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上學期湘潭縣一中高一五月月考試卷歷史試題命題人:班級 姓名 考號 ”一、選擇題1.牛河梁遺址處于紅山文化中晚期,也是紅山文化高峰期。這里發現了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貴族的積石冢。據此可知,紅山文化屬于( )A. 舊石器時代 B. 新石器時代C. 青銅時期 D. 鐵器時期2.《千金方》將佛教慈悲思想轉化為“仁者愛人”的具體實踐。其“不得問其貴賤貧富”的診療準則,源自《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思想。《千金方》還融合了道教慈善思想,如反對“殺生求生”的用藥原則,主張尊重生命的倫理思想。《千金方》中的上述思想折射出當時( )A. 中醫治療與教化合一 B. 儒學地位受到挑戰C. 醫理推動佛教中國化 D.“三教合流”的趨勢3.據吐魯番出土文書記載:一名粟特商人因唐商李紹謹借絹貨不還,以《唐律疏議》“異類相犯者,以(本)法律論”的原則上告當地官府。官府根據商、貨往來關隘、館驛記錄,查明案情,判李紹謹歸還本利。據此可知,當時( )A. 陸上絲綢之路商貿爭訟頻繁B. 朝廷對西域進行了有效管轄C. 邊疆地區已普遍實施郡縣制D. 中華法系得以通行周邊各國4.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引進的作物大多以“胡”冠名,如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芫荽)、胡瓜(黃瓜)、胡豆(豌豆)、胡蒜(大蒜)、胡桃(核桃)等。唐宋時期從海上絲綢之路引進的作物大多以“海”冠名,如海棠、海棗、海芋等。明清時期則多以“番”命名,如番薯、番茄、西番菊(向日葵)等。這說明( )A. 東西方間物品交流速度加快B. 海上絲綢之路得到穩步發展C. 我國人民的生活不斷豐富D. 中國與美洲往來歷史悠久5.清朝入關之初,官員有事報告皇帝,公事用題本,私事用奏本。由于題本辦文程序太繁、運轉速度遲緩、經辦人員過多,使皇帝的政務施行受到很大限制。于是在康熙朝形成了( )A. 軍機處 B. 奏折制度C. 急遞鋪 D. 文書制度6.梁啟超說:“喚起吾國四千年之大夢,實自甲午一役始也。”陳旭麓說:“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二人都認為甲午中日戰爭( )A. 使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 B. 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C. 是中國思想近代化的開端 D. 促進了民族意識覺醒7.辛亥革命后,更多的人對政黨和實業產生興趣,“作詩填詞者,千無一人,習經讀史者,萬無一人,躬行實踐為身心性命之學者,曠世無一人也”,從事法律、政治、金融、實2025 上學期高一五月考歷史科第 1頁業等成為青年人的主要出路。這表明辛亥革命( )A. 壯大了無產階級隊伍B. 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C. 沖擊了傳統價值觀念D. 徹底廢除了科舉取士8.據學者研究,至 20 世紀 30 年代,上海、蘇州、杭州等地的華商紗廠已實行通宵工作制,工人分兩班輪流工作,每班工作 12 小時。一些技術人員還觀察到工廠“燈光美滿者,工人之精神亦為之一振,出品亦增;反之燈光不明,或有耀光黑影,則可減少工作效率”的現象。據此,該學者認為( )A. 電氣動力的革新提高了生產效率B. 工廠制的普及危害產業工人的健康C.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生活水平D. 新式照明影響工廠生產與經濟效益9.1932 年初,蘇聯同意日本關東軍使用中國東北的中東鐵路,運費只收半價。國聯“李頓調查團”成立后,曾邀請蘇聯入團,蘇聯表示無意介入。蘇聯的上述行為( )A. 加劇了東亞地區的緊張局勢 B. 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C. 意在擺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 D. 承認了日本對東北的占領10.新中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私營經濟一片蕭條。1950 年,國家采取了對私營工廠擴大加工訂貨和收購包銷等一系列政策。到 1951 年底,上海等大城市出現了商家“霓虹燈都亮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等景象。這( )A. 反映出新政權強有力的治理能力B. 緣于朝鮮戰爭對市場的深度刺激C. 體現了社會主義改造的豐碩成果D. 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奠定基礎11.1982 年,鄧小平在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時強調:“我們不搞政治游戲,不搞語言游戲。我個人愛好打牌,但中國在政治上不愛好打牌。”“我們不打別人的牌,也不允許任何人打中國的牌。”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避免卷入國際紛爭,集中力量發展經濟B. 聯合第三世界國家,構建反霸統一戰線C. 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打破兩極對峙D. 利用美蘇冷戰對峙,拓展外交活動空間12.有學者指出,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綿延 3000 余年,用不同形態的楔形文字書寫的語言原創多達十幾種,文獻更是浩如煙海,內容包括經濟、政治、天文、教育等,堪稱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化寶庫。這表明,該學者認為( )A. 楔形文字存在著不可替代性B. 西亞文明長期領先于世界C. 文字傳播促進人類文明傳承D. 蘇美爾人開創了西亞文明13.1350—1500 年,西歐城鄉勞動力價格的差異逐漸擴大。在城市,勞動力的價格根據市場調節,并且勞動力價格由立法明確保障,人們比較容易找到工作機會,生活也較為安定,而在鄉村勞動力價格則受市場影響極小。這些現象( )A. 加快了莊園制度的瓦解B. 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進程C. 促進了民族國家的產生2025 上學期高一五月考歷史科第 2頁D. 有利于歐洲人口快速增長14.16 世紀,緬甸的東吁王朝攻占了孟加拉灣的貿易據點白古,并借著國際貿易網,從葡萄牙獲得大量武器,在中南半島建立了帝國。日本的織田信長進擊京都,通過將九州接入東亞貿易網,從而有本錢組織大規模的火器部隊,奠定了日本統一的基礎。這說明( )A. 新航路的開辟影響了人口遷徙與物種交換B. 亞洲國家的崛起均依賴于西方的軍火貿易C. 當時國際貿易網絡已經滲透到亞洲各地區D.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影響亞洲沿海國家發展15.1720 年至 1789 年間,法國總的物價水平上漲了 65%,而農產品的價格(農民的收入來源)則遠遠落后,城市中工匠的工資期間僅上漲了 22%。相比之下,同為二等臣民的資產階級在此期間從增長了 5 倍的法國貿易中獲得了不小的收益。這種變化( )A. 推動人民投身資產階級革命B. 加劇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矛盾C. 源于歐洲開始出現價格革命D. 標志法國工業革命進入高速發展階段16.18 世紀中葉,英國某郡鄉紳向議會提交請愿書,要求依據《公有地圍圈法》將分散的條田和公共牧場合并為整塊土地,并承諾“采用新式輪作技術以提高谷物產量”。當地佃農卻控訴道:“我們世代耕種的土地被柵欄隔絕,只能流落城市謀生。”這反映了圈地運動( )A. 推動了工業革命的技術革新B. 加速農村生產關系的資本主義化C. 維護了傳統封建土地所有制D. 緩解了工業化進程中的人口壓力17.美國人馬漢在 1890 年出版了《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書中強調海權不僅包括通過海上軍事力量對海洋全部或部分的控制,而且也包括對和平的商業和海上航運業的控制。這本書很快先后被譯為俄語、德語、日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多國文字。該書風靡西方世界反映出這一時期( )A. 經濟繁榮推動西方文化發展B. 西方各國文化交流不斷加強C.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D. 列強加緊爭奪殖民地和霸權18.丘吉爾曾寫道:“(20 世紀早期)人類的組織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國家和帝國,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了完全的集體意識,因而屠殺事業能夠有計劃地以從前難以想象的規模堅持不懈地予以執行……民主制度使幾百萬人的意志力得以體現。”這一認識( )A. 表達出了對民主制度的否定B. 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反思C. 指出民族意識引發世界大戰D. 是對法西斯主義的有力批判19.20 世紀 80 年代,非洲大部分國家的經濟急劇下滑,如 1980—1987 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為—2.9%。20 世紀 80 年代因此被稱為非洲“失去發展的十年”。材料反映出( )A. 美蘇冷戰導致殖民地貧困落后B. 殖民主義造成亞非拉局勢動蕩2025 上學期高一五月考歷史科第 3頁C. 民族矛盾是當時國際主要矛盾D. 非洲國家的發展模式有待完善20.2009 年 12 月生效的《里斯本條約》重新定義了高級代表一職,規定高級代表兼任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與外交事務理事會主席,負責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同時建立對外行動署負責協調成員國外交政策。2015 年伊朗核協議談判中歐盟協調中俄立場,迫使美國接受多邊框架。這說明( )A. 區域集團的國際協調能力提升 B. 多邊主義已成為國際共識C. 全球政治經濟主導力量的嬗變 D. 歐盟成員國間的分歧消失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6 分)材料一《戰國形勢圖》▲戰國形勢圖——《中外歷史綱要(上)》趙國居北方,東與中山國相連,東北鄰東胡;北方、西北與林胡、樓煩、匈奴接壤。戰國以來,趙在與邊族“胡人”的戰爭中,屢遭失敗,以致成為各國中國勢較弱的一個。趙武靈王是趙國第六位國君,他奮發圖強、立志變法,決心推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材料二史臣曰:高祖……欽明稽古,協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軌度,斟酌用舍,煥乎其有文章,海內生民咸受耳目之賜。——(北齊)魏收撰《魏書·高祖紀》自孝文定鼎伊洛,務欲以夏變夷,遂至矯枉過正,宗文鄙武,六鎮兵率多擯棄之,有同奴隸。邊任浸輕,裔夷內侮。魏之衰弱,實肇于此。——(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兵考三《兵制》材料三2025 上學期高一五月考歷史科第 4頁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9 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1)根據材料一,歸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原因。(4 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兩則文獻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文獻的史料價值。(10 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對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意義。(2 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材料一啟蒙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又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而且是在更高的學說基礎上進行的。啟蒙思想家們向世人宣稱:人的相對正確的主觀意識是衡量和判斷一切事物的標準,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詹姆士·斯魯威爾在《西方無神論簡史》中這樣寫道:“(啟蒙思想家)公開地提出控告,像這樣大膽的控告以前是聞所未聞的。現在要把罪犯拉到法庭上來,瞧,罪犯就是基督!”他們認為現行的政治制度不但限制了人們身體上的自由,更扼殺了人們思想上的自由,這種不自由正是造成了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和經濟文化發展落后的根源,正是這種高舉呼吁自由的旗幟,使得啟蒙思想收獲了廣大的擁躉。——摘編自王穎茜《西歐啟蒙思想研究》材料二《人權宣言》頒布之后的相當長的時間內,人們約定俗成地認為,其直接來源于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它莊嚴宣布,不知人權、忽視人權或者輕蔑人權是公眾不幸和政府腐敗的唯一原因,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是天賦的不可剝奪的人權。人民享有言論、信仰、著作和出版的自由,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在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之后,將其列入 1791 年、1793 年憲法序言。有西方學者把《人權宣言》譽為“舊制度的死亡證明”和“新制度的誕生證書”。——摘編自呂一民《法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文藝復興思想家和啟蒙思想家在宣傳理論的形式上的不同點,并歸納啟蒙思想的特點。(6 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法國 1789 年《人權宣言》的主要理論淵源及其意義。(8 分)2025 上學期高一五月考歷史科第 5頁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材料一梁啟超曾分中國史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三個階段,而以秦統一至乾隆末年為“亞洲之中國”時期。在秦至清約兩千年間,中國是亞洲歷史舞臺的主角,中國文明如同水向低處奔流,氣體由濃聚點向稀釋區擴散,強烈影響東亞國家。……中華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總體形成于 7—9 世紀。……文化圈的重要因素有二:(1)多個文化叢具備共同文化要素。(2)多個文化叢有機相聯。——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材料二中華文化覆蓋了“半個世界”,而且走在世界文化的最前列。東北囊括日本列島和朝鮮半島入于東亞文化圈——中華文化圈,西南則入于東南半島而納越南北部入于中華文化圈;東南則乘桴浮于海而傳播中華文化于東南亞諸島國和南亞次大陸,與印度古文明交匯;西部則犖犖大者,波及中亞、西亞,遠涉地中海。這還不是“中華文化:“半個世界””嗎?——彭定安《中華文化:“半個世界”》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圍繞“中華文化圈”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標題自擬、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0 分)2025 上學期高一五月考歷史科第 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