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單元提高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單元提高卷

資源簡介

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單元提高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
1.如圖所示,在樹木養育或古樹保護中,常常會看到園藝師給樹木“掛吊瓶”。當吊瓶中的各種物質隨水進入莖內后,將其中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各個部位的結構是(  )
A.髓 B.皮層 C.篩管 D.導管
【答案】D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樹皮有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再往里是形成層,形成層細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使莖不斷的加粗;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儲存營養物質。
【解答】 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 。
故答案為:D。
2.綠色植物在光照下能進行的生命活動是(  )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騰作用④吸收水和無機鹽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知識點】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可見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呼吸作用是指在線粒體里把有機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見只要是活細胞就要進行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是指綠色植物把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植物主要是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由上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的影響,因此綠色植物在光下能進行的生命活動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和吸收水和無機鹽.
【解答】①項,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綠色植物在光下能進行光合作用,故①符合題意。
②項,呼吸作用是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并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過程。任何活細胞都需要進行呼吸作用,為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故②符合題意。
③項,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在體內的運輸,并能降低植物體的溫度。所以植物在光下可以進行蒸騰作用,故③符合題意。
④項,吸收水和無機鹽主要由根部完成,是一個一直進行著的活動,除非植物死亡,故④符合題意。
綜上所述,因為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 C .
故選:C
3.如圖所示為葉的結構示意圖。下列關于葉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葉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有利于光透過
B.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C.下表皮分布較多的氣孔,是植物獲取水分的主要結構
D.葉脈中有輸導組織,可以運輸多種物質
【答案】C
【知識點】葉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器官.由莖尖的頂端分生組織周緣區發生的業原基進一步生長和分化而形成.一般由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組成,
【解答】A、葉的表皮細胞是無色透明的,利于光線的透入,A正確;
B、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B正確;
C、下表皮分布較多的氣孔,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植物獲取水的主要結構根尖,C錯誤;
D、葉脈中有輸導組織,可以運輸多種物質,D正確。
故選:C。
4.如圖所示,將絲瓜莖靠近基部處切斷,可發現“水”會從切面處不斷地緩緩向外冒,并可持續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  )
A.根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B.“水”主要從切面的篩管處冒出
C.植物的根細胞已經喪失呼吸作用
D.根系吸水對植物體內水往高處流動沒有影響
【答案】A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主要依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供給植物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理活動和蒸騰作用.影響根系吸水的內部因素主要是根木質部溶液的滲透勢、根系生長長度及其分布、根系對水分的透性或阻力,以及根系呼吸速率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包括土壤中可被植物根系利用的水分、土壤通氣狀況、土壤阻力、土壤溫度、土壤溶液濃度、大氣狀況等。
【解答】 A .根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濃度形成滲透壓,因為水從低濃度溶液流向高濃度溶液,所以有利于植物吸水, A 正確;
B .水主要從導管中冒出,導管主要是從土壤中向上運輸水和石機鹽的,而篩管主要是從上端向下端運輸有機物的, B 錯誤;
C .植物細胞還能存活很長時間,植物的根細胞還具有呼吸作用, C 錯誤;
D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動使液流從根部上升的壓力,稱為根壓。根壓把根部的水分壓到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便不斷補充到根部,這就形成根系吸水過程,這是由根部形成力量引起的主動吸水。所以有影響, D 錯誤。
故選 A 。
5.移栽幼苗時,一般要帶土移栽,這是為了(  )
A.防止營養流失 B.減少水分散失
C.減少幼根和根毛折斷 D.防止植物不適應環境
【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在移栽時帶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根系不受損傷,幫助植物適應新環境,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解答】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是根尖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中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區及其上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區的根毛.移栽植物應盡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較小,有利于帶土移栽,這是為了保護幼根和根毛,減少根和根毛折斷.提高根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根的成活率.
故選: C
6.關于葉片的結構與功能,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①表皮細胞無色透明
②氣孔與光合作用無關
③保衛細胞形狀大小固定不變
④葉脈中有導管
⑤葉肉含有大量葉綠體
⑥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答案】D
【知識點】葉的形態結構;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葉,是維管植物營養器官之一。其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有蒸騰作用,提供根系從外界吸收水和礦質營養的動力。有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的稱“完全葉”,如缺葉柄或托葉的稱“不完全葉”;又分單葉和復葉。 葉的結構分為表皮,葉脈,葉肉三部分,表皮是透明的,具有保護作用;葉脈中有導管和篩管,具有運輸作用;
【解答】 ①表皮細胞無色透明,①正確;
② 氣孔與光合作用有關,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從氣孔進入,產生的氧氣從氣孔排出,②錯誤;
③ 保衛細胞形狀大小不固定,可以通過吸水和失水調節,③錯誤;
④葉脈中有導管 ,可以幫助運輸水和無機鹽。④正確;
⑤葉肉含有大量葉綠體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⑤正確;
⑥ 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是正確的,⑥正確;
故答案為:D
7.(2020八下·長興期中)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海邊灘涂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里)。大多數植物都不能在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生長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邊灘涂水量過高 B.海邊沙土中溶液濃度過高
C.植物獲得光照強度不足 D.海邊灘涂無機鹽含量較低
【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吸水。吸水還是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與周圍環境溶液的濃度大小。
【解答】 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環境中土壤溶液的濃度要大于大多數植物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濃度,從而會失水,無法正常的生長,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8.(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夠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實驗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根據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分析。
【解答】A、 土壤中倒入水會產生氣泡,可證明含有空氣,不符合題意;
B、加熱土壤試管壁有水,證明含有水分,不符合題意;
C、 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網上燃燒,如果數量減少、有焦味 ,可證明含有有機物,符合題意;
D、蒸發土壤浸入液得到固體,只能證明含有固體成分,不符合題意;
故選C。
9.(2024八下·蒼南期末)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總是相適應的,下表中表述錯誤的是(  )
選項 結構 功能
A 肺泡外布滿毛細血管 有利氣體交換
B 鼻腔能分泌粘液 凈化吸入的空氣
C 葉表皮細胞透明 有利于光線透過
D 植物的莖里有導管 用來輸送有機物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解題的關鍵是知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解答】A. 肺泡外布滿毛細血管 ,有利于血液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即有利氣體交換,A正確;
B. 鼻腔能分泌粘液 , 以濕潤吸入的干燥的空氣。 空氣通過鼻腔時呼進的氣體帶有埃塵、顆粒物、病菌等,它們絕大部分被黏液吸附住,形成鼻涕, 所以粘液可以凈化吸入的空氣 ,B正確;
C. 葉表皮細胞透明,有利于光線透過進入葉肉細胞進行光合作用,C正確;
D. 植物的莖里有導管, 用來輸送水和無機鹽,D錯誤;
故答案為:D。
10.(2024八下·余杭期末)2024年3月12日是我國46個植樹節,在全國各地,人們植綠護綠,共繪錦繡河山。植樹活動中,下列做法與生物學原理相符的是( ?。?br/>A.為植物施肥——補充有機物
B.減掉部分葉片——減弱蒸騰作用
C.根部帶土移植——保護根冠
D.為植物松土——促進根的光合作用
【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并通過根、莖、葉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 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解答】A.要使植物生長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肥,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的含量,因此,給植物施肥是為其生長提供無機鹽,A錯誤。
B.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剛剛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葉,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確。
C.移栽植物時,總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為保護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錯誤。
D.給植物松土,提高了根部的氧氣含量,促進根部細胞的呼吸作用,促進根的生長,D錯誤。
故答案為:B。
11.如圖所示為向日葵在24 h內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的變化,據圖可以推斷(  )
A.在光下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B.一天中植物體內水分最少的是b點
C.在光下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D.無機鹽向上運輸的速率在b點時較快
【答案】D
【知識點】蒸騰作用;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解析】【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可見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呼吸作用是指在線粒體里把有機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見只要是活細胞就要進行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是指綠色植物把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植物主要是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
【解答】AC.由圖可知,光照下蒸騰作用先是大于水分的吸收速率,后又小于水分的吸收速率,故 A 、 C 錯誤;
B.在 ac 之間,蒸騰速率始終大于吸水速率,說明植
物在失水,所以一天中植物體內水分最少的是 c 點,故 B 錯誤;
D.無機鹽是隨著水分向上運輸的,蒸騰作用能促進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所以無機鹽向上運輸的速率在 b 點時較快,故 D 正確。
故選:D
12.1500年前,賈思勰任高陽郡太守時曾因棗樹數年不結果而“打”棗樹,他用斧背狠敲棗樹樹干,樹皮被打得傷痕累累,到了秋天樹上掛滿了棗子。這樣做法的道理是(  )。
A.可以加速水分的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B.有利于有機物的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C.減少了有機物的向下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D.增加了無機鹽的向上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答案】C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根據篩管的位置和對有機物的運輸方面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用斧背狠敲棗樹樹干,樹皮被打得傷痕累累,有機物向下的運輸通道篩管一部分被割斷,減少了有機物向根部的運輸,能使有機物集中運輸到果實,增加坐果量,提高產量,故ABD錯誤,C正確。
故答案為:C。
13.將帶葉枝條進行如圖處理,過一段時間,把枝條取出橫切和縱切,觀察到的現象是(  )
A.樹皮被染紅 B.枝條的所有部位都被染紅
C.枝條的最中心被染紅 D.木質部被染紅
【答案】D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案中有韌皮部和木質部。靠近外側的是韌皮部,里面有篩管,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
【解答】靠近中心位置的是木質部,里面含有導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圖中紅墨水會沿著植物木質部的導管向上運輸。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4.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的處理情況如下表,與此有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別 1 2 3 4
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
土壤濕度 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
A.該實驗能探究的問題是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B.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經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和3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
D.預期結果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由題意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濕潤條件和是否滅菌,4個實驗組相互對照;落葉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應該進行滅菌處理;因為1、3組土壤滅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殺滅,無法所以分解落葉,2、4組沒有滅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濕潤條件不同,分解的落葉量也不相同.
【解答】A.實驗組2組和4組可以形成對照,變量是土壤的濕潤程度,研究的是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A 正確;
B.該實驗有2個變量,分別是土壤是否經過滅菌處理,是否濕潤,如果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經滅菌處理,那么實驗中的對照組是2和4,1和3是實驗組, B 錯誤;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消除微生物的影響, C 正確;
D.1組和3組由于沒有微生物,落葉不被分解,2組和4組由于有微生物,但濕潤程度不同,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D 正確。
故選:B
15.為探究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組實驗。其中最科學的一組對照實驗裝置是(  )
A.a和e B.b和f C.c和d D.a和f
【答案】B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除了作為自變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無關變量)都保持一致,并將結果進行比較的實驗叫作對照實驗,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這是教材對它的定義。也就是說,對照實驗有且只有一個變量,一般設置兩組實驗,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為實驗組。一般來說,未經實驗因素處理的一組作為對照組,經實驗因素處理的人為改變條件的一組作為實驗組;或者說,實驗結果已知的一組作為對照組,實驗結果未知的一組作為實驗組。
【解答】 為探究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組實驗。其中最科學的一組對照實驗裝置是b和f ;只把植物的葉包裹在里面,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對本實驗的干擾;
故答案為:B
16.(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4章植物與土壤單元檢測卷)下列有關木本植物莖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樹皮、木質部、形成層和髓
B.木本植物莖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形成層細胞不斷分裂形成木質部和韌皮部
C.年輪是形成層細胞的分裂活動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而形成的
D.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莖中木質部的導管運輸到葉
【答案】A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莖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對于本知識多結合莖的結構圖與生活實例進行記憶,分清木質莖中各部分的部分的名稱及功能。
【解答】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單子葉植物莖不能逐年加粗,是因為沒有形成層。
故選A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
17.下表是對長期使用兩種肥料的農田中4類土壤動物的物種數量的調查數據。
樣地 跳蟲類(種/m2) 蜱螨類(種/m2) 線蚓類(種/m2) 線蟲類(種/m2)
有機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與有機肥田相比較,土壤動物物種的   減少,但施加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會對土壤造成   污染。
【答案】數量;生物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從表中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有機肥田中的土壤動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其物種數遠遠大于化肥田。長期使用化肥,可導致土壤板結,使土壤有機物分解能力弱,導致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樣性降低。人糞便中,含很多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鹽。除此之外,人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蟲卵和其他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 會對土壤造成 生物 污染。
故答案為: 數量 ; 生物
【解答】有機肥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養分,對植物的養分供應相對溫和有很長的后效。由于有機肥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有機肥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為生產高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提供了條件。有機肥增加了土壤中各種糖類含量有了糖類,有了有機物在降解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都有能量。有機肥田從物種數上來看,跳蟲類、蜱螨類、線蚓類、線蟲類都比化肥田高,所以化肥田土壤動物的物種多樣性減少,營養結構簡單,從數量(即從密度上)上看,有機肥田比化肥田也大大增加,有機質應該增加。
18.(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 一般植株的根尖從根頂端向后依次可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四個部分。
【解答】(1) 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的植物長得越來越好,說明盛的是土壤浸出液,因為土壤浸出液中有無機鹽,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
(2) 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根毛區(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吸收面積;
故答案為:(1) 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
19.(2024八下·長興期末) 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二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三是氣孔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示意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填“甲”或“乙”)細胞結構相似;
(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    (填“丙”或“丁”)
【答案】(1)根毛區
(2)甲
(3)丙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動植物細胞都有的細胞結構是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結構是: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細胞膜起著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細胞質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場所;液泡內含細胞液,是營養物質儲存的地方;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壁對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
(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甲細胞結構相似,屬于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
(3) 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丙,氣孔關閉狀態,防止植物失水過多;
故答案為:(1)根毛區(2)甲(3)丙
20.(2024八下·杭州月考)溫州許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鐵而呈紅色,俗稱“紅土”。小明用兩種方法對紅土的性狀進行研究。
(1)方法一:取一定量紅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   (選填“A”或“B”)。
(2)方法二:如圖乙,取邊長均為a的立方體鐵塊和紅土塊,分別放入相同的燒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沒鐵塊和紅土塊,若C燒杯用水體積為V1,D燒杯用水體積為V2,則紅土中空氣體積分數可表示為   (用相關字母表示)
【答案】(1)A
(2)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
【解答】(1)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說明土壤顆粒較細,大多數是黏粒,土壤的黏性強,加水后能搓成條,A符合題意。
(2)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土壤的體積×100%,注入紅土塊中水的體積與注入鐵塊中水的體積之差就是紅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即V2-V1,而紅土塊的體積為a3 ,所以紅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V2-V1/a3×100%。
21.圖甲是研究植物蒸騰作用實驗的示意圖。
(1)該實驗的關鍵在于保證裝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與U形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實驗中,判斷此裝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據是   。
(2)人們大多選用闊葉的法國梧桐的枝葉而不是松樹的枝葉進行實驗,其原因是   。
(3)實驗結束后,在此莖的基部上方橫切,觀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紅色,如圖乙。那么圖中的A是植物莖中哪一部分結構?
(4)隨著蒸騰作用的進行,植物體內的水不斷發生   (填寫物態變化名稱),會吸收周圍大氣的熱量。
【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
(2)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3)髓
(4)汽化(或蒸發)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對植物體自身的意義: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以及對水分、無機鹽的運輸;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防止葉片被太陽灼傷。對自然界的意義:提高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增加降水量。
【解答】(1)檢查裝置氣密性良好的依據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
(2)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實驗時候人們大多選用闊葉的法國梧桐的枝葉而不是松樹的枝葉進行實驗,原因是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3)圖乙中 C 是樹皮, B 是木質部, C 是髓。
(4)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蒸發到大氣中,能有效的散熱降溫。
故答案為: (1) 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 ; (2) 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 (3) 髓 ; (4) 汽化(或蒸發) 。
22.(2024·浙江期末)一位農民種植的某塊農田小麥產量總是比鄰近地塊的低。觀察比較后,他發現此農田的小麥長得矮小,容易倒伏,葉片上有斑點。他將該塊肥力均勻的農田分成面積相等的5小塊,進行田間實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實驗結果如下表:
地塊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況(等質量) 尿素
磷酸二氫鉀
磷酸二氫銨
硫酸鋅
不施肥
小麥收獲量 55.56 69.26 56.88 55.44 55.11
經過比較可以推知,該農田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該元素對農作物的作用是   。
【答案】K;使植物莖稈強壯 ,不易倒伏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長中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其中氮肥可以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增強植物光合作用,使莖葉生長迅速;磷肥可以促進發育,使果實和種子提前成熟;鉀肥使植物莖桿健壯,并且能促進淀粉的形成。
【解答】小麥收獲量最多的是乙,而乙中含有磷和鉀元素,而在丙中也含有磷元素,產量并不高,所以該農田缺少鉀肥;施用鉀肥能使植物莖桿強壯,增強農作物的抗倒伏能力。
23.(2024八下·新昌期末)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
(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ㄟx填圖中字母)。
(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
【答案】B;自上而下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圖中A是韌皮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沿著葉脈、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的;B是木質部,水分和無機鹽是沿著木質部的導管運輸自下而上的;C是髓,在最中央,儲存著營養。
【解答】(1)導管位于莖的木質部,作用是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因此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圖中B木質部。
(2)篩管位于莖的韌皮部,作用是向下運輸有機物。把生長健壯的一個枝條,剝去一圈樹皮,說明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所以環剝木本植物的樹皮,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節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由上向下運輸。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26分)
24.(2024八下·蒼南期末)小明同學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數時,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進行實驗.
方案一: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濾紙,哪一張先變色,哪一張的顏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一片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冷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方案三:取3株具有等量等大葉片的該植物嫩枝,按圖丙所示方法處理.
(1)方案一實驗中,濾紙貼上后經過一段時間,發現貼在葉片下表皮上的試紙先變色且顏色深一些.這種實驗現象說明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ㄟx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小明按方案二進行實驗,發現無論上表皮還是下表皮都沒有觀察到氣泡.根據學過的知識,你認為小明沒有觀察到氣泡可能的原因是  ?。?br/>(3)在方案三中,實驗開始時,先將各裝置的質量調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時測一次各裝置的質量,直至實驗結束得到如圖丁的實驗結果,請判斷實驗時間為12小時的時候,由下表皮蒸騰作用散失的水量為   克.
【答案】(1)多于
(2)自來水的溫度不夠高
(3)3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當氣孔張開時,葉片內的水分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氣,經氣孔擴散到外界空氣中去。因此,氣孔是植物體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受保衛細胞的控制,當保衛細胞吸足水分,氣孔打開。當保衛細胞失去水分,氣孔關閉。
【解答】(1)發現貼在葉片下表皮上的試紙先變色且顏色深一些,說明下表皮散失了更多水分,即 明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 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氣溫、光照和濕度。 溫度太低,無法正常進行蒸騰作用;
(3)由圖可得總散失水分質量為5g,上表皮散失水分2g, 故由下表皮蒸騰作用散失的水量為3g。
25.小葉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單位面積氣孔數目)時,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進行實驗。
方案一:用顯微鏡觀察同一張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裝片。
方案二:把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60℃左右的水中(如圖),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貼在葉片上、下表皮上的濾紙哪一張先變色,哪一張的顏色更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觀察到葉片的保衛細胞。
(2)方案二中觀察到   的現象,說明葉片下表皮氣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葉采用方案三進行實驗,貼上濾紙后經過較長時間,發現兩張藍色濾紙顏色變為一樣紅。小葉認為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同樣多,與方案二的實驗結論不一致。于是去問老師,老師詢問了小葉的實驗過程后,指出小葉用方案三所做實驗的結論不可靠。你認為老師如此判斷的理由是   。
【答案】(1)一
(2)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3)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只回答“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或“時間過長”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葉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解答】(1)方案一:用顯微鏡觀察同一張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裝片,所以采用方案一可以觀察到葉片的保衛細胞。
(2)方案二:把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60℃左右的熱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如果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說明葉片下表皮氣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方案三: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貼在葉片上、下表皮上的濾紙,小葉同學認為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同樣多,與方案二實驗結論不一樣。原因是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的水分。
故答案為: (1) 一 ; (2) 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 (3) 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 。
26.(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某科學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對課本“蒸騰作用”實驗進行了改進,并利用圖甲裝置對蒸騰作用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
(1)用兩個甲裝置組成如圖乙所示的對照裝置并在實驗組中輸液管內插入三種不同的植物,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能夠被置于底部培養皿中的干燥劑吸收,與對照組一起置于陽光下2~3h后,測量得到如下表所示數據。
組別 實驗組吸水量(mL) 實驗組干燥劑增重量(g) 對照組吸水量(mL) 對照組干燥劑增重量(g) 蒸騰比例
1 2.300 2.2 0 0.2 87%
2 3.775 3.5 0 0.3 85%
3 4.225 4.2 0 0.3 92%
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結論是   。
(2)選擇同一枝條上生長狀況相似的兩片葉片,一片葉正背面刷凡士林堵塞氣孔,另一片葉不做處理,置于烤燈下進行實驗,定時使用測溫槍測量其表面溫度。測得結果如下表。
無處理組葉面溫度(℃) 凡士林組葉面溫度(℃)
照射前 27.2 27.0
照射10min 38.2 41.7
照射20min 35.2 42.9
能得出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的證據是   。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他選取兩個相同的實驗裝置,兩支生長狀況相似、葉片面積相近的枝條,分別插入輸液管并用納米膠密封,再置于盒子內密封。一只開啟微型風扇,另一只不開啟,15min后觀察移液管中下降的刻度。請你幫該同學設計一張該實驗記錄表   。
【答案】(1)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去的
(2)刷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明顯高于無處理組葉面溫度
(3)
  變量控制 移液管液面刻度(mL)
對照組 無風扇  
實驗組 有風扇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增加空氣濕度,降雨量增多,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熱量,使氣溫降低,夏天也較涼爽,形成良性循環。蒸騰作用是根吸水的動力,促進了水和無機鹽的運輸,蒸騰作用還能降低溫度。
【解答】(1)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三組實驗中,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比例分別是87%、85%和92%,說明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
(2)蒸騰作用能夠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蒸騰失水的門戶是氣孔,凡士林能夠將氣孔堵住,涂凡士林后葉片將不能進行蒸騰作用。分析表格數據可知,無處理組葉面溫度是27.2℃、38.2℃、35.2℃,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是27.0℃、41.7℃、42.9℃;涂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明顯高于無處理組葉面溫度,說明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從實驗設置來看,是想利用移液管液面下降的刻度來反應蒸騰作用的強弱,據此設計實驗記錄表如下:
變量控制 移液管液面刻度(mL)
對照組 無風扇
實驗組 有風扇
(1)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三組實驗中,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比例分別是87%、85%和92%,說明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
(2)蒸騰作用能夠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蒸騰失水的門戶是氣孔,凡士林能夠將氣孔堵住,涂凡士林后葉片將不能進行蒸騰作用。分析表格數據可知,無處理組葉面溫度是27.2℃、38.2℃、35.2℃,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是27.0℃、41.7℃、42.9℃;涂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明顯高于無處理組葉面溫度,說明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從實驗設置來看,是想利用移液管液面下降的刻度來反應蒸騰作用的強弱,據此設計實驗記錄表如下:
變量控制 移液管液面刻度(mL)
對照組 無風扇
實驗組 有風扇
27.(2024八下·長興月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區以提質增效為出發點,因地制宜的引導農村發展設施農業,目前,我區許多貧困戶因大棚蔬菜種植已逐漸脫貧。請據圖回答:
(1)為了幫助大棚種植戶提高產量、某校科學興趣小組的同學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他們在春季的一個晴天,對大棚肉二氧化碳濃度進行一晝夜測定,并繪制如圖甲所示的曲線。在曲線AB 段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原因是此時植物主要進行   作用。
(2)為了探究植物的生理特點,他們設置了如圖乙、丙的實驗裝置,乙內裝有正在萌發的蠶豆種子(瓶中有適量的水),丙為一盆蠶豆苗(經過暗處理).將丙用無色透明玻璃箱密封好后與乙裝置進行連接(閥門處于關閉狀態),并將其放在陽光下。
①蠶豆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屬于   植物。
②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玻璃箱內壁上有水珠,主要是因為葉片進行   作用的結果。
③打開閥門后,乙裝置中的   氣體會進入丙裝置.
【答案】(1)呼吸
(2)被子;蒸騰作用;二氧化碳
【知識點】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 (1)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閉大棚內一晝夜CO2濃度的變化,當曲線上升時,說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者只進行呼吸作用;當曲線下降時,說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并且圖中B、D兩點為平衡點,即二氧化碳吸收等于釋放,表明此時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包括合理密植、間作套種、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等;
(3)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
【解答】 (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在曲線AB段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原因是此時植物主要進行呼吸作用;
(2)①蠶豆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屬于被子植物;
②植物的葉片能進行蒸騰作用,把體內的水分散發到空氣中,遇到玻璃箱內壁凝結成水珠,所以在實驗過程中,玻璃箱內壁有水珠,主要是因為葉片進行蒸騰作用的結果;
③乙內裝有正在萌發的蠶豆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釋二氧化碳,打開閥門,乙裝置內二氧化碳進入丙裝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蠶豆苗的光合作用增強。
四、綜合題(每空2分,共40分)
28.(2024八下·三門期末)請分析圖示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畫面1中根的表述說明它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完成該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神氣的葉表達了自己能為其他器官提供有機物,請寫出葉進行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3)莖“罷工”使葉干渴、萎蔫。正常狀態下,如果沒有葉的   提供動力,莖也難以完成輸導工作。
【答案】(1)成熟區
(2)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蒸騰作用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根尖的成熟區是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通過導管運輸到各個器官;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給根。 放出氧的過程. 光和葉綠體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其中光能供給能量,葉綠體提供光合作用的場所。
【解答】(1)根位于土壤中,能夠固定植物體,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的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其中成熟區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2)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氧氣和有機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內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是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
(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的一段,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四個部分;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此,完成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
(2)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氧氣和有機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內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是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
29.(2024八下·柯橋期末)某校八年級學生的勞動實踐課程內容為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上種植蔬菜。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同學們咨詢當地菜農,獲得了以下的經驗分享。
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沙子。
②將家禽、家畜的糞便及雜草等堆積一段時間“發酵”成肥料。(發酵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③搭配種植高矮不同的多品種蔬菜。
④合理灌溉。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能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的經驗作出合理解釋。
【答案】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沙子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能夠有利于蔬菜根的呼吸作用,提高蔬菜的產量。
②“發酵”能殺死其中的一些寄生蟲與有害小動物且滋養了大量的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其他小動物的尸體被分解者分解后,產生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各種無機鹽被根吸收,避免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蔬菜的品質。
③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分層現象進行套種,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進而來提高蔬菜產量。
4)夏天中午土壤溫度高,水分蒸發的快,此時澆水土壤溫度突然下降,會刺激到植株,容易導致花朵凋謝,葉子枯萎現象。冬季傍晚溫度較低,此時澆水很容易將植株凍傷,并且不利于植株的生長。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進行的部分必須有葉綠體的細胞,因為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基礎,形象地比喻為制造有機物的“機器”。呼吸作用所有的活細胞都要進行,細胞活著就要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而生命活動需要能量支持才能正常完成,而這個能量是由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得來的,沒有呼吸作用,細胞就不能正常生活,就會死亡。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主要功能為固持植物體,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礦物質,將水與礦物質輸導到莖,以及儲藏養分。
30.(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草莓容易種植,植株小巧,生長面積不大,非常適合小面積種植,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陽臺上自己種植草莓。
(1)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適合草莓生長土壤要求的是   。
A.B.C.D.
(2)某同學想要讓草莓植株生長更快,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答案】(1)A
(2)小于
【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1)根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氣性能一般。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吸水。
【解答】(1)已知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應為壤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圓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占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結合模型可知A項符合要求。
故選A。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因此,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1)已知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應為壤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圓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占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結合模型可知A項符合要求。
故選A。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因此,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31.(2024·浙江期末)將一株生長旺盛的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置于室外進行培養,用CO2濃度檢測儀測得一天中該玻璃罩內CO2濃度的變化情況,繪制成如圖甲所示的曲線。圖乙是葉片表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表皮由大量無色透明.的表皮細胞組成,有利于光的透過;表皮上的氣孔不僅僅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還是散發體內水分的“門戶”。
(1)根據圖甲分析,該綠色植物一天中有機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消耗量。
(2)圖甲中BC段與AB段相比,CO2濃度增加減慢,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熱夏天的中午,密閉容器中CO2濃度會出現圖甲中FG段所示的變化,生物學上稱之為植物的“午睡”現象,這是植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請你利用所學的知識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
【答案】(1)大于
(2)溫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弱
(3)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過葉片的氣孔進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強度過大,為了降低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的水分,葉片的氣孔關閉(或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氣孔關閉,使CO2的吸收且減小,從而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堿??;但總體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總量減小,只是減小幅度變小
【知識點】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根據圖甲分析,該綠色植物一天中有機物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因為裝置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了,說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
(2)圖甲中BC段與AB段相比,CO2濃度增加減慢,可能的原因是溫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弱;
(3) 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過葉片的氣孔進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強度過大,為了降低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的水分,葉片的氣孔關閉(或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氣孔關閉,使CO2的吸收且減小,從而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堿??;但總體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總量減小,只是減小幅度變小
故答案為:(1)大于(2) 溫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弱(3) 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過葉片的氣孔進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強度過大,為了降低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的水分,葉片的氣孔關閉(或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氣孔關閉,使CO2的吸收且減小,從而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堿小;但總體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總量減小,只是減小幅度變小
32.小科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剛開始時,裝置A和B之間唯一的區別是   。
(2)經過一段時間后,預計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答案】(1)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 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或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
(2)A瓶中無變化,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解答】(1)本實驗為一對照實驗,由圖中不難看出 A 瓶和 B 瓶之間唯一不同是 A 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 B 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
(2)由于 B 瓶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會進行呼吸作用而產生二氧化碳,使得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A 瓶的泥土經過強熱處理將微生物殺死,所以可以發現 A 瓶中無變化. A 中氧氣濃度高,燃著的木條燃燒更旺盛; B 中氧氣濃度低,燃著的木條熄滅了;
(3)該實驗的意圖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就可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為:(1) 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 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或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 ;(2) A 瓶中無變化,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3.某研究小組在溫度、風速等條件作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某些環境因素影響植物枝條失水的實驗,結果見下表:
環境條件 失水速度(克/時)
A. 光照、潮濕 14
B. 光照、干燥 32
C. 黑暗、干燥 8
(1)如果要研究濕度對枝條失水速度的影響,應該比較   兩組數據。
(2)分析表中   兩組數據,可知光照使枝條失水的速度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答案】(1)A、B
(2)B、C;增大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1) 如果要研究濕度對枝條失水速度的影響,應該比較AB兩組數據。
(2)光照是唯一的變量,其他的量都相同,分析表中BC兩組數據,可知光照使枝條失水的速增大;
故答案為:(1) A、B (2)B、C;增大
34.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
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同一種植物?目的是   。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   。
(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   。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1)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
(4)壤類土壤適合所選植物的生長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探究過程一般先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做出正確的假設。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
【解答】(1)選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其好處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應當是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壤土類土壤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所以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壤土類適合植物的生長。
1 / 1初中科學浙教版八年級下冊第4章 植物與土壤 單元提高卷
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
1.如圖所示,在樹木養育或古樹保護中,常常會看到園藝師給樹木“掛吊瓶”。當吊瓶中的各種物質隨水進入莖內后,將其中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各個部位的結構是(  )
A.髓 B.皮層 C.篩管 D.導管
2.綠色植物在光照下能進行的生命活動是(  )
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騰作用④吸收水和無機鹽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3.如圖所示為葉的結構示意圖。下列關于葉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葉表皮細胞無色透明,有利于光透過
B.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C.下表皮分布較多的氣孔,是植物獲取水分的主要結構
D.葉脈中有輸導組織,可以運輸多種物質
4.如圖所示,將絲瓜莖靠近基部處切斷,可發現“水”會從切面處不斷地緩緩向外冒,并可持續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  )
A.根細胞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B.“水”主要從切面的篩管處冒出
C.植物的根細胞已經喪失呼吸作用
D.根系吸水對植物體內水往高處流動沒有影響
5.移栽幼苗時,一般要帶土移栽,這是為了(  )
A.防止營養流失 B.減少水分散失
C.減少幼根和根毛折斷 D.防止植物不適應環境
6.關于葉片的結構與功能,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①表皮細胞無色透明
②氣孔與光合作用無關
③保衛細胞形狀大小固定不變
④葉脈中有導管
⑤葉肉含有大量葉綠體
⑥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7.(2020八下·長興期中)海水稻是耐鹽堿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是在海邊灘涂等鹽堿地生長的特殊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海邊灘涂是海水經過之地而非海水里)。大多數植物都不能在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生長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邊灘涂水量過高 B.海邊沙土中溶液濃度過高
C.植物獲得光照強度不足 D.海邊灘涂無機鹽含量較低
8.(2024八下·越城期末)下列能夠證明土壤中含有有機物的實驗是( ?。?br/>A. B.
C. D.
9.(2024八下·蒼南期末)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總是相適應的,下表中表述錯誤的是(  )
選項 結構 功能
A 肺泡外布滿毛細血管 有利氣體交換
B 鼻腔能分泌粘液 凈化吸入的空氣
C 葉表皮細胞透明 有利于光線透過
D 植物的莖里有導管 用來輸送有機物
A.A B.B C.C D.D
10.(2024八下·余杭期末)2024年3月12日是我國46個植樹節,在全國各地,人們植綠護綠,共繪錦繡河山。植樹活動中,下列做法與生物學原理相符的是( ?。?br/>A.為植物施肥——補充有機物
B.減掉部分葉片——減弱蒸騰作用
C.根部帶土移植——保護根冠
D.為植物松土——促進根的光合作用
11.如圖所示為向日葵在24 h內水分吸收和蒸騰作用速率的變化,據圖可以推斷(  )
A.在光下吸收速率總是大于蒸騰作用速率
B.一天中植物體內水分最少的是b點
C.在光下蒸騰作用速率總是大于吸收速率
D.無機鹽向上運輸的速率在b點時較快
12.1500年前,賈思勰任高陽郡太守時曾因棗樹數年不結果而“打”棗樹,他用斧背狠敲棗樹樹干,樹皮被打得傷痕累累,到了秋天樹上掛滿了棗子。這樣做法的道理是(  )。
A.可以加速水分的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B.有利于有機物的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C.減少了有機物的向下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D.增加了無機鹽的向上運輸,從而提高了產量
13.將帶葉枝條進行如圖處理,過一段時間,把枝條取出橫切和縱切,觀察到的現象是(  )
A.樹皮被染紅 B.枝條的所有部位都被染紅
C.枝條的最中心被染紅 D.木質部被染紅
14.某生物興趣小組以帶有落葉的表層土壤(深5cm左右)為實驗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適宜溫度下的分解作用。對土壤的處理情況如下表,與此有關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別 1 2 3 4
土壤處理 滅菌 不滅菌 滅菌 不滅菌
土壤濕度 濕潤 濕潤 較干燥 較干燥
A.該實驗能探究的問題是不同土壤濕度條件下,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B.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經滅菌處理,實驗中的對照組是1和3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
D.預期結果是1、3組的落葉不被分解,2、4組的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15.為探究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組實驗。其中最科學的一組對照實驗裝置是(  )
A.a和e B.b和f C.c和d D.a和f
16.(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4章植物與土壤單元檢測卷)下列有關木本植物莖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br/>A.木本植物莖的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樹皮、木質部、形成層和髓
B.木本植物莖逐年加粗的原因是形成層細胞不斷分裂形成木質部和韌皮部
C.年輪是形成層細胞的分裂活動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而形成的
D.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莖中木質部的導管運輸到葉
二、填空題(每空2分,共36分)
17.下表是對長期使用兩種肥料的農田中4類土壤動物的物種數量的調查數據。
樣地 跳蟲類(種/m2) 蜱螨類(種/m2) 線蚓類(種/m2) 線蟲類(種/m2)
有機肥田 10 38 40 19
化肥田 4 16 18 7
化肥田與有機肥田相比較,土壤動物物種的   減少,但施加未經處理的人畜糞便,會對土壤造成   污染。
18.(2024八下·嵊州期末)如圖是用小麥苗來驗證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的實驗和小麥苗的根尖結構示意圖。
(1)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盛的是   (選填“土壤浸出液”或“蒸餾水”)。
(2)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   (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   。
19.(2024八下·長興期末) 圖一是綠色植物葉片橫切面結構示意圖,圖二是細胞結構示意圖,圖三是氣孔的關閉和開放兩種狀態示意圖。據圖完成下列問題。
(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填“甲”或“乙”)細胞結構相似;
(3)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    (填“丙”或“丁”)
20.(2024八下·杭州月考)溫州許多山地的土壤因富含氧化鐵而呈紅色,俗稱“紅土”。小明用兩種方法對紅土的性狀進行研究。
(1)方法一:取一定量紅土,加少量水,用手搓一搓。根據現象小明認為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則小明看到的現象是圖甲中的   (選填“A”或“B”)。
(2)方法二:如圖乙,取邊長均為a的立方體鐵塊和紅土塊,分別放入相同的燒杯中,加水至恰好浸沒鐵塊和紅土塊,若C燒杯用水體積為V1,D燒杯用水體積為V2,則紅土中空氣體積分數可表示為   (用相關字母表示)
21.圖甲是研究植物蒸騰作用實驗的示意圖。
(1)該實驗的關鍵在于保證裝置的密封性,尤其是橡皮管與U形管連接處的密封性。實驗中,判斷此裝置的密封性良好的依據是   。
(2)人們大多選用闊葉的法國梧桐的枝葉而不是松樹的枝葉進行實驗,其原因是   。
(3)實驗結束后,在此莖的基部上方橫切,觀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紅色,如圖乙。那么圖中的A是植物莖中哪一部分結構?
(4)隨著蒸騰作用的進行,植物體內的水不斷發生   (填寫物態變化名稱),會吸收周圍大氣的熱量。
22.(2024·浙江期末)一位農民種植的某塊農田小麥產量總是比鄰近地塊的低。觀察比較后,他發現此農田的小麥長得矮小,容易倒伏,葉片上有斑點。他將該塊肥力均勻的農田分成面積相等的5小塊,進行田間實驗。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間管理措施相同。實驗結果如下表:
地塊 甲 乙 丙 丁 戊
施肥情況(等質量) 尿素
磷酸二氫鉀
磷酸二氫銨
硫酸鋅
不施肥
小麥收獲量 55.56 69.26 56.88 55.44 55.11
經過比較可以推知,該農田可能缺少的元素是   ,該元素對農作物的作用是   。
23.(2024八下·新昌期末)以下是研究木質莖結構和功能的兩個活動。
(1)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如圖甲所示。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  ?。ㄟx填圖中字母)。
(2)將盆栽木本植物一枝條中部的樹皮環剝,一兩個月后,切口上方的樹皮膨大形成枝瘤,如圖乙。這一現象表明有機物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   。
三、實驗探究題(每空2分,共26分)
24.(2024八下·蒼南期末)小明同學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數時,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進行實驗.
方案一: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濾紙,哪一張先變色,哪一張的顏色深一些.
方案二:把一片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冷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方案三:取3株具有等量等大葉片的該植物嫩枝,按圖丙所示方法處理.
(1)方案一實驗中,濾紙貼上后經過一段時間,發現貼在葉片下表皮上的試紙先變色且顏色深一些.這種實驗現象說明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選填“多于”、“等于”或“少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小明按方案二進行實驗,發現無論上表皮還是下表皮都沒有觀察到氣泡.根據學過的知識,你認為小明沒有觀察到氣泡可能的原因是  ?。?br/>(3)在方案三中,實驗開始時,先將各裝置的質量調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時測一次各裝置的質量,直至實驗結束得到如圖丁的實驗結果,請判斷實驗時間為12小時的時候,由下表皮蒸騰作用散失的水量為   克.
25.小葉在研究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密度(單位面積氣孔數目)時,采用了以下三種方案進行實驗。
方案一:用顯微鏡觀察同一張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裝片。
方案二:把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60℃左右的水中(如圖),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貼在葉片上、下表皮上的濾紙哪一張先變色,哪一張的顏色更深一些。
(1)采用方案   可以觀察到葉片的保衛細胞。
(2)方案二中觀察到   的現象,說明葉片下表皮氣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小葉采用方案三進行實驗,貼上濾紙后經過較長時間,發現兩張藍色濾紙顏色變為一樣紅。小葉認為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同樣多,與方案二的實驗結論不一致。于是去問老師,老師詢問了小葉的實驗過程后,指出小葉用方案三所做實驗的結論不可靠。你認為老師如此判斷的理由是   。
26.(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某科學小組同學在老師的幫助下對課本“蒸騰作用”實驗進行了改進,并利用圖甲裝置對蒸騰作用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究。
(1)用兩個甲裝置組成如圖乙所示的對照裝置并在實驗組中輸液管內插入三種不同的植物,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能夠被置于底部培養皿中的干燥劑吸收,與對照組一起置于陽光下2~3h后,測量得到如下表所示數據。
組別 實驗組吸水量(mL) 實驗組干燥劑增重量(g) 對照組吸水量(mL) 對照組干燥劑增重量(g) 蒸騰比例
1 2.300 2.2 0 0.2 87%
2 3.775 3.5 0 0.3 85%
3 4.225 4.2 0 0.3 92%
分析上表可得出的結論是   。
(2)選擇同一枝條上生長狀況相似的兩片葉片,一片葉正背面刷凡士林堵塞氣孔,另一片葉不做處理,置于烤燈下進行實驗,定時使用測溫槍測量其表面溫度。測得結果如下表。
無處理組葉面溫度(℃) 凡士林組葉面溫度(℃)
照射前 27.2 27.0
照射10min 38.2 41.7
照射20min 35.2 42.9
能得出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的證據是   。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他選取兩個相同的實驗裝置,兩支生長狀況相似、葉片面積相近的枝條,分別插入輸液管并用納米膠密封,再置于盒子內密封。一只開啟微型風扇,另一只不開啟,15min后觀察移液管中下降的刻度。請你幫該同學設計一張該實驗記錄表   。
27.(2024八下·長興月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區以提質增效為出發點,因地制宜的引導農村發展設施農業,目前,我區許多貧困戶因大棚蔬菜種植已逐漸脫貧。請據圖回答:
(1)為了幫助大棚種植戶提高產量、某??茖W興趣小組的同學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他們在春季的一個晴天,對大棚肉二氧化碳濃度進行一晝夜測定,并繪制如圖甲所示的曲線。在曲線AB 段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原因是此時植物主要進行   作用。
(2)為了探究植物的生理特點,他們設置了如圖乙、丙的實驗裝置,乙內裝有正在萌發的蠶豆種子(瓶中有適量的水),丙為一盆蠶豆苗(經過暗處理).將丙用無色透明玻璃箱密封好后與乙裝置進行連接(閥門處于關閉狀態),并將其放在陽光下。
①蠶豆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屬于   植物。
②在實驗過程中他們發現玻璃箱內壁上有水珠,主要是因為葉片進行   作用的結果。
③打開閥門后,乙裝置中的   氣體會進入丙裝置.
四、綜合題(每空2分,共40分)
28.(2024八下·三門期末)請分析圖示漫畫,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畫面1中根的表述說明它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完成該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
(2)神氣的葉表達了自己能為其他器官提供有機物,請寫出葉進行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   。
(3)莖“罷工”使葉干渴、萎蔫。正常狀態下,如果沒有葉的   提供動力,莖也難以完成輸導工作。
29.(2024八下·柯橋期末)某校八年級學生的勞動實踐課程內容為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上種植蔬菜。為了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同學們咨詢當地菜農,獲得了以下的經驗分享。
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沙子。
②將家禽、家畜的糞便及雜草等堆積一段時間“發酵”成肥料。(發酵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③搭配種植高矮不同的多品種蔬菜。
④合理灌溉。
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以上能提高蔬菜產量和品質的經驗作出合理解釋。
30.(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題)草莓容易種植,植株小巧,生長面積不大,非常適合小面積種植,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陽臺上自己種植草莓。
(1)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下列按體積分數構建的土壤組成模型中,適合草莓生長土壤要求的是   。
A.B.C.D.
(2)某同學想要讓草莓植株生長更快,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填“大于”、“等于”、“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31.(2024·浙江期末)將一株生長旺盛的綠色植物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置于室外進行培養,用CO2濃度檢測儀測得一天中該玻璃罩內CO2濃度的變化情況,繪制成如圖甲所示的曲線。圖乙是葉片表皮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表皮由大量無色透明.的表皮細胞組成,有利于光的透過;表皮上的氣孔不僅僅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還是散發體內水分的“門戶”。
(1)根據圖甲分析,該綠色植物一天中有機物的合成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消耗量。
(2)圖甲中BC段與AB段相比,CO2濃度增加減慢,可能的原因是   。
(3)炎熱夏天的中午,密閉容器中CO2濃度會出現圖甲中FG段所示的變化,生物學上稱之為植物的“午睡”現象,這是植物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請你利用所學的知識對這種現象進行解釋。
32.小科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探究泥土中是否有微生物,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實驗剛開始時,裝置A和B之間唯一的區別是   。
(2)經過一段時間后,預計可以觀察到的現象是   。
(3)該實驗能證明泥土中含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33.某研究小組在溫度、風速等條件作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某些環境因素影響植物枝條失水的實驗,結果見下表:
環境條件 失水速度(克/時)
A. 光照、潮濕 14
B. 光照、干燥 32
C. 黑暗、干燥 8
(1)如果要研究濕度對枝條失水速度的影響,應該比較   兩組數據。
(2)分析表中   兩組數據,可知光照使枝條失水的速度   (填“增大”“不變”或“減小”)。
34.某科學興趣小組為了了解土壤性狀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開展了以下實驗活動: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別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類土壤、黏土類土壤和壤土類土壤。
②將上述三種土壤分裝在三個同樣大小的花盆內,三個花盆中分別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長旺盛的同一種植物,相同時間間隔澆等量的水。將花盆放在窗臺上,使其照到陽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觀察植物的情況并做好觀察記錄。
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中為什么要分別栽培同一種植物?目的是   。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條件的目的是   。
(3)實驗結果是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這是因為該土壤   。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樹皮有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再往里是形成層,形成層細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使莖不斷的加粗;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儲存營養物質。
【解答】 導管是由一種死亡了的,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它位于維管束的木質部內,它的功能是把從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輸送到全身各器官,運輸方向自下而上 。
故答案為:D。
2.【答案】C
【知識點】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可見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呼吸作用是指在線粒體里把有機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見只要是活細胞就要進行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是指綠色植物把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植物主要是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由上可知,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的影響,因此綠色植物在光下能進行的生命活動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和吸收水和無機鹽.
【解答】①項,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的過程。綠色植物在光下能進行光合作用,故①符合題意。
②項,呼吸作用是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并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的過程。任何活細胞都需要進行呼吸作用,為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能量,故②符合題意。
③項,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以水蒸氣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通過蒸騰作用,促進水分和無機鹽在體內的運輸,并能降低植物體的溫度。所以植物在光下可以進行蒸騰作用,故③符合題意。
④項,吸收水和無機鹽主要由根部完成,是一個一直進行著的活動,除非植物死亡,故④符合題意。
綜上所述,因為①②③④均符合題意,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 C .
故選:C
3.【答案】C
【知識點】葉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器官.由莖尖的頂端分生組織周緣區發生的業原基進一步生長和分化而形成.一般由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組成,
【解答】A、葉的表皮細胞是無色透明的,利于光線的透入,A正確;
B、葉肉細胞中的葉綠體含有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場所,B正確;
C、下表皮分布較多的氣孔,氣孔是植物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植物獲取水的主要結構根尖,C錯誤;
D、葉脈中有輸導組織,可以運輸多種物質,D正確。
故選:C。
4.【答案】A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主要依靠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供給植物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等生理活動和蒸騰作用.影響根系吸水的內部因素主要是根木質部溶液的滲透勢、根系生長長度及其分布、根系對水分的透性或阻力,以及根系呼吸速率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環境因素,包括土壤中可被植物根系利用的水分、土壤通氣狀況、土壤阻力、土壤溫度、土壤溶液濃度、大氣狀況等。
【解答】 A .根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濃度形成滲透壓,因為水從低濃度溶液流向高濃度溶液,所以有利于植物吸水, A 正確;
B .水主要從導管中冒出,導管主要是從土壤中向上運輸水和石機鹽的,而篩管主要是從上端向下端運輸有機物的, B 錯誤;
C .植物細胞還能存活很長時間,植物的根細胞還具有呼吸作用, C 錯誤;
D .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動使液流從根部上升的壓力,稱為根壓。根壓把根部的水分壓到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便不斷補充到根部,這就形成根系吸水過程,這是由根部形成力量引起的主動吸水。所以有影響, D 錯誤。
故選 A 。
5.【答案】C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在移栽時帶土的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根系不受損傷,幫助植物適應新環境,提高植物的成活率。
【解答】植物吸收水和無機鹽的主要器官是根.根適于吸水的特點是根尖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大大增加了根與土壤中水接觸的面積,有利于吸水.而且根尖成熟區及其上根內部一部分細胞分化形成導管,能輸導水分和無機鹽.因此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區的根毛.移栽植物應盡量在幼苗期,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較小,有利于帶土移栽,這是為了保護幼根和根毛,減少根和根毛折斷.提高根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根的成活率.
故選: C
6.【答案】D
【知識點】葉的形態結構;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葉,是維管植物營養器官之一。其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并有蒸騰作用,提供根系從外界吸收水和礦質營養的動力。有葉片、葉柄和托葉三部分的稱“完全葉”,如缺葉柄或托葉的稱“不完全葉”;又分單葉和復葉。 葉的結構分為表皮,葉脈,葉肉三部分,表皮是透明的,具有保護作用;葉脈中有導管和篩管,具有運輸作用;
【解答】 ①表皮細胞無色透明,①正確;
② 氣孔與光合作用有關,光合作用需要的二氧化碳從氣孔進入,產生的氧氣從氣孔排出,②錯誤;
③ 保衛細胞形狀大小不固定,可以通過吸水和失水調節,③錯誤;
④葉脈中有導管 ,可以幫助運輸水和無機鹽。④正確;
⑤葉肉含有大量葉綠體 ,可以進行光合作用,⑤正確;
⑥ 葉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是正確的,⑥正確;
故答案為:D
7.【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
【解析】【分析】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是吸水。吸水還是失水取決于細胞液濃度與周圍環境溶液的濃度大小。
【解答】 高鹽堿的海邊灘涂環境中土壤溶液的濃度要大于大多數植物根毛細胞細胞液的濃度,從而會失水,無法正常的生長,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8.【答案】C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
【解析】【分析】根據構成土壤的物質有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土壤的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和腐殖質組成分析。
【解答】A、 土壤中倒入水會產生氣泡,可證明含有空氣,不符合題意;
B、加熱土壤試管壁有水,證明含有水分,不符合題意;
C、 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網上燃燒,如果數量減少、有焦味 ,可證明含有有機物,符合題意;
D、蒸發土壤浸入液得到固體,只能證明含有固體成分,不符合題意;
故選C。
9.【答案】D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蒸騰作用;人體呼吸系統的結構和氣體交換
【解析】【分析】解題的關鍵是知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解答】A. 肺泡外布滿毛細血管 ,有利于血液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即有利氣體交換,A正確;
B. 鼻腔能分泌粘液 , 以濕潤吸入的干燥的空氣。 空氣通過鼻腔時呼進的氣體帶有埃塵、顆粒物、病菌等,它們絕大部分被黏液吸附住,形成鼻涕, 所以粘液可以凈化吸入的空氣 ,B正確;
C. 葉表皮細胞透明,有利于光線透過進入葉肉細胞進行光合作用,C正確;
D. 植物的莖里有導管, 用來輸送水和無機鹽,D錯誤;
故答案為:D。
10.【答案】B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并通過根、莖、葉的導管運輸到植物體的各個部分。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 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
【解答】A.要使植物生長好,就要適時、適量地給土壤施肥,以增加土壤中的無機鹽的含量,因此,給植物施肥是為其生長提供無機鹽,A錯誤。
B.植物體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蒸騰作用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剛剛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剪掉部分枝葉,可以降低植物的蒸騰作用,減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B正確。
C.移栽植物時,總是保留根部的土坨,目的是為保護幼根和根毛,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從而提高移栽的成活率,C錯誤。
D.給植物松土,提高了根部的氧氣含量,促進根部細胞的呼吸作用,促進根的生長,D錯誤。
故答案為:B。
11.【答案】D
【知識點】蒸騰作用;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解析】【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在葉綠體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釋放氧氣,同時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合成的有機物中的過程.可見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呼吸作用是指在線粒體里把有機物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可見只要是活細胞就要進行呼吸作用;蒸騰作用是指綠色植物把體內的水分以水蒸氣的形式從葉片的氣孔散發到大氣中去的過程;植物主要是通過根的吸收作用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
【解答】AC.由圖可知,光照下蒸騰作用先是大于水分的吸收速率,后又小于水分的吸收速率,故 A 、 C 錯誤;
B.在 ac 之間,蒸騰速率始終大于吸水速率,說明植
物在失水,所以一天中植物體內水分最少的是 c 點,故 B 錯誤;
D.無機鹽是隨著水分向上運輸的,蒸騰作用能促進無機鹽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所以無機鹽向上運輸的速率在 b 點時較快,故 D 正確。
故選:D
12.【答案】C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根據篩管的位置和對有機物的運輸方面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篩管是植物韌皮部(樹皮內側)內輸導有機養料的管道。由許多管狀活細胞上下連接而成。相鄰兩細胞的橫壁上有許多小孔,稱為“篩孔”。兩細胞的原生質體通過篩孔彼此相通。篩管沒有細胞核,但篩管是活細胞。用斧背狠敲棗樹樹干,樹皮被打得傷痕累累,有機物向下的運輸通道篩管一部分被割斷,減少了有機物向根部的運輸,能使有機物集中運輸到果實,增加坐果量,提高產量,故ABD錯誤,C正確。
故答案為:C。
13.【答案】D
【知識點】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植物的案中有韌皮部和木質部??拷鈧鹊氖琼g皮部,里面有篩管,篩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運輸有機物。
【解答】靠近中心位置的是木質部,里面含有導管。導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圖中紅墨水會沿著植物木質部的導管向上運輸。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14.【答案】B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由題意可知,該實驗的自變量是土壤濕潤條件和是否滅菌,4個實驗組相互對照;落葉上面也有微生物,也可以分解自身,所以也應該進行滅菌處理;因為1、3組土壤滅菌后,土壤中微生物被殺滅,無法所以分解落葉,2、4組沒有滅菌,存在微生物,因其土壤的濕潤條件不同,分解的落葉量也不相同.
【解答】A.實驗組2組和4組可以形成對照,變量是土壤的濕潤程度,研究的是土壤微生物對落葉的分解作用, A 正確;
B.該實驗有2個變量,分別是土壤是否經過滅菌處理,是否濕潤,如果該實驗的自變量為土壤是否經滅菌處理,那么實驗中的對照組是2和4,1和3是實驗組, B 錯誤;
C.為了控制實驗中的無關變量,作為實驗材料的落葉也應進行滅菌處理,消除微生物的影響, C 正確;
D.1組和3組由于沒有微生物,落葉不被分解,2組和4組由于有微生物,但濕潤程度不同,落葉被不同程度地分解, D 正確。
故選:B
15.【答案】B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除了作為自變量的因素外,其余因素(無關變量)都保持一致,并將結果進行比較的實驗叫作對照實驗,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這是教材對它的定義。也就是說,對照實驗有且只有一個變量,一般設置兩組實驗,一組為對照組,另一組為實驗組。一般來說,未經實驗因素處理的一組作為對照組,經實驗因素處理的人為改變條件的一組作為實驗組;或者說,實驗結果已知的一組作為對照組,實驗結果未知的一組作為實驗組。
【解答】 為探究葉是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某校生物興趣小組設計了一組實驗。其中最科學的一組對照實驗裝置是b和f ;只把植物的葉包裹在里面,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對本實驗的干擾;
故答案為:B
16.【答案】A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莖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功能,對于本知識多結合莖的結構圖與生活實例進行記憶,分清木質莖中各部分的部分的名稱及功能。
【解答】木質莖的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表皮起保護作用,韌皮部包括篩管(運輸有機物)和韌皮纖維(有韌性),木質部包括導管(運輸水和無機鹽)和木纖維(堅硬)。形成層的細胞能不斷地進行分裂,向外形成韌皮部,向內形成木質部,使莖逐年加粗.單子葉植物莖不能逐年加粗,是因為沒有形成層。
故選A
17.【答案】數量;生物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從表中給出的數據可以看出,有機肥田中的土壤動物種類繁多,營養結構復雜,其物種數遠遠大于化肥田。長期使用化肥,可導致土壤板結,使土壤有機物分解能力弱,導致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樣性降低。人糞便中,含很多植物生長所需的無機鹽。除此之外,人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菌、蟲卵和其他有害物質,如果處理不當, 會對土壤造成 生物 污染。
故答案為: 數量 ; 生物
【解答】有機肥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養分,對植物的養分供應相對溫和有很長的后效。由于有機肥中的各種營養成分,有機肥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為生產高產、無公害的綠色食品提供了條件。有機肥增加了土壤中各種糖類含量有了糖類,有了有機物在降解中釋放大量的能量,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都有能量。有機肥田從物種數上來看,跳蟲類、蜱螨類、線蚓類、線蟲類都比化肥田高,所以化肥田土壤動物的物種多樣性減少,營養結構簡單,從數量(即從密度上)上看,有機肥田比化肥田也大大增加,有機質應該增加。
18.【答案】(1)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 一般植株的根尖從根頂端向后依次可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根毛區四個部分。
【解答】(1) 根據圖A到圖B的麥苗長勢判斷,甲試管中的植物長得越來越好,說明盛的是土壤浸出液,因為土壤浸出液中有無機鹽,可以促進植物的生長;
(2) 小麥根尖結構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是①根毛區(選填數字序號),該部位的表皮細胞向外突起,可以擴大根的吸收面積;
故答案為:(1) 土壤浸出液 (2)①;吸收面積
19.【答案】(1)根毛區
(2)甲
(3)丙
【知識點】細胞的結構;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動植物細胞都有的細胞結構是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結構是:細胞壁,液泡,葉綠體。細胞膜起著控制物質進出的作用;細胞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中心;細胞質是細胞生命活動的場所;液泡內含細胞液,是營養物質儲存的地方;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壁對植物其支持的作用。
【解答】(1)植物的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
(2)圖一中②所示細胞與圖中 甲細胞結構相似,屬于植物細胞,有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
(3) 夏天正午陽光過強時,保衛細胞失水,氣孔往往處于圖三中丙,氣孔關閉狀態,防止植物失水過多;
故答案為:(1)根毛區(2)甲(3)丙
20.【答案】(1)A
(2)
【知識點】土壤的組成與形成;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該種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
【解答】(1)紅土保水性能較好,但通氣性能較差,說明土壤顆粒較細,大多數是黏粒,土壤的黏性強,加水后能搓成條,A符合題意。
(2)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分數=土壤中空氣的體積/土壤的體積×100%,注入紅土塊中水的體積與注入鐵塊中水的體積之差就是紅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即V2-V1,而紅土塊的體積為a3 ,所以紅土塊中空氣的體積分數為V2-V1/a3×100%。
21.【答案】(1)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
(2)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3)髓
(4)汽化(或蒸發)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蒸騰作用對植物體自身的意義: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以及對水分、無機鹽的運輸;降低植物體的溫度,防止葉片被太陽灼傷。對自然界的意義:提高空氣濕度;降低空氣溫度;增加降水量。
【解答】(1)檢查裝置氣密性良好的依據是: U 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
(2)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實驗時候人們大多選用闊葉的法國梧桐的枝葉而不是松樹的枝葉進行實驗,原因是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3)圖乙中 C 是樹皮, B 是木質部, C 是髓。
(4)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蒸發到大氣中,能有效的散熱降溫。
故答案為: (1) U形管左右液面出現高度差,并能保持一段時間 ; (2) 闊葉植物的蒸騰作用比針葉植物強,實驗現象明顯 ; (3) 髓 ; (4) 汽化(或蒸發) 。
22.【答案】K;使植物莖稈強壯 ,不易倒伏
【知識點】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無機鹽,無機鹽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些無機鹽包括含氮、磷、鉀、鈣、鎂、硫、硼、錳、鋅、鉬等的多種無機鹽,其中植物生長中需要量最多的無機鹽是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其中氮肥可以促進細胞的分裂和生長,增強植物光合作用,使莖葉生長迅速;磷肥可以促進發育,使果實和種子提前成熟;鉀肥使植物莖桿健壯,并且能促進淀粉的形成。
【解答】小麥收獲量最多的是乙,而乙中含有磷和鉀元素,而在丙中也含有磷元素,產量并不高,所以該農田缺少鉀肥;施用鉀肥能使植物莖桿強壯,增強農作物的抗倒伏能力。
23.【答案】B;自上而下
【知識點】莖的形態結構;莖的運輸作用
【解析】【分析】圖中A是韌皮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沿著葉脈、韌皮部的篩管自上而下運輸的;B是木質部,水分和無機鹽是沿著木質部的導管運輸自下而上的;C是髓,在最中央,儲存著營養。
【解答】(1)導管位于莖的木質部,作用是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因此將新鮮帶葉枝條插入稀釋后的紅墨水,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環境中,10分鐘后取出,橫切枝條的中上部,放大觀察,橫切面變紅的部位是圖中B木質部。
(2)篩管位于莖的韌皮部,作用是向下運輸有機物。把生長健壯的一個枝條,剝去一圈樹皮,說明莖的韌皮部被割斷,韌皮部內有向下運輸有機物的篩管,如果韌皮部被割斷向下運輸的有機物就會聚集于傷口的上方,由于此處營養豐富,所以細胞分裂和生長加快,就形成瘤狀物。所以環剝木本植物的樹皮,在切口的上方會形成節瘤,這個現象說明有機物通過篩管由上向下運輸。
24.【答案】(1)多于
(2)自來水的溫度不夠高
(3)3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當氣孔張開時,葉片內的水分吸收熱量變成水蒸氣,經氣孔擴散到外界空氣中去。因此,氣孔是植物體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窗口”。氣孔的張開和閉合受保衛細胞的控制,當保衛細胞吸足水分,氣孔打開。當保衛細胞失去水分,氣孔關閉。
【解答】(1)發現貼在葉片下表皮上的試紙先變色且顏色深一些,說明下表皮散失了更多水分,即 明下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多于上表皮散發出來的水分;
(2) 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有氣溫、光照和濕度。 溫度太低,無法正常進行蒸騰作用;
(3)由圖可得總散失水分質量為5g,上表皮散失水分2g, 故由下表皮蒸騰作用散失的水量為3g。
25.【答案】(1)一
(2)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3)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只回答“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或“時間過長”得1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給分)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葉的形態結構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解答】(1)方案一:用顯微鏡觀察同一張蠶豆葉片的上、下表皮裝片,所以采用方案一可以觀察到葉片的保衛細胞。
(2)方案二:把新鮮的蠶豆葉片浸沒在60℃左右的熱水中,觀察葉片兩面的氣泡數目,如果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說明葉片下表皮氣孔密度比上表皮大。
(3)方案三:在一株生長旺盛的蠶豆植株上選取一片蠶豆葉,用濾紙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將兩張浸有氯化鈷溶液的藍色濾紙(遇水會變紅)相對應地貼在葉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針將其固定,觀察貼在葉片上、下表皮上的濾紙,小葉同學認為蠶豆葉片上、下表皮氣孔同樣多,與方案二實驗結論不一樣。原因是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的水分。
故答案為: (1) 一 ; (2) 下表皮氣泡的數目比上表皮多; (3) 實驗時間過長導致兩張濾紙都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 。
26.【答案】(1)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發出去的
(2)刷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明顯高于無處理組葉面溫度
(3)
  變量控制 移液管液面刻度(mL)
對照組 無風扇  
實驗組 有風扇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為大氣提供大量的水蒸氣,增加空氣濕度,降雨量增多,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熱量,使氣溫降低,夏天也較涼爽,形成良性循環。蒸騰作用是根吸水的動力,促進了水和無機鹽的運輸,蒸騰作用還能降低溫度。
【解答】(1)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三組實驗中,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比例分別是87%、85%和92%,說明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
(2)蒸騰作用能夠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蒸騰失水的門戶是氣孔,凡士林能夠將氣孔堵住,涂凡士林后葉片將不能進行蒸騰作用。分析表格數據可知,無處理組葉面溫度是27.2℃、38.2℃、35.2℃,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是27.0℃、41.7℃、42.9℃;涂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明顯高于無處理組葉面溫度,說明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從實驗設置來看,是想利用移液管液面下降的刻度來反應蒸騰作用的強弱,據此設計實驗記錄表如下:
變量控制 移液管液面刻度(mL)
對照組 無風扇
實驗組 有風扇
(1)分析表格數據可知,三組實驗中,吸收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的比例分別是87%、85%和92%,說明植物吸收的水分大部分通過蒸騰作用散失了。
(2)蒸騰作用能夠降低葉片表面的溫度;蒸騰失水的門戶是氣孔,凡士林能夠將氣孔堵住,涂凡士林后葉片將不能進行蒸騰作用。分析表格數據可知,無處理組葉面溫度是27.2℃、38.2℃、35.2℃,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是27.0℃、41.7℃、42.9℃;涂凡士林組葉面溫度明顯高于無處理組葉面溫度,說明植物蒸騰作用確實有降低葉面溫度的作用。
(3)某同學研究氣流速度對植物的蒸騰作用快慢的影響,從實驗設置來看,是想利用移液管液面下降的刻度來反應蒸騰作用的強弱,據此設計實驗記錄表如下:
變量控制 移液管液面刻度(mL)
對照組 無風扇
實驗組 有風扇
27.【答案】(1)呼吸
(2)被子;蒸騰作用;二氧化碳
【知識點】蒸騰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 (1)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閉大棚內一晝夜CO2濃度的變化,當曲線上升時,說明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者只進行呼吸作用;當曲線下降時,說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并且圖中B、D兩點為平衡點,即二氧化碳吸收等于釋放,表明此時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2)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包括合理密植、間作套種、增加二氧化碳濃度等;
(3)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表面(主要是葉子)以水蒸氣的形式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
【解答】 (1)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的過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指細胞內有機物在氧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能量的過程。在曲線AB段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升高,原因是此時植物主要進行呼吸作用;
(2)①蠶豆種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屬于被子植物;
②植物的葉片能進行蒸騰作用,把體內的水分散發到空氣中,遇到玻璃箱內壁凝結成水珠,所以在實驗過程中,玻璃箱內壁有水珠,主要是因為葉片進行蒸騰作用的結果;
③乙內裝有正在萌發的蠶豆種子,能進行呼吸作用,釋二氧化碳,打開閥門,乙裝置內二氧化碳進入丙裝置,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蠶豆苗的光合作用增強。
28.【答案】(1)成熟區
(2)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蒸騰作用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根尖的成熟區是根吸收水的主要部位。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通過導管運輸到各個器官;葉制造的有機物通過篩管運輸給根。 放出氧的過程. 光和葉綠體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其中光能供給能量,葉綠體提供光合作用的場所。
【解答】(1)根位于土壤中,能夠固定植物體,吸收水分和無機鹽,根尖的結構包括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其中成熟區有根毛,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
(2)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氧氣和有機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內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是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
(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著生根毛的一段,分為根冠、分生區、伸長區和成熟區四個部分;成熟區,也稱根毛區,表皮細胞的細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積,是根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因此,完成吸收功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
(2)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的實質是制造有機物,釋放氧氣,把光能轉變為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氧氣和有機物;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機物(儲存能量)+氧氣。
(3)蒸騰作用是水分從活的植物體內以水蒸氣的狀態散失到大氣中的過程,植物的蒸騰作用散失的水分約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騰作用形成的蒸騰拉力是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內運輸的動力。
29.【答案】①往菜地的土壤中摻入一定比例沙子提高土壤的透氣性,能夠有利于蔬菜根的呼吸作用,提高蔬菜的產量。
②“發酵”能殺死其中的一些寄生蟲與有害小動物且滋養了大量的微生物,寄生蟲以及其他小動物的尸體被分解者分解后,產生水、二氧化碳和無機鹽,各種無機鹽被根吸收,避免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蔬菜的品質。
③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農業生產上,可以利用分層現象進行套種,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進而來提高蔬菜產量。
4)夏天中午土壤溫度高,水分蒸發的快,此時澆水土壤溫度突然下降,會刺激到植株,容易導致花朵凋謝,葉子枯萎現象。冬季傍晚溫度較低,此時澆水很容易將植株凍傷,并且不利于植株的生長。
【知識點】植物的根系及其結構與功能;植物生長需要無機鹽;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物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進行的部分必須有葉綠體的細胞,因為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結構基礎,形象地比喻為制造有機物的“機器”。呼吸作用所有的活細胞都要進行,細胞活著就要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而生命活動需要能量支持才能正常完成,而這個能量是由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得來的,沒有呼吸作用,細胞就不能正常生活,就會死亡。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主要功能為固持植物體,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礦物質,將水與礦物質輸導到莖,以及儲藏養分。
30.【答案】(1)A
(2)小于
【知識點】土壤的結構和類型
【解析】【分析】(1)根土壤可以分為砂質土、黏質土、壤土三類。砂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黏質土的性質:含沙量少,顆粒細膩,滲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氣性能差。壤土的性質:含沙量一般,顆粒一般,滲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氣性能一般。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細胞吸水。
【解答】(1)已知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應為壤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圓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占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結合模型可知A項符合要求。
故選A。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因此,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1)已知草莓適合生長在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的土壤中,應為壤土類土壤;壤土類土壤中水和空氣各占25%,即各自所占所示圓形圖的四分之一;礦物質顆粒和有機物占50%,其中有機質占固體部分的1%~5%,結合模型可知A項符合要求。
故選A。
(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大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失水,細胞外部溶液的濃度小于細胞內部濃度時吸水。一次施肥過多,會使土壤溶液濃度過高,大于植物細胞溶液的濃度,植物細胞失水,導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因此,在給幼苗施肥的過程中一株草莓施肥過多,結果這株草莓萎蔫死亡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草莓根毛細胞液溶質的質量分數小于土壤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31.【答案】(1)大于
(2)溫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弱
(3)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過葉片的氣孔進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強度過大,為了降低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的水分,葉片的氣孔關閉(或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氣孔關閉,使CO2的吸收且減小,從而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堿??;但總體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總量減小,只是減小幅度變小
【知識點】蒸騰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
【解析】【分析】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并且釋放氧氣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綠色植物利用氧氣和有機物,在活細胞,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根據圖甲分析,該綠色植物一天中有機物的合成量大于消耗量。因為裝置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減少了,說明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大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所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機物;
(2)圖甲中BC段與AB段相比,CO2濃度增加減慢,可能的原因是溫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弱;
(3) 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過葉片的氣孔進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強度過大,為了降低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的水分,葉片的氣孔關閉(或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氣孔關閉,使CO2的吸收且減小,從而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堿小;但總體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總量減小,只是減小幅度變小
故答案為:(1)大于(2) 溫度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減弱(3) 白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CO2和H2O,而CO2是通過葉片的氣孔進入的;由于夏天的中午光照強度過大,為了降低蒸騰作用,防止散失過多的水分,葉片的氣孔關閉(或保衛細胞失水,氣孔關閉);氣孔關閉,使CO2的吸收且減小,從而抑制光合作用的進行,造成光合作用的.速率下降,CO2的消耗量堿小;但總體光合作用速率仍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O2的總量減小,只是減小幅度變小
32.【答案】(1)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 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或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
(2)A瓶中無變化, 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知識點】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對照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
【解答】(1)本實驗為一對照實驗,由圖中不難看出 A 瓶和 B 瓶之間唯一不同是 A 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 B 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
(2)由于 B 瓶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會進行呼吸作用而產生二氧化碳,使得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A 瓶的泥土經過強熱處理將微生物殺死,所以可以發現 A 瓶中無變化. A 中氧氣濃度高,燃著的木條燃燒更旺盛; B 中氧氣濃度低,燃著的木條熄滅了;
(3)該實驗的意圖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就可證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故答案為:(1) A瓶中的泥土經過強熱, B瓶中的泥土未經過強熱(或紗布袋內的泥土是否經過強熱處理) ;(2) A 瓶中無變化, 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會產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33.【答案】(1)A、B
(2)B、C;增大
【知識點】蒸騰作用
【解析】【分析】 物理學中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解答】(1) 如果要研究濕度對枝條失水速度的影響,應該比較AB兩組數據。
(2)光照是唯一的變量,其他的量都相同,分析表中BC兩組數據,可知光照使枝條失水的速增大;
故答案為:(1) A、B (2)B、C;增大
34.【答案】(1)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
(2)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
(4)壤類土壤適合所選植物的生長
【知識點】土壤的性狀與植物的生長
【解析】【分析】探究過程一般先發現有價值的問題,然后做出正確的假設。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
【解答】(1)選用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種植物的目的是控制植物種類相同,避免因植物種類不同引起生長的差異性,使實驗結果更準確。
(2)實驗中設置“生長旺盛,并能照到陽光”的目的是有利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陽光而生長緩慢,其好處在于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3)黏性較差的土壤,土壤中的空隙較大,比較疏松,水易滲入或流出,通氣性能較好,但保水和保肥性能較差;黏性較強的土壤,土壤的空隙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氣性能較差;最有利于植物生長的土壤應當是黏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保肥能力強的土壤。壤土類土壤粘性適度,通氣、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強,所以種植在壤土類土壤中的植物生長情況最好。
(4)該實驗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壤土類適合植物的生長。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莎车县| 乐昌市| 罗田县| 浦北县| 隆子县| 内乡县| 浪卡子县| 团风县| 东安县| 宁国市| 赤城县| 那曲县| 江津市| 呼玛县| 特克斯县| 德安县| 珠海市| 东乡族自治县| 沈丘县| 广河县| 临潭县| 安康市| 思茅市| 皋兰县| 浪卡子县| 木里| 刚察县| 弥勒县| 巨野县| 蛟河市| 三原县| 永城市| 正镶白旗| 积石山| 郴州市| 酒泉市| 板桥市| 武城县| 鄢陵县| 钟祥市|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