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第 5 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材料:垂直體制與層級體制的互相配套和制約,形成了中國帝制時代政治組織制度的基本格局,即政治決策和監督一般來自于垂直體系,造成了“一竿子插到底”,許多問題不“通天”就難以解決的政治行為方式;而推行政務則依賴于層級體系,造成了層層周轉、執行效率緩慢低下的行政行為方式。——劉文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導入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世官制1.夏商西周: 含義: 標準方式: 影響:是一種官位世襲的制度,貴族世代壟斷高官貴族血緣世襲形成貴族政治。材料1:世官制(世卿世祿制):指世代為官,官吏都具有世襲官職的特權。無論王室還是各級貴族都是憑借宗法和血統世代繼承高官厚祿。世官制是先秦時期在選官用人方面所實行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2 “公有公門,卿有卿門,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不能戒其怠惰。”——《禮記》材料3 西周選官用人的主要途徑是世卿世祿制度,這種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壞而遭到破壞。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二)春秋戰國:薦舉功勞制舉薦有才能的人為官,或依據軍功大小授予官職。1.背景:尚賢思想興起,各國爭霸圖強。2.標準:才能或軍功3.方式:材料1:李悝相魏文侯時說:“為國之道 , 食有勞而祿有功 , 使有能而賞必行 、 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劉向《說苑》材料2:秦時商鞅變法明確規定:“宗族非有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史記·商君列傳》薦舉(自薦)毛遂自薦薦舉(他薦)鮑叔牙舉薦管仲軍功爵客卿制(薦舉)功勞制(軍功爵制)4.影響:①打擊貴族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②有利于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適應了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從世官制向薦舉功勞制的轉變材料四:軍功爵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斗力而采取一項措施。材料五:薦舉功勞制是一種適合戰爭狀態和臨時狀態的官員選拔方式。薦舉比較散漫,不是一種制度;軍功也只適合戰爭狀態,且殺敵與為官本就不相匹配。秦朝主張“軍功爵、文法吏”,當漢朝大一統王朝建立并鞏固后,這種官員選拔方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了。于是,漢武帝時期察舉制應時而生。影響:積極:打破以血緣關系為主的選官制度,有利于選拔人才,實現富國強兵。局限:只適用于戰爭狀態和臨時狀態,并非常態化的選官制度。從世官制向薦舉功勞制的轉變,選官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血緣尚賢選官標準:選官權力:貴族壟斷逐漸集中于君主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三)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專制,造成了嚴重的倒退。1.途徑: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3.結果:材料1: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韓非子·五蠹》“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學習法律,加強普法教育;“法吏”也擔負起宣講法律、執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先秦法家主張的專以國家政策、法令為教育內容的制度。實質:摒棄諸子學說,專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專斷、專制。睡虎地秦簡《語書》“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材料2:故騰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為閑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睡虎地秦簡《語書》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2、目的:統制輿論,鉗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4、影響:①打擊貴族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②有利于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適應了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常科定時科目特科不定時察孝廉舉茂才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講求孝行、廉潔。選拔智略出眾的優秀人才。德才兼備,正直不阿,能直言極諫。品德與文才兼備,又有良好的經學底蘊。明于儒學的經典,通曉儒術(四)漢朝:察舉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1)常科為歲舉,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茂才等。(2)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等。1.標準:先考察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2.方式: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3.特點:地方推舉(自下而上);形式多樣;突出儒學地位。材料2: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4: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書·段灼傳》材料3:東漢后期,隨著政治的腐敗,察舉不實的現象漸趨嚴重。……大族出身的官吏們為了維持本家族的利益,“朋黨結私,背實趨華”。士人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權門。——白壽彝《中國通史》(1)積極:(2)局限:①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②選官權被世家大族操縱;后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③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也不利于中央集權。材料1: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四)漢朝:察舉制4.影響: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①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促進了階層流動;②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③任免權由中央掌握,加強中央集權;④推動儒家思想成為選官標準。重要補充:積功勞為官、征辟制:概念: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主要由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材料: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思考:為什么九品中正制會取代察舉制呢?人口流動加劇,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地方大族操縱選拔權,不利于中央集權曹魏求賢若渴,需要人才,察舉制不適宜選拔的需求1、背景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創立:曹魏創立,中央委任中正官為各地人才評定等級,共分九等,朝廷依次授以相應的官職。4、標準:高門(上品)寒門(下品)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門第5、實質: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6、衰落:隨著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具體做法:由各州郡從本州郡在中央任職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選大小中正官各一人,將本州郡人才分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別品第,并加評語。小中正協助大中正審核后,將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進行官吏的升遷與罷黜。3、內容:設置中正、品評人物、按品授官。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評定士人資品,寫出評語“狀”吏部授官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7、評價:材料:九品中正制頒行之初,門第并非是定品的惟一標準,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由于舉薦制度的性質沒有改變,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權謀私,門第成為選官用人的唯一標準,漸為諸姓士族壟斷,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政治。材料2: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將舉官察吏的標準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學的仁義忠孝。于是,“家訓”“家誡”的家學教育便適時而興盛起來。——摘編自吳霓《論魏晉九品中正制與私學的關系》等(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7、評價:①早期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人才;②選官權收歸中央,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對魏晉南北朝時的家學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推動了儒家思想傳播。后來成為鞏固門閥政治的工具,具有壟斷性和封閉性的特點,阻礙階級的流動(階級固化),不利于人才選拔和中央集權。積極:消極:(五)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皇帝寒門九品中正制導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不利于中央集權。統治者需要打破門第取士的標準,打擊世家勢力。封建經濟發展,寒門庶族地主勢力加強。為了維護和擴大經濟利益,迫切需要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①社會經濟發展,門閥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②統治者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使得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六)隋唐至清——科舉制1、背景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六)隋唐至清——科舉制2、標準(特點):(1)隋唐:創立與發展3、發展歷程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才學)知識回顧: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開創正式形成持續發展完善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材料:明經科主要考帖經,旨在檢測應試者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主要考經史和時務策,后改以詩賦為主,較能體現應試者的文才學識。當時的高官多出身于進士科,非進士出身者,即便位極人臣,也難享時人美譽。——王家范《大學中國史》(六)隋唐至清:科舉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科目 結果制舉常舉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資格,吏部選拔后正式任官。(銓選)科目 概況秀才 等級最高,及第極難,高宗時廢止進士 考士人詩賦文才明經 考士人對儒家經典及其注疏的理解明法 選拔明習法令、文字書法、數學計算等方面的專門人才,社會影響不大明書明算1.隋唐:產生與發展自主學習:根據教材梳理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內容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六)隋唐至清——科舉制(1)隋唐:創立與發展3、發展歷程時間 科目 結果制舉常舉 每年皇帝自設科目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取得為官資格,吏部選拔后正式任官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禮部侍郎裴坦主考,進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歲:鄭義則,故戶部尚書瀚之孫;裴弘,故相休之子;魏當,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舉,皆以門閥取之。惟陳河一人孤平,負藝第于榜末。——《冊府元龜·貢舉部·謬濫》不足:重門第、重出身、兼采名望、錄取比例小思考:唐代科舉存在什么問題?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六)隋唐至清:科舉制(1)“取士不問家世”,嚴查薦舉,嚴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試。(2)嚴格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等,保障考試的公平性。(3)考試程序和內容有了明顯的變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試制度、以經義取代詩賦,注重真才實學。材料1:北宋“取士不問家世”原則的確立,堪稱我國封建選士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至此,魏晉隋唐“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的時代始告終結。——張邦煒《論北宋“取士不問家世”》材料2:鎖院就是在貢舉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貢院或其他考試場所,在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下,擬題、引試、考校試卷、確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請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創立之后,一直沿用。——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宋代卷上》①籍貫信息②三代腳色③所習經典鎖院制度謄錄制度已糊名彌封拆去糊名彌封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3、發展歷程(2)兩宋: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熟)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六)隋唐至清:科舉制(3)元朝:時斷時續材料1:元對漢族制度的模仿是不徹底的,比如說開科舉,……元朝一直不斷拖延,議而不行。……(忽必烈)覺得儒生沒什么太大用處,所以一直沒有搞科舉。——黨寶海《征服與磨合:元》材料2:仁宗一登基就宣布:“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皇慶二年,頒布行科舉詔。——據《元史》整理1)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2)隨著上層統治者漢文化素養的提高,1313年宣布次年開考,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3)元朝科舉錄取人數不多,科舉出身的官員比例也不高。材料3:從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開始,整個元代存在的年間,其中開科取士不過斷斷續續的47年,共16次,自延幼二年至元代滅亡,共取進士1135人,……科舉入仕者只占元代官員比例的1/22。——龐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與審美風尚的變遷》元朝科舉制理學走向官學化(六)隋唐至清——科舉制(4)明清:3、發展歷程鼎盛與僵化①形式:②生源:③內容:④形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須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八股取士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進士題名碑這些進士題名碑記載了元、明、清三代51624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名次。現存于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歷史解釋歷史縱橫:明朝科舉考試中的南北卷制度,明朝為了保證科舉能選拔出不同地域的優秀人才, 從 1427 年 起, 在 會試中實行南北卷。會試錄取 100人,其中南方 60人,北方 40人。后來,南北卷演變為南北中卷,錄取比例也逐漸穩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錄取人數分別占會試錄取總人數的 55%、35%和10%。怎樣看待材料中的南北分卷制(南北榜爭)?①反映了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舉錄取的公平性(科舉錄取與經濟文化發展的關系)問題②明朝最終按地域分配進士名額的做法,有利于籠絡北方士人,鞏固明朝統治,為后世借鑒(沿用)。(六)隋唐至清——科舉制(4)明清:3、發展歷程鼎盛與僵化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如何理解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在走向衰落?材料:科舉考試偏重文學、歷史和學術問題,使得統治階層產生一種講求考證、沉溺文學或一味好古的傾向,這對培養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這種制度雖然使中國保持了上千年的穩定,但是它同樣也阻礙了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1)科舉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2)考試以儒學為主,忽視實用性,不利于科技的發展。(3)片面應試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是一種文化專制。(六)隋唐至清(4)明清:3、發展歷程鼎盛與僵化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材料:“1905年是新舊中國的分水嶺。它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代化》1)1898年戊戌變法曾改革科舉制,廢八股,改試策論;2)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光緒帝詔準。延續1300多年的科舉制廢至此正式廢除了。(5)清末:廢除(1905年)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六)隋唐至清:科舉制廢除科舉制的詔書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材料一:這一制度,中國推行了近兩千年之久;他們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這一制度達到充分發展時,是由一系列考試組成的。——斯塔夫利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 ——錢穆《國史新論》材料三:……但是科舉選官的范圍較之九品中正制要廣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資格參加科舉,這對排除當時門閥士族的殘余勢力,提高官員素質和改善吏治,都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 ——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擴大統治基礎選官權力改變積極:(1)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2)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促進社會重學風氣形成。。(3)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利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4)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六)隋唐至清4、評價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材料四:科舉考試偏重文學、歷史和學術問題,使得統治階層產生一種講求考證、沉溺文學或一味好古的傾向,這對培養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這種制度雖然使中國保持了上千年的穩定,但是它同樣也阻礙了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摘編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材料五: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明)顧炎武:《日知錄》消極:選拔標準單一,壓抑個性;考試以儒學為主,忽視實用性,不利于科技的發展;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能與時俱進。(六)隋唐至清4、評價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朝代 制度 標準 方式 特點 演變趨勢先秦 ①選拔標準:②選拔方式:③選拔原則:④選官基礎:⑤選官權力: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明清軍功與爵位官制密切相連世官制舉薦與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八股取士血緣才能軍功品行才能門第出身才學世襲品評授官考試與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以才能和品德為依據與當時門閥政治密切相關沖破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與君主專制強化相關家世門第到學識才能舉薦血緣世襲到公開考試逐漸走向制度化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趨勢: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完善,選官日趨科學、公正、客觀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總體上看,內容涵蓋了東海郡的行政機構、官吏配備、農業、民政、財政等方面的內容,具體包括:1.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置和吏員的配備;2.戶口數、性別及年齡結構,流民安置;3. 提侯國邑屬國、宿麥田及桑田面積的增減變化;4.錢谷的出入墓主師饒曾任東海郡功曹史,約葬于王莽時期。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考核內容考核功能中央御史審核郡國匯總制成計簿郡、王國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縣、侯國考核時間:每年歲末考核對象 地方行政長官考核:也稱考績、考課,是中國古代政府對官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考察、核實并評定優劣等級的一項人事管理制度。考核官員(一)秦漢——上計制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二)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雖然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但大都流于形式。(三)隋唐宋時期考核制度1.變化:隋唐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2.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3.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考核部門 尚書省的吏部考核方式 地方報告中央皇帝巡查州縣考核標準 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結果 評定分三等九級,確定官員升降與獎懲。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材料:《大唐六典》規定:“考功郎中之職,掌內外文武官吏之考課。”除此之外,還有40余位職官參與考課分工事宜。唐代對流內官員和流外吏員按照不同標準實行分類考課。其中針對流內官員的考課標準可以概括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著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則是根據官員職位職能特點的不同而提出的具體要求。各地各部門先行考課并將考課結果編制成冊形成"考簿”,然后逐級檢勘、匯總、上報,最后上報至尚書省考功司以待會考。最后由皇帝確認后生效,作為官吏俸祿增減、品階升降甚至職務變動的重要依據。——摘編自《唐代官吏考核與監察制度的互洽逆轉及啟示》思考:唐代官員考核有何特點?分工明確標準詳細、系統流程嚴密與官員獎懲相結合考核機構健全考核內容廣泛唐代的考課制度有三大主要特點:一是覆蓋廣泛,把所有的官與吏均納入考課范圍;二是等級與標準明確、客觀;三是制度嚴密,既有專門負責此事的機構,又有明確的考課時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監校使,相互制約、相互監督。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三)隋唐宋時期考核制度4.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宋代考核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臺設考課司,共掌考核,標準:“四善四最”。宋神宗熙寧元年頒行考核州縣官員的《守令四善四最》“四善”沿用唐制,為德義、清謹、公平、勤恪。“四最”是斷獄平允、賦人不擾;均役屏盜、勸課農桑;賑恤饑窮、導修水利;戶籍增衍、整治簿書。四善德慎公勤宋朝在地方監察制度方面建立了與路、府州二級相適應的監察體系。其在路上建立監司,府州一級設置了通判 ,與知州同領州事并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察 。曾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1.明朝:(四)明清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嚴密)名稱 考核時間 目的或結果考滿 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 考核結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考察 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重點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材料:(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詔)令稱職者升,平常者復職,不稱職者降,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為民。 ——《明史·選舉制》2.清朝: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 、官吏貪墨成風的教訓,在考核標準上偏重于懲辦腐朽。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朝代 考核制度或歸屬部門 考核時間 考核對象 考核結果秦漢隋唐 兩宋明朝清朝【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31-33,完成以下表格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上計制每年歲末地方行政長官官員賞罰的依據尚書省吏部負責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員官員升降的依據考滿考察京察大計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三年(朝覲考察)六年(京察)三年任職期滿的官員外地官員京官京官外省官員分三等,是決定官員升降的依據查處官員貪、酷和作為官員獎懲的依據拓展:中國古代考課制度的特點①考核內容較全面:既考察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②考核對象合理分類: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對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體系。③考核機構專業化:唐代出現最早的專門考核機構——吏部考功司,宋代設審官院、考課院和監司負責不同類別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書和御史臺都御史會同有關部門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職。⑤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宋代對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為檢查復核,以防止申報不實或獎懲升降不妥。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朝代 考核制度或歸屬部門 考核時間 考核對象 考核結果秦漢 上計制 每年歲末 地方行政長官 官員賞罰的依據隋唐 兩宋 尚書省吏部負責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員 官員升降的依據明朝 考滿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職期滿的官員 分三等,是決定官員升降的依據考察 三年 外地官員 查處官員貪、酷和作為六年 京官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員獎懲的依據大計 外省官員總體趨勢①官員考核制度漸趨完善②品德與政績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開考核;④考核日趨嚴格,標準細化;⑤獎懲結合,考核與懲貪結合。二、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監察史材料:刺史級別不高,官秩(級別) 不過六百石,約等于中下等縣令。但他位卑權重,可代表中央,監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強勢力,甚至諸侯王。——樊樹志《國史概要》秦朝組織結構示意圖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一)秦漢----監察體系1.中央建立御史大夫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中央監察體系。2.地方創設刺史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監察地方郡國。刺史品級不高,權力很大。十三州部刺史此后,巡視監察一直延續下去。刺史特點刺史品級不高,但是出刺時可以監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也可以監督諸王。刺史的職權雖重,卻不直接處理地方行政事務。1、中央:2、地方: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十道監察區,監察官巡回監察御史臺御史大夫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監察御史①臺院:“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②殿院:掌殿廷供奉之儀式”;③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臺院侍御史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玄宗時增為十五道,每道派監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二)隋唐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包拯,累遷監察御史、知諫院、、諫議大夫、御史中丞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宋慈,歷任通判、福建、江西、湖南提點刑獄使;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三)宋朝的監察制度1.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臺諫合一2.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通判蘇東坡曾任杭州通判御史擁有監察權諫官擁有議事權材料:臺諫所以糾繩執政之不法。——《宋會要》元代肅政廉訪司的前身是設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每道仍設官八員,除二使留司以總制一道,余六人分臨所部,如民事、錢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歲終,省臺遣官考其功效”。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四)元朝的監察制度1.中央:御史臺2.地方:行御史臺,肅政訪廉司監察機構嚴密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五)明清的監察制度中央 地方明朝清朝都察院、六科(互相糾察)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都察院監察御史、巡按御史停派御史巡按各省(奏折)(1)①督察院監察御史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②六科給事中封駁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稽查六部百司;(2)位低權重1.明朝:2.清朝:(1)六科并入督察院;(2)停止御史巡按各省;(3)督察院仍監察百官御史臺模式督察院模式標志著監案制度的職能和權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對臣下的監督、控制上來。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合作探究】閱讀材料,分析監察制度的特點及作用?材料1:漢武帝派出的刺史,論職級只有六百石,卻可彈劾了二千石的郡國長官。唐代御史臺成為一獨立機構,所謂三省、六部、一臺,監察權脫離相權。宋朝諫官脫離了門下省,變成了禿頭的,獨立的,不再隸屬于宰相了。地方設通判,直隸皇帝。材料2:唐朝規定,一個官吏必須有地方行政官的經歷,才能到中央擔任監察官吏。宋朝規定,凡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為御史。在選拔監察官時特別重視文化素質 ,其中絕大部分為進士出身。材料3:“ 當是時, 東廠番役橫行, 所緝訪無論虛實輒糜爛……民間偶語或觸忠賢,輒被擒謬,甚至剝皮,刮舌,所殺不可勝數, 道路以目。 ”——《明史· 魏忠賢傳》1.特點:2.作用:①服務于皇權;②組織獨立,自成系統;③垂直管理,以輕制重(位卑權重)④嚴格監察官的選任;⑤監察方式多樣化(1)積極: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局限:①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②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現象。本子目小結朝代 中央 地方秦朝 御史大夫 監察史漢朝 御史大夫 十三州刺史隋唐 御史臺(御史大夫) 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察區,派監察官巡回監察兩宋 御史臺、臺諫合一 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四監司)、通判元朝 御史臺 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明朝 都察院、六科 御史巡按各省清朝 都察院 /三、中國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課程總結實質:始終圍繞著皇權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變化,是鞏固統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度選官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考核制度監察制度確 立輸送人才選之公考之細監之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