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8張PPT)第2節力的合成與分解一、力的合成1.合力與分力.合分等效替代合成(1)定義:如果一個力單獨作用的效果與幾個力同時作用的共同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那幾個力的________力,而那幾個力就叫這個力的________力.(2)關系:合力與分力之間在效果上是____________的關系.(3)力的合成與分解: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叫力的________,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叫力的分解.2.平行四邊形定則.對角線大小(1)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 F1、F2 的合力,可以用表示 F1、F2 的有向線段為邊作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__________(在兩個有向線段 F1、F2 之間)就表示合力的________和方向,如圖甲所示.(2)三角形定則:求兩個互成角度的共點力 F1、F2 的合力,可以把表示 F1、F2 的線段________順次相接地畫出,把 F1、F2 的另外兩端連接起來,則此連線就表示______的大小和方向,如圖乙所示.首尾合力特別提醒:(1)兩個分力一定時,夾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時,兩等大分力的夾角θ越大,兩分力越大.(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二、力的分解分力平行四邊形1.概念:求一個力的________的過程.2.遵循的原則:______________定則或三角形定則.3.分解的方法:作用效果正交(1)按力產生的_______________進行分解,如圖乙所示.(2)將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進行分解——________分解,如圖丙所示.甲丙乙【基礎自測】1.判斷下列題目的正誤.(1)合力及其分力可以同時作用在物體上.()(2)幾個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3)兩個力的合力一定比其分力大.()(4)互成角度(非 0°或 180°)的兩個力的合力與分力間一定構成封閉的三角形.()(5)兩分力大小一定,夾角越小,合力越大.()答案:(1)× (2)√ (3)× (4)√ (5)√2.如圖所示,F1、F2、F3 三個力恰好構成封閉的直角三角形,則這三個力的合力大小為( )A.0B.2F1C.2F2D.2F3解析:由矢量合成的法則可知,F1 與 F3 的合力為 F2,則這三個力的合力大小為 2F2,選 C.答案:C)3.關于力的合成與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合力一定大于任意一個分力B.合力、分力大小是可以全部相等的C.分力、合力一定不能都在一條直線上D.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兩個分力中的任何一個答案:B4.已知豎直平面內有一個大小為 10 N 的力作用于 O 點,該力與x 軸正方向之間的夾角為30°,與 y 軸正方向之間的夾角為60°,)現將它分解到 x 軸和 y 軸方向上,則(解析:畫出坐標及受力情況,如圖所示,已知兩分力方向,Fsin 30°=5 N.答案:B熱點 1 力的合成[熱點歸納]1.兩個共點力的合力范圍.|F1-F2|≤F≤F1+F2.2.重要結論.(1)兩個分力一定時,夾角θ越大,合力越小.(2)合力一定時,兩等大分力夾角θ越大,兩分力越大.(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3.力合成的方法.(1)作圖法.(2)計算法.若兩個力 F1、F2 的夾角為θ,如圖所示,合力的大小可由余弦定理得到:4.三個共點力的合成.(1)最大值:三個力共線且同向時,其合力最大,為 F1+F2+F3.(2)最小值:任取兩個力,求出其合力的范圍,如果第三個力在這個范圍之內,則三個力的合力的最小值為零.如果第三個力不在這個范圍內,則合力的最小值為最大的一個力減去另外兩個較小的力的大小之和.5.幾種特殊情況的共點力的合成.【典題 1】(2023 年廣東廣州二模)耙在中國已有 1500 年以上的歷史,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稱之為“鐵齒楱”,將使用此農具的作業稱作耙.如圖甲所示,牛通過兩根耙索拉耙沿水平方向勻速耙地.兩根耙索等長且對稱,延長線的交點為O1,夾角∠AO1B=60°,拉力大小均為 F,平面 AO1B 與水平面的夾角為 30°(O2 為 AB 的中點),如圖乙所示.忽略耙索質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乙甲A.兩根耙索的合力大小為 F答案:B思路導引三個力合力的最大值為三者之和,最小值分兩種情況討論:若三力能構成三角形,合力最小值為 0;若不能構成三角形,最小值為最大的力減去另外兩個力所得的差.分析 C、D 選項時,可參照上述思路.【遷移拓展1】(2024 年廣東廣州模擬)如圖所示俯視圖,當汽車陷入泥潭時,需要救援車輛將受困車輛拖拽駛離.救援人員發現在受困車輛的前方有一堅固的樹樁可以利用,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判斷,下列情況中,救援車輛用同樣的力拖拽,受困車輛受到的拉力最大的方案為()ABCD解析:A 圖中,根據受力分析可知,救援車輛的拉力為受困車輛所受拖拽力的一半;B 圖中,根據受力分析可知,救援車輛的拉力為纜繩兩側拖拽拉力的合力,因初始時刻兩分力夾角接近180°,合力遠小于兩分力(小于所受拖拽力的一半);C圖中,纜繩與樹樁構成定滑輪系統,僅改變力的方向,未改變力的大;D 圖中,根據受力分析可知,救援車輛的拉力為受困車輛所受拖拽力的 2 倍;綜上所述 B 圖最省力,B 正確.答案:B熱點 2 力的分解考向 1 力的正交分解法[熱點歸納]1.定義:將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進行分解的方法.2.步驟:如圖所示,建立直角坐標系.通常選擇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建立 x、y 軸讓盡可能多的力落在坐標軸上.3.把不在坐標軸上的各力向坐標軸進行正交分解.【典題 2】(2021 年廣東卷)唐代《耒耜經》記載了曲轅犁相對直轅犁的優勢之一是起土省力,設牛用大小相等的拉力 F 通過耕索分別拉兩種犁,F 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分別為α 和β,α<β,如圖所示,忽略耕索質量,耕地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耕索對曲轅犁拉力的水平分力比對直轅犁的大B.耕索對曲轅犁拉力的豎直分力比對直轅犁的大C.曲轅犁勻速前進時,耕索對犁的拉力小于犁對耕索的拉力D.直轅犁加速前進時,耕索對犁的拉力大于犁對耕索的拉力解析:將拉力 F 正交分解如圖所示.則在 x 方向可得出 Fx曲=Fsin α,Fx直=Fsin β,在 y 方向可得出 Fy曲=Fcos α,Fy直=Fcos β由題知α<β則 sin αcos β,則可得到 Fx曲Fy曲>Fy直,A 錯誤,B 正確;耕索對犁的拉力與犁對耕索的拉力是一對相互作用力,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無論是加速還是勻速,則 CD 錯誤.答案:B實例 分解思路拉力F可分解為水平分力F1=Fcos α和豎直分力F2=Fsin α重力分解為使物體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mg sin α和使物體壓緊斜面的分力F2=mg cos α考向 2 力的按效果分解[熱點歸納]1.常見的按力產生的效果進行分解的情形.實例 分解思路重力分解為使球壓緊擋板的分力 F1=mg tan α和使球mg壓緊斜面的分力 F2=cos α重力分解為使球壓緊豎直墻壁的分力 F1=mg tan α和mg使球拉緊懸線的分力 F2=cos α(續表)實例 分解思路重力分解為使球拉緊 AO 線的分力 F2 和使球拉緊 BOmg線的分力 F1,大小 F1=F2=2sin α(續表)2.按實際效果分解力的一般思路.3.力的分解方法選取原則.(1)一般來說,當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下的力時,常按實際效果進行分解,若這三個力中,有兩個力互相垂直,優先選用正交分解法.(2)當物體受到三個以上的力時,常用正交分解法.【典題3】(2024 年廣東佛山開學考)如圖甲所示是斧子砍進木樁時的情境,其橫截面如圖乙所示,斧子的剖面可視作頂角為θ的等腰三角形,當施加豎直向下的力 F 時,則()甲乙B.施加的力 F 越小,斧頭對木樁的側向壓力越大C.施加相同的力 F,θ越大的斧子,越容易劈開木樁D.施加相同的力 F,θ越小的斧子,越容易劈開木樁解析:將力 F 進行分解,如圖所示.答案:D思路導引本題除了應用分解的方法分析外,同樣可以應用合成的方法:兩個分力 F1、F2 的合力大小等于 F,結合圖中四邊形為菱形的特點,應用幾何關系求解.已知條件 示意圖 解的情況已知合力與兩個分力的方向,并且不在一條直線上有唯一解考向 3 力的分解中的多解問題[熱點歸納]已知條件 示意圖 解的情況已知合力與兩個分力的大小 在同一平面內有兩解或無解(當F<|F1-F2|或F>F1+F2時無解)(續表)已知條件 示意圖 解的情況已知合力與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唯一解(續表)已知條件 示意圖 解的情況已知合力與一個分力的大小及另一個分力的方向 在0<θ<90°時有三種情況:①當F1=F sin θ或F1>F時,有一組解;②當F1③當F sin θ若90°≤θ≤180°,僅F1>F時有一組解,其余情況無解(續表)【典題 4】已知兩個共點力 F1、F2 的合力 F 大小為 10 N,力F1 的大小為 6 N,力 F2 的方向與合力 F 的方向的夾角為θ,則θ的值可能為(arcsin 0.6=37°)( )A.30°B.45°C.60°D.90°2023年廣東深圳開學考解析:以合力 F 的起點為圓心,以表示 6 N 大小為半徑作圖,答案:A如圖所示.則連接F的終點和圓上的任意一點均可以得出 F2的大小和方向,當F2與圓相切時得到的夾角最大,由幾何定律可知,是可能的,選項中只有 A 符合,A 正確.“死結”模型 “活結”模型“死結”可理解為把繩子分成兩段,且不可以沿繩子移動的結點.“死結”兩側的繩因結而變成了兩根獨立的繩,因此由“死結”分開的兩段繩子上的彈力不一定相等 “活結”可理解為把繩子分成兩段,且可以沿繩子移動的結點.“活結”一般是由繩跨過滑輪或者繩上掛一光滑掛鉤而形成的.繩子雖然因“活結”而彎曲,但實際上是同一根繩,所以由“活結”分開的兩段繩子上彈力的大小一定相等,兩段繩子合力的方向一定沿這兩段繩子夾角的平分線熱點 3 繩模型、桿模型1.輕繩模型.【典題 5】如圖,懸掛甲物體的細線拴牢在一不可伸長的輕質細繩上 O 點處,繩的一端固定在墻上,另一端通過光滑定滑輪與物體乙相連.甲、乙兩物體質量相等.系統平衡時,O 點兩側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分別為α和β.若α=70°,則β等于( )A.45°B.55°C.60°D.70°解析:甲物體是拴牢在 O 點,且甲、乙兩物體的質量相等,則甲、乙繩的拉力大小相等,O 點處于平衡狀態,則左側繩子拉力的方向在甲、乙繩子的角平分線上,如圖所示.根據幾何關系有 180°=2β+α,解得β=55°,故選 B.答案:B【遷移拓展 2】如圖所示,M、 N 兩支架固定在高臺邊緣,鋼繩兩端連接到兩個支架上等高的位置,鋼繩的長度可通過固定在支架 M 上的電動機收放.某雜技演員(可視為質點)抓住套在鋼繩上的滑環靜止在高空,滑環可沿鋼繩無摩擦滑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若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縮短,鋼繩拉力將不斷減小B.若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縮短,左側鋼繩拉力將增大,右側鋼繩拉力將減小C.若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伸長,鋼繩拉力將不斷減小D.若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伸長,演員運動的軌跡為偏向支架 N 一側的曲線解析:設滑環兩側鋼繩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對雜技演員由平衡條件可得 2Tsin θ=mg,若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縮短,則θ減小,兩側鋼繩拉力將不斷增大,若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伸長,則θ增大,兩側鋼繩拉力將不斷減小,C 正確,AB 錯誤;由于鋼繩兩端連接到兩個支架上等高的位置,同一條鋼繩上拉力大小處處相等,由對稱性可知,滑環兩側鋼繩與水平面的夾角總是相等,故啟動電動機使鋼繩緩慢伸長,演員運動的軌跡為豎直向下,若演員運動的軌跡偏向支架 N 一側,滑環兩側的鋼繩與水平面的夾角就不會相等,D 錯誤.答案:C“動桿”模型 “定桿”模型對于一端有轉軸或有鉸鏈的輕桿,其提供的彈力方向一定是沿著輕桿的方向 一端固定的輕桿(如一端“插入”墻壁或固定于地面),其提供的彈力不一定沿著輕桿的方向,力的方向只能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確定桿中的彈力的大小和方向2.輕桿模型.【典題 6】如圖甲所示,輕繩 AD 跨過固定在水平橫梁BC 右端的定滑輪掛住一個質量為10 kg的物體,∠ACB=30°;圖乙中輕桿 HP 一端用鉸鏈固定在豎直墻上,另一端P通過細繩EP拉住,EP與水平方向也成 30°,輕桿的 P 點用細繩 PQ 拉住一個質量也為10 kg 的物體.g 取 10 N/kg,求輕繩 AC 段的拉力大小 FAC 與細繩 EP段的拉力大小 FEP 之比.甲乙解:題圖中的兩個物體都處于平衡狀態,根據平衡條件可判斷,與物體相連的細繩拉力大小等于物體的重力.分別取 C 點和 P點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如圖甲和乙所示.甲乙圖甲中,輕繩 AD 跨過定滑輪拉住質量為 M1 的物體,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繩 AC 段的拉力FAC=FCD=M1g圖乙中,由 FEPsin 30°=FPQ=M2g得 FEP=2M2g對稱法解決非共面力問題在力的合成與分解的實際問題中,經常遇到物體受多個非共面力作用處于平衡狀態的情況,而在這類平衡問題中,又常有圖形結構對稱的特點,結構的對稱性往往對應著物體受力的對稱性.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是根據物體受力的對稱性,結合力的合成與分解知識及平衡條件列出方程,求解結果.【典題 7】(2023 年廣東梅州二模)梅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不少,興寧花燈就是其中一種,它與北京宮燈是一脈相承,始于宋代,流行于明清,是傳承了上千年的客家傳統習俗,花燈用四條長度相同,承受能力相同的繩子高高吊起,如圖所示,繩子與豎直方向夾角為 θ,)花燈質量為 m,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每條繩子的拉力均相同B.增大繩子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花燈受的合外力增大C.繩子拉力的合力方向為豎直方向D.繩子長一些更易斷解析:每條繩子的拉力的大小相等,但力的方向不一樣,A錯誤;由于花燈處于靜止狀態,所以合外力始終為零,所以增大繩子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花燈受的合外力不變,B 錯誤;合外力始終為零,繩子拉力的合力與重力等大反向,故繩子拉力的合力方向為豎直方向,C正確;設繩子拉力為 T,則 4Tcos θ=mg,解得 T=mg4cos θ,繩子長一些,夾角θ減小,則拉力變小,不容易斷,D 錯誤.答案:C【觸類旁通】(2024 年廣東深圳二模)如圖為我國傳統豆腐制作流程中用到的過濾器,正方形紗布的四角用細繩系在兩根等長的、相互垂直的水平木桿兩端,再通過木桿中心轉軸靜止懸掛在空中.豆漿過濾完,紗布與豆渣的總質量為 m,細繩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始終為θ.下列說法正確的是()C.豆漿從紗布流出過程中,忽略紗布的拉伸形變,細繩受到的拉力變大D.豆漿從紗布流出過程中,紗布中豆漿和豆渣整體的重心不變答案: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