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2025年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專題訓練:概括分析題1.經濟繁榮.本固邦寧。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1)根據材料一圖示,指出隋朝大運河的概況;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運河開通有什么作用?材料二: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繁榮局面。他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同時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他發展經濟,改革稅制……使唐朝出現了盛世局面。——摘自七下中國歷史教材(2)根據材料二,歸納“繁榮”和“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材料三:據唐末著名文學家陸龜蒙《耒耜經》記載,這種工具耕地時在犁盤兩側栓兩條耕索,以輕便靈活的繩子取代沉重的長轅,耕索再拴上一個曲軛套在牛頸上;另外還有一種工具在唐朝時已被記載用于農業生產,陳廷章《水輪賦》記載:“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使自驅之。”——《七下教師教學用書》(3)根據材料三指出唐朝發明的這兩種農業工具的名稱并概括它們的共同作用。2.氣象萬千,詩中盛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詩歌在唐朝達到頂峰,除中原地區之外,北部、西部和東北邊塞都進入詩歌吟詠的范圍。唐都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都會,這為唐朝詩人提供了廣泛吸收南北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機會,給予他們寬松的創作空間。詩歌成為科舉考試的科目,大量中下層庶族士人得以參與,統治者能聽取各方意見,詩人們也敢于在詩歌中揭露社會矛盾,也促成了詩歌的進一步繁榮。唐詩的普及和繁榮,滲透在文明的各個方面,促成了中華文明的特色。——摘編自《中華文明史》材料二序號 唐詩 出處① 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陳陶《隴西行》② 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③ 蕃人舊日不耕犁, 相學如今種禾黍。 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王建《涼州詞》④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廩俱豐實。 杜甫《憶昔》⑤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李白《哭晁卿衡》⑥ 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 王建《汴路即事》——摘編自中華書局《全唐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詩歌繁盛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按三種不同角度對詩句進行兩兩歸類(寫序號即可)任選其中一個角度的詩文(寫序號即可)提煉一個主題。(3)綜合上述材料,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指出唐詩與唐史之間的關系。3.唐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因此他提倡和鼓勵諍諫使貞觀年間政治生活趨向健康、和諧。材料二 隋唐兩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繼承了商周秦漢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匯了外來文化的新鮮養料,以超越前人的創造力造就了當時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遠播異域,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摘編自《隋唐文化》材料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唐]杜甫《憶昔》(1)材料一中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是什么?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哪一盛世局面?(2)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唐文化“遠播異域”的史實?根據材料二,歸納“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隋唐文化”形成的原因。(3)材料三中的“開元全盛”時代是哪個皇帝當政時期?“公私倉廩俱豐實”和生產工具的發展分不開,請舉出一項唐朝發明并推廣的農業工具?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正是這個偉大而充滿凝聚力的民族共同體,承載著中華文明古往今來的生生不息,——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十五講》材料三 隋唐時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并且使之更為完善,接下來100年間的和平與繁榮使唐朝國力大大超過了漢朝,同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而這一進展反過來又推動了國家的全面發展。——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材料四 邊疆的發展與穩定關系到國家大局。中國古代邊疆治理歷經三個階段,自秦漢時期初建規模,經隋唐、元、明王朝的充實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充分證明,邊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來說具有重要的地位。——摘編自馬大正《不斷深化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研究》(1)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一中“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這個制度的首創者是誰?(2)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中漢武帝為實現“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了什么措施?(3)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三中唐朝“在制度和文化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表現有哪些?5.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隋朝末年,許多老百姓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斷手斷足的方式,時稱“福手福足”。因嚴重饑荒又得不到賑濟,有的地區百姓連草根樹皮也找不到,只好“煮土而食”。起義軍在發布的檄(xí)文中,痛斥隋煬帝:“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摘編自2024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材料二 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杜佑《通典》卷七(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現象與哪位皇帝相關?(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簡述貞觀時期的社會狀況并分析其原因。(3)綜上所述,歸納影響國家興亡的因素。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 杜甫《憶昔》材料二 唐玄宗本人的變化,是當時社會危機難以克服的主要原因。開元初,他注意節儉,反對鋪張浪費。天寶時則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賢,而是專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楊國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地將其除掉。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制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唐玄宗開元時期怎樣的盛世畫卷?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出現此現象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歸納唐玄宗后期腐敗昏庸的表現,并結合所學指出其帶來了什么惡果?(3)綜上所述,你認為統治者個人的素養對歷史的發展會帶來什么影響?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材料二 唐太宗時期,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材料三 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尺帶珠丹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1)材料一中唐太宗的這句話體現了他處理民族關系怎樣的主張?西北各族尊奉他為什么?(2)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對唐蕃關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除了和親政策外,唐朝還采取了冊封措施來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請舉兩例。(4)說出盛唐時期唐的疆域四至。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朝初年,隨著諸侯王勢力膨脹,地方割據勢力與朝廷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漢景帝采納晁錯強硬削藩的建議,結果引發吳楚七國之亂。漢武下詔“諸侯王分與之弟邑者”,規定諸侯王除由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諸子都可在王國范圍內分到封地,作為侯國。——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材料二 元世祖即位后,采用漢制,在地方設置十路宣撫司“以總天下之政”。但宣撫司無處置軍務之權,不足以應付發生叛亂或社會治安等方面特殊情況,于是在一些地區改置行中書省,形成了“十省分天下之治”的行政區劃格局。行省官員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鎮守地方,凡行政號令和公文申稟,“不敢專決大政”。——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漢初面臨的社會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解決問題的舉措。(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創新并簡析其意義。(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從漢至元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發展趨勢。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唐杜甫《無家別》節選材料二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節選材料三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過零丁洋》節選(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與杜甫詩《無家別》創作相關的歷史事件,并概括詩歌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象。(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范仲淹面臨的憂患。(3)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天祥此詩句創作的歷史背景。(4)綜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問題,歸納上述文學作品所體現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品質。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拔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通過公開公平的考試,選拔優秀人才。(1)材料一所提到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什么?據材料一,指出它與以前的選官制度相比,這一制度有什么優點?材料二:為了制造改革的輿論,在一片富國強兵的呼喚聲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為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但有學者認為,相對于漢唐兩個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貧,而是無效率。而導致其“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事權的分割。(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宰相權力的變化,說明宋代是如何分割“事權”的。材料三: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武將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陣圖”行軍布陣……。——摘編自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3)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該政策有何積極作用?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見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宋太祖)因謂(趙)普曰:“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今選儒臣干事者百余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1)北宋建立于哪一年?建立者是誰?(2)為了“制其錢谷”,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為了分化地方知州的權力,宋太祖設置了什么官職?(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統治者的什么方針?12.歷史上政權的分立與統一,恰恰是中華民族的發展演變,從區域到整體,從碰撞到交融的過程。結合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法制》材料二 (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北宋]蘇轍《蘇轍集》卷四十二材料三 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于一旦。"——[元]脫脫等《宋史·岳飛傳》(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兵也收了,財也收了”反映出宋太祖實行的哪些治理措施? 實行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澶淵之盟的影響。(3)說出材料三中涉及的一位抗金將領和一個投降派人物的名字。這位抗金將領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魏晉到隋唐,伴隨著發生了大的民族遷移與交融,在與漢民族的相互影響中帶來了北方民族“尚武”的風氣……盛唐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民族交融,文化兼收并蓄。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孕育出開放向上的時代精神……唐代武舉制建立,極大地刺激了民間習武的熱情,促進了武術教育在民間的開展,民間健身習武風氣興起。——摘編自趙強《唐代尚武風氣形成研究》材料二 為防止武將篡弒重演,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為消除藩鎮割據的局面,對節度使,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雖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權力,使宋朝中央集權得到強化,對政治穩定,結束分裂局面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宋朝國祚延長,但卻造成宋朝農民起義不斷,兵變、逃亡事件時有發生等消極后果。——摘編自李迺濤《試論宋代治國思想在制度建設中的體現及其影響》(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社會風氣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朝治國理念并列舉其具體實施措施。(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述唐宋不同風氣(政策)的優劣。14.開放則興,封閉則衰。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絲綢之路文化是甘肅歷史文化資源中極具優勢、光彩絢爛的一大品牌。武威東漢墓葬出土的銅奔馬,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文溯閣本今藏蘭州。莫高窟、麥積山等50多處石窟群輝耀于絲綢之路上。秦、漢、明三代長城綿延于隴原東西。甘肅是我國近代四大文獻考古發現的兩大奇觀———敦煌遺書和漢代簡牘的出土地。公元1247年,西藏政教領袖薩班與蒙古汗國皇子闊端,在涼州(今武威)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西藏正式納入偉大祖國的懷抱,成為祖國神圣領土永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編自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光彩絢爛的絲路文化》材料二 公元10世紀,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形成分庭抗禮的局面。北方經濟因長年的戰亂屢遭破壞,商品和貿易不能順利進行。宋朝除了官辦的商業部門,民營手工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經濟重心向南轉移后,以海路運輸為主的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除了設立專門掌管海外貿易的機構外,宋朝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水手們遠洋航行辨別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甘肅絲路文化的豐富內涵。(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15.邊疆治理是封建王朝政治體系的核心議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漢武帝通過大規模用兵匈奴,摧毀了匈奴的軍事力量。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置屬國安置匈奴降眾,保留匈奴原有官號、部落組織、生活習俗。——摘編自李大龍、劉清濤《中國歷代治邊政策研究》材料二 在西南邊疆地區,元政府興辦軍民屯田、興修水利,擴大礦藏開采規模,發展經濟。在前代基礎之上,元朝繼續開通西南地區通往長江中游及中原的驛路,形成了發達的交通網絡。——摘編自方鐵《方略與施治:歷朝對西南邊疆的經營》材料三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式頒發《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明確規定西藏的軍備、外交、財政等政務。章程內的“金瓶掣簽”制度規定:達賴、班禪等活佛轉世,由駐藏大臣主持,并通過“金瓶掣簽”掣定。——摘編自劉為《清朝施政西藏及其研究》(1)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經營邊疆的主要手段。(2)據材料二,概括元朝邊疆治理的基本特點。(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治理西藏的創新之處。(4)綜合上述材料,簡析我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意義。16.2024年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不僅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更成為C位熱詞,引起廣泛關注。歷史上的各個階段,人們都在想方設法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不是個偶然現象,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北人南遷從秦時就已開始,在這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北人南移,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加速了南方的開發……——王松苗《關于宋朝經濟重心的南移》材料三 中國在11世紀社會發展達到頂峰的時候取得了快速的科學技術進步,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的崩潰,這些進步隨之轉向。真正的問題是17-18世紀當社會發展再次達到頂峰的時候,為什么中國的知識分子們沒有像歐洲人那樣創造出自然的機械化模型,揭開自然界的奧秘。——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東方為什么會落后,西方為什么能崛起》(1)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中三種工具的共同作用。(2)根據材料二,指出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宋朝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3)11世紀中國在印刷術取得巨大成就,請列舉相關的發明者及其貢獻。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回答,17-18世紀阻礙中國“像歐洲人那樣創造出自然的機械化模型”的思想文化根源。(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生產力發展的要素。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時代,隨著兼并不斷,此前較小的國,這時多已滅亡;諸大國地益廣,兵益多,進而互相吞并。而位處不同區域的華夏政權楚、燕、趙、秦等國與周邊少數民族出現同源共祖的觀念,為秦最終建立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打下根基。——摘編自呂思勉《呂思勉講中國史》(1)根據材料一,概括戰國末期蘊含的“統一”因素。材料二 清朝前期,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稱:“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而塞外之一統,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塞外之一統,極盛于我朝”的表現。(3)結合所學知識,為上述材料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18.“盛世”是指我國從大亂走向大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繁榮昌盛的特定階段。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個“盛世”。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秦漢以后,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生產發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強以及對外交往的擴大,使文化也定型為以儒學為正宗,兼納百家,融匯釋道的帝國文化。——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二 (唐)太宗謂侍臣曰:“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材料三 自永樂(明成祖的年號)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余艘,自太倉開洋,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里國、抵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摘自《通番事跡記》(1)漢武帝執政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形成了輝煌的“西漢盛世”,根據所學知識指出漢朝促使“儒學為正宗”的具體措施。漢朝時期,西方地跨歐、亞、非三洲的是哪個帝國?(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哪一治國思想?他在位時開創了哪一盛世?(3)材料三中“奉使諸番”的歷史人物是誰?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該歷史事件有何特點?(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我國封建社會出現“盛世”的主要原因。(至少說出兩條)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4頁,共14頁第13頁,共14頁《2024-2025年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專題訓練:概括分析題》參考答案1.(1)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郡;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任意答出兩點)作用:大運河的開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2)統治者重用賢才,知人善任;重視發展經濟,采取措施促進農業生產;進行政治改革,革新政治制度;減輕人民負擔,緩和社會矛盾。(符合題意任意兩點)(3)工具:曲轅犁、筒車。都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等。2.(1)原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國家政治清明(統治者勵精圖治);封建經濟繁榮發展(國力強盛);科舉選官制度的發展完善;開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開放的社會風氣。(2)角度:①③(民族交融);②⑤(中外交往);④⑥(經濟發展)。主題:示例①③主題:唐朝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開明的民族政策推動唐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②⑤主題: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中外文化交流體現唐朝的繁榮與開放;④⑥主題:唐朝封建經濟繁榮發展/封建經濟的繁榮展示大唐盛世氣象。(3)關系:唐朝的興盛為唐詩的發展奠定基礎:唐詩反映了唐朝的社會現實。3.(1)關鍵:虛心納諫。盛世:貞觀之治。(2)史實:鑒真東渡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中華文化。原因:高度的凝聚力(繼承優良文化);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匯外來文化);超強的創造力(大膽創新文化);空前的拓展力(致力傳播文化)。(3)皇帝:唐玄宗;工具:曲轅犁、筒車。4.(1)制度: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首創者:秦始皇。(2)措施:政治上,頒布“推恩”,削弱王國勢力;思想上,“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3)表現:制度上,唐朝完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文化上,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5.(1)隋煬帝。(2)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輕徭薄賦、減輕刑罰等。(3)政策的制定、統治者個人的素養、制度的創新等。6.(1)盛世畫卷:人口眾多、農業發達、糧食充足、社會安定、手工業和商業繁榮、男耕女織的繁榮景象。原因:前期統治清明,任人唯賢,勵精圖治,發展經濟,繼承前代基礎等。(2)表現:驕奢淫逸、任人唯親、沉溺酒色。惡果:引發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3)統治者個人素養對歷史發展影響重大,優秀素養推動國家興盛,不良素養阻礙歷史發展。(言之有理即可)7.(1)主張:體現了唐太宗開明、平等的民族政策,他不歧視少數民族,而是平等地對待他們,加強與少數民族的友好關系。尊稱:“天可汗”。(2)影響: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加強了唐蕃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使唐蕃關系日益密切,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3)舉例:唐玄宗冊封回鶻首領骨力斐羅為“懷仁可汗”;封黑水靺鞨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任舉兩例即可)(4)說明:東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貝加爾湖,南到南海。8.(1)問題:諸侯王實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符合材料意思亦可)舉措:采納“推恩”建議,下令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諸侯王叛亂。( “推恩令”;削爵、奪地、除國)(2)創新:創立行省制度(或答“設行中書省管理地方”)。意義: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對當時和對后世)(3)趨勢:通過變革與創新,中央對地方權力的分配趨于合理;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答到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即可)9.(1)事件:安史之亂;現象:戰亂導致農村破敗、人口銳減,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2)憂患:官僚機構臃腫,行政效率低下;財政危機嚴重;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不斷;北方軍事威脅;歲幣負擔沉重。(3)背景:南宋末年抗元斗爭失敗,文天祥被俘后不屈;1279年南宋滅亡,元朝統一全國。(4)精神品質:憂國憂民;責任擔當;民族氣節。10.(1)制度:科舉制。優點:通過公開公平考試,選拔優秀人才。(2)做法:為防止宰相專權,政府在宰相之下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3)政策:重文輕武(或崇文抑武)。積極作用: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11.(1)960年;趙匡胤(2)設置轉運使;設置通判。(3)崇文抑武12.(1)措施: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根本目的: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2)獲得了和平局面,促進了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3)抗金將領:岳飛;投降派人物:秦檜。原因:(言之有理即可)13.(1)風氣:尚武風氣;原因:民族遷徙與交融;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奠基;武舉制的刺激。(2)理念:重文輕武。措施:解除武將的軍權和地方行政權,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3)尚武風氣:使社會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國家選拔了優秀的軍事將領,加強了軍隊戰斗力,有利于鞏固邊疆;但尚武風氣最終導致唐朝后期藩鎮割據嚴重,最終引發了唐朝的滅亡。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是抑制武將的軍權,嚴重束縛了統軍的指揮權,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大量冗官使朝廷的財政支出增加,最終導致宋朝國力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不斷。14.(1)銅奔馬;《四庫全書》;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敦煌遺書和漢代簡牘;“涼州會談”。(2)陸上絲綢之路受阻;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商品經濟的發展;政府的重視,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海外貿易;科學技術的發展,指南針的應用。15.(1)軍事打擊游牧民族:設置民族自治的屬國,尊重民族傳統。(2)采用多種方法發展經濟;建成發達的交通網絡。(3)頒布專門的法律治理西藏;實行“金瓶掣簽”制度管理宗教。(4)意義:(政治)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濟)促進邊疆地區經濟的發展;(民族關系)促進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16.(1)共同作用:提高了勞動和生產效率,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高和農業發展。(2)原因:北民南遷,不僅增加了江南的勞動力,更是帶去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3)發明者:畢昇。貢獻:發明活字印刷術。根源:在思想文化方面實行八股取士與文字獄,加劇了思想禁錮,阻礙了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4)因素:生產工具、勞動者、國家政策等。17.(1)因素:兼并戰爭頻繁,形成局部統一的局面;區域大國、強國形成;華夏認同觀念(同源同祖)。(2)表現:設理藩院管理蒙古事務;設伊犁將軍總轄新疆軍政;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治西藏等。(3)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鞏固。18.(1)措施:尊崇儒術;設立太學,將儒家經典作為教育內容。 西方帝國:羅馬帝國。(2)治國思想:重視人才選拔,以德行和學識為標準。盛世:貞觀之治。(3)人物:鄭和。 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等。(4)原因: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統治者勵精圖治,重視人才;積極對外交流等。(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2頁,共4頁答案第1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