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地理核心考點押題預測 海陸的變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押題卷】2025年中考地理核心考點押題預測 海陸的變遷(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海陸的變遷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魏格納是根據哪兩個大洲的輪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  )
A.北美洲與南美洲 B.亞洲與大洋洲
C.非洲與南美洲 D.南美洲與南極洲
2.能為大陸漂移說提供證據的是(  )
①20%的荷蘭國土是圍海造田形成
②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③大陸的形狀多是三角形
④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
⑤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古老底層相似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3.火山噴出的巖漿來自(  )
A.巖石圈 B.大氣圈 C.生物圈 D.水圈
4.應對火山災害,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做好火山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工作
②可靠近觀賞火山爆發壯美的景觀
③城鎮和工程設施避開火山危險區及可能的危害區
④制定火山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有效抗災、救災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22年1月14日,太平洋島國湯加爆發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底火山噴發。讀板塊分布示意圖,此次火山噴發的原因主要是(  )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運動
B.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運動
C.南極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6.板塊構造學說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  )
A.南極洲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亞歐板塊 D.太平洋板塊
7.地震發生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乘電梯逃生
B.躲在窗下
C.操場上的同學往室內跑
D.遠離高大建筑物
8.如圖表示大陸漂移過程中不同時期海陸分布狀況。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海陸分布變化的順序是(  )
A.a→b→c B.a→c→b C.c→a→b D.c→b→a
9.地殼板塊與板塊之間發生張裂拉伸運動時,地表會發生的現象是(  )
①斷裂陷落
②地表隆起
③形成高大山脈
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近年來,全球各地強震不斷,給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因此,地震來臨時,教室內的學生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立刻跑向室外,躲避在教學樓旁
B.護頭下蹲,震動結束后快速撤離
C.一直躲在教室里,等待救援人員
D.立即從窗戶處外逃求生
11.下列能證明海陸變遷的自然現象是(  )
A.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B.喜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C.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D.青藏高原有許多動植物
12.2020年12月8日,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新高程8848.86米。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繪制了“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畫(如圖),漫畫中,“關系不和”的兩個板塊是(  )
A.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
B.太平洋板塊和非洲板塊
C.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D.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13.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全球海陸分布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各獨立成為板塊
B.板塊形成以后是固定不變的
C.板塊交界處一般多火山和地震
D.亞洲和歐洲屬于不同的兩個板塊
14.“滄海柔田”出自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成語“滄海桑田”蘊含的地理知識是(  )
A.地球上的地表形態是固定不變的
B.海陸是不斷變化的
C.地球上只有茫茫的大海和農田
D.大海就是農田
1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大陸內部
B.大陸邊緣
C.板塊內部
D.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二.解答題(共5小題)
16.為了更好地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釋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某班同學設計了三組實驗。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實驗1:用盛滿水的盆、六塊海綿紙、吸管等材料設計實驗如圖1,發現將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氣時,泡沫板交界處聚集大量氣泡,導致泡沫板交錯重疊。
實驗2:用手擠壓書本,發現書本發生隆起如圖2。
實驗3:用鋁盒、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實驗如圖3,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
(1)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運動比較   ;板塊與板塊   的地帶,有的碰撞擠壓,有的   ,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2)歐洲國家冰島,冰原廣布,火山眾多,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奇妙景觀。如圖示意全球板塊分布及冰島,據此將以下框圖填寫完整。
①   、②   、③   、④   。
(3)2024年4月3日,我國臺灣花蓮海域發生7.3級地震,據圖4可知,臺灣島位于   火山、地震帶。
(4)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繪制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前世今生”漫畫。漫畫中“關系不和”的兩板塊是亞歐板塊和   板塊,這兩板塊正在   (板塊運動方式),導致珠峰“長高”。
17.【現象剖析,依圖釋象】2024年3月28日,我國“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中國—印度尼西亞爪哇海溝聯合深潛任務,完成22個潛次,其中14次下潛超過6000米水深,6個潛次由中國與印尼雙方的科考隊員共同完成。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幾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塊是    板塊,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有包括海洋。
(2)讀圖2,近5年尼泊爾發生了至少7次5級以上的地震,尼泊爾位于    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    ,地震多發。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都集中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    —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3)紅海地處板塊的張裂地帶,受板塊運動影響,紅海的面積將會    。
(4)“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所到達的海底地形對應圖3中的    (填數字);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聯合開展爪哇海溝探測,在海洋科技領域內的互助合作被稱為“   ”。
18.【大千世界奇妙多,地理知識來解惑】讀全球六大板塊的分布圖和冰島地理位置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極圈附近“冰與火”】
冰島是位于歐洲西北部的島國,活火山多達30座,冰川面積占1.3萬平方公里,被人們稱為“冰與火之國”。近年來,冰島地震與火山噴發頻繁。
(1)六大板塊中幾乎是海洋板塊的是    板塊,B板塊是    板塊。
(2)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冰島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降低地震和火山活動給冰島居民帶來的危害。
【勇攀新高是珠峰】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3)請你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預測珠穆朗瑪峰海拔的變化趨勢,并解釋其原因。
【冰天雪地藏烏金】
人們在南極大陸發現地下埋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濕的環境與大片的森林,而南極洲非常寒冷。
(4)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學說及該學說的提出者。
19.在學完《海陸變遷》這一節后,某校地理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了一次名為“跟著達爾文學地理”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以下是老師提供的相關資料和探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請你和他們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問題。
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隨英國皇家軍艦“小獵犬”號出發,展開為期五年的科學考察之旅。達爾文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時,在安第斯山脈的一個海拔上千米的頂峰上,發現了大量的貝殼化石;當船在智利停泊時,他親身經歷了火山爆發;不久后在智利中南部的一個鎮上,又遭遇了一次大地震,目睹了地震帶來的毀滅性后果。如圖為“小獵犬”號航行路線示意圖及局部地區板塊分布示意圖。
(1)達爾文乘坐的“小獵犬”號科考之旅的出發地英國位于    洲,隨后歷時五年先后考察了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最后經印度洋和    洋返回出發地。
(2)安第斯山脈出現大量貝殼化石,說明此地曾經是    (填“海洋”或“陸地”)環境,后來由于地殼    (填“抬升”或“下降”)運動成為高山。
(3)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簡析智利火山、地震多發的原因。
(4)根據圖中信息,判斷安第斯山脈海拔高度的變化趨勢,并列舉一個與此變化原理相同的地理現象。
20.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填出下列數字代表的板塊名稱: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據圖判斷,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    (填“擴大”或“縮小”),大西洋的面積在不斷    (填“擴大”或“縮小”)。
(3)板塊與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會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升高,是因為它位于    板塊與    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板塊張裂可能會形成大洋,有人預言,位于    板塊上的東非大裂谷將成為新的海洋(均填代號)。
(4)我國臺灣島地震頻發的原因主要是    。
(5)南亞次大陸位于    板塊;俄羅斯位于亞歐板塊和    板塊。
中考沖刺押題預測 海陸的變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魏格納是根據哪兩個大洲的輪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陸漂移假說的(  )
A.北美洲與南美洲 B.亞洲與大洋洲
C.非洲與南美洲 D.南美洲與南極洲
【考點】海陸輪廓形成的兩大學說.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C
【分析】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該學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個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南美洲和非洲輪廓的吻合、古老地層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證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原來是連在一起的,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
【解答】解:魏格納對大陸漂移的研究源于一次偶然的發現,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的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非常相似,南美洲大陸的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他堅信這不是巧合,便順著這條思路研究下去,后來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大西洋兩岸輪廓的吻合、古老地層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證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原來是連在一起的,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大陸漂移假說,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大陸漂移假說的有關內容。
2.能為大陸漂移說提供證據的是(  )
①20%的荷蘭國土是圍海造田形成
②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
③大陸的形狀多是三角形
④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
⑤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古老底層相似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考點】海陸輪廓形成的兩大學說.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B
【分析】魏格納對大陸漂移的研究源于一次偶然的發現,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大西洋的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非常相似,南美洲大陸的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他堅信這不是巧合,便順著這條思路研究下去,后來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大西洋兩岸輪廓的吻合、古老地層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證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原來是連在一起的,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
【解答】解:能為大陸漂移說提供證據的是②南美洲大陸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④南極大陸有豐富的煤炭,⑤南美洲東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古老底層相似。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大陸漂移假說,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大陸漂移假說的有關內容。
3.火山噴出的巖漿來自(  )
A.巖石圈 B.大氣圈 C.生物圈 D.水圈
【考點】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專題】地理探究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A
【分析】地殼與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約在地下17Km深處,地幔與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約在地下2900Km深處。其中,上地幔的頂部和地殼構成巖石圈,巖石圈下面是軟流層,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
【解答】解:巖石圈的地幔中有一個軟流層,軟流層是巖漿的發源地,因而火山噴出的巖漿來自地幔的軟流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火山噴出的巖漿的來源,結合教材知識點分析解答此題。
4.應對火山災害,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①做好火山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工作
②可靠近觀賞火山爆發壯美的景觀
③城鎮和工程設施避開火山危險區及可能的危害區
④制定火山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有效抗災、救災工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考點】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專題】地理探究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C
【分析】如果地震來臨,我們要看清楚自己所在地的情況,選擇最佳的逃生辦法,如果在教室內,就迅速躲到桌子底下,或者盡量站到墻角,護住頭部;如果在室外,就迅速到空曠的地方去。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地震。
【解答】解:應對火山災害,應做好火山災害的監測和預報工作,城鎮和工程設施避開火山危險區及可能的危害區,制定火山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有效抗災、救災工作;不可靠近觀賞火山爆發壯美的景觀,那樣很危險,故①③④正確,②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預防火山災害的措施,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和所學知識點分析解答此題。
5.2022年1月14日,太平洋島國湯加爆發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底火山噴發。讀板塊分布示意圖,此次火山噴發的原因主要是(  )
A.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運動
B.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張裂運動
C.南極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D.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
【考點】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
【專題】分布圖;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D
【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和許多小板塊組成。六大板塊的名稱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在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為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讀圖可知,太平洋島國湯加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容易發生火山和地震。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湯加的地理位置及火山地震的原因,結合教材知識點讀圖分析解答此題。
6.板塊構造學說中,幾乎全部是海洋的板塊是(  )
A.南極洲板塊 B.印度洋板塊
C.亞歐板塊 D.太平洋板塊
【考點】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D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說的有關內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7.地震發生時,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乘電梯逃生
B.躲在窗下
C.操場上的同學往室內跑
D.遠離高大建筑物
【考點】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專題】生活實際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D
【分析】地震是一種突發性自然災害,目前尚難以準確預報。一旦發生地震,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災難,因此人們要學會正確的預防措施和逃生方法。
【解答】解:地震發生時,不能乘電梯逃生,以免斷電被困,造成生命危險,A錯誤;不能躲在窗下,會發生坍塌,B錯誤;操場上的同學往盡量跑到空曠的地區,遠離高大建筑物,C錯誤,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措施,結合生活經驗分析解答即可。
8.如圖表示大陸漂移過程中不同時期海陸分布狀況。根據大陸漂移學說,海陸分布變化的順序是(  )
A.a→b→c B.a→c→b C.c→a→b D.c→b→a
【考點】海陸變遷.
【專題】示意圖;世界的海陸分布.
【答案】C
【分析】大陸漂移假說的觀點認為,很早以前,地球表面的各大陸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發生了斷裂,漂移到現在成了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
【解答】解:大陸漂移學說認為,2億年前,世界上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大陸開始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狀況。讀圖可以看出,圖c→a→b顯示大陸由原來的相對集中到不斷漂移分離。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大陸漂移假說的知識點,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熟記大陸漂移假說的內容,讀圖解答即可。
9.地殼板塊與板塊之間發生張裂拉伸運動時,地表會發生的現象是(  )
①斷裂陷落
②地表隆起
③形成高大山脈
④形成新的海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點】板塊的運動.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D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地殼板塊與板塊之間發生張裂拉伸運動時,地表會發生的現象是①斷裂陷落,④形成新的海洋。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說的有關內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10.近年來,全球各地強震不斷,給人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因此,地震來臨時,教室內的學生應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立刻跑向室外,躲避在教學樓旁
B.護頭下蹲,震動結束后快速撤離
C.一直躲在教室里,等待救援人員
D.立即從窗戶處外逃求生
【考點】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專題】地理探究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B
【分析】地震是一種破壞力很大的自然災害,除了直接造成房倒屋塌和山崩外,還會引起火災、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火山爆發危害極大,噴涌而出的火山灰產生的大氣污染會阻擋太陽輻射,導致全球氣溫下降,糧食減產,甚至生物大滅絕。一旦發生地震,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災難,因此人們要學會正確的預防措施和逃生方法。
【解答】解:地震發生時,若在教室上課時,立刻跑向室外,躲避空曠的地方,不能躲在教學樓旁,故A錯誤;
地震發生時,若來不及逃跑,在教室里護頭下蹲,震動結束后快速撤離;不能一直躲在教室里,等待救援人員,故B正確,C錯誤;
地震發生時,不能從窗戶處外逃求生,跳窗容易摔傷,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發生地震時的逃生和自救常識,結合教材知識點分析解答此題。
11.下列能證明海陸變遷的自然現象是(  )
A.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B.喜馬拉雅山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C.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
D.青藏高原有許多動植物
【考點】海陸變遷.
【專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B
【分析】“滄海桑田”說的是海洋變成陸地或陸地變成海洋,比喻海陸的變遷。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以上四種自然現象,青藏高原有許多動植物屬于自然景觀,與海陸變遷無關;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轉引起的;在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是由海陸變遷引起的。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海陸變遷的自然現象,結合題意理解作答即可。
12.2020年12月8日,中國與尼泊爾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新高程8848.86米。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繪制了“珠峰的前世今生”漫畫(如圖),漫畫中,“關系不和”的兩個板塊是(  )
A.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
B.太平洋板塊和非洲板塊
C.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D.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
【考點】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
【專題】示意圖;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D
【分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解答】解: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結合圖示來看,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兩板塊“關系不和”,互相擠壓碰撞,導致喜馬拉雅山脈海拔越來越高。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點,理解作答即可。
13.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全球海陸分布的形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全球七大洲、四大洋各獨立成為板塊
B.板塊形成以后是固定不變的
C.板塊交界處一般多火山和地震
D.亞洲和歐洲屬于不同的兩個板塊
【考點】海陸輪廓形成的兩大學說.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C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七大洲、四大洋并不是獨立成為板塊。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地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和地震,亞洲和歐洲的主體部分屬于亞歐板塊。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說的有關內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14.“滄海柔田”出自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意思是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成語“滄海桑田”蘊含的地理知識是(  )
A.地球上的地表形態是固定不變的
B.海陸是不斷變化的
C.地球上只有茫茫的大海和農田
D.大海就是農田
【考點】海陸變遷.
【專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B
【分析】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滄海桑田”說的是海洋變成陸地或陸地變成海洋,比喻海陸的變遷。
【解答】解:地球表面形態處于不停的運動和變化之中,陸地可以變成海洋,海洋可以變成陸地。成語“滄海桑田”蘊含的地理知識是指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是不斷變化的,經歷了巨大的演變和變化,B說法正確;地球的地表形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大海不是農田;地球上不是只有大海和農田,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點評】考查了對海陸變遷的認識,需重點掌握知識,難度不大,具有一定的綜合性。
15.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  )
A.大陸內部
B.大陸邊緣
C.板塊內部
D.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考點】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D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解答】解: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所以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火山、地震分布于板塊運動的關系,熟記知識點即可。
二.解答題(共5小題)
16.為了更好地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解釋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某班同學設計了三組實驗。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實驗1:用盛滿水的盆、六塊海綿紙、吸管等材料設計實驗如圖1,發現將吸管插入水中朝盆底吹氣時,泡沫板交界處聚集大量氣泡,導致泡沫板交錯重疊。
實驗2:用手擠壓書本,發現書本發生隆起如圖2。
實驗3:用鋁盒、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實驗如圖3,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
(1)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運動比較 穩定 ;板塊與板塊 交界 的地帶,有的碰撞擠壓,有的 張裂拉伸 ,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2)歐洲國家冰島,冰原廣布,火山眾多,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奇妙景觀。如圖示意全球板塊分布及冰島,據此將以下框圖填寫完整。
① 北極圈 、② 低 、③ 美洲 、④ 活躍 。
(3)2024年4月3日,我國臺灣花蓮海域發生7.3級地震,據圖4可知,臺灣島位于 環太平洋 火山、地震帶。
(4)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繪制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前世今生”漫畫。漫畫中“關系不和”的兩板塊是亞歐板塊和 印度洋 板塊,這兩板塊正在 碰撞擠壓 (板塊運動方式),導致珠峰“長高”。
【考點】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板塊的運動.
【專題】示意圖;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1)穩定;交界;張裂拉伸;
(2)①北極圈;②低;③美洲;④活躍;
(3)環太平洋;
(4)印度洋;碰撞擠壓。
【分析】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停的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解答】解:(1)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地殼運動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碰撞擠壓,有的張裂拉伸,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2)歐洲國家冰島,冰原廣布,火山眾多,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奇妙景觀。讀圖可得,冰島的緯度位置:靠近北極圈,緯度高,氣溫低,是一個冰雪王國;板塊位置: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3)2024年4月3日,我國臺灣花蓮海域發生7.3級地震,據圖4可知,臺灣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4)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繪制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的前世今生”漫畫。漫畫中“關系不和”的兩板塊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這兩板塊正在碰撞擠壓(板塊運動方式),導致珠峰“長高”。
故答案為:
(1)穩定;交界;張裂拉伸;
(2)①北極圈;②低;③美洲;④活躍;
(3)環太平洋;
(4)印度洋;碰撞擠壓。
【點評】本題考查板塊運動的相關知識點,理解作答即可。
17.【現象剖析,依圖釋象】2024年3月28日,我國“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中國—印度尼西亞爪哇海溝聯合深潛任務,完成22個潛次,其中14次下潛超過6000米水深,6個潛次由中國與印尼雙方的科考隊員共同完成。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1)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幾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塊是  太平洋 板塊,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有包括海洋。
(2)讀圖2,近5年尼泊爾發生了至少7次5級以上的地震,尼泊爾位于  亞歐 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  活躍 ,地震多發。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都集中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  地中海 —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3)紅海地處板塊的張裂地帶,受板塊運動影響,紅海的面積將會  擴大 。
(4)“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所到達的海底地形對應圖3中的  ③ (填數字);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聯合開展爪哇海溝探測,在海洋科技領域內的互助合作被稱為“ 南南合作 ”。
【考點】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板塊的運動;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1)太平洋;
(2)亞歐;活躍;地中海;
(3)擴大;
(4)③;南南合作。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1)板塊運動學說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一塊整體,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幾乎全部都是海洋的板塊是太平洋板塊,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
(2)尼泊爾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所以地震多發。全球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兩大火山地震帶,一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另一條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3)紅海地處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地帶,受板塊運動影響,紅海的面積將會擴大。
(4)讀圖可知,①是大陸架,②是大陸坡,③是海溝,④是大洋中脊。“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所到達的海底地形是海溝,對應圖3中的③。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劃分,世界上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叫做“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叫做“南南合作”。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同為發展中國家,兩國聯合開展爪哇海溝探測,在海洋科技領域內的互助合作被稱為“南南合作”。
故答案為:
(1)太平洋;
(2)亞歐;活躍;地中海;
(3)擴大;
(4)③;南南合作。
【點評】本大題以板塊運動與海底地形示意圖等為材料,共設置四道小題,涉及板塊運動、海底地形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18.【大千世界奇妙多,地理知識來解惑】讀全球六大板塊的分布圖和冰島地理位置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極圈附近“冰與火”】
冰島是位于歐洲西北部的島國,活火山多達30座,冰川面積占1.3萬平方公里,被人們稱為“冰與火之國”。近年來,冰島地震與火山噴發頻繁。
(1)六大板塊中幾乎是海洋板塊的是  太平洋 板塊,B板塊是  美洲 板塊。
(2)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冰島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降低地震和火山活動給冰島居民帶來的危害。
【勇攀新高是珠峰】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3)請你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知識,預測珠穆朗瑪峰海拔的變化趨勢,并解釋其原因。
【冰天雪地藏烏金】
人們在南極大陸發現地下埋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的形成需要有暖濕的環境與大片的森林,而南極洲非常寒冷。
(4)請你結合所學知識,說出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學說及該學說的提出者。
【考點】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板塊的運動.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1)太平洋;美洲;(2)加強監測預警,組織應急演練,引導緊急避險等;(3)珠穆朗瑪峰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由于兩大板塊不斷碰撞擠壓,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在不斷升高;(4)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該學說認為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個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南美洲和非洲輪廓的吻合、古老地層和生物相似的特征,證明了南美洲和非洲原來是連在一起的,是大陸漂移假說的有力證據。
【解答】解:(1)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六大板塊分別是非洲板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讀圖可知,六大板塊中幾乎是海洋板塊的是太平洋板塊,B板塊是美洲板塊。
(2)冰島政府可以采取加強監測預警,組織應急演練,引導緊急避險等來降低地震和火山活動給冰島居民帶來的危害。
(3)珠穆朗瑪峰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由于兩大板塊不斷碰撞擠壓,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在不斷升高。
(4)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學說是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的提出者是魏格納。
故答案為:(1)太平洋;美洲;(2)加強監測預警,組織應急演練,引導緊急避險等;(3)珠穆朗瑪峰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地帶,由于兩大板塊不斷碰撞擠壓,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在不斷升高;(4)大陸漂移學說;魏格納。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板塊構造學說和大陸漂移學說的有關內容,要分析理解解答。
19.在學完《海陸變遷》這一節后,某校地理老師組織同學們進行了一次名為“跟著達爾文學地理”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以下是老師提供的相關資料和探究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請你和他們一起完成下列探究問題。
1831年12月27日,達爾文隨英國皇家軍艦“小獵犬”號出發,展開為期五年的科學考察之旅。達爾文沿南美洲西海岸北上時,在安第斯山脈的一個海拔上千米的頂峰上,發現了大量的貝殼化石;當船在智利停泊時,他親身經歷了火山爆發;不久后在智利中南部的一個鎮上,又遭遇了一次大地震,目睹了地震帶來的毀滅性后果。如圖為“小獵犬”號航行路線示意圖及局部地區板塊分布示意圖。
(1)達爾文乘坐的“小獵犬”號科考之旅的出發地英國位于  歐 洲,隨后歷時五年先后考察了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最后經印度洋和  大西 洋返回出發地。
(2)安第斯山脈出現大量貝殼化石,說明此地曾經是  海洋 (填“海洋”或“陸地”)環境,后來由于地殼  抬升 (填“抬升”或“下降”)運動成為高山。
(3)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簡析智利火山、地震多發的原因。
(4)根據圖中信息,判斷安第斯山脈海拔高度的變化趨勢,并列舉一個與此變化原理相同的地理現象。
【考點】海陸變遷;板塊的運動;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況;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專題】示意圖;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1)歐;大西;
(2)海洋;抬升;
(3)位于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4)安第斯山脈未來會不斷升高;處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地帶的喜馬拉雅山脈也在不斷升高。
【分析】(1)世界上的七大洲(按面積大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世界上的四大洋(按面積大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
【解答】解:(1)達爾文乘坐的“小獵犬”號科考之旅的出發地位于南美洲,隨后歷時五年考察了非洲、歐洲和大洋洲三個大洲,最后經印度洋、大西洋返回出發地。
(2)安第斯山脈出現大量貝殼化石的原因是:安第斯山脈曾經是一片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隆起抬升成為高山。
(3)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看,智利火山、地震多發的原因是:智利位于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易發生火山、地震。
(4)根據圖中信息判斷,由于安第斯山脈處于板塊碰撞擠壓處,因此未來會不斷升高,類似的案例還有處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地帶的喜馬拉雅山脈也在不斷升高。
故答案為:
(1)歐;大西;
(2)海洋;抬升;
(3)位于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4)安第斯山脈未來會不斷升高;處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地帶的喜馬拉雅山脈也在不斷升高。
【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較多,涉及大洲大洋的分布、海陸變遷、板塊運動等,旨在考查分析運用能力。
20.讀六大板塊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
(1)填出下列數字代表的板塊名稱:① 亞歐板塊 ,② 非洲板塊 ,③ 印度洋板塊 ,④ 太平洋板塊 ,⑤ 美洲板塊 ,⑥ 南極洲板塊 。
(2)據圖判斷,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  縮小 (填“擴大”或“縮小”),大西洋的面積在不斷  擴大 (填“擴大”或“縮小”)。
(3)板塊與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會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升高,是因為它位于  亞歐 板塊與  印度洋 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板塊張裂可能會形成大洋,有人預言,位于  非洲 板塊上的東非大裂谷將成為新的海洋(均填代號)。
(4)我國臺灣島地震頻發的原因主要是  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地震 。
(5)南亞次大陸位于  印度洋 板塊;俄羅斯位于亞歐板塊和  美洲 板塊。
【考點】六大板塊及其示意圖;板塊的運動.
【專題】課本知識遷移類開放題;海陸變遷與板塊構造學說.
【答案】(1)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2)縮小;擴大;
(3)亞歐;印度洋;非洲;
(4)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地震;
(5)印度洋;美洲。
【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各板塊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當板塊運動時,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漂移現象。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板塊發生張裂運動時,在張裂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發生擠壓運動時,地表會不斷隆起,形成山脈。
【解答】解:(1)世界分為六大板塊,除了太平洋板塊內完全為海洋之外,其余各板塊內都有海洋和陸地。其中:①是世界上最大的板塊﹣亞歐板塊、②是非洲板塊、③是印度洋板塊、④是太平洋板塊、⑤是美洲板塊、⑥是南極洲板塊。
(2)據圖判斷,太平洋板塊和周圍的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所以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的縮小;大西洋位于板塊的張裂地帶,所以其面積在不斷的擴大。
(3)板塊與板塊發生碰撞擠壓會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在不斷升高,形成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是因為它位于①亞歐板塊與③印度洋板塊的碰撞擠壓地帶。板塊張裂可能會形成大洋,有人預言,位于②非洲板塊上的東非大裂谷處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由于板塊的張裂拉伸,將成為新的海洋。
(4)我國臺灣島臨東海和南海,而且臺灣島東海岸直接面向太平洋,所以臺灣島附近海域多地震的原因是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即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地震。
(5)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它主要由印度半島構成,在板塊構造學說中,印度半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上,因此,南亞次大陸位于印度洋板塊。俄羅斯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其領土廣泛分布在亞歐大陸上。但在板塊構造上,除了亞歐板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還位于美洲板塊。
故答案為:
(1)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2)縮小;擴大;
(3)亞歐;印度洋;非洲;
(4)臺灣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地震;
(5)印度洋;美洲。
【點評】本題以六大板塊示意圖為材料,涉及板塊的分布、板塊運動的影響等知識點,考查學生讀圖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昌县| 伊春市| 梓潼县| 聂荣县| 温州市| 旬邑县| 枣庄市| 枣阳市| 阳西县| 凤山县| 洛隆县| 延长县| 望城县| 宁城县| 泾阳县| 利辛县| 镇安县| 龙井市| 巨鹿县| 喜德县| 宁德市| 恩施市| 永昌县| 舟山市| 浏阳市| 宜宾市| 六枝特区| 定陶县| 芦溪县| 郸城县| 海丰县| 遵义县| 长岛县| 克什克腾旗| 兴宁市| 遂川县| 青川县| 桦川县| 南雄市| 卓资县| 上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