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單元語文要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單元習作要求: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單元人文主題:愛國情懷。單元語文要素: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單元習作要求:學習列提綱,分段敘述。單元人文主題:愛國情懷。12 古詩三首學習目標1、會認“喑、擻”等6個生字,會寫“祭、乃”等8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并會默寫《示兒》我 會 讀乃 熏 亥 恃 抖擻 祭 杭 哀 拘恃擻抖擻恃強凌弱依靠精神抖擻振奮////////品讀詩文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注意斷句,讀出節奏。品讀詩文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注意斷句,讀出節奏。////////////品讀詩文自由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注意斷句,讀出節奏。////學習目標1、理解這三首詩的意思。2、體會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愛國意識。1、誦讀《示兒》,從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作者為什么要給兒子寫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誦讀《題臨安邸》,從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作者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3、誦讀《已亥雜詩》,從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讓作者如此感慨?4、說說下列詩句的意思,再想想它們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示 兒[宋]陸 游第二課時作者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主要作品:《示兒》《關山月》《書憤》《釵頭鳳》等。陸游出生后不久,金人占領北宋都城汴京,宋高宗南逃至臨安建立南宋,但他不僅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還一心向金人求和。陸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爭,一直希望收復中原。后來,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之際寫下了這首詩。寫作背景示兒遺恨深深不見九州同強烈愿望北定中原深情期盼收復失地結構梳理《示兒》是詩人陸游八十五歲臨終前寫給兒子的絕筆詩,表達了詩人至死不忘收復失地、渴望統一祖國的熱切心情。主旨概括題臨安邸[宋]林 升林升,字云友,又名夢屏。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主要作品:《長相思》《洞仙歌》等。作者簡介寫作背景這是一首古代的“題壁詩”。據《宋詩紀事》,作者林升是宋孝宗淳熙間臨安位士人,生平無考。用對遼、西夏、金的屈辱退讓換取茍安,是趙宋王朝自開國起即已推行的基本國策。其結果是,中原被占,兩朝皇帝做了俘虜。然而,此一教訓并未使南宋最高統治集團略為清醒;他們不思收復國寫作背景土,繼續謀求“王業之偏安”。紹興二年(1132),宋高宗第二次回到杭州,這水光山色冠絕東南的“人間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終焉之志,于是建明堂,修太廟,宮殿樓觀一時興起,達官顯宦、富商大賈也相繼經營宅第,壯大這“帝王之居”。幾十年中,杭州終如北宋的汴州,成了這班寄生蟲們的安樂窩。⑤[休]停止,罷休。④④[幾時]何時,什么時候。⑤這首詩講了什么內容,借助注釋你讀懂了哪些?題臨安邸虛假的繁榮景象青山 樓外樓無盡的隱憂極大的憤怒歌舞 幾時休淫靡的精神狀態暖風 游人醉杭州 作汴州荒淫腐化醉生夢死結構梳理《題臨安邸》全詩諷刺南宋權貴們忘記了自己的國家正處于危難之中,被淫靡之風熏得紙醉金迷,醉生夢死,茍且偷安。主旨概括己亥雜詩[清]龔自珍龔自珍(1792—1841),清學者、文學家。一名鞏祚,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文奧博縱橫,詩詞瑰麗奇肆,皆自成一家。主要作品:《己亥雜詩》《定庵文集》等。作者簡介寫作背景《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寫的一組詩。這一年詩人48歲,他辭官南歸,后又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著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寫下了三百余首詩,題為《己亥雜詩》,本詩是其中一首。己亥雜詩萬馬齊喑希望改革現狀期待人才輩出政治昏暗不拘一格降人材殷切期待結構梳理《己亥雜詩》表達了詩人期待著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潮滌蕩舊勢力,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主旨概括一、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打“√”。己亥(ɡāi hài) 恃風雷(shì sì)抖擻(shù sǒu) 萬馬齊喑(ān yīn)....√√√√隨堂練習二、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表達了作者的遺愿。 ( )《己亥雜詩》中用“萬馬齊喑”比喻當時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 )×√隨堂練習三、課外閱讀。己亥雜詩·其五[清] 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隨堂練習背誦這三首古詩,默寫《示兒》。讀懂詩歌的題目有助于我們理解詩歌的內容。從三首詩的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課后作業12 古詩三首【教學目標】文化自信: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語言運用:通過反復朗讀古詩,感悟、表現詩歌意境。思維能力: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這三首詩,理解這三首詩的意思。審美創造:體會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愛國之情。【教學重難點】能借助題目、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教學課時】 3課時第1課時《示兒》【課時目標】1.認識“乃”這個生字,會寫“祭、乃”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示兒》,能背誦和默寫這首詩。【教學過程】板塊一 談話導入,帶入詩境1.談話導入.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同學們,說到熱愛國家,你們會想到哪些仁人志士呢?(屈原、文天祥、岳飛、林則徐、鄭成功等)不論經過多少年,這些愛國人士一直活在人們心中。今天,我們將穿越到南宋,去感受愛國詩人陸游熾熱的愛國之情!2.板書古詩題目,齊讀古詩題目。(1)引導:從古詩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看注釋,理解古詩題意:“示兒”指給兒子看。這首詩是陸游臨終前寫給兒子的。(2)簡單介紹陸游。出示:(2)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詩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齊名,稱“中興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3)創設情境:(出示陸游肖像圖)800多年前,一位85歲的老人僵臥病榻,老淚縱橫,他顫顫巍巍地掙扎著起來,給兒子寫下了一首絕筆詩。他寫的內容會是什么呢?【設計意圖】談話導入,并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學習古詩的情境之中。簡單介紹詩人之后,在創設情境的基礎之上提出疑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讀懂古詩題目,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內容,讀出古詩題目中隱含的信息。板塊二 初讀識字,理解詩意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1)學生自由讀古詩,讀準每一個字音。(2)指名讀詩句,著重提示“家,(jì)、乃(nǎi)翁(wēnɡ)”的讀音。(注意“翁”的韻母不要讀成onɡ)(3)區分形近字:祭—蔡,乃—及。隨文指導“祭、乃”的書寫。①祭:左上部分的橫撇要舒展,右上部分的捺也要舒展,下部“示”字的兩橫要適當收縮,避讓上邊的橫撇和捺。②乃:書寫時要注意筆順,第一筆是橫折折折鉤,第二筆是撇。(4)學生自由練讀,嘗試標注節律和重音。(5)反饋初讀:教師指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朗讀古詩,共同交流討論為什么要這樣讀。2.結合注釋,理解古詩大意.(1)學生邊自由讀,邊借助注釋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作好批注。(2)師生共同討論,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出示:元:同“原”,本來。 但:只是。 同:統一。 定:收復北方失地。九州:古代中國曾分為九個州,這里代指全國。 無忘:不要忘記。(3)指名交流古詩的大意。預設:我本來知道,我死后人間的一切都和我無關了,只是悲痛不能活著看到國家統一。等到朝廷軍隊收復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時一定不要忘記告訴你們的父親。出示:示 兒[宋]陸 游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設計意圖】初讀詩歌,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整體把握古詩內容,為后面的“感悟詩情”這一環節作鋪墊。板塊三 品讀古詩,感悟詩情1.品讀“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1)引導思考:面臨死亡,陸游知道一切都已成空。從中可以看出他怎樣的生死觀?(豁達)(2)設問交流:陸游臨死前真的了無牽掛嗎?(不是)你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元”)這個字暗示詩人還有放不下的、要囑咐的事情。(3)指名朗讀,設問:你們從詩句中讀出了陸游的什么感情?(悲)他悲的是什么?(不見九州同)(4)結合背景資料談一談:平常人臨死時,會有對生命的留戀、對家人的不舍,而陸游臨死前心里最記掛的是什么?(南宋朝廷何時收復失地)他又為何而悲?(學生發散思維:為南宋朝廷未收復失地而悲;為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中而悲;為金人對國人的蹂躪而悲;為朝廷當權者貪生怕死而悲……)。出示:1126年,金軍攻陷北宋都城開封城(今河南開封市)。1127年,金俘虜了徽宗、欽宗,又將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全部押送回金,北宋滅亡。淮河以北的地區淪陷在金人的鐵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半壁江山,所以稱南宋。從國土淪陷那天起,南宋百姓就在苦苦等待朝廷的軍隊能北上抗金,收復失地,解救那些父老鄉親。可是,南宋朝廷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秦檜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陸游寫這首《示兒》的時候,九州破碎已整整84年了。(5)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2.品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1)提問:盡管對朝廷當權者和軍隊貪生怕死、茍且偷生感到悲憤,可詩人依然對他們寄予了怎樣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日)(2)啟發想象:如果有“王師北定中原日”之時,那么你可能會看到怎樣的畫面?(3)教師引讀:陸游囑托兒子——(學生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3.討論交流:你從詩句中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情感?點撥:詩人臨終前,不是跟家人告別,也不是表達對生命的留戀,而是表達“不見九州同”的遺憾。詩人臨死時還期盼著“王師北定中原日”,對兒子沒有囑咐別的,只是囑咐若有朝一日朝廷軍隊收復失地,家祭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告訴他。詩人哪怕到了九泉之下還在等著“九州同”的消息,這是多么深切的愛國之情啊!4.教師小結:這首詩的詩眼為“悲”,詩人為“不見九州同”而“悲”,為無法親眼看到“王師北定中原日”而“悲”。正是因為對國家“愛之深”,才有這般的“悲之切”。5.學生齊讀全詩。6.背誦全詩,默寫全詩。【設計意圖】情由心生。這一環節引導學生抓住詩眼“悲”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將常人的生活經驗與特定的人物進行對比,用萬事之空襯托一事之悲來感受詩人死不瞑目、心有不甘的遺憾,后句又把看到祖國統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孫,至此深刻體會到詩人至死不忘收復失地、渴望統一祖國的那種強烈的愛國情懷。板塊四 補充資料,感悟情懷1.補充陸游不同時期所寫的愛國詩句。出示:·壯年陸游:48歲時,陸游立下了這樣的志向:“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老年陸游:67歲時,從軍邊關,他高唱:“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寸赤心惟報國。”“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68歲時,纏綿病榻,他寫下了:“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85歲時,他寫下了臨終絕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2.教師引讀:教師讀提示語,學生接讀詩句。【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陸游一生所寫的愛國詩詞。以一篇帶一串,以一首帶一類,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讓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詩人陸游的愛國情懷。【板書設計】不見——悲之切示兒無忘——盼之深第2課時《題臨安邸》【課時目標】1.認識“熏”這個生字,會寫“熏、杭”2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題臨安邸》。背誦古詩。3.能借助題目、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教學過程】板塊一 新舊聯結,揭示題目1.溫習舊知,導入新課。(1)學生齊背《示兒》。(2)導入:陸游臨終之際仍苦苦期盼“王師北定中原日”,他盼來了嗎?朝廷的權貴們都在干什么?宋代林升的一首墻頭詩《題臨安邸》作出了很好的回答。(板書古詩題目,學生齊讀)2.理解古詩題目。(1)引導:誰能說說古詩題目的意思?預設:題,題寫。臨安,在今浙江杭州,曾為南宋都城。邸,旅店。題目的意思是指題寫在臨安一家旅店墻壁上的詩。(2)從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題目點明了寫詩的地點)3.介紹作者。出示:林升,生卒年不詳。字云友,又名夢屏,南宋詩人。【設計意圖】《示兒》和《題臨安邸》都是南宋詩人所作,時代背景相同且有先后的聯系,所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之時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結,有助于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板塊二 初讀古詩,理解詩意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1)自由朗讀:讀一讀詩句,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同桌互讀,相互正音。(3)指名朗讀,相機正音。重點指導讀準“熏”,相機指導書寫:“熏”上半部分橫畫較多,其中第二筆橫最長,與下半部分的四點底寬度相當,整個字中間只有一筆豎,不要寫成“千、黑”兩部分。2.理解詩意,整體感知。(1)學生自讀古詩,試著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2)同桌討論交流,談談各自對古詩的理解。(3)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無盡的青山,連綿的樓閣,望也望不到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歇?暖洋洋的風吹得人如癡如醉,簡直把杭州當成了汴州。(4)學生再讀古詩,試著讀出節奏。(5)師生合作朗讀。出示:題臨安邸[宋]林 升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板塊三 再讀古詩,體悟詩情1.展開想象,品讀第一、二句。(1)指名讀第一句。引導:讀這句詩時,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教師點撥:可以借助課文插圖,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角度想象當時杭州的優美景色,理解“山外青山樓外樓”。教師引導:青山連綿,樓閣相連,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樓閣?(這些樓閣是供權貴們用以尋歡作樂的,他們成天醉生夢死,歌舞升平)(2)指導朗讀:你覺得“幾時休”應該怎么讀?為什么?(讀出詩人的責問,讀出百姓的憤怒。因為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復失地,表達了詩人內心強烈的憤慨之情。)(3)介紹寫作背景:出示:公元1126 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京。公元1127年,金人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此時宋徽宗第九子趙構逃至江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即位,建立南宋。面對國民的逼迫,趙構表面上重用岳飛等抗金將領,實則重用主和的秦檜等人,茍且偷安,屈膝求和。杭州這個“人間天堂”被朝臣們看中,他們在此大肆修建樓堂館所,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他們幾乎把臨時的杭州當成當年北宋的汴州了。林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憤然在墻壁上寫下了這首帶有拷問意味的詩。(4)教師引讀。①教師:我們的北宋都城被金人侵占了,你們還在這里唱歌跳舞!(學生接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②教師:我們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你們還在這里歌舞升平!(學生接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③教師:無辜的百姓飽受金人欺凌,北方的失地還未收復,你們還在這里醉情歌舞!(學生接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④教師:天下百姓都期盼著朝廷軍隊收復失地,重新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而你們卻在這里沉迷歌舞!(學生接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2.啟發理解,品讀第三、四句。(1)指名讀,教師引導:你怎樣理解“暖風”“游人”“醉”的意思?學生交流。明確:“暖風”不僅指自然界的春風,還指當時社會上的淫靡之風。“游人”在這里不是指一般游客,而是特指那些忘了國難、茍且偷安、尋歡作樂的南宋權貴。“醉”不僅僅是指游人陶醉在西湖山水的美景中,也是“醉酒”的“醉”,也是“醉生夢死”“紙醉金迷”的“醉”。北宋滅亡,中原淪陷,南宋的王公貴族們不是臥薪嘗膽,考慮如何收復中原,而是在這里醉生夢死,難怪詩人要滿腔憂憤地問“西湖歌舞幾時休”。(2)引導交流: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樣的情景?教師小結:那些達官貴人,喝著美酒,吃著美食,睜著迷離的雙眼,聽著歌女們的演唱,看著舞女們的舞蹈……他們的沉迷之態、失志之心全都表露無遺。(3)讀中悟情。教師:“直”是簡直的意思,杭州不是汴州,可南宋的權貴們忘記了恥辱,忘記了昔日故都,忘記了江山,忘記了老百姓,你覺得詩人此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痛惜、嘲諷、憤怒……)(4)指導朗讀:請帶著這樣的情感再讀古詩。(指名讀)3.誦讀全詩,升華情感。(1)教師引導:讀著這首詩,你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憂國憂民,強烈的愛國情感)(2)教師引導:如果是你,你會對這些人說什么?預設一:西湖歌舞何時休?預設二:西湖歌舞立刻休!預設三:西湖歌舞不能有!(3)全班齊讀這首詩。(4)背誦全詩。【設計意圖】全詩圍繞一個“醉”字,寫出了南宋的權貴們沉迷歌舞、醉生夢死的生活狀態,詩人因此倍感憤慨。所以,在這個環節采用想象,引導學生用情景模擬的方式感受畫面,讓他們有種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產生與詩人在情感上的共鳴。板塊四 比較閱讀,延伸拓展1.比較《示兒》和《題臨安邸》這兩首詩的異同。(1)引導比較:你們發現《示兒》和《題臨安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指名交流,梳理學生的觀點。相同點:作者都是南宋詩人;古詩中都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不同點:《示兒》寫的是詩人自己的心事,《題臨安邸》是借景抒情;《示兒》是寫給自己的兒子看的,《題臨安邸》是寫給當朝權貴們看的。2.小結學習古詩的方法。(1)引導發現:我們是按什么方法來學習這兩首詩的?(2)明確學法:理解詩題——感知詩意——想象詩境——感悟詩情。3.拓展閱讀。(1)讀陸游的詩。引讀:汴州淪陷了,權貴們逃離了汴州,來到杭州繼續尋歡作樂,而汴州的老百姓呢?中原淪陷了幾十年,人們盼了多少個日日夜夜,詩人陸游是這樣寫的——(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齊讀)出示: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宋]陸 游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2)讀岳飛的詞。引讀:面對國土的淪陷,面對百姓的悲泣,一個又一個愛國志士站出來了,岳飛的抗金事跡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閃電,光照千秋!(出示岳飛的《滿江紅》,學生齊讀)(3)課后搜集其他愛國詩篇,讀一讀,積累下來。【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愛國詩篇,充分感受愛國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同時拓展積累,從而沉淀自身的文化內涵。【板書設計】幾時休——憂國憂民題臨安邸游人醉——醉生夢死第3課時《己亥雜詩》【課時目標】1.認識“亥、恃、擻”3個生字,會寫“亥、恃、哀、拘”4個字。2.有感情地朗讀《己亥雜詩》。背誦《己亥雜詩》。3.能借助題目、注釋和相關資料,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教學過程】板塊一 復習導入,揭示題目1.導入古詩題目。(1)齊背《示兒》《題臨安邸》。(2)導入:前面我們學過兩首南宋詩人寫的詩,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詩人龔自珍的一首詩。(3)板書古詩題目。引導:從古詩題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點明了詩歌的寫作時間)(4)學生齊讀古詩題目。(5)教師介紹:己亥年是1839年,這一年詩人47歲,因厭惡仕途,他辭官南歸,并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寫成315首七言絕句,題為《己亥雜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其中的一首。2.簡介作者。學生自主交流: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說說你們對詩人有哪些了解。出示:龔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學家。他主張破舊立新,抵制外來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設計意圖】對與學生時空距離較遠的學習內容,利用多媒體補充資料是學習的良好方法,有助于學生快速走進文本,更深入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板塊二 初讀古詩,理解詩意1.朗讀詩句。(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2)練習朗讀:指名讀,齊讀,相機糾正字音。(3)比一比,識記生字:寺—恃,數—擻。(4)指導朗讀:再讀一讀古詩,注意讀好詩句的節奏。出示:己亥雜詩[清]龔自珍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2.理解詩意。(1)學生自讀,邊讀邊思考自己讀懂了些什么,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結合注釋和資料理解詩意。(2)小組交流討論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全詩的大致意思。(中國朝氣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風雷激蕩的改革,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實在讓人心痛。我勸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讓更多的人才降臨世間。)【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結合前面所學方法,借助注釋和搜集到的資料,理解詩意。板塊三 品讀詩句,體悟詩情1.品讀第一、二句。出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1)指名朗讀。(2)教師提問:這里的“生氣”是發脾氣的意思嗎?“風雷”指的是自然界的風雷嗎?(3)補充資料。出示: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卑躬屈膝,對內大肆打壓百姓,官吏貪污橫行,民不聊生。當時用死板、單一、陳舊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用“四書五經”禁錮人們的思想,人們都沉默不語,不敢發表意見,舉國上下一片死氣沉沉。(4)理解“生氣”“風雷”。“生氣”在詩中指朝氣蓬勃的局面。“風雷”不是指自然現象,而是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尖銳猛烈的變革。(5)教師提問:“萬馬齊喑究可哀”中“萬馬”是怎樣的場景?(壯觀、聲勢浩大)“萬馬齊喑”讓你想到了什么樣的情景?(6)師生合作朗讀。①教師:詩人之所以希望——(學生讀)九州生氣恃風雷,是因為——(學生讀)萬馬齊喑究可哀。②教師:因為——(學生讀)萬馬齊喑究可哀,所以詩人希望——(學生讀)九州生氣恃風雷。(7)討論:詩人因什么而哀?(因九州無生氣而哀;因科舉制度而哀;因清政府腐敗無能而哀……)你從“哀”字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痛惜之情和愛國之心)詩人想借風雷喚醒誰?(喚醒昏君,喚醒庸官,喚醒愚民)(8)再讀第一、二句詩,深切體會詩人的“哀”。2.品讀第三、四句。出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1)指名朗讀。(2)討論交流:“我”勸誰?(勸統治者,勸當時的官員,勸所有的老百姓……)勸什么?(3)提問:“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不局限于一種規格或方式)聯系前面介紹的資料,你們覺得可以如何“不拘一格”?(4)補充資料.①引導:這首詩寫完不到一年,1840年,英國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了,讓本已貧弱的中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讀詩句——(學生齊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②引導:這首詩寫下二十年后,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清政府陸續簽訂了19個不平等條約。讀詩句——(學生齊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③引導:1895年,甲午海戰敗了。而后百日維新敗了,八國聯軍侵華,國家處于危急之刻,再讀詩句——(學生齊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5)練習朗讀:你覺得怎樣才能讀出詩人的“勸”?試著讀一讀。(指名讀,齊讀)3.引導: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表達了詩人期待著杰出人物的涌現,期待著改革大潮、滌蕩舊勢力的決心和抱負,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熱情。)4.熟讀成誦。(1)自由朗讀,注意讀出前面的“哀”和后面的“勸”。(2)同桌互讀互評。(3)指名朗讀,師生評價。(4)全班齊讀,嘗試背誦。【設計意圖】從字、詞到文的理解,感受第二句“哀”既是第一句的原因,又是第三句“勸”的基礎。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人對當時的人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情,從“勸”中感受詩人對社會變革強烈而殷切的期盼之情。板塊四 對比閱讀,拓展延伸1.拓展延伸,對比閱讀。(1)出示《已亥雜詩》(其五)。出示: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2)指名朗讀,提問: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表達了作者雖辭官卻仍關心國家命運,愿為國效力的愛國熱情)(3)齊讀這首詩。2.比較閱讀,感受異同。(1)學生齊讀本課三首詩,說說它們的異同。①不同:前兩首詩都是南宋詩人所寫,后一首是清代詩人寫的。《示兒》寫的是詩人臨終遺恨,因不能看到祖國統一而悲傷;《題臨安邸》寫的是詩人對統治者茍且偷安的悲憤,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己亥雜詩》寫的是詩人對“萬馬齊喑”的痛心疾首和對社會變革的熱烈期盼。②相同:這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愛國情懷。(2)齊讀并背誦本課三首詩.3.練習寫字。(1)學生自主練寫“亥”“恃”“哀”“拘”4個字。提示:“亥”,注意兩撇的長度,第一個撇稍微長一些,第二個撇稍微短一些。“哀”容易與“衰”混淆,書寫時要注意辨析。(2)全班展評。【設計意圖】通過反復朗讀、結合資料理解課文內容仍然是本課的學習方法之一。前兩句借助資料的穿插,讓學生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明白詩人為何而“哀”,理解“恃風雷”指的是什么。后兩句讓學生在反復讀悟中感受到詩人不是一哀到底,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從而深刻體會到詩人深深的愛國之情。【板書設計】哀——痛惜己亥雜詩勸——愛國【作業設計】見《狀元大課堂·好學案》對應課時作業。【教學反思】本課教學緊扣古詩教學的特點,設計了以下教學流程:激發興趣,導入詩題→初讀古詩,讀準字音→再讀古詩,理解古詩大意→深讀古詩,感悟詩情→拓展延伸。走進詩林,將音、意、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同時注重課內外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古典文化的修養,讓學生走進語文的殿堂。這篇課文的三首古詩,年代久遠,因此教學中充分補充寫作背景資料,讓學生更準確地了解古詩內容,也更深入地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古詩一般都有詩眼,第一首詩的詩眼是“悲”,第二首詩的詩眼是“醉”,第三首詩的詩眼是“哀”。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詩眼來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相機設計“為何而悲?”“你會對這些人說什么?”等問題,在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中,真切地感受詩人內心的情感。語文要素語文要素語文要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古詩三首.pptx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