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33張PPT)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33張PPT)2024-2025學年統編版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共33張PPT)
導入新課
材料:現如今,中國的公務員制度也在吸收中國傳統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鑒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礎上得以基本確立,并于2005年頒布《公務員法》,反觀我國現行的公務員制度,不僅具有與西方接軌的共性一面,還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個性之處。
—— 楊延昭《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比較研究》
第 7 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選必一 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課程標準:
了解晚清、民國、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演變,認識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時空坐標
國家公務員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廢八股文
廢除科舉
學堂選官
留學生選官
文官考試
制度確立
公務員制度
建立
公務員制度
開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國時期
(建立)
晚清時期
(應變)
新中國時期
(完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干部管理制度
目錄
晚晴選官制度的變革
01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02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03
1.科舉制度變革
(1)背景: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創立
發展
完善
鼎盛
科舉廢除
晚清
科舉制度的一生
元朝
中斷
【思考】:科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除舊:科舉制度變革
(1)背景: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材料2 自洋務新政以來,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洋務派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洋務的各種新式人才。這實際上已對只培植官僚的傳統教育目標造成沖擊。
——《晚清科舉革廢進程中政學關系的變化》
材料1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科舉制積弊已久,難以適應新的時代條件
洋務運動引進西學,培養新式人才對傳統教育目標的沖擊
【思考】:科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
政治:
經濟:
思想:
鴉片戰爭后,列強發動系列侵華戰爭,民族危機日益嚴重;
維新變法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推動;
洋務運動的開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西學的傳播;科舉制度自身局限,不能適應時代發展;
材料1:1898年6月,康有為在《請廢八股折試帖楷法試士改用策論折》中尖銳地指出:用八股取士,致使出現“巍科進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他認為:“變法之道萬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人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舉。”
——劉海峰《中國科舉史》
材料2:1901年,慈禧太后頒布上諭:從第二年起,鄉、會試頭場,考中國政治、歷史論5篇;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科技藝術)策5道;第三場,考四書義二篇、五經一篇。1905年宣布,從次年起,所有歲科考試、鄉試、會試一律停 ——成思《千年科舉的崩塌》
(2)過程:
1.除舊:科舉制度變革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戊戌變法 變革官制
清末新政 廢除科舉制
①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② 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③ 變法失敗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①1901年,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②1905年,光緒帝詔準立停科舉之奏,1906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
科舉制落后的不是選拔形式,而是考試內容:
以儒家經典為主的考試內容,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
科舉制落后嗎?
設學堂廢科舉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
換取列強信任;
可使留學生為求功名而潛修所學,不受蠱惑;
設立學堂可以培養人才,開啟民智,促進教育發展;
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
閱讀P30材料,指出袁世凱主張廢除科舉制的原因是什么?
1.除舊:科舉制度變革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探究1:
材料1:廢止科舉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科舉制度在當時社會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視為“政治體系和社會體系的核心”,或“在傳統中國的政治理論和社會實際結構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評科舉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舉,到嘗試把科舉與學堂綜合,到最終指責科舉阻礙新學將其徹底廢除,此種變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深刻危機。
蕭功秦認為“科舉制度的廢止使國家喪失了維系儒家意識形態和儒家價值體系的正統地位的根本手段。” ——摘編自李斌《頓挫與嬗變:晚清社會變革研究》
材料2:廢八股改策論的決策,是百日維新中最值得稱道的事件之一,無疑有利于時務人才的培養。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許多讀書人把八股當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門磚,“皆與八股性命相依”。千百萬生童舉子“驟失所業,恨康有為特甚”,要“聚而毆之”,直隸士人甚至要對康行刺,足見斗爭之尖銳。
——龔郭清《戊戌變法運動透視》
探究2:
結合材料,談談清末廢除科舉制在當時產生什么2、影響?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除舊:科舉制度變革
消極:
(1)造成了中國選官制度的紊亂;
(2)阻斷舊式讀書人出路,尤其是社會階層流動,遭到激烈反對,導致了清末民初中國政局動蕩;
(3)軍閥混戰(士紳階層日益衰敗,武官軍人階層逐漸走向中國的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社會的領導者)
探究2:
結合材料,談談清末廢除科舉制在當時產生什么2、影響?
積極:
(1)促進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培養了新式人才;
(2)沖擊了儒家思想,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的導致了清朝的滅亡,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除舊:科舉制度變革
(2)過程:
材料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設總理大臣一名,會辦大臣及會辦大臣兼尚書各一人,內設各司分別執外交、通商、路礦、關稅、郵政、海防等事務……
這一改革的除適應改革的需要調整舊機構、增設新機構以外,清政府還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舊機構,裁撤了東河河道總督缺和督撫并設共處一城的云南、湖北、廣東巡撫缺。整頓吏治,裁汰了政府各機關的胥吏差役。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2.布新:選官制度變革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①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外務部:
②陸續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
學部的設立,標志著中國的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階段
(1)背景:
1)伴隨著科舉制度的變化,清政府進行選官制度改革。
2)新政開始后,改革傳統選官制度成為共識。
官制改革:
學堂 選官制度
留學生 選官制度
2.選官制度變革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初步設立(1901)對選官制度進行更新,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正式設立(1904):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癸卯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奏定學堂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得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予官制或得以升學。獎勵出身大致可分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五級,依據各級不同情形,分別由官府予以選錄。
癸卯學制
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
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1906年歸國留學生考試之考官及學部官員合影(后左二為嚴復,后右二為詹天佑)
(2)過程:
選官制度改革:
材料:清政府正式公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癸卯學制設立了包括縱、橫兩個方面的學校系統。縱向系統的學校制度……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段……如初等教育段包括蒙養院、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三級……中等教育段只包括中學堂一級;高等教育段包括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分科大學和通儒院三級……橫向系統的學校制度包括普通學校、師范學校和實業學校三個板塊……除三大板塊以外,還為在職官員培訓設立了仕學館和為新進士學習現代知識設立了進士館。
——摘編自陳向陽《現代中國的興起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癸卯學制》的主要特點
學制系統完整
學習西方,學制設置近代化
教育分類較為全面
重視對實業教育的發展
對在職官員有專門的培訓
指導思想仍是“中體西用”。
探究: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2.選官制度變革
【合作探究】清末選官制度變革對傳統教育和讀書人命運產生的沖擊。
材料2:廢科舉最大的輸家正是清朝統治者,他們本來試圖以舊圖新挽救統治危機,卻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進青年,并導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丟掉了江山社稷。
——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
材料3:科舉停廢前不少士子多作“識時務”的選擇,……尋求多元化的職業取向與路徑,為改變自己的命運創造更多的機會。……例如詔停科舉之前,徐特立與兩位鄉村塾師已棄科考而到寧鄉速成師范學習了四個月,1905年7月結業后,三人在長沙附近成立了“梨江高等小學堂”,相比原來的身份,是一個“收入更高,更體面、更有發展前景的職業”。此時塾師出洋留學,以至與自己教過的學生一起留學,也并非個別現象。
——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
材料1:清末新政終于完成了廢除科舉制這一重大教育改革,不但有力推動了新式學堂的大發展,而且深刻影響了中國近代政治、社會和價值觀念的轉型。
——《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一、除舊——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1)傳統教育無法與選官制度接軌而被拋棄。
(3)新學制下讀書人的受教育機會增多,可以選擇新式學堂和出國留學等不同渠道,新式學堂改變了讀書人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念,充實了新式知識分子群體。
(2)失去入仕機會的士階層演變為一股改變社會的強大力量,沒有經濟上新式學堂或上了年紀突然“失業”的人,演變為清末革命運動的重要推動力量。
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沖擊
科舉制
變化
逐步走向近代化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清末新政
鴉片戰爭
甲午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日俄戰爭
1864年:“專設一科取士”
1898年:加設“經濟特科”
1898年:廢八股改試策論
1904年: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學制
1904年:制定了《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1905年:廢除科舉,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遍設學堂。
晚清官員選拔的變化、特點和評價?
合作探究
歷史解釋
晚清官員選拔的變化、特點和評價?
合作探究
一、變化:
①形式上:
②內容上:
③目的上:
二、特點:
三、評價:
科舉選官→學堂、留學畢業生選官。
四書五經→經時濟變。
選拔官吏→育人、取才于一途。
由于變法前的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八股及科舉制度是中國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維新變法期間,變科舉、廢八股,改變中國傳統的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的方式成為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為突破口,培養新型的資產階級人才,從而達到政治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挽救民族危機的目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封建制度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論依據的四書五經的否定。規定把西學和中學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實就是對傳統“中學”占統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戰。通過皇帝來提倡西學,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理所當然的合理性、合法性。從此,全面學習西學成為戊戌變法后中國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如雨后春筍般地被介紹到中國。在維新派的影響下,很多知識分子從八股之學轉向西學,西學的隊伍得到迅速擴大。
——摘編自韓小林 《戊戌變法與中國近代教育》
①受西學傳播影響。
②為挽救民族危機,為政治革新服務。
③近代化趨勢明顯。
歷史解釋
積極:
消極:
①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
②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
③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擴大國家職能,促進國家體制近代化。
改革不徹底,沒有觸及清政府專制本質。
(1)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積極:
局限:
(2)措施:
(3)評價:
孫中山
發端與奠基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1912.4)
材料:考試制度,在英國實行最早。美國實行考試,不過是二三十年。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遠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孫中山
①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②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基本停留在紙面上。
當時未能真正實施。
中國古代
行政權
考試權
監察權
西方三權分立
立法權
行政權
司法權
五權分立
行政、立法、司法、監察及考試
如何選擇?
①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
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②制度完善: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①在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考試權獨立)
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人事權獨立)
【思考】:孫中山選拔官員的設想有何特點?
既吸收了科舉制的有益成分,又借鑒了西方文官考試制度
(1)方式:
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
建立標志
報考條件
負責機構
考試類型
(2)考試制度:
形成與確立
(3)甄別制度: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2、北洋政府時期(1912.4—1928)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女子不得參加。
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
文官高等考試(舉行過2屆) 文官普通考試(舉行過2屆)
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
應用范圍
考察內容
作用
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重要措施
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
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1913年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
思考 歸納此時期選官制度的特點?
以立法形式實施
男女參政權不平等
選拔措施多樣
選拔措施多樣
考試與資歷并重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4—1949.4)
公務員制度 建立
依據
內容 人事制度
考試機關
考試法規
甄別審查
評價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
考試院負責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試法》
對一般在職人員,也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
①確立了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
②《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思考】:
根據下表,歸納此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
選拔方式多樣化
黨派性強
材料2: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雖規定較詳細,卻并未能動搖其專制獨裁基礎,反而在吏治腐敗和專制事實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嚴格執行。……因此,公務員制度及其有關法律規定多被踐踏,成效甚微。
——白鋼《政治制度史》
材料1:新興資產階級政權引入了西方近現代文官制度建立起具有現代性特征的文官制度。這種文官制度因其公平競爭精神深得人心而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
——徐萍《從進士科舉到文官考試》
③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
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
以立法形式確立
中西合璧,古今結合
設置專門機構
允許女子參加考試,更開放、更公平
【探究思考】 民國中后期公務員制度施行艱難,流于形式的原因?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考試院,著手推行公務員制度。但是國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務員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一些地方實力派也把公務員制度視為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人事滲透、瓦解其統治基礎的陰謀,……抗戰時期及至解放戰爭時期則步履維艱,流于形式,甚至是連形式都沒有。
——據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通史》、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等
①專制集權的政治文化傳統;
②公民文化政治素養相對較低;
③國民政府一黨專政;
④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的矛盾;
⑤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
⑥國內政局長期動蕩(長期內外戰爭的干擾)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時段 選官制度 相關法令 進步性 考核方式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孫中山文官考試的設想 1912系列法規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
北洋政府時期 考試和甄別 1913《文官考試法草案》 文官考試制度正式建立,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 甄別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公務員制度:考試制度、任用制度、薪俸制度、獎懲和退休制度 1929《考試》、《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公務員任用法》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考試、
甄別
相同 選官方式
法制建設
不同 選考機構
選拔范圍
考試和甄別并用
出臺文官考試法案
北洋政府選考機構為“銓敘局”,
南京國民政府為“考試院”
北洋政府選拔范圍小,
南京國民政府選拔范圍更大,更具開放性與平等性。
北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文官制度的異同。
1.干部制度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
“干部” 一詞是外來語。1949年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和解放區,“干部”指在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及革命團體中擔負一定領導責任的人員,以及在共產黨領導的蘇維埃政府、邊區政府、工農民主政府中擔任一定公職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干部” 一詞的含義變化不大:主要指中國共產黨組織、國家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國營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按照工作需要,目前應該將全體干部劃分為九類: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⑴含義:
“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
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統一管理
新中國成立
分類管理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開放
完善發展
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十八大以來
規范化、制度化
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
(1)新中國成立后:沿用舊制 → 建立新制
①改革:
根本原則:
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
加強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開放后: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
黨管干部
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
②進一步完善:
1.干部制度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⑵發展歷程:
材料:20世紀70年代末,黨中央開始推行干部選拔制度改革,明確了挑選和任免干部必須采取“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再交由黨委集體討論決定”的辦法。……領導干部終身制也逐步廢除,由任期制和集體交班制取代。
——易振龍《改革開放初期干部選拔制度改革研究》
【思考1】
改革開放初期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進步意義?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質和能力
②促進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
③發展了社會主義民主
④為現代公務員制度提供借鑒
中國干部制度改革大事記(部分)
1995年,中央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
2000年,中央印發《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確定到2010年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
2002年,中央頒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
2005年,中央通過《公開選拔黨政領導干部工作暫行規定》
2005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思考2】
干部制度改革呈現出什么發展趨勢?
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現代化。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1、干部制度
2006年
發展完善
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
國務院發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公務員“凡進必考”。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2、公務員制度
2015湖北省公務員考試在武漢開考
⑴建立過程
P42歷史縱橫
【公務員】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務員隊伍。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2、公務員制度
2015湖北省公務員考試在武漢開考
初步形成:
正式形成:
發展完善:
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
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2006年,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其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⑴建立過程
p42【學思之窗】閱讀材料,分析其中的變化?
第二十一條 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05年)
第二十三條 錄用擔任一級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級層次的公務員,采取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18年修訂)
主要變化在于改非領導職務為職級,實行職務、職級并行制度,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
現代中國公務員考試
年份 招錄人數 招聘崗位數 參考人數 報錄比
2016 27817 15659 140萬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萬 54:1
2018 28533 16144 159萬 55:1
公務員制度的特點?
報考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多;
文化程度呈現高學歷化的特點;
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擴大;
錄用過程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
【思考】:公務員制度的特點?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①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營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機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適應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閱讀P42思考,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中,建立公務員制度的意義是什么?
新建立的公務員制度,在公務員的范圍、職位體系、錄用、獎懲、培訓、工資福利與保險等各個環節借鑒了發達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有益經驗,大體上是可以與國際接軌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國特色。如∶對公務員沒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之分,各級政府的組成人員包括由同級人民代表大會任免的人員,都在公務員之列。 ——白鋼《政治制度史》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2、公務員制度
⑵意義:
P43【問題探究】近代以來中國公務員制度的發展過程
1.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2. 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初步形成公務員法律法規基礎
4. 2005年,我國現代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變化
【知識歸納】
階段 時間 內容及變化 特點 原因
晚清 1840-1912 廢科舉,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 ①自然經濟逐漸瓦解;②民族危機加劇;③西方憲政思想影響;④科舉制弊端
南京臨時政府 1912 依據文官考試思想,形成文官選拔制度草案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
北洋政府 1912-1927 建立文官考試制度
南京國民政府 1927-1949 建立公務員制度
建國初 1949-1978 建立干部制度 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②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市場經濟發展;
③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完善;
④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增強
改革 開放 1978至今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
濃厚的
封建性
濃厚的
西方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一章 總則
第四條 公務員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路線,堅持黨管干部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18年修訂)
【探究】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
(1)不搞“政治中立”。
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堅持黨管干部。
強調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
(3)不搞“兩官分途”。
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劃分。
(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
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補充拓展】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國公務員制度
指導原則
管理體制
范圍劃分
服務對象
相同點
家國情懷
認識:①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度。
②現代公務員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
③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
政治中立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
與黨派脫鉤
黨管干部
“兩官分途”
劃分“政務官”和“事務官”
不搞“兩官分途” 不論職位高低
都是人民的公務員
服務政府
服務人民
依法管理;公平競爭;功績制原則;注重權益保障;分類管理。
課堂小結
中國的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科舉制度的變化:背景、表現
選官制度的變化:背景、官制改革、選官制度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依據、內容、意義
北洋政府時期:考試制度、甄別制度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措施、特點、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干部制度:內涵、歷程、意義
公務員制度:歷程、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谷区| 泽普县| 北海市| 曲靖市| 十堰市| 西昌市| 九龙坡区| 屏东县| 长顺县| 瑞昌市| 克山县| 安顺市| 巴东县| 玉龙| 天全县| 怀安县| 大田县| 海口市| 舟曲县| 奈曼旗| 朔州市| 安仁县| 巫溪县| 海丰县| 阳东县| 衡山县| 丰城市| 铅山县| 共和县| 无棣县| 洛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珠海市| 河间市| 桐梓县| 吉隆县| 永年县| 杭锦旗| 靖安县| 淮安市|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