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任務二 搜集與整理教學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和新時代重大科技成就,掌握科技領域分類及代表性成果。理解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中體現的“攻堅克難、自主創新”等科學精神。2.通過權威途徑篩選、整理資料,提升信息處理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編制,鍛煉邏輯歸納與語言表達能力。3.感受中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感悟科學精神,樹立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價值觀。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重大科技成就,理解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中體現的科學精神,資料搜集與整理,表格編制的邏輯性與概括性。難點: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編制,鍛煉邏輯歸納與語言表達能力,感悟科學精神,樹立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價值觀。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同學們,翻開歷史的扉頁:一千八百年前,張衡的地動儀第一次感知大地的脈搏;六百年前,鄭和的船隊攜著指南針劈波遠航;而此刻,我們的天問探測器正飛越火星蒼穹,奮斗者號深潛馬里亞納海溝。從司南到北斗衛星,從火藥到長征火箭,祖先的智慧像一粒火種,點燃了今日“可上九天攬月”的壯麗征程。是什么讓神話中的“千里眼”化作天眼的巨眸?為何《山海經》的息壤傳說,會在袁隆平爺爺的稻穗里重生?這節課,我們將化身“科技解碼員”,循著四大發明的基因,探秘新時代重器背后的創新密碼。請大家打開任務手冊,共同書寫這場跨越千年的“中國式浪漫”!二.學習新課1.明確任務,合作探究。(1)學習任務:以“中國的科技成就”為主題,參照下面的提示,小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①尋找選題,確定探究領域。結合課文的學習,廣泛關注中國科技成就方面的新聞報道,從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特別要注意新時代以來我國在航空航天、深海探測、數字通信、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型能源、現代農業等科學技術和工程建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②搜集資料,了解科技成就。選出本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幾項成就通過可靠、權威的途徑,搜集相關資料,并加以篩選、整理。③整合內容,完成表格編制。明確表格包含的具體項目,內容要豐富,語言要有概括性,表達要有條理,避免堆砌。在整合中,要注意提煉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中體現的科學精神(2)任務選題航天航空領域:深空探測:如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等取得的技術突破和科學發現,探究中國在行星探測、月球采樣返回等方面的成就與意義。載人航天:以中國空間站的建設與運營為研究對象,分析中國在載人航天技術、太空實驗與應用等方面的進展,以及對未來太空探索的影響。航空技術:研究國產大飛機 C919 的研發歷程、技術特點和產業帶動效應,或探究中國在航空發動機、航空電子設備等關鍵領域的突破。信息技術領域:5G 通信:探討中國 5G 技術的發展現狀、優勢及在智能交通、工業互聯網、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案例,分析其對全球通信格局的影響。人工智能:研究中國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研發、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等方面的成果,以及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智能安防、醫療影像診斷等領域的應用與挑戰。量子計算:探究中國在量子計算硬件、算法、量子通信等方面的科研進展,分析量子計算對未來信息處理和科學研究的潛在影響。生物科技領域:基因技術:以中國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上的應用與創新、基因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等為選題,探討基因技術在疾病治療、農業育種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和倫理問題。生物醫藥:研究中國在創新藥物研發,如抗癌藥、心血管疾病藥物等方面的成果,分析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現狀、挑戰與機遇。農業生物技術:探究中國在雜交水稻、轉基因作物、農業微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對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新能源領域:光伏技術:分析中國在太陽能光伏電池研發、制造和應用方面的技術優勢,研究分布式光伏發電、光伏電站的建設與發展對能源結構轉型的作用。電動汽車:以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為案例,研究中國電動汽車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技術、智能網聯等方面的創新成果,以及產業發展對交通和能源領域的影響。核能技術:探討中國在三代、四代核電站技術研發與應用,如華龍一號等,分析中國核能技術的安全性、經濟性以及在 “一帶一路” 中的國際合作與市場前景。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橋梁工程:以港珠澳大橋、北盤江大橋等為案例,研究中國在大型橋梁建設中的技術創新,如橋梁結構設計、施工工藝、新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成就。高鐵技術:分析中國高鐵在高速列車制造、軌道技術、通信信號系統等方面的自主創新成果,以及高鐵網絡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特高壓輸電:探究中國特高壓輸電技術的原理、技術優勢,研究特高壓電網在能源資源優化配置、跨區域電力輸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實踐成果。(3)選題指導:選題小技巧:結合興趣選擇細分方向。示例:航天領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嫦娥六號(4)小組分工:每組4-5人,選定組長,填寫《選題計劃表》。選題計劃表選題領域 成員分工 探究方向 2.搜集資料,篩選信息。(1)方法指導:可靠來源:推薦“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科學院官網”“學習強國”等權威平臺。關鍵詞技巧:如“嫦娥五號+自主創新”“袁隆平+雜交水稻+科學精神”。(2)案例示范:探究方向: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資料搜集:①定義: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英文名稱: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簡稱 BDS)是中國著眼于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②發展歷程:1994 年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建設,2000 年建成,使我國成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04 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建設,2012 年建成,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09 年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2020 年完成星座部署并開通全球服務,標志 “三步走” 戰略圓滿完成。2024 年發布規劃,將建設下一代北斗系統。③系統組成:空間段:由若干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等組成。其中,北斗三號系統由 24 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3 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 3 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地面段:由運控系統、測控系統、星間鏈路運行管理系統,以及國際搜救、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和地基增強等多種服務平臺組成,主要用于對衛星進行監測、控制和數據處理等。用戶段:由北斗兼容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芯片、模塊、天線等基礎產品,以及終端產品、應用系統與應用服務等組成,用于接收衛星信號,實現定位、導航、授時等功能。④功能特點:定位精度高:北斗系統定位精度已實現了 5 米甚至更優,在局部地區可以達到 2 到 3 米的定位精度。授時精準:授時精度已達到 10 納秒授時精度,能夠為各類應用提供高精度的時間基準。抗遮擋能力強:北斗系統空間段采用三種軌道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高軌衛星更多,在低緯度地區性能優勢更為明顯。多頻信號組合:提供多個頻點的導航信號,能夠通過多頻信號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務精度。通信導航融合:創新融合了導航與通信能力,具備定位導航授時、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多種服務能力。⑤應用領域:交通運輸:助力實現交通運輸信息化和現代化,建立暢通、高效、安全、綠色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農業領域:結合遙感、地理信息技術,使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加快發展。林業管理:利用北斗應用進行林業資源清查、林地管理與巡查等,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漁業領域:包括漁船出海導航、漁政監管、漁船出入港管理、海洋災害預警、漁民短報文通信等應用。公安領域:實現了警力資源動態調度、一體化指揮,提高了響應速度與執行效率。防災減災:實現災害預警速報、救災指揮調度、快速應急通信等,可極大提高災害應急救援反應速度和決策能力。信息篩選與整理時間線:1994年啟動→2020年全球組網完成。核心成果:55顆衛星、厘米級精度、100%國產技術。科學精神:20年攻堅、突破西方技術封鎖。3.提煉信息,編制表格。(1)表格模板中國科技成就整理表名稱 所屬領域 主要成就 研究過程 意義與價值 國內國際地位 主要承擔者 基礎信息:主要事跡:科學精神:(2)研讀示例。中國科技成就整理表名稱 嫦娥五號探月工程 所屬領域 航空航天主要成就 2020年首次實現月球無人采樣返回研究過程 2009年論證,2011年立項,2020年發射意義與價值 科研突破、資源探索、國力彰顯國內國際地位 國內:探月里程碑,奠定深空探測基礎。 國際:世界第三,提升航天領域影響力。主要承擔者 基礎信息:楊孟飛、胡旭東主要事跡:楊孟飛帶領團隊攻克關鍵技術;胡旭東擔任01指揮員科學精神:自主創新、精益求精、追逐夢想、協同攻堅(3)小組合作。合作要求:①每領域至少列舉3項成就,語言簡練(每項不超過50字)。②科學精神提煉技巧:從人物故事、研發難點、社會價值中挖掘。(4)匯報展示。匯報要求:①每組派1名代表,用PPT或展板展示表格核心內容,限時2分鐘;②匯報重點:一項成就的細節描述+科學精神分析。(5)互動評價。根據《評價量表》,小組間互相評價。《中國科技成就探究活動評價量表》小組名稱:__________ 評價者:__________(自評/互評/師評)一.內容完整性(40分)等級 評價標準優秀(36-40) 涵蓋古今科技成就(至少1項古代+3項現代),案例典型且領域多樣(如航天+農業),數據、時間線等細節準確,圖文配合恰當。良好(30-35) 包含古今成就但領域較單一,關鍵信息完整但缺少部分細節(如未標注時間或成果意義)。合格(24-29) 僅聚焦現代成就,內容較單薄,存在個別事實性錯誤(如混淆“天問”與“嫦娥”任務)。需改進(<24) 內容零散不全,缺少權威來源支撐,存在明顯信息缺失或錯誤。二.語言概括性(30分)等級 評價標準優秀(27-30) 表述簡明扼要(如“北斗導航:55顆衛星組網,定位精度厘米級”),分類清晰(按領域/時間排序),無冗余信息。良好(22-26) 語言通順但偶有贅述(如過多技術術語),邏輯基本連貫。合格(18-21) 表述拖沓,存在內容堆砌(如直接復制新聞段落),分類模糊。需改進(<18) 語言混亂,大量照搬資料未提煉,影響理解。三.精神提煉深度(30分)等級 評價標準優秀(27-30) 精準提煉科學精神(如“天眼團隊20年選址→堅守初心”),結合人物故事、技術難點分析,情感共鳴強烈。良好(22-26) 能指出科學精神但缺乏細節支撐(如僅寫“艱苦奮斗”未說明具體事件)。合格(18-21) 精神概括籠統(如“科學家很偉大”),與成就關聯性弱。需改進(<18) 未涉及精神內涵,或存在價值觀偏差(如“成功靠運氣”)。四.總評與建議 總分:______/100亮點: 改進建議:三.知識總結1.積累運用:了解中國重大科技成就,掌握科技領域分類及代表性成果;理解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探索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學會篩選、整理資料,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編制。2.綜合閱讀:感受中國科技發展的偉大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感悟科學精神,樹立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價值觀。四.課后作業1.將表格內容轉化為圖文手抄報,或撰寫《致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2.課下觀看紀錄片《創新中國》《大國重器》,閱讀圖書《科學家精神·創新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