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學情評估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1.下面是西安高窯村出土的“高奴銅石權”,銅石權刻有秦始皇頒發的詔書。詔書內容說明秦始皇( )INCLUDEPICTURE"一改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一改2.tif" \* MERGEFORMATINETA.使幣制混亂狀況得到扭轉 B.已經完成統一六國大計C.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 D.建立四通八達的交通網2.《全球通史》中記載:“盡管秦朝的統治是如此的短命,它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烙印。”這“烙印”體現在( )A.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B.修建秦始皇陵C.推行休養生息政策 D.建立刺史制度3.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廢分封,置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秦始皇這些舉措旨在( )A.加強對思想的控制 B.鞏固秦帝國統一C.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D.剝奪諸侯王權力4.陳勝、吳廣是農民,他們的觀點卻跟墨子的“非命”說是一致的。陳勝、吳廣從思想上解除了“天命”的枷鎖,在革命實踐中批判了天命觀。這說明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 )A.受到墨家學派的影響B.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C.深刻批判了秦的暴政D.掀起了秦末農民大規模起義5.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漢景帝陽陵出土的陶俑雖然都是陶俑,但有很大的區別。秦兵馬俑的面部表情都很嚴肅,而漢代陶俑的表情比較柔和、安詳。這說明“文景之治”時期( )INCLUDEPICTURE"Q一改-2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Q一改-21.tif" \* MERGEFORMATINETA.人民貪圖享樂 B.人民生活奢侈C.人民信奉道教 D.人民生活安定6.下面表格中相關主張的目的是( )時期 人物 相關主張漢文帝時期 賈誼 “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漢景帝時期 晁錯 建議削藩,“削之,其反亟,禍小”漢武帝時期 主父偃 “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A.吸取秦亡教訓 B.強化中央集權C.維護諸侯利益 D.繼續休養生息7.考古學家在西漢海昏侯墓中發現了《論語》竹簡,某報刊評論:“可見墓主人對儒家典籍,尤其是與孔子相關的著作特別重視,除了大風氣外,個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這里的“大風氣”指的是( )A.焚書坑儒 B.尊崇儒術 C.楚漢之爭 D.無為而治8.下面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貨幣。兩者所起的相同歷史作用是( )INCLUDEPICTURE"7RJ+19.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19.tif" \* MERGEFORMATINETA.加強國家對經濟的管理 B.傳承春秋戰國造幣技術C.有利于貨幣種類多樣化 D.有利于提高商人的地位9.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王朝盛世作為歷史畫卷中的亮點,歷來備受人們的關注。“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出現的共同因素是( )A.獎勵耕織,推廣鐵器牛耕 B.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C.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冗員 D.嚴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國10.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件,歷史觀點是人們對史實的看法和評價。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推行郡縣制B.東漢末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使東漢走向衰亡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D.184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11.《述異記》中記載:“苜蓿本胡中菜也,張騫始于西戎得之。”《本草綱目》中記載:“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種歸。”這說明張騫出使西域( )A.改變了漢朝基本飲食結構 B.推動了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C.促進了內地商品經濟繁榮 D.豐富了漢朝民眾的物質生活12.下面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是( )INCLUDEPICTURE"7RJ+20.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20.tif" \* MERGEFORMATINETA.先秦時期的國家統一 B.秦漢時期的邊疆治理C.秦漢時期的對外交往 D.東周時期的民族交融13.下面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導引圖》(復原圖),繪有運動姿勢各異的人像。據此可知,漢代醫學已認識到( )A.診斷疾病的必要 B.外科手術的作用C.運動保健的重要 D.對癥治療的關鍵14.司馬遷撰寫的《史記》,不憑空加以贊美,也不掩飾不足之處,真實、生動地再現了三千年左右的歷史。這反映出司馬遷( )A.意志堅定的人生信念 B.秉筆直書的史家素養C.救死扶傷的高尚醫德 D.文筆優美的創作風格15.下表所示是漢朝時期的部分科技和文化成就。漢朝取得這些科技和文化成就的根源是( )項目 成就 與西方比較數學 《九章算術》中正負數加減運算法則 最早造紙術 西漢:勞動人民制造麻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 最早地震測量 東漢: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 早1700多年A.國家疆域實現統一 B.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C.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D.民族聯系與中外交流加強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16.(18分)中央集權制度由秦朝創立,對我國社會具有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政治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這種“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材料二 漢朝規定諸侯在宗廟祭祀時應奉獻一定量黃金,稱為“酎金”。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因“酎金”不純,援引“王削縣、侯免爵”的律令,罷免了106個列侯的爵位,制造了歷史上有名的“酎金案”。這次“酎金案”的發生不僅是因為財政困難,還取決于漢武帝時期的政治形勢。——摘編自焦克華《漢代的“酎金”與“酎金案”》材料三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組織嚴密,各級機構層次分明,行政效率高,經濟管理職能也相當強大,主要體現在勸農、水利、賑災、管制物價、統一發行貨幣等方面……中央集權制度對維護歷史上的統一起到積極作用。中國這樣一個長期統一的多民族大國,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摘編自寧可《中國封建社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西周和秦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簡述秦朝推行該制度的意義。(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和政治角度分析漢武帝制造“酎金案”的原因。(8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根據材料三,概述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的作用。(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7.(1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發現于古代西域精絕國遺址。精絕國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曾接受漢朝西域都護府統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面積不大,但色彩極為豐富,代表了當時絲織技術的高超水平,反映了以精絕國為代表的西域民眾對中央王朝的認同。——摘編自鄭茜主編《何以中華:一百件文物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記憶》等材料二 INCLUDEPICTURE"7RJ+21.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21.tif" \* MERGEFORMATINET圖中A地是位于新疆尉犁縣的營盤墓地遺址,這個墓葬的時代為漢晉之際。墓地出土的棺木中葬著一名年輕男性。他頭枕漢代絲綢包裹的雞鳴枕,身蓋淡黃色絹衾,身著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罽袍上的人物均是男性,卷發、高鼻、大眼,人物姿態各異,手持矛、盾、劍作格斗狀;樹為石榴樹,是生長在波斯、中亞一帶的植物;樹下人物造型受到希臘、羅馬藝術的影響;罽袍上的整體紋樣體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互相融合的藝術特征。——摘編自周金玲《營盤墓地出土文物反映的中外交流》(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一考古發現蘊含的歷史信息。(6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2)根據材料二,寫出營盤墓地遺址出土的絲織品中凝聚了哪些文化元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絲織品凝聚多種文化元素的原因。(9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3)學校準備開展“建設一帶一路,講好中國故事”歷史研學活動,請你從絲綢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的角度擬定一個活動主題。(3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18.(19分)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根據要求,回答下列問題。【文字載體】點亮筆墨“美心”材料一INCLUDEPICTURE"7RJ新+2.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2.tif" \* MERGEFORMATINET(1)觀察材料一的圖片,簡述文字書寫載體有什么變化。(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科技發明】見證科學“真心”材料二INCLUDEPICTURE"7RJ新+3.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3.t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7RJ新+4.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7RJ新+4.tif" \* MERGEFORMATINET蔡侯祠殿中有蔡倫塑像,墻壁上繪有“蔡侯紙”制作工藝流程圖。 醫圣祠(又名張仲景博物院)中有張仲景的生平組畫以及他的醫學著作等。(2)從材料二中任選一位人物,結合所學知識為其撰寫一份簡介。(6分。可從時期、成就、影響等方面作答) 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經典巨著】彰顯史家“恒心”材料三 司馬遷出身史官世家,其父司馬談有志于論著 “天下之文”,卻未能如愿。司馬遷繼任太史令后,得以閱覽 “石室金匱之書”,即皇家藏書處的豐富典籍資料。他牢記父親遺愿,著手撰寫《史記》。然而,在創作過程中,司馬遷因事遭受酷刑,但他忍辱負重,最終完成這部史學巨著。——根據《漢書·司馬遷傳》整理(3) 根據材料三,概括《史記》的成書過程有何特點。 從司馬遷撰寫《史記》的過程中,我們能學到哪些可貴的精神?(5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4)綜上所述,請你談談作為當代青少年應該如何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4分)INCLUDEPICTURE"得分.tif" INCLUDEPICTURE "E:\\25秋課件\\七歷全國\\得分.tif" \* MERGEFORMATINET答案1.B 2.A 3.B4.B 點撥:根據題干中“在革命實踐中批判了天命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B正確。材料只提到陳勝、吳廣的觀點和墨家學派的“非命”說一致,但不能由此證明起義是受墨家學派的影響,排除A;陳勝、吳廣所領導的起義反抗秦的暴政,而不是批判,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陳勝、吳廣起義的影響,排除D。5.D 6.B 7.B 8.A 9.B 10.B11.D 點撥:根據題干信息中“苜蓿本胡中菜也,張騫始于西戎得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苜蓿、石榴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朝民眾的物質生活,D正確。“改變了漢朝基本飲食結構”說法錯誤,排除A;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陸上貿易的發展,排除B;題干未涉及“促進了內地商品經濟繁榮”,排除C。12.B 13.C 14.B15.C 點撥:根據材料可知,漢代在數學、造紙術、地震測量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力的發展是漢代取得眾多科技成就的根本原因,C正確。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而國家疆域實現統一、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民族聯系與中外交流加強不是漢代取得眾多科技成就的根源,排除A、B、D。16.(1)地方行政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意義: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全國,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政治原因: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減輕諸侯國對中央政府的威脅。經濟原因:財政困難。(3)有利于維護我國多民族國家的長期統一。17.(1)當時絲織技術高超;西域民眾認同中央王朝。(2)文化元素:漢代、波斯、中亞、希臘、羅馬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原因:營盤墓地位于絲綢之路附近,這是中外交往的交通要道;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確保貿易的暢通和往來的頻繁。(答出任意一點即可)(3)【示例】絲綢:鏈接古代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名片。(其他符合題意的答案亦可)18.(1)龜甲和獸骨—青銅器—簡帛—紙。(2)【示例一】人物:蔡倫。簡介:東漢蔡倫改進造紙工藝。蔡倫造出的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傳。中國的造紙術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地。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示例二】人物:張仲景。簡介: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前輩求教,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多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他還發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3)特點:家學傳承,司馬遷承父遺志著書;閱覽皇家藏書,資料來源廣泛且權威;歷經磨難,忍辱負重完成著作。精神:積極進取;不屈不撓;勤奮好學;忍辱負重;志向遠大等。(言之有理,答出兩點即可)(4)增強文化自信;批判繼承傳統文化,不斷開拓創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等。(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