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馬說》教案教學目標:1、鍛煉小組能力,通過組內合作積累文言文實詞、虛詞,提高學生自己學習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3、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培養學生學生對人才的認識。教學重點: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用法。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所表達的情感。教學課時:1課時一、導入:展示周杰倫《青花瓷》《菊花臺》的歌詞,介紹《青花瓷》宛然一幅煙雨朦朧的江南水墨圖畫,恰似那“自顧自美麗”的青花瓷極品。它洗盡鉛華,古樸典雅。而《菊花臺》也被選入了中學音樂的教材。都說方文山成就了周杰倫,還不如說周杰倫這位伯樂發現了這匹千里馬讓他們相互成就了彼此。伯樂與千里馬的關系歷來被世人引用,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韓愈的《馬說》,看看韓愈想用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表達什么情感。(板書課題)師:課文的題目叫《馬說》,首先我們來解題,馬說是什么意思?馬在說話嗎?(請學生來回答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展示)說,是古代一種文體,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記敘事物,但都是用來闡述作者對各種問題的見解。是托物寓意的一種體裁。“說”就是談談的意思,《馬說》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馬”、“論馬”、“談馬” 。今天,我們就一起跟隨韓愈的腳步去說說馬、談談馬。二、走進文本——感知大意,讀準字音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檢查預習情況1、讀準字音師:接下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朗讀,第一段請1組推薦一名代表朗讀,第二段請2組推薦一名代表朗讀,第三段我們1、2組各抽查對方一名同學。讀的過程中相互監督。2、全班齊讀,鞏固讀音。(顯示劃分了節奏的課文)。3、大聲的朗讀課文。三、沉浸文本——疏通文意,讀懂句子1、(顯示課文段落)師:接下來仍然是檢查大家的預習情況,具體規則是:每組選擇一個段落,由對方組選擇對手,比賽翻譯。如果被抽查的同學回答有漏洞,請本小組同學能補充回答正確。第三段1、2組各抽查對方一名同學,相互點評。(學生進行小組活動)2、文言文知識歸納:(顯示,由老師考查學生)四、簡析文本——探究文理,以“不”叩問寓意師:一篇僅100余字的文章,出現了許多“不”字,接下來我們一起深入課本了解其中的深意 (顯示幾“不”)1、探究伯樂之“不”,問:這是一位怎樣的伯樂?可見伯樂對于千里馬有決定性的作用。看看在伯樂不常有的情況下,千里馬會有哪些遭遇呢?(顯示)2、探究千里馬之“不”,從中這里可以看出這是一匹怎樣的馬?(預設:悲慘的馬,被埋沒的馬等)板書:雖有名——不以稱雖有能——不以見請齊讀出這種無奈,憤怒的情感來。師:是誰導致它有這樣的遭遇呢?“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起來看看這是一位怎樣的食馬者。過渡到3、探究食馬者之“不”這是一個怎樣的食馬者?(預設:無知、淺薄、目光短淺等等)是的,無知,淺薄的食馬者埋沒了千里馬,讓千里馬遭遇悲慘。提問:韓愈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呢?(顯示)4、探究韓愈之“不”板書:真無馬-----不知馬。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無伯樂)(板書)齊讀換詞后的句子。(讀出痛惜,無奈、憤懣之情)(二)明其寓意師:韓愈寫千里馬真的只是在寫馬嗎?(寫人),寫懷才不遇的人,仕途坎坷的人、不被重用的人。作者借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怎樣的感情呢?(顯示韓愈背景)默讀師:了解完背景后,韓愈所寫的千里馬其實就是自比,指懷才不遇的人才。那伯樂——賞識自己的人。食馬者——不識人才的統治者。古人常常把想說卻不能說,或者不想直說的話,就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里作者就是告訴封建統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師:觀完作者的生平, 我們感受到作者這一生的坎坷無奈、心中有無限憤懣之情難以發泄。下面我們再來齊讀課文,體會作者心中的情感。(根據時間情況,亦可給幾分鐘時間背誦此文,再齊背此文。)五、拓展延伸,體驗反思:(顯示)1、.假如你是“千里馬”,沒有“伯樂”賞識你,你會怎么做?2、假如你是“伯樂”,你怎么發現“千里馬”?(預設)1、千里馬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努力奮斗,挑戰命運,讓厄境屈服在自己的腳下,張開雙臂迎接明天的輝煌!假如我是“千里馬”,沒有“伯樂”賞識,我會毛遂自薦,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才華,為自己爭取機會,我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終會脫穎而出,展現自己的亮點。師小結:是啊!在當今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我們就要敢于展示自我,就像今天的課堂表現一樣,踴躍出了這么多千里馬。六、課堂小結:我們也要學會珍惜一切,努力磨練自己,打造自己,使自己成為國家的棟梁,社會發展的有用人才。歷史上也有很多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顯示)課余時間請大家讀一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