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課標要求:了解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理解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獨特性。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1.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共和制度(1912.1.1-1912.3)思考:孫中山為何要讓位給袁世凱?又為何急著頒布《臨時約法》?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防止袁世凱獨裁,維護民主共和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14和聯系史綱上,概述中國近代“共和制”建立的經過?【史綱上】①時間:1912年3月11日②過程:(1)制定:臨時參議院 (2)頒布:孫中山③目的:防止袁世凱獨裁(直接),維護民主共和(根本)思考:閱讀表格和課本P14,概括《臨時約法》內容所體現出的原則和作用。⑥意義: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是法制史上的里程碑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⑤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思考:《臨時約法》是哪些人的需要?有何意義?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從民初政治的實踐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思考:結合《臨時約法》出臺的背景,概括它在制度設計上存在的局限性?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局限1:總統府和國務院職權不明,無法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局限2:雙行政中樞導致政爭不斷、政局動蕩局限3:存在“因人設法”的局限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1912.3-1928)(1)背景: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的嘗試。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理事長:孫中山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政黨政治:通常指一個國家通過政黨行使國家政權的形式。北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央政府,也稱北京政府。國民黨:革命派以同盟會為基礎改組,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主持黨務。1912年12月到1913年初國民黨在參眾兩院席位中具有壓倒性優勢。共和黨:由舊官僚、立憲派組 成,由黎元洪主持。民國初期除國民黨外,最重要的黨派,擁護袁世凱。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1912.3-1928)(1)背景: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展開激烈競爭,開始政黨政治的嘗試。(2)過程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思考:閱讀課本P14-15,梳理軍閥混戰的由來經過。思考:結合上述材料,概括民國初年政黨政治的特點(3)特點①國民黨是當時最具革命性和影響力最大的黨派②政治傾向分野明顯/黨派之間立場鮮明③政綱趨同,大都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④壽命短促史料:民初的政黨政治實踐之所以會失敗……政黨自身的嚴重畸形化,各黨派間無休止的激烈競爭,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基礎的薄弱,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國民民主意識的淡薄與參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眾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政黨理念的主觀認識與實踐,以及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代議制民主建立所準備的條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視的兩個因素。——摘編自《論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原因:①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較深,國民民主意識的淡薄;②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缺乏相應的社會基礎;③政黨成立的條件不成熟以及黨派間無休止的激烈競爭;④資產階級政黨政治準備不充分;⑤中國沒有形成適合代議制民主的政治環境,缺乏群眾基礎 ;⑥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操控政權。【合作探究】民國初年政黨政治失敗的原因是什么?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軍政”(1924年國民黨一大-1928年東北易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促進國家之統一”,即指“國民大革命”。“訓政”(1928年—1948年):是指“軍政”統一全國后,需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黨治國”,培養合格官員以實現地方自治,訓練人民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發展“工商事業”、“開發富源”。“憲政”(1948年以后):“還政于民”,“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獨裁專政(1928-1949)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①開始標志: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建立,頒布《訓政綱領》,確立國民黨的專制(1)國民黨的“訓政” (1928-1948)②實質: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1.在訓政時期,由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2.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3.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治權,托付給國民黨政府總攬執行;4.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訓政綱領》(1928)思考:對比閱讀兩個綱領,該如何評價南京國民政府的“訓政”?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孫中山《國民政府建國大綱》 (1924)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獨裁專政(1927-1949)主權在民原則③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2)國民黨的“憲政” (1948-1949)思考:如何評價“制憲國大”和“行憲國大”?并結合所學分析,哪些因素導致中國近代以來的民主憲政屢屢受挫?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② 內憂外患,政局動蕩④ 封建守舊思想根深蒂固《雙十協定》【史綱上】《中華民國憲法》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1945.10重慶談判【史綱上】1946.11-12制憲國大1948行憲國大實質: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為內戰尋找借口【史綱上】(國民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實質:披上“憲政”外衣的獨裁統治,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實質:暴露國民黨獨裁內戰的真面目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獨裁專政(1927-1949)政治統治 政治特點 憲法南京臨時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這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 ②1912年3月,孫中山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民主共和制 (三權分立、內閣)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會與幾個黨派合并,改組為國民黨,推舉孫中山為理事長,實際由宋教仁主持黨務; ②1913年,國民黨在國會選舉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多數黨領袖;③(1913年春,袁世凱制造“宋案”,并鎮壓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隨后解散國民黨和國會。5月,公布《中華民國約法》 政黨政治;袁世凱獨裁統治 《中華民國約法》南京國民政府 ①1928年,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通過《訓政綱領》,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 ②1946年11月,國民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在南京召開,通過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的《中華民國憲法》; ③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 訓政、憲政口號下的蔣介石政府的獨裁統治 《訓政綱領》《中華民國憲法》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國初期的政治制度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誕生1912.1.11912.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實行責任內閣制1913年春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實行總統制。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實行君主立憲制1928年國民黨通過《訓政綱領》,進入訓政時期1948年召開國民大會,建立總統府,推行“憲政”軍政時期訓政時期1949年憲政時期特點:(1)政權更迭頻繁,具有不穩定性。(2)政治體制復雜多變。(3)形式上采取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實際上除個別短暫時期外,長期實行專制獨裁。南京臨時政府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總結】締造共和破壞共和一、民國時的共和探索1.創建人民政權——蘇維埃政府(土地革命時期:1927-1937)(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2)建立:(3)評價: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大會主要內容:①制定憲法大綱:蘇維埃政權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②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③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和中央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思考:從大會內容來看,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是?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建設抗日民主政權——邊區政府(全面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16,梳理建設抗日民主政權的背景、目的、措施?①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②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③實行三三制原則,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在各級政權機關工作人員組成上,共產黨只占三分之一,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1)背景:(3)目的: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4)措施:(2)代表: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抗戰勝利時發展為19個根據地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思考:閱讀材料,談談你對“三三制”原則的認識?認識: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參政議政的群眾基礎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學思之窗】P17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5.5.1)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5)意義:①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 的建設;②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③為此后政協制度的形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材料一:中國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1年)材料二: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第三條 凡居住在邊區境內的人民, 年滿十八歲, 不分階級、黨派、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及文化程度的差別, 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政權屬于工農大眾,取消資本家、富農等階級階層的參政權利和政治自由采取“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思考點(1)面臨的社會主要矛盾不同:土地革命時期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中國共產黨通過土地革命和國民黨獨裁統治作斗爭;抗戰時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為了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做出了調整。(2)革命主要任務的變化:由推翻國民政府變為團結一切力量,實現全民族抗戰,打敗日本侵略者。(3)中國共產黨理論認識的深化:隨著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的斗爭理論和政權建設理論也不斷深化。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合作探究】比較革命根據地與抗日根據地比較項 革命根據地 抗日根據地不同點 指導思想斗爭對象分布地區政權性質最終結果相同點 工農武裝割據全面抗戰路線國民黨反動派日本侵略者、頑固派、偽軍主要在江南地區主要在華北地區人民革命政權抗日民主政權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根據地喪失抗擊大部分日寇,根據地發展都采取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政策,著眼于發動和依靠群眾壯大力量,都通過發展生產、政權建設、武裝民眾等方式鞏固和建設根據地啟示:只有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更好地鞏固、發展和建設根據地。二、走向共和:艱辛探索——中華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3.建立解放區人民政權——解放區政府(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①設置六大行政區(詳見右邊地圖)②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2)措施思考: 解放區行政區的建設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義?(3)意義:①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②鞏固了人民政權③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①解放戰爭戰局變化和解放區日益擴大②鞏固新興人民政權的需要(1)背景(原因)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1)內容: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2)意義:這是對馬克思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史料閱讀】P17就是這樣,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到達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康有為寫了《大同書》,他沒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條到達大同的路。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思考:材料中毛澤東為中國規劃了一條怎樣的道路?這篇文章的發表有什么歷史意義?4.新政權的理論建設——《論人民民主專政》(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6)二、共產黨的共和轉型【總結】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的制度建設時期 制度建設 地區 意義土地革命時期 (1927-1937) 農村革命 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 (1937-1945) 抗日 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 (1946-1949) 解放區探索共和蘇維埃政權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開辟人民政權的重要實踐,積累了治國安民的寶貴經驗。邊區政府、參議會、三三制原則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行政區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發展脈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標志。原則:?性質:?反右斗爭擴大化左傾指導思想影響文化大革命的動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八二憲法”頒布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初步形成正式建立1949年1954年1957年至文革期間1982年受挫削弱進入新階段臨時憲法《共同綱領》“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人大人民民主、社會主義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第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①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實行差額選舉②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職權,固定任期,每屆五年③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②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18-19,梳理八二憲法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的表現?新措施:新地位: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①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是一部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社會主義憲法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P19,概述八二憲法出臺的影響?“1954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和社會的情況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制定一部符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發展需要的新憲法,是完全必要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使得‘八二憲法’注定是一部有中國特色的、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長期穩定的新憲法。”——西南政法大學張震教授②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提供了堅實的法律基礎成為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2)地位:史料閱讀第一章 總綱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問題探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何特點?(3)特點:①人民當家作主;②民主集中制原則;③一院制;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三、實現共和:砥礪前行——中國共產黨探索民主共和的光輝歷程(4)優越性:有利于保障人民當家做主有利于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我們國家,一切權利屬于人民。國家權利機關的權力是人民授予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集體行使職權,集體決定問題,各國家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既有利于發揚民主,避免權力過分集中,又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工作效率。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民主的主要平臺和渠道,依照法定程序把黨的主張和人民的一致同意起來,動員和組織全國人民一起行動,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行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思考:據此,概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性質,并結合課本指出其影響?性質: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影響: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1949195619781982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進一步明確這一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并提出了一整套與之相關的理論與政策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改革開放后中共十二大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三、實現共和:砥礪前行——中國共產黨探索民主共和的光輝歷程(2)地位: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職能。1954年以后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存在。(1)過程: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基本內容:①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②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③人民政協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人土組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其基本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性質方針、原則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思考:閱讀課本P19,指出中共與民主黨派是什么樣的關系?究竟是一個黨好,還是幾個黨好?現在看來,恐怕是幾個黨好。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 、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合作探究】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比較項 人民代表大會 人民政協不同點 性質職能產生 方式相同點 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在我國國家機構體系中處于首要地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具有廣泛代表性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我國在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國的國家權力機關,有權決定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物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人大代表由民主選舉產生政協委員通過民主協商推薦產生①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②都有利于監督國家機關開展工作,提高了國家機關的工作效率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2.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地方自治區劃: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思考:身為中國人,知道我國有幾個自治區嗎?我不知道內蒙古自治區194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西藏自治區1965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P20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義: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調動了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民族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指依照憲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選舉的成員組成居民(村民)委員會,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基層民主選舉的法律依據: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意義:激發了廣大農民的參政熱情,保障了農民的合法權益。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3.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4.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與發展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目標作出決定2013年11月2019年10月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1.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巨大成就和顯著優勢,深入闡釋了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對新時代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對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制度體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強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1)發展脈絡——兩次會議三、新中國的共和新生①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②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 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十八大以來對民主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完善的表現)思考:為什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2)三個特點①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3)偉大意義項目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異 經濟基礎國家性質組織原則政黨地位同 探究:比較中西方制度的差異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國家民主集中制分權制衡中國共產黨:執政黨(有實權)各民主黨派:參政黨(無實權)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都屬于代議制都掌握立法權都體現人民主權原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南京臨時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南京國民民政府:一黨專制革命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邊區政府、參議會、三三制解放區: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北洋政府:政黨政治嘗試與失敗課堂小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締造共和破壞共和探索共和確立完善共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