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主題二 地理實踐類型一 實驗操作 在一間暗室里,將一盞電燈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陽,在電燈旁固定放置一個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讀圖,完成1~3題。1.該實驗裝置可以演示( )A.晝夜長短變化 B.晝夜更替C.四季變化 D.五帶的形成2.關于圖中三個地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A.A點最早見到太陽B.C點最早見到太陽C.A點的白晝時間最長D.B點的白晝時間最短3.有關地球的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 )A.演示地球自轉需要繞電燈轉一圈B.演示地球公轉需要在固定位置撥動地球儀C.地球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D.地球運動的周期是一天 平涼市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探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模擬實驗,得出的實驗數據如下圖。讀圖,完成4~5題。4.通過實驗數據,可以得出( )A.陸地升溫快,降溫快B.海洋升溫慢,降溫快C.陸地晝夜溫差小于海洋D.海洋晝夜溫差大于陸地5.該模擬實驗結論可以解釋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是( )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B.新疆的人們夏季“早穿皮襖午穿紗”C.內陸地區民居的屋頂坡度比較平緩D.黑龍江天寒地凍時,海南已春暖花開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以“海陸分布與變遷”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下圖為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觀察海陸輪廓,探究大陸漂移說](1)讀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全球海陸分布不均,海洋面積 (大于或小于)陸地面積。觀察發現:大西洋兩岸,特別是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 洲大陸凹進去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通過查閱資料,大陸漂移說可以解釋這一現象:2億年前,各個大陸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整體,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逐步分裂并漂移,形成了現在七大洲、 大洋的海陸分布狀態。 [模擬實驗,探究板塊構造學說]甲 乙(2)實驗中,書本和紙張代表板塊。實驗甲:擠壓書本,演示板塊 (碰撞或張裂),板塊交界處隆起,形成高大山脈。實驗乙:撕拉紙張,紙張撕裂,演示板塊的 (碰撞或張裂),板塊交界處斷裂,形成 (雙項選擇)。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 ,多地震、 。A.裂谷 B.高大山脈 C.海洋(3)遷移應用:結合圖片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對下列現象進行解釋。地中海面積不斷 (擴大或縮小),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喜馬拉雅山脈不斷 (增高或降低),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類型二 調研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團隊在日喀則發現了早期棕櫚、桉樹、榕樹等熱帶植物化石。下表為調研青藏高原地區不同時期的平均海拔數據。據此完成1~2題。距今/年 2.8億 5 500萬~ 5 000萬 2 100萬~ 1 900萬 1 500萬平均海 拔/米 <0 1 000 2 300 4 0001.位于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被稱為“消亡的海洋”,證據是( )A.發現大量的古海洋生物化石B.發現不同時代植物化石C.水汽充足,分布著大面積冰川D.處于兩個板塊交界地帶2.隨著海陸變化,青藏高原的氣候逐漸( )A.由冷干趨向暖濕B.由冷濕趨向暖干C.由暖干趨向冷濕D.由暖濕趨向冷干 蛇魚川位于北京市密云區西北部石城鎮,是白河的一條支流。某校中學生赴蛇魚川流域進行野外調研。下圖為該流域示意圖及某同學撰寫的調研報告節選。讀圖,完成3~5 題。3.蛇魚川流域( )A.河流水量季節變化小B.地勢西北高、東南低C.海拔均在200米以上D.河流發源于密云水庫4. 流域內村莊主要分布在( )A.山脊地區 B.山谷地區C.東部地區 D.北部地區5.調研報告中顯示該流域發展養蜂產業的優勢條件有( )①生態環境好 ②養蜂歷史悠久 ③政策支持 ④地形平坦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6.民族復興,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在我國南方的雙云鎮,一系列舉措正在積極推進,旨在促進鄉村的繁榮與發展。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實地調研](1)雙云鎮因大云山和小云山而得名,圖中小云山附近B地的山體部位是 。 (2)若測得雙云鎮和吳村的圖上直線距離為3.5厘米,則兩地的實地直線距離為 千米。 (3)圖中A地的溫度為20.3 ℃,那么大云山山頂的溫度約為 。 A.16.3 ℃ B.18.3 ℃C.20.3 ℃ D.22.3 ℃(4)雙云鎮地處山區,四周山嶺眾多,山谷中有許多小河,圖中①②③④四條小河中,流向大致是由東北向西南的是 河流。 [基礎設施建設]每當夏季降水集中的時候,河水上漲,洪水泛濫,雙云鎮會受到較大影響。為此當地政府計劃興建一座水庫。(5)請設計水庫大壩的圖例,在圖中合適位置標注出,并簡要說明大壩選址的理由。(6)如圖所示,政府決定修建一條王村到雙云鎮之間的水泥公路,有a、b兩個方案。你支持 方案,理由是 。 (7)當地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積極發展旅游業,其中A、B、C三地最適合發展蹦極的是 地,并簡要說明理由: 。 類型三 科學考察 2023年5月,我國科考人員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發現了海洋生物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及其復原圖(非真實比例)(如圖)。讀圖,完成1~2題。1.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發現魚龍化石,說明( )A.此地曾經是一片海洋B.海平面上升淹沒此地C.魚類曾經生活在陸地D.人類把化石帶到陸地2.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人類活動 B.地殼運動C.大陸漂移 D.海平面升降 2023年7月12日,中國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開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項目,考察過程中收集了大量氣象數據和海洋環境數據。據此完成3~6題。3.中國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乘船一路北上,從太平洋進入北冰洋需穿越( )A.白令海峽B.馬六甲海峽C.土耳其海峽D.巴拿馬運河4.此次科考時間選擇在7—9月份,因為此時北冰洋( )A.海面結冰,易于行走B.高溫多雨,便于考察C.白晝時間長,氣溫較高D.發生極夜,能觀察極光5.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威脅北極熊的生存,以下人類活動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的是( )A.大面積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B.騎自行車上學C.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D.節約用電、隨手關燈6.對北冰洋開展科學考察的主要意義是( )A.挑戰人類極限B.捕撈漁業資源C.考察極地旅游可行性D.進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7.[通過實踐活動解釋地理現象]2024年10月1日,朝陽某校地理小組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為祖國母親慶祝生日。同學們根據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探究學習。請你一起記錄學習筆記。筆記1觀察:我們在天安門廣場集合,等待升旗時看到路燈是亮的,天色是黑的。升旗結束后,路燈熄滅,天色已亮。看著冉冉升起的國旗,我們激動萬分,為祖國母親自豪驕傲。思考:(1)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時間是依據北京日出日落時間確定的。地球 (自轉或公轉)產生日出、日落現象,其周期為 ,還會帶來 (時間差異或四季更替)。 筆記2 我們共同搜集了天安門廣場升降旗時間的資料。2024年部分日期天安門廣場升降旗時間日期 1月 1日 3月 20日 6月 21日 9月 22日 10月 1日 12月 21日升旗 時間 7:36 6:18 4:46 6:02 6:11 7:33降旗 時間 16:59 18:27 19:47 18:12 17:57 16:53(2)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時間有變化,是地球 (自轉或公轉)帶來的。(3)我們發現10月1日地球運行在下圖中的 段,太陽直射點位于 半球,國慶節至冬至日,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越來越 (早或晚),北京白晝時間越來越 (長或短)。 (4)請在圖中繪制地球沿軌道運動的方向,并用陰影表示冬至日黑夜的范圍。筆記3(5)同學們相約再去觀看升旗儀式。你想選擇的日期是 。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說說你這樣選擇的原因是 。 主題二 地理實踐類型一 實驗操作 在一間暗室里,將一盞電燈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陽,在電燈旁固定放置一個地球儀,演示地球的運動。讀圖,完成1~3題。1.該實驗裝置可以演示(B)A.晝夜長短變化 B.晝夜更替C.四季變化 D.五帶的形成2.關于圖中三個地點的說法,正確的是(A)A.A點最早見到太陽B.C點最早見到太陽C.A點的白晝時間最長D.B點的白晝時間最短3.有關地球的運動的說法,正確的是(C)A.演示地球自轉需要繞電燈轉一圈B.演示地球公轉需要在固定位置撥動地球儀C.地球運動的方向是自西向東D.地球運動的周期是一天 平涼市某中學地理興趣小組進行“探究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模擬實驗,得出的實驗數據如下圖。讀圖,完成4~5題。4.通過實驗數據,可以得出(A)A.陸地升溫快,降溫快B.海洋升溫慢,降溫快C.陸地晝夜溫差小于海洋D.海洋晝夜溫差大于陸地5.該模擬實驗結論可以解釋的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是(B)A.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B.新疆的人們夏季“早穿皮襖午穿紗”C.內陸地區民居的屋頂坡度比較平緩D.黑龍江天寒地凍時,海南已春暖花開6.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以“海陸分布與變遷”為主題開展學習活動。下圖為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觀察海陸輪廓,探究大陸漂移說](1)讀世界海陸分布示意圖:全球海陸分布不均,海洋面積 大于 (大于或小于)陸地面積。觀察發現:大西洋兩岸,特別是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 非 洲大陸凹進去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通過查閱資料,大陸漂移說可以解釋這一現象:2億年前,各個大陸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整體,周圍是一片海洋;后來原始大陸逐步分裂并漂移,形成了現在七大洲、 四 大洋的海陸分布狀態。 [模擬實驗,探究板塊構造學說]甲 乙(2)實驗中,書本和紙張代表板塊。實驗甲:擠壓書本,演示板塊 碰撞 (碰撞或張裂),板塊交界處隆起,形成高大山脈。實驗乙:撕拉紙張,紙張撕裂,演示板塊的 張裂 (碰撞或張裂),板塊交界處斷裂,形成 AC (雙項選擇)。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而成,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 活躍 ,多地震、 火山 。A.裂谷 B.高大山脈 C.海洋(3)遷移應用:結合圖片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對下列現象進行解釋。地中海面積不斷 縮小 (擴大或縮小),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處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處,面積逐漸縮小 。喜馬拉雅山脈不斷 增高 (增高或降低),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處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處,海拔不斷升高 。類型二 調研 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團隊在日喀則發現了早期棕櫚、桉樹、榕樹等熱帶植物化石。下表為調研青藏高原地區不同時期的平均海拔數據。據此完成1~2題。距今/年 2.8億 5 500萬~ 5 000萬 2 100萬~ 1 900萬 1 500萬平均海 拔/米 <0 1 000 2 300 4 0001.位于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被稱為“消亡的海洋”,證據是(A)A.發現大量的古海洋生物化石B.發現不同時代植物化石C.水汽充足,分布著大面積冰川D.處于兩個板塊交界地帶2.隨著海陸變化,青藏高原的氣候逐漸(D)A.由冷干趨向暖濕B.由冷濕趨向暖干C.由暖干趨向冷濕D.由暖濕趨向冷干 蛇魚川位于北京市密云區西北部石城鎮,是白河的一條支流。某校中學生赴蛇魚川流域進行野外調研。下圖為該流域示意圖及某同學撰寫的調研報告節選。讀圖,完成3~5 題。3.蛇魚川流域(B)A.河流水量季節變化小B.地勢西北高、東南低C.海拔均在200米以上D.河流發源于密云水庫4. 流域內村莊主要分布在(B)A.山脊地區 B.山谷地區C.東部地區 D.北部地區5.調研報告中顯示該流域發展養蜂產業的優勢條件有(A)①生態環境好 ②養蜂歷史悠久 ③政策支持 ④地形平坦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6.民族復興,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在我國南方的雙云鎮,一系列舉措正在積極推進,旨在促進鄉村的繁榮與發展。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實地調研](1)雙云鎮因大云山和小云山而得名,圖中小云山附近B地的山體部位是 鞍部 。 (2)若測得雙云鎮和吳村的圖上直線距離為3.5厘米,則兩地的實地直線距離為 21 千米。 (3)圖中A地的溫度為20.3 ℃,那么大云山山頂的溫度約為 B 。 A.16.3 ℃ B.18.3 ℃C.20.3 ℃ D.22.3 ℃(4)雙云鎮地處山區,四周山嶺眾多,山谷中有許多小河,圖中①②③④四條小河中,流向大致是由東北向西南的是 ③ 河流。 [基礎設施建設]每當夏季降水集中的時候,河水上漲,洪水泛濫,雙云鎮會受到較大影響。為此當地政府計劃興建一座水庫。(5)請設計水庫大壩的圖例,在圖中合適位置標注出,并簡要說明大壩選址的理由。參考答案:標注略(提示:標注在盆地最狹窄出口處)。理由:該處興建大壩施工量小,并且水庫的蓄水量大。(6)如圖所示,政府決定修建一條王村到雙云鎮之間的水泥公路,有a、b兩個方案。你支持 a 方案,理由是 a方案路線大致沿等高線修建,路面平緩 。 (7)當地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積極發展旅游業,其中A、B、C三地最適合發展蹦極的是 C 地,并簡要說明理由: C處等高線重疊,為陡崖 。 類型三 科學考察 2023年5月,我國科考人員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發現了海洋生物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及其復原圖(非真實比例)(如圖)。讀圖,完成1~2題。1.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發現魚龍化石,說明(A)A.此地曾經是一片海洋B.海平面上升淹沒此地C.魚類曾經生活在陸地D.人類把化石帶到陸地2.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B)A.人類活動 B.地殼運動C.大陸漂移 D.海平面升降 2023年7月12日,中國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開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項目,考察過程中收集了大量氣象數據和海洋環境數據。據此完成3~6題。3.中國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從上海出發,乘船一路北上,從太平洋進入北冰洋需穿越(A)A.白令海峽B.馬六甲海峽C.土耳其海峽D.巴拿馬運河4.此次科考時間選擇在7—9月份,因為此時北冰洋(C)A.海面結冰,易于行走B.高溫多雨,便于考察C.白晝時間長,氣溫較高D.發生極夜,能觀察極光5.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冰川融化,威脅北極熊的生存,以下人類活動會加劇全球氣候變暖的是(A)A.大面積砍伐森林并將其焚燒B.騎自行車上學C.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D.節約用電、隨手關燈6.對北冰洋開展科學考察的主要意義是(D)A.挑戰人類極限B.捕撈漁業資源C.考察極地旅游可行性D.進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7.[通過實踐活動解釋地理現象]2024年10月1日,朝陽某校地理小組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為祖國母親慶祝生日。同學們根據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探究學習。請你一起記錄學習筆記。筆記1觀察:我們在天安門廣場集合,等待升旗時看到路燈是亮的,天色是黑的。升旗結束后,路燈熄滅,天色已亮。看著冉冉升起的國旗,我們激動萬分,為祖國母親自豪驕傲。思考:(1)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時間是依據北京日出日落時間確定的。地球 自轉 (自轉或公轉)產生日出、日落現象,其周期為 一天 ,還會帶來 時間差異 (時間差異或四季更替)。 筆記2 我們共同搜集了天安門廣場升降旗時間的資料。2024年部分日期天安門廣場升降旗時間日期 1月 1日 3月 20日 6月 21日 9月 22日 10月 1日 12月 21日升旗 時間 7:36 6:18 4:46 6:02 6:11 7:33降旗 時間 16:59 18:27 19:47 18:12 17:57 16:53(2)天安門廣場國旗升降時間有變化,是地球 公轉 (自轉或公轉)帶來的。(3)我們發現10月1日地球運行在下圖中的 ③ 段,太陽直射點位于 南 半球,國慶節至冬至日,天安門廣場升旗時間越來越 晚 (早或晚),北京白晝時間越來越 短 (長或短)。 (4)請在圖中繪制地球沿軌道運動的方向,并用陰影表示冬至日黑夜的范圍。參考答案:筆記3(5)同學們相約再去觀看升旗儀式。你想選擇的日期是 12月21日 。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說說你這樣選擇的原因是 這一天是冬至日,北半球白晝時間最短,故選擇這一天可以晚點起床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主題二 地理實踐 - 學生版.docx 主題二 地理實踐.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