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深圳市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階段性測試歷史試卷說明:1. 答題前,請將姓名、考生號、考點、考場號和座位號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好。2.歷史與道德與法治合卷,本卷為歷史試卷共4頁。3.考試時間共60分鐘,滿分70分。4.作答單項選擇題時,選出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答案標號的信息點框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選擇題,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寫在本試卷或草稿紙上,其答案一律無效。5.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出題人:一路顆粒 審題人:一路顆粒 編題日期:2025.4.26 審題日期:2025.4.30一、單項選擇題(每個題目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34分)1.據考古發現,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這表明當時( )A.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B.農業生產技術較先進C.長江流域出現早期國家D.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2.杭州第19屆亞運會應用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向世界呈現了良渚文化的信息。良渚遺址由宮殿群、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建有水利系統,并出土發掘了大量陪葬玉器,設計精美,功能齊備。上述材料用以說明( )A.良渚文化領先世界B.社會生產力水平高C.等級明確階級分化D.文明初現國家形成3.據考古發現,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這體現出西周時期( )A.中央集權制不斷發展B.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C.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D.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4.在江蘇、湖南等地的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它們是以上高溫冶煉的產物,其冶煉過程的主要化學反應為。這類工具的出現表明( )A.我國早期國家開始形成B.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C.七國之間兼并戰爭激烈D.變法推動分封制的瓦解5.五代十國時期,作為政治主角的武人輕蔑地稱呼文人群體為“措大”。宋朝建立以后,“措大”一詞由武人貶稱文人逐漸變為文人自嘲,武人稱謂也經歷了從“健兒”到“黥卒”、和“赤老”的變化。下列選項中與材料觀點相符的是( )A.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B.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C.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D.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6.1872年到1875年間,120名赴美留學幼童中,人數居前三位的廣東、江蘇、浙江分別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戰爭后,留學生的分布逐步向長江流域延伸。留學生地域分布的變化( )加速了科舉制度的瓦解B.與近代化進程基本一致C. 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開始D.加劇了中國的半封建化7.20世紀40年代初,華北日軍認為“居民對有關八路軍的情況,均不輕易出口”,群眾很快就會偵悉日軍的動向,立即采取回避轉移行動,因此剿滅中共武裝短期內難以做到。這反映了( )華北戰場日軍處于劣勢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C.敵后戰場成為主要戰場D.全民抗戰發揮實際成效8.1978年秋天,小崗村將生產隊的田地分給各家各戶,實行包產到戶,成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排頭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開村民大會,宣布要將土地合并,集中辦農場、搞養殖和旅游開發等。兩次土地政策的調整表明( )分田到戶不利于農業發展B.土地合并違背了國家政策C.農村經濟體制要適時調整D.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變化9.晉華中學的同學們在進行世界歷史的專題復習時,根據世界現代史的發展進程制作梳理了如下思維導圖,據此判斷他們復習的主題是( )經濟全球化發展B.國際會議的召開C.國際組織的建立D.國際關系的建立10.羅斯福新政期間,出現了社會安全保障基金、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一系列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幫助美國緩解了經濟危機。這體現新政的特點是( )A.國家干預經濟B.實行計劃經濟C.整頓金融體系D.推行“以工代賑”11.先談判后建交是新中國獨特的建交模式。與英國的建交談判經歷曲折。1954年,英國“承認新中國,同蔣介石斷絕了外交關系,但在聯合國又支持蔣介石,不承認新中國的地位。”周恩來說:“英國只同意我們建交原則的一半,我們就同它建立‘半建交關系’。”即相互建立代辦處,不設大使館。新中國的這一做法( )A.使新中國出現第二次建交熱潮B.使新中國不至于處于孤立境地C.體現了外交的原則性和靈活性D.展現了中國外交獨立自主原則12.1979年,安徽省委書記萬里指出,包產到戶不同于分田單干……它是一種責任制到戶的生產責任制。1980年,《人良日報》刊登題為“聯產計酬好處多”的文章,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上述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 )A.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B.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局面C.造成農民生產積極性低 D.有助于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13.下面是小麗同學在讀史活動中摘抄的有關“羅馬帝國興衰”的讀書筆記,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帝國;1世紀,在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誕生了基督教;后來被定為國教,得以廣泛傳播,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2世紀初,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拉丁文也隨之不斷向外傳播,逐漸成為被征服地區的官方語言;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曾繁榮一時。帝國起源于地中海區域B.帝國的擴張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災難C.帝國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D.帝國的擴張客觀上促進人類文明傳播14.尤瓦爾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描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說:另一項重要發明是內燃機,徹底改革了人類的運輸……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縱觀人類歷史發展,人力一畜力一機械力的能源革命也帶來社會變革”。下列觀點與該論述一致的是( )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B.“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C.“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D.“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5.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學者說:“現代科技的進步使戰爭的性質發生了深刻變化,物質科學可以給予人們力量,即控制鋼鐵、征服距離、克服病痛的力量,這個力量是被用于善,還是用于惡,主要依靠良知道義及政治的理性。”該學者認為( )A.科學技術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B.科學技術可能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C.道義和政治理性決定了戰爭的性質D.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正義的戰爭16.某小組在歷史課上做匯報展示,下面是他們展示的部分圖片,據此判斷匯報的主題是( )一戰后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B.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C.二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D.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中歐班列是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據報道,中歐班列年度運送貨值由2016年的80億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近560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8641列,發送貨物93.6萬標箱。中歐班列的運行( )A.推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B.擴大了中國的外交范圍C.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D.打通了中歐間運輸通道二、非選擇題(36分)18.城市公園作為城市化過程中的重要一角,是用于公益活動和大眾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對外開放的公眾園林16世紀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歐洲各國皇室逐漸將皇家花園對外開放,允許社會上層使用。17世紀,部分皇家貴族宮苑向公眾開放,即有了“公園”這個稱謂。1688年以后,英國資產階級沒收了封建王室的財產,皇家宮苑、私園逐漸定期向公眾開放。——摘編自李韻平、杜紅玉《城市公園的源起、發展及對當代中國的啟示》材料二時期 重要事件18世紀 歐洲城市和人口飛速膨脹,造成了城市基礎設施匱乏、城市衛生條件和環境日趨惡化等問題,政府開始關注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大眾需求,把公園建設作為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途徑。19世紀 1844年,英國誕生世界第一座真正意義的城市公園——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園。1893年,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公園系統——波士頓公園體系,將人工文明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摘編自江俊浩《從國外公園發展歷程看我國公園系統化建設》等材料三 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園現代城市公園把公共空間作為各個階層、不同人種、不同地位人的聚會場所,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形式,它見證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成長和發展歷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的變遷和社會更替的影子。——摘編自丁繼軍、楊小軍《由紐約中央公園談城市公園與公共空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公園”誕生的歷史背景。(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給材料二擬定一個標題并說明理由。(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生活實際,為現代城市公園建設提出兩條合理建議。(4分)19.結束九年義務教育后,人生面臨選擇,如何選擇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希望你能借鑒歷史的選擇,交出滿意的人生答卷。今天就以“選擇”來進行一個探究學習:(24分)任務一 探究價值的選擇材料一 為了我的祖國,我發誓,只要西班牙政權的殖民枷鎖還套在我們身上,我就要不停地戰斗。—玻利瓦爾青年選擇職業要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工作。——馬克思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三者人生追求的共同價值,并結合一例史實加以說明。(4分)任務二 探究青年的選擇材料二 梁啟超認為中國近代思想表現出“劇變”的特征,其表現是:第一期,如郭嵩燾、張之洞等輩,算是很新的怪物。在第二期,康有為、嚴復、章炳麟等輩,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陣頭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時,許多新青年跑上前線。材料二 梁啟超認為中國近代思想表現出“劇變”的特征,其表現是:第一期,如郭嵩燾、張之洞等輩,算是很新的怪物。在第二期,康有為、嚴復、章炳麟等輩,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陣頭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時,許多新青年跑上前線。—摘編自吳漢全《梁啟超與中國近代史研究》(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寫出三個時期的代表事件,新青年最終選擇了哪種思想 說說選擇這種思想的理由 (12分)任務三 探究人民的選擇材料三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黨的百年征程進行全景式回顧,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歷史決議》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進,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李弘業《中國共產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的主要內容和啟示研究》(3)根據本探究的所有資料,結合所學,圍繞“選擇”為主題,自擬題目,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不得照搬材料。)(8分)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階段性測試歷史試卷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 2025.5一、單項選擇題(每個題目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共 34 分)快速對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A D B B D B D C D A C D D C B D C1.【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這表明當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說明出現了明顯的財富不均的現象,反映了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A 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與農業生產技術無關,排除 B 項;材料涉及的是山西的考古發現而非長江流域的考古,且中國早期國家的建立是從夏開始的,排除 C 項;材料中未明確表明陪葬品涉及青銅器,不能得出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排除 D項。故選 A 項。2.【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良渚遺址由宮殿群、內城和外城組成,古城北面建有水利系統,并出土發掘了大量陪葬玉器,設計精美,功能齊備”可知,良渚古城出現了宮殿、水利工程和陪葬玉器,這證明中國早期已經存在明確的階級分化和統一的文化信仰,而這些都是早期國家形態的表現,D 項正確;材料并未將良渚遺址與其他文明進行對比,不能得出“領先世界”,排除 A 項;社會生產力體現在生產工具等方面,材料強調玉器等,不能體現生產力發展水平,排除 B 項;材料體現了良渚遺址出現了階級階層分化,但等級是否十分明確無從得出,排除C 項。故選 D 項。3.【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西周時期,祭祀、宴享等活動都按等級使用鼎、簋(guǐ)等,王及王室墓葬出土的鼎、簋等數量比其他貴族的數量大得多,而且錫含量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主要用于飲食,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由此可知,西周時期,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B 項正確;中央集權制度是一種國家政權的制度,其特征是國家把一切政治權力集中到皇帝和他統率的各級官僚機構手上,我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從秦朝時開始,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時期青銅禮器與貴族權力地位相結合,無法直接表明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排除 C 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青銅器的制作工藝,無法表明西周時期青銅器的制作工藝高超且數量多,排除 D項。故選 B 項。4.【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在江蘇、湖南等地的春秋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使用,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顯著標志,B 項正確;我國早期國家開始形成于公元前 21 世紀夏朝的建立,排除 A 項;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的控制權,獲得政治霸主,七國之間兼并戰爭越來越激烈,排除 C 項;變法推動分封制的瓦解表明生產關系變化,與題干“人工冶煉的生產工具”表明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不符,排除 D項。故選 B 項。5.【答案】D【詳解】根據宋朝對武人的稱呼“黥卒”和“赤老”可知,宋朝因防范武將專權而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是宋朝重文輕武政策下武將的感慨,D 項正確;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是岳飛的名言與材料無關,排除 A 項;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體現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第 1 頁 共 6 頁 2025.5了青年人想投筆從戎,到邊疆建功立業的熱望,與題干無關,排除 B 項; 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表達的是思鄉之情與題干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6.【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可知,1872 年到 1875 年間,中國派遣幼童留美時,中國正在進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后,外國對中國的侵略由東南沿海向長江流域擴展,所以留學生的分布逐步向長江流域延伸,留日學生數量明顯增多,受日本的影響,中國在 1898 年進行了戊戌變法,探索在中國走君主立憲制的道路;其中公派留學生的相當部分轉向革命或同情革命,這一時期的革命產生的重大成果進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所以留學生地域分布的變化與近代化進程基本一致,B 項符合題意。由此分析 ACD 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 B。7.【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群眾很快就會偵悉日軍的動向,立即采取回避轉移行動,因此剿滅中共武裝短期內難以做到”和所學可知,材料說明群眾和八路軍關系密切,在群眾中的偵察諜報網使八路軍熟知日軍動向,并立即采取應對措施,使日軍難以在短期內剿滅中共武裝,這反映全民抗戰發揮了實際成效,D 項正確;材料只是說明日軍難以在短期內剿滅中共武裝,不能說明華北戰場日軍處于劣勢,排除 A 項;材料沒有體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排除 B項;材料反映敵后戰場對日軍有牽制作用,敵后戰場不是主要戰場,排除 C 項。故選 D 項。8.【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78 年小崗村將生產隊的田地分給各家各戶,實行包產到戶是為了改變中國農村舊的經營管理體制,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2006 年宣布要將土地合并,是因為當時的階段分田到戶的做法不符合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適時進行農村經濟體制調整,說明農村經濟體制要適時調整,C 項正確;“分田到戶不利于農業發展”的表述只符合 2006 年農村經濟體制調整,不符合題意,A 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土地合并政策適應了當時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因此該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內容,B 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時期我國土地所有制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仍然是國有制,D 項錯誤。9.【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同盟國、巴黎和會、軸心國集團、北約”可知材料反映了是世界格局的演變,國際關系的確立,D 項正確;經濟全球化開始于新航路開辟,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局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日益增大,生產活動的全球化趨勢明顯,排除 A 項;只有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能體現國際會議的召開,排除 B 項;題干沒有反映出國際聯盟、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的建立,排除 C 項。故選 D 項。10.【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羅斯福新政期間,出現了社會安全保障基金、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一系列國家機構和國有企業,幫助美國緩解了經濟危機。”并結合所學可知,羅斯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緩和了矛盾,A 項正確;美國只是加強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市場調節仍然存在,并非實行計劃經濟,排除 B 項;“整頓金融體系”只是羅斯福新政的部分內容,并非新政的特點,排除 C 項;“推行‘以工代賑’”只是羅斯福新政的部分內容,并非新政的特點,排除 D 項。故選 A 項。11.【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英國“承認新中國,同蔣介石斷絕了外交關系,但在聯合國又支持蔣介石,不承認新中國的地位。”“即相互建立代辦處,不設大使館。”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在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第 2 頁 共 6 頁 2025.5堅持建交原則的同時,也根據實際情況做出了適當的調整,展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C 項正確;題干涉及的是中英外交,無法體現出使新中國出現第二次建交熱潮,排除 A 項;雖然建立“半建交關系”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新中國的國際壓力,但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此舉是為了避免孤立,排除 B 項;材料中更強調的是在堅持原則下的靈活性,而不僅僅是獨立自主,排除 D項。故選 C 項。12.【答案】D【詳解】由題干“包產到戶不同于分田單干……它是一種責任制到戶的生產責任制”“聯產計酬好處多”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長期包給各家各戶使用,包干到戶,自負盈虧,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D 項正確;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與題干“聯產計酬好處多”不符,排除 A 項;“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出現在 1927——1937 年土地革命時期,排除 B 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排除 C 項。故選 D 項。13.【答案】D【詳解】題干“羅馬帝國興衰”的讀書筆記未涉及帝國起源問題,故 A 不是從讀書筆記中得出的結論,不符合題意;帝國的擴張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災難與讀書筆記的“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拉丁文也隨之不斷向外傳播,逐漸成為被征服地區的官方語言。東羅馬帝國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曾繁榮一時”不符。故 B 不符合題意;帝國實行奴隸主民主政治在題干“羅馬帝國興衰”的讀書筆記未涉及,故 C 不符合題意;“1 世紀,在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誕生了基督教;后來被定為國教,得以廣泛傳播,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拉丁文也隨之不斷向外傳播,逐漸成為被征服地區的官方語言”和“東羅馬帝國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曾繁榮一時”都表明羅馬帝國的擴張客觀上促進人類文明傳播。故 D 符合題意。故選 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解讀材料,通過分析讀書筆記的“1 世紀,在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誕生了基督教;后來被定為國教,得以廣泛傳播,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拉丁文也隨之不斷向外傳播,逐漸成為被征服地區的官方語言”和“東羅馬帝國保存了大量古希臘、羅馬文化,曾繁榮一時”認識羅馬帝國的擴張客觀上促進人類文明傳播。14.【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人力一畜力一機械力的能源革命也帶來社會變革”可知,能源革命也就是生產力的提高,社會變革也就是生產關系的變革,材料是說,生產力的提高引進生產關系的變革,這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C 項正確;內燃機代表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它不是經濟基礎、社會存在的代表,排除 AB 二項;材料沒有涉及人民群眾,排除 D 項。故選 C 項。15.【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物質科學可以給予人們力量,即控制鋼鐵、征服距離、克服病痛的力量,這個力量是被用于善,還是用于惡,主要依靠良知道義及政治的理性”體現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戰爭的殘酷性增加,而約束力量變得薄弱,所以科學技術可能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B 項正確;科學技術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A 項;道義和政治理性并不會決定戰爭的性質,排除 C 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殖民地的戰爭,不是一場正義戰爭,排除 D 項。故選 B 項。16.【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955 年萬隆會議的召開反映了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1956 年,埃及冒著與世界強國開戰的風險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鞏固了埃及的獨立,而且大大提高了埃及的國際地位。1999 年,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反映了二戰后巴拿馬的新發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第 3 頁 共 6 頁 2025.5展,所以可以判斷出探究的主題是二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D 項正確,排除 A 項;材料沒有涉及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的變化和二戰后社會主義的發展和挫折,排除 B、C 項。故選 D項。17.【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中歐班列是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間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可知,中歐班列的運行打破了地域限制,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緊密連接在一起,促進了商品、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符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C項正確;題干強調中歐班列的運行,連接亞洲與歐洲,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潮流,沒有強調推動沿線國家經濟合作,排除 A 項;中歐班列的運行,有利于促進中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經濟聯系,沒有涉及中國的外交范圍,排除 B 項;中歐班列的運行,促進了中歐間的交往,不是打通中歐間運輸通道,排除 D項。故選 C 項。二、非選擇題(36 分)18.城市公園作為城市化過程中的重要一角,是用于公益活動和大眾娛樂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一 對外開放的公眾園林16 世紀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歐洲各國皇室逐漸將皇家花園對外開放,允許社會上層使用。17 世紀,部分皇家貴族宮苑向公眾開放,即有了“公園”這個稱謂。1688 年以后,英國資產階級沒收了封建王室的財產,皇家宮苑、私園逐漸定期向公眾開放。——摘編自李韻平、杜紅玉《城市公園的源起、發展及對當代中國的啟示》材料二時期 重要事件歐洲城市和人口飛速膨脹,造成了城市基礎設施匱乏、城市衛生條件和環境日18 世紀 趨惡化等問題,政府開始關注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大眾需求,把公園建設作為實現政治目的的重要途徑。1844 年,英國誕生世界第一座真正意義的城市公園——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園。19 世紀 1893 年,美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完整的公園系統——波士頓公園體系,將人工文明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摘編自江俊浩《從國外公園發展歷程看我國公園系統化建設》等材料三 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園現代城市公園把公共空間作為各個階層、不同人種、不同地位人的聚會場所,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形式,它見證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成長和發展歷程。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市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的變遷和社會更替的影子。——摘編自丁繼軍、楊小軍《由紐約中央公園談城市公園與公共空間》(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公園”誕生的歷史背景。(4 分)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歐洲各國皇室逐漸將皇家花園對外開放;資產階級革命后沒收了封建王室的財產,皇家宮苑、私園逐漸定期向公眾開放。(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給材料二擬定一個標題并說明理由。(4 分)標題:“公園”的誕生及發展。理由:歐洲城市和人口飛速膨脹,造成了城市基礎設施匱乏、城市衛生條件和環境日趨惡化等問題,應大眾需求“公園”的誕生;英國、美國進一步建設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第 4 頁 共 6 頁 2025.5發展了公園,因此,擬定標題為“公園”的誕生及發展。(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生活實際,為現代城市公園建設提出兩條合理建議。(4 分)在規劃城市公園時,發揮園林的環境和生態效益,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重視公園園林綠化,建設好公園生態文化;提升居住環境質量。(言之有理即可)19.結束九年義務教育后,人生面臨選擇,如何選擇 學習歷史,研究歷史,希望你能借鑒歷史的選擇,交出滿意的人生答卷。今天就以“選擇”來進行一個探究學習:(24 分)任務一 探究價值的選擇材料一 為了我的祖國,我發誓,只要西班牙政權的殖民枷鎖還套在我們身上,我就要不停地戰斗。—玻利瓦爾青年選擇職業要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工作。——馬克思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1) 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三者人生追求的共同價值,并結合一例史實加以說明。(4 分)共同價值:大公無私,樂于奉獻,一心為公,一心為民,愛國愛民。史實:玻利瓦爾領導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他被稱為“南美解放者”。(史實+說明)任務二 探究青年的選擇材料二 梁啟超認為中國近代思想表現出“劇變”的特征,其表現是:第一期,如郭嵩燾、張之洞等輩,算是很新的怪物。在第二期,康有為、嚴復、章炳麟等輩,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陣頭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時,許多新青年跑上前線。材料二 梁啟超認為中國近代思想表現出“劇變”的特征,其表現是:第一期,如郭嵩燾、張之洞等輩,算是很新的怪物。在第二期,康有為、嚴復、章炳麟等輩,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陣頭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時,許多新青年跑上前線。—摘編自吳漢全《梁啟超與中國近代史研究》(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寫出三個時期的代表事件,新青年最終選擇了哪種思想 說說選擇這種思想的理由 (12 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6 分)新青年最終選擇的思想:馬克思主義(2 分)理由:之前的探索道路都失敗了,馬克思主義符合時代的需要,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力量強大;無產階級革命的光輝前途;共同富裕是最終目標,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等)(2 分)任務三 探究人民的選擇材料三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對黨的百年征程進行全景式回顧,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選擇。《歷史決議》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進,為早日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李弘業《中國共產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的主要內容和啟示研究》(3)根據本探究的所有資料,結合所學,圍繞“選擇”為主題,自擬題目,撰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充分,史論結合,價值觀正確,不得照搬材料。)(8 分)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第 5 頁 共 6 頁 2025.5觀點: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必然。論述:1840 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為了挽救統治危機掀起了洋務運動,通過“自強”“求富”創辦了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但是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技術,不改變封建制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劇,資產階級進行了戊戌變法運動,最終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1911 年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拯救中國。1921 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共產黨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它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民族獨立,獲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論: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歷史的偶然,是適應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深圳市 2025 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卷解析版 第 6 頁 共 6 頁 2025.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深圳市15校2025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二模歷史答案(PDF版,含部分解析).pdf 廣東省深圳市15校2025屆九年級下學期中考二模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