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科學 第3-4章 期末考點突破(舟山期末)今年小舟家種植的金塘李子獲得了豐收。小舟洗的時候發(fā)現李子沉于水中,于是他將李子帶到學校實驗室,用天平、溢水杯、燒杯來測量李子的密度(注:溢水杯液面超過溢水口的水平面時,水會從溢水口a溢出)。(1)測量李子體積步驟如圖乙,測得裝滿水的溢水杯的總質量是300g;然后借助牙簽使這個李子浸沒在溢水杯中,當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李子,接著測得溢水杯及剩余水的總質量是250g。計算出溢水杯中排出的水的體積是多大?(請寫出計算過程)(2)該李子的質量如圖甲所示,則李子的密度是多少?(請寫出計算過程)(3)通過實驗測得該李子的密度比實際偏少,仔細分析上述實驗步驟,你認為產生該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答案】(1)溢水杯中排出的水的體積為50cm3;(3)這個李子的密度是1.14×103kg/m3;(4)把李子從水中取出時,李子上面帶走一部分的水,則測得李子排開水的質量增大,李子排開水的體積增大,所測李子的體積增大,李子的質量是一定的,由ρ可知,李子密度的測量值偏小。【解答】解:(1)由題意可得,李子排開水的質量:m排水=300g﹣250g=50g,李子的體積:V=V排水50cm3。(3)李子的質量如圖甲所示,50g+5g+2g=57g,李子的密度:ρ1.14g/cm3=1.14×103kg/m3。(4)把李子從水中取出時,李子上面帶走一部分的水,則測得李子排開水的質量增大,李子排開水的體積增大,所測李子的體積增大,李子的質量是一定的,由ρ可知,李子密度的測量值偏小。練1.1(寧波期末)某班同學在“探究水的某種特性”的實驗中,對水的體積和質量的測量方法進行了改進。同學們先用天平測出注射器的質量,再用它分別抽取10cm3、15cm3、20cm3的水,分別稱出注射器與水的總質量,下表是其中一個組的實驗記錄。“探究水的某種特性”的實驗記錄表實驗次序 水的體積/厘米3 注射器與水的總質量/克 水的質量/克1 10 21 102 15 26 153 20 31 20(1)使用天平時,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橫梁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若向右調節(jié)左側橫梁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了分度盤中央刻度線。則調節(jié)平衡螺母前,左盤與右盤的位置相比較高的是 盤。(2)對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水的某種特性(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 的。(3)受此實驗啟發(fā),小寧在家里測量了冰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他先用注射器抽取27cm3的純凈水,再放進冰箱速凍,等水完全結冰后,小寧從冰箱中取出的注射器如下圖所示,則水結冰后的體積為 cm3,小寧所測得冰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為 克/厘米3。【答案】(1)右;(2)不變;(3)30;0.9。【解答】解:(1)若向右調節(jié)橫梁左側的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了分度盤中央刻度線,說明調節(jié)平衡螺母前,天平的右盤位置較高;(2)對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每次測量時增加的體積都是5cm3,增加的這部分水的質量也是5g,則水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等于1,說明水的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是不變的;(3)由圖可見,水完全結冰后的體積為V冰=30cm3;27mL純清水的質量為:m水=ρ水V水=1g/cm3×27cm3=27g,結成冰后,質量不變,即m冰=m水=27g。所以冰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為:ρ冰0.9g/cm3。練1.2(臺州期末)在出版行業(yè),通常用“克重”來描述紙張性能。比如,某A4紙的包裝上印有克重為70g/m2,即1m2的A4紙質量為70g,故“克重”又叫作物質的“面密度”。(1)復印店里有兩種A4紙,包裝上分別印有80g/m2和70g/m2。前者紙張性能優(yōu)于后者的原因可能是 。(2)為了比較兩種紙的密度大小,他想用刻度尺測出一張A4紙的厚度,下列方法中比較簡單、準確的是 。A.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再除以100B.把1張紙用刻度尺仔細測量10次,然后計算平均值C.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再測出101張紙的總厚度,求其差(3)用正確的方法測出一張克重為80g/m2的A4紙厚度為100μm(1m=1000mm,1mm=1000μm),則該種A4紙的密度為多少?【答案】(1)面密度較大;(2)A;(3)該種A4紙的密度為800kg/m3。【解答】解:(1)面密度越大,表示相同面積的紙的質量越大,紙張性能通常較好,故答案為:面密度較大;(2)一張紙的厚度太小,直接測量誤差很大,C的測量誤差同樣很大,用“累積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可以減小誤差,故選A;(3)克重為80g/m2表示1m2的A4紙質量為80g,1m2紙的體積:V=Sd=1m2×100×10﹣6m=1×10﹣4m3,該種A4紙的密度:ρ800kg/m3。練1.3(臺州期末)如圖所示的純凈瓶裝水,其凈含量為450mL。液態(tài)時瓶底是凹進的,放入冰箱待水結冰后,瓶底就凸了出來。已知水的密度為1.0×103kg/m3,冰的密度為0.9×103kg/m3。(1)這瓶水的質量是多少克?(2)這瓶水結冰后體積增大了多少?(3)請解釋:為什么玻璃瓶裝的飲品只能放入冰箱冷藏室,而不能放入冰箱冷凍室?【答案】(1)這瓶水的質量是450克;(2)這瓶水結冰后體積增大了50cm3;(3)水凝固后質量不變,密度變小,由可知體積會變大,因此會漲破瓶子,所以玻璃瓶裝的飲品只能放入冰箱冷藏室,而不能放入冰箱冷凍室。【解答】解:(1)已知水的體積V水=450mL=450cm3,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1g/cm3,由可知水的質量:m水=ρ水V水=1g/cm3×450cm3=450g;(2)水結冰后質量不變,則冰的質量m冰=m水=450g,由可知冰的體積為:V冰500cm3,則這瓶水結冰后增大的體積為:ΔV=V冰﹣V水=500cm3﹣450cm3=50cm3;(3)水凝固后質量不變,密度變小,由可知體積會變大,因此會漲破瓶子,所以玻璃瓶裝的飲品只能放入冰箱冷藏室,而不能放入冰箱冷凍室。(寧波期末)一款被稱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溫杯在網店熱銷。往保溫杯中加入熱水,并可使溫度快速降至55度并較長時間保持。項目小組想選擇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溫杯。器材:易拉罐(導熱性能好),鋁箔隔熱棉(導熱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個直徑不同的塑料瓶。方案設計:請你選擇上述的材料,通過畫圖,并注明所用材料,設計一個速冷保溫杯。實驗驗證:蓋上蓋子搖一搖,每隔一段時間測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溫度,并作出溫度與時間的曲線圖,發(fā)現并沒有快速使水達到48℃,請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方案迭代:在改進實驗后,重復上述實驗,并作出溫度與時間的曲線圖(圖乙);請利用題目信息,結合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水能快速降到48℃并維持不變的原因。【答案】方案設計:見解答圖;實驗驗證:海波的質量太少,水的質量太多,造成水溫太高;方案迭代:開水倒入杯中后,此過程海波吸收熱量,當海波溫度上升到48℃時,達到熔點,繼續(xù)吸熱且溫度不變,水溫也下降至48℃,不再發(fā)生熱傳遞。【解答】解:方案設計:用導熱性好的易拉罐做內膽,中間填入海波,外層用隔熱性好的鋁箔隔熱棉,并用2個直徑不同的塑料瓶盛裝,如下圖所示:;實驗驗證:由圖可知,海波熔化完后溫度持續(xù)升高,說明海波的質量太少,水的質量太多,造成水溫太高;方案迭代:開水倒入杯中后,此過程海波吸收熱量,當海波溫度上升到48℃時,達到熔點,繼續(xù)吸熱且溫度不變,水溫也下降至48℃,不再發(fā)生熱傳遞。練2.1(衢州期末)在陰雨天氣,衣物晾干較慢。為了使衣服干的更快,小科對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影響因素進行如下探究。【查閱資料】當吸了水的無紡布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因水分蒸發(fā)而質量變小,所以可通過測量無紡布在相同時間后的質量變化情況,來判斷其中水分蒸發(fā)的快慢。【實驗過程】選用相同材質、相同大小的無紡布,在等質量水中浸泡相同時間,并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1)有同學根據生活經驗提出了“將衣服攤開曬來縮短曬干時間”的方法,你認為他是選取 兩組裝置開展的對照實驗。(2)小科選擇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數據記錄下表。實驗組別 第1次實驗 第2次實驗 第3次實驗甲 乙 甲 乙 甲 乙電子天平示數(g) 開始 7.5 7.5 7.6 7.5 7.5 7.45分鐘后 7.1 6.6 7.3 6.7 7.0 6.6①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②運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出現上述質量變化的原因 。③下列是兩位同學在數據處理中的兩種觀點,你支持誰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實驗拓展】(3)小科發(fā)現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把水涂抹在手上干得相對較慢。于是他猜想液體蒸發(fā)的快慢還與液體的種類有關。為了探究酒精與水哪種液體蒸發(fā)更快,請利用甲圖所示裝置設計實驗,寫出實驗步驟并預測實驗現象。【答案】(1)甲、丁;(2)①液體表面積和空氣流動速度相同時,溫度越高,蒸發(fā)越快。②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蒸發(fā)到空氣中的分子越多,使得剩余的質量越小;③小紅合理,因為開始無紡布吸收的水量不一定是相同的;(3)將兩塊相同的無紡布分別吸足了水和酒精,放到電子秤上測出質量,過相同時間測出剩余的質量,比較減少的質量大小,根據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看到的現象是:酒精減小的質量比水大。【解答】(1)有同學根據生活經驗提出了“將衣服攤開曬來縮短曬干時間”的方法,是增大表面積加快蒸發(fā),而甲、丁可知,丁中的無紡布折疊了,其他條件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積,可以研究液體表面積對蒸發(fā)快慢的影響;(2)①分析實驗數據,乙中用燈泡加熱使得溫度不同,且每次乙剩余水的質量較小,說明蒸發(fā)越快,得出的結論是:液體表面積和空氣流動速度相同時,溫度越高,蒸發(fā)越快。②根據分子運動的觀點,溫度越高,分子熱運動越劇烈,蒸發(fā)到空氣中的分子越多,使得剩余的質量越小。③蒸發(fā)是水跑到空氣中,應該用減少的水量來顯示蒸發(fā)的快慢,因而小紅合理,因為開始無紡布吸收的水量不一定是相同的。(3)為了探究酒精與水哪種液體蒸發(fā)更快,利用甲圖所示裝置,將兩塊相同的無紡布分別吸足了水和酒精,放到電子秤上測出質量,過相同時間測出剩余的質量,比較減少的質量大小,根據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看到的現象是:酒精減小的質量比水大。練2.2(臺州期末)空調扇是一款可以讓你夏天不用開空調,也能享受涼爽舒適的神器。如圖為其內部簡化結構圖,工作步驟如下:①開啟前需要先往水箱中加入適量的水。②開啟時水泵不斷的把水抽到寬大的網狀濕簾上。③同時風機工作,加快濕簾周圍的空氣流動,送出冷風。④若往儲水箱中加入冰塊,將有更好的效果。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對上述現象加以解釋。【答案】(1)儲水箱中的水噴到濕簾上蒸發(fā)吸熱,使周圍空氣溫度下降,風扇送風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氣流速,加快了蒸發(fā),水被抽至超強吸水纖維中,增大了水的表面積,加快了蒸發(fā),故空調扇可以送出低于室內的冷風。(2)加入冰塊后,冰塊熔化吸熱,所以降溫效果更好。【解答】答:(1)儲水箱中的水噴到濕簾上蒸發(fā)吸熱,使周圍空氣溫度下降,風扇送風加快了水表面的空氣流速,加快了蒸發(fā),水被抽至超強吸水纖維中,增大了水的表面積,加快了蒸發(fā),故空調扇可以送出低于室內的冷風。(2)加入冰塊后,冰塊熔化吸熱,所以降溫效果更好。練2.3(杭州月考)如圖所示是某物質在三態(tài)變化中分子的示意圖,請完成:(1)A為 態(tài),C為 態(tài),E為 態(tài)。(2)B為 過程,D為 過程(均填物態(tài)變化)。(3)從微觀的角度解釋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其實質為 。(4)該物質在狀態(tài)變化中,有沒有變成其他物質? 。【答案】(1)固;液;氣;(2)熔化;汽化;(3)物質分子間的距離和作用力發(fā)生改變;(4)沒有。【解答】解:(1)A分子排列緊密,分子間距離小為固態(tài);C分子排列較松散,分子間距離較大,作用力較小為液態(tài);E分子排列更松散,分子間距離更大,分子間作用力更小為氣態(tài);(2)B固態(tài)變氣態(tài)為熔化過程,D液態(tài)變氣態(tài)為汽化過程;(3)從微觀角度解釋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其實質為物質分子間的距離和作用力發(fā)生改變;(4)該物質在狀態(tài)變化中,構成物質的分子沒有改變,所以沒有變成其他物質。(金華模擬)我省一農業(yè)種植園采用“空氣種菜”:種植過程中不建立水池,蔬菜不沾地,蔬菜產量比普通種植高五倍,且品質優(yōu)良(富含多種有益元素且污染少)。【資料】①“空氣種菜”又稱“無土種菜”,蔬菜種植在六棱小棚中,高3米,僅占地1.5平方米(如圖甲)。蔬菜固定在中間的立柱上,蔬菜葉面統一朝向外側,根系朝里(如圖乙);②“六棱柱”小棚內部頂端安裝四個噴頭(如圖丙),噴頭定時定量向小棚內植物根系的表面噴灑氣霧狀“營養(yǎng)液”。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供給的營養(yǎng)液成分也會有所調整;③外層的透明紗罩(不完全密封)能夠阻止害蟲進入,在光照特別強烈的時候,還起到遮光作用;請你用所學知識及以上資料信息,解釋“空氣種菜”能提高蔬菜的產量且品質優(yōu)良的原因。【答案】“空氣種菜”的蔬菜固定在中間的立柱上能夠獲得充足的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原料充足,光照充分,光合作用強,制造的有機物多,還能防止害蟲的危害,所以“空氣種菜”產量高且品質優(yōu)良。【解答】解:(1)“空氣種菜”的蔬菜固定在中間的立柱上,蔬菜葉面統一朝向外側,能夠充分利用周圍的光能進行光合作用。(2)“空氣種菜”的蔬菜固定在中間的立柱上,根系朝里。“六棱柱”小棚內部頂端安裝四個噴頭(如圖丙),噴頭定時定量向小棚內植物根系的表面噴灑氣霧狀“營養(yǎng)液”,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供給的營養(yǎng)液成分也會有所調整。可以更合理的滿足植物對水和各類無機鹽的需求,達到增產的目的。(3)外層的透明紗罩(不完全密封)能夠阻止害蟲進入,還能使空氣暢通獲得足夠的二氧化碳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光照特別強烈的時候,還起到遮光作用不會讓強光灼傷植物體。練3.1(臺州期中)某小組對水稻的淺水種植產生了興趣,查閱資料得知:①淺水種植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但水位不能沒過莖葉;②水稻根系中含有氧化酶,能夠利用氧氣將酒精分解為無毒物質;③水稻的根系中有特殊的結構——氣腔(如圖),這種氣腔貫穿在整個水稻根部,且與莖、葉中的氣腔相通;④淺水種植使水稻面臨的雜草競爭遠小于那些旱生作物,水稻田還為許多特殊的細菌(如固氮菌)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huán)境。請結合資料及所學知識,闡述淺水種植能提高水稻產量的原理。【答案】淺水種植使水稻面臨的雜草競爭遠小于那些旱生作物、水稻根系中含有氧化酶,能夠利用氧氣(淺水中含氧氣豐富)將酒精分解為無毒物質、淺水不能沒過莖葉,因為莖葉中有氣腔與根部相通,固氮菌可以為其提供無機鹽等。【解答】解:淺水種植使水稻面臨的雜草競爭遠小于那些旱生作物,水稻田還為許多特殊的細菌(如固氮菌)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huán)境。水稻根系中含有氧化酶,能夠利用氧氣(淺水中含氧氣豐富)將酒精分解為無毒物質。淺水不能沒過莖葉,因為莖葉中有氣腔與根部相通,固氮菌可以為其提供無機鹽等。可見淺水種植能提高水稻產量。練3.2(紹興期末)某科學研究小組設計了如圖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根據莖的結構,小科和他的兩個同學提出了以下假設:小科: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小紅: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的。小明: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 進行的。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下列3種方法處理。A組枝條不做處理;B組枝條剝去下半部分樹皮;C組枝條除去下半部分的木質部和髓,只留下樹皮。步驟二:處理好后,將全部枝條同時插入一個盛有經稀釋過的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進行固定,如圖(其中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部分浸入紅墨水中,C枝條只將剝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的樹皮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1)根據實驗步驟完成小明的猜想。(2)小科將植株放在溫暖、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下進行實驗,是為了讓綠葉充分進行蒸騰作用,有利于根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及莖的運輸;(3)用刀切開枝條中上部,發(fā)現AB兩組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均被染色,C組樹皮未被染色,這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主要是通過 運輸,然后對比A、C兩組還可以說明 ;(4)若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fā)現紅色 (選填“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或“自內而外”)逐漸變濃,這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答案】(1)樹皮。(3)木質部;樹皮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4)自上而下。【解答】解:(1)該實驗探究的是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莖的結構樹皮(包括表皮和韌皮部)、形成層、木質部和髓。A組枝條不做處理;B組枝條剝去下半部分樹皮;C組枝條除去下半部分的木質部和髓,只留下樹皮。小科和小紅分別假設了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和篩管進行,故小明的假設應是: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 樹皮進行的。(3)實驗設置是:A組枝條與B組枝條以韌皮部(篩管)形成對照,A組枝條與C組枝條以木質部(導管)形成對照;分析實驗結果可知: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在木質部。然后對比A、C兩組還可以說明樹皮不能運輸水分和無機鹽。(4)根據實驗結果,若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fā)現紅色自上而下逐漸變濃,這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練3.3(寧波期末)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時,利用新鮮的蘿卜、濃鹽水、清水等實驗材料,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請分析回答:(1)該實驗的實驗變量是 。(2)蘿卜條④明顯變長、變堅挺,這說明蘿卜細胞發(fā)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過程。(3)蘿卜條③明顯縮小、變軟,說明A燒杯中液體的濃度 (填“大于”或“小于”)細胞內溶液的濃度。(4)根據所提供的實驗材料,可以推知:A燒杯中的液體是 。【答案】(1)溶液濃度;(2)吸水;(3)大于;(4)濃鹽水。【解答】解:(1)該生物興趣小組探究的是“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所以實驗的變量是溶液濃度。(2)蘿卜條④明顯變長、變堅挺,這說明蘿卜細胞細胞液的濃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濃度,細胞發(fā)生吸水過程。(3)蘿卜條③明顯縮小、變軟,說明A燒杯中液體的濃度大于蘿卜細胞內細胞液的濃度,細胞發(fā)生失水過程。(4)該實驗利用新鮮的蘿卜、濃鹽水、清水等實驗材料。放在A燒杯中的蘿卜條③變小、變軟,細胞發(fā)生失水過程,說明A燒杯中的液體是濃鹽水。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科學 第3-4章 期末考點突破今年小舟家種植的金塘李子獲得了豐收。小舟洗的時候發(fā)現李子沉于水中,于是他將李子帶到學校實驗室,用天平、溢水杯、燒杯來測量李子的密度(注:溢水杯液面超過溢水口的水平面時,水會從溢水口a溢出)。(1)測量李子體積步驟如圖乙,測得裝滿水的溢水杯的總質量是300g;然后借助牙簽使這個李子浸沒在溢水杯中,當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李子,接著測得溢水杯及剩余水的總質量是250g。計算出溢水杯中排出的水的體積是多大?(請寫出計算過程)(2)該李子的質量如圖甲所示,則李子的密度是多少?(請寫出計算過程)(3)通過實驗測得該李子的密度比實際偏少,仔細分析上述實驗步驟,你認為產生該結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練1.1某班同學在“探究水的某種特性”的實驗中,對水的體積和質量的測量方法進行了改進。同學們先用天平測出注射器的質量,再用它分別抽取10cm3、15cm3、20cm3的水,分別稱出注射器與水的總質量,下表是其中一個組的實驗記錄。“探究水的某種特性”的實驗記錄表實驗次序 水的體積/厘米3 注射器與水的總質量/克 水的質量/克1 10 21 102 15 26 153 20 31 20(1)使用天平時,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橫梁標尺左端的“0”刻度線處,若向右調節(jié)左側橫梁平衡螺母,使指針對準了分度盤中央刻度線。則調節(jié)平衡螺母前,左盤與右盤的位置相比較高的是 盤。(2)對實驗記錄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水的某種特性(即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 的。(3)受此實驗啟發(fā),小寧在家里測量了冰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他先用注射器抽取27cm3的純凈水,再放進冰箱速凍,等水完全結冰后,小寧從冰箱中取出的注射器如下圖所示,則水結冰后的體積為 cm3,小寧所測得冰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為 克/厘米3。練1.2在出版行業(yè),通常用“克重”來描述紙張性能。比如,某A4紙的包裝上印有克重為70g/m2,即1m2的A4紙質量為70g,故“克重”又叫作物質的“面密度”。(1)復印店里有兩種A4紙,包裝上分別印有80g/m2和70g/m2。前者紙張性能優(yōu)于后者的原因可能是 。(2)為了比較兩種紙的密度大小,他想用刻度尺測出一張A4紙的厚度,下列方法中比較簡單、準確的是 。A.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再除以100B.把1張紙用刻度尺仔細測量10次,然后計算平均值C.先測出100張紙的厚度,再測出101張紙的總厚度,求其差(3)用正確的方法測出一張克重為80g/m2的A4紙厚度為100μm(1m=1000mm,1mm=1000μm),則該種A4紙的密度為多少?練1.3如圖所示的純凈瓶裝水,其凈含量為450mL。液態(tài)時瓶底是凹進的,放入冰箱待水結冰后,瓶底就凸了出來。已知水的密度為1.0×103kg/m3,冰的密度為0.9×103kg/m3。(1)這瓶水的質量是多少克?(2)這瓶水結冰后體積增大了多少?(3)請解釋:為什么玻璃瓶裝的飲品只能放入冰箱冷藏室,而不能放入冰箱冷凍室?一款被稱為“喝水神器”的55度保溫杯在網店熱銷。往保溫杯中加入熱水,并可使溫度快速降至55度并較長時間保持。項目小組想選擇海波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器材,自制一款48℃保溫杯。器材:易拉罐(導熱性能好),鋁箔隔熱棉(導熱性能差),海波,剪裁好的2個直徑不同的塑料瓶。方案設計:請你選擇上述的材料,通過畫圖,并注明所用材料,設計一個速冷保溫杯。實驗驗證:蓋上蓋子搖一搖,每隔一段時間測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溫度,并作出溫度與時間的曲線圖,發(fā)現并沒有快速使水達到48℃,請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方案迭代:在改進實驗后,重復上述實驗,并作出溫度與時間的曲線圖(圖乙);請利用題目信息,結合所學的科學知識,解釋水能快速降到48℃并維持不變的原因。練2.1在陰雨天氣,衣物晾干較慢。為了使衣服干的更快,小科對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影響因素進行如下探究。【查閱資料】當吸了水的無紡布在空氣中放置一段時間后,會因水分蒸發(fā)而質量變小,所以可通過測量無紡布在相同時間后的質量變化情況,來判斷其中水分蒸發(fā)的快慢。【實驗過程】選用相同材質、相同大小的無紡布,在等質量水中浸泡相同時間,并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1)有同學根據生活經驗提出了“將衣服攤開曬來縮短曬干時間”的方法,你認為他是選取 兩組裝置開展的對照實驗。(2)小科選擇裝置甲與裝置乙進行實驗,數據記錄下表。實驗組別 第1次實驗 第2次實驗 第3次實驗甲 乙 甲 乙 甲 乙電子天平示數(g) 開始 7.5 7.5 7.6 7.5 7.5 7.45分鐘后 7.1 6.6 7.3 6.7 7.0 6.6①分析實驗數據,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②運用分子運動的觀點,解釋出現上述質量變化的原因 。③下列是兩位同學在數據處理中的兩種觀點,你支持誰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實驗拓展】(3)小科發(fā)現酒精涂抹在手上很快就干了,把水涂抹在手上干得相對較慢。于是他猜想液體蒸發(fā)的快慢還與液體的種類有關。為了探究酒精與水哪種液體蒸發(fā)更快,請利用甲圖所示裝置設計實驗,寫出實驗步驟并預測實驗現象。練2.2空調扇是一款可以讓你夏天不用開空調,也能享受涼爽舒適的神器。如圖為其內部簡化結構圖,工作步驟如下:①開啟前需要先往水箱中加入適量的水。②開啟時水泵不斷的把水抽到寬大的網狀濕簾上。③同時風機工作,加快濕簾周圍的空氣流動,送出冷風。④若往儲水箱中加入冰塊,將有更好的效果。請用學過的科學知識對上述現象加以解釋。練2.3如圖所示是某物質在三態(tài)變化中分子的示意圖,請完成:(1)A為 態(tài),C為 態(tài),E為 態(tài)。(2)B為 過程,D為 過程(均填物態(tài)變化)。(3)從微觀的角度解釋物質的三態(tài)變化,其實質為 。(4)該物質在狀態(tài)變化中,有沒有變成其他物質? 。我省一農業(yè)種植園采用“空氣種菜”:種植過程中不建立水池,蔬菜不沾地,蔬菜產量比普通種植高五倍,且品質優(yōu)良(富含多種有益元素且污染少)。【資料】①“空氣種菜”又稱“無土種菜”,蔬菜種植在六棱小棚中,高3米,僅占地1.5平方米(如圖甲)。蔬菜固定在中間的立柱上,蔬菜葉面統一朝向外側,根系朝里(如圖乙);②“六棱柱”小棚內部頂端安裝四個噴頭(如圖丙),噴頭定時定量向小棚內植物根系的表面噴灑氣霧狀“營養(yǎng)液”。植物生長的不同時期供給的營養(yǎng)液成分也會有所調整;③外層的透明紗罩(不完全密封)能夠阻止害蟲進入,在光照特別強烈的時候,還起到遮光作用;請你用所學知識及以上資料信息,解釋“空氣種菜”能提高蔬菜的產量且品質優(yōu)良的原因。練3.1某小組對水稻的淺水種植產生了興趣,查閱資料得知:①淺水種植可以提高水稻的產量,但水位不能沒過莖葉;②水稻根系中含有氧化酶,能夠利用氧氣將酒精分解為無毒物質;③水稻的根系中有特殊的結構——氣腔(如圖),這種氣腔貫穿在整個水稻根部,且與莖、葉中的氣腔相通;④淺水種植使水稻面臨的雜草競爭遠小于那些旱生作物,水稻田還為許多特殊的細菌(如固氮菌)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huán)境。請結合資料及所學知識,闡述淺水種植能提高水稻產量的原理。練3.2某科學研究小組設計了如圖實驗來探究莖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部位。根據莖的結構,小科和他的兩個同學提出了以下假設:小科: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進行的。小紅: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韌皮部的篩管進行的。小明: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是通過 進行的。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取粗細大小相似,葉片數量相同的同種木本植物枝條3根,將每根枝條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積相似的斜面,再分別按下列3種方法處理。A組枝條不做處理;B組枝條剝去下半部分樹皮;C組枝條除去下半部分的木質部和髓,只留下樹皮。步驟二:處理好后,將全部枝條同時插入一個盛有經稀釋過的紅墨水的燒杯中,并用3個夾子將各組枝條進行固定,如圖(其中B組枝條只將剝去樹皮的部分浸入紅墨水中,C枝條只將剝去”下半部分木質部和髓的樹皮浸入紅墨水中),置于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10分鐘后取出枝條,用刀片橫切枝條中上部,用放大鏡觀察橫切面的染色部位,并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結論。(1)根據實驗步驟完成小明的猜想。(2)小科將植株放在溫暖、光照充足的環(huán)境下進行實驗,是為了讓綠葉充分進行蒸騰作用,有利于根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及莖的運輸;(3)用刀切開枝條中上部,發(fā)現AB兩組枝條的韌皮部和木質部均被染色,C組樹皮未被染色,這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主要是通過 運輸,然后對比A、C兩組還可以說明 ;(4)若將A組枝條進行縱切,發(fā)現紅色 (選填“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或“自內而外”)逐漸變濃,這說明了水分和無機鹽在莖中的運輸方向是自下而上。練3.3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溶液濃度的大小對植物吸水的影響”時,利用新鮮的蘿卜、濃鹽水、清水等實驗材料,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請分析回答:(1)該實驗的實驗變量是 。(2)蘿卜條④明顯變長、變堅挺,這說明蘿卜細胞發(fā)生了 (填“失水”或“吸水”)的過程。(3)蘿卜條③明顯縮小、變軟,說明A燒杯中液體的濃度 (填“大于”或“小于”)細胞內溶液的濃度。(4)根據所提供的實驗材料,可以推知:A燒杯中的液體是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期末備考】科學丨第3-4章 考點突破-答案+解析.docx 【期末備考】科學丨第3-4章 考點突破.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