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地形圖的判讀【學習目標】1.通過實驗模擬,理解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等深線等概念。2.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谷,判讀坡度的陡緩,估算海拔和相對高度等。3.會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情境體驗】設計研學登山路線,本次研學活動項目分別有登山、攀巖、漂流、露營等。請你設計研學路線。說一說你的線路有什么樣的優勢?你所設計的路線適合什么樣的人群?你選擇什么樣的地圖,更能直觀地看出當地地形狀況,本節課我們就一起認識地形圖。【學習導航】【學習活動】學習活動一:了解等高線地形圖【自主學習】等高線地形圖1.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 海平面 的垂直距離。 2.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 垂直距離 。3.等高線地形圖:(1)在地圖上,把一個區域內海拔相同的各點依次連成的線,叫作 等高線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點依次連成的線,叫作 等深線 )。(2)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度差,叫作 等高距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根據等高線的疏密程度,可以判讀出地表形態的起伏狀況。一般來說,等高線密集的地方,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坡度較緩。(3)坡度陡緩的判斷:坡陡的地方,等高線 密集 ;坡緩的地方,等高線 稀疏 。 (4)山體不同部位等高線的特點①等高線閉合,數值從中間向四周逐漸減小,為 山峰 。 ②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 低 處凸出,為 山脊 。 ③等高線的彎曲部分向 高 處凸出,為 山谷 。 ④等高線重疊,為 陡崖 。 【合作探究】等高線地形圖1.寫出下圖中甲地的海拔和相對于乙地的高度是多少 參考答案:甲地海拔為1 500米,甲乙兩地的相對高度為1 000米。2.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活動目的:學會閱讀等高線地形圖,并在圖上識別不同的地形部位。活動器材:橡皮泥、刮刀、竹簽、硬紙板、白紙、筆等。活動步驟: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參照下圖,在老師的指導下,按以下步驟制作等高線地形模型。步驟一:選用不同顏色、相同厚度的橡皮泥捏成山的 主體 。步驟二:用刮刀等工具塑造出 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步驟三:分別用兩根竹簽從山體模型的兩個 山峰 穿孔到底部。步驟四:將山體模型分層展示在白紙上,從最底層開始,沿著橡皮泥的形態輪廓繪制等高線,畫完后將其取走,接著對其上一層進行繪制,以此類推。每次繪制等高線時要將兩孔對齊,直到所有等高線繪制完成。活動結論:1.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制作好的等高線地形模型。2.在山體模型中找到山谷和山脊,并對照等高線地形圖說出兩者的等高線特征。3.觀察鞍部東、西兩側和南、北兩側等高線數值的變化特點。【名師點撥】 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線特點:等高線凸向低處表示山脊,等高線凸向高處表示山谷;兩個山頂之間是鞍部;等高線重疊的地方是陡崖。學習活動二:認識分層設色地形圖【自主學習】分層設色地形圖1.概念:在等高線和等深線地形圖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圍涂上不同的顏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態和海底的起伏狀況,這種地圖叫 分層設色地形 圖。2.主要的地形類型及顏色表示:地形類型 顏色表示平原 一般用 綠色 表示,海拔越低的平原,顏色越深丘陵、高原、山地 一般用 黃色 表示,海拔越高,顏色越深海洋、湖泊、水庫 一般用 藍色 表示,水越深,顏色越深積雪、冰川 一般用 白色 表示【合作探究】判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多媒體投放“中國地形圖”,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1.讀圖,說一說不同的著色所表示的地理意義。參考答案:藍色代表海洋,黃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綠色代表平原,褐色為山地,白色表示雪線以上的部分。2.分組討論,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平原高度 高 高 中等 中等 低起伏程度 小 最大 中等 四周高,中間低 小【名師點撥】 等高線地形圖的作用:1.判斷坡度的陡緩,2.識別地形部位;分層設色地形圖的作用:比較容易地判讀出各種各樣的地形,以及地勢的起伏。【板書歸納】【教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