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科學七下 期末測試4 培優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請選出每小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2.(2024七上·余姚期末)今年是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豬紋陶缽等324件文物將赴京參展,在陶缽制作過程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選土:選取優質陶土,并攪拌揉搓B.制坯:將優質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C.燒坯:將陶缽置于高溫爐中烘烤D.刻坯:在缽體上進行圖案刻畫3.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生長、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圖表示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其中屬于結締組織的是( )A. B. C. D.4.如圖為昆蟲的發育模式圖,若圖中B表示昆蟲發育過程中的蛹期,家蠶為了獲得蠶絲,使蠶絲產量提高,應設法延長圖中的( )期。A.A B.B C.C D.D5.圖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點是( )A.甲 B.乙 C.丙 D.丁6.如圖所示的"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開始用染料澆灌花卉根部,讓花像吸水一樣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下列關于“藍色妖姬”的制作過程說法正確的是A.橫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其韌皮部變藍,木質部不變藍B.在染料中添加適量鉀肥,可以防止葉片發黃C.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顏色更鮮艷7.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的高發期。諾如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會引發急性胃腸炎。下列有關諾如病毒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病毒沒有細胞結構B.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C.可在人體內進行增殖D.該病毒可以離開其他生物細胞獨立存活8.如圖為菜豆的生長發育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②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由胚乳提供B.③的地上部分由種子中的胚軸發育而來C.③→⑤會進行開花、傳粉和受精D.⑤中含有多粒種子是因為一朵花中有多個子房9.小科他利用凹角和凸角的模型作為教具,如圖所示。甲、乙模型分別NaCl、MgCl2的形成,下列物質可以用丙模型表示的是()A.CO2 B.Mg3N2 C.Al2O3 D.CaCO310.如圖表示四種原子的結構模型(“”“”和“”分別表示中子、質子和電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的核電荷數不同 B.甲、乙為同一種原子C.丙、丁屬于同一種元素 D.甲、丁互為同位素原子11.從2019年5月-20日起,科學家改用普朗克常數定義質量的單位———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國際千克原器,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質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A.體積為1立方米的水質量為1千克B.物體質量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狀態C.千克原器因生銹而質量減小,故不宜作為標準D.物體的質量不會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12.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指寫萬千氣象的詩句前共有形象詩人世情志、對下列詩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A.“籬香消渴桂花芳,天氣偏饒八月涼”中“露”的形成熔化現象,需要吸熱B.“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南消,繁露霏霏”中“露”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吸熱C."鸂鶒灘頭風浪晚 ,霧里煙輕,不見來時伴”中“霧”“煙”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D.“人家寒食清明后,天氣輕煙細雨中”中“雨”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13.推理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以下推理中,正確的是( )A.分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因此物質一定都是由分子構成的B.單質只含一種元素,因此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單質C.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因此同種元素的質子數一定相同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因此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14.小濱在學習了元素和物質的知識后,進行了梳理,其中正確的是( )A.碳元素的化合價由高到低:H2CO3、CO、CH4B.硫的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由大到小:H2S、SO2、SO3C.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由高到低: Fe2O3、FeO、FeSD.人體中所含元素的含量由大到小:O、H、C15.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氣體中,碳與氧質量比為3:5,則該氣體可能是( )A.只由CO組成的純凈物 B.由CO和CO2共同組成的混合物C.只由CO2組成的純凈物 D.由CO2和O2共同組成的混合物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 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習物質科學的重要思維方式。(1)圖1為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字母a代表的是 。(2)圖2是鈉在氯氣中燃燒形成氯化鈉的電子的得失圖。在鈉、氯氣、氯化鈉三種物質中,由離子構成的物質是 。17.植物有5種組織,分別是“保護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1)如圖為番茄的果實,切開后內部淡黃色的“筋絡”是輸導組織;外面的表皮是 組織;多汁的果肉是 組織。(2)像番茄果實這樣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稱為 。18. “立夏飯”(如圖甲)是寧波百姓在立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有:糯米、土豆、菜豆、玉米等。其中糯米來自于糯稻的種子(如圖乙),寧波地區糯稻一般一年種植一季,糯稻幼苗在生長時期喜好高溫多水,糯稻成熟收獲時宜干燥。從糯稻幼苗到成熟一般為4個月左右,比普通水稻生長期略長。(1)糯稻的繁殖方式屬于 (選填“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2)如圖丙為寧波地區年降水和氣溫變化曲線圖。根據糯稻的習性,農民一般選擇7月左右進行糯稻育苗和插秧,請簡述理由 。(3)圖丁是玉米種子結構示意圖, (填序號)為胚的發育提供營養。19.據報道:一顆隕石在俄羅斯中部烏拉爾山區的車里雅賓斯克市墜落,隕石進入大氣層時速度達到了40倍音速,而落地前的飛行速度減小到了30公里/時。由此引發的“隕石雨”導致超過1200名當地居民受傷。右圖為隕石樣品中,各種元素含量的比例圖。(1)隕石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 。(2)隕石碎塊中含有鐵單質,寫出它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燃燒生成物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 。(3)此樣品中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是 (可多選)。A.二氧化硅 B.氯化鉀 C.碳酸鈣 D.硫酸鈉20.如圖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的圖解,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①是 。(2)②的主要功能是 。(3)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____(填字母)。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D.葉中導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21.同學們觀察到春夏季節交換時,家中墻壁瓷磚上很容易起一層水珠(如圖甲)。查閱資料發現:水珠是因為室內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氣剛好液化的溫度稱為露點溫度。如果瓷磚表面的溫度低于露點溫度時,水蒸氣就會液化。當室內水汽含量為50%和80%時,露點溫度與教室內氣溫的關系如圖乙所示。(1)水蒸氣液化時 熱量(選填“吸收”或“釋放”)。(2)如圖乙,當室內氣溫為20℃、水汽含量為80%時,露點溫度約為 。(3)在易起水珠的天氣里,結合圖乙信息,請你提出一種預防家中室內瓷磚上起水珠的一種方法 。22.在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利用量筒測出液體體積為V,用天平測出量筒和液體的總質量為m,得到幾組數據并繪出如圖所示的m--V圖像。(1)則該液體密度為 kg/m3。量筒的質量為 g。(2)指出小明實驗中的不當之處: 。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小新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水沸騰時的特點;(1)在圖甲中,使用溫度計時存在的錯誤之處是 ;(2)圖甲中鐵夾、溫度計、鐵圈三個器件,應該先安裝的是 ;(3)小新同學在水溫升高到 時開始記錄數據,并根據數據畫出了水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從圖乙中可以看出水的沸點是 ℃;(4)為了說明水沸騰過程中是否需要吸熱,可以 ,觀察水是否繼續沸騰。24.學習了《物體的密度》后,小柯決定利用家里廚房中的工具和材料測量冰糖的密度。他找到:電子秤、喝藥用的小量筒、水、面粉、冰糖。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把冰糖放電子秤盤上測出它的質量為m;步驟二;向小量筒中加入適量的 ,將冰糖浸沒其中,讀出總體積為V1;步驟三:取出冰糖,讀出量筒中剩余物體的體積為V2。(1)步驟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適量的物質是 。(2)步驟二中“適量"的標準是 。(3)計算冰糖的密度。ρ冰糖= (用m、V1和V2表示)。(4)通過以上步驟測得的冰糖密度與真實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25.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礦質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達14 種,需要量比較大的有氮、磷、鉀、鈣、鎂、硫、鐵等。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選用兩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過改變光照來調節水的散失,然后測定水稻根系所處溶液中礦質元素含量的變化。【提出假設】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實驗設計】根據上述研究目的,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及記錄表如下:實驗條件 檢 測 項 目水分散失量 礦質元素含量變化N元素 X Y ……甲 較強的光照 m1 n1乙 較弱的光照 m2 n2(1)為了確保上述假設的普遍適用性,表中的X、Y等應為 。(2)【數據處理】要初步證實假設成立與否,實驗后對表中的數據應按下列 ____方式處理。A.比較 m1:m2和 n1:n2]兩個比值B.比較 m1+n1和 m2+n2的大小C.比較 m1-m2和n1-n2的大小(3)【實驗結論】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實驗反思】①本實驗采用改變光照來調節水分散失量,但在實驗設計中,我們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通過改變水稻植株上的 來進行實驗。②興趣小組通過探究后否定了他們在開始時提出的假設。對于他們的這次探究活動,你認為是否有價值 。26.某小組為研究子葉在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中的作用,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取菜豆種子500粒,平均分成5組(A~E),浸入水中24h,讓其萌發;②選擇其中4組種子,在萌發的不同時間去除子葉;③兩周后,分別收集各組所有幼苗,烘干,稱量干重,所得結果如下表所示。組別 處理方法 兩周后平均干重(克/株)A 沒有去除子葉 4.3B 在萌發的第4天去除子葉 0.7C 在萌發的第7 天去除子葉 1.8D 在萌發的第10天去除子葉 4.0E 在萌發的第13天去除子葉 4.3(1)種子萌發前需要浸入水中24小時,說明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之一是 。(2)實驗中選取500 粒菜豆種子的原因是 。(3)由表格可知,至少在種子萌發第 天時,除去子葉對幼苗的生長不會造成影響。(4)根據以上研究,說明子葉在雙子葉植物早期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中起 (填“促進”“抑制”或“無影響”)作用。27.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情景提供】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提出問題】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 【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甲所示: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帶2個單位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μ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③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④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彈了回來如乙圖所示。【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____(填序號,可多選)。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D.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四、解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5分)28.(本題6分,每空2分)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體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氣中游離態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數生物所利用,必須經過變化,并與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銨鹽等) ,才能被植物利用。(1)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區;(2)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 。A.莖秤細小易倒伏,葉有褐斑 B.生長矮小,葉色發黃C.生長緩慢,葉色暗綠帶紅 D.只開花不結果(3)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 價。29.(本題6分,每空2分)泡菜的制作工藝是我國悠久的食文化遺產之一。制作泡菜過程中,應控制亞硝酸鹽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以免對人體產生危害。小科研究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具體做法是:稱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鹽水、鮮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濃度分別為0、0.3%、0.6%、0.9%的食醋調節料液。從泡菜制作第1天開始,每天測定其亞硝酸鹽含量,測定10天,結果如下。(1)制作泡菜的主要原理是通過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酵母菌也能進行發酵作用,乳酸菌與酵母菌結構上最大的區別在于 。(2)分析比較四條曲線亞硝酸鹽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是 。(3)結合本實驗,對家庭自制泡菜提出一條建議 。30.(本題7分,每空2分,第3題3分)(2024七上·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的凍豆腐是一種傳統豆制品,孔隙多、彈性好、營養豐富、制作簡易。小金將一塊質量為1千克的做豆腐放進冰箱冷凍一天,豆腐里的水結冰,體積增大,將豆腐撐開,產生很多孔隙,凍豆腐就制作完成了。(1)劃線部分發生的變化屬于 變化。(選填“物理”或“化學”)(2)冰的密度為,其表示的含義是 。(3)若該做豆腐含水量為,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結冰后體積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寫出計算過程)31.(本題8分,每小題2分)(2023八下·金華期中)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航天員王亞平利用過飽和醋酸鈉(化學式為CH3COONa)溶液,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1)過飽和醋酸鈉溶液屬于 (填“單質”、“化合物”、“氧化物”或“混合物”)。(2)過飽和醋酸鈉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3)醋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4)列式計算16.4克醋酸鈉中鈉元素質量為多少?32.(本題8分,每空2分)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優秀 合格 待改進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科學七下 期末測試4 培優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請選出每小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則說明土壤中含有( )A.空氣 B.水 C.無機鹽 D.有機物【答案】D【解析】有機物在加熱過程中會發生分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蒸氣等物質,同時也會產生焦味和質量減小的現象。【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細密的鐵絲網上,用酒精燈加熱,觀察到土壤變黑有焦味,且質量減小,就可以推斷出土壤中含有機物,故D正確,而A、B、C錯誤。故選D。2.(2024七上·余姚期末)今年是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豬紋陶缽等324件文物將赴京參展,在陶缽制作過程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選土:選取優質陶土,并攪拌揉搓B.制坯:將優質陶土放入模具,使其成型C.燒坯:將陶缽置于高溫爐中烘烤D.刻坯:在缽體上進行圖案刻畫【答案】C【解析】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選土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不符合題意;B.制坯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不符合題意;C.燒坯過程中土變成瓷,屬于化學變化,故C符合題意;D. 刻坯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3.受精卵通過細胞分裂、生長、分化,形成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圖表示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其中屬于結締組織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結締組織包括血液、軟骨、肌腱等。【解答】A排列緊密,屬于上皮組織;B屬于結締組織;C屬于肌肉組織;D屬于神經組織。故答案為:B。4.如圖為昆蟲的發育模式圖,若圖中B表示昆蟲發育過程中的蛹期,家蠶為了獲得蠶絲,使蠶絲產量提高,應設法延長圖中的( )期。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完全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區別是是否經歷蛹期,圖中表示的是受精卵,B表示的是幼蟲期,C表示的是蛹期,D表示的是成蟲。【解答】家蠶為了獲得蠶絲,使蠶絲產量提高,應設法延長蠶的幼蟲期,即圖中的B。故答案為:B。5.圖中最易形成瀑布的地點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B【解析】瀑布發育于河谷且坡度較陡處.由于河流一般發育在山谷處,而山谷等高線的特征是由低處彎向高處,故可判斷河流的流向。【解答】瀑布發育于河谷且坡度較陡處。圖中乙地位于河谷處,且下游有陡崖地貌,最易形成瀑布景觀。故選B。6.如圖所示的"藍色妖姬"是人工染色形成的。等白玫瑰快到花期時,開始用染料澆灌花卉根部,讓花像吸水一樣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下列關于“藍色妖姬”的制作過程說法正確的是A.橫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其韌皮部變藍,木質部不變藍B.在染料中添加適量鉀肥,可以防止葉片發黃C.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越高越好,可以使花瓣顏色更鮮艷【答案】C【解析】樹皮有周皮和韌皮部組成,韌皮部內有篩管和韌皮纖維,篩管可以運輸有機物;再往里是形成層,形成層細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內產生木質部,向外產生韌皮部,使莖不斷的加粗;木質部內有木纖維和導管.導管可以運輸水分和無機鹽,木纖維起支持作用;最里面是髓,儲存營養物質。【解答】A、從莖的縱切面上看,染成藍色的是導管,導管位于木質部中具有向上運輸水和無機鹽的功能,因此木質部會變藍,不符合題意;B、氮肥能促使枝葉繁茂,因此在染料中添加適量氮肥,可以防止葉片發黃,不符合題意;C、白玫瑰快到花期時,開始用染料澆灌花卉,讓花像吸水一樣,將色劑吸入開出藍色花朵。在莖的木質部中,導管是上下相通的: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的導管自下向上運輸的。因此縱向剖開染色后的莖,發現木質部自下而上藍色逐漸變淺,符合題意;D、澆灌時使用染料的濃度并不是越高越好,染料的濃度過高,就會導致細胞失水,植株也會出現“燒苗”現象,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7.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諾如病毒感染的高發期。諾如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會引發急性胃腸炎。下列有關諾如病毒的敘述,錯誤的是( )A.該病毒沒有細胞結構B.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C.可在人體內進行增殖D.該病毒可以離開其他生物細胞獨立存活【答案】D【解析】病毒的結構非常簡單,僅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并在寄主細胞內進行繁殖。一旦離開了活細胞,病毒就會變成結晶體。病毒分為三類:專門侵染植物細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煙草花葉病毒;專門侵染動物和人體細胞的病毒叫做動物病毒,如流感病毒;專門侵染細菌的病毒叫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解答】A.病毒的體積極小,只能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沒有細胞結構 ,A正確。B.病毒無細胞結構,由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遺傳物質組成,B正確。C. 可在人體內進行增殖 ,C正確。D.病毒離開宿主細胞不能進行增殖或新陳代謝,D錯誤。故答案為:D。8.如圖為菜豆的生長發育過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①→②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由胚乳提供B.③的地上部分由種子中的胚軸發育而來C.③→⑤會進行開花、傳粉和受精D.⑤中含有多粒種子是因為一朵花中有多個子房【答案】C【解析】AB.胚是種子的重要部分,胚芽將來發育成莖和葉,胚軸將來發育成連接莖與根的部分,胚根將來發育成根,子葉具有儲存或轉運營養物質的作用。CD.花經過傳粉和受精后,由于細胞不斷分裂、生長和分化,子房逐漸膨大,子房的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最終雌蕊的子房發育成果實。【解答】A.①→②過程表示種子的萌發,所需要的有機物由菜豆種子兩子葉片提供,故A錯誤;B.③中地上部分的莖和葉,是由菜豆種子中的胚芽發育來,故B錯誤;C.花的各部分發育成熟就會依次展開,這就是開花;一朵花經過傳粉和受精過程后,雌蕊的子房繼續發育,最終發育成果實,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因此,③→⑤時期會進行開花、傳粉、受精等過程,故C正確;D.子房中的胚珠發育成種子;大豆所結果實中種子不止一粒的原因是子房中含有多個胚珠,故D錯誤。故選C。9.小科他利用凹角和凸角的模型作為教具,如圖所示。甲、乙模型分別NaCl、MgCl2的形成,下列物質可以用丙模型表示的是()A.CO2 B.Mg3N2 C.Al2O3 D.CaCO3【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甲、乙模型分別NaCl、MgCl2的形成,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別表示陽離子和陰離子,進行分析判斷。【解答】甲、乙模型分別NaCl、MgCl2的形成,由圖示可知,凹角和凸角的模型分別表示陽離子和陰離子,則丙由2個帶正電荷的陽離子和3個帶負電荷的陰離子構成,比較以下4個選項可知,只有C選項符合要求。故答案為:C。10.如圖表示四種原子的結構模型(“”“”和“”分別表示中子、質子和電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的核電荷數不同 B.甲、乙為同一種原子C.丙、丁屬于同一種元素 D.甲、丁互為同位素原子【答案】C【解析】(1)核電荷數:核電荷數等于質子數,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 。(2)原子種類:同種原子質子數和中子數都相同。(3)元素:具有相同質子數(即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4)同位素原子: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為同位素原子。【解答】A、甲和乙質子數都為 1,核電荷數 = 質子數,所以甲、乙核電荷數相同,故錯誤。B、甲的中子數為 2,乙的中子數為 0,同種原子要求質子數和中子數都相同,所以甲、乙不是同一種原子,故錯誤。C、丙和丁質子數都為 2,根據元素定義,具有相同質子數的一類原子屬于同一種元素,所以丙、丁屬于同一種元素,故正確。D、甲質子數為 1,丁質子數為 2,同位素原子要求質子數相同,所以甲、丁不是同位素原子,故錯誤。故答案為:C。11.從2019年5月-20日起,科學家改用普朗克常數定義質量的單位———千克,以代替工作了100多年的國際千克原器,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質量的說法,正確的是( )A.體積為1立方米的水質量為1千克B.物體質量的大小取決于物體的狀態C.千克原器因生銹而質量減小,故不宜作為標準D.物體的質量不會隨溫度的改變而改變【答案】D【解析】物質的質量由其所含的物質多少決定,與物體的狀態、溫度、位置、形狀等因素無關。【解答】A、水的密度是,可知1立方米的水的質量為,故A錯誤;B、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狀態無關,物質的質量指的是所含物質的多少,故B錯誤;C、千克原器生銹后質量增大,不是減小,故C錯誤;D、物體的質量取決于所含物質的多少,與物體的溫度無關,即不會隨物體的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故D正確。故答案為:D。12.詩詞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之一,指寫萬千氣象的詩句前共有形象詩人世情志、對下列詩句中所包含的物理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A.“籬香消渴桂花芳,天氣偏饒八月涼”中“露”的形成熔化現象,需要吸熱B.“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南消,繁露霏霏”中“露”的形成是凝華現象,需要吸熱C."鸂鶒灘頭風浪晚 ,霧里煙輕,不見來時伴”中“霧”“煙”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D.“人家寒食清明后,天氣輕煙細雨中”中“雨”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答案】D【解析】三態六變及吸熱放熱情況:熔化:固態→液態(吸熱);凝固:液態→固態(放熱);汽化:(分沸騰和蒸發): 液態→氣態(吸熱);液化:(兩種方法:壓縮體積和降低溫度): 氣態→液態(放熱);升華:固態→氣態(吸熱)凝華:氣態→固態(放熱)【解答】A.籬香消渴桂花芳,天氣偏饒八月涼”中“露”的形成液化現象,需要放熱,A錯誤;B.“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南消,繁露霏霏”中“露”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B錯誤;C."鸂鶒灘頭風浪晚 ,霧里煙輕,不見來時伴”中“霧”“煙”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C錯誤;D.“人家寒食清明后,天氣輕煙細雨中”中“雨”的形成是液化現象,需要放熱,D正確;故答案為:D13.推理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思維方法。以下推理中,正確的是( )A.分子是構成物質的粒子,因此物質一定都是由分子構成的B.單質只含一種元素,因此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單質C.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因此同種元素的質子數一定相同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因此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化合物【答案】C【解析】構成物質的微粒不只分子,還有其他的微粒也能構成物質;根據單質的定義解答;質子數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屬于同種元素,根據化合物的定義來分析解答。【解答】A、構成物質的微粒除分子外,還有原子、離子也能構成物質;故錯誤;B、單質只含一種元素,含一種元素的物質不一定是單質,如氧氣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種元素,屬于混合物,故錯誤;C、質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因此同種元素質子數一定相同,故正確;D、化合物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但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以是混合物,故錯誤;故答案為:C。14.小濱在學習了元素和物質的知識后,進行了梳理,其中正確的是( )A.碳元素的化合價由高到低:H2CO3、CO、CH4B.硫的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由大到小:H2S、SO2、SO3C.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由高到低: Fe2O3、FeO、FeSD.人體中所含元素的含量由大到小:O、H、C【答案】A【解析】A.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結合各選項中的化學式進行分析;B.根據相對分子質量來分析;C.根據化合物中元素質量分數的比較方法來分析;D.根據人體中元素的含量來分析。【解答】A.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零可知,H2CO3、CO、 CH4 中碳元素的化合價分別為+4、+2、-4,由高到低,故A正確;B.H2S的相對分子量為34,SO2的相對分子量為64,SO3的相對分子量為80,故硫的化合物相對分子質量由大到小:SO3>SO2>H2S,故B錯誤;C.將FeO、Fe2O3、FeS三種物質的化學式分別變形得6FeO 3Fe2O3 6FeS,因32×6>16×3×3>16×6,含鐵的質量分數由大到小排列為FeO>Fe2O3>FeS,故C錯誤;D. 人體中所含元素的含量由大到小:O、C、H, 故D錯誤。故選A。15.由碳、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氣體中,碳與氧質量比為3:5,則該氣體可能是( )A.只由CO組成的純凈物 B.由CO和CO2共同組成的混合物C.只由CO2組成的純凈物 D.由CO2和O2共同組成的混合物【答案】B【解析】分別計算出CO、CO2和O2中碳和氧元素的質量之比,然后與混合氣體中二者的質量之比進行比較即可。CO中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12×1):(16×1)=3:4;CO2中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12×1):(16×2)=3:8。只由CO組成的純凈物,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3:4,氧的質量偏小,故A錯誤;CO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3:4,氧的質量偏小;而CO2中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3:8,氧的質量偏大。二者混合時,只要質量大小合適,碳與氧的質量之比可能為3:5,故B正確;只由CO2組成的純凈物,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3:8,氧的質量偏大,故C錯誤;CO2中碳與氧元素的質量之比3:8,其中氧的質量偏大,如果再混合O2,那么氧的質量會更大,故D錯誤。二、填空題(本題共7小題20空,每空2分,共40分)16. 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學習物質科學的重要思維方式。(1)圖1為構成物質的粒子之間的關系,字母a代表的是 。(2)圖2是鈉在氯氣中燃燒形成氯化鈉的電子的得失圖。在鈉、氯氣、氯化鈉三種物質中,由離子構成的物質是 。【答案】(1)原子(2)氯化鈉【解析】(1)分子、原子、離子都可以構成物質,分子由原子組成,離子是由原子得失電子形成的。(2)原子由核外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包含質子和中子。【解答】(1)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原子得失電子會形成離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即a表示原子;(2)鈉是一種金屬單質,是由鈉原子構成的;氯氣是一種氣態非金屬單質,是由氯分子構成的;氯化鈉是由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組成的化合物,是由鈉離子與氯離子構成的。故答案為:(1)原子(2)氯化鈉17.植物有5種組織,分別是“保護組織”、“營養組織”、“分生組織”、“輸導組織”和“機械組織”。(1)如圖為番茄的果實,切開后內部淡黃色的“筋絡”是輸導組織;外面的表皮是 組織;多汁的果肉是 組織。(2)像番茄果實這樣由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結構,稱為 。【答案】(1)保護;營養(2)器官【解析】(1)植物的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機械組織、分生組織。(2)被子植物的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解答】(1)外面的表皮屬于保護組織,起到保護的作用。果肉是營養組織內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2)植物點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個體,從結構層次和功能來看,由不同組織形成的是器官。18. “立夏飯”(如圖甲)是寧波百姓在立夏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主要食材有:糯米、土豆、菜豆、玉米等。其中糯米來自于糯稻的種子(如圖乙),寧波地區糯稻一般一年種植一季,糯稻幼苗在生長時期喜好高溫多水,糯稻成熟收獲時宜干燥。從糯稻幼苗到成熟一般為4個月左右,比普通水稻生長期略長。(1)糯稻的繁殖方式屬于 (選填“無性生殖”或“有性生殖”)。(2)如圖丙為寧波地區年降水和氣溫變化曲線圖。根據糯稻的習性,農民一般選擇7月左右進行糯稻育苗和插秧,請簡述理由 。(3)圖丁是玉米種子結構示意圖, (填序號)為胚的發育提供營養。【答案】(1)有性生殖(2)七月時高溫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3)⑥【解析】有性生殖指精子與卵細胞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生殖方式。不需要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叫無性生殖。玉米種子為單子葉,種子內含有胚(胚由胚軸、胚根、胚芽、子葉組成)和胚乳等。圖中①胚軸、②胚根、③胚芽、④子葉、⑤果皮和種皮、⑥胚乳。【解答】(1)糯稻是通過稻種繁殖,而種子的形成過程會涉及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過程,屬于有性生殖。(2)糯稻幼苗在生長時期喜好高溫多水,根據對圖乙分析可知,在七月時高溫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所以,農民一般選擇7月左右進行糯稻育苗和插秧。(3)玉米種子為單子葉,種子內含有胚(胚由胚軸、胚根、胚芽、子葉組成)和胚乳等,單子葉植物的種子營養物質主要儲存在胚乳中,為胚發發育提供營養。故答案為:(1)有性生殖 (2)七月時高溫多水,利于糯稻育苗和插秧(3)⑥19.據報道:一顆隕石在俄羅斯中部烏拉爾山區的車里雅賓斯克市墜落,隕石進入大氣層時速度達到了40倍音速,而落地前的飛行速度減小到了30公里/時。由此引發的“隕石雨”導致超過1200名當地居民受傷。右圖為隕石樣品中,各種元素含量的比例圖。(1)隕石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 。(2)隕石碎塊中含有鐵單質,寫出它與大氣層劇烈摩擦,燃燒生成物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 。(3)此樣品中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是 (可多選)。A.二氧化硅 B.氯化鉀 C.碳酸鈣 D.硫酸鈉【答案】(1)鋁(2)Fe3O4(3)A、D【解析】(1)根據各種元素含量的比例圖進行分析。(2)根據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進行分析。(3)根據隕石樣品中不含氯、碳元素進行分析。【解答】(1)根據各種元素含量的比例圖,隕石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是鋁元素;(2)四氧化三鐵的化學式為Fe3O4;(3)根據元素含量的比例圖可知,隕石樣品中不含氯、碳元素,故不含氯化鉀、碳酸鈣,此樣品中可能含有的化合物是二氧化硅、硫酸鈉。故答案為:(1)鋁;(2)Fe3O4;(3)AD。20.如圖是“水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路徑”的圖解,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①是 。(2)②的主要功能是 。(3)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____(填字母)。A.葉中篩管→莖中篩管→根中篩管B.根中篩管→莖中篩管→葉中篩管C.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D.葉中導管→莖中導管→根中導管【答案】(1)根毛(2)輸送 水和無機鹽(3)C【解析】植物體內主要有兩條運輸管道--導管和篩管。篩管位于韌皮部,運輸有機物,方向從上往下;導管位于木質部,運輸水和無機鹽,方向自下而上。【解答】(1)圖中①是根毛,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和無機鹽。(2)②是導管,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3)導管是植物體內把根部吸收的水和無機鹽由下而上輸送到植株身體各處的管狀結構。導管是為一串管狀死細胞所組成,只有細胞壁的細胞構成的,而且上下兩個細胞是貫通的;當根毛細胞從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通過一定方式進入根部的導管,然后植物就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把水分和無機鹽運輸到植物體的全身,即水和無機鹽在植物體中運輸的基本路徑是:根中導管→莖中導管→葉中導管。21.同學們觀察到春夏季節交換時,家中墻壁瓷磚上很容易起一層水珠(如圖甲)。查閱資料發現:水珠是因為室內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氣剛好液化的溫度稱為露點溫度。如果瓷磚表面的溫度低于露點溫度時,水蒸氣就會液化。當室內水汽含量為50%和80%時,露點溫度與教室內氣溫的關系如圖乙所示。(1)水蒸氣液化時 熱量(選填“吸收”或“釋放”)。(2)如圖乙,當室內氣溫為20℃、水汽含量為80%時,露點溫度約為 。(3)在易起水珠的天氣里,結合圖乙信息,請你提出一種預防家中室內瓷磚上起水珠的一種方法 。【答案】(1)釋放(2)12.5℃(3)可以使用地暖或暖氣片等設備提高室內溫度。【解析】(1)根據液化放熱解答;(2)根據圖像確定對應的露點溫度;(3)液化需要放熱,因此水蒸氣需要遇到低溫的物體,只要提高溫度,就能避免出現水珠。【解答】(1)液化是物質由氣態轉變為液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質需要放出熱量,即釋放熱量。(2)觀察圖乙可得,當室內氣溫為20℃、水汽含量為80%時,露點溫度約為 12.5℃。(3)可以使用地暖或暖氣片等設備提高室內溫度,進而提高瓷磚表面的溫度,使得水蒸氣在遇到瓷磚表面時不易液化。22.在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利用量筒測出液體體積為V,用天平測出量筒和液體的總質量為m,得到幾組數據并繪出如圖所示的m--V圖像。(1)則該液體密度為 kg/m3。量筒的質量為 g。(2)指出小明實驗中的不當之處: 。【答案】(1)1×103;20 (2)量筒 放到天平上稱量容易翻倒【解析】(1)根據圖像可知,當液體的體積為零時,液體的質量為零,則此時量筒和液體的總質量其實就是量筒的質量。根據m=m總-m筒計算出液體的質量,再根據計算出液體的密度。(2)根據量筒的特點,分析它是否能夠平穩的待在天平托盤上即可。【解答】(1)根據圖像可知,當當液體的體積為零時,量筒和液體的總質量為20g,則量筒的質量為20g。當液體體積為20cm3時,總質量為40g,則液體質量m=m總-m筒=40g-20g=20g,那么液體的密度為:。(2)小明實驗中的不當之處:量筒放到天平上稱量容易翻倒。三、實驗探究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空2分,共40分)23.小新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水沸騰時的特點;(1)在圖甲中,使用溫度計時存在的錯誤之處是 ;(2)圖甲中鐵夾、溫度計、鐵圈三個器件,應該先安裝的是 ;(3)小新同學在水溫升高到 時開始記錄數據,并根據數據畫出了水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從圖乙中可以看出水的沸點是 ℃;(4)為了說明水沸騰過程中是否需要吸熱,可以 ,觀察水是否繼續沸騰。【答案】溫度計碰到了容器壁;鐵圈;98;移走酒精燈24.學習了《物體的密度》后,小柯決定利用家里廚房中的工具和材料測量冰糖的密度。他找到:電子秤、喝藥用的小量筒、水、面粉、冰糖。實驗步驟如下:步驟一:把冰糖放電子秤盤上測出它的質量為m;步驟二;向小量筒中加入適量的 ,將冰糖浸沒其中,讀出總體積為V1;步驟三:取出冰糖,讀出量筒中剩余物體的體積為V2。(1)步驟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適量的物質是 。(2)步驟二中“適量"的標準是 。(3)計算冰糖的密度。ρ冰糖= (用m、V1和V2表示)。(4)通過以上步驟測得的冰糖密度與真實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變”)。【答案】(1)面粉(2)能浸沒冰糖,且放入冰糖后總體積不超過量筒量程(3)(4)偏小【解析】(1)冰糖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測量冰糖的體積,如果在量筒內放入適量的面粉,將冰糖淹沒其中,分別記下冰糖放入前后面粉的體積值,最后將這兩個值相減即可。(2)根據密度公式求出冰糖的密度。【解答】(1)步驟二中,向小量筒中加入適量的物質是面粉。(2)步驟二中“適量”的標準是:能浸沒冰糖,且放入冰糖后總體積不超過量筒量程。(3)冰糖的體積為V=V1-V2,那么冰糖的密度為: 。(4)通過以上步驟測得的冰糖密度與真實值相比偏小。故答案為:(1)面粉(2)能浸沒冰糖,且放入冰糖后總體積不超過量筒量程(3)(4)偏小25.植物的生長需要多種礦質元素,其中必需元素就多達14 種,需要量比較大的有氮、磷、鉀、鈣、鎂、硫、鐵等。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選用兩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過改變光照來調節水的散失,然后測定水稻根系所處溶液中礦質元素含量的變化。【提出假設】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實驗設計】根據上述研究目的,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及記錄表如下:實驗條件 檢 測 項 目水分散失量 礦質元素含量變化N元素 X Y ……甲 較強的光照 m1 n1乙 較弱的光照 m2 n2(1)為了確保上述假設的普遍適用性,表中的X、Y等應為 。(2)【數據處理】要初步證實假設成立與否,實驗后對表中的數據應按下列 ____方式處理。A.比較 m1:m2和 n1:n2]兩個比值B.比較 m1+n1和 m2+n2的大小C.比較 m1-m2和n1-n2的大小(3)【實驗結論】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實驗反思】①本實驗采用改變光照來調節水分散失量,但在實驗設計中,我們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通過改變水稻植株上的 來進行實驗。②興趣小組通過探究后否定了他們在開始時提出的假設。對于他們的這次探究活動,你認為是否有價值 。【答案】(1)不同的礦質元素(P、K、Ca、Mg、S、Fe中的任意兩種或兩種以上元素)(2)A(3)葉片數目(葉面積);有【解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根據變量設置一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具有說服力。一般來說,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處理是的就是對照組。分析實驗設置可知:該興趣小組以光照強度為變量形成一組對照試驗,要探究的問題是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解答】(1)該興趣小組要探究的問題是“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因此表中的X、Y等不應該是同一種礦質元素,而應為不同的礦質元素。(2)根據作出的假設“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礦質元素和水分”,要初步證實假設成立與否,實驗后對表中的數據應該比較m1:m2和n1:n2兩個比值。(3)①水分散失的主要部位是葉片,因此在實驗設計中,我們也可以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通過改變水稻植株上的葉片數目來進行實驗。② 這次探究雖不能支持假設,但對他們實驗設計能力是一次鍛煉,所以有一定的價值。26.某小組為研究子葉在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中的作用,設計并進行了如下實驗:①取菜豆種子500粒,平均分成5組(A~E),浸入水中24h,讓其萌發;②選擇其中4組種子,在萌發的不同時間去除子葉;③兩周后,分別收集各組所有幼苗,烘干,稱量干重,所得結果如下表所示。組別 處理方法 兩周后平均干重(克/株)A 沒有去除子葉 4.3B 在萌發的第4天去除子葉 0.7C 在萌發的第7 天去除子葉 1.8D 在萌發的第10天去除子葉 4.0E 在萌發的第13天去除子葉 4.3(1)種子萌發前需要浸入水中24小時,說明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之一是 。(2)實驗中選取500 粒菜豆種子的原因是 。(3)由表格可知,至少在種子萌發第 天時,除去子葉對幼苗的生長不會造成影響。(4)根據以上研究,說明子葉在雙子葉植物早期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中起 (填“促進”“抑制”或“無影響”)作用。【答案】(1)水分(2)增加樣本數量,避免實驗的偶然性(3)13(4)促進【解析】(1)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2)每組實驗中多放置幾顆種子可以避免偶然性。(3)根據表中數據進行分析,與對照組相同的即說明除去子葉對幼苗的生長不會造成影響。【解答】(1)種子浸水是因為種子萌發需要水分。(2)為了避免偶然性,得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每組中要放置多粒種子。(3)由表中數據可知,A組和E組數據相同,說明至少在種子萌發第13天時去除子葉對幼苗的生長不會造成影響。27.探究原子結構的奧秘:【情景提供】19世紀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1897年,湯姆生發現了帶負電的電子后,才引起人們對原子結構模型的探索。【提出問題】電子帶負電,原子不帶電,說明原子內存在帶正電荷的部分,它們是均勻分布還是集中分布的呢 【進行實驗】1910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實驗做法如圖甲所示:①α粒子源——放射性物質放出α粒子(原子核帶2個單位正電荷),質量是電子質量的7000倍;②金箔———作為靶子,厚度1μm,重疊了3000層左右的原子;③熒光屏———α粒子打在上面發出閃光;④顯微鏡————通過顯微鏡觀察閃光,且通過360度轉動可觀察不同角度α粒子的到達情況。【收集證據】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金箔后仍沿原來的方向前進,但是有少數α粒子卻發生了較大的偏轉,并且有極少數α粒子的偏轉超過90°,有的甚至幾乎達到180°,像是被彈了回來如乙圖所示。【猜想與假設】α粒子遇到電子后,就像飛行的子彈碰到灰塵一樣運動方向不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而結果卻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到了一個很小的結構上,否則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解釋與結論】(1)若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均勻分布,則極少數α粒子就 (填“會”或“不會”)發生大角度散射。(2)1μm金箔包含了3000層金原子,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說明____。A.原子的質量是均勻分布的 B.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從現代觀點看,被打出的微粒是 。(4)從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過程中,我們發現____(填序號,可多選)。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D.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答案】(1)不會(2)B(3)質子(4)A;B;C;D【解析】根據原子結構分析解答;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有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原子不是個實心球體。原子是由原子核及電子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解答】(1)極少數α粒子散射的原因是受到了一個體積小但質量相對而言較大的粒子的斥力,這說明原子質量、正電荷在原子內并不是均勻分布的;(2)絕大多數α粒子穿過后方向不變,這是由于它們穿過了原子內部的空間,這也說明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是空的,故選B;(3)1919年,盧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轟擊氮原子,結果有種微粒從氮原子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變成了氧原子,說明原子核內的質子數變成了8個,所以打出的微粒是質子。(4)A、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正確;B、模型在科學研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正確;C、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正確;D、人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尤其是實驗技術的提高而發展的,正確;故答案為:ABCD。四、解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共35分)28.(本題6分,每空2分)氮是空氣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也是構成生物體的必要元素之一。但是空氣中游離態的氮不能直接被大多數生物所利用,必須經過變化,并與其他成分形成化合物(如氨或銨鹽等) ,才能被植物利用。(1)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區;(2)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 。A.莖秤細小易倒伏,葉有褐斑 B.生長矮小,葉色發黃C.生長緩慢,葉色暗綠帶紅 D.只開花不結果(3)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 價。【答案】(1)根毛(2)B(3)-3【解析】(1)根尖是指從根的頂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結構從頂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成熟區也叫根毛區,是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主要部位。(2)肥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含磷的無機鹽可以促進幼苗的發育和花的開放,使果實、種子提早成熟;含鉀的無機鹽使植物莖稈健壯,促進淀粉的形成與運輸。(3)根據化學價代數和為零計算。【解答】(1)植物通過根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無機鹽,吸收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區;(2)一株綠色植物的幼苗(如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缺氮,其最可能出現的癥狀是:生長矮小,葉色發黃。(3)空氣中的N2轉化為NH3的過程中,H的化合價為+1價,則N的化合價為-3價。故N元素的化合價由0價轉變為-3價。29.(本題6分,每空2分)泡菜的制作工藝是我國悠久的食文化遺產之一。制作泡菜過程中,應控制亞硝酸鹽在一定濃度范圍內,以免對人體產生危害。小科研究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具體做法是:稱取等量白菜4份,每份均加入等量7%鹽水、鮮姜和辣椒,再加入食醋濃度分別為0、0.3%、0.6%、0.9%的食醋調節料液。從泡菜制作第1天開始,每天測定其亞硝酸鹽含量,測定10天,結果如下。(1)制作泡菜的主要原理是通過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酵母菌也能進行發酵作用,乳酸菌與酵母菌結構上最大的區別在于 。(2)分析比較四條曲線亞硝酸鹽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中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是 。(3)結合本實驗,對家庭自制泡菜提出一條建議 。【答案】(1)細菌(乳酸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真菌(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2)三組食醋濃度中,0.6%抑制作用最強,食醋濃度過高或過低抑制作用均下降(3)使用濃度為0.6%的食醋進行泡菜,最大程度的減小亞硝酸鹽的含量。【解析】(1)根據細菌和真菌細胞結構的不同解答;(2)根據圖像分析亞硝酸鹽含量與食醋濃度的變化規律;(3)根據(2)的結論分析解答。【解答】(1)乳酸菌是一類屬于細菌界的微生物,而酵母菌則屬于真菌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細胞結構,細菌(乳酸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而真菌(酵母菌)有成形的細胞核。(2)分析比較四條曲線亞硝酸鹽含量的最大值,不同濃度食醋對泡白菜亞硝酸鹽含量的影響是醋能抑制泡白菜亞硝酸鹽的產生。三組食醋濃度中,0.6%抑制作用最強,食醋濃度過高或過低抑制作用均下降。(3) 結合本實驗,對家庭自制泡菜提出一條建議:使用濃度為0.6%的食醋進行泡菜,最大程度的減小亞硝酸鹽的含量。30.(本題7分,每空2分,第3題3分)(2024七上·杭州期末)如圖所示的凍豆腐是一種傳統豆制品,孔隙多、彈性好、營養豐富、制作簡易。小金將一塊質量為1千克的做豆腐放進冰箱冷凍一天,豆腐里的水結冰,體積增大,將豆腐撐開,產生很多孔隙,凍豆腐就制作完成了。(1)劃線部分發生的變化屬于 變化。(選填“物理”或“化學”)(2)冰的密度為,其表示的含義是 。(3)若該做豆腐含水量為,放入冰箱一天,水全部結冰后體積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 (寫出計算過程)【答案】(1)物理(2)體積是1cm3的冰的質量是0.9g(3)嫩豆腐中水的質量m水=90%×1000g=900g,由可得,水的體積,水全部結冰后質量不變,m冰=m水=900g,由可得,冰的體積,水全部結冰后體積增大了ΔV=V冰-V水=1000cm3-900cm3=100cm3。【知識點】質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應用【解析】(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是:是否有新物質生成;(2)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這種物質的密度;(3)首先求得嫩豆腐中水的質量,然后根據密度公式求得水的體積,水全部結冰后質量不變,由密度公式變形可求得冰的體積,然后可知增大了多少立方厘米。【解答】解:(1)水結冰是物理變化,因為沒有新的分子組成所以不是化學變化;(2)冰的密度為0.9g/cm3,表示體積是1cm3的冰的質量是0.9g;(3)嫩豆腐中水的質量m水=90%×1000g=900g,由可得,水的體積,水全部結冰后質量不變,m冰=m水=900g,由可得,冰的體積,水全部結冰后體積增大了ΔV=V冰-V水=1000cm3-900cm3=100cm3。故答案為:(1)物理;(2)體積是1cm3的冰的質量是0.9g;(3)水全部結冰后體積增大了100cm3。31.(本題8分,每小題2分)(2023八下·金華期中)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航天員王亞平利用過飽和醋酸鈉(化學式為CH3COONa)溶液,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1)過飽和醋酸鈉溶液屬于 (填“單質”、“化合物”、“氧化物”或“混合物”)。(2)過飽和醋酸鈉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3)醋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為 。(4)列式計算16.4克醋酸鈉中鈉元素質量為多少?【答案】(1)混合物 (2)3:4 (3)82(4)16.4g醋酸鈉中鈉元素的質量:【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純凈物和混合物的相關概念,以及化學式中元素質量比值的計算。【解答】(1)溶液是由溶質和溶劑組成的,故其一定為混合物;(2)C:O=(2x12):(2x16)=3:4;(3)醋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2x12+3x1+2x16+23=82;(4)Na%=,所以m(Na)=故答案為:(1)混合物;(2) 3:4 ;(3)82;(4)32.(本題8分,每空2分)科學課上同學們開展了“制作爛柯山等高線地形圖”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活動包括山體模型制作、等高線地形圖繪制和評價交流等環節。【觀察】制作山體模型前,先利用衛星云圖觀察爛柯山山體輪廓并確定其主峰的海拔高度為164米。(1)【制作】某同學按圖甲流程,初步制作出山體模型,并在山體上畫出了所有等高線。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 。(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具體的操作是 。(3)依據同學描繪的等高線地形圖(圖乙),若要登上頂峰,你會選擇從A、B哪一側登山,請說明理由。 (4)【評價】評價量規既是作品制作過程的指引,又是作品等級評定的依據。下表為某小組制定的量規,請將表中“_?_”處內容補充完整。等高線地形圖評價量規評價指標 作品等級優秀 合格 待改進材料與匹配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匹配度高 材料環保易得,制作的山體模型輪廓不易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 材料不環保,山體模型輪廓無法調整與實際輪廓存在較大差異作圖與標注 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 曲線封閉, 曲線未封閉,缺少海拔標示和比例尺【答案】(1)保證等高距相同(2)【應用】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3)B,B坡等高線較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4)比例尺不明確或沒有標示海拔高度【解析】(1)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2)等高線地形圖可以看作是模型的俯視圖。(3)B等高線較稀疏,說明坡度較緩,更易攀登。(4)根據表中信息填寫即可,例如 比例尺不明確等。【解答】(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5)為了使“材料與匹配”評價指標達到“優秀”水平所選材料應用橡皮泥,理由:橡皮泥容易修改造型,能根據需求做出不同的模型。(1)他在畫線時,所墊每塊橡皮的高度一致,是為了保證等高距的高度相同。(2)若要把山體模型上的等高線按原來的位置描繪到白紙上,形成圖乙所示的等高線地形圖,步驟:首先將山體模型沿等高線切開,從底層依次向上;其次,將切開的部分垂直投影到紙上;再次,將投影的曲線畫成平滑的曲線即可。(3)從B攀登更容易,原因:B坡的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容易攀登,而A坡等高線稠密,坡度較陡,難以攀登。(4)優秀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海拔標示正確,比例尺清晰明確;而合格的等高線模型曲線封閉,比例尺不明確或海拔沒有標示。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科學七下 期末測試4 培優(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學七下 期末測試4 培優(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