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同步訓練一、單選題1.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很多重要會議起到了扭轉乾坤的關鍵作用,深深改變了歷史的走向。中共一大被譽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與希望,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共一大的意義是( )A.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B.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C.總結了國民大革命失敗的教訓D.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2.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文化辭書》收錄了“共產主義”“剩余價值”“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等詞條。這反映出當時( )A.民主共和觀念盛行 B.印刷出版業的興盛C.維新思想成為潮流 D.馬克思主義的傳播3.1920年5月1日,上海,北京廣州等地的知識分子和廣大工人開展了“五一”紀念活動。他們高呼“勞工萬歲”的口號,號召工人們“聯合起來,推翻資本家,建立一個新政府”。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A.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B.知識分子推動工人運動快速發展C.社會主義革命已經提上日程D.馬列主義與工人運動的初步結合4.1926年,國民革命軍行進至湖南、湖北等省時,當地工農主動參軍參戰,并承擔起遞送情報、運送補給、安置傷員等工作。這反映出國民革命( )A.實現了孫中山的革命夙愿B.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C.踐行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D.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5.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的愛國行為被鎮壓后,全國紛紛響應。5月19日,北京2.5萬學生總罷課,組織18個講演團;6月5日,上海日商紗廠2萬工人罷工,三友實業社工人砸毀機器,商人大規模罷市開始;6月10日,全國21省150個城市響應,罷工人數達10萬。這體現了( )A.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B.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C.革命統一戰線的初步建立D.中華民族的全面覺醒6.1919年5月27日的《民國日報》中報道:“浦東沿浦一帶各碼頭扛挑小工,前日(25日)在老白渡地方開會集議,到者數百人。全體一致表決,凡遇日本船只抵埠,不為起貨;并分發傳單,勸導各碼頭勞動界切實進行。”材料可用來研究( )A.辛亥革命的影響 B.五四運動的擴大C.民主革命的轉型 D.救國思想的進步7.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政黨應該指導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運動,不是附屬資產階級而參加,乃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這表明中國共產黨( )A.反對進行黨內合作 B.獨立領導國民大革命C.主張建立工農聯盟 D.重視革命領導權問題8.國共第一次合作初期,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擔當起農民運動組織領導工作,先后開展了建立補習學校、設立合作社、組織農會、辦理民團等活動,有效配合了國民革命。這( )A.解決了農民的土地問題B.表明農民是國民革命的主力C.開創了農村革命根據地D.有利于喚醒農民的革命意識9.如圖為中國刊物轉載的1926年蘇聯報紙刊登的諷刺漫畫,一只戴著英國式禮帽的惡霸犬尾部系著一柄大刀,圖畫配有文字說明:“倫敦反動的報紙,因為中國革命軍的勝利,像尾把(巴)上系了一柄刀似的,心慌意亂了。”該漫畫針對的史事是( ) A.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B.國民革命打擊了列強在華權益C.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已被推翻D.改訂新約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10.新文化運動的領袖最初無不服膺天演論。但到1919年,李大釗發文指出:“生物的進化,不是靠著競爭,乃是靠著互助。人類若是想求生存,想享幸福,應該互相友愛”;陳獨秀“將互助視為人性善的本能”。這一變化( )A.是對轉型期社會價值的迫切關注B.折射出社會生活的新氣象C.反映了中共對新階段革命的探索D.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1.俄國十月革命發生后,孫中山致電列寧對其革命成功表示賀忱,1922年孫中山說“現在我深信,中國革命的惟一實際的真誠的朋友是蘇俄”。1924年1月,他按照蘇俄及共產國際的建議,在國民黨一大上正式確立了“聯俄容共”政策。這說明孫中山( )A.思想轉變深受國共合作影響B.思想突破,屬于民主革命范疇C.將中國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D.關注世界,正在實現階級轉型12.1922年5月,彭湃到廣東海豐地區開展農民運動,起初并未獲得農民的信任,后來通過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大量培養農運人才,一年后,運動區域迅速擴大,農運會成員從數十人增加到二十余萬人。這一變化反映出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 )A.提升了農民階級的文化素養B.推動國民革命運動快速發展C.壯大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力量D.依據革命實際調整斗爭策略13.五四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受到打擊和批判。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成了主流社會思潮,并將傳統文化的復興推向高潮。 上述變化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日趨理性B.提升民族信心的需要C.政府企圖加強對民眾的思想控制D.繼承傳統文化的訴求14.1904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中國之社會主義》,指出社會主義核心要義為“土地歸公、資本歸公”,雖然馬克思所說“現今之經濟社會,實少數人掠奪多數人之土地而組成之者也”等言論頗聳人聽聞,但中國固已有之,第一國際宣言同古人關于井田制的論述十分相似。這表明,梁啟超( )A.準確把握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B.旨在為維新變法尋求新理論依據C.嘗試用傳統文化闡釋馬克思主義D.認為井田制的出現符合時代需求15.五四運動期間,天津總商會第一個響應和聲援北京學生愛國運動,進行了兩次罷市斗爭。隨著抵制日貨運動的進一步深入,商人利益受到損害,天津總商會為應對“保商與愛國之矛盾”,采取提倡國貨、發展民族工業等一系列措施。天津總商會( )A.在社會變革中慣于權衡利弊B.在抵制日貨運動中態度軟弱C.對救亡圖存的認識逐步深化D.領導罷市斗爭建立統一戰線16.在1872年德文版《共產黨宣言》序言中,馬克思指出“……現在這個綱領的一些說法明顯過時……如《宣言》第二章臨近結尾處提及的革命措施;再如巴黎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這反映了馬克思( )A.初步創立了暴力革命學說B.有自我批判和革新的精神C.肯定階級斗爭的進步作用D.提出了共產主義奮斗目標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26—1927年的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國共合作所造就的革命勢力,以廣東為革命根據地,在全國革命形勢走向高漲的情況下,在軍事上采取長驅直進、各個擊破的戰略,首先奪取大城市,然后在北伐軍所經地區發動群眾,委派工作人員,建立鞏固的后方政權。它曾使革命勢力迅速推進到長江流域。——王鴻飛《北伐戰爭的歷史借鑒》材料二 北伐戰爭是一場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北伐軍自1926年7月9日誓師出發,不到一年就打垮了吳佩孚和孫傳芳兩大軍閥主力,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喚起了人民的覺醒,使民主革命思想空前廣泛地傳播開來。探析北伐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國共兩黨在革命基本問題上認識一致,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組織和行動上的真正合作。——摘編自李曉紅《北伐戰爭勝利原因探析》(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伐戰爭取得迅速勝利的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伐戰爭勝利的主要意義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古代留存史籍浩如煙海,逐漸形成了諸如正史有“二十六史”,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綱目體、典制體等多種成系列的史書體裁。希臘史學家偏愛建立在目擊者所述的證據上的現代史,或所能傾聽到的極近的近代史。無論是希臘人還是羅馬人,撰史是為了保存記憶、教育公民、娛樂公民和傳授知識,《朱古達戰爭》《伯羅奔尼撒戰爭》《猶太戰爭史》等大量的敘述戰爭的史著幾乎都是由史家憑一己之力完成的。在西方人看來,歷史學是具體的、局部的、特殊的知識存在,不具有普遍性特征。因而史學長期以來都附屬于文學,始終是修辭學的一個分支。——摘編自楊共樂《中西古代歷史學之差異辨析》材料二 1919年,《新青年》《覺悟》等刊物相繼將“社會改造”作為中心議題。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社會進化史》等一批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著作。大革命失敗后,政治軍事斗爭陷入低潮,理論斗爭成為了“實際階級斗爭的延長”,隨著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的開展,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個馬克思主義史家群體集結成軍,馬克思主義由“思想”沉淀為“學術”。抗戰爆發后,馬克思主義史家將學術研究匯入抗戰救國的洪流中。1938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提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進入自主創造的階段,學術地位進一步提高。——摘編自陳峰《以學術關照回應時代之問——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傳統的確立之路》(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方古代史學發展不同于中國古代史學的突出之處。(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發展特色。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共一大綱領規定: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與黃色的知識分子(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及與其類似的其他黨派的任何聯系,應永遠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隨后,由于客觀環境的推動及革命形勢的促使,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不斷學習,深入剖析。中共二大認為:我們認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資產階級利益,而于無產階級也是有利益的;因此中國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新黨派,組成民主的聯合戰線。這里的“聯合戰線”就是要建立對等的“黨外合作”,就是通過召開聯席會議的形式,討論問題、協同動作。而且“聯合戰線”不僅是同國民黨的合作,還包括與其他進步的黨派和團體的合作。但此時孫中山并不接受黨外合作的主張。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會議之后再議國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圍內初步接受黨內合作的主張。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黨內合作。——摘編自吳敏娜《統一戰線源始略論——中共三大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共二大決議產生的歷史依據。(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早期工作的變化并簡析變化的意義。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材料一 1938年,在學術領域中出現了以“學術中國化”為名的思想文化運動。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早期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國化這個概念似未曾見,但與其比較接近、類似的提法則有一些。如胡繩在《近五年間中國歷史研究的成績》(1946年)中指出:“真正要做到‘學術中國化’,其先決條件乃是-姑且這樣說——‘中國學術化’。中國這有了五千年文化史的古國,已積累下了無數的經驗,當前的現實中又充滿著最錯綜復雜的事實材料。這許多經驗和材料還是被散亂委棄著,沒有加以排成、整理、使之條理化,而形成理論。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把中國的歷史經驗和實現材料理論化了以后,于是我們自然就可以做到理論的中國化。”——摘編自朱慈恩《接受視域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材料二 有人這樣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成中國老百姓能聽得懂的話,就是“讓馬克思說中國話”,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摘編自杜雪嬌、楊海濤《信仰百題——“青馬工程”群友網談紀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胡繩等史學家所說的“中國化”的準確內涵,及其對中國歷史學發展的重大意義。(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這種理解嗎?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參考答案1.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中共一大被譽為‘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D項正確;長征途中,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排除A項;第一次國共合作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排除B項;1927年7月,國民大革命失敗,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 D解析: 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文化辭書》收錄的“共產主義”“剩余價值”“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等詞條,這些詞條都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因此,這反映出當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D項正確;“民主共和觀念”與材料“科學社會主義”不符,材料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排除A項;材料主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而“印刷出版業的興盛”與主旨不符,排除B項;維新思想成為潮流發生于19世紀末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答案: D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0年的“五一”紀念活動是先進知識分子到工人中去從事實際工作的重大成果,他們在工人中間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動工人進行推翻資本家,建立新政府的活動,由此說明這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表現,D項正確;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的標志是“五四運動”,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比較信息,知識分子推動工人運動快速發展在材料中體現不出來,排除B項: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 B解析: 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6年(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這充分表明國民革命得到了工農群眾的支持,具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B項正確;孫中山的革命夙愿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等。1926年國民革命期間,中國仍面臨內憂外患,并未實現孫中山的革命夙愿。直到新中國成立,才真正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排除A項;“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是毛澤東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國民革命時期并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中國成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才徹底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五四運動中,學生、工人、商人等各階層首次大規模聯合行動,打破了傳統社會群體的分散狀態,體現了全民族對救亡圖存的共同覺醒。工人罷工(如上海日商紗廠)、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形成“三罷”斗爭,標志著民眾從自發抗議轉向有組織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是近代中國民族意識全面覺醒的標志,D項正確;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五四運動發生時無產階級政黨尚未成立,排除A項;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傳播,但“中國化”是長期實踐后的理論成果,與題干中群眾運動的廣泛性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國共合作)始于1924年,與1919年五四運動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6.答案: B解析: 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年中國。材料中“1919年5月27日”,“碼頭扛挑小工”集會抵制日貨,表明工人階級已開始參與運動,體現了五四運動的主體從學生向更廣泛社會階層(尤其是工人)的擴展,反映了五四運動的擴大,B項正確;材料中工人抵制日貨行動的核心是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與五四運動的反帝主題直接相關),而非延續辛亥革命或受辛亥革命直接影響,排除A項;材料中工人的行動確實體現了無產階級的參與,但“轉型”是對歷史階段的整體判斷,材料僅為具體事件,未涉及革命領導權、指導思想等轉型的核心要素,體現不出民主革命的轉型,排除C項;材料的重點是工人階級通過集體行動參與救國,而非救國思想的進步,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 D解析: 由“應該指導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運動”“不是附屬資產階級而參加”“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可得,中國共產黨四大提出的主張體現出對革命領導權的重視,反對完全聽從于資產階級的領導,故選D項。8.答案: D解析: 據材料“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農民運動組織領導工作”可知,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廣東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一系列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思想覺悟的活動喚醒了農民的革命意識,促進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故選D項。9.答案: B解析: 國民大革命。根據材料“1926年”“一只戴著英國式禮帽的惡霸犬尾部系著一柄大刀”“倫敦反動的報紙,因為中國革命軍的勝利,像尾把(巴)上系了一柄刀似的,心慌意亂了”及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處于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中國革命軍的勝利指的是在國民大革命中,收回了在漢口、九江的英租界,所以材料漫畫針對的事件是國民革命打擊了列強在華權益,故B項正確;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的時間是191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1927年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與材料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改訂新約運動發生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故D項錯誤。10.答案: D解析:11.答案: C解析: 國共合作。材料內容表明十月革命后孫中山將蘇俄視為中國革命的朋友,并在國民黨一大上確立了“聯俄容共”的政策,說明孫中山將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聯系起來,故C項正確;A項因果倒置,故排除;孫中山思想突破為新三民主義,材料未涉及,故B項錯誤;孫中山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并未實現階級轉型,故排除D項。12.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在大力領導工人運動的同時,也開始發動和領導農民運動。1922年5月,彭湃到廣東海豐地區開展農民運動,起初并未獲得農民的信任。后來,彭湃依據農村實際情況調整了斗爭策略,通過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大量培養農運人才,一年后,運動區域迅速擴大,農運會成員從數十人增加到二十余萬人。這一變化反映出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依據革命實際調整斗爭策略,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開展農民運動時能適時調整斗爭策略,無法體現“提升了農民階級的文化素養”,排除A項;國民革命運動指的是國共合作領導下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戰爭,發生在1924—1927年,這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于1924年,由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3.答案: B解析: 依據材料“到了20世紀30年代,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成了主流社會思潮,并將傳統文化的復興推向高潮”,結合近代中國的時代特征可知,該變化主要是由于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需要,故B正確;ACD均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選:B。14.答案: C解析: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是站在中國文化本位基礎上進行的,故選C項。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并不能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基本原理,且該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維新變法發生在1898年,排除B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無關。15.答案: C解析: A.材料中天津總商會“采取提倡國貨、發展民族工業等一系列措施”,說明其對救亡圖存的認識逐步深化,而不是在社會變革中慣于權衡利弊,故A項錯誤;B.材料中天津總商會“進行了兩次罷市斗爭”,說明其在抵制日貨運動中態度并不軟弱,故B項錯誤;C.材料中天津總商會“進行了兩次罷市斗爭”、“隨著抵制日貨運動的進一步深入,商人利益受到損害,天津總商會為應對‘保商與愛國之矛盾’,采取提倡國貨、發展民族工業等一系列措施”,說明其對救亡圖存的認識逐步深化,故C項正確;D.材料中天津總商會“進行了兩次罷市斗爭”,說明其領導罷市斗爭,但材料中沒有體現其建立統一戰線,故D項錯誤。故選:C。16.答案: B解析: 題干材料信息“……現在這個綱領的一些說法明顯過時……如《宣言》第二章臨近結尾處提及的革命措施;再如巴黎公社已經證明,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反映的是馬克思修正了自己原來的觀點,說明他有自我批判和革新的精神,B正確;A、C、D與材料信息無關,故正確答案為B。17.答案: (1)北伐軍確定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國共合作的實現;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廣大將士英勇作戰;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北伐軍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北伐戰爭得到蘇聯政府的多方面援助:北洋軍閥內部矛盾重重,沒有形成合力;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2)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打擊了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勢力;宣傳了民主革命思想;壯大了工人階級力量;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影響;推動民主革命的進程。解析: (1)可根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共合作所造就的革命勢力”“軍事上采取……戰略”“發動群眾”及材料二“國共兩黨在革命基本問題上認識一致……真正合作”等表述,再結合所學知識,從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歸納。(2)可根據材料二中“打垮了……兩大軍閥主力,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統治,喚起了人民的覺醒”“民主革命思想空前廣泛地傳播開來”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歸納意義。18.答案: (1)突出之處:偏重現代史或近代史;修史目的復雜多樣,甚至帶有娛樂公民的意圖;私人、個人撰史更為盛行(官修史書不發達);不注重研究歷史規律;史學長期附屬于文學,體裁單一。(2)特色:與重大革命斗爭、文化運動息息相關;注重探討社會發展規律;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把史學研究與抗日救亡運動相結合(服務于現實的革命運動);逐步走上“中國化”道路。解析: (1)由材料一“中國古代留存史籍浩如煙海”、“希臘史學家偏愛……現代史,或……近代史”可得,偏重現代史或近代史;由材料一“保存記憶、教育公民、娛樂公民和傳授知識”可得,修史目的復雜多樣,甚至帶有娛樂公民的意圖;由材料一“正史有‘二十六史’”、“大量的敘述戰爭的史著幾乎都是由史家憑一己之力完成的”可得,私人、個人撰史更為盛行(官修史書不發達);由材料一”歷史學是具體的、局部的、特殊的知識存在”、“不具有普遍性特征”可得,不注重研究歷史規律;由材料一“史學長期以來都附屬于文學,始終是修辭學的一個分支”可得,史學長期附屬于文學,體裁單一。(2)由材料二“《新青年》《覺悟》等刊物相繼將‘社會改造’作為中心議題”、“大革命失敗后,政治軍事斗爭陷入低潮”、“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的開展”可得,與重大革命斗爭、文化運動息息相關;由材料二“運用新的理論和方法探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可得,注重探討社會發展規律;由材料二“以郭沫若為代表的一個馬克思主義史家群體集結成軍”可得,出現了一批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群體;由材料二“抗戰爆發后,……將學術研究匯入抗戰救國的洪流”可得,把史學研究與抗日救亡運動相結合(服務于現實的革命運動);由材料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提出”、“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進入自主創造的階段”可得,逐步走上“中國化”道路。19.答案: (1)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戰后帝國主義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伐;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勢力強大;工人運動失敗的教訓;國共兩黨分別是獨立政黨;蘇俄及共產國際的影響。(2)變化:從最高綱領到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從排斥黨派合作到重視黨派合作;從黨外合作到黨內合作;中心工作從領導工人運動到進行國民大革命;會議地點從上海到廣州。意義:從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不斷成熟,體現了黨對革命的性質、動力、對象、策略等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黨的決議變化體現出黨在理論上不斷創新;黨派合作方式的變化表明黨較好地處理了黨派關系,為以后的統戰工作提供借鑒;會議地點從上海到廣州,推動了工人運動和國民革命的發展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共產黨的早期工作。第(1)問,根據材料中“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與黃色的知識分子(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及與其類似的其他黨派的任何聯系,應永遠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隨后,由于客觀環境的推動及革命形勢的促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國際環境、國內軍閥割據的局面、工人運動的發展及黨派斗爭等角度解題思路。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綱領的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革命綱領的制定情況來看,從最高綱領轉變到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根據材料中“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與……類似的其他黨派的任何聯系”“中國共產黨應該出來聯合全國各新黨派”“建立對等的‘黨外合作’”“實現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黨內合作”可知,從對待黨派合作的態度和黨派合作方式來看,中國共產黨從排斥黨派合作轉變到重視黨派合作,從黨外合作轉變到黨內合作;根據材料中中共一大和中共三大決議的內容,從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中心來看,黨的中心工作從領導工人運動轉變到進行國民大革命;根據材料中中共三大的召開地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一大至中共三大的會議地點從上海轉移到廣州。第二小問,根據第一小問的解題思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從體現中國共產黨不斷成熟、黨對革命的認識、黨的決議的變化、黨派關系的處理以及對革命發展的推動等角度解題思路即可。20.答案: (1)內涵:把中國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材料理論化,然后再進行理論的中國化。重大意義:推動了中國歷史學的發展,使歷史學更加貼近中國的歷史實際和現實需要;促進了歷史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拓展了歷史學的研究領域。(2)[示例]觀點:我不同意。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歷史過程,它包括了對中國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及在實踐中的不斷探索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地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成果,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這些理論成果不僅指導了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了借鑒和經驗。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創新,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過程,它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以適應中國的發展和時代的要求。解析: 解題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題思路和理解能力,以及對歷史概念的準確把握。第(1)問,學生需要從材料中提取出胡繩等史學家所說的“中國化”的內涵,即把中國的歷史經驗和現實材料理論化,然后再進行理論的中國化。這一內涵體現了史學家們對中國歷史學發展的深入思考和積極探索。對于其重大意義,學生可以從推動歷史學的發展、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增強民族自信等方面進行解題思路。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解和認識。首先,學生需要判斷材料中的觀點是否正確。其次,學生需要闡述自己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是語言的轉換,更重要的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這需要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