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題主要開創了中國古代負責監察的官職,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皇帝之下,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其中,御史大夫起到監察作用;漢武帝時期設立刺史制度,監察地方,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太尉掌管軍事,丞相掌管行政,排除含①或③的A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負責監察的官職。
7.(2024秋 本溪期末)“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分別是西漢和東漢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他們本質上的共同點是(  )
A.中央集權制度削弱并逐漸僵化
B.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徹底解決
C.調整統治政策實現穩定與發展
D.民族隔閡完全消解趨于穩定
【分析】本題考查了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A.文景之治是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這兩場盛世局面出現的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并未被削弱和逐漸僵化,故A項錯誤;
B.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可能徹底解決,該表述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
C.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都是在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實現穩定與發展,故C項正確;
D.“民族隔閡完全消解”的表述太過絕對,故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以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2024秋 本溪期末)秦朝末年,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下列屬于秦末農民起義范疇的歷史事件有(  )
①陳勝、吳廣起義
②項羽領導的起義
③劉邦領導的起義
④楚漢之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題考查秦末農民起義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屬于秦末農民大起義范疇的歷史事件”。
【解答】①陳勝、吳廣起義、②項羽領導的起義和③劉邦領導的起義都是秦末農民起義。楚漢之爭是封建統治者相互爭奪帝位的戰爭。秦朝滅亡后,原來的農民反秦領袖劉邦和項羽為爭奪統治權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戰爭,史稱“楚漢之爭”。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秦末農民戰爭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9.(2024秋 白云區期末)秦始皇“焚書坑儒”,使儒家文化備受打擊。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大大推動了儒學的發展,雖然兩者對待儒家文化的態度不同,但兩者本質上都是(  )
A.為了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
B.為了排斥其他學派思想文化
C.為了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
D.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
【分析】本題主考查了秦始皇鞏固統一和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本質,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秦始皇焚書坑儒,摧殘了文化,而不是促進文化的發展,排除A項;
秦始皇的手段比較粗暴極端,漢武帝是通過發展儒學教育、提高儒學地位的辦法推崇儒學,排除B項;
材料不涉及對外交流,不體現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排除C項;
依據所學可知,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與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樣,都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加強思想控制維護統治,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始皇鞏固統一和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的本質。
10.(2024秋 成安縣期末)西漢開國皇帝是(  )
A.劉邦 B.劉徹 C.劉恒 D.劉秀
【分析】本題以“西漢開國皇帝”為切入點,考查的是劉邦建立西漢。
【解答】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故西漢開國皇帝是漢高祖劉邦。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劉邦建立西漢。
11.(2024秋 平武縣期末)《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率軍到咸陽后,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從材料中可知劉邦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是(  )
A.善于用人 B.贏得民心 C.戰術得當 D.擁有重兵
【分析】本題考查楚漢之爭。劉邦能夠戰勝項羽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贏得人心。
【解答】“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可以看出,這時的劉邦已經贏得民心,為戰勝項羽奠定了基礎。項羽剛愎自用,一味依賴武力;劉邦注重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漸由弱變強,這是項羽敗給了劉邦的原因。
故選:B。
【點評】理解劉邦重用人才的作用,知道這是他戰勝項羽的原因。
12.(2024秋 宜州區期末)如圖所示是東漢中后期出現的一種政治現象。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地方勢大王朝滅亡 B.社會安定經濟繁榮
C.政治清明皇權加強 D.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分析】本題考查東漢的興衰,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解答】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大權就由皇帝的母親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親戚導致外戚的勢力膨脹,皇帝長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擺布,想親自行使君權,就依賴身邊的宦官,設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寵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故D正確;圖片不能說明地方勢大王朝滅亡,排除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社會混亂,經濟遭到破壞,人民遭殃,排除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導致皇權旁落,政治腐朽不堪,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衰亡,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東漢的興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圖片說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3.(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該詩“將相本無種”引用的歷史典故與下列秦末農民戰爭中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
A.項羽、劉邦起義 B.巨鹿之戰
C.陳勝、吳廣起義 D.楚漢之爭
【分析】本題考查了陳勝吳廣起義,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
【解答】根據題干給出的“將相本無種”和“秦末農民戰爭”可知是陳勝吳廣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這次起義時陳勝曾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
14.(2024秋 浦北縣期末)西漢文景時期,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減免田賦。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反映了當時(  )
A.摒棄了秦朝政治制度 B.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
C.王國問題得到了解決 D.儒學已居于主導地位
【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需要掌握漢初的經濟政策。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與分析。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故西漢文景時期,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同時提倡勤儉治國。這反映了當時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因此根據材料“廢除了肉刑等嚴刑峻法,同時提倡勤儉治國”可知B項正確;漢朝對秦朝的政治制度是繼承和發展,排除A項;漢武帝統治時期解決了王國問題,排除C項;漢武帝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后,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文景之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著作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他們的功績,也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材料所描述歷史著作的作者是(  )
A.張仲景 B.司馬光 C.張騫 D.司馬遷
【分析】本題考查司馬遷,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A.張仲景是東漢著名的醫學家,排除A項;
B.司馬光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排除B項;
C.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排除C項;
D.根據題干“著作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他們的功績,也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和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起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以司馬遷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6.(2024秋 成安縣期末)下列有關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B.東漢末年,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
C.東漢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
D.《史記》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分析】本題以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為切入點,主要考查蔡倫、名醫華佗、張角、《史記》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生活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這部書按年代順序,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將近三百卷。選項ABC關于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敘述正確,選項D敘述不正確,但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識記蔡倫、名醫華佗、張角、《史記》的相關史實。
17.(2024秋 宜州區期末)毛澤東詩詞《沁園春 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提到了“秦皇漢武”,能將二者歸納到一起的主題是(  )
A.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B.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漢鞏固大一統王朝措施的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所學可知,秦始皇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軍事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故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B項正確;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是夏商周時期,排除A項;孕育統一和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排除C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秦漢鞏固大一統王朝措施的知識。
18.(2024秋 鄂倫春自治旗期末)大事年表是把重要歷史事件按年代排列起來的一種參考資料,下列是關于齊桓公的大事年表,據此推斷齊桓公在(  )稱霸
公元前685年 繼任國君,任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
公元前663年 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
公元前651年 在葵丘會盟諸侯,確立中原霸主地位,是為該時期第一位霸主
A.公元7世紀 B.公元前7世紀
C.公元前6世紀 D.公元6世紀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年代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重點掌握齊桓公稱霸的時間的相關史實。
【解答】根據公元紀年法可知,一百年一個世紀,具體年份與世紀換算公式為千百位數加1。公元前651年,在葵丘會盟諸侯,確立中原霸主地位,是為該時期第一位霸主。據此可知公元前651年屬于公元前7世紀,B項正確;公元前651年屬于公元前7世紀,并非公元7世紀,排除A項;公元前651年屬于公元前7世紀,并非公元前6世紀或公元6世紀,排除C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年代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的相關史實。
19.(2024秋 息縣期末)《九章算術》運用最小公倍數計算田畝面積,運用正反比例分配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解決筑城、開渠等問題則運用了體積計算的方法。由此可見,《九章算術》(  )
A.追求藝術性 B.理論性強
C.突出實用性 D.領先時代
【分析】本題考查了《九章算術》,需要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的相關知識作出回答。
【解答】A.材料未體現出《九章算術》追求藝術性,故A項錯誤;
B.理論性強是指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深刻,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項錯誤;
C.根據材料“《九章算術》運用最小公倍數計算田畝面積,運用正反比例分配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解決筑城、開渠等問題則運用了體積計算的方法”和所學可知,《九章算術》涉及田畝面積的計算、筑城、開渠等問題,體現出《九章算術》對社會生活的實用性,故C項正確;
D.材料未涉及與同時代數學成就的對比,無法得出《九章算術》領先時代的結論,故D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以《九章算術》為切入點,考查學生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0.(2024秋 息縣期末)西漢建立之初,面對匈奴的襲擾,采取了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改變和親政策,開始反擊匈奴。西漢對匈奴的政策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吸取秦朝速亡教訓 B.人民渴望和平統一
C.儒家學說得到尊崇 D.漢朝國力逐步強盛
【分析】本題考查西漢對匈奴的政策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掌握基礎知識。
【解答】漢朝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派大將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奪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是能夠反擊匈奴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的根本原因,D符合題意;西漢初期吸取秦朝速亡教訓,排除A;西漢時期國家已經統一,排除B;儒家學說得到尊崇是漢武帝時期,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對匈奴的政策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西漢對匈奴的政策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漢武帝時國力強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滨县| 昌宁县| 集安市| 河间市| 临西县| 南华县| 仙桃市| 甘孜县| 宜宾市| 泗洪县| 长顺县| 利川市| 曲麻莱县| 巨野县| 民丰县| 绥滨县| 禄丰县| 同仁县| 罗平县| 龙川县| 安福县| 稻城县| 会泽县| 鄄城县| 西城区| 紫云| 兖州市| 平定县| 同仁县| 乌兰察布市| 新竹市| 如东县| 东至县| 开封市| 汕头市| 临澧县| 西平县| 玉山县| 读书| 仁怀市| 海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