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冷戰學習目標:1.了解冷戰的內涵、美蘇推行冷戰的原因、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知道德國分裂的進程與影響;知道北約與華約的建立與影響;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歷史材料,認識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質,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和素養。(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引導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活動,分析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歸納冷戰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具體表現,探究冷戰政策帶來的影響,加深對美蘇冷戰對峙格局的理解。(歷史解釋)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唯物史觀)重難點:1.重點:美國冷戰政策及其表現。2.難點:對杜魯門主義本質的認識和德國分裂的實質。知識梳理:一、冷戰的發生 (歐洲推行)1、含義:指二戰后的40多年間,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集團之間既非戰爭又非和平的對峙與競爭狀態。2、背景:⑴ 二戰后,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⑵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觀念; ⑶強大起來的蘇聯,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障礙。⑷美、蘇兩國的國家戰略的對立和社會制度的巨大差異,使雙方的對抗、沖突不斷加劇3、序幕:1946年,丘吉爾鐵幕演說4、開始標志: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5、表現:⑴政治:杜魯門主義出臺(實質: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最終稱霸世界;意義: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⑵經濟:推行“馬歇爾計劃“(①提出:1947年,美國國務卿馬歇爾;②目的:企圖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穩定資本主義制度。③實質: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也是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驟)⑶軍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二、德國的分裂1、分區占領:二戰后德國被美蘇英法分區占領。2、柏林危機3、德國分裂:1949年,在美英法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又稱“聯邦德國”或“西德”。在蘇聯占領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又稱“民主德國”或“東德”。(影響:歐洲冷戰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北約與華約對峙1、北約: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華約:1955年蘇聯和東歐7國成立“華沙條約組織”3、影響:美蘇雙方互相敵對,進而發展到兩大集團全面冷戰對峙,兩極格局形成。(兩極格局形成標志: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建立)問題探究:1.閱讀材料,說說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影響與實質。材料一:1947年杜魯門在國會發表咨文,宣稱:“美國的政府必須支持自由國家人民抵抗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征服企圖?!?br/>材料二:美國著名評論家李普曼在談到杜魯門主義的真實目的時指出:“我們選擇希臘和土耳其不是因為它們特別需要援助,也不是因為它們是民主的光輝典范,而是因為它們是通向黑海和蘇聯的心臟的戰略大門。”(1)材料一“自由國家人民”“少數武裝分子”和“外來壓力”分別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魯門怎樣的主張?提示:“自由國家人民”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吧贁滴溲b分子”是指這些國家國內的進步力量?!巴鈦韷毫Α笔侵柑K聯。反映了美國政府支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阻止革命力量發展,遏制蘇聯對“自由國家”的控制。這個政策被稱為“杜魯門主義”。(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你認為杜魯門主義的實質是什么?提示: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宣言書,其實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加緊控制其他國家(稱霸世界)。歸納總結: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歸納杜魯門主義的影響與實質。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和材料,說說馬歇爾計劃的內容、目的(本質)與評價。設問:漫畫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國主義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樣看待這一事件?提示:漫畫諷刺了馬歇爾計劃。目的是以援助西歐復興經濟為名,達到控制西歐、遏制蘇聯、稱霸世界(歐洲)的目的??捶ǎ好绹訌娏藢ξ鳉W各國的控制;幫助西歐各國度過了困難;防止了歐洲革命爆發,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統治秩序。歸納總結: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歸納馬歇爾計劃的目的(本質)與評價等。練習鞏固:基礎題1.下表所示的德國歷史大事年表中,我們可以提取到的歷史信息是( )時間 事件1945年 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1949年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分別成立1955年 西德加入北約組織;包括東德在內的“華沙條約組織”成立1961年 東德為阻止居民外逃,開始在東、西柏林之間修建柏林墻A.美蘇冷戰加劇 B.國際關系緩和C.歐洲走向聯合 D.德國經濟衰退2.1948年初,美國國會通過《史密斯——蒙特法案》,打著“促進他國理解美國”的幌子,要求利用無線電、出版物、電影、展覽和文化教育交流等一切手段使其他國家更好地理解美國。這表明( )A.借助文化手段推行霸權戰略 B.致力于提升自身國際形象C.積極推動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D.大力發展其多元文化產業3.下表兩極格局下的美蘇,可以用來研究的主題是( )領域 美國 蘇聯政治 杜魯門主義 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經濟 馬歇爾計劃 經濟互助委員會軍事 “北約” “華約”地緣政治 扶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扶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極格局下的美蘇A.美蘇冷戰 B.政治多極化 C.東歐改革 D.經濟全球化4.歷史史實是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B.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C.1519年,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經過三年航行,于1522年返回歐洲。D.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開始。5.某歷史公眾號準備推送一期專題《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形成》。下列各項可以放進專題資源包的是( )①論文:《馬歇爾計劃與美國對歐洲的糧食援助》 ②圖片:《遭到轟炸的珍珠港美軍機場》③地圖:《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④視頻:《甘地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提高題6.法國總理喬治·皮杜爾說:“我們每接受一筆貸款,我們的獨立便減少一分?!辈牧媳砻黢R歇爾計劃( )A.促進西歐經濟的恢復 B.標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的破裂C.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 D.遏制了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7.下圖所示的是1949年蘇聯的漫畫,其寓意是( )(大致意思:遠洋八爪魚,他盡己所能“幫助”他們)A.兩極格局正式形成 B.經濟危機得到遏制C.朝鮮半島局勢穩定 D.美國推行霸權主義8.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開始推行冷戰政策。為此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是( )A.三國同盟 B.三國協約 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D.華沙條約組織9.1966年3月,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對此美國表示愿意在北約里給法國保留“空椅子”,無論什么時間它愿意承擔領導角色都可以再回來。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資本主義陣營開始破裂 B.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C.歐共體政治地位的提高 D.美國在爭霸中處于劣勢10.下面年表中事態的發展最終導致(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 1950年9月,美國正式提出重斯武裝西德的計劃 1955年5月5日,西德正式加入北約 1955年5月11—14日,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A.美蘇同盟關系正式破裂 B.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C.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形成 D.美蘇兩大集團全面對峙創新題11.大國關系的變化是觀察分析國際關系走向和世界格局演變的重要線索。俄烏戰爭是地緣政治、大國博弈等多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19年,戰勝國領導人在巴黎召開凡爾賽和會,考慮重畫歐洲地圖的時候,已經把蘇俄視為敵人。——《地獄之行:1914—1949》在戰時外交的賽局里,哪個玩家在戰場上投入最多部隊作戰,講話自然就最大聲。由于紅軍節節勝利,因此斯大林在雅爾塔的地位特別重要。——《雅爾塔:改變世界格局的八天》(1)對比材料一中蘇俄(蘇聯)在兩次國際會議中的地位有何變化?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材料二 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正如同蘇聯對美國的不信任那樣根深蒂固,這種彼此間的不信任導致了進一步的惡性循環,因此在兩國中制造出更多的不信任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它反映出美蘇之間純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摘編自大衛·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2)依據材料二,分析此時期美蘇雙方“不信任”的根源,結合所學,寫出因“不信任”導致的結果及兩點具體表現。材料三 在戰后世界出現兩極格局的同時,多極化的潛流一直在涌動。對兩極格局的挑戰既來自戰后通過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產生的新興獨立國家,也來自兩大陣營中的離心和分化傾向。 ——摘編自石斌《大國戰略與世界秩序》(3)閱讀材料三,舉兩例對劃線部分加以說明。綜合以上材料,概括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答案解析:基礎題1.【答案】A【難度】0.65【知識點】美國冷戰政策、北約組織的建立【詳解】根據題干中“德國歷史大事年表”可知,從分區占領、德國分裂到加入對立陣營,再到柏林墻的修建,均體現冷戰逐步升級,A項正確;國際關系緩和與題干信息矛盾(如柏林墻的修建是緊張標志),排除B項;題干未提及歐洲聯合(如歐共體等),且德國分裂是對立狀態,排除C項;題干描述的是美蘇冷戰,與德國經濟衰退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答案】A【難度】0.65【知識點】美國冷戰政策【詳解】根據材料“1948年初……‘促進他國理解美國’的幌子,要求利用無線電、出版物、電影、展覽和文化教育交流等一切手段使其他國家更好地理解美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法案誕生于冷戰初期,背景是美蘇意識形態對抗加劇,美國借此法案推動公共外交,通過文化輸出和宣傳手段擴大其影響力,對抗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以維護國家利益,因此,該法案的實質是借助文化手段推行霸權戰略,A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所述法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美國自身國際形象,但這不是其本質目的和反映的問題,排除B項;材料所述法案的實質是冷戰期間美國強化意識形態宣傳和公共外交的體現,推斷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不是其本質表現,排除C項;材料所述法案是美國冷戰政策在文化方面的表現,不能體現美國發展多元文化產業,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A【難度】0.65【知識點】馬歇爾計劃、杜魯門主義、美國冷戰政策【詳解】根據材料“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等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冷戰開始,馬歇爾計劃是冷戰經濟方面的表現,“北約”“華約”兩大集團的全面冷戰對峙標志著兩極格局形成,因此材料反映兩極格局下的美蘇冷戰,A項正確;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美蘇冷戰,沒有涉及東歐改革,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美蘇冷戰更多偏向于政治角度,經濟全球化屬于經濟角度,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杜魯門主義、史學理論【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冷戰開始是對歷史的客觀認識和評判,屬于歷史解釋,D項正確;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是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屬于歷史解釋,排除A項;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是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屬于歷史解釋,排除B項;1519年,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經過三年航行,于1522年返回歐洲是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屬于歷史解釋,排除C項。故選D項。5.【答案】B【難度】0.85【知識點】蘇聯應對冷戰的措施、北約組織的建立、馬歇爾計劃、美國冷戰政策【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美蘇實行冷戰,美國在經濟上實行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國家。軍事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北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針鋒相對建立了華約,因此可以放進專題資源包的是①③,B項正確;“②圖片:《遭到轟炸的珍珠港美軍機場》”是指日本偷襲珍珠港,標志著太平洋戰爭爆發?!?④視頻:《甘地與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映的是一戰后,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均與題干中“冷戰”不符,因此②④不可以放進專題資源包,ACD選項中包含②或④,排除ACD項。故選B項。提高題6.【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馬歇爾計劃【詳解】據材料“我們每接受一筆貸款,我們的獨立便減少一分”可知,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貸款,使西歐國家在經濟上對美國產生依賴,進而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C項正確;馬歇爾計劃確實對西歐經濟恢復起到促進作用,但題干中強調接受貸款與國家獨立的關系,排除A項;美蘇戰時同盟關系破裂的標志是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排除B項;馬歇爾計劃有遏制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的意圖,但題干中法國總理言論未涉及這方面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馬歇爾計劃【詳解】據題干“下圖所示的是1949年蘇聯的漫畫,其寓意是”和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像八爪魚一樣將觸角伸向各處,以“幫助”為名,實際上體現了美國在全球推行霸權主義的企圖,符合漫畫所表達的寓意,D項正確;兩極格局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組織的成立,而漫畫時間是1949年,且從漫畫內容也無法體現兩極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項;漫畫主要體現的是美國對外的一種行為,與經濟危機是否得到遏制無關,沒有相關信息指向這一點,排除B項;漫畫中形象是一只戴著寫有“USA”帽子的八爪魚,八爪魚象征著美國,其觸角伸向各處,漫畫中沒有任何與朝鮮半島局勢相關的元素,不能得出朝鮮半島局勢穩定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8.【答案】C【難度】0.65【知識點】北約組織的建立【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于1949年,是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軍事聯盟,旨在對抗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是冷戰時期美國推行遏制政策的核心工具,C項正確;三國同盟是一戰前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軍事同盟,與冷戰無關,排除A項;三國協約是一戰前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協約國集團,與冷戰無關,排除B項;華沙條約組織成立于1955年,是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為對抗北約而成立的軍事同盟,屬于蘇聯陣營的應對措施,而非美國主導,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B【難度】0.65【知識點】北約組織的建立【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法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意識萌發,對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產生較大的沖擊,這種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美國產生不安的心理,B項正確;法國退出北約是個別國家的行為,不能看出資本主義陣營開始破裂的信息,排除A項;1967年歐共體成立,排除C項;法國退出北約影響了美國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與美國在爭霸中處于劣勢的形勢沒有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D【難度】0.65【知識點】蘇聯應對冷戰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1955年5月5日,西德正式加入北約”“1955年5月5日,西德正式加入北約”“1955年5月11-14日,蘇聯同7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締結了《華沙條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蘇兩大集團全面對峙的標志是1955年華約的成立;因此題干一系列事件最終導致美蘇兩大集團全面對峙,D項正確;蘇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的標志是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排除A項;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是1949年,排除B項;1949年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標志著歐洲冷戰對峙局面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創新題11.【答案】(1)變化:巴黎和會上被歐洲國家視為敵人,雅爾塔會議上成為主導國(或成為歐洲的盟友)。原因:一戰后期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一戰;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敵視。二戰中,蘇聯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在歐洲戰場牽制德軍扭轉戰局,做出了巨大貢獻等。(階段各答出任意一點)(2)根源:美蘇之間純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結果:美蘇冷戰或美蘇爭霸或形成兩極對峙格局。具體表現:杜魯門主義的出臺;馬歇爾計劃的實施;北約華約的成立;德國分裂(或英法美蘇分區占領德國)。(2例即可)(3)說明:二戰后亞非拉國家走上獨立發展道路(或第三世界國家崛起),倡導不結盟運動,成為推動世界和平民主的政治力量;在資本主義陣營中,歐洲走向聯合,成立歐共體;日本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20世紀70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在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失利,導致國內政局不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等。這些事例充分說明兩極格局下呈現多極化趨勢。因素:綜合國力、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國際形勢等。【難度】0.65【知識點】兩極格局的形成、結束及影響、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巴黎和會的召開、十月革命的性質和意義【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可知,在 1919 年的巴黎和會上,“戰勝國領導人把蘇俄視為敵人”,巴黎和會上,蘇俄被歐洲國家視為敵人,在會議中處于被排斥的地位;而在雅爾塔會議上,由于 “紅軍節節勝利,斯大林在雅爾塔的地位特別重要”,蘇聯成為會議的主導國之一,在會議中擁有重要話語權,成為歐洲的盟友,地位顯著提升。原因: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期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退出一戰,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協約國在一戰中的軍事行動。同時,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存在本能的敵視,它們害怕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會威脅到自身的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在巴黎和會上將蘇俄視為敵人。二戰中,蘇聯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反法西斯聯盟的核心力量之一。蘇聯紅軍在歐洲戰場牽制了大量德軍,進行了眾多關鍵戰役并扭轉戰局,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成為二戰的轉折點,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蘇聯憑借在戰場上的巨大貢獻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雅爾塔會議上成為主導國之一。(2)根源:根據材料“它反映出美蘇之間純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可知,美蘇之間 “不信任” 的根源是純粹意識形態上的矛盾。美國代表的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蘇聯代表的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兩種意識形態存在根本差異和對立,雙方都擔心對方的思想和制度對自己造成威脅。結果: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蘇之間的 “不信任” 導致了美蘇冷戰(或美蘇爭霸、形成兩極對峙格局)。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展開了全面的對抗和競爭,形成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相互對峙的局面。具體表現: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 年,美國提出杜魯門主義,宣稱要遏制共產主義,干涉別國內政,標志著美蘇冷戰的開始,這是美國在政治上對蘇聯進行遏制的重要舉措。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向西歐國家提供經濟援助,一方面是幫助西歐恢復經濟,另一方面是企圖通過經濟手段控制西歐,遏制蘇聯在歐洲的影響力擴張。1949 年,美國等西方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5 年,蘇聯等東歐國家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兩大軍事集團的成立,使歐洲出現了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加劇了冷戰的緊張局勢。二戰后,英法美蘇對德國進行分區占領,由于美蘇在德國問題上的分歧,最終導致德國分裂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這是美蘇冷戰在歐洲的一個重要體現。(3)說明: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亞非拉國家通過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紛紛走上獨立發展道路,形成了第三世界國家群體。它們倡導不結盟運動,奉行獨立自主、非集團的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殖民主義,成為推動世界和平民主的政治力量,沖擊了兩極格局。在資本主義陣營中,歐洲走向聯合,成立歐共體。歐洲國家通過聯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逐漸增大,不再完全聽從美國的指揮。日本也在戰后迅速崛起,發展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到 20 世紀 70 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局面,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出現了分化,對美國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戰。在社會主義陣營,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改革失利,導致國內政局不穩,社會主義陣營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變化,不再是鐵板一塊,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兩極格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成為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發展的重要力量。因素: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國際關系的因素包括綜合國力、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國際形勢等。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其在國際舞臺上地位和影響力的基礎;不同的意識形態會導致國家之間產生矛盾和分歧;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各國都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國際形勢的變化,如戰爭、經濟危機等,也會對國際關系產生重大影響。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應倡導通過政治解決、對話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以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