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學軍中學自主招生考試科學試卷1.(2025·浙江會考)嘌呤和嘧啶形成于生命起源時期大氣中的HCN、NH3、H2O,這一假設已經在實驗室中得到證實。已知鳥嘌呤的化學式為C5H5N5O,胞核嘧啶的化學式為C4H5N3O,要形成鳥嘌呤和胞核嘧啶,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分別是( )A.5、3和4、3 B.5、5和4、4 C.5、1和4、1 D.1、5和4、2【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利用原子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根據生成物中各原子的個數及來源物質進行分析、計算,最后確定所需反應物的分子個數。【解答】由圖中“ 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 ”分析可得它們的轉化程度最高,盡可能較少生成其它物質,即C、O原子100%在所需生成的物質中。若產物為 C5H5N5O ,由其化學式可知每個分子中含有5個碳原子,而反應物只有HCN中含有碳原子,而每個HCN分子含有1個碳原子,故需要HCN的分子個數為5個,同理,反應物中只有H2O中含有氧原子,故所需H2O分子的個數為1個,故所需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最少為5個和1個。若產物為 C4H5N3O ,由其化學式可知每個分子中含有4個碳原子,而反應物只有HCN中含有碳原子,而每個HCN分子含有1個碳原子,故需要HCN的分子個數為4個,同理,反應物中只有H2O中含有氧原子,故所需H2O分子的個數為1個,故所需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最少為4個和1個。故答案為:C2.(2025·浙江會考)對燕麥胚芽鞘進行如下圖所示處理:注:①在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②將尖端下部用錫箔遮住③在尖端橫向插入錫箔 ④在尖端橫向插入瓊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據圖判斷下列說法,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 )A.圖①與圖②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B.圖③與圖④處理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運輸方向C.圖⑤處理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產生部位D.單側光照射時,圖②與圖④均可朝向光源方向彎曲生長【答案】C【知識點】植物激素【解析】【分析】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變這個因素,據此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圖①與圖②變量就是燕麥胚芽鞘,也就是感光部位,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故A正確不合題意;B.③生長素不能透過錫箔,④生長素能透過瓊脂塊,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是向下運輸,因此圖③與圖④處理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故B正確不合題意;C.圖⑤處理還應該給予光照照射,另一組有尖端,也給予光照,這樣變量就是尖端,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產生部位,故C錯誤符合題意;D.②有光時,向光彎曲生長,無光時,直立向上生長,④生長素能透過瓊脂塊,所以④在有光時,向光彎曲生長,無光時,直立向上生長,所以單側光照射時,圖②與圖④均可朝向光源方向彎曲生長,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3.(2025·浙江會考)將氫氧化鈉稀溶液滴加到醋酸稀溶液中,下列各圖示意混合溶液有關量或性質的變化趨勢,其中錯誤的是A. B.C. D.【答案】D【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 氫氧化鈉和醋酸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根據這個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離子濃度變化等信息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當氫氧化鈉和醋酸反應時不但放熱,則溶液溫度升高。當酸反應完全后,不再放熱,溶液溫度降低,故A正確不合題意;B. 醋酸稀溶液呈酸性,原來的pH<7。 醋酸中滴加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酸性減弱pH增大。當酸堿恰好中和時,pH等于7,醋酸完全反應后,繼續加氫氧化鈉溶液,堿性逐漸增強,pH增大,故B正確不合題意;C.醋酸中滴加氫氧化鈉反應,開始時由于有水生成,因此離子濃度增長速度較慢,即導電能力增加較慢。完全反應后,離子濃度增速加快,因此導電能力增加,故C正確;D.氫氧化鈉和醋酸發生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當醋酸剩余時,氫氧化鈉物質的量為0,醋酸中滴加氫氧化鈉,即便醋酸完全反應,醋酸鈉還是有微弱的水解,醋酸的濃度不可能為0,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4.(2025·浙江會考)一焦距為f的凸透鏡.主軸和水平x軸重合,透鏡左側x軸上有一點光源.點光源到透鏡的距離大于f而小于2f,若將此透鏡沿x軸向右平移2f的距離,則在此過程中點光源經透鏡所成的像將( ?。?br/>A.一直向右移動 B.一直向左移動C.先向右移動,接著向左移動 D.先向左移動,接著向右移動【答案】D【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凸透鏡向右移動時,經歷了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二倍焦距處、二倍焦距以外三個階段。分別畫出三個階段的像的大致位置,判斷像的移動情況凸透鏡成實像的三種情況: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v>2f【解答】點光源到透鏡的距離大于f而小于2f,若將此透鏡沿x軸向右平移2f的距離,點光源直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實像。凸透鏡成實像時,點光源在二倍焦距處物像之間的距離最小一開始物體在凸透鏡(黑色)的一倍焦距和倍焦距之間,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凸透鏡向右移動,凸透鏡(紅色)移動距離物體二倍焦距處,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處得到倒立等大的實像。凸透鏡繼續向右移動,凸透鏡(粉色)距離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具體如下圖:通過圖可以看出像首先向左移動,然后再向右移動。故答案為:D5.(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密度分布均勻的圓柱形棒的一端懸掛一個小鐵塊并一起浸入水中。平衡時,棒浮出水面的長度是浸在水中長度的n倍。若水的密度為ρ,則棒的密度為( ?。?br/>A. B. C. D.【答案】C【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析】【分析】 設出棒的橫截面積和水中棒的長度,進一步可知整個棒的長度,根據ρ=表示出棒的質量,根據G=mg表示出棒的重力,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表示出棒受到的浮力,由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得出棒的重力和浮力的力臂之比,以C為支點,A是棒的重心(即棒的中心),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棒的密度。【解答】設棒的橫截面積為S,水中棒的長度為L,則露出的長度為nL,整個棒的長度為(n+1)L,如圖所示:由ρ=可知,棒的質量為:m棒=ρ棒V棒=ρ棒S(n+1)L;根據G=mg可知,棒的重力為G棒=m棒g=ρ棒S(n+1)Lg;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棒受到的浮力F浮=ρgV排=ρgSL;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可知: = ==n+1;以C為支點,A為棒的重心,由力矩平衡條件得 G棒 CE=F浮 CD;代入解得:ρ棒=ρ;故選C。6.(2025·浙江會考)干電池本身有一定的電阻,可以等效為一個沒有電阻的理想干電池和一個定值電阻串聯而成,將n節干電池串聯成如圖-1 所示的電源。使用該電源組成如圖6--2所示的電路,閉合電鍵S,在變阻器滑片P從A端滑到B端的全過程中,電路中部分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分別如圖3(a)、(b)、(c)所示,其中圖3(a)為電壓表示數與電流表示數的對應關系圖線,圖3(b)為電池組輸出電功率與電壓表示數的關系圖線,圖-3(c)為電池組輸出電能的效率η與變阻器接入電路電阻的關系圖線。若電表均為理想電表,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br/>A.該電源由6節干電池串聯組成B.變阻器的總電阻為4ΩC.圖6(a)中經過x點的兩條虛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長方形面積為2.16WD.圖6(b)中y點對應的橫坐標為3.6V【答案】C【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 (1)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0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大,根據歐姆定律表示出電源的電壓;根據電阻的串聯和歐姆定律表示出電路中的電流,根據P=I2R表示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即電池組輸出的功率;利用數學知識得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由圖丙可知最大功率得出等式,聯立等式得出電源的電壓和總內阻,根據每節干電池的電壓為1.5V得出節數,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求出圖(b)中y點對應的橫坐標;(2)由圖丁可知,鉛蓄電池輸出電能的最大效率,根據P=I2R和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根據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求出電路中的電流,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求出滑動變阻器兩端的最大電壓,利用P=UI求出圖丙(a)中經過x點的兩條虛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長方形面積。【解答】設電源電壓為U,電源內阻為r;A.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0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大,由圖a可知電路中的最大電流為1.5A,由歐姆定律可得,電源電壓:U=I最大r=1.5A×r ①;當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不為0時,變阻器和電源內阻串聯,由電阻的串聯和歐姆定律可得,電路中的電流:I=,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即電池組的輸出功率): P輸出=I2R滑===,當R滑=r時,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最大,即P輸出大=,由圖b可知,電池組的輸出功率最大為2.25W,所以有:=2.25W ②。由①②兩式可得:U=6V,r=4Ω,故A錯誤;B.由圖c可知,當變阻器的電阻值最大時,電池組輸出電能的效率最大為60%,即:η====60%,解得變阻器的總電阻:R滑大=6Ω,故B錯誤;C.圖(a)為電壓表示數與電流表示數的對應關系圖線,對于圖a的x點,是最小電流與變阻器兩端電壓的乘積,此時變阻器接入電路阻值最大,最小電流為: I最小===0.6A;此時電壓表的示數:U滑=I最小R滑大=0.6A×6Ω=3.6V,故兩條虛線所圍成的四邊形的面積:I最小U滑=0.6A×3.6V=2.16W,故C正確;D.在圖b中,y點的橫坐標就是電池組輸出功率最大時變阻器兩端的電壓,此時變阻器的電阻與電源內阻相等,均為4Ω,所以此時變阻器與電源內阻平分電源電壓,故電壓表的示數為3V,故D錯誤.故選C。7.(2025·浙江會考)下圖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閉大棚內一晝夜CO2濃度的變化。圖乙為棚內植物各個時間點吸收CO2的速率,假若一晝夜6時日出,18時日落,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一晝夜中CO2濃度最高和最低的時間點分別是a時和b時,此時間點的含義是 。(2)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理論上你認為圖甲中的A點CO2濃度應 D點(填“等于”、“大于”或“小于”)。(3)若10時的氣溫與夜間相同,則棚內植物在10時的光照下,lh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量為 。(4)假設一晝夜中12時光照最強,請在乙圖中補畫出12時至24時的CO2吸收速率曲線 。【答案】(1)此時的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2)大于(3)6mg(4)【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變時,說明二者的速度大小相等;(2)A點呼吸作用,B點光合作用,據此比較二氧化碳的濃度大小;(3)1h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之和;(4)由圖意可知6時日出,18時日落,說明光合作用的時間為6時~18時。B、C點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有機物積累最多的點是下午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的時刻,即C點對應的b時。【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一晝夜中CO2濃度最高和最低的時間點分別是a時和b時,在此時的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2)A是植物經過夜間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而D是植物之前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因此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理論上你認為圖甲中的A點CO2濃度應大于D點。(3)據圖乙可知,10時的凈光合速率為每小時4mg,光照為0,呼吸速率為每小時2mg。若10時的氣溫與夜間相同,則棚內植物10時的光照下,1h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為:4+2=6mg。(4)一晝夜中12時光照最強,則12時吸收的CO2最多。12時之后光照強度減弱,光合速率降低,但仍然是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時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18時之間呼吸作用強于光合作用,18時之后光合作用停止,只進行呼吸作用。在乙圖中繪制12時至24時的CO2吸收速率曲線如下:(1)與CO2濃度變化有關的生理過程有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參與的細胞器有葉綠體和線粒體。一晝夜中CO2濃度最高和最低的時間點分別是a時和b時,在此時的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2)A是植物經過夜間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而D是植物之前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不斷減弱,二氧化碳逐漸增加。因此,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理論上你認為圖甲中的A點CO2濃度應大于D點。(3)據圖乙可知,10時的凈光合速率為每小時4mg,光照為0,呼吸速率為每小時2mg。若10時的氣溫與夜間相同,則棚內植物10時的光照下,1h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為4+2=6mg。(4)一晝夜中12時光照最強,則12時吸收的CO2最多。12時之后光照強度減弱,光合速率降低,但仍然是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時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18時之間呼吸作用強于光合作用,18時之后光合作用停止,只進行呼吸作用。在乙圖中繪制12時至24時的CO2吸收速率曲線如下:8.(2025·浙江會考)初中科學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計算公式為:速度=路程/時間,即v=s/t。高中物理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變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國際單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義可知:(1)若一個物體開始運動的速度v0=2m/s,經過5s后它的速度變為v1=6m/s,若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單位時間內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大小a= m/s2;(2)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如圖(甲)所示,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以速度v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時間為t時通過的路程s;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如圖(乙)所示,其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速度由v0到v1,運動時間為t時通過的路程s;用v0、t、a寫出s的表達式,s= 。【答案】0.8;【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解答】 (1)末速度與初速度之差就是速度的變化量,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叫加速度,根據加速度的定義求出即可;(2)由題意可知,圖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由v0到v1,運動時間為t通過的路程,且圖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和,據此結合加速度的定義進行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物體在5s內的速度變化量Δv=vt v0=6m/s 2m/s=4m/s;物體的加速度大小。(2)根據圖片可知,圖乙中陰影部分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組成,如下圖所示其中長方形面積s1=v0t,三角形面積s2=at2,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即s=v0t+at2。9.(2025·浙江會考)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創造了世界同類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設質量為M的“蛟龍”號在勻速下降,若此時纜繩的拉力為0,“蛟龍”號所受浮力F始終保持不變,“蛟龍”號在運動過程中所受阻力僅與速率有關,重力加速度為g,現欲使“蛟龍”號以同樣速率勻速上升,則纜繩的拉力為 。【答案】2(Mg-F)【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當蛟龍號勻速下降時,受到的向上浮力、阻力與重力平衡;當蛟龍號勻速下降時,受到的向上浮力、拉力與向下的阻力、重力平衡。【解答】當蛟龍號勻速下降時,受到的向上浮力、阻f與重力平衡,即F+f1=G;當蛟龍號勻速上升時,受到的向上浮力、拉力與向下的阻力重力平衡,即F+F拉=f2+G。因為“蛟龍”號在運動過程中所受阻力僅與速率有關,所以當向下和向上的速率相同時f1=f2,所以有G-F=F+F拉-G,解得F拉=2G-2F=2(G-F)=2(Mg-F)。故答案為:2(Mg-F)10.(2025·浙江會考)某課外小組利用還原黃色的粉末測定W的相對原子質量,下圖是測定裝置的示意圖。A中的試劑是鹽酸。請回答下列問題:(1)連接好裝置后應首先檢驗裝置氣密性,其方法是 ??;(2)“加熱反應管E”和“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這兩步操作應該先進行的是 。在這兩步之間還應進行的操作是 ??;(3)從實驗中測得了下列數據:①空E管的質量a ④反應前F管及內盛物的總質量d②E管和的總質量b ⑤反應后F管及內盛物的總質量e③反應后E管和W粉的總質量c(冷卻后)由以上數據可以列出計算W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兩個不同計算式(除W外,其他涉及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均為已知):計算式1:(W)相對原子質量= ??;計算式2:(W)相對原子質量= 。【答案】(1)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將G彎管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溫熱燒瓶B,觀察G管口,若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導氣管與燒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時間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先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檢驗的純度(3);【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據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解答;(2)①氫氣為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受熱可能發生爆炸,因此應該先通入氫氣將玻璃管內的空氣排進;②只有純凈的氫氣才能加熱完成實驗。(3)計算式1:反應后E管減少的質量為WO3失去氧元素的質量,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利用反應后失去氧元素的質量計算W的相對原子質量;計算式2:反應后F管增多的質量為生成水的質量,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利用生成水的質量計算W的相對原子質量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檢驗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將G彎管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溫熱燒瓶B,觀察G管口,若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導氣管與燒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時間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①我認為應該先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裝置B中發生反應生成氫氣,待生成的氫氣將裝置E中的空氣排盡好后再加熱反應管E,使純凈的H2與WO3發生反應,以防發生爆炸。②氫氣為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后遇到明火或電火花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這兩步之間還應進行的操作是檢驗H2的純度。(3)計算式1:反應后E管減少的質量為WO3失去氧元素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解得:x=計算式2:反應后F管增多的質量為生成水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解得:x=(1)連接好裝置后應首先檢驗裝置氣密性,其方法是: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將G彎管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溫熱燒瓶B,觀察G管口,若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導氣管與燒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時間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裝置B中發生反應生成氫氣,待生成的氫氣將裝置E中的空氣排盡好后再加熱反應管E,使純凈的H2與WO3發生反應,以防發生爆炸。任何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都有一個爆炸極限,在爆炸極限范圍之內,遇到明火或電火花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這兩步之間還應進行的操作是檢驗H2的純度。(3)計算式1:解:反應后E管減少的質量為WO3失去氧元素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x=計算式2:解:反應后F管增多的質量為生成水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x=11.(2025·浙江會考)向質量為m的 2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鎂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時,濾去沉淀,稱量所得濾液總質量為3m 。(1) 計算所加硫酸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最后結果精確到0.1%); (2)用N表示溶液中離子的數目,不同種離子用離子符號注明[如N (Na+)表示鈉離子的數目],請建立坐標系,繪制上述滴加過程中各種離子的數目隨溶液的不斷加入而變化的關系圖。 【答案】14.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寫出氫氧化鈉和硫酸鎂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硫酸鎂的質量和生成沉淀的質量,進而計算出加入硫酸鎂溶液的質量和溶質質量,最后二者作比即可;(2)根據反應的方程式分析鈉離子、氫氧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數量變化趨勢即可。【解答】(1)設參加反應的MgSO4的質量為x,生成Mg(OH)2沉淀的質量為y。解得:x=0.3m ,y=0.145m;原來氫氧化鈉和硫酸鎂溶液的總質量等于濾液總質量與生成沉淀之和,即m+MgSO4溶液的質量=3m+0.145m;硫酸鎂的溶液質量等于總質量減去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即MgSO4溶液的質量=3m+0.145m-m=2.145m;所以 MgSO4溶液中MgSO4的質量分數=×100%=14.0%(2)由反應方程式2NaOH+MgSO4=Na2SO4+Mg(OH)2↓可知,溶液中的鈉離子不會變化,而隨著硫酸鎂的滴加硫酸根離子則會不斷變大,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隨著硫酸鎂的滴加會不斷變少最終完全反應時消失,如下圖所示:12.(2025·浙江會考)如圖12—1所示,某橋梁工程部門在一次工程作業中,利用汽車將重為G,高為h0的柱形實心鐵塊,從水深為h1的河底豎直打撈上來。汽車速度為v,且保持恒定。水的密度為ρ0,鐵的密度為ρ1。不計滑輪的摩擦和繩重,不考慮水的阻力和物體排開水的體積對水面高度的影響。請完成下列有關分析和計算。(1)鐵塊上升過程中所受浮力的最大值; (2)推導出自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升至整體剛露出水面的過程中,繩子的拉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式(從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計時) (3)在圖12--2中,定性畫出鐵塊自河底升至滑輪處的過程中,繩子拉力的功率P隨鐵塊上升高度h變化關系的圖象。 【答案】;;【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計算【解析】【分析】 (1)知道鐵塊的重和鐵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和重力公式求鐵塊的體積;當鐵塊浸沒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等于鐵塊的體積),受到水的浮力最大,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鐵塊上升過程中所受浮力的最大值;(2)從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計時,在時間為t時,鐵塊上升的高度(露出的高度)Δh=vt,浸入的高度h=h0-Δh,可求排開水的體積,利用F=G-F浮列出表達式;(3)利用F=G-F浮求出鐵塊浸沒在水中、露出水面到全露出、全露出水面后的拉力大小,又知道速度大小,利用P=Fv求三過程的拉力功率,再作圖。【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鐵塊浸沒水中時,此時它排開水的體積最大,則受到水的浮力最大,當鐵塊浸沒水中,排開水的體積:V排=V鐵=此時受到水的浮力F浮=ρ0V排g=ρ0g=G。(2)從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計時,在時間為t時,鐵塊上升的高度(露出的高度)Δh=vt,排開水的體積V'排= ×,此時受到水的浮力F'浮=ρ0V'排g=ρ0 ×g= ×繩子的拉力:F'=G F'浮=G ×=G +t。(3)鐵塊浸沒在水中,拉力F1=G F浮=G G;拉力功率P1=F1v=(G G)v;鐵塊從露出水面到全露出,拉力F2=G F'浮=G ×=G G + t;拉力功率:P2=F2v=(G G + t)v=( G G)v+vt;全露出水面后的拉力大小F3=G,拉力功率P3=F3v=Gv;繩子拉力的功率P隨鐵塊上升高度h變化關系的圖象如圖所示: 1 / 1浙江省學軍中學自主招生考試科學試卷1.(2025·浙江會考)嘌呤和嘧啶形成于生命起源時期大氣中的HCN、NH3、H2O,這一假設已經在實驗室中得到證實。已知鳥嘌呤的化學式為C5H5N5O,胞核嘧啶的化學式為C4H5N3O,要形成鳥嘌呤和胞核嘧啶,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分別是( ?。?br/>A.5、3和4、3 B.5、5和4、4 C.5、1和4、1 D.1、5和4、22.(2025·浙江會考)對燕麥胚芽鞘進行如下圖所示處理:注:①在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錫箔小帽②將尖端下部用錫箔遮住③在尖端橫向插入錫箔 ④在尖端橫向插入瓊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據圖判斷下列說法,哪一項是不正確的 ( )A.圖①與圖②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B.圖③與圖④處理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運輸方向C.圖⑤處理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產生部位D.單側光照射時,圖②與圖④均可朝向光源方向彎曲生長3.(2025·浙江會考)將氫氧化鈉稀溶液滴加到醋酸稀溶液中,下列各圖示意混合溶液有關量或性質的變化趨勢,其中錯誤的是A. B.C. D.4.(2025·浙江會考)一焦距為f的凸透鏡.主軸和水平x軸重合,透鏡左側x軸上有一點光源.點光源到透鏡的距離大于f而小于2f,若將此透鏡沿x軸向右平移2f的距離,則在此過程中點光源經透鏡所成的像將( )A.一直向右移動 B.一直向左移動C.先向右移動,接著向左移動 D.先向左移動,接著向右移動5.(2025·浙江會考)如圖所示,密度分布均勻的圓柱形棒的一端懸掛一個小鐵塊并一起浸入水中。平衡時,棒浮出水面的長度是浸在水中長度的n倍。若水的密度為ρ,則棒的密度為( ?。?br/>A. B. C. D.6.(2025·浙江會考)干電池本身有一定的電阻,可以等效為一個沒有電阻的理想干電池和一個定值電阻串聯而成,將n節干電池串聯成如圖-1 所示的電源。使用該電源組成如圖6--2所示的電路,閉合電鍵S,在變阻器滑片P從A端滑到B端的全過程中,電路中部分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分別如圖3(a)、(b)、(c)所示,其中圖3(a)為電壓表示數與電流表示數的對應關系圖線,圖3(b)為電池組輸出電功率與電壓表示數的關系圖線,圖-3(c)為電池組輸出電能的效率η與變阻器接入電路電阻的關系圖線。若電表均為理想電表,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A.該電源由6節干電池串聯組成B.變阻器的總電阻為4ΩC.圖6(a)中經過x點的兩條虛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長方形面積為2.16WD.圖6(b)中y點對應的橫坐標為3.6V7.(2025·浙江會考)下圖甲表示春季晴天某密閉大棚內一晝夜CO2濃度的變化。圖乙為棚內植物各個時間點吸收CO2的速率,假若一晝夜6時日出,18時日落,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一晝夜中CO2濃度最高和最低的時間點分別是a時和b時,此時間點的含義是 。(2)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理論上你認為圖甲中的A點CO2濃度應 D點(填“等于”、“大于”或“小于”)。(3)若10時的氣溫與夜間相同,則棚內植物在10時的光照下,lh光合作用利用的CO2量為 。(4)假設一晝夜中12時光照最強,請在乙圖中補畫出12時至24時的CO2吸收速率曲線 。8.(2025·浙江會考)初中科學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計算公式為:速度=路程/時間,即v=s/t。高中物理中把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變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國際單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義可知:(1)若一個物體開始運動的速度v0=2m/s,經過5s后它的速度變為v1=6m/s,若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單位時間內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體的加速度大小a= m/s2;(2)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如圖(甲)所示,圖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以速度v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時間為t時通過的路程s;勻加速直線運動的v—t圖如圖(乙)所示,其中陰影部分面積表示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速度由v0到v1,運動時間為t時通過的路程s;用v0、t、a寫出s的表達式,s= 。9.(2025·浙江會考)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創造了世界同類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設質量為M的“蛟龍”號在勻速下降,若此時纜繩的拉力為0,“蛟龍”號所受浮力F始終保持不變,“蛟龍”號在運動過程中所受阻力僅與速率有關,重力加速度為g,現欲使“蛟龍”號以同樣速率勻速上升,則纜繩的拉力為 。10.(2025·浙江會考)某課外小組利用還原黃色的粉末測定W的相對原子質量,下圖是測定裝置的示意圖。A中的試劑是鹽酸。請回答下列問題:(1)連接好裝置后應首先檢驗裝置氣密性,其方法是 ?。?br/>(2)“加熱反應管E”和“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這兩步操作應該先進行的是 。在這兩步之間還應進行的操作是 ;(3)從實驗中測得了下列數據:①空E管的質量a ④反應前F管及內盛物的總質量d②E管和的總質量b ⑤反應后F管及內盛物的總質量e③反應后E管和W粉的總質量c(冷卻后)由以上數據可以列出計算W的相對原子質量的兩個不同計算式(除W外,其他涉及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均為已知):計算式1:(W)相對原子質量= ;計算式2:(W)相對原子質量= 。11.(2025·浙江會考)向質量為m的 2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逐滴加入硫酸鎂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時,濾去沉淀,稱量所得濾液總質量為3m 。(1) 計算所加硫酸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最后結果精確到0.1%); (2)用N表示溶液中離子的數目,不同種離子用離子符號注明[如N (Na+)表示鈉離子的數目],請建立坐標系,繪制上述滴加過程中各種離子的數目隨溶液的不斷加入而變化的關系圖?!? 12.(2025·浙江會考)如圖12—1所示,某橋梁工程部門在一次工程作業中,利用汽車將重為G,高為h0的柱形實心鐵塊,從水深為h1的河底豎直打撈上來。汽車速度為v,且保持恒定。水的密度為ρ0,鐵的密度為ρ1。不計滑輪的摩擦和繩重,不考慮水的阻力和物體排開水的體積對水面高度的影響。請完成下列有關分析和計算。(1)鐵塊上升過程中所受浮力的最大值; (2)推導出自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升至整體剛露出水面的過程中,繩子的拉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式(從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計時) (3)在圖12--2中,定性畫出鐵塊自河底升至滑輪處的過程中,繩子拉力的功率P隨鐵塊上升高度h變化關系的圖象?!?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解析】【分析】依據質量守恒定律,利用原子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根據生成物中各原子的個數及來源物質進行分析、計算,最后確定所需反應物的分子個數。【解答】由圖中“ 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 ”分析可得它們的轉化程度最高,盡可能較少生成其它物質,即C、O原子100%在所需生成的物質中。若產物為 C5H5N5O ,由其化學式可知每個分子中含有5個碳原子,而反應物只有HCN中含有碳原子,而每個HCN分子含有1個碳原子,故需要HCN的分子個數為5個,同理,反應物中只有H2O中含有氧原子,故所需H2O分子的個數為1個,故所需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最少為5個和1個。若產物為 C4H5N3O ,由其化學式可知每個分子中含有4個碳原子,而反應物只有HCN中含有碳原子,而每個HCN分子含有1個碳原子,故需要HCN的分子個數為4個,同理,反應物中只有H2O中含有氧原子,故所需H2O分子的個數為1個,故所需最少需要HCN、H2O的分子個數最少為4個和1個。故答案為:C2.【答案】C【知識點】植物激素【解析】【分析】探究某個因素對物理量的影響時,需要控制其它因素相同,只改變這個因素,據此對各個選項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圖①與圖②變量就是燕麥胚芽鞘,也就是感光部位,可用于研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故A正確不合題意;B.③生長素不能透過錫箔,④生長素能透過瓊脂塊,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是向下運輸,因此圖③與圖④處理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故B正確不合題意;C.圖⑤處理還應該給予光照照射,另一組有尖端,也給予光照,這樣變量就是尖端,可用于研究生長素的產生部位,故C錯誤符合題意;D.②有光時,向光彎曲生長,無光時,直立向上生長,④生長素能透過瓊脂塊,所以④在有光時,向光彎曲生長,無光時,直立向上生長,所以單側光照射時,圖②與圖④均可朝向光源方向彎曲生長,故D正確不合題意。故選C。3.【答案】D【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 氫氧化鈉和醋酸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根據這個過程中的溫度變化、離子濃度變化等信息分析判斷即可。【解答】A.當氫氧化鈉和醋酸反應時不但放熱,則溶液溫度升高。當酸反應完全后,不再放熱,溶液溫度降低,故A正確不合題意;B. 醋酸稀溶液呈酸性,原來的pH<7。 醋酸中滴加氫氧化鈉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酸性減弱pH增大。當酸堿恰好中和時,pH等于7,醋酸完全反應后,繼續加氫氧化鈉溶液,堿性逐漸增強,pH增大,故B正確不合題意;C.醋酸中滴加氫氧化鈉反應,開始時由于有水生成,因此離子濃度增長速度較慢,即導電能力增加較慢。完全反應后,離子濃度增速加快,因此導電能力增加,故C正確;D.氫氧化鈉和醋酸發生反應生成醋酸鈉和水,當醋酸剩余時,氫氧化鈉物質的量為0,醋酸中滴加氫氧化鈉,即便醋酸完全反應,醋酸鈉還是有微弱的水解,醋酸的濃度不可能為0,故D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4.【答案】D【知識點】凸透鏡成像規律及其探究實驗;凸透鏡成像的應用【解析】【分析】凸透鏡向右移動時,經歷了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二倍焦距處、二倍焦距以外三個階段。分別畫出三個階段的像的大致位置,判斷像的移動情況凸透鏡成實像的三種情況: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v=2f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v>2f【解答】點光源到透鏡的距離大于f而小于2f,若將此透鏡沿x軸向右平移2f的距離,點光源直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的實像。凸透鏡成實像時,點光源在二倍焦距處物像之間的距離最小一開始物體在凸透鏡(黑色)的一倍焦距和倍焦距之間,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凸透鏡向右移動,凸透鏡(紅色)移動距離物體二倍焦距處,在凸透鏡的二倍焦距處得到倒立等大的實像。凸透鏡繼續向右移動,凸透鏡(粉色)距離物體在二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鏡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具體如下圖:通過圖可以看出像首先向左移動,然后再向右移動。故答案為:D5.【答案】C【知識點】阿基米德原理;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析】【分析】 設出棒的橫截面積和水中棒的長度,進一步可知整個棒的長度,根據ρ=表示出棒的質量,根據G=mg表示出棒的重力,根據阿基米德原理表示出棒受到的浮力,由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得出棒的重力和浮力的力臂之比,以C為支點,A是棒的重心(即棒的中心),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棒的密度。【解答】設棒的橫截面積為S,水中棒的長度為L,則露出的長度為nL,整個棒的長度為(n+1)L,如圖所示:由ρ=可知,棒的質量為:m棒=ρ棒V棒=ρ棒S(n+1)L;根據G=mg可知,棒的重力為G棒=m棒g=ρ棒S(n+1)Lg;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棒受到的浮力F浮=ρgV排=ρgSL;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可知: = ==n+1;以C為支點,A為棒的重心,由力矩平衡條件得 G棒 CE=F浮 CD;代入解得:ρ棒=ρ;故選C。6.【答案】C【知識點】歐姆定律及其應用;電功率計算公式的應用【解析】【分析】 (1)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0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大,根據歐姆定律表示出電源的電壓;根據電阻的串聯和歐姆定律表示出電路中的電流,根據P=I2R表示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即電池組輸出的功率;利用數學知識得出滑動變阻器消耗的最大功率,由圖丙可知最大功率得出等式,聯立等式得出電源的電壓和總內阻,根據每節干電池的電壓為1.5V得出節數,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求出圖(b)中y點對應的橫坐標;(2)由圖丁可知,鉛蓄電池輸出電能的最大效率,根據P=I2R和得出等式即可求出滑動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根據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求出電路中的電流,根據串聯電路的分壓特點求出滑動變阻器兩端的最大電壓,利用P=UI求出圖丙(a)中經過x點的兩條虛線與坐標軸圍成的長方形面積。【解答】設電源電壓為U,電源內阻為r;A.當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0時,電路中的電流最大,由圖a可知電路中的最大電流為1.5A,由歐姆定律可得,電源電壓:U=I最大r=1.5A×r ①;當變阻器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為不為0時,變阻器和電源內阻串聯,由電阻的串聯和歐姆定律可得,電路中的電流:I=,滑動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即電池組的輸出功率): P輸出=I2R滑===,當R滑=r時,變阻器消耗的電功率最大,即P輸出大=,由圖b可知,電池組的輸出功率最大為2.25W,所以有:=2.25W ②。由①②兩式可得:U=6V,r=4Ω,故A錯誤;B.由圖c可知,當變阻器的電阻值最大時,電池組輸出電能的效率最大為60%,即:η====60%,解得變阻器的總電阻:R滑大=6Ω,故B錯誤;C.圖(a)為電壓表示數與電流表示數的對應關系圖線,對于圖a的x點,是最小電流與變阻器兩端電壓的乘積,此時變阻器接入電路阻值最大,最小電流為: I最小===0.6A;此時電壓表的示數:U滑=I最小R滑大=0.6A×6Ω=3.6V,故兩條虛線所圍成的四邊形的面積:I最小U滑=0.6A×3.6V=2.16W,故C正確;D.在圖b中,y點的橫坐標就是電池組輸出功率最大時變阻器兩端的電壓,此時變阻器的電阻與電源內阻相等,均為4Ω,所以此時變阻器與電源內阻平分電源電壓,故電壓表的示數為3V,故D錯誤.故選C。7.【答案】(1)此時的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2)大于(3)6mg(4)【知識點】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變時,說明二者的速度大小相等;(2)A點呼吸作用,B點光合作用,據此比較二氧化碳的濃度大?。?br/>(3)1h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量=呼吸作用產生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消耗的二氧化碳之和;(4)由圖意可知6時日出,18時日落,說明光合作用的時間為6時~18時。B、C點表示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有機物積累最多的點是下午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強度相等的時刻,即C點對應的b時。【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一晝夜中CO2濃度最高和最低的時間點分別是a時和b時,在此時的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2)A是植物經過夜間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而D是植物之前進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因此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理論上你認為圖甲中的A點CO2濃度應大于D點。(3)據圖乙可知,10時的凈光合速率為每小時4mg,光照為0,呼吸速率為每小時2mg。若10時的氣溫與夜間相同,則棚內植物10時的光照下,1h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為:4+2=6mg。(4)一晝夜中12時光照最強,則12時吸收的CO2最多。12時之后光照強度減弱,光合速率降低,但仍然是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時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18時之間呼吸作用強于光合作用,18時之后光合作用停止,只進行呼吸作用。在乙圖中繪制12時至24時的CO2吸收速率曲線如下:(1)與CO2濃度變化有關的生理過程有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參與的細胞器有葉綠體和線粒體。一晝夜中CO2濃度最高和最低的時間點分別是a時和b時,在此時的光照強度下,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2)A是植物經過夜間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了二氧化碳,而D是植物之前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不斷減弱,二氧化碳逐漸增加。因此,在植株正常生長的情況下,理論上你認為圖甲中的A點CO2濃度應大于D點。(3)據圖乙可知,10時的凈光合速率為每小時4mg,光照為0,呼吸速率為每小時2mg。若10時的氣溫與夜間相同,則棚內植物10時的光照下,1h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為4+2=6mg。(4)一晝夜中12時光照最強,則12時吸收的CO2最多。12時之后光照強度減弱,光合速率降低,但仍然是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b時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18時之間呼吸作用強于光合作用,18時之后光合作用停止,只進行呼吸作用。在乙圖中繪制12時至24時的CO2吸收速率曲線如下:8.【答案】0.8;【知識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解析】【解答】 (1)末速度與初速度之差就是速度的變化量,在單位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量叫加速度,根據加速度的定義求出即可;(2)由題意可知,圖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由v0到v1,運動時間為t通過的路程,且圖乙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和,據此結合加速度的定義進行解答。【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物體在5s內的速度變化量Δv=vt v0=6m/s 2m/s=4m/s;物體的加速度大小。(2)根據圖片可知,圖乙中陰影部分由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組成,如下圖所示其中長方形面積s1=v0t,三角形面積s2=at2,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等于長方形的面積和三角形的面積之和,即s=v0t+at2。9.【答案】2(Mg-F)【知識點】二力平衡的條件及其應用【解析】【分析】當蛟龍號勻速下降時,受到的向上浮力、阻力與重力平衡;當蛟龍號勻速下降時,受到的向上浮力、拉力與向下的阻力、重力平衡。【解答】當蛟龍號勻速下降時,受到的向上浮力、阻f與重力平衡,即F+f1=G;當蛟龍號勻速上升時,受到的向上浮力、拉力與向下的阻力重力平衡,即F+F拉=f2+G。因為“蛟龍”號在運動過程中所受阻力僅與速率有關,所以當向下和向上的速率相同時f1=f2,所以有G-F=F+F拉-G,解得F拉=2G-2F=2(G-F)=2(Mg-F)。故答案為:2(Mg-F)10.【答案】(1)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將G彎管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溫熱燒瓶B,觀察G管口,若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導氣管與燒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時間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先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檢驗的純度(3);【知識點】相對原子質量;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據裝置氣密性的檢查方法解答;(2)①氫氣為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后受熱可能發生爆炸,因此應該先通入氫氣將玻璃管內的空氣排進;②只有純凈的氫氣才能加熱完成實驗。(3)計算式1:反應后E管減少的質量為WO3失去氧元素的質量,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利用反應后失去氧元素的質量計算W的相對原子質量;計算式2:反應后F管增多的質量為生成水的質量,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利用生成水的質量計算W的相對原子質量即可。【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檢驗裝置氣密性的方法是: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將G彎管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溫熱燒瓶B,觀察G管口,若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導氣管與燒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時間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①我認為應該先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裝置B中發生反應生成氫氣,待生成的氫氣將裝置E中的空氣排盡好后再加熱反應管E,使純凈的H2與WO3發生反應,以防發生爆炸。②氫氣為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后遇到明火或電火花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這兩步之間還應進行的操作是檢驗H2的純度。(3)計算式1:反應后E管減少的質量為WO3失去氧元素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解得:x=計算式2:反應后F管增多的質量為生成水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解得:x=(1)連接好裝置后應首先檢驗裝置氣密性,其方法是:關閉分液漏斗上的活塞,將G彎管浸沒在盛有水的燒杯中,溫熱燒瓶B,觀察G管口,若有氣泡逸出,停止加熱后,導氣管與燒杯中有液面差,一段時間內液面差保持不變,說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2)從A瓶逐滴滴加液體,裝置B中發生反應生成氫氣,待生成的氫氣將裝置E中的空氣排盡好后再加熱反應管E,使純凈的H2與WO3發生反應,以防發生爆炸。任何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都有一個爆炸極限,在爆炸極限范圍之內,遇到明火或電火花會發生爆炸,所以在這兩步之間還應進行的操作是檢驗H2的純度。(3)計算式1:解:反應后E管減少的質量為WO3失去氧元素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x=計算式2:解:反應后F管增多的質量為生成水的質量,設W的相對原子質量為x。,x=11.【答案】14.0%;【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解析】【分析】(1)寫出氫氧化鈉和硫酸鎂反應的方程式,根據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計算出參加反應的硫酸鎂的質量和生成沉淀的質量,進而計算出加入硫酸鎂溶液的質量和溶質質量,最后二者作比即可;(2)根據反應的方程式分析鈉離子、氫氧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的數量變化趨勢即可。【解答】(1)設參加反應的MgSO4的質量為x,生成Mg(OH)2沉淀的質量為y。解得:x=0.3m ,y=0.145m;原來氫氧化鈉和硫酸鎂溶液的總質量等于濾液總質量與生成沉淀之和,即m+MgSO4溶液的質量=3m+0.145m;硫酸鎂的溶液質量等于總質量減去氫氧化鈉的溶液質量,即MgSO4溶液的質量=3m+0.145m-m=2.145m;所以 MgSO4溶液中MgSO4的質量分數=×100%=14.0%(2)由反應方程式2NaOH+MgSO4=Na2SO4+Mg(OH)2↓可知,溶液中的鈉離子不會變化,而隨著硫酸鎂的滴加硫酸根離子則會不斷變大,溶液中的氫氧根離子隨著硫酸鎂的滴加會不斷變少最終完全反應時消失,如下圖所示:12.【答案】;;【知識點】壓強的大小及其計算;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的計算【解析】【分析】 (1)知道鐵塊的重和鐵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和重力公式求鐵塊的體積;當鐵塊浸沒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等于鐵塊的體積),受到水的浮力最大,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鐵塊上升過程中所受浮力的最大值;(2)從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計時,在時間為t時,鐵塊上升的高度(露出的高度)Δh=vt,浸入的高度h=h0-Δh,可求排開水的體積,利用F=G-F浮列出表達式;(3)利用F=G-F浮求出鐵塊浸沒在水中、露出水面到全露出、全露出水面后的拉力大小,又知道速度大小,利用P=Fv求三過程的拉力功率,再作圖。【解答】(1)根據題意可知,當鐵塊浸沒水中時,此時它排開水的體積最大,則受到水的浮力最大,當鐵塊浸沒水中,排開水的體積:V排=V鐵=此時受到水的浮力F浮=ρ0V排g=ρ0g=G。(2)從鐵塊上表面與水面相平時開始計時,在時間為t時,鐵塊上升的高度(露出的高度)Δh=vt,排開水的體積V'排= ×,此時受到水的浮力F'浮=ρ0V'排g=ρ0 ×g= ×繩子的拉力:F'=G F'浮=G ×=G +t。(3)鐵塊浸沒在水中,拉力F1=G F浮=G G;拉力功率P1=F1v=(G G)v;鐵塊從露出水面到全露出,拉力F2=G F'浮=G ×=G G + t;拉力功率:P2=F2v=(G G + t)v=( G G)v+vt;全露出水面后的拉力大小F3=G,拉力功率P3=F3v=Gv;繩子拉力的功率P隨鐵塊上升高度h變化關系的圖象如圖所示: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學軍中學自主招生考試科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學軍中學自主招生考試科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