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提高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提高卷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提高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
1.(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質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經處理均對環境造成污染。
【解答】 A、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合理施用,其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水體,A錯誤。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在土壤中經發酵會形成農家肥料,不會污染土壤,B正確。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體,經滲透或澆灌會污染土壤,C錯誤。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觸土壤會使土壤受到污染,D錯誤。
故選:B
2.“白沙枇杷"果肉白 嫩細膩,風味濃甜,皮薄多汁,深受人們的喜歡。要獲得優質高產的白沙枇杷,需經過幼苗移栽、嫁接和科學管理等過程。下列對白沙枇杷種植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錯誤的是(  )
A.帶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損,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能讓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總產量
C.移栽時剪去幼苗的全部葉片能減弱蒸騰作用,提高成活率
D.以枇杷枝或芽為接穗進行嫁接能保持枇杷的優良性狀,加快繁殖速度
【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移栽植物時會損傷部分幼根和根毛,這樣使植物體內容易缺水、萎蔫,不易成活,因此,移栽植物時要帶一個土坨,目的是保護幼根和根毛。移栽的時候可帶土或不帶土,帶土移栽傷根少,可以縮短緩苗期,早活早發。移栽前先澆水濕潤,以不傷根或傷根少為好。移栽時行株距按計劃規格確定,移栽深度根據作物種類、幼苗大小確定,一般深度在3cm左右,要求深淺一致,最好將大小苗分級別移栽,栽后需要及時施肥澆水,以促進成活和幼苗生長。
【解答】 A、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部的成熟區,帶土移載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損,增強幼苗的吸水能力,因此提高成活率,故 A 項正確。
B、合理密植能讓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因而植物制造的有機物增多,從而可以提高總產量,故 B 項正確。
C、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均是葉片,移載時剪去幼苗部分葉片能減弱蒸騰失水,提高成活率,但是若剪去全部葉片,光合作用則無法進行,容易造成幼苗死亡,故 C 項錯誤。
D、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其屬于無性繁殖,因而后代一般不會出現變異,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良性狀的穩定,加快繁殖速度,故 D 項正確。
故選:C
3.某學校門口有一棵古樟樹,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樟樹在大家的保護下,依然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古樟樹的(  )
A.全部韌皮部 B.部分韌皮部 C.全部木質部 D.部分木質部
【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而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它們屬于輸導組織。
【解答】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所以又有“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說法.因此,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
故選:D
4.小明在暑假夏令營期間,學會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輪辨認方向的方法。下列有關年輪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根據樹木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齡
B.樹木的年輪能告訴我們當地的氣候條件
C.植物的年輪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南、北方向
D.植物年輪是由植物的韌皮部形成的
【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樹木年輪是在樹木莖干的韌皮部里的一圈形成層。在一年中,形成層細胞分裂活動的快慢是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動的。春天和夏天,氣候最適宜樹木生長,形成層的細胞就非常活躍,分裂很快,生長迅速,形成的木質部細胞大、壁薄、纖維少、輸送水分的導管多。到了秋天,形成層細胞的活動逐漸減弱,于是形成的木質部細胞就狹窄、壁厚、纖維較多、導管較少。春夏質地疏松,顏色較淡;秋季質地緊密,顏色較深。不同季節的深淺結合起來成一圓環,這就是樹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輪。年輪圖案同氣溫、氣壓、降水量有一定的關系。
【解答】A.根據樹木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齡, A 正確;
B.年輪的寬窄則與相應生長年份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不旱年份樹木生長緩慢,年輪就窄;在濕潤年份年輪就寬, B 正確;
C.一般來說,樹木背陰的一面(北面)容易長出青苔,而樹木的年輪在南面會更疏散一些,不如北側的年輪來得致密,所以從植物的年輪我們可以辨別南北方向, C 正確;
D.年輪的形成與形成層的活動狀況有關, D 錯誤。
故選:D
5.民間有“筍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說法,這是因為竹的莖中沒有(  )
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
【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解答】竹子屬于草本植物,沒有像木本植物一樣發達的形成層,不能每年產生新的木質部細胞和韌皮部細胞,所以"筍有多大,竹有多粗"。
故選 B 。
6.如圖所示實驗主要是為了說明(  )
A.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是根尖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中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區及其上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區的根毛.
【解答】在軸向上,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兩株長勢相同的同種幼苗,上圖減掉根尖,下圖不作任何處理,分別放入等量等濃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經過一段時間,上圖幼苗萎蔫,下圖幼苗生長良好,說明該實驗是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
故選: C .
7. 如圖中①~④分別是在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根尖不同區域的細胞,根尖生長最快的區域的細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每種結構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經分析可知,圖中④表示根冠細胞、③表示分生區細胞、②表示伸長區細胞、①表示成熟區細胞。
【解答】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②伸長區,位于分生區稍后的部分。一般長約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進的主要區域,其外觀透明,潔白而光滑。生長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
③分生區,也叫生長點,是具有強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頂端分生組織。個體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擁有密度大的細胞質(沒有液泡),外觀不透明。
④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狀結構,罩在分生區的外面,有保護根尖幼嫩的分生組織,使之免受土壤磨損的功能。所以根尖生長最快的區域的細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依次是②伸長區和③分生區。
故選 B
8.如圖所示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若對枝條如圖所示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B.果實A能繼續長大,因為運輸有機物給A的通道未被切斷
C.枝條上1~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萎蔫,因為運輸水的通道未被切斷
【答案】C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莖是植物的主要支撐結構。莖的主要功能是使植物能夠保持直立,承受重力和外部環境的壓力。莖的形態和結構因植物的種類而異,有的莖呈直立狀,有的莖呈匍匐狀,有的莖呈攀援狀。莖的形態和結構適應了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需求。
【解答】A 、篩管是將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運輸給(除葉以外)其他器官的運輸管道,篩管位于韌皮部。當對樹皮進行環剝后篩管被割斷,環剝處以上部位產生的有機物不能被運輸到環剝處以下,所以 B 果實得不到供其成長的有機物,因而不能繼續長大,故 A 項敘述正確。
B、果實 A 位于1處以上,存在許多能夠制造有機物的葉片,篩管保持良好,不會影響 A 果實的繼續成長,故 B 項敘述正確。
C、篩管中的有機物是自上而下運輸的,環剝樹皮后,有機物會堆積在環剝處上部(1處),細胞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狀物,故 C 項敘述錯誤。
D、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石機物的運輸通道,導管位于木質部中,不會受到環剝的影響,因而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萎蔫,故 D 項敘述正確。
故選:C
9.(2025七下·瑞安期中)我國科學家發明了一款新型植物莖流傳感器(如圖),可直接貼附在莖稈、葉片等表面,監測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及分配情況。由此推測,該傳感器可監測的植物組織是()。
A.保護組織 B.輸導組織 C.分生組織 D.機械組織
【答案】B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 植物的組織主要有保護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機械組織等,它們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解答】 A.保護組織一般由植物根、莖、葉表面的表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故A不符合題意;
B.輸導組織有運輸物質的作用,植物體內的導管能運送水和無機鹽,篩管能運送有機物,即傳感器可監測的植物組織是輸導組織,故B符合題意;
C.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形成其它組織,故C不符合題意;
D.薄壁組織有制造和儲存營養的功能,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0.(2024七下·鎮海區期末)下列物質還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解答】A.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合理施用,其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水體,A錯誤。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在土壤中經發酵會形成農家肥料,不會污染土壤,B正確。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體,經滲透或澆灌會污染土壤,C錯誤。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觸土壤會使土壤受到污染,D錯誤。
故答案為:B
11.(2024七下·寧海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有機物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焦味和質量減小的現象。
【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就可以推斷出土壤中含有機物,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12.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  )
A.火山活動的結果 B.河流沖刷的結果
C.地殼變動的結果 D.地震活動的結果
【答案】C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形地貌會隨著地殼運動發生改變。
【解答】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
13.(2022七下·慈溪期末)楊梅是余姚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楊梅理想的土壤是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類土壤是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這種土壤固體部分(礦物質顆粒和有機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的土壤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解答】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圓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占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結合模型可知B符合要求。
故選B。
14.(2021七下·奉化期末)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
B.稻草還田能夠塘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
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土壤能為植物提供水分、養料和空氣
【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的養分含量直接影響所生長的植物。土壤與植物根部交換養分和水。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長就越好。2、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它幫助物種生存并適應自然界的變化。3、土壤是潔凈水供應的關鍵。森林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確保下游用戶獲得優質的飲用水。
【解答】A、組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氣體、液體三種形式,A不符合題意;
B、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不符合題意;
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C不符合題意;
D、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水分、空氣和無機鹽,因此土壤的性狀直接影響著植物的生長,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5. 如圖所示,點A的經緯網坐標是(  )
A.南緯70°、西經30° B.北緯30°、西經70°
C.南緯70°、東經30° D.北緯30°、東經70°
【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解答】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讀圖分析可知,A的經緯度是南緯70°,西經30°。
故答案為:A。
16.(分層設色地形圖)在分層設色圖上,綠色表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圖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著上深淺不同的褐色、黃色、綠色、藍色等顏色,以鮮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態,這種地圖叫分層設色地形圖.本題主要考查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
【解答】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17.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問題.對于③和④兩條虛線的判斷,正確的是(  )
A.③表示山谷 B.③表示山脊
C.④表示山谷 D. ③、④均表示山脊
【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解答】 讀圖可知,④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③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故選項A符合題意.
【分析】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18.(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圖所示為給樹木打針輸液(水和無機鹽)的情形。則針頭應插入到(  )
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
【答案】C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組成部分: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 如圖所示為給樹木打針輸液(水和無機鹽)的情形。則針頭應插入到 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負責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故答案為:C
19.讀我國東部季風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
關于地形對區域生產生活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壩,對乙村不利影響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種植果樹比種植水稻合適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運條件好
D.兩條引水路線中④比③更合理
【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解答】A選項如果修建大壩,甲村有可能被淹沒;B選項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區,種植果樹比種植水稻合適;C選項從圖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莊都沿河流分布;③④兩條輸水線路中③線處地勢逐漸降低,可以自流輸水,因此③線路更合理。
故選B
【分析】本題考查了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綜合性較強。
20. 下面為經緯網圖和等高線圖, 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圖全部在西半球,乙圖在北半球
B.甲圖的比例尺較乙圖的大
C.甲圖的實際范圍比乙圖的大
D.甲圖的實際坡度較乙圖的大
【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一般地說,地圖的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就越詳細。反之,則相反。
【解答】解:甲圖位于20°W兩側,跨東西半球;甲圖跨經緯度位置大于乙圖,即甲圖的實際面積較乙圖大,故比例尺較乙圖小;甲圖跨經緯度位置大于乙圖,甲圖的實際范圍較乙圖大;甲圖中的實際距離大,而兩圖的等高線分布一致,即高差一致,故甲圖的坡度較小,故C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C。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
21.(2024·浙江期末)植物體的部分器官結構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D]   區。
(2)②是   ,它是氣體進出的門戶。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可通過葉莖、根的   往下輸送。
【答案】(1)根毛
(2)氣孔
(3)篩管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葉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A是根冠,就有保護作用;B是分生區,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C是伸長區,細胞伸長的作用,D是根毛區,是吸收無機鹽和水分的主要場所;②是氣孔,是二氧化碳,氧氣和水蒸氣三種氣體進出的門戶;有機物的運輸是靠篩管,運輸的方向是由上往下;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靠導管,運輸方向是自下往上;
【解答】(1) 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D]根毛區。
(2) ②是氣孔,它是氣體進出的門戶。
(3)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可通過葉莖、根的篩管往下輸送。
故答案為:(1)根毛(2)氣孔(3)篩管
22.(2023七下·蕭山期中)櫻桃是一種深受消費者喜歡的水果。
(1)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是由花的   發育而來的。
(2)櫻桃可以采用嫁接的方式進行繁殖,上圖為嫁接過程示意圖。
甲插進乙的楔形切口后,要用麻繩或塑料條捆扎好,目的是使它們的   緊貼,這是嫁接成活的關鍵。
(3)如果甲是品種“短柄櫻桃”的接穗,將其嫁接到乙“長柄櫻桃”的砧木上,最后結出的果實是   櫻桃(填“短柄”或“長柄”)。
【答案】(1)子房
(2)形成層
(3)短柄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花的結構;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果實是由雌蕊中的子房發育而來的,嫁接過程中必須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相結合,其性狀與接穗的性狀相同。
【解答】(1)果實是由子房發育而來的。
(2)嫁接的關鍵是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相結合。
(3)嫁接中新植株的性狀與接穗的性狀相同,保持接穗的原有性狀。
故答案為:(1) 子房 ;(2) 形成層 ;(3) 短柄
23.(2022七下·寧海期末)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同時太空中長期的太陽風,使得月壤中攜帶了大量的可作為清潔能源的氦-3。月壤中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   (“礦物質”或“腐殖質”)
【答案】礦物質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巖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
24.(2022七下·慶元開學考)如圖是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A,B兩地高度,較高的是   地。
(2)某同學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登山路線,其中坡度較緩的是    路線,理由是   。
【答案】(1)B
(2)DB;CB的等高線明顯比DB更加密集,即CB處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較緩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
【解答】(1)由地形圖可知,B處海拔明顯高于A處;
(2)由圖可知,CB的等高線明顯比DB更加密集,即CB處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較緩;
25.(2021七下·鄞州期末)根據提供的資料回答問題: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莊稼爭奪生存條件的雜草以保證糧食產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種,“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和噴灑除草劑都能除草,但是“鋤禾”的方式更有利于莊稼的生長,因為“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   。
(2)農民不光除草,有時還種草,例如在冬季農田閑置的時候,種上學名是“紫云英”、俗稱“紅花草籽”的草,到來年春天犁田毀草,把紫云英翻壓在土里,這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這是因為   。
(3)水土流失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的土地資源,請寫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兩個合理建議:   。
【答案】(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2)紫云英分解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3)植樹造林、退耕還林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1)疏松的土壤能使植物的根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促進植物生長。
(2)紫云英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降低土壤中有害有毒物質的活性。
(3)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解答】(1)由于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土壤保持充足的空氣,因此“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2)紫云英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紫云英能固定空氣中的氮,莖葉在土壤中腐解后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
(3)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
故答案為:(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2)紫云英分解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3)植樹造林、退耕還林
26.(2021七下·奉化期末)土壤根據其中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例的不同,其質地可以分為三類。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故保水性   。(選填“強”或“弱”)。
(2)花生因地下結莢,要求土質疏松,不喜潮濕,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俗稱為“落花生”。根據它的這一特性,則適合花生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
【答案】(1)強
(2)砂土類
【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
【解答】(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好。
(2)含有較多的砂粒的土壤,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排水透氣性能好。
故答案為:(1)強(2)砂土類
27.(2021七下·杭州開學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圖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記號筆、小刀等進行操作。
(1)為盡可能減小誤差,畫線過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項正確)
A.每塊橡皮的高度相同
B.記號筆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繞土豆模型面出螺旋式上升的線
(2)步驟④中,俯視模型,若它代表一個山地地形,從    (選填 “甲”或“乙”)地上山頂的路比較陡峭。
(3)為了把等高線繪在白紙上,接下來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帶來的干擾)
【答案】(1)A;B
(2)甲
(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只要寫出 “沿線切下”,即給分)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1)測量等操作過程中應盡量減小誤差。
(2)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解答】(1)A、相鄰等高線之間的距離是相同的,所以每塊橡皮高度要相同,A符合題意;
B、記號筆水平放置畫出的線才在同一平面上,B符合題意;
C、等高線是水平面上的閉合曲線,不能畫出螺旋式上升的線,C不符合題意。
(2)甲地的等高線比乙地的等高線密集,因此從甲地登山的路會比較陡峭。
(3)為了把等高線繪在白紙上,接下來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故答案為:(1)A B(2)甲(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只要寫出 “沿線切下”,即給分)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14分)
28.(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4月底,我國啟動新一輪的珠峰高程測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頂,隨后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數據為8848.86米!讀“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回答相關問題。
(1)珠穆朗瑪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解釋,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向   板塊所形成。
(2)在過去對珠峰地區科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喜馬拉雅魚龍”的化石,證明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早在1.6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化石所在的巖石種類屬于   巖。
(3)從一號營地到峰頂的登山線路大體沿   方向前進。
(4)讀“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沿圖中a-b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____。
A. B.
C. D.
【答案】(1)亞歐
(2)沉積巖
(3)東南
(4)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解答】(1)珠穆朗瑪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解釋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向亞歐板塊所形成的。
(2)在過去對珠穆朗瑪峰地區科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的化石,證明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早在1.6億年前還是一片大洋。化石所在的巖石種類屬于沉積巖。
(3)從一號營地到峰頂的登山路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是山脊部位,所以登山路線大體沿山脊方向前進。
(4)讀圖可知,ab都是山頂部位,b的海拔高度大于,而且a、b之間有一明顯相對低洼地帶,所以沿圖中a-b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C圖。
29.(2025七下·浙江月考)“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步驟一)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步驟二)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步驟三)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蒸餾水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
(2)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
【答案】(1)無機鹽或營養物質
(2)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種類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1)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所以土壤除了固定以外還能為植物提供營養。
(2)根據圖像進行分析,使用蟻巢土的一組植物生長的更快,說明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生長。
(3)實驗只使用了大豆幼苗做實驗,只能說明蟻巢土有利于大豆幼苗的生長,不能說明對所有植物的生長都有促進作用,所以應選擇其他種類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解答】(1)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
(2)由圖像可知,使用蟻巢土的植物生長更快,故可得: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實驗只采用了一種植物為實驗對象,具有偶然性,應換用不同種類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結論。
四、綜合題(每空2分,共40分)
30.(2024八下·浦江期末)每年六月正是楊梅上市的季節,如圖所示的東魁楊梅因個大飽滿、酸甜味美、汁液多,深受人們喜愛。請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楊梅在結果期間植株吸水的主要器官是   。
(2)小蘭摘楊梅時,發現樹頂的楊梅比樹冠下方的楊梅更甜,是因為樹頂的葉片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制造更多   。
(3)當楊梅根的周圍施了過多的肥料后,葉片出現了萎蔫現象,這是因為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答案】根;有機物;小于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葉的形態結構;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
【解析】【分析】(1)植物吸水的器官是根,吸水的部位是根毛區。
(2)葉片的葉肉細胞中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3)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失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吸水,所以施肥時濃度不能過大。
(2)根尖的結構從下到上依次有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解答】(1)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所以楊梅在結果期間植株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2)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小蘭摘楊梅時,發現樹頂的楊梅比樹冠下方的楊梅更甜,是因為樹頂的葉片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光合作用強,制造更多有機物(淀粉)。
(3)當周圍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時,根毛細胞就會失水。所以當楊梅根的周圍施了過多的肥料后,葉片出現了萎燕現象,這是因為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3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如含氮、磷、鉀等的無機鹽。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而蒸餾水中基本不含無機鹽。植物缺乏無機鹽會生長不良。
(2)根尖的結構和功能:根尖從頂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
(3)成熟區的功能:成熟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接觸的面積,提高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效率。
(4)圖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解答】(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32.請據圖甲、圖乙回答下列問題。
(1)導管和篩管是高等植物的運輸通道。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結構是圖    。
(2)技術員給移栽的大樹“掛吊瓶”來增加水分和無機鹽,輸液的針頭應插入到植物的   (填“韌皮部"或“木質部”)中。
【答案】(1)乙
(2)木質部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細胞,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
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篩管可以將葉片制造的有機物從上往下的運輸到根等器官。
【解答】(1)導管和篩管是高等植物的運輸通道。篩管:篩管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質,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組成篩管的細胞壁較薄,含有原生質體,細胞核消失,是活細胞。上、下細胞間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具有篩孔的細胞壁稱為篩板,篩管細胞的原生質通過篩孔相連,成為有機物運輸的通道,乙圖為篩管。
(2)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起支持作用,因此“掛吊瓶”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成活率,吊瓶的針頭應插到莖的木質部中。
33.小強想利用蘿卜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來驗證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實驗操作如下:
a.將體積大小相同的兩個蘿卜條分別放入甲、乙兩個燒杯中;
b.甲燒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燒杯中放入50升20%的鹽水。
請根據實驗現象和圖A、B回答問題:
(1)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   (填“吸水”或“失水”)狀態,就如圖   中的細胞。
(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填“大于”或“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
(3)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
【答案】(1)吸水;A
(2)小于
(3)大于;小于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失水;植物的根有兩個作用:第一,固定作用;第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是指從根的最先端到著生根毛這一段幼嫩部分。長約4-6mm,是根中生命活動最活躍的部分。不論主根、側根或不定根都具有根尖。根的伸長、對水分和養料的吸收、成熟組織的分化以及對重力與光線的反應都發生于這一區域。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組成。
【解答】(1)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失水;所以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吸水狀態,就如圖A中的細胞。
(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
(3) 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小于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
故答案為:(1)吸水;A(2)小于(3)大于;小于
34.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
(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選填圖中字母)。
(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
【答案】(1)B
(2)自上而下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1)A是樹皮,包含了運輸有機物的韌皮部;B是木質部,負責從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C是髓,儲存營養物質,所以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B
(2) 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
故答案為:(1)B(2) 自上而下
35.小李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將芹菜的葉柄從基部沿中間切開,分別插入兩個燒杯中,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左側的葉片顯現出藍色,右側的葉片顯現出紅色。請分析回答:
(1)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面上有許多的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所在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   。
(2)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____。
A.左邊藍點多紅點少,右邊紅點多藍點少
B.周圍的一圈是藍點,中間是紅點
C.藍點和紅點混合,均勻分布.
D.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
【答案】(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D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1) 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面上有許多的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所在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 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藍墨水和紅墨水在植物的木質部中自下而上的向上運輸了,所以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 ;
故答案為:(1) 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D
36.(2024八下·玉環期末)如圖甲園林工人給移栽后的綠化樹“掛吊瓶”,補充水分和提供營養,以提高成活率.下表是某種大樹營養液的部分成分表.
營養液成分(克/100毫升)
85
1.01
0.49
0.14
(1)給大樹輸營養液時,“掛吊瓶”的針頭應插到莖的   。(填“導管”或“篩管”)
(2)剛移栽的大樹,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較弱的原因是   。
A.根毛受損 B.樹葉少蒸騰作用弱 C.土壤中水分和無機鹽太少
(3)乙圖表示硝酸鉀KNO3中各元素質量分數,其中表示鉀元素K的是   。
【答案】(1)導管
(2)A
(3)A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莖的運輸作用;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
【解析】【分析】(1)根據植物中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位于木質部分析;
(2)根據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區分析;
(3)根據圖示再計算KNO3中各元素質量比或質量分數即可明確答案。
【解答】(1)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給大樹“掛吊瓶”輸營養液,補充的是水和無機鹽,因此,針頭應插到莖的導管。
(2)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根尖的根毛區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剛移栽的大樹,植物的根損傷嚴重,特別是幼根和根毛損傷更嚴重,影響了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樹葉少蒸騰作用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土壤中水分和無機鹽太少與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較弱沒有關系。
故A符合題意,B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KNO3的相對分子量=39+14+16×3=101。
鉀元素的質量分數=×100%=38.6%。
氮元素的質量分數=×100%=13.86%。
氧元素的質量分數=×100%=47.5%。
對比圖乙可知,表示鉀元素K的是A。
(1)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給大樹“掛吊瓶”輸營養液,補充的是水和無機鹽,因此,針頭應插到莖的導管。
(2)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根尖的根毛區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剛移栽的大樹,植物的根損傷嚴重,特別是幼根和根毛損傷更嚴重,影響了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樹葉少蒸騰作用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土壤中水分和無機鹽太少與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較弱沒有關系。
故A符合題意,B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KNO3的相對分子量=39+14+16×3=101。
鉀元素的質量分數=×100%=38.6%。
氮元素的質量分數=×100%=13.86%。
氧元素的質量分數=×100%=47.5%。
對比圖乙可知,表示鉀元素K的是A。
1 / 1初中科學新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4章 我們生活的大地 單元提高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60分)
1.(2020七下·鄞州期末)下列物質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
2.“白沙枇杷"果肉白 嫩細膩,風味濃甜,皮薄多汁,深受人們的喜歡。要獲得優質高產的白沙枇杷,需經過幼苗移栽、嫁接和科學管理等過程。下列對白沙枇杷種植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分析,錯誤的是(  )
A.帶土移栽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損,提高成活率
B.合理密植能讓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提高總產量
C.移栽時剪去幼苗的全部葉片能減弱蒸騰作用,提高成活率
D.以枇杷枝或芽為接穗進行嫁接能保持枇杷的優良性狀,加快繁殖速度
3.某學校門口有一棵古樟樹,樹心已經朽爛,變成了一棵空心樹。可是,這棵古樟樹在大家的保護下,依然枝繁葉茂、開花結果。由此推斷,朽爛掉的樹心是這棵古樟樹的(  )
A.全部韌皮部 B.部分韌皮部 C.全部木質部 D.部分木質部
4.小明在暑假夏令營期間,學會了如何利用植物年輪辨認方向的方法。下列有關年輪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根據樹木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齡
B.樹木的年輪能告訴我們當地的氣候條件
C.植物的年輪可以幫助我們辨別南、北方向
D.植物年輪是由植物的韌皮部形成的
5.民間有“筍有多大,竹有多粗”的說法,這是因為竹的莖中沒有(  )
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
6.如圖所示實驗主要是為了說明(  )
A.植物的生長需要水分 B.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
C.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根尖 D.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是根
7. 如圖中①~④分別是在顯微鏡視野中觀察到的根尖不同區域的細胞,根尖生長最快的區域的細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如圖所示是果樹的一段枝條,長有大小相同的兩個果實。若對枝條如圖所示兩個部位的樹皮進行環剝,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果實B不能繼續長大,原因是切斷了運輸有機物的篩管
B.果實A能繼續長大,因為運輸有機物給A的通道未被切斷
C.枝條上1~4四處中,會出現明顯腫脹的部位是2處
D.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萎蔫,因為運輸水的通道未被切斷
9.(2025七下·瑞安期中)我國科學家發明了一款新型植物莖流傳感器(如圖),可直接貼附在莖稈、葉片等表面,監測植物體內水分的運輸及分配情況。由此推測,該傳感器可監測的植物組織是()。
A.保護組織 B.輸導組織 C.分生組織 D.機械組織
10.(2024七下·鎮海區期末)下列物質還不會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
A.化學肥料和農藥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
11.(2024七下·寧海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
12.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  )
A.火山活動的結果 B.河流沖刷的結果
C.地殼變動的結果 D.地震活動的結果
13.(2022七下·慈溪期末)楊梅是余姚的特色農產品。種植楊梅理想的土壤是壤土類土壤,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符合上述土壤要求的是(  )
A. B.
C. D.
14.(2021七下·奉化期末)土壤在我們周圍隨處可見,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和氣體兩大類
B.稻草還田能夠塘加土壤中可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機物
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
D.土壤能為植物提供水分、養料和空氣
15. 如圖所示,點A的經緯網坐標是(  )
A.南緯70°、西經30° B.北緯30°、西經70°
C.南緯70°、東經30° D.北緯30°、東經70°
16.(分層設色地形圖)在分層設色圖上,綠色表示(  )
A.山地 B.高原 C.平原 D.盆地
17.如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完成問題.對于③和④兩條虛線的判斷,正確的是(  )
A.③表示山谷 B.③表示山脊
C.④表示山谷 D. ③、④均表示山脊
18.(2024八下·拱墅期末)如圖所示為給樹木打針輸液(水和無機鹽)的情形。則針頭應插入到(  )
A.韌皮部 B.形成層 C.木質部 D.髓
19.讀我國東部季風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回答:
關于地形對區域生產生活影響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如果修建大壩,對乙村不利影響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種植果樹比種植水稻合適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運條件好
D.兩條引水路線中④比③更合理
20. 下面為經緯網圖和等高線圖, 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甲圖全部在西半球,乙圖在北半球
B.甲圖的比例尺較乙圖的大
C.甲圖的實際范圍比乙圖的大
D.甲圖的實際坡度較乙圖的大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
21.(2024·浙江期末)植物體的部分器官結構如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1)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D]   區。
(2)②是   ,它是氣體進出的門戶。
(3)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可通過葉莖、根的   往下輸送。
22.(2023七下·蕭山期中)櫻桃是一種深受消費者喜歡的水果。
(1)櫻桃是植物的果實,它是由花的   發育而來的。
(2)櫻桃可以采用嫁接的方式進行繁殖,上圖為嫁接過程示意圖。
甲插進乙的楔形切口后,要用麻繩或塑料條捆扎好,目的是使它們的   緊貼,這是嫁接成活的關鍵。
(3)如果甲是品種“短柄櫻桃”的接穗,將其嫁接到乙“長柄櫻桃”的砧木上,最后結出的果實是   櫻桃(填“短柄”或“長柄”)。
23.(2022七下·寧海期末)月球上的“土壤”主要由月球巖石碎屑、粉末等物質組成,同時太空中長期的太陽風,使得月壤中攜帶了大量的可作為清潔能源的氦-3。月壤中巖石碎屑、粉末這些成分相當于地球土壤中的   (“礦物質”或“腐殖質”)
24.(2022七下·慶元開學考)如圖是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比較A,B兩地高度,較高的是   地。
(2)某同學欲攀登B高地,有CB、DB兩條登山路線,其中坡度較緩的是    路線,理由是   。
25.(2021七下·鄞州期末)根據提供的資料回答問題: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保護和合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國策。提高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防止水土流失等都是正在研究并且可行的方法。
(1)除草可以除去和莊稼爭奪生存條件的雜草以保證糧食產量。除草的方法有多種,“鋤禾日當午”中的“鋤禾”和噴灑除草劑都能除草,但是“鋤禾”的方式更有利于莊稼的生長,因為“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   。
(2)農民不光除草,有時還種草,例如在冬季農田閑置的時候,種上學名是“紫云英”、俗稱“紅花草籽”的草,到來年春天犁田毀草,把紫云英翻壓在土里,這樣可以增加土壤肥力,這是因為   。
(3)水土流失已經嚴重威脅我國的土地資源,請寫出防治水土流失提出兩個合理建議:   。
26.(2021七下·奉化期末)土壤根據其中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比例的不同,其質地可以分為三類。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故保水性   。(選填“強”或“弱”)。
(2)花生因地下結莢,要求土質疏松,不喜潮濕,在中國的許多地方俗稱為“落花生”。根據它的這一特性,則適合花生生長的土壤類型是   。
27.(2021七下·杭州開學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圖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記號筆、小刀等進行操作。
(1)為盡可能減小誤差,畫線過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項正確)
A.每塊橡皮的高度相同
B.記號筆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繞土豆模型面出螺旋式上升的線
(2)步驟④中,俯視模型,若它代表一個山地地形,從    (選填 “甲”或“乙”)地上山頂的路比較陡峭。
(3)為了把等高線繪在白紙上,接下來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帶來的干擾)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14分)
28.(2024七下·義烏開學考)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2020年4月底,我國啟動新一輪的珠峰高程測量工作,5月27日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頂,隨后公布新的珠峰高度數據為8848.86米!讀“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回答相關問題。
(1)珠穆朗瑪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解釋,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向   板塊所形成。
(2)在過去對珠峰地區科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喜馬拉雅魚龍”的化石,證明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早在1.6億年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化石所在的巖石種類屬于   巖。
(3)從一號營地到峰頂的登山線路大體沿   方向前進。
(4)讀“珠峰測量攀登部分線路示意圖”,沿圖中a-b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____。
A. B.
C. D.
29.(2025七下·浙江月考)“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
Ⅰ.實驗步驟:
(步驟一)土壤采集:
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
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
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
(步驟二)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
(步驟三)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蒸餾水 。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
Ⅱ.實驗結果
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
(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
(2)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
(3)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
四、綜合題(每空2分,共40分)
30.(2024八下·浦江期末)每年六月正是楊梅上市的季節,如圖所示的東魁楊梅因個大飽滿、酸甜味美、汁液多,深受人們喜愛。請結合所學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楊梅在結果期間植株吸水的主要器官是   。
(2)小蘭摘楊梅時,發現樹頂的楊梅比樹冠下方的楊梅更甜,是因為樹頂的葉片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制造更多   。
(3)當楊梅根的周圍施了過多的肥料后,葉片出現了萎蔫現象,這是因為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31.(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32.請據圖甲、圖乙回答下列問題。
(1)導管和篩管是高等植物的運輸通道。植物運輸有機物的結構是圖    。
(2)技術員給移栽的大樹“掛吊瓶”來增加水分和無機鹽,輸液的針頭應插入到植物的   (填“韌皮部"或“木質部”)中。
33.小強想利用蘿卜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來驗證植物根毛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實驗操作如下:
a.將體積大小相同的兩個蘿卜條分別放入甲、乙兩個燒杯中;
b.甲燒杯中放入50毫升清水,乙燒杯中放入50升20%的鹽水。
請根據實驗現象和圖A、B回答問題:
(1)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   (填“吸水”或“失水”)狀態,就如圖   中的細胞。
(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   (填“大于”或“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
(3)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   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
34.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
(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選填圖中字母)。
(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
35.小李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將芹菜的葉柄從基部沿中間切開,分別插入兩個燒杯中,如圖所示。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左側的葉片顯現出藍色,右側的葉片顯現出紅色。請分析回答:
(1)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面上有許多的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所在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   。
(2)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____。
A.左邊藍點多紅點少,右邊紅點多藍點少
B.周圍的一圈是藍點,中間是紅點
C.藍點和紅點混合,均勻分布.
D.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
36.(2024八下·玉環期末)如圖甲園林工人給移栽后的綠化樹“掛吊瓶”,補充水分和提供營養,以提高成活率.下表是某種大樹營養液的部分成分表.
營養液成分(克/100毫升)
85
1.01
0.49
0.14
(1)給大樹輸營養液時,“掛吊瓶”的針頭應插到莖的   。(填“導管”或“篩管”)
(2)剛移栽的大樹,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較弱的原因是   。
A.根毛受損 B.樹葉少蒸騰作用弱 C.土壤中水分和無機鹽太少
(3)乙圖表示硝酸鉀KNO3中各元素質量分數,其中表示鉀元素K的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病菌、污染物、有毒物品不經處理均對環境造成污染。
【解答】 A、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合理施用,其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水體,A錯誤。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在土壤中經發酵會形成農家肥料,不會污染土壤,B正確。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體,經滲透或澆灌會污染土壤,C錯誤。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觸土壤會使土壤受到污染,D錯誤。
故選:B
2.【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移栽植物時會損傷部分幼根和根毛,這樣使植物體內容易缺水、萎蔫,不易成活,因此,移栽植物時要帶一個土坨,目的是保護幼根和根毛。移栽的時候可帶土或不帶土,帶土移栽傷根少,可以縮短緩苗期,早活早發。移栽前先澆水濕潤,以不傷根或傷根少為好。移栽時行株距按計劃規格確定,移栽深度根據作物種類、幼苗大小確定,一般深度在3cm左右,要求深淺一致,最好將大小苗分級別移栽,栽后需要及時施肥澆水,以促進成活和幼苗生長。
【解答】 A、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部的成熟區,帶土移載幼苗能防止根毛受損,增強幼苗的吸水能力,因此提高成活率,故 A 項正確。
B、合理密植能讓植株充分接受光照,有利于光合作用的進行,因而植物制造的有機物增多,從而可以提高總產量,故 B 項正確。
C、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均是葉片,移載時剪去幼苗部分葉片能減弱蒸騰失水,提高成活率,但是若剪去全部葉片,光合作用則無法進行,容易造成幼苗死亡,故 C 項錯誤。
D、嫁接是指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其屬于無性繁殖,因而后代一般不會出現變異,能保持嫁接上去的接穗優良性狀的穩定,加快繁殖速度,故 D 項正確。
故選:C
3.【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而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它們屬于輸導組織。
【解答】植物是通過導管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篩管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導管和篩管分別位于樹表層的木質部和韌皮部,沒有樹心的樹只是失去了髓和部分木質部,而剩余的木質部中的導管仍然可以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同時韌皮部中的篩管完好可以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所以沒有樹心的樹,仍然可以獲得養料,還能繼續活下去.但是一旦樹木沒有了樹皮(或韌皮部),也就割斷了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時間長了樹木的根系無法獲取營養而死亡,進而樹木會也就死亡.所以又有“樹怕傷皮,不怕空心”的說法.因此,朽爛掉的“樹心”主要是古樹的部分木質部.
故選:D
4.【答案】D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樹木年輪是在樹木莖干的韌皮部里的一圈形成層。在一年中,形成層細胞分裂活動的快慢是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動的。春天和夏天,氣候最適宜樹木生長,形成層的細胞就非常活躍,分裂很快,生長迅速,形成的木質部細胞大、壁薄、纖維少、輸送水分的導管多。到了秋天,形成層細胞的活動逐漸減弱,于是形成的木質部細胞就狹窄、壁厚、纖維較多、導管較少。春夏質地疏松,顏色較淡;秋季質地緊密,顏色較深。不同季節的深淺結合起來成一圓環,這就是樹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輪。年輪圖案同氣溫、氣壓、降水量有一定的關系。
【解答】A.根據樹木年輪的數目,可以推知它的年齡, A 正確;
B.年輪的寬窄則與相應生長年份的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不旱年份樹木生長緩慢,年輪就窄;在濕潤年份年輪就寬, B 正確;
C.一般來說,樹木背陰的一面(北面)容易長出青苔,而樹木的年輪在南面會更疏散一些,不如北側的年輪來得致密,所以從植物的年輪我們可以辨別南北方向, C 正確;
D.年輪的形成與形成層的活動狀況有關, D 錯誤。
故選:D
5.【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
【解答】竹子屬于草本植物,沒有像木本植物一樣發達的形成層,不能每年產生新的木質部細胞和韌皮部細胞,所以"筍有多大,竹有多粗"。
故選 B 。
6.【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是根尖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中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區及其上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區的根毛.
【解答】在軸向上,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兩株長勢相同的同種幼苗,上圖減掉根尖,下圖不作任何處理,分別放入等量等濃度的土壤浸出液中,經過一段時間,上圖幼苗萎蔫,下圖幼苗生長良好,說明該實驗是為了研究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很尖。
故選: C .
7.【答案】B
【知識點】顯微鏡的使用;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根尖的結構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每種結構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經分析可知,圖中④表示根冠細胞、③表示分生區細胞、②表示伸長區細胞、①表示成熟區細胞。
【解答】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內部某些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逐漸消失,這些細胞上下連接,中間失去橫壁,形成導管,導管具有運輸作用。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②伸長區,位于分生區稍后的部分。一般長約2~5毫米。是根部向前推進的主要區域,其外觀透明,潔白而光滑。生長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
③分生區,也叫生長點,是具有強烈分裂能力的、典型的頂端分生組織。個體小、排列緊密、細胞壁薄、細胞核較大、擁有密度大的細胞質(沒有液泡),外觀不透明。
④根冠,根尖最先端的帽狀結構,罩在分生區的外面,有保護根尖幼嫩的分生組織,使之免受土壤磨損的功能。所以根尖生長最快的區域的細胞和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依次是②伸長區和③分生區。
故選 B
8.【答案】C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莖是植物的主要支撐結構。莖的主要功能是使植物能夠保持直立,承受重力和外部環境的壓力。莖的形態和結構因植物的種類而異,有的莖呈直立狀,有的莖呈匍匐狀,有的莖呈攀援狀。莖的形態和結構適應了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的生長需求。
【解答】A 、篩管是將葉片進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運輸給(除葉以外)其他器官的運輸管道,篩管位于韌皮部。當對樹皮進行環剝后篩管被割斷,環剝處以上部位產生的有機物不能被運輸到環剝處以下,所以 B 果實得不到供其成長的有機物,因而不能繼續長大,故 A 項敘述正確。
B、果實 A 位于1處以上,存在許多能夠制造有機物的葉片,篩管保持良好,不會影響 A 果實的繼續成長,故 B 項敘述正確。
C、篩管中的有機物是自上而下運輸的,環剝樹皮后,有機物會堆積在環剝處上部(1處),細胞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分裂而形成瘤狀物,故 C 項敘述錯誤。
D、導管是運輸水分和石機物的運輸通道,導管位于木質部中,不會受到環剝的影響,因而枝條上部的葉片不會萎蔫,故 D 項敘述正確。
故選:C
9.【答案】B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 植物的組織主要有保護組織、薄壁組織、輸導組織、分生組織、機械組織等,它們各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解答】 A.保護組織一般由植物根、莖、葉表面的表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內部柔嫩部分的功能,故A不符合題意;
B.輸導組織有運輸物質的作用,植物體內的導管能運送水和無機鹽,篩管能運送有機物,即傳感器可監測的植物組織是輸導組織,故B符合題意;
C.分生組織具有很強的分裂能力,不斷分裂產生新細胞形成其它組織,故C不符合題意;
D.薄壁組織有制造和儲存營養的功能,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0.【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污染與保護
【解析】【分析】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為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兩大類。無機污染物主要包括酸、堿、重金屬,鹽類、放射性元素銫、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有機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農藥、酚類、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滌劑、3, 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廄肥帶來的有害微生物等。當土壤中含有害物質過多,超過土壤的自凈能力,就會引起土壤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微生物活動受到抑制,有害物質或其分解產物在土壤中逐漸積累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通過“土壤→水→人體” 間接被人體吸收,達到危害人體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解答】A.化學肥料和農藥不合理施用,其殘留物不僅污染土壤,也會污染水體,A錯誤。
B.未經處理的植物的枯枝敗葉在土壤中經發酵會形成農家肥料,不會污染土壤,B正確。
C.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污染了水體,經滲透或澆灌會污染土壤,C錯誤。
D.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含有有害的病菌,接觸土壤會使土壤受到污染,D錯誤。
故答案為:B
11.【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有機物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焦味和質量減小的現象。
【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就可以推斷出土壤中含有機物,故D正確,而A、B、C錯誤。
故選D。
12.【答案】C
【知識點】地形變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形地貌會隨著地殼運動發生改變。
【解答】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
13.【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類土壤是適于大部分植物生長的土壤。這種土壤固體部分(礦物質顆粒和有機質)占土壤總體積的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水和空氣各占25%,這樣的土壤既通氣、透水,又保水、保肥,能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氣和有機質。
【解答】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圓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占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結合模型可知B符合要求。
故選B。
14.【答案】D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1、土壤中的養分含量直接影響所生長的植物。土壤與植物根部交換養分和水。土壤越健康,作物生長就越好。2、地球生物多樣性的四分之一存在于土壤之中。它幫助物種生存并適應自然界的變化。3、土壤是潔凈水供應的關鍵。森林不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確保下游用戶獲得優質的飲用水。
【解答】A、組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氣體、液體三種形式,A不符合題意;
B、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稻草還田的有機物必須經細菌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B不符合題意;
C、土壤中腐殖質越少,土壤肥力越高,C不符合題意;
D、土壤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水分、空氣和無機鹽,因此土壤的性狀直接影響著植物的生長,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5.【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由經線和緯線相互交織所構成的網絡叫做經緯網,利用經緯網可以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個地點的位置。
【解答】在經緯網上,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讀圖分析可知,A的經緯度是南緯70°,西經30°。
故答案為:A。
16.【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繪有等高線和等深線的地圖上,按照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著上深淺不同的褐色、黃色、綠色、藍色等顏色,以鮮明的表示地面和海底起伏的形態,這種地圖叫分層設色地形圖.本題主要考查分層設色地形圖的判讀.
【解答】解: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綠色表示平原,藍色表示海洋,黃色表示高原,褐色表示高山.故選項C符合題意.
故選:C.
17.【答案】A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解答】 讀圖可知,④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③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故選項A符合題意.
【分析】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重合的部位是陡崖.
18.【答案】C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組成部分: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 如圖所示為給樹木打針輸液(水和無機鹽)的情形。則針頭應插入到 木質部,因為木質部中有導管,負責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故答案為:C
19.【答案】B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解答】A選項如果修建大壩,甲村有可能被淹沒;B選項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區,種植果樹比種植水稻合適;C選項從圖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莊都沿河流分布;③④兩條輸水線路中③線處地勢逐漸降低,可以自流輸水,因此③線路更合理。
故選B
【分析】本題考查了等高線地形圖的閱讀,綜合性較強。
20.【答案】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比例尺就是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一般地說,地圖的比例尺越大,范圍越小,表示的內容就越詳細。反之,則相反。
【解答】解:甲圖位于20°W兩側,跨東西半球;甲圖跨經緯度位置大于乙圖,即甲圖的實際面積較乙圖大,故比例尺較乙圖小;甲圖跨經緯度位置大于乙圖,甲圖的實際范圍較乙圖大;甲圖中的實際距離大,而兩圖的等高線分布一致,即高差一致,故甲圖的坡度較小,故C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C。
21.【答案】(1)根毛
(2)氣孔
(3)篩管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葉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A是根冠,就有保護作用;B是分生區,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C是伸長區,細胞伸長的作用,D是根毛區,是吸收無機鹽和水分的主要場所;②是氣孔,是二氧化碳,氧氣和水蒸氣三種氣體進出的門戶;有機物的運輸是靠篩管,運輸的方向是由上往下;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靠導管,運輸方向是自下往上;
【解答】(1) 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D]根毛區。
(2) ②是氣孔,它是氣體進出的門戶。
(3)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物可通過葉莖、根的篩管往下輸送。
故答案為:(1)根毛(2)氣孔(3)篩管
22.【答案】(1)子房
(2)形成層
(3)短柄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花的結構;植物的無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果實是由雌蕊中的子房發育而來的,嫁接過程中必須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相結合,其性狀與接穗的性狀相同。
【解答】(1)果實是由子房發育而來的。
(2)嫁接的關鍵是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相結合。
(3)嫁接中新植株的性狀與接穗的性狀相同,保持接穗的原有性狀。
故答案為:(1) 子房 ;(2) 形成層 ;(3) 短柄
23.【答案】礦物質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松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
【解答】巖石碎屑、粉末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
24.【答案】(1)B
(2)DB;CB的等高線明顯比DB更加密集,即CB處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較緩
【知識點】地形的類型;地形圖
【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
【解答】(1)由地形圖可知,B處海拔明顯高于A處;
(2)由圖可知,CB的等高線明顯比DB更加密集,即CB處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較緩;
25.【答案】(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2)紫云英分解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3)植樹造林、退耕還林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1)疏松的土壤能使植物的根呼吸空氣中的氧氣,促進植物生長。
(2)紫云英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降低土壤中有害有毒物質的活性。
(3)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解答】(1)由于植物生長過程中需要土壤保持充足的空氣,因此“鋤禾”不只是能除草,還能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
(2)紫云英能為土壤提供豐富的養分。紫云英能固定空氣中的氮,莖葉在土壤中腐解后能大量地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氮、磷、鉀、鈣、鎂和各種微量元素。
(3)退耕還林就是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法。
故答案為:(1)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氣性(2)紫云英分解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3)植樹造林、退耕還林
26.【答案】(1)強
(2)砂土類
【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土壤根據礦物質顆粒、空氣、水和有機質等的組成比例不同,可以分為砂土類、黏土類、壤土類三種土壤類型。
【解答】(1)從池塘底部清理出的淤泥,黏粒含量多,保水性好。
(2)含有較多的砂粒的土壤,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排水透氣性能好。
故答案為:(1)強(2)砂土類
27.【答案】(1)A;B
(2)甲
(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只要寫出 “沿線切下”,即給分)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1)測量等操作過程中應盡量減小誤差。
(2)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線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緩。
【解答】(1)A、相鄰等高線之間的距離是相同的,所以每塊橡皮高度要相同,A符合題意;
B、記號筆水平放置畫出的線才在同一平面上,B符合題意;
C、等高線是水平面上的閉合曲線,不能畫出螺旋式上升的線,C不符合題意。
(2)甲地的等高線比乙地的等高線密集,因此從甲地登山的路會比較陡峭。
(3)為了把等高線繪在白紙上,接下來的操作是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
故答案為:(1)A B(2)甲(3)用小刀沿“線”水平切下“山體”,放在白紙上依次沿“山體”邊緣描線。(只要寫出 “沿線切下”,即給分)
28.【答案】(1)亞歐
(2)沉積巖
(3)東南
(4)C
【知識點】地形圖
【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位于兩個山頂之間的低地部分是鞍部;等高線重合部位是陡崖;等高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是山谷;等高線向數值小的方向凸出是山脊;等高線數值內大外小的是山頂;等高線數值內小外大的是盆地。等高線越稠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解答】(1)珠穆朗瑪峰所在的青藏高原,從板塊構造理論的角度解釋是印度洋板塊俯沖向亞歐板塊所形成的。
(2)在過去對珠穆朗瑪峰地區科考的過程中,中國科學家多次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度上發現海生爬行動物的化石,證明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早在1.6億年前還是一片大洋。化石所在的巖石種類屬于沉積巖。
(3)從一號營地到峰頂的登山路線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出,是山脊部位,所以登山路線大體沿山脊方向前進。
(4)讀圖可知,ab都是山頂部位,b的海拔高度大于,而且a、b之間有一明顯相對低洼地帶,所以沿圖中a-b方向繪制的地形剖面圖是C圖。
29.【答案】(1)無機鹽或營養物質
(2)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用不同種類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知識點】控制變量法;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1)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所以土壤除了固定以外還能為植物提供營養。
(2)根據圖像進行分析,使用蟻巢土的一組植物生長的更快,說明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生長。
(3)實驗只使用了大豆幼苗做實驗,只能說明蟻巢土有利于大豆幼苗的生長,不能說明對所有植物的生長都有促進作用,所以應選擇其他種類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
【解答】(1)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無機鹽等營養物質。
(2)由圖像可知,使用蟻巢土的植物生長更快,故可得: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
(3)實驗只采用了一種植物為實驗對象,具有偶然性,應換用不同種類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得出具有普遍性的結論。
30.【答案】根;有機物;小于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葉的形態結構;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
【解析】【分析】(1)植物吸水的器官是根,吸水的部位是根毛區。
(2)葉片的葉肉細胞中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3)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高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失水;當周圍水溶液的濃度低于細胞液的濃度時,細胞就會吸水,所以施肥時濃度不能過大。
(2)根尖的結構從下到上依次有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
【解答】(1)根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所以楊梅在結果期間植株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
(2)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小蘭摘楊梅時,發現樹頂的楊梅比樹冠下方的楊梅更甜,是因為樹頂的葉片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光合作用強,制造更多有機物(淀粉)。
(3)當周圍土壤溶液的濃度高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時,根毛細胞就會失水。所以當楊梅根的周圍施了過多的肥料后,葉片出現了萎燕現象,這是因為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造成細胞失水。
31.【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水和無機鹽的面積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1)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植物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如含氮、磷、鉀等的無機鹽。土壤浸出液中含有豐富的無機鹽,能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而蒸餾水中基本不含無機鹽。植物缺乏無機鹽會生長不良。
(2)根尖的結構和功能:根尖從頂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細胞停止伸長,并且開始分化,表皮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
(3)成熟區的功能:成熟區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接觸的面積,提高了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效率。
(4)圖中①成熟區、②伸長區、③分生區、④根冠。
【解答】(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1)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必須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甲與乙以無機鹽為變量形成對照實驗,目的是探究無機鹽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實驗結果是甲試管里的幼苗生長健壯,葉色濃綠;乙試管里的幼苗矮小瘦弱,葉色發黃。因此說明甲試管中盛得的是土壤浸出液。
(2)由題圖可知,①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32.【答案】(1)乙
(2)木質部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細胞,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
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篩管可以將葉片制造的有機物從上往下的運輸到根等器官。
【解答】(1)導管和篩管是高等植物的運輸通道。篩管:篩管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有機物質,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組成篩管的細胞壁較薄,含有原生質體,細胞核消失,是活細胞。上、下細胞間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具有篩孔的細胞壁稱為篩板,篩管細胞的原生質通過篩孔相連,成為有機物運輸的通道,乙圖為篩管。
(2)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起支持作用,因此“掛吊瓶”補充水和無機鹽,以提高成活率,吊瓶的針頭應插到莖的木質部中。
33.【答案】(1)吸水;A
(2)小于
(3)大于;小于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失水;植物的根有兩個作用:第一,固定作用;第二,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是指從根的最先端到著生根毛這一段幼嫩部分。長約4-6mm,是根中生命活動最活躍的部分。不論主根、側根或不定根都具有根尖。根的伸長、對水分和養料的吸收、成熟組織的分化以及對重力與光線的反應都發生于這一區域。由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組成。
【解答】(1)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植物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反之,植物細胞失水;所以實驗一段時間后,甲燒杯中的蘿卜細胞處于吸水狀態,就如圖A中的細胞。
(2)乙燒杯中的蘿卜經過一段時間后軟縮。這是由于蘿卜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小于燒杯中溶液的濃度,使細胞不斷失水的緣故。
(3) 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結論是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吸水;植物根毛的細胞液濃度小于土壤溶液濃度,則根毛失水。
故答案為:(1)吸水;A(2)小于(3)大于;小于
34.【答案】(1)B
(2)自上而下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1)A是樹皮,包含了運輸有機物的韌皮部;B是木質部,負責從下而上運輸水分和無機鹽;C是髓,儲存營養物質,所以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B
(2) 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
故答案為:(1)B(2) 自上而下
35.【答案】(1)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D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表皮:細胞排列緊密,細胞間隙比較小,起支持作用。韌皮部:在莖的橫切面上呈環狀排列,其中含有韌皮纖維和疏導有機物的篩管。形成層:呈環狀排列,細胞扁平,能不斷進行細胞分裂,產生子細胞。子細胞能吸收營養物質,從而不斷長大,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加粗。水稻、小麥、竹類等植物沒有形成層,因此,它們的莖不能加粗生長。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髓:細胞壁比較薄,常有貯藏營養物質的功能。
【解答】(1) 在Y處將葉柄橫切,觀察到橫切面上有許多的紅點,這些紅點出現的部位就是導管所在的位置,說明導管的作用是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 在甲,乙兩個大小相同的燒杯中各加入等量的藍墨水和紅墨水,藍墨水和紅墨水在植物的木質部中自下而上的向上運輸了,所以若在X處將葉柄橫切,橫切面上看到的現象是左邊是藍點,右邊是紅點 ;
故答案為:(1) 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2)D
36.【答案】(1)導管
(2)A
(3)A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莖的運輸作用;有關化學式的計算和推斷
【解析】【分析】(1)根據植物中運輸水分和無機鹽的導管位于木質部分析;
(2)根據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在根尖的成熟區分析;
(3)根據圖示再計算KNO3中各元素質量比或質量分數即可明確答案。
【解答】(1)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給大樹“掛吊瓶”輸營養液,補充的是水和無機鹽,因此,針頭應插到莖的導管。
(2)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根尖的根毛區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剛移栽的大樹,植物的根損傷嚴重,特別是幼根和根毛損傷更嚴重,影響了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樹葉少蒸騰作用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土壤中水分和無機鹽太少與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較弱沒有關系。
故A符合題意,B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KNO3的相對分子量=39+14+16×3=101。
鉀元素的質量分數=×100%=38.6%。
氮元素的質量分數=×100%=13.86%。
氧元素的質量分數=×100%=47.5%。
對比圖乙可知,表示鉀元素K的是A。
(1)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篩管是植物體中由上而下輸導有機物的管道。給大樹“掛吊瓶”輸營養液,補充的是水和無機鹽,因此,針頭應插到莖的導管。
(2)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根尖的根毛區是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剛移栽的大樹,植物的根損傷嚴重,特別是幼根和根毛損傷更嚴重,影響了植物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
樹葉少蒸騰作用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土壤中水分和無機鹽太少與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能力較弱沒有關系。
故A符合題意,BC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KNO3的相對分子量=39+14+16×3=101。
鉀元素的質量分數=×100%=38.6%。
氮元素的質量分數=×100%=13.86%。
氧元素的質量分數=×100%=47.5%。
對比圖乙可知,表示鉀元素K的是A。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华亭县| 历史| 栾城县| 温泉县| 安阳县| 临猗县| 水富县| 鄯善县| 南阳市| 苍梧县| 随州市| 彰化市| 山西省| 宝山区| 特克斯县| 屏东市| 新建县| 峨山| 利津县| 广南县| 偏关县| 包头市| 常山县| 齐河县| 荆州市| 儋州市| 岑巩县| 宜川县| 图片| 五原县| 和静县| 牙克石市| 江城| 兴山县| 焉耆| 临西县| 孙吴县| 九龙城区| 保康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