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北云學聯盟2026屆高二5月考試地理試卷時長:75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 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 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 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上交。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東莞作為“潮玩之都 ”,憑借多年從“制造 ”到“智造 ”再到“創造 ”的轉型積累,成為全 球動漫衍生品重要基地(約占全球1/4、國內近85%潮玩份額)。2024年其玩具出口額超230億元, 覆蓋110多國。隨著《哪吒之魔童鬧海》熱映,多家東莞玩具企業就全力研發“哪吒 ”等IP潮玩 產品,借力跨境電商渠道快速拓展國際市場,推動產業升級。據此完成1-3題。1.東莞玩具企業近年來從傳統代工生產轉向“哪吒 ”等IP潮玩開發,主要得益于( )A.當地政府政策引導 B.勞動力成本持續下降C.本地能源儲備增加 D.文創品牌價值提升2.“哪吒 ”潮玩產品對東莞玩具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 )①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②依賴廉價勞動力擴大規模③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④減少對傳統制造業投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東莞潮玩企業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將“哪吒 ”產品銷往歐美,其突出優勢是( )A.珠三角輕工業配套齊備 B.當地海運成本優勢顯著C.歐美玩具進口關稅取消 D.全球文化消費需求趨同法國西北部海域的圣馬洛灣以漲潮迅猛而聞名遐邇,最高潮與最低潮時海平面的落差高達15 米。該地建有世界上較早的潮汐能發電站(即朗斯發電站)。下圖示意圣馬洛灣朗斯發電站位置,據此完成4-6題。4.導致圣馬洛灣潮差顯著增大的主要相關因素是( )①東北信風 ②沿岸寒流 ③日月引力 ④海灣輪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與太陽能發電相比,潮汐能發電的明顯優勢是( )A.清潔無污染 B.可再生 C.較穩定 D.適應地區廣6.該地2015年3月21日(農歷二月初二)發生了一次“世紀潮汐 ”。當天的日、地、月三者相對 位置關系可示意為( )A. B. C. D.興化垛田位于江蘇省泰州市,是獨特的濕地農業系統,形成于南宋,明清時期初具規模。當 地先民通過挖泥堆垛,形成高出水面的田塊,種植油菜、水稻等作物。2014年,興化垛田入選全 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現代化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垛田在生態環境、農耕技術、文化 傳承等方面都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商業化氣息也越來越重,對垛田保護與開發的研究刻不容緩。 圖1為垛田形態演變過程圖,圖2為現代垛田景觀圖,據此完成7-9題。圖1 圖27.興化垛田的傳統農業系統在南宋至明清時期形成并初具規模,其最初建造的主要功能是( )A.適應商品經濟發展,擴大經濟作物種植B.抵御頻繁洪澇災害,保障基本糧油生產C.滿足皇家園林建設需求,美化水域景觀D.響應移民屯田政策,開發邊疆荒地資源8.20世紀90年代以來,部分垛田因溝渠淤塞、 田塊萎縮逐漸被廢棄。導致該現象的關鍵因素是( )①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降水總量減少②傳統耕作勞動力短缺,維護成本上升③因現代水利工程完善,防洪需求下降④城市化擴張占用濕地,生態空間壓縮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9.近年來,興化垛田嘗試“活態保護 ”模式,但面臨“農業遺產原真性 ”與“旅游開發適應性 ” 的矛盾。下列措施中最能平衡兩者關系的是( )A.將部分垛田改建為水上民宿,打造網紅打卡地B.保留核心區傳統種植方式,外圍發展文化創意產業C.引入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全面替代傳統低效作物D.禁止游客進入垛田區域,僅通過VR技術線上展示武漢都市圈是國家級城市群,以“光芯屏端網 ”、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高新產業為引擎, 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水陸空鐵立體化交通網絡,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圖 為湖北省的理想空間分 布圖,據此完成 10-12 題。10.武漢都市圈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近年來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主要是( )A.以鋼鐵、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B.以傳統重化工業和資源開采業為支柱C.以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雙引擎D.以農產品加工和初級商品貿易為主體11.武漢都市圈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鐵路干線,形成了強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優勢。下列現象中, 最能體現武漢交通優勢促進都市圈協同發展的是( )A.黃石市承接武漢電子信息產業轉移,建立配套生產基地B.鄂州市梁子湖全域退出圍網養殖,恢復生態濕地功能C.咸寧市依托武漢游客資源,發展溫泉康養旅游業D.仙桃市擴大優質水稻種植面積,供應武漢糧油市場12.武漢都市圈內各城市定位差異顯著,其根本目的是( )A.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區域功能互補B.限制人口向中心城市過度集聚C.保護長江沿岸傳統民居的建筑風貌D.降低工業生產的勞動力成本第四紀冰川在我國阿爾泰山區的作用強烈,槽谷、冰斗廣泛分布,冰川沉積物豐富,為冰川 侵蝕湖發育創造了地形條件。冰川侵蝕湖通常由冰川退縮后留下的洼地積水形成,其數量和面積 與冰川消融速度密切相關:冰川退縮越快,形成的湖泊越多、面積越大;若冰川穩定或積累較多, 則湖泊數量和面積較小。下圖示意1992-2013年阿爾泰山不同朝向冰川侵蝕湖數量和面積變化,據此完成13-15題。13.據圖中數據分析可知,在1992—2013年期間,該區( )A.各坡向冰川侵蝕湖面積減少 B.東北坡的冰川侵蝕湖數量多于東南坡C.各坡向冰川侵蝕湖數量增多 D.東北坡的冰川侵蝕湖面積小于東南坡14.結合圖文材料分析西北朝向冰川侵蝕湖面積和數量都較小的原因是( )A.受全球變暖影響小 B.受人類活動影響小C.山地植被覆蓋率高 D.受西風影響降水多15.研究當地冰蝕湖數量和面積變化的主要地理信息技術是( )A.RS和GIS B.RS和BDS C.BDS和GIS D.數字地球二、綜合題(共3題,共55分)1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鄱陽湖是長江流域典型通江湖泊,也是長江流域最大淺水湖泊及國際重要濕地,每年約有70 萬只候鳥在此越冬棲息,具有全球生態保護價值。受極端氣候及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濕地面臨 面積萎縮、水質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及生態功能受損等退化問題。江西省十余年間累計投入3.75 億元生態補償資金,補償受損農作物164萬畝,實施600余個社區生態項目(道路升級、衛生設施 改造、環境綠化等),著力修復濕地生態并改善人居環境。圖1為鄱陽湖流域示意圖,圖2為鄱陽 湖湖水量與流域降水量季節變化趨勢圖。圖1 圖2(1)運用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鄱陽湖夏秋水面面積大的原因。 (6分)(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鄱陽湖濕地退化的原因。 (6分)(3)說明當地采取的濕地保護措施的作用。 (6分)1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漂浮菜園(又稱“ 浮動菜園 ”或“ 水上農業 ”)是一種適應洪澇、濕地環境的農業模式, 常見于孟加拉國、緬甸、柬埔寨等洪水頻發的低洼地區 。其中,孟加拉國中南部的“ 漂浮菜園 ”(圖)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每年有幾個月, 當地農民把水葫蘆、稻稈等收集起 來置于水中,再將其與浮萍、牛糞、淤泥等混合制作成浮床,在浮床上種植絲瓜、菠菜、茄 子等蔬菜,蔬菜收獲后將浮床打碎混入土壤。(1)簡析孟加拉國當地人利用“漂浮菜園 ”發展種植業的合理性。(5分)(2)漂浮菜園體現了生態系統哪些方面的服務功能,請簡要分析。(8分)(3)國內有學者建議將“漂浮菜園 ”這種模式推廣至珠江三角洲地區,請分析其可行性。 (6分)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近年來,以“ 賞花游 ”為主題的鄉村旅游蓬勃興起,不僅成為群眾休閑度假的熱門選擇,而 且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云南羅平與江西婺源均以油菜花景觀聞名,但景觀布局差異顯著。 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的羅平縣地處滇、桂、黔三省結合部,境內聚居著漢、彝、布依、苗等民 族,是我國主要油菜籽基地之一。婺源縣位于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 自古文 風鼎盛、人杰地靈,素有“書鄉 ”之稱,因生態環境優美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 中國最美 的鄉村 ”。 圖1為云南羅平油菜花海圖,圖2為江西婺源油菜花田圖。圖1 圖2(1)從地形角度,分別說明圖示兩地油菜花景觀在空間布局和規模上差異顯著的原因。 (6分)(2)結合圖文材料,簡要說明江西婺源“ 中國最美的鄉村 ”蘊含的地域文化。(6分)(3)云南羅平的油菜花產業鏈以初級農產品為主,請你為其設計三條產業鏈優化措施。 (6分)2026屆高二5月考試地理試卷評分細則一、選擇題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A D C C B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C A A C D A二、綜合題答案16.【答案】18分(1)①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秋季節降水多(2分),入湖徑流量劇增,湖面迅速擴大;②鄱陽湖湖盆淺且平坦(2分),湖面水位上漲,湖水快速漫延;③夏季長江水位上漲,對鄱陽湖形成頂托作用(2分),湖水外泄受阻,進一步抬高湖面;或夏季長江水位高于鄱陽湖,長江補給鄱陽湖(2分)④鄱陽湖的流域面積大,支流眾多(2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注:地下水補給;積雪融水補給;森林植被覆蓋率高,涵養水源能力強;秋季蒸發弱;東北信風;西南季風等都不能給分。)(2)①面積萎縮: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鄱陽湖流域極端天氣增多;為擴大耕地和建設用地,大量濕地被圍墾;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和居民生活大量抽取湖水,導致枯水期水位持續下降,濕地面積縮小,甚至干涸。(學生答出劃線要點中任意一項可得2分)②水質下降:化肥、農藥及城市生活污水、工業廢水隨地表徑流入湖,引發水體富營養化,藻類爆發,沉水植物因缺氧死亡,水質惡化。(學生答出劃線要點中任意一項可得2分)③生物多樣性銳減:濕地面積減小,直接破壞候鳥棲息地和濕地生態空間;周邊居民對濕地生態價值認識不足,過度捕撈等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減少。(學生答出劃線要點中任意一項可得2分)④生態功能受損:濕地面積減小,導致調節氣候、調蓄徑流、凈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功能等下降,生態功能受損。(學生答出劃線要點中任意一項可得2分)(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3)①生態效益:補償受損農田→減少圍墾壓力,促進濕地自然恢復。(2分)(學生若將減少圍墾答成減少圍湖造田,也可得2分)②環境效益:改水改廁、綠化→減少污染輸入,改善(濕地)水質和(野生動物)棲息環境。(2分)(學生若將改善棲息環境寫成利于維護生物多樣性,也可得分)③社會效益:道路提升、社區整治→協調人地關系,既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又提升了居民環保意識。(2分)(學生答成完善基礎設施,促進交通等可持續發展不給分)【評分細則】16.按照參考答案給分17.【答案】19分(1)①適應當地地勢低洼、洪澇多發的環境,能夠有效避免洪水淹沒,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性;(2分)②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且有助于恢復土壤肥力,生態和經濟效益好;(2分)③當地人口稠密,耕地緊張,漂浮菜園不占用已有土地(或緩解耕地壓力)(1分)(2)①供給服務:漂浮菜園產出純天然、無公害的蔬菜;(2分)②調節服務:通過蔬菜根系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凈化水質;或通過植床蓄水緩解洪水沖擊,降低洪澇災害風險。(2分)③支撐服務:為魚類提供遮蔽場所(如根系結構),同時吸引鳥類棲息,增加生物多樣性;或促進土壤肥力的上升;(2分)④文化服務:漂浮菜園體現了當地適應洪澇環境的傳統智慧,成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2分)(3)①珠三角地區氣候濕熱,河網密布,水域面積廣闊;②且地勢低洼,容易積水,與孟加拉國的地理條件相似;③漂浮菜園種植簡單,投資少,成本低廉,易于推廣;④珠三角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人口數量多,蔬菜需求量大,且土地緊張,漂浮菜園能更好滿足當地人的需求。(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評分細則】17(1)按照參考答案給分(2)①供給服務:漂浮菜園產出純天然、無公害的蔬菜;(2分)②調節服務:蔬菜根系吸收水體中的氮、磷等富營養化物質,可凈化水質;浮床可緩沖洪水,降低洪澇災害風險。(2分)③支撐服務:為魚類提供遮蔽場所(如根系結構),同時吸引鳥類棲息,增加生物多樣性;或促進土壤肥力的上升;(2分)④文化服務:漂浮菜園體現了當地適應洪澇環境的傳統智慧,成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2分)(3)①珠三角地區氣候濕熱,河網密布,水域面積廣闊;②地勢低洼,容易積水,與孟加拉國的地理條件相似;③漂浮菜園種植簡單,投資少,成本低廉,易于推廣;④珠三角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人口數量多,蔬菜市場需求量大(或答漂浮菜園能緩解當地土地緊張狀況)。(每點2分,任答3點得6分。結論答不太可行或答了不可行,得0分)18.【答案】18分(1)①羅平:分布于(云貴)高原壩子(1分),地形平坦開闊(1分),利于連片種植,形成萬畝花海,規模較大(1分);②婺源:分布于(江南)丘陵梯田(1分),地勢起伏較大(1分),地塊較小且錯落分散,規模較小(1分)。【按照答案給分】(2)①生態農耕景觀:梯田、茶山、油菜花田等傳統農業景觀與自然山水有機融合;(2分)【學生若只答出其中某一項景觀就可得分】②徽派建筑文化:以白墻黛瓦、馬頭墻為特色的徽派古民居群保存完整,村落依山傍水、錯落有致;(2分)【學生若回答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坡度較大也可給分】③耕讀文化傳統:傳承“晴耕雨讀”的生活方式,崇文重教、耕讀傳家的文化基因深厚。(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①發展油菜花深加工。如:開發花茶、花糕、花蜜等特色產品,拓展花卉深加工領域,提高附加值依賴;(2分)【學生回答菜籽油深加工不給分】②開發民族文創產品。如:布依族紋樣絲巾、花田主題工藝品,增強文化傳播力;(2分)【學生回答利用油菜花制作標本、明星片、油菜花拓印布袋等都可給分】③打造農業研學基地。如:設計油菜種植科普、生態農業體驗項目,延長游客停留時間。(2分)【學生回答利用油菜花海發展旅游觀光也可給分。】【評分細則】18.按照參考答案給分附選擇題解析1.D【解析】:東莞玩具企業從代工轉向IP潮玩開發,核心在于通過文化創意和自主品牌提升附加值。材料強調東莞從“制造”到“創造”,體現其通過IP開發(如“哪吒”)實現品牌價值躍升,而非依賴傳統能源或勞動力成本優勢。2.B【解析】:①開發IP潮玩延長產業鏈并提高附加值,符合“智造”到“創造”的升級路徑;③自主IP增強品牌競爭力,推動出口增長(材料提到銷往110多國)。②依賴廉價勞動力是傳統代工模式,④減少傳統制造投入未在材料中體現。3.A【解析】:珠三角輕工業配套完善,能快速響應設計、生產和供應鏈需求,是東莞通過跨境電商高效銷售的關鍵。B(海運成本)與潮玩產品、跨境電商特性不符,C(關稅取消)不現實,D(文化趨同)非核心優勢。4.D【解析】:潮差大主要與海灣輪廓(如喇叭口地形加劇潮勢)及日月引力(天文大潮)相關。圣馬洛灣位于中緯度西風帶,東北信風不適用;沿岸為暖流,故排除①②。5.C【解析】:潮汐能受日月引力作用,潮汐周期(每日兩次漲落)具有高度規律性和可預測性,不受晝夜、天氣或季節影響,可實現連續穩定發電,較太陽能(受日照時間、云層覆蓋、季節變化等因素制約)更穩定,但潮汐能需特定地理條件(潮差≥5米的海灣或河口),全球僅約40處適合建設大型電站,適用范圍小。二者均清潔、可再生。故排除ABD。6.C【解析】:農歷二月初二接近新月(朔),此時日、地、月近似共線,引力疊加形成大潮。春分日(3月21日)與天文大潮疊加,引發“世紀潮汐”。7.B【解析】:垛田系統化建設始于南宋黃河奪淮后,因泥沙淤積導致湖沼泛濫,居民被迫挖泥壘垛、分隔水域,形成可耕作的垛田,核心目的是防洪+造田,保障糧食生產。A(商品經濟)對應明清以后垛田種植油菜等經濟作物的階段,非“最初功能”;C(皇家園林)與當地農耕背景無關,屬常識性干擾;D(屯田邊疆)不符合興化地處江淮的地理位置。8.C【解析】:②正確(勞動力外流導致傳統維護中斷);④正確(城市化擠占濕地,破壞垛田系統)。①錯誤(里下河地區降水未顯著減少);③錯誤(現代水利工程主要針對大江大河,垛田局部防洪仍依賴自身系統)。9.B【解析】:B選項通過“核心區保護”維持遺產原真性,“外圍文創”滿足旅游開發需求,體現空間分異策略。A(民宿改造)破壞農田本質;C(雜交水稻)違背傳統種植文化;D(禁止游客)忽視可持續發展。10.C【解析】:武漢市近年來重點發展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依托區位優勢壯大金融、物流、數字經濟等現代服務業。東湖高新區(“中國光谷”)和武漢經開區是典型代表。選項C符合武漢“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轉型方向。A項:鋼鐵、紡織為武漢傳統產業,但已非主導(如武鋼重組轉型)。B項:傳統重工業(如武鋼)占比下降,資源開采業并非武漢都市圈核心。D項:武漢都市圈農業占比低(2023年武漢第一產業占比僅2.1%),與題干“產業結構升級”矛盾。11.A【解析】:交通網絡的完善降低了要素流動成本,使武漢的高新技術產業(如電子信息)能夠通過產業鏈分工向周邊城市轉移。選項A體現了交通優勢對產業協同的直接推動作用。B項:屬于生態保護措施,與交通關聯性弱;C項:旅游業依賴客源市場,但更側重資源互補性而非交通直接驅動,而且咸寧與武漢的旅游活動主要是通過陸上交通進行;D項:農業規模化是商品化結果,未直接體現交通樞紐的核心作用。12.A【解析】:都市圈通過差異化定位(如武漢主攻研發、黃石側重制造、鄂州發展物流),可優化資源配置,形成“研發-生產-服務”鏈條,通過專業化分工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選項A符合區域協同發展理論。B項:人口調控是副(附帶)效應,是差異化分工的結果而非根本目的,若強行通過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如戶籍壁壘),反而阻礙要素自由流動,與都市圈“一體化”目標矛盾;C項:文化保護屬于專項規劃,非都市圈整體定位動因;D項:勞動力成本受多因素影響,與功能定位無直接因果關系。13.C【解析】:全球變暖導致冰川加速消融,冰川退縮后形成的冰蝕湖數量普遍增加。選項B需具體數據支持(圖中若顯示東北坡數量更多則為正確,但一般東南坡因日照強、消融快,更易形成冰蝕湖)。14.D【解析】:西北坡為迎風坡,西風帶來較多降水(雪),補給了部分冰川消融的物質虧損,冰川面積退縮速度變小,從而抑制侵蝕湖的發育,也是西北朝向冰川侵蝕湖面積和數量較小的根本原因。全球變暖對冰川的消融是普遍現象,西北朝向雖因太陽輻射較少融化較慢,但并非受變暖影響小,而是局地因素(如坡向)減緩了消融速度。高海拔冰川區人類活動本就稀少,與坡向無關。冰川侵蝕湖形成于高寒帶,植被覆蓋極低,此選項不成立。15.A【解析】:遙感(RS)用于獲取湖泊影像數據,地理信息系統(GIS)用于分析時空變化。BDS(北斗)主要用于定位,數字地球是數據平臺,非直接分析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