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作者徐揚是蘇州人,繪制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描繪出了盛世下的蘇州繁榮的景象。但也有學者認為,康乾盛世雖是中國古典社會的巔峰,卻是一個“饑餓的盛世”。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呢?讓我們進入本課學習,尋找答案。農興民豐——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明朝初期社會狀況如何?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①允許民眾開墾荒閑田地,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組織移民屯田。②核查全國土地,編制土地文冊,作為征收賦稅的依據。洪武丈量魚鱗圖洪武丈量魚鱗圖:冊中畫有每塊土地的方圓四至,狀若魚鱗,故有此稱。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1.明朝措施時期 墾田面積順治十八年(1661) 549.3萬頃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萬頃雍正二年(1724) 683萬頃乾隆十八年(1753) 708萬頃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萬頃嘉慶十七年(1812) 790萬頃清朝前期的全國墾田面積——吳賓《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閱讀課本,歸納概括清朝初期經濟恢復和發展的表現?(1)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總產量大增。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2.清朝農業發展表現(2)興修水利,對黃河、淮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修建堤壩、渠堰、海塘朕自聽政以來,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書而懸之宮中柱上。康熙皇帝河道總督:靳輔清·《黃河筑堤圖冊》:體現出明清皇帝都很重視農業發展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2.清朝農業發展表現體現皇帝重視農業生產,勸課農桑《雍正耕織圖》是雍正登基以前以康熙年間刻版印制的《耕織圖》為藍本,由清宮廷畫師精心繪制而成,共有圖46幅,其中耕圖織圖各23幅。畫冊用筆精到、設色典雅,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描繪了勞動者辛勤耕作的場景。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2.清朝農業發展表現明朝引進了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3)引進高產作物,改良新品種玉米甘薯宋“蘇湖熟,天下足”清“湖廣熟,天下足”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2.清朝農業發展表現清朝繼續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4)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產品商品程度進一步加深(乾隆年間)“種棉花之地,約居十之二三”。寧津縣“種棉者幾半縣”。——摘自白壽彝《中國通史》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推動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壹2.清朝農業發展表現百工興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青花海水江牙紋香爐明清時期的制瓷中心為江西景德鎮,它的制瓷技術達到了我國古代傳統制瓷業的巔峰。明清時期都在這里設置官窯,規模宏大,工人眾多,制作工序細致復雜。景德鎮的瓷器不僅暢銷國內,還遠銷海外,成為重要的外貿商品。相關史事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1.明朝手工業青花瓷盤棉紡織業逐漸從南方向北方推廣。涌現出一批手工業生產基地。——松江是棉紡織業中心,蘇州是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制瓷中心。手工業制品暢銷海內外。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行業,品種繁多,產品精良。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粉彩九桃紋過枝盤(清雍正年間)清·琺瑯彩綿 老行布行布行松江大布布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2.清朝手工業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相依為命久矣。——《明神宗實錄》卷三六一“機戶出資,織工出力”的現象反映了什么?反映了雇傭關系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出現。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工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機戶),計日受值。……若機戶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蘇州府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3.手工工場機戶機工雇 傭被雇傭早期資本家早期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明清時期,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商業網絡。陸路水路繁榮的商業網區域性市場全國性市場農村集市城鎮市場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4.商業發展的表現姑蘇繁華《盛世滋生圖》(局部)16世紀至17世紀中葉,流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為7000至10000噸,約2.24億兩至3.2億兩白銀。“中國占有了世界白銀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弗蘭克《白銀資本》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大量銷往國外;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流入中國;白銀是百姓繳納賦稅的貨幣。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重要一環。貨幣交易規則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4.商業發展的表現紅頂商人胡雪巖商幫:以地域為中心,以鄉緣為紐帶,以“互助”為宗旨,以會館為其在異鄉聯絡的一種既“親密”而又松散的自發形成的商人群體。這些商幫的活動,對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山西商人組成的晉商,販賣糧食、食鹽、綢緞、茶葉等,后來主要經營貨幣金融業務,在全國各地開設票號。江南徽州府商人組成的徽商,主要從事食鹽、糧食、綢布、茶葉、木材、典當等行業的經營活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貳4.商業發展的表現在商業活動中,出現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幫人地之爭——人口的增長叁康熙時期1.5億明朝鼎盛時期1億清朝前期人口增長情況示意圖根據材料分析清朝人口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變化:人口的數量有了很大增長。3億乾隆末期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將丁銀總額固定下來雍正:將丁銀分攤到田賦中征收(攤丁入畝)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根本原因)朝廷稅收政策的改革高產作物的引進和推廣人口的增長叁1.人口增長的原因思考:人口迅速增長會帶來什么影響?時間 全國人均耕地面積順治十八年 6.88畝康熙六十年 8.26畝雍正十二年 8.13畝乾隆四十九年 2.51畝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口暴漲,國民人均糧食不足,生活水平下降,逐漸步入一個“饑餓盛世”。 ——《饑餓的盛世》人口的增長叁2.人口增長的影響②大量人口流向邊疆地區,開荒墾田,發展生產,促進邊疆社會繁榮。清朝前期人口大幅增長,華北地區人稠地狹,人地矛盾突出。而鄰近的內蒙古和山海關以東地區地廣人稀,吸引著失去土地的人們前往尋求生計,由此引發了以山東人為主體的“闖關東”和以山西人為主體的“走西口”的移民浪潮。闖關東與走西口電視劇《闖關東》劇照人口的增長叁2.人口增長的影響我們所說康乾時代“為前代所不及,這是就歷史縱向比較而言。如果把乾隆取得的成績做橫向考察,即放到當時世界范圍中,與歐美國家相比,那就會呈現一幅黯然失色的圖景。”——戴逸《論乾隆》這是一個怎樣的時代?盛世輝煌還是落日余暉?唯物史觀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意義: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繁榮;推動商品經濟發展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手工業: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工場原因:重視農業生產,推行墾荒政策商業:商業網絡、海外貿易、商幫出現人口的增長原因: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高產作物表現:耕地面積擴大;興修水利;糧食產量提高影響:人地矛盾突出;促進邊疆繁榮課堂小結1.(2024·江蘇揚州·中考真題)觀察下圖清代順治年間全國耕地面積,可知當時( )A.農業穩步發展 B.苛捐雜稅繁重C.官僚機構臃腫 D.對外貿易發達A中考鏈接2.(2024·湖北武漢·中考真題)明末清初,漢口鎮沿漢水至入長江口一線發展,綿延十余里,是華中地區最大的棉花市場和茶葉集散地,百姓所需的米、鹽、油、木材、布匹、藥材等從全國各地集中于此。由此可見,當時的漢口鎮( )A.人地矛盾突出 B.工廠制度確立C.商品貿易興盛 D.自然經濟解體3.(2024·江西·中考真題)下圖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數量和人均耕地面積對比圖。這反映了清朝中期( )A.人地矛盾突出B.農業生產恢復C.階級矛盾激化D.土地兼并嚴重CA中考鏈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