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搭石激趣導入每次內容三秒鐘后消失,舉手搶答自己看到的內容。脫鞋挽褲緊走搭石慢過橋年輕人總要俯下身子背老人過去。321321321閱讀策略寫作方法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檢測一: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2.邊讀邊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3.記下所用的時間。完成閱讀,點擊氣泡打卡01020304050607080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識字游戲訪友譴責平衡間隔汛期擺搭石一、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1.在家鄉,不在小溪里擺放搭石,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2.如兩個人走搭石相遇,總會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 )3.如遇老人走搭石,年輕人則總要讓老人先走。( )二、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號里。1.人們需要“搭石” 的季節一般在( )。A.夏季 B.秋季 C.春季2.“走搭石”與過真正的橋不同,需要( )。A. 緊走搭石慢過橋 B.慢走搭石緊過橋 C.慢走搭石慢過橋3.兩塊搭石之間的間隔一般在( )。A.兩米左右 B.兩尺左右 C.塊塊相連一、判斷題,對的打“√”,錯的打“×”。1.在家鄉,不在小溪里擺放搭石,會受到人們的譴責。( √ )2.如兩個人走搭石相遇,總會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 √ )3.如遇老人走搭石,年輕人則總要讓老人先走。( × )二、選擇題,把正確答案的序號寫在括號里。1.人們需要“搭石” 的季節一般在( B )。A.夏季 B.秋季 C.春季2.“走搭石”與過真正的橋不同,需要( A )。A. 緊走搭石慢過橋 B.慢走搭石緊過橋 C.慢走搭石慢過橋3.兩塊搭石之間的間隔一般在( B )。A.兩米左右 B.兩尺左右 C.塊塊相連“汛期”這個詞我不懂,但不影響我理解課文內容,我就沒有管它,繼續往下讀。剛讀到“緊走搭石慢過橋”的時候,我不太理解,但我沒有回讀。回讀指的是目光重新掃視前面讀過的文字。親愛的小伙伴們,第一次讀《搭石》,你讀得怎么樣呢?一分鐘不少于300字······閱讀自我診斷速度 2分鐘及以內 快2分鐘以上 慢理解(判斷) 5—6分 準確1—4分 不準我的閱讀等級 A又慢又不準確——初級者 B快但不準確——奔跑者C慢但準確——慢小孩 D又快又準——達人檢測二:1.用學到的閱讀方法快速默讀課文。2.邊讀邊想:課文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什么?3.記下所用的時間。擺搭石走搭石讓搭石自主學習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作用?請大家找出關鍵詞,說說搭石有什么特點?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所以,在家鄉有了搭石,就有了__________。課堂總結檢測三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劉章我出生在河北省興隆縣上莊村。那是一條十里狹長的山村,人們逐水而居。一條無名溪水的兩岸,是大山、村莊、梯田和果園。我們村有六個自然村,其中五個村的人家散落在小溪旁。一代又一代人,出山串親、趕集,唯有反復跨溪而行,除此,別無選擇。小溪最窄處僅五六米,最寬處也不過三十米,平時水最深處也不過一米。年年雨季過后,秋風將至之時,人們為了不蹬涼水,在每一個跨溪水里擺上一排方石,這就叫“搭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二百多天走搭石。人們祖祖輩輩走搭石,習以為常,司空見慣,十里路要走多少搭石,沒人數過。有一次,我出于好奇,一道道數了數,十里路竟走了三十二道搭石。十三年間,我每天要走六十四回搭石,總共走了千萬回,對搭石的印象怎能不深刻呢?1977年末,我來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工作。當我見到人們搶著擠公共汽車的時候,見到人們無序地忽然橫穿馬路的時候,心里便幽幽地想到家鄉的潺潺小溪,想到山里人走搭石的情景:一個人跟著一個人,動作協調有序,足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兩個人對面來到溪邊,微笑止步,示意讓對方先行。還有,年輕人背老人,大人抱娃娃,在記憶里,如他們留在水中的倒影。當我見馬路上有磚頭或樹枝,人們寧可繞著走,也不肯彎腰拾起的時候,我又想到山里人在雨水過后,自覺擺搭石的情景;想到有人發現搭石不穩,退回岸上,找塊好石頭搭上的情景……噢,搭石上有新意,搭石上有美,搭石上有情。由于搭石的特殊渡水方式,長期造就和展示了山里人的勤勞、熱心公益和互助禮讓與尊重的美德。這樣,我便在1980年2月寫了短文《搭石》。現在,我的家鄉十里山村已經貼著山根兒修了公路,人們進進出出,騎自行車、摩托車,坐汽車,再也不用走搭石了。可是,搭石是不會消失的,永遠會擺在村莊通向田地或山野的溪流里,那種美永遠存在。《搭石》教學設計學科 語文 年級 五年級 課型 新授課 設計者 陳雅琳課題 5.《搭石》 課時 1課時課標要求 識字寫字:學生應具備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通過多種方法自主認識本課生字,如 “汛、挽、譴” 等,累計認識常用漢字量符合學段要求。書寫方面,要做到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美觀且有一定速度,正確書寫本課要求掌握的漢字,注意筆畫規范與間架結構,培養良好書寫習慣。閱讀能力默讀速度與習慣:默讀要有一定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 300 字。在學習《搭石》時,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克服回讀、指讀等不良習慣,逐步提升閱讀效率,學會捕捉關鍵信息,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與感悟:能聯系上下文和自身積累,推想課文中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如理解 “協調有序”“清波漾漾” 等詞語在文中描繪的場景。在閱讀中了解文章表達順序,《搭石》通過描述擺搭石、走搭石等事例展現鄉村生活,學生要體會作者借這些平凡事物抒發的對鄉親們無私奉獻、互助友愛的贊美之情,初步領悟借物抒情的表達方法。同時,閱讀敘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印象深刻的場景,如文中人們走搭石的畫面,并說出自己的感受。閱讀方法運用: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如《搭石》作為本單元開篇,著重引導學生養成集中注意力閱讀的習慣,遇到不理解的字詞嘗試猜讀、跳讀,不停頓、不回讀,為后續綜合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提升閱讀速度奠定基礎。此外,還可通過圈畫、批注等方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口語交際:在課堂交流中,要求學生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能根據討論話題發表自己對課文內容及人物品質的看法,如圍繞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所體現的美好品質展開討論,做到清晰、準確地表達觀點,并能傾聽他人意見,進行有效互動交流。思維發展:在學習《搭石》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通過梳理文章結構、分析事例之間的關系,提升歸納概括能力,如概括每一段關于搭石的主要內容。同時,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根據文字描述在腦海中構建畫面,如想象人們協調有序走搭石的場景,發展形象思維,增強對文本的理解深度與情感體驗。教材分析 單元的主題是“閱讀要有一定速度”,語文要素一是“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和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屬于閱讀策略單元。縱觀整個統編版教材,一共有四個閱讀策略單元,分別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預測,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問,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速度以及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閱讀方法,它們形成一個整體,逐層進階。 本單元四篇課文四種不同題材,旨在告訴學生,任何文本都能提高閱讀速度。教學重在關注和指導學生的閱讀過程,強化學生閱讀時“提高閱讀速度的意識”,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搭石》是一篇散文,作為本單元開篇,在策略單元,它所承載的首要任務是成為學習提高閱讀速度方法的載體,引導學生養成集中注意力的閱讀習慣,學習不回讀的閱讀方法,這是學生提高閱讀速度的具體方法。作者劉章通過搭石這一家鄉常見的事物,描寫了一幅幅與搭石有關的鄉村畫面,呈現出淳樸美好的鄉情和民風。贊美了鄉親們之間的美好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學情分析 本次教學的對象是五年級小學生,學生已有兩次學習閱讀策略單元的經驗,對于本單元中提高閱讀速度這一任務,大部分學生都能有一定基礎。本課是從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和習慣入手,“不回讀”和“集中注意力”需要學生在不斷實踐中得以掌握與提高。核心素養目標 語言運用:通過朗讀與語境分析,準確認讀 “間隔、汛期、平衡” 等 5 個詞語,理解 3 個短語的內涵,并能在合適語境中準確運用,提升語言積累與表達能力。 思維能力:運用快速默讀策略,在不回讀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培養信息提取與整合的思維能力。 審美創造:聚焦作者筆下的典型事例與關鍵詞句,深入品讀文章細節,通過聯想與想象,體會文本中蘊含的畫面美,感受鄉親們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 文化自信:感悟文中所展現的鄉村互助文化,體會平凡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質,增強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樹立文化自信。教學重點 運用快速默讀策略,在不回讀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培養信息提取與整合的思維能力。教學難點 聚焦作者筆下的典型事例與關鍵詞句,深入品讀文章細節,通過聯想與想象,體會文本中蘊含的畫面美,感受鄉親們默默付出、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教學方法 語境理解與運用法、限時默讀與信息捕捉法、傳統文化勾連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可結合學科特點自行設置)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環節一 1. 播放詞語 / 短句(三秒消失),引導搶答。2. 提問:“為何答不全?考驗我們什么?”3. 過渡至閱讀速度話題,板書課題。 1. 快速觀察并搶答看到的內容。2. 思考后回答:“速度慢”“沒看清”“閱讀速度不夠”。3. 齊讀課題,聚焦閱讀速度主題。 直觀體驗:通過限時閃現任務,讓學生直觀感受 “閱讀速度” 的重要性,激發興趣。激活認知:從生活體驗切入,自然引出教學目標,降低理解難度。環節二 (一) 讀文后自我檢測1. 出示默讀要求,抽生朗讀。2. 用班級優化大師抽選學生連線短語、讀詞語。3. 展示測試題(判斷 / 選擇),巡堂觀察默讀習慣。4. 出示答案,引導訂正。(二) 交流中發現方法1. 提問:“哪些地方讓你回讀或不懂?”2. 用希沃白板板中板功能記錄學生困惑詞語。3. 播放書中伙伴對話錄音,引導歸納方法。4. 板書:“不回讀、集中注意力”。 (一)1. 明確默讀任務:不回讀、記時間。2. 參與詞語 / 短語檢測,自主完成測試題。(二)1. 記錄困惑詞語(如 “汛期”“協調有序”)。2. 朗讀書中方法提示,分享閱讀策略(如跳讀難懂詞語)。3. 提煉方法:不回讀、專注關鍵詞。 任務驅動:通過 “限時默讀 + 即時檢測”,讓學生在實踐中暴露問題(如回讀、卡頓)。自主發現:通過交流困惑和書中提示,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提高速度的方法,強化 “學為主體” 理念。技術融合:利用希沃白板實時記錄問題,直觀呈現共性難點,提高課堂效率。環節三 1. 播放閱讀診斷錄音,提示記錄閱讀等級。2. 提問:“第二次閱讀如何改進?”3. 出示第二次閱讀要求:“圍繞搭石寫了哪五方面內容?”4. 引導對比兩次閱讀速度,強化 “不回讀、專注” 方法。 1. 聽錄音完成診斷,記錄等級(如 “三星”“四星”)。2. 反思不足:“回讀導致慢”“分心看其他內容”。3. 第二次默讀并計時,圈畫關鍵句,分享進步(如 “用時縮短 X 秒”)。4. 結合實踐說明方法效果:“不回讀讓速度變快”。 對比體驗:通過兩次閱讀對比,讓學生直觀感受方法運用的有效性,增強學習信心。目標導向:以 “概括五方面內容” 為任務,引導學生在提速同時關注內容理解,避免 “唯速度論”。環節四 1. 提問:“課文圍繞搭石講了哪五方面內容?”2. 引導補充 “擺、走、讓搭石”,請生情境演繹 “擺搭石”。3. 研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搭石的特點?” 結合圖片辨析 “平整方正”。4. 出示 “拖鞋挽褲” 生活照片,聯系實際理解詞義。5. 同屏展示學生填空答案,點評:“有了搭石,就有了______(便利 / 溫暖)”。 1. 回顧課文,概括:“擺、走、讓搭石”“老人調整搭石”“背老人過溪”。2. 模擬 “擺搭石” 動作,體會鄉親們的細心。3. 觀察圖片辨析石頭是否適合做搭石,理解 “平整方正” 的重要性。4. 結合暴雨照片,解釋 “拖鞋挽褲” 的場景,體會不便。5. 填空并分享:“便利”“家鄉的溫暖”“鄰里的互助”。 多維感知:通過 “演繹 + 圖片 + 生活聯想”,讓學生從視覺、動作、情感多維度理解文本,突破抽象詞語難點。以讀促悟:通過有感情朗讀和填空練習,引導學生透過 “搭石” 表象,感悟鄉親們的奉獻精神,落實 “審美創造”“文化自信” 素養目標。環節五 1. 總結本課收獲:“閱讀方法 + 搭石精神”。2. 布置分層作業:- 必做:用所學方法閱讀《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 選做:結合生活寫 “身邊的互助小事”。3. 預告下節課:“繼續探討閱讀體會與表達”。 1. 回顧課堂:“學會了不回讀、抓關鍵詞”“搭石體現了鄉親們的團結”。2. 領取閱讀單,明確課后任務:運用方法提速,記錄閱讀時間。 遷移運用:通過拓展閱讀和寫作,將課堂習得的方法與情感認知延伸到課外,強化 “學用結合”。分層設計:滿足不同學生需求,兼顧基礎鞏固與能力提升,為下節課深度交流作鋪墊。總結評價 同學們,今天我們圍繞《搭石》這篇課文,經歷了一次充滿收獲的閱讀之旅。通過 “閃現字詞” 的游戲,我們直觀感受到閱讀速度的重要性;在兩次默讀實踐中,我們學會了不回讀、集中注意力、抓關鍵詞等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還通過檢測題和思維導圖梳理了課文主要內容(擺搭石、走搭石、讓搭石、老人調整搭石、背老人過溪)。在品讀課文時,我們透過 “平整方正” 的搭石、“拖鞋挽褲” 的場景,以及鄉親們互相謙讓、主動擺搭石的細節,感受到了他們默默奉獻、互助友愛的精神,也體會到作者對家鄉風情的熱愛。這些文字不僅讓我們欣賞到鄉村生活的質樸之美,更讓我們看到了中華傳統美德在平凡人身上的閃光。希望大家課后能把今天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到更多文本中,同時留意生活中類似的 “搭石精神”—— 也許是校園里值日生的堅守,或是社區里志愿者的付出,用發現的眼睛感受身邊的溫暖。 學生自我評價表評價維度自我評價(√或★)改進方向1. 能準確認讀 “間隔、汛期” 等詞語,并理解短語含義。★★★☆(3-4 星)需加強 “人影綽綽” 等詞的運用2. 默讀時能做到不回讀,集中注意力完成檢測題。√下次嘗試計時提升速度3. 能抓住 “伏下身子”“協調有序” 等詞句感悟人物品質。★★★希望多通過朗讀表達情感4. 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情境演繹活動。√下次嘗試主動分享更多想法 知識與方法的 “固化 — 遷移”:將課堂所學的閱讀策略和文本內涵轉化為可復用的能力,避免 “學完即忘”;情感與價值的 “體驗 — 升華”:從課文中鄉親們的具體行為,上升到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同,落實 “文化自信” 核心素養;評價與學習的 “融合 — 生長”:通過自我評價激活學生的內省動力,使評價不再是 “終結性判斷”,而是 “發展性起點”,為后續學習注入持續動能。分層作業 基礎作業: 1.字詞過關:抄寫 “間隔、汛期、平衡” 等 5 個詞語各 3 遍,并用其中 2 個詞語造句(如 “汛期來臨時,河水漫過了堤岸”)。用自己的話解釋 “協調有序”“人影綽綽” 的意思,可結合課文插圖或生活場景描述。2.閱讀提速:用 “不回讀、抓關鍵詞” 的方法,快速默讀課文第 3 自然段,記錄用時并概括段落大意(提示:主要寫走搭石的場景和鄉親們的默契)。拓展作業:(任選其一)思維拓展:1.繪制 “搭石” 思維導圖:中心詞為 “搭石”,分支梳理 “定義、特點、相關場景、體現的品質”,可用簡筆畫點綴。2.對比思考:課文中 “搭石” 與城市里的 “斑馬線” 有什么相似之處?請結合功能和文化內涵寫一段話(80 字左右)。情境表達:1.微寫作:想象你是村里的孩子,目睹了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的場景,用第一人稱寫一段文字,表達你對 “搭石精神” 的感受(如 “每當看到鄉親們踩著搭石過溪,我總覺得那一塊塊石頭不只是石頭,而是……”)。2.口語交際:向家人介紹 “搭石” 是什么,并用 “不回讀” 的方法快速朗讀課文第 1 自然段,請家人評價你的閱讀速度。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團隊每位老師根據新課標要求,著眼于“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立足單元整體視角,聚焦“教什么、怎樣教”,認真地進行教材研討。在研究交流的思想碰撞中,博采眾長,擇善而從,充分發揮了教師群體的作用。備課團隊從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地討論,“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一次次的集體備課,使備課過程進行得順利! 統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教材中第三個閱讀策略單元。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則是本單元的導讀與學習內容,指導學生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是這個單元要達成的目標,四篇課文四種不同題材,旨在告訴學生,任何文本都能提高閱讀速度。而《搭石》是一篇散文,作者劉章通過搭石這一家鄉常見的事物,贊美了鄉親們之間的美好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在策略單元,它所承載的首要任務是成為學習提高閱讀速度方法的載體,以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為目的,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讓學生學習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詞語不停下來,不回讀。 本節課我創設了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并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功能,進行了三次閱讀檢測,第一次閱讀時間讓學生通過認識閱讀,這個檢測讓學生認識自己的閱讀能力,認清自己的閱讀水平。明白一兩個不懂的詞句,不會直接影響對于文章的理解,第二次閱讀檢測,在第一次的實踐基礎上,引導學生回憶課文內容,認識到注意力越集中,閱讀效益越好的重要性。如果還想要深入理解課文,還是需要回到課文中去細細品味,在第一自然段的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總結出,閱讀速度是閱讀能力的一盞指示燈。通過訓練,學生交流中悟法得法,明白了什么是不回讀,還梳理總結了集中注意力,不回讀的經驗和方法,提升了語文學習的能力。而第三次實踐,則留到課后作業,拓展閱讀劉章的《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不僅對學生是一個閱讀策略實踐的提升,引導學生在多樣的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也為下節課學習課文作鋪墊。 希沃白板中功能的使用,讓本節課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優化了上課的流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氛圍熱烈。在這篇課文中,我恰當地處理好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之間的關系,圍繞這兩個重點目標完成教學。課堂上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不同情況,學生整堂課上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課堂上的對話交流,關課堂練習和完成情況等我都有關注到。同時也實現了多元主體的評價功能,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在課堂上及時反思,調整自己的閱讀策略,處理好語文學習和個人成長的關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搭石.pptx 附件2 教學設計模板 .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