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中外歷史綱要(下)》·第20課【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 展中的成就與問題。Contents目錄【課程標準】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與變化,認識其發展過程中的成就和曲折。理解社會主義國家發展道路的復雜性、曲折性,堅信社會主義道路前途光明。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壹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列寧1953-1964年1917-1924年1924-1953年1964-1982年1985-1991年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二戰對蘇聯經濟的破壞二戰后初期蘇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946年,蘇聯開始實行第四個五年計劃,其重點是恢復重工業領域。到1950年,蘇聯的鐵、鋼、煤、原油等都大大超過戰前水平。國防工業取得巨大突破:1946年,建成了第一坐原子能反應堆;1946年,爆炸第一顆原彈;1953年,爆炸第一顆氫彈取得成就的體制性原因?--蘇聯模式1.洗劫的近2000座城市和工人居住區,破壞了3萬多個工業企業、6萬多公里鐵路、近2000個國營農場、近10萬個集體農莊……2.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970億盧布,相當于當時整個國民財富的1/33.糧食產量僅相當于1940年的60%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沒變農業、輕工業落后的局面沒有改觀問題?1940年 1952年鋼 1800萬噸 3440萬噸煤炭 1.65億噸 3億噸石油 3100萬噸 4700噸電力 480億千瓦 1190億千瓦一、蘇聯的發展、改革與解體--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時期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24—1953)經濟上: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排斥市場,推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排斥市場經濟重工業畸形發展,輕工業、農業長期落后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遭到嚴重破壞蘇聯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二戰結束后,蘇聯又很快恢復和發展了國民經濟成就 與 問題再看斯大林模式針對斯大林時期遺留下來的弊端,赫魯曉夫改革做出了哪些調整?存在什么問題?農業 1、加大農業投入2、將農產品義務交售制改為收購制工業 改革工業管理體制,把部門管理體制改為地區管理體制,擴大地方權限,加強不同工業部門之間企業的橫向聯系政治 1、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所作的《關于個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2、平反冤假錯案,強調集體領導,改革干部制度赫魯曉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國史》注入某些市場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打破了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推進了農業的發展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沒有對斯大林的功過做出科學評價,造成嚴重的后遺癥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前期 1、實行“新經濟體制”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利用獎金等經濟杠桿促進企業改善管理、提高效益。2、20世紀70年代,為了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不僅堅持優先發展重工業,而且繼續堅持把科技發展重心傾斜到軍事和國防建設領……后期 熱衷于樹立個人迷信,專斷作風日趨嚴重停滯!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制沒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只是對蘇聯模式的修修補補,效果有限。1964-1982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改革 承認市場調節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作用政治改革 “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公開性”:揭露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陰暗面“民主化”:要排除任何階級、政黨和社會集團專政“多元化”:政治上的多黨制、經濟上的私有化和意識形態上的自由化經濟改革成效甚微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造成思想混亂民族分離主義隨之興起1985-1991蘇聯解體----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的原因:1、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弊端(根本原因)2、戈爾巴喬夫的改革(直接原因)3、西方國家推行的“ 和平演變”蘇俄、蘇聯歷史發展進程1918-19211921-1928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政策1928-1937實施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基本實現“工業化”“蘇聯模式”建立列寧探索建設道路斯大林探索建設道路1953-19641964-19821985-1991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蘇聯的改革1951-1990年蘇聯主要經濟指標變化圖(%)1924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蘇聯三次經濟改革的比較有人說: 赫魯曉夫的改革把蘇聯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蘇聯改殘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把蘇聯改死了。你認為呢?你覺得他們的改革有何異同?赫魯曉夫 勃列日涅夫 戈爾巴喬夫異 側重點結果敗因同 農業工業前期經濟領域后期政治領域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敗失敗未改變原有體制,對蘇聯模式修修補補進行根本性改革, 但背離社會主義方向1.目的:解決蘇聯模式的弊端2.內容:在農業、工業方面進行調整3.結果:成效都不顯著,可以說是失敗的改革沙俄1547年俄羅斯國家誕生1613年羅曼諾夫王朝建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十月革命 工農蘇維埃政府11月1917年 3月二月革命 羅曼諾夫王朝結束蘇俄1922年12月1991年12月蘇聯獨立國家聯合體貳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二、東歐的社會主義建設、改革和劇變1.建設(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前后,東歐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2)成就:①國民經濟恢復。②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3)問題大多采取蘇聯模式,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2.改革(1)南斯拉夫(最早)①內容:社會主義自治制度②評價:調動積極性;地方主義抬頭(2)其他國家:曾取得顯著成效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遭蘇聯鎮壓3.劇變劇:時間短、速度快變:社會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1)原因進入80年代,東歐國家的經濟形勢每況愈下。為了迅速發展經濟,東歐國家大舉借債,導致財政赤字劇增,通貨膨脹嚴重,物價不斷上漲,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嚴重的社會危機。——陸南泉《蘇聯真相:對101個重要問題的思考》①20世紀80年代,東歐各國經濟陷入嚴重困境。②蘇聯鼓勵東歐改革。③西方“和平演變”戰略影響(2)表現:經濟困難政局動蕩迷失了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拋棄共產黨領導地位政治多元化(3)結果:1989—1992年, 東歐各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急劇變化方 式 國 家 結 局波蘭、阿爾巴尼亞 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4)概況東歐劇變1989199119901990政變沖突1989統一1990分裂1990解體1990東歐方案失??!1989年起,東歐局勢發生了激烈動蕩,美國《時代》周刊曾用幾個“10”概括了東歐五國的事態,“波蘭的變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10個月,民主德國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羅馬尼亞僅為10個小時?!辈牧媳砻?br/>A.東歐劇變發生時間短、速度快B.東歐劇變是這些國家各種矛盾長期積累的總爆發C.戈爾巴喬夫改革放棄了對東歐社會主義政權的支持D.東歐劇變是西方策劃下產生的連鎖反應對點練習叁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1.社會主義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政治、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探索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各個方面的巨大成就?!?br/>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3.偉大轉折: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1)主要成就①經濟體制改革: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綜合國力的提升:2010年,國民生產總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已達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外匯儲備穩居世界前列。③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突進。④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2)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重大貢獻,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三、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作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改革要結合國情,適時調整;要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本課小結改革不是一帆順風,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