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廣東省廣州重點中學高考歷史三模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6小題,共48分。1.“射”在原始文明中,是原始人類謀生的手段。西周時,“射”被納入禮樂體系之中,稱為“射禮”,在重要政治場合舉行。西周青銅銘文《鄂侯馭方鼎》記載周王賞賜“射禮”得勝者鄂侯玉(方玉)五瑴、馬四匹、矢五(束)。《柞伯簋》中,柞伯被周王賜赤金十版。東周青銅銘文《儀禮》中諸侯只是對“射禮”失敗者罰以飲酒。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A. 周王通過“射禮”加強中央集權 B. 東周時期禮樂文化下移的態勢C. 青銅銘文反映周貴族的各種活動 D. 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2.何尊銘文中記載,“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尚書 周書 梓材》中也記載:“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由此可知,這一時期( )A. 形成今天中國的地理概念 B. 國家對邊遠地區有效管理C. 區域內形成一定秩序認同 D. 君權神授思想已成為共識3.如圖為唐天寶八年(749年)各道官倉儲糧數量(單位:萬石)情況。這折射出( )A. 土地兼并導致了安史之亂B. 盛世王朝隱藏著衰落危機C. 兩稅法即將取代租庸調制D. 藩鎮割據制約著經濟發展4.宋真宗時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魯人,占籍濟上,未及第時,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戶一人,當時未嘗闕事。自后有團練推官一人。太平興國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材料意在強調當時北宋( )A.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 B. 官僚體系呈現冗濫化趨勢C. 地方財政負擔日益加重 D. 行政效率因層級分化降低5.16世紀以來,隨著貨幣白銀化與財政貨幣化的完成,客觀上造就了大運河沿岸經濟的繁榮。明代士大夫一直努力將宦官勢力排斥于漕河管理體系之外,但終明之世,宦官始終在大運河事務上扮演重要角色。這反映了明代( )A. 以田賦為主的傳統財政運行模式破產 B. 宦官已納入漕河管理體系的制度范疇C. 皇權與國家財政在利益分配上的角逐 D. 大運河承載的經濟功能發生根本改變6.下表所示為1996~2006年中國與部分國家的外交關系情況。據此可知,該時期中國( )中國與印度 1996年,共同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合作伙伴關系2005年,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中國與日本 1998年,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友好與合作關系2006年,共同努力構建“基于共同戰略利益的互惠關系”中國與印度尼西亞 2005年,宣布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中國與菲律賓 2005年,建立致力于和平與發展的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中國與哈薩克斯坦 2005年,將中哈關系提升為戰略伙伴關系A.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 B. 重視推進國際社會的互信合作C. 主導構建了區域政治經濟新秩序 D. 將外交重心轉向第三世界國家7.1912年,參議院通電各省,頒布歷書,“以崇正朔,而便日用”,并頒布四項決議(如下表)。這表明( )(一) 由政府于陰歷十二月前制定歷書,頒發各省(二) 新舊二歷并存(三) 新歷下附星期,舊歷下附節氣(四) 舊時習慣可存者擇要附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A. 習俗變遷蘊含著民族主義思想 B. 社會生活開始呈現新舊并存的特征C. 封建文化制約著社會近代轉型 D. 辛亥革命推動社會趨向開放與文明8.詩言志,史鑄詩。偉大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毛澤東在紅軍長征過程中寫下了《七律 長征》,反映了那段崢嶸歲月。下列選項中,對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事件理解正確的是( )A. 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B. 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C. 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要軍事力量 D. 打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新局面9.1955年,國務院第七次擴大會議決定停止使用藏幣,撤銷藏幣制造廠,設立收兌機構。西藏人民銀行迅速調撥一批人民幣,開始有組織地收兌藏幣,到1960年底,人民幣在西藏市面上正式流通。藏幣收兌( )A. 增強了西藏與內地政治經濟聯系 B. 摧毀了延續千年的封建農奴制度C. 結束了西藏地區通貨膨脹的局面 D. 體現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10.2024年,英國學者馬丁 雅克在廣州“讀懂中國”國際會上說:“和西方不同,今天中國可能成為開啟另一種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先行者。”該學者得出這一結論的歷史依據可能是( )A. 制定1956年總路線并發動“大躍進” B. 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開世界之先河C. 實行對外開放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 D. “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11.波斯帝國的行省總督由君主直接任命,但軍事權另派將領執掌;羅馬帝國的行省總督統轄軍隊與稅收,任期僅一年,且需接受元老院監督。兩大帝國都致力于( )A. 探索中央集權的運行方式 B. 構建分權制衡的治理體系C. 強化自上而下的監察機制 D. 防范地方勢力的過度膨脹12.日本攝政圣德太子(593-621)積極攝取大陸文化,提倡“以神道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國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進行政治改革。由此推知,這一改革( )A. 以儒家文化為主要指導思想 B. 導致日本進入到幕府統治時期C. 適應了大化改新的改革需要 D. 意在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13.曼徹斯特本是英國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鎮,18世紀中期以來,大量資金涌入曼徹斯特,用于建設面粉加工廠、紡織作坊等輕工業設施。同時,當地農產品不再局限于本地銷售,而是大量運往城市。這可用來說明當時英國( )A. 農業技術革新推動了農產品商品化 B. 商業資本逐漸向農村地區滲透C. 城市化進程促使農村經濟結構轉型 D. 區域經濟發展呈現一體化趨勢14.普法戰爭期間,馬克思代表第一國際總委員會寫了兩篇關于普法戰爭的宣言。他在第一篇宣言中指出“在保持歐洲均勢和維護民族尊嚴的借口下……爭奪霸權的戰爭,或維護某一王朝利益的戰爭,在工人看來只能是荒謬絕倫的犯罪行為”。其意在( )A. 加強國際工人階級的團結 B. 指導巴黎公社實踐C. 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D. 組建無產階級政黨15.1919年的《凡爾賽條約》規定,裁減德國軍備,并瓜分其海外殖民地。1920年建立的國際聯盟實行“全體一致”的原則,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1922年簽訂的《五國公約》雖然規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國主力艦總噸位比例,卻無法有效遏制軍備競賽。材料意在說明,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 )A. 有利于維護戰后世界和平 B. 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C. 有助于戰后世界經濟復興 D. 瓦解了世界殖民主義體系16.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前一任就職演說中說,從今往后,只有美國優先,每一個決定的目的都是讓美國工人和美國家庭受益,“我們將只遵守兩個簡單的規則:買美國人的且雇傭美國人”。此后美國同多國之間不斷制造貿易摩擦,并把矛頭指向中國。材料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 文化多樣化阻礙全球治理 B. 美國中間階層地位提高C. 經濟全球化導致利益失衡 D. 美國霸權主義遭遇挑戰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夏文古稱番(蕃)書、番(蕃)文、河西字等,是11世紀初黨項族創制的文字,歷史上關于西夏文的創制存在不同的觀點。如下表所示:觀點 記錄 出處 備注李德明時期創制說 德明曉佛書、通法律、制番書(西夏文)十二卷,又制字若符篆 (元)脫脫等《遼史 西夏外紀》 李德明(981年—1032年)西夏國王,臣于宋脫脫(1314年—1355年),元朝官員李元昊時期創制說 元昊自制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體方整 (元)脫脫等《宋史 夏國傳》 李元昊(1003年—1048年)西夏王朝開國皇帝,1038年,建國號大夏,自稱皇帝野利仁榮(?—1042年)西夏第一文士臣偶以狂斐,制小蕃文字,改大漢衣冠,衣冠既就,文字既行,禮樂既張,器用既備 (元)脫脫等《宋史 夏國傳》載元昊給宋朝所上表章鳳角城皇帝(李元昊),以自國語言興起蕃禮,創造文字,翻譯經典 (西夏)西夏文撰寫的《妙法蓮華經序》(野利仁榮)完成新制番文字,猶如水火利益大 (西夏)沒息義顯《夫子功業歌》 沒息義顯(生卒年不詳),西夏人,現存詩歌5首(李仁孝)始封制蕃字師野利仁榮為廣惠王 (元)脫脫等《宋史 夏國傳》 李仁孝(1124年—1193年)西夏仁宗,李元昊嫡玄孫——摘編自史金波《西夏文珍貴典籍史話》材料二西夏文字創制后,朝廷設立“刻字司”,管理刻印機構;設立蕃字院和漢字院,掌管西夏與周圍王朝、地方政權的往來表奏、文書。如今發現的西夏文書有佛經、道經、儒家經典、典章制度、審案文書、契約文書、借貸文約、表章奏疏、歷書占卜辭等,一些摩崖碑石、寺壁題款、錢幣印章、符牌器物上也都使用了西夏文字。例如,現存的西夏文文獻有《論語》《孝經》《孟子》,還有記述貞觀年間唐太宗與其大臣談話的《貞觀政要》等。——摘編自史金波《西夏文概述》(1) 有學者推斷西夏文字創制的時間為李元昊時期,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推斷理由。(2) 說明現存各類西夏文文獻對研究11—13世紀我國民族交融概況的史料價值。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歐是逐漸從邊緣走向世界的中心的。1500年之前,各大文明相對而言各自獨立發展,有往來但并沒有給對方帶來根本性的影響。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開始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 18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西歐加速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歐洲的主導性優勢產生于蒸汽機、地球引力、機械、天文研究、質優價廉的棉布棉線銷售、主觀自我精神改造等領域。19世紀中葉,英、法、德工業產值在世界的排名分別躍居第一、二、三名,歐洲堪稱各洲的領頭雁。英國更是獲得“世界工廠”的稱號。這與歐洲早冊生產關系的調整、先進制度的建立發展、對外的征服掠奪有關,但也造成列強間矛盾的激化,最終將或早或晚地導致爭奪殖民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摘編自[美]威爾伯 科爾特斯 阿博特《歐洲的擴張:1415——1789》材料二歐洲中心論,也稱歐洲中心主義,是從歐洲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世界的一種隱含的信念。這種觀點自覺或下意識地表現出歐洲對于世界而言的優越感,認為歐洲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特殊性和優越性,因此歐洲是引領世界文明發展的先鋒,也是非歐地區邁向現代文明的燈塔。而英國學者約翰 霍布森則認為,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的崛起是立足于外部尤其是東方世界的貢獻的,西方發展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對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國人的知識的采納,東西方的交通條件改善,西方擴張的政策,可以說,沒有東方先發文明,就沒有后來歐洲的輝煌。——摘編自[英]埃里克 瓊斯《歐洲奇跡:歐亞史中的環境、經濟和地緣政治》(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促使“18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西歐加速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心”的因素。(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用具體史實論證約翰 霍布森的“沒有東方先發文明,就沒有后來歐洲的輝煌”的觀點。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清同治十三年( 1874年),清廷朝野又起海防與塞防之爭。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上奏首先強調“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聚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其后向朝廷表態自己洋務涉歷頗久,聞見稍廣,彼此長短相形之處,知之較深,練兵、制器、購船諸事,是當務之急,若在因循不辦,后患無窮。同時李鴻章認為新疆各城自乾隆年間始歸版圖,無事之時每年需兵費高達三百余萬兩,論中國目前力量,既備東南萬里之海疆,又備西北萬里之餉運,只會“困窮顛蹶”,故“新疆不復,于肢體之元氣無傷;海疆不防,則腹心之大患愈棘”。除李鴻章外,持海防論者還包括兩江總督、湖廣總督、浙江巡撫、福建巡撫、江西巡撫、督辦臺灣軍務欽差大臣。先任閩浙總督后轉任陜甘總督平定當地民變的左宗棠上奏首先表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此皆謀國之忠,非一己私見”,只是泰西諸國其志專在通商取利,商賈計日求贏,非不得已,不敢發難,而收復新疆,是保有蒙古,保有蒙古又是拱衛京師,“不圖歸復烏魯木齊,難保賊匪不復嘯聚肆擾近關(都城附近的關隘)”。同時左宗棠指出東南海防資金可以自籌,而朝廷所欠陜甘軍資糧餉累計已達三千萬之巨,自己“每至冬盡臘初,輒繞帳彷徨,不知所措”。最后左宗棠主動向朝廷交代兵馬糧草安排,并且表示“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長,乃不自忖量,妄引邊荒艱巨為己任,雖至愚極陋,必不出此”。——摘編自徐志頻《左宗棠與李鴻章》(1)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廷海塞防之爭的背景,并指出爭議的結果及其原因。(2) 結合中國近代史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政見之爭的認識。(要求:歸納兩個認識,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3世紀西歐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尤其是有組織的市場和商品經濟的擴張,對公共部門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民族國家初具雛形。14世紀中期以來的“黑死病”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尤其是長距離貿易的發展,商人們急需公共權力來保護他們的產權和利益,并在大范圍內維持社會穩定與秩序,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民族國家的產生。當時的國王面對商業發展所帶來的利益,也認識到擴大政府規模的必要。因此,在十四五世紀的漫長歲月中,通過聯合、吞并和征服逐漸形成了民族國家。由于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充滿了戰爭,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君主們不得不想方設法增加歲入來源。增加的歲入主要來自商人,所以,歐洲君主新權力的獲得,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同新興商人階層的非正式聯盟。——摘編自蕭國亮、隋福民編著《世界經濟史》材料二 1902年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一詞,此后,中國社會精英就何為中華民族、如何建設中華民族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開始用“種族”來稱呼國內各民族,進而變相否定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民族地位。抗戰時期,蔣介石又提出中華民族宗族論,認為各族或擁有共同始祖,或存在緊密的血緣關系,是“同一血統的大小宗支”。1922年,中共二大決議案中首次明確使用“中華民族”概念,將中華民族同反帝反封建結合起來。在黨的早期文件中,有大量承認并尊重少數民族地位及權利的條文。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頻繁地使用“中華民族”一詞,黨內對中華民族的范圍逐漸形成了一致且清晰的看法。毛澤東的《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明確中華民族由境內各族人民構成,各族人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改編自勵軒《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話語百年演進歷史》材料三從新中國成立到 1977年,民族理論工作者在多元與一體的關系上的討論尚未明晰,中華民族在官方話語中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多以“各族”“各民族”等詞突出中華民族的多元性,以“中國人民”等詞彰顯整體性。改革開放前后,在全國科學大會上和《告臺灣同胞書》中,官方都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此后這一詞語被頻繁使用,特別突出其整體性,這推進了民族理論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學者費孝通明確提出了“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的本質特征。——改編自勵軒《中國共產黨的中華民族話語百年演進歷史》(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方早期民族國家興起發展的原因。(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概念闡釋的本質差異。(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改革開放后“中華民族”話語的突出變化,并分析意義。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A.周王通過“射禮”加強中央集權:題目描述的是“射禮”在不同階段的發展情況,并未直接體現周王如何通過“射禮”來加強中央集權。此外,西周時期的政治體制并非高度集權的中央集權制,因此這一選項與題意不符;B.東周時期禮樂文化下移的態勢:題目中明確提到,在西周時期,“射”被納入禮樂體系,成為重要政治場合的活動,并有周王賞賜的記載。而到了東周時期,《儀禮》中記載的是諸侯對“射禮”失敗者的處罰,這反映出“射禮”的地位和重要性相較于西周有所下降,禮樂文化出現了下移的態勢。這一選項與題目描述相符;C.青銅銘文反映周貴族的各種活動:題目中雖然提到了青銅銘文,但這些銘文主要是用來證明“射禮”的發展情況,并未全面反映周貴族的各種活動。因此,這一選項過于寬泛,不符合題目要求;D.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題目中并未直接提及周天子的地位變化,只是通過“射禮”的演變來反映禮樂文化的態勢。因此,這一選項與題目描述不符。故選:B。2.【答案】C【解析】題干中的“宅茲中國”“皇天既付中國民”中的“中國”指周人統治的核心區域(主要今中原地區),而非現代中國的地理概念,A項排除;材料強調周王室對“中國”地區的統治合法性,未涉及對邊遠地區的直接管理,B項排除;“中國”作為政治共同體的象征,反映了西周通過分封制與宗法制在核心區域形成政治秩序和文化認同,C項正確;“君權神授思想成為共識”表述絕對化,西周雖以“天命”強化統治,但此思想在戰國時期才被系統化,D項排除。故選:C。3.【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天寶八年(749年)處于唐玄宗統治的“開元盛世”后期,距離安史之亂(755年)僅有6年時間,圖中的河北、河南、河東地區、是唐代糧食生產和供應的主要地區,但在安史之亂后,這些地區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口大量逃亡,影響糧食生產;均田制、租調制的瓦解,中央對人口、土地的控制減弱,影響糧食供應;軍隊急劇擴張、藩鎮割據,都加劇了糧食危機;中央對東南地區控制力減弱,汪淮漕運數量大大減少;關中平原糧食產量無法滿足政府的需求,唐朝最終在缺糧的危機中走向滅亡,折射出其盛世之下隱藏的王朝衰落的危機,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官倉儲糧數量問題,未涉及安史之亂的問題,且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租庸調制出現的問題,無法得出兩稅法即將取代租庸調制,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官倉儲糧數量的分布,無法得出藩鎮割據對經濟發展的阻礙,排除D項。故選:B。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臣本魯人,占籍濟上,未及第時......太平興國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監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可知,材料反映了宋真宗時期地方政府不斷增加官職且職權重合,導致機構臃腫,使官僚體系呈現冗濫化趨勢,B項正確;地方權力分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地方財政負擔加重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行政效率的降低,排除D項。故選:B。5.【答案】C【解析】A.明代白銀貨幣化雖推動財政貨幣化(如“一條鞭法”將賦稅和徭役合并征收白銀),但田賦仍是財政核心(占比約70%以上)。題干僅提及貨幣化對運河經濟的影響,未涉及田賦主導地位動搖或“破產”,此選項夸大事實;B.明代士大夫試圖排斥宦官參與漕河管理,但“宦官始終扮演重要角色”說明其實際參與具有持續性。這反映出宦官介入雖非制度明文規定(制度上漕運由戶部、漕運總督等掌管),但因皇權支持成為事實存在。選項中“納入制度范疇”與史實不符(制度未明確賦予宦官漕運管理權),但可理解為“實際深度參與”,需結合其他選項判斷;C.漕河(大運河)是國家財政運輸命脈(漕糧關乎京師供給、軍費開支等),宦官代表皇權直接介入管理(如監督稅收、漕運進度等),本質是皇權通過近臣加強對財政核心資源的控制。士大夫代表的官僚體系試圖維護國家財政的常規管理秩序,雙方矛盾體現了皇權(私人權力)與國家財政(公共職能)在資源掌控上的博弈,符合明代“皇權利用宦官制衡官僚”的政治邏輯;D.大運河自隋唐以來始終是南北經濟運輸的核心(漕糧、商貨運輸),明代雖因商品經濟發展使其商業功能增強,但“根本改變”表述錯誤。題干未提及功能轉型(如從漕運為主轉向其他用途),僅強調管理主體的沖突,此選項與題干無關。故選:C。6.【答案】B【解析】中國在與多個國家的關系中,不僅注重經濟合作,還強調政治、安全等領域的戰略協調,致力于構建更加緊密和互信的國際關系。這種趨勢反映了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多元化,也體現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和責任感,B項正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路,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中國注重與周邊國家建立平等友好的合作關系,“主導”這一說法不合理,排除C項;材料中都是中國周邊國家,這些國家并不完全屬于第三世界國家,如日本是發達國家,排除D項。故選B。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912年時,民國參議院通電各省,頒布歷書,并頒布了四項決議。這些決議包括由政府制定歷書,新舊二歷并存,新歷下附星期舊歷下附節氣,以及舊時習慣可存者擇要附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這些決議反映出新舊兩種歷法的同時存在,以及對舊時習慣的選擇性保留和對迷信元素的剔除,B項正確;民族主義思想表現對于民族群體的認同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現當時的社會風俗,排除A項;材料主要表現當時的社會歷法的特點,但是這些不等于封建文化,無法得出“封建文化制約著社會近代轉型”的結論,排除C項;辛亥革命推動社會趨向開放與文明,雖然辛亥革命確實推動了社會的變革,但是這個說法并沒有直接體現在題目中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8.【答案】A【解析】A.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的決定意義勝利,正確;B.遵義會議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排除;C.三大戰役基本摧毀了國民黨的主力軍隊,排除;D.長征只是實現戰略轉移,并未打開民主革命的新局面,排除。故選:A。9.【答案】A【解析】題干“西藏人民銀行迅速調撥一批人民幣,開始有組織地收兌藏幣,到1960年底,人民幣在西藏市面上正式流通”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中央加強對西藏的管理,增強了西藏與內地政治經濟聯系,故A正確;1959年,西藏徹底廢除封建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解放,開始成為這片土地上的主人,題干強調的并非封建農奴制的演變情況,故排除B;題干信息不能體現西藏的通貨膨脹相關知識,故排除C;題干體現的中央政府的行為,故排除D。故選:A。10.【答案】D【解析】西方為本國實現現代化進行殖民掠奪,挑起戰爭,爭奪地區和世界霸權,其現代化建立在威脅別國領土主權,帶來災難和發展落后的基礎上;而中國倡導全球互利互惠,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是一種新特色,D項正確;材料中作者是肯定中國現代化模式的成功和有自身特色,1956年總路線和1958年“大躍進”屬于“左”的錯誤,排除A項;西方第一次工業革命即開啟了現代化先河,中國1964年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并非開啟先河,排除B項;材料中作者的觀點是中國現代化模式和西方不同,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堅持開拓世界市場,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今天中國現代化模式是有相同之處的,故不能用來說明材料結論,排除C項。故選:D。11.【答案】A【解析】A.據材料可知,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在行省管理上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但核心目標一致。波斯將行省總督的行政權與軍事權分離,由君主直接任命總督并另派將領執掌軍事權,以此削弱地方權力;羅馬帝國則通過縮短總督年限(僅一年)和元老院監督,限制其長期掌控地方資源。兩者的共同點在于通過分權、任期限制和監督機制,防止地方勢力過度集中,從而維護中央權威,兩者都是探索中央集權的運行方式,正確;B.材料中羅馬帝國沒有體現分權,即行省總督統轄軍隊與稅收,但有任期和元老院的監督,B項說法不準確,排除;C.材料中羅馬帝國有“元老院監督”,但監察制度與波斯帝國無關,排除;D.材料主旨是強調兩大帝國加強中央集權的手段,而防范地方勢力過度膨脹是加強中央集權的結果,排除。故選:A。1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以神道為政治之根本,用儒道提高國民道德生活,更用佛教醇化其宗教生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攝政圣德太子的政治改革試圖以儒、佛思想補充和完善傳統的神道機能,更好地為皇室中心主義服務,從而建立天皇制的中央集權國家,D項正確;改革以神道教文化為主要指導思想,不是儒家文化,排除A項;日本進入到幕府統治時期在12世紀末期,排除B項;公元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排除C項。故選:D。13.【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18世紀中期后的英國,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居民需要糧食和生活用品,原本以農業為主的小鎮曼徹斯特,發展面粉加工廠、紡織作坊等輕工業,滿足城市需求,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體現了城市化進程促使農村經濟結構轉型,C項正確;材料提及農產品銷往城市,體現農產品商品化,但材料強調這是因為城市需求的影響,沒有涉及農業技術革新的信息,排除A項;用于建設面粉加工廠、紡織作坊等輕工業設施的資金主要屬于工業資本,而非商業,排除B項;農村地區產品供應城市,體現城鄉經濟聯系,但沒有到“一體化”的程度,排除D項。故選:C。14.【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時間,結合普法戰爭的目的和馬克思的思想主張分析。根據材料“在保持歐洲均勢和維護民族尊嚴的借口下……爭奪霸權的戰爭,在工人看來只能是荒謬絕倫的犯罪行為”可知,馬克思認為普法戰爭是統治階級為了爭奪霸權而進行的非正義戰爭,這說明馬克思號召工人階級起來反對戰爭,加強國際工人階級的團結,故A項正確;巴黎公社發生在1871年,晚于題干時間,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完善,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組建無產階級政黨,故D項錯誤。故選:A。15.【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對德國的限制和制裁,這可能會導致德國民族復仇主義,同時成立的國際組織無法有效遏制侵略,《五國公約》也無法有效遏制軍備競賽,這些都表明一戰后的國際秩序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且無有效措施進行制止,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無法有效維護和平,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一戰后形成的國際秩序存在隱患,未涉及其是否有助于經濟的復興,排除C項;世界殖民主義體系的瓦解是在二戰之后,與材料所述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16.【答案】C【解析】從材料“此后美國同多國之間不斷制造貿易摩擦,并把矛頭指向中國”等信息可看出,美國總統特朗普一再強調美國優先,并不斷同多國之間不斷制造貿易摩擦,并把矛頭指向中國,這些做法不利于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經濟全球化導致利益失衡有直接關系,故C正確;A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國中間階層地位提高與題干沒有直接邏輯關系,故排除B;霸權主義遭遇挑戰也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邏輯關系,故排除D。故選:C。17.【答案】【小題1】李德明創制西夏文僅有《遼史》這一孤證,李德明時期創制說難以成立。李元昊、野利仁榮等創制西夏文史料和《宋史》等多種史料多源互證;李元昊脫離宋朝稱帝,建立政權,有創制文字的需要;李元昊、野利仁榮具備主導、創制文字的條件與能力;上述三點有力支撐了李元昊時期創制說【小題2】綜合運用以上文獻,可用于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情況;《貞觀政要》等文獻可用于佐證當時各并立政權的政治制度互鑒情況;佛經、《論語》《孝經》《孟子》等文獻可用于佐證當時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情況;審案文書、契約文書、借貸文約、歷書占卜辭等文獻可用于研究當時各民族經濟、社會生活習俗的相互影響等18.【答案】【小題1】因素: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發展);西方列強積極對外擴張;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發展【小題2】論證: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拉伯人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科技文化的發展;絲綢之路貿易的開展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絲綢、瓷器、茶葉等傳入歐洲,推動了西方社會的發展;明清時期,傳教士將儒學介紹到歐洲,影響了歐洲的啟蒙運動;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將一些東方物種引入西方,為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可能19.【答案】【小題1】背景:邊疆危機加劇,日本覬覦臺灣,俄國覬覦新疆;洋務運動正在開展,中國經濟、軍事實力有所提升;西北地區發生民變。結果:朝廷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原因:俄國侵略迫在眉睫,覬覦中國疆土,英、法、美、日等國側重于商貿利 益;清朝統治者意圖維持官僚集團的勢力平衡,借相對弱勢的左宗棠壓制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過快發展。【小題2】不同政見之間發生爭辯是政治生活中的常態,意見雙方因為自身立場、利益的不同,會持有不同政見,例如李鴻章其自身地位與洋務運動高度綁定,而洋務運動集中于東南,加強海防對洋務派更加有利,左宗棠則是陜甘總督,新 疆局勢會間接影響其轄區,因此更關注塞防。在發生政爭時,要警惕因言獲罪和政治迫害等情況,例如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被守舊勢力攻擊為崇洋媚外、數典忘祖。(其他認識言之有理亦可,如“關于政 策的爭辯,一定程度可以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政治爭論要避免演化為結黨營私或黨爭““發生爭執時,應當有一定妥 協意識,而非過于極端”“在政爭結束后,爭辯雙方應該表示理解或合作,維護決策的穩定”,在每個認識之后需要以 史實來論證該認識)20.【答案】【小題1】原因(4個維度):經濟維度:西歐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商人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府來維護自身權益,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經濟基礎;城市市民階層為擺脫封建領主的控制,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權利,也支持國王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政治維度:國王與城市市民的聯合,王權不斷加強,為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礎;(或者英法百年戰爭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社會發展維度:市民階層崛起,促使人們的地域觀念逐漸向民族觀念轉變,有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思想文化維度:隨著基督教勢力的衰弱,民族語言逐步形成,強化了民族認同觀念,推動民族國家的形成【小題2】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概念闡釋的本質差異:國民黨:以民族宗族論否定少數民族獨立性,本質上是大漢族中心主義,意圖通過這種方式強化統治,忽視各民族平等地位和自身特性。中共:以平等聯合論承認多民族共存,主張平等聯合,本質上是追求民族平等、團結,致力于實現各民族共同解放和發展【小題3】突出變化(2點) ①使用頻率:從新中國成立到1977年使用頻率不高,改革開放后被頻繁使用。②強調重點:從突出多元性轉變為特別突出整體性。意義:(任3點) ①民族理論層面:推進了民族理論研究工作,深化了對中華民族本質特征的認識,完善了民族理論體系。②民族關系層面: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融合,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 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③國家發展層面: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統一大業凝聚力量,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助力調動各族人民積極性 投身經濟建設;④在解決臺灣問題等方面,“中華民族”整體性話語有助于增強兩岸同胞的民族認同感,推動祖國統一進程第7頁,共1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