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三新”協同教研共同體高一聯考 化 學 試 卷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 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章至第七章第三節。5.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1 C12 N14 O16 Mn 55一、選擇題:本題共14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42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 符合題目要求的。1.現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離不開材料。下列有關材料的說法正確的是A. 制作消防服防水層的聚四氟乙烯材料屬于橡膠B.可折疊柔性屏中的靈魂材料——納米銀,屬于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C.制作襯衫和夏季防曬服的滌綸屬于合成纖維D.“神舟十一號”宇宙飛船返回艙外表面使用的高溫結構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鹽2.勞動有利于“知行合一”。下列勞動項目與所述的化學知識有關聯的是選項 勞動項目 化學知識A 科學研究:燃煤脫硫 有利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B 工業勞動:用HF溶液刻蝕玻璃 SiO 屬于酸性氧化物C 家務勞動:利用酒精除去衣物上的油污 乙醇可以發生酯化反應D 學農勞動:在未成熟的水果包裝袋中充入乙烯 乙烯對水果具有催熟作用3. 設 NA為阿伏加德羅常數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1 mol—OH(羥基)與1 mol NH+ 中所含的電子數均為10NAB.100 mL18mol·L 濃硫酸與足量的銅充分反應,轉移的電子數為1.8NA C.2.8g C,H n 中含有的H 原子個數為0.4NAD. 標準狀況下,11.2 L CH Cl 中含有的共價鍵數為2NA【高一化學 第1頁(共8頁)】4.下列化學用語正確的是A.乙烷的空間填充模型:B.乙醇分子中甲基的電子式:H:C. 聚丙烯的鏈節:—CH —CH—CH 一 D.H 元素的三種核素:'H 、 H 、 H 5.有5種碳骨架如圖所示的烴,下列說法錯誤的是①②③④◎⑤A.①③互為同分異構體B.③④⑤都能和Cl 在光照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 C.①和④中的所有C 原子都可能在一個平面上 D.①②⑤的一氯代物均只有1種6.傳統的硝酸制法是利用鈉硝石(NaNO ) 和濃硫酸共熱,傳統反應裝置如圖所示(部分裝置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NO +H SO ( 濃 ) —NaHSO +HNO , 下列有關說法不正 確的是A. 該實驗利用了濃硫酸的難揮發性,可以用相同的原理制 HClB. 該實驗溫度越高越好,有利于加快反應速率和硝酸的揮發C. 常溫下,可用鐵制容器盛裝濃硝酸D. 可用該發生裝置制取Cl (鋁箔套CH和Cl 飽和食鹽水) (乙醇、乙酸和稀硫酸沸石一飽和碳]酸鈉溶液)7.下列裝置、藥品及操作能達到相應實驗目的的是(乙酸硅酸鈉溶液Na CO )(甲) (丙)乙A. 利用圖甲證實非金屬性:C>Si【高一化學 第2頁(共8頁)】(相同鈉塊乙醇水)丁B.利用圖乙制備乙酸乙酯C. 利用圖丙驗證甲烷與氯氣的反應D.利用圖丁比較乙醇和水中羥基氫的活潑性8.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之一就是預測物質的性質。下列預測不正確的是為取代反應,則CH OH+HCI→CH Cl+H O 也為取代反應 B.CH 中 C 的化合價為一4價,說明CH 具有還原性,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C.SO 和 Cl O 均為酸性氧化物,SO 和水反應生成 H SO ,Cl O 也可以和水反應生成HClOD.某有機化合物可以表示為一 ,該物質可以使溴水褪色,也能夠發生聚合反應9.某課外實驗小組利用如圖1所示的壓強傳感器、數據采集處理器和計算機等數字化實驗設 備,探究催化劑對H O 分解速率的影響,其壓強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如圖2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氯化鐵溶液H O溶液壓強傳感器1234567數據采集處理器)圖1A. 曲線①為加入氯化鐵溶液的壓強曲線B. 分解速率:a>b>cC. 曲線①壓強先增大后減小,該反應為吸熱反應D. 兩次實驗產生的氣體的量相等(↑壓強/Pa曲線①ba曲線②0時間/s)圖210.肉桂醇常用于心腦血管藥物合成,我國科研人員使用催化劑CoGa 實現了H 還原肉桂醛 生成肉桂醇,該反應為吸熱反應,該反應機理示意圖如下:(肉桂醇OH肉桂醛CH==CHCH CH發生∞oHCoGa)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肉桂醇的分子式為C H OB. 肉桂醇和肉桂醛均有兩種不同的官能團C. 肉桂醛有6種不同化學環境的H 原子D. 肉桂醛的穩定性小于肉桂醇的穩定性【高 一化學 第3頁(共8頁)】11.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CO 到淀粉的人工合成。CO 的催化加氫被還原成甲醇是人工合成淀粉的第一步,該過程的主要反應為CO (g)+3H (g) 一 CH OH(g)+H O(g)。在容積為1L 的恒容密閉容器中投入物質的量之比為1:3的 CO (g) 和 H (g),CO 、 CH OH 的物質的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CO 和H 的物質的量之比保持不變時,反應達到平衡B. 正反應速率:v C.c 點時,CO 的轉化率為50%D.d 點時,體系中m(C):m(H)=4:112.乙酸與乙醇在酸催化條件下發生酯化反應的機理如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該歷程中涉及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B. (1)→ (2) 的反應為加成反應C. 只需要紫色石蕊溶液就可以鑒別出乙酸、乙醇和乙酸乙酯D. 若用CH COOH 和 C H OD 在酸催化條件下發生酯化反應,最終只有水、乙醇中存在D13.焦亞硫酸鈉(Na S O ) 為白色或黃色晶體,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受潮易分解,露置空氣中 易氧化成硫酸鈉,在工業上主要用于生產保險粉。工業上以侯氏制堿法為基礎生產焦亞硫 酸鈉的流程如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 反應I 后得到的Y 溶液可以用于生產氮肥B. 反應Ⅲ得到的氣體X 可以循環利用C. 反應Ⅲ為氧化還原反應D. 焦亞硫酸鈉晶體過濾后用無水乙醇洗滌可減少產品的損失【高一化學 第4頁(共8頁)】14.我國科學家設計了一款高能量密度新型電池,其中雙極膜復合層間的H O 可解離成H+ 和 OH 并通過雙極膜定向移動,裝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電子移動方向:Zn→雙極膜→NiB.工作時,雙極膜中的H+ 向 Ni 電極移動C.Zn 電極的電極反應式為Zn+2e +4OH-—[Zn(OH) ] -D. 若 Zn 極產生0.4 mol [Zn(OH) ] -,Ni極區實際有0.1 mol NH 放出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小題,共58分。15.(13分)實驗、類比、推理是化學學習的重要方法。某課外活動小組根據Mg 與 CO 的反應, 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Mg 與 SO 的反應,并探究其產物成分。A B C D(1)A 中 7 0 %H SO 換成NaHSO 溶液也可以產生SO , 寫出NaHSO 溶液產生SO 的 離子方程式: o(2)裝置B 的作用之一是觀察SO 的生成速率,為保證實驗的嚴謹性,其中的液體最好選擇 _(填序號)。a. 飽和NaHCO 溶液b. 濃硫酸c.飽和Na SO 溶液d. 飽和NaHSO 溶液(3)堿石灰的作用是 o(4)依據Mg 與 CO 的反應,三位同學對Mg 與 SO 反應的產物提出不同假設,并將裝置C 中玻璃管內固體產物加入如圖所示裝置a 中的大試管,進一步設計實驗探究Mg 與 SO 反應的產物,若固體產物只有兩種,依據充分反應后的現象,完成下列表格:【高一化學第5頁(共8頁)】假設 a中現象 b中現象①_ 和 S 固體不完全溶解,無 氣泡產生 溶液不褪色②MgSO 和S 固體不完全溶解,有 氣泡產生 — —③MgO和Mg S 一 溶液不褪色若假設③成立,為進一步驗證③中MgS 的存在,可將b 中試劑換成 (填試劑的 化學式)。(5)SO 也會和Mg(OH) 反應,可以利用Mg(OH) 使含 SO 的煙氣脫硫,反應生成 MgSO , 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o16. (16分)電池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請回答下列問題:I. 再生氫氧燃料電池(RFC) 是一種將太陽能電池電解水技術(裝置I) 與氫氧燃料電池技 術(裝置Ⅱ)相結合的可充電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如圖所示(隔膜為質子交換膜,只允許 H+ 通過)。(氣體X→→氣體Y→電解水隔膜abHO酸性電解質溶液裝置I裝置ⅡPt電極)(1)寫出a 電極上發生的電極反應: o(2)若該電池工作一段時間后轉移0.4 mol 的電子,則消耗的氣體X 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_L。Ⅱ.MnO 常用于制作化學電源,現以廢舊鋅錳干電池的炭包(含炭粉、MnO 、NH Cl 和少 量 Fe 、Cu等物質)為原料,從中回收MnO 的工藝流程如下:稀HNO 溶液炭包一 酸浸 廢液1空氣 灼 燒H O2/稀H SO 溶液 Na CO 溶液粗MnO 一 溶解 沉錳 MnCO —氣體X 廢液2空氣焙 燒 氣體Y→MnO 產品回答下列問題:(1)“酸浸”時為加快反應速率,提高浸取效率,除可以研磨或粉碎炭包,還可采取的措施有 (任寫一點)。(2)“酸浸”后得到的廢液1中含有的陽離子除了NH4, 還有 0(3)“灼燒”過程的目的是 ◎【高一化學 第6頁(共8頁)】 -.(4)“溶解”時加入H O 的作用是 ,“溶解”時消耗H O 的量比理論值明顯偏 高,這是由于部分H O 會 被MnO 催化分解,其反應機理分為兩個過程,步驟1的離子 方程式為MnO +H O +2H+—Mn ++O 個 + 2H O, 步驟2的離子方程式為 0(5)“焙燒”過程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7. (13分)氨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的應用。I. 工業合成氨的反應為N (g)+3H (g) 一 2NH (g)。(1)合成氨的微觀歷程示意圖如下,圖③ → 圖④過程 (填“吸收”或“放出”)能量。(2)下表是合成氨在不同條件下達到平衡狀態時,體系中NH 的物質的量分數。從理論上 分析,合成氨反應合適的條件是 o壓強/MPa 溫度/℃400 450 500 60020 0.387 0.274 0.189 0.08830 0.478 0.358 0.260 0.129A. 高溫高壓 B. 高溫低壓 C. 低溫高壓 D.低溫低壓(3)某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模擬工業合成氨的原理。保持其他條件不變,溫度為 T 和 T 時 ,N 的反應速率[v(N )] 隨 著N 的轉化率|的變化情 況如圖所示。①T (填“>”“=”或“<”)T ; 同一溫度下,α(N ) 越 大 ,v(N ) 越小,原因 是_ o②T 時,向一容積為2 L 的真空容器中加入1mol N 、3 mol H ,3 min后達到平衡,測得容 器內的壓強減小為起始時壓強白 3 min內的化學反應速率v(H )= oⅡ.氨的催化氧化是工業制硝酸的基礎,其反應機理如圖1。已知NH 和 O 反應在 一 定條 件下也會生成N 和 H O, 在 1L 密閉容器中充入1mol NH 和2 mol O ,測得有關產物的 物質的量與溫度的關系如圖2。【高一化學 第7頁(共8頁)】(圖2) (PtRhNOHHN OOHNH O圖1NH 0→NH NH H H OO→NOmm>O C)(。)(1)圖1中Pt-Rh 合金的作用是(2)圖2中,520℃時NH 的轉化率為。( 3 ) 由 圖 2 可 知 , 8 4 0 ℃ 后 繼 續 升 高 溫 度 ,NO 的 物 質 的 量 逐 漸 減 小 , 試 分 析 其 原 因 :o18. (16分)石蠟油可作為制取各種有機物的原料,E 天然存在于菠蘿等水果中,是一種食品合 成香料。現以石蠟油為原料合成E,其中有機物A 為烯烴。(C→D-→乙酸乙酯BE碎瓷片△CH -CH=CH CH =CH—COOH丙 烯 酸碎瓷片△A-H OO /Cu△石蠟油)(1)A→B 的反應類型為 ,丙烯酸含有的官能團名稱為 o(2)丙烯和H O 反應的產物F, 可以發生類似B→C 的反應生成丙 ,則F 的結構簡式為 0(3)B+ 丙烯酸—→E 的化學方程式為(4)等物質的量的 A、B、C、D四種物質完全燃燒時消耗O 最少的是 (寫該物質的 名 稱 ) 。(5)久置的E 自身會發生聚合反應,所得聚合物具有較好的彈性,可用于生產織物和皮革處 理劑。請寫出該聚合物的結構簡式:(6)下列有關有機物E 的說法正確的是 ( 填 標 號 ) 。A.E 與乙酸乙酯互為同系物B. 提 純E 時,可加入少量飽和NaOH 溶液,振蕩,靜置,分液 C.E 可發生氧化反應、水解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D.若加入過量的B,可使丙烯酸完全轉化成EE. 可以用NaHCO 溶液來鑒別E 中是否混有丙烯酸(7)有機物M 為 E 的同分異構體,又和丙烯酸互為同系物,M 有 種結構(不考慮立體 異 構 ) 。【高一化學第8頁(共8頁)】2025年“三新”協同教研共同體高一聯考 化學試卷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聚四氟乙烯材料屬于塑料,A 選項錯誤;納米銀屬于金屬材料,B 選項錯誤;高溫結構 陶瓷屬于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主要成分為碳化硅、氮化硅或者某些金屬氧化物等,D 選 項 錯誤。2.【答案】D【解析】燃煤脫硫,脫去的是硫元素,可減少二氧化硫向大氣的排放量,減少酸雨的形成,與碳 達峰、碳中和無關,A 選項錯誤;氫氟酸能刻蝕玻璃,是因為氫氟酸具有腐蝕性,與二氧化硅屬 于酸性氧化物沒有關系,B 選項錯誤;酒精除去衣物上的油污與相似相溶原理有關,與乙醇可 以發生酯化反應無關,C 選項錯誤。3.【答案】C【解析】1個羥基含有9個電子,1個銨根離子中含有10個電子,1 mol—OH (羥基)中所含的電子數為9NA,1 mol NH4 中所含的電子數為10NA,A 選項錯誤;100 mL18 mol·L 濃硫酸與足量的銅反應時會慢慢變稀,稀硫酸不與Cu 反應,所以轉移的電子數小于1.8NA,B選項錯誤;2.8g C,H2, 的 H 原子的物質的量,所以 H 原子個數為 0.4NA,C 選項正確;標準狀況下,CH Cl 為液態,無法用氣體摩爾體積求算CH Cl 的 物 質 的量,D 選項錯誤。4.【答案】A【解析】甲基的電子式為 ·選項錯 烯的鏈節為選項錯誤;H 元素的三種核素為'H 、 H 、 H,D 選項錯誤。5.【答案】C【解析】①③的分子式相同,均為C H , 結構不一樣,互為同分異構體,A 選項說法正確;③④⑤飽和碳都有H 原子,都能和Cl 在光照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B 選項說法正確;①中的中心 碳為飽和碳,以飽和碳為中心是四面體結構,最多三個碳共面,C 選項說法錯誤;①②⑤均只 有1種化學環境的H, 所以一氯代物均只有1種,D 選項說法正確。6.【答案】B【解析】濃硫酸為難揮發性酸,濃硝酸為易揮發性酸,該實驗的反應原理是難揮發性酸制易揮 發性酸。鹽酸為易揮發性酸,可以利用濃硫酸和NaCl 固體制 HCl,A 選項說法正確;濃硝酸 受熱易分解,所以反應溫度不宜過高,B 選項說法錯誤;常溫下,鐵遇到濃硝酸會發生鈍化,可 用鐵制容器盛裝濃硝酸,C 選項說法正確;該實驗的氣體發生裝置為固液加熱裝置,可用來制【高一化學 ·參考答案 第1頁(共6頁)】取 Cl ,D 選項說法正確。7.【答案】D【解析】乙酸易揮發,也會和硅酸鈉溶液反應產生沉淀,無法證實C 的非金屬性大于Si,A 選 項錯誤;乙酸乙酯的制備要用濃硫酸作催化劑,B 選項錯誤;甲烷與氯氣的反應需要光照,C 選項錯誤。8.【答案】B【解析】CH OH 中的羥基被Cl 原子取代,還有H O 生成,CH OH+HCl 的反應屬于取代反 應 ,A 選項預測正確;甲烷的性質比較穩定,不可以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B 選項預測錯 誤 ; 含有碳碳雙鍵,可以使溴水褪色,也能夠發生聚合反應,D 選項預測正確。9.【答案】C【解析】由圖2可知,反應初始時曲線①的斜率大于曲線②的,且氯化鐵溶液可作H O 分 解 的催化劑,加快其分解速率,故曲線①為加入氯化鐵溶液的壓強曲線,A 選項說法正確;曲線 ②上a、b、c 三點處的斜率為a>b>c, 故表示的H O 分解速率為a>b>c,B 選項說法正 確;容器中發生反應2H O —O 個 + 2H O, 有氣體生成,體系壓強應一直增大至達到最大 值時不變,但由圖中壓強先增大后減小可知,該反應放熱,故隨反應進行,體系溫度先升高,反 應結束后體系溫度又降低,氣體發生熱脹冷縮,壓強先增大后減小,C 選項說法不正確;催化 劑不影響產物的量,只改變反應速率,D 選項說法正確。10.【答案】D【解析】由肉桂醇的結構可知,其分子式為C H O,A 選項說法正確;肉桂醇含有碳碳雙鍵 和羥基,肉桂醛含有碳碳雙鍵和醛基,B 選項說法正確;根據肉桂醛的結構簡式可知,肉桂醛 有6種不同化學環境的H 原子,C 選項說法正確;該反應為吸熱反應,說明1 mol 肉桂醛和 1 mol H 的能量之和會小于1 mol 肉桂醇的能量,即1 mol 肉桂醛的能量也會小于 1 mol肉桂醇的能量,能量越低越穩定,所以肉桂醛的穩定性大于肉桂醇的穩定性,D 選 項 說法錯誤。11.【答案】C【解析】CO 和 H 物質的量之比不管有無達到平衡始終等于1:3,A 選項錯誤;b 點 與c 點 反應均未達到平衡,平衡正向移動,但隨著反應進行反應物的濃度減小,則v >v.,B 選項錯 誤 ;c 點 時 ,CO 與 CH OH 的物質的量相等,則CO 的轉化率為50% ,C 選項正確;根據元 素守恒,體系中n(CO ):n(H )=1:3,n(C):n(H)=1:6, 則 m(C):m(H)=12:6=2:1,D 選項錯誤。12.【答案】D【解析】該歷程中有碳氧鍵的斷裂和碳氧鍵的形成等,涉及極性鍵的斷裂和形成,A 選項說法 正確;由(1)和(2)的結構可判斷,(1) → (2)的反應為加成反應,B 選項說法正確;乙醇會和 紫色石蕊溶液互溶,且不使石蕊溶液變色,溶液仍為紫色,乙酸會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乙酸 乙酯和石蕊溶液混合,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會發生分層現象,上層為無色,下層為紫色,所以【高一化學 ·參考答案 第2頁(共6頁)】可以只用紫色石蕊溶液鑒別這三種試劑,C 選項說法正確;酯化反應為可逆反應,所以若用 C H OD 發生酯化反應時,乙醇、乙酸、水均存在D,D 選項說法錯誤。13.【答案】C【分析】向飽和氯化鈉溶液中先通入氨氣,再通入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氫鈉晶體和氯化 銨,晶體過濾后進行灼燒,碳酸氫鈉分解生成碳酸鈉、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鈉加水溶解再通入 二氧化硫反應生成Na S O 。【解析】反應I 的反應為NaCl+NH +CO +H O=NaHCO ↓+NH Cl, 所以Y 溶液含 有 NH Cl, 可以用于生產氮肥,A 選項說法正確;反應Ⅲ的反應為 Na CO +2SO —Na S O +CO ,X 氣體為CO , 由流程可知反應I 中消耗二氧化碳,反應Ⅱ、Ⅲ中均有二氧 化碳生成,生成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反應I, 實現循環利用,B 選項說法正確;反應Ⅲ沒有元素 化合價的變化,屬于非氧化還原反應,C 選項說法錯誤;Na S O 能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受 潮易分解,故用無水乙醇洗滌可減少產品的溶解、分解損失,D 選項說法正確。14.【答案】B【解析】電子不能在溶液中移動,電解質溶液中是離子的定向移動導電,A 選項錯誤;放電時 負極反應為 Zn-2e+4OH—[Zn(OH) ] -, 正極反應為 NO +8e +9H+=NH 個 + 3H O,OH 向負極Zn 移動,H+ 向正極Ni 移動,B 選項正確;由以上分析知,負極 反應式應失電子,C 選擇錯誤;由電極反應式可知,4[Zn(OH) ] -~8 e~NH , 若 Zn 極產 生0.4 mol [Zn(OH) ] -,則 Ni 電極區有0.1 mol NH 產生,但由于NH 易溶于水,所以 實際放出的NH 小于0.1 mol,D 選項錯誤。15. (13分)(1)SO-+2H+—SO ↑+H O(2 分)(2)b(1 分 )(3)吸收未反應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防止空氣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進入(2分,只寫 到一個作用給1分)(4)MgO(1 分);溶液褪色(1分);固體完全溶解,且有氣泡產生(2分,只寫到1個現象給 1分);CuSO (2 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5)2Mg(OH) +2SO +O =2MgSO +2H O(2 分 )【分析】A 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氣體,經B 干燥后進入裝置C 與鎂發生反應,該反應要防止水、 二氧化碳的干擾。據此回答。【解析】(1)NaHSO 溶液可完全電離出H, 所以NaHSO 溶液與Na SO 溶液反應的離子 方程式為 SO -+2H+—SO 個 +H O。(2)進入C 的二氧化硫必須純凈干燥,a、b、c、d中只有濃硫酸可以作干燥劑且不引入新的 雜質。(3)D 裝置既吸收未反應的二氧化硫,防止空氣污染,又防止空氣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進入 裝置C 中 。【高一化學 ·參考答案 第3頁(共6頁)】(4)依據Mg 與 CO 的反應 ,推測Mg 與 SO 反應的產物:若固 體產物只有兩種,則可能為MgO 和 S 固體,氧化鎂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水,硫不與鹽 酸反應,因此固體加鹽酸的實驗現象為固體不完全溶解,無氣泡產生;氧化鎂是堿性氧化物, 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加熱時兩者能反應生成亞硫酸鎂,若固體產物只有兩種,也可能為 MgSO 和 S 固體,MgSO 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硫,硫不與鹽酸反應,因此固體加鹽酸的 實驗現象為固體不完全溶解,有氣泡產生,氣體能使品紅溶液褪色;金屬鎂和非金屬單質硫 可反應生成硫化鎂,硫化鎂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硫化氫氣體,若固體產物只有兩種, 則還可能為 MgO 和 MgS 固體,固體加鹽酸的實驗現象為固體完全溶解,有氣泡產生,氣體 不能使品紅溶液褪色。硫化氫能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黑色沉淀硫化銅,則要檢驗MgS 的 存在,可將b 中試劑換成CuSO 溶液。(5)SO 轉化成CuSO , 硫的價態發生變化,說明必有O 參與,所以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Mg(OH) +2SO +O =2MgSO +2H O。16. (16分)I.(1)O +4e +4H+—2H O(2 分 )(2)4.48(2分)Ⅱ. (1)適當升高溫度或適當增大酸的濃度等(2分,沒有“適當”扣1分,其他答案合理即可)(2)H 、Fe + 、Cu +(2 分,漏寫給1分,錯寫沒有分)(3)除去炭粉(2分)(4)作還原劑,將MnO 轉化成二價錳(2分);H O +Mn +——MnO +2H+(2 分 )(5) 2(2分)【解析】I. 裝置I 為電解水裝置,生成氧氣和氫氣,裝置Ⅱ為氫氧燃料電池,反應生成水,根 據水流動方向,水由a 極移向裝置I, 又由于隔膜為質子交換膜,只允許H+ 通過,說明水在 a 極生成,所以a 極為正極,氣體Y 是 O , 電極反應式為O +4e +4H+——2H O;b 是負 極,氣體X 是 H , 負極反應式為H —2e —2H+, 所以若該電池工作一段時間后轉移 0.4 mol的電子,則消耗H2 的物質的量為0.2 mol, 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4.48L。Ⅱ.廢舊鋅錳干電池的炭包(含炭粉、MnO 、NH Cl 和少量Fe、Cu等物質)加入稀硝酸酸 化,炭粉、MnO 不溶,其余溶解過濾后進入廢液1中,所得固體在空氣中灼燒,C 轉化為 CO , 得到的粗MnO2 利用稀硫酸和雙氧水溶解得到氧氣和錳離子,加入碳酸鈉溶液沉淀錳 離子,得到碳酸錳,然后焙燒得到MnO , 據此解答。(2)稀硝酸會溶解 Fe 、Cu,硝酸過量,所以廢液1中含有的陽離子除了NH , 還 有H、Fe + 、Cu +。(3)“酸浸”后的殘渣中還有炭粉,“灼燒”的目的是除去混合物中的炭粉。(4)經過“溶解、沉錳”之后,MnO 變成MnCO ,Mn 元素的化合價降低,說明加入 H O 的 作用是將MnO 轉化成二價錳;MnO 催化H O 分解的總方程式為2H O —2H O+O 個,步驟1加步驟2等于總方程式,所以步驟2的離子方程式為H O +Mn +—MnO 【高一化學 ·參考答案 第4頁(共6頁)】+2H。(5)氣體 Y 是二氧化碳,所以“焙燒”過程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MnCO +O —2MnO +2CO 。17. (13分)I.(1) 放出(1分)(2)C(1 分 )(3)①>(1分) ;N2 的轉化率越大,說明消耗的N 2 越多,c(N ) 越小,反應速率越小(2分)②0.1mol/(L ·min) 或0.1 mol ·L- ·min (2 分,沒有單位扣1分)Ⅱ. (1)作催化劑,加快反應速率(2分)(2)60%(2分)(3)溫度高于840℃時,可能發生副反應(可能是NO 分解產生N , 也有可能是NO 和 NH 反應產生N ), 所 以NO 的物質的量減少(2分,寫到可能發生副反應給1分)【解析】I.(1)③→④ 過程為成鍵過程,放出能量。(3)①由圖可知,N2 的轉化率相同時,T 的反應速率更快,一般情況下,溫度越高反應速率 越快,可知T >T ; 在同一溫度下,α(N ) 越大,說明參與N 的越多,c(N ) 的濃度越小, 7(N ) 越小。②恒溫恒容,物質的量之比等于壓強之比,所以n后總=3.6 mol。N (g)+3H (g)—2NH (g)始/mol 1 3 0變/mol x 3x 2x終/mol 1—x 3—3x 2xn 后a=4-2x=3.6 mol,z=0.2 mol,v(H )=32×32-0.1mol/(L·min)。Ⅱ.氨的催化氧化需要加入催化劑,Pt-Rh 合金在反應中作催化劑,可以加快反應速率。(2)由圖2可知,溫度高于840 ℃時,NO 和 N2 的物質的量均為0.2mol,根 據N 原子守恒,(3)由圖2可知,溫度高于840℃時,NO 的物質的量逐漸降低,N2 的物質的量逐漸增加,可 能發生了副反應,可能是NO 分解產生 N , 也有可能是NO 和 NH 反應產生N , 所 以NO 的物質的量逐漸減少。18. (16分)(1)加成反應(2分);碳碳雙鍵、羧基(2分)【高一化學 ·參考答案 第5頁(共6頁)】(4)乙酸(2分)( 2 分 )(6)CE(2 分 )(7)8(2分)【解析】根據分析,A 為 CH =CH ,B 為 C H OH,C 為 CH CHO,D 為 CH COOH,E 為CH =CH—COOCH CH 。(2)丙烯和水反應會生成CH CH CH OH 或 CH CH(OH)CH , 其 中CH CH CH OH 被 催化氧化成丙醛(CH CH CHO),CH CH(OH)CH 被催化氧化成丙酮(CH COCH )。(4)A 為乙烯,分子式為C H;B 為乙醇,分子式為C H O, 可以寫成C H (H O);C 為 乙 醛,分子式為 C H O, 可 以 寫 成 C H (H O);D 為乙酸,分子式為 C H O , 可 以 寫 成 C (H O)2; 根據烴的燃燒規律 ,所以等物質的量的A、B、C、D四種物質 消耗氧氣最少的為乙酸。(6)A. 乙酸乙酯沒有碳碳雙鍵,與丙烯酸乙酯不互為同系物,A 選項錯誤;B. 應 用 飽 和 Na CO 溶液除去多余的乙醇和丙烯酸,B 選項錯誤;C. 由 E 的結構可知,E 可發生氧化反 應、水解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C 選項正確;D.B+ 丙 烯 酸 →E 的反應為可逆反應,不 能進行到底,所以丙烯酸不可能完全轉化成 E,D 選 項 錯 誤 ;E. 丙烯酸有羧基,會和 NaHCO 反應產生氣體,E 中的官能團不會和NaHCO 反應,可以用NaHCO 溶液來鑒別 E 中是否混有丙烯酸,E 選項正確。(7)由題干可知有機物 M 為戊烯酸,其結構(碳骨架)可能為C=C—C—C—COOH、C—C=C—C—COOH 、C—C—C=C—COOH、,共8種。【高一化學 ·參考答案 第6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