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秋高考物理復習第五章實驗五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課件(37頁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秋高考物理復習第五章實驗五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課件(37頁ppt)

資源簡介

(共37張PPT)
實驗五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1.實驗目的
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2.實驗原理
3.實驗器材
鐵架臺(含鐵夾)、打點計時器、學生電源、紙帶、復寫紙、
導線、毫米刻度尺、重物(帶紙帶夾)等.
4.實驗步驟
(1)儀器安裝:將檢查、調整好的打點計時器按如圖所示裝置
豎直固定在鐵架臺上,接好電路.
(2)打紙帶:將紙帶的一端用夾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過
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打點計時
器的地方.先接通電源,后松開紙帶,讓重物帶著紙帶自由下落.
更換紙帶,重復做 3~5 次實驗.
5.數據處理
6.誤差分析
(1)系統誤差:本實驗中因重物和紙帶在下落過程中要克服各種阻力(空氣阻力、打點計時器阻力)做功,故重物動能的增加量ΔEk稍小于其重力勢能的減少量ΔEp,即ΔEk<ΔEp,這屬于系統誤差,改進的方法是調整器材的安裝,盡可能地減小阻力.
(2)偶然誤差:本實驗的另一個誤差來源于長度的測量,屬于偶然誤差.減小誤差的方法是測下落距離時都從O點測量時,一次將各打點對應的下落高度測量完,或者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7.注意事項
(1)應盡可能控制實驗條件,即應滿足機械能守恒的條件,這就要求盡量減小各種阻力的影響,采取的措施有:
①安裝打點計時器時,必須使兩個限位孔的中線嚴格豎直,以減小摩擦阻力;
②應選用質量和密度較大的重物,增大其重力可使阻力的影響相對減小,增大其密度可以減小體積,可使空氣阻力減小.
(4)測量下落高度時,為了減小測量值 h 的相對誤差,選取的
各個計數點要離起始點遠一些,紙帶也不宜過長,有效長度可在
60~80 cm 之間.
守恒定律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考點 1 基本實驗原理與實驗操作的考查
【典題1】(2024 年浙江卷)在“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中.
(1)下列操作正確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
B
C
(2)實驗獲得一條紙帶,截取點跡清晰的一段并測得數據如圖
所示.已知打點的頻率為 50 Hz,則打點“13”時,重錘下落的速
度大小為________m/s(結果保留三位有效數字).
(3)某同學用紙帶的數據求出重力加速度g=9.77 m/s2,并用此
g 值計算得出打點“1”到“13”過程重錘的重力勢能減小值為 5.09m,
另計算得動能增加值為 5.08m(m為重錘質量),則該結果______(填
“能”或“不能”)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__(填字母).
A.在誤差允許范圍內
B.沒有用當地的重力加速度 g
解析:(1)應手提紙帶上端使紙帶豎直,同時使重物靠近打點
計時器,由靜止釋放,B 正確.(2)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
的瞬時速度等于該過程平均速度可得打點“13”時,重錘下落的速
據求出重力加速度 g=9.77 m/s2,并用此 g 值計算得出打點“1”
到“13”過程重錘的重力勢能減小值為 5.09m,另計算得動能增加
值為 5.08m(m 為重錘質量),則該結果不能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理由是:該同學求出的 9.77 m/s2 是重錘受到空氣阻力時做勻加速
運動的加速度 a=9.77 m/s2,不是當地的重力加速度,5.09m也不
是重力勢能的減少量.沒有當地的重力加速度的數值,無法求出重
力勢能的減少量,所以無法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B 正確.
答案:(1)B (2)3.34 (3)不能 B
考點 2 數據處理與誤差分析
【典題 2】如圖甲所示,在固定在天花板上的定滑輪兩邊分
別掛上用輕繩連接的質量為 m、M 的 A、B 兩物體,用該實驗裝
置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在物體 B 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時物體
A 下方拖著紙帶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的點跡進行測量,
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如圖乙給出的是實驗中獲取的一條紙
帶,0 是打下的第一個點,每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 4 個點未標出,
計數點間的距離已在圖中標出.已知 m=40 g,M=100 g,打點頻
率為 50 Hz,重力加速度 g 取 10 m/s2.(結果保留 2 位有效數字)


(1)兩個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 a=______m/s2.
(2)在紙帶上打下計數點 5 時的速度 v5=________m/s.
(3)在打點 0~5 過程中系統動能的增量ΔEk=________J,系統
勢能的減少量ΔEp=________J,由此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0 (2)2.4 (3)0.40 0.42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
A、B 兩物體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恒
易錯提醒
本實驗可從多個角度進行創新:
實驗原理的創新
1.利用鋼球擺動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
2.利用光電門測定擺球的瞬時速度
(續表)
實驗原理的創新
1.利用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彈簧彈性勢能.
2.由平拋運動測量球的初速度.
3.利用平拋位移s-彈簧壓縮量Δx圖線處理數據
(續表)
實驗過程的創新   
1.用光電門測定小球下落到B點的速度.
2.結合 H圖線判斷小球下落過程中機械能守恒.
3.分析實驗誤差ΔEp-ΔEk隨H變化的規律
考向 1 實驗方案的創新
【典題 3】(2023 年廣東廣州開學考)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同學
設計了“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實驗裝置,質量分別為 m1 和
m2的物塊 A、B,與動滑輪及定滑輪(兩滑輪均為輕質滑輪)用不
可伸長的輕質繩按如圖甲所示方式連接(繩豎直).物塊 B 從高處由
靜止開始下落,物塊 A 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點,對紙帶上
的點跡進行測量,即可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圖乙所示是實驗中獲
取的一條紙帶,0 點是打下的第一個點,每相鄰兩個計數點之間還
有 3 個點(圖中未標出),計數點間的距離如圖乙所示.(已知當地的
重力加速度大小為 g,打點計時器使用電源的頻率為 f)


(1)在紙帶上打下記數點 5 時物塊 A 的速度大小 v=________
(用 x1、x2 和 f 表示).
(2)若將 A、B 兩物塊看作一個系統,則打下 0 點到打下 5 點
的過程中,系統減少的重力勢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統增加的動能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兩空均用題目
給出的物理量的字母表示)
(3)經過多次實驗發現 A、B 兩物塊組成的系統減少的重力勢
能ΔEp 與系統增加的動能ΔEk 并不相等,請從系統誤差的角度分析
二者不相等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出一條即可).
(3)因為系統機械能部分轉化為其他物體的動能或其他形式的
能量而損失掉.
考向 2 實驗器材的創新
【典題 4】(2023 年廣東汕頭二模)某研究小組利用 DIS 實驗
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如圖所示,內置有光電門的擺錘通過
輕桿與轉軸 O 相連,擺錘通過遮光片時可記錄遮光時間.實驗時,
擺錘從 M 點由靜止釋放,依次記錄其通過每個遮光片所對應的時
間 t.用刻度尺測出每個遮光片距最低點 N 的豎直高度為 h,擺錘質
量為 m,重力加速度為 g.
(1)實驗前,用游標卡尺測量遮光片的寬度 d,其示數如圖,
則 d=______mm.
(2)若以最低點 N 為零勢能面,選用字母 m、h、d、t、g 表示
物理量,則經過某個遮光片時,擺錘的重力勢能 Ep=_________,
動能 Ek=____________ ;對比通過各遮光片處擺錘的機械能 E
(E=Ep+Ek)是否相等,可判斷機械能守恒與否.
(3)為了更直觀地處理數據,研究小組繪制了擺錘擺下過程中
動能、重力勢能和機械能隨高度變化的圖像如圖所示,仔細比
對數據發現,擺錘擺下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量__________(填
“大于”或“小于”)動能增加量.
解析:(1)由題(1)圖知,遮光片的寬度為 d=8 mm+0.1 mm×
7=8.7 mm.
2t2
(3)由 Ep=mgh 知,Ep-h 圖像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可見重力
勢能的圖線應為 B,擺球擺下過程中,速度逐漸增大,其動能逐
漸增大,可見動能的圖線應為 C,則機械能的圖線應為 A.由圖知,
擺球擺下過程中,擺球的機械能逐漸減少,動能逐漸增加,重力
勢能逐漸減少,則擺球的重力勢能減少量大于動能增加量.
答案:(1)8.7 (2)mgh
md2
(3)大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海县| 铁岭市| 调兵山市| 玛纳斯县| 馆陶县| 吉林省| 吉木乃县| 塘沽区| 涪陵区| 依安县| 广西| 缙云县| 平塘县| 手游| 高台县| 班玛县| 九龙县| 茶陵县| 柘荣县| 太原市| 天等县| 星子县| 南宫市| 高州市| 阳高县| 海口市| 高台县| 浮梁县| 湾仔区| 沁源县| 华阴市| 顺义区| 安国市| 高清| 台中县| 遵义市| 秭归县| 彭水| 盘锦市| 鹤峰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