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紹興市濱江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紹興市濱江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濱江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1.(2024九上·紹興月考)下列物質名稱、俗稱、化學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質的是(  )
A.氧化鐵、鐵銹、 B.氫氧化鈉、燒堿、
C.氫氧化鈣、消石灰、 D.氧化鈣、生石灰、
2.(2024九上·紹興月考)紹興老酒歷史悠久,下列釀酒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
A.“糖化”:將淀粉水解為葡萄糖
B.“發酵”: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
C.“蒸餾”: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
3.(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科觀看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中的科學視頻《神奇的酸》后對幾種常見的酸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實驗室的濃硫酸、濃鹽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下列圖像描述正確的是(  )
A. B.
C. D.
4.(2024九上·紹興月考)如圖是一種簡易的自動化彩色噴泉實驗。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pH=10),小藥瓶中充滿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實驗開始時推動注射器使少量溶液進入小藥瓶,然后松開手,可以觀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小藥瓶中出現了美麗的彩色噴泉。已知紫包菜汁的變色范圍如表所示,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PH <6.5 7.0-7.1 7.5-8.5 8.5-12.0 >12.5
顏色 粉紅色 紫色 藍色 綠色 黃色
A.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呈綠色
B.小藥瓶中液體顏色變化依次為: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
C.液體顏色為粉紅色時小藥瓶中所含的溶質是NaCl
D.紫包菜汁可以用做酸堿指示劑
5.(2024九上·紹興月考)氫氧化銫是一種可溶性堿,其化學式為CsOH ,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CsOH溶液的pH小于7 B.CsOH和CuO能發生化學反應
C.CsOH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藍 D.CsOH中Cs元素化合價為+1價
6.(2024九上·紹興月考)使用如圖所示裝置(攪拌裝置略)探究溶液離子濃度變化,已知反應的產物如果全部是沉淀(或沉淀和水)時燈光會變暗。下列燈光變化可能出現“亮→暗(或滅)→亮”現象的是(  )
  試劑甲 試劑乙
A NaCl
B
C HCl NaOH
D
A.A B.B C.C D.D
7.(2024九上·紹興月考)常溫下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過量,測得水的質量、氯化鈉的質量隨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
B.加入b克NaOH溶液時,恰好完全反應
C.加入c克NaOH溶液時,所得溶液中的陰離子為
D.NaOH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
8.(2024九上·紹興月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下列勞動項目和涉及的科學知識中,描述錯誤的是(  )
選項 勞動項目 科學知識
A 學農活動:用氫氧化鈉來改良酸性土壤 氫氧化鈉是堿性物質,能與酸性物質發生反應
B 家務勞動:用白醋去除水壺中的水垢 醋酸能與水垢中的、等物質反應
C 生活妙招:用紫甘藍制作酸堿指示劑 紫甘藍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環境中顯色不同
D 其他技能:用食鹽腌制蔬菜 食鹽濃溶液使細胞失水,蛋白質凝固
A.A B.B C.C D.D
9.(2024九上·紹興月考)以下是小寧同學記錄的化學實驗現象,其中不符合事實的是(  )
A.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變為藍色
B.將未打磨過的鋁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時間后出現氣泡
C.向稀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銅固體,溶液由無色變藍色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濃硫酸,蔗糖變黑、體積膨脹,形成了“黑面包”
10.(2024九上·紹興月考)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首創零碳甲醇點燃火炬,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廢碳再生利用。如圖為制取甲醇的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參加反應的甲、乙微粒個數之比為 1:3
B.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C.生成物丁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
D.該反應中碳元素化合價不變
11.(2024九上·紹興月考)如圖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入液體體積的變化曲線及相關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所得溶液呈酸性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
D.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
12.(2024九上·紹興月考)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確的是(  )
A.中和反應有鹽和水生成,因此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B.堿溶液的pH都大于7,因此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C.硫酸溶液與溶液能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因此能與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溶液
D.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因此鹽酸滴入石蕊試液后,溶液也變紅色
13.(2024九上·紹興月考)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小金同學依據實驗事實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至b段對應溶液的pH逐漸減小 B.b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
C.a至d段碳酸鈉的質量逐漸增大 D.c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種類最少
14.(2024九上·紹興月考) 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學習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后,分別設計了下列有關物質鑒別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甲:利用酚酞試液鑒別Na2CO3、NaCl 和稀硫酸三種溶液;
乙:利用CO2氣體鑒別 NaOH、Ca(OH)2和稀鹽酸三種溶液;
丙:利用稀硫酸鑒別 KOH、Na2CO3和 BaCl2三種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將 HCl、CaCl2、Na2CO3、NaCl四種溶液鑒別出來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甲、乙和丙 D.甲、乙、丙和丁都可以
15.(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金分別向含有、溶液的甲乙兩支試管滴加稀硫酸,并將兩只支試管反應后的物質倒入干凈的燒杯中,對燒杯內的物質處理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燒杯中無色濾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為硫酸鋇沉淀
C.反應后的甲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D.反應后的乙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16.(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請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問題: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1)該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若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填“大”或“小”)。
17.(2024九上·紹興月考)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上展示過“水中泡騰片”等太空科學實驗。
(1)泡騰片是利用有機酸和碳酸鹽反應做泡騰崩解劑,當其置入水中時,立刻發生泡騰反應,生成并釋放大量的   氣體,狀如沸騰,故名泡騰片。
(2)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極易解離而釋放出   (填寫離子符號),故具有酸的性質。
18.(2024九上·紹興月考)以下是小科在社會實踐中參加的一些活動,請把內容補充完整。
(1)家務勞動:用除銹劑(主要成分是稀鹽酸)給鐵制品除銹,反應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請描述該反應出現的實驗現象:   。
(2)疫情防控: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病毒的傳播,其原理類似于化學實驗中的    操作。
(3)研學實踐:走進農田,為了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糧食產量   。
A.NH4Cl
B.KCl
C.Ca(H2PO4)2
D.KNO3
19.(2024九上·紹興月考)“價類圖”是以化合價為縱坐標、物質類別為橫坐標繪制的圖像,它能將散亂的科學知識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對科學問題的理解和整體認知,如圖是含氯元素的物質的價類圖,其中“→”表示物質間的轉化關系。請回答:
(1)A和氫氧化鉀反應得到D和水,則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
(2)物質C的化學式為   ;
(3)E在一定條件下得到D的反應,是實驗室常見的制取氧氣的方法,請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0.(2024九上·紹興月考)根據圖回答問題:
(1)反應中,數目減少的離子是    (填符號)。
(2)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取樣,加入CuO粉末
B.取樣,滴加NaOH溶液
C.取樣,加入CaCO3粉末
D.取樣,滴加AgNO3溶液
21.(2024九上·紹興月考)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   。
(2)根據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
22.(2024九上·紹興月考)某氯化鈉樣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鈉、氯化鎂、氯化鈣等雜質。某學習小組欲探究氯化鈉樣品中雜質的成分設計了以下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加入適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
(2)有小組成員提出該設計存在問題,不能得到準確結論。如果要達到正確結論,需要補充的操作是   ,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判斷。
23.(2024九上·紹興月考)某白色固體M可能由、、NaCl、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小科進行如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無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質   。(寫化學式)
(2)根據實驗現象可知白色固體M的成分是   。(寫化學式)
24.(2024九上·紹興月考)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發現一瓶保管不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且標簽破損如圖,其殘缺的標簽中只剩下“Na”字樣。同學們很感興趣,決定對其成分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這瓶試劑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   (填字母)。
A.酸 B.堿 C.鹽
【作出猜想】
①可能是溶液。
②可能是NaCl溶液。
③請你再作出一種猜想,猜想的物質與上述類別不同:可能是   溶液。
【設計并實驗】
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和解釋
Ⅰ 取樣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     該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
Ⅱ 另取樣于另一支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 產生大量的氣泡 該溶液溶質為碳酸鈉。
【實驗結論】由此,同學們得出結論: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
25.(2024九上·紹興月考)甲、乙兩同學為了探究實驗室中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是否變質,進行了如下實驗。請與他們一起完成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氫氧化鈉固體是否變質
【實驗探究】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不同方案加以實驗。
甲同學的方案及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與結論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振蕩至全部溶解 無色液體
②用pH試紙測①溶液的pH值 溶液的,說明氫氧化鈉固體沒有變質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與結論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進行振蕩至全部溶解 無色液體
②向①溶液中加入適量氯化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氫氧化鈉固體已變質
乙同學的方案及實驗:
(1)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結論不科學,其理由是   ;
【拓展應用】
(2)氫氧化鈉固體應當密封保存。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3)若要除去上述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雜質,應加入適量的   (填化學式)溶液除去;
(4)該氫氧化鈉樣品是部分變質還是全部變質了呢?如何證明全部變質,請寫出操作步驟、相應的現象及結論   。
26.(2024九上·紹興月考)Na2CO3溶液具有堿性,可清洗油污,堿性越強,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決定通過實驗對影響Na2CO3溶液堿性的因素展開探究。
【進行實驗】
實驗一:用不同溫度的水,配制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測量溶液pH,記錄數據如下表:
實驗編號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質質量分數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溫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實驗二:將10%的Na2CO3溶液從20℃持續升溫到70℃,所測得的pH如下表: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2
【解釋與結論】
(1)小菁要證明Na2CO3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變化與pH變化關系,可選擇最佳的一組實驗是   。
(2)實驗二的目的是   。
(3)小菁將Na2CO3粉末灑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適量熱水后進行擦洗,達到較好的洗滌效果,這是因為   。
27.(2024九上·紹興月考)如圖甲所示裝置,同學們借助傳感器監測溶液pH和溫度的變化情況來探究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圖乙為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曲線,圖丙為反應過程中溶液溫度的變化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小寧同學取反應后溶液,加入Ba(NO3)2看到白色沉淀,根據此現象,小寧判斷該溶液一定含有H2SO4。你認為小寧的判斷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
(3)圖丙中的最高點與圖乙中   點相對應。(填“a”“b”“c”或“d”)
28.(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科在學習了堿和鹽的性質后,將少量硫酸銅溶液滴入2mL 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觀察到預期的藍色絮狀沉淀,這是為什么呢?
【猜想】猜想一: 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放熱,使氫氧化銅的溶解度增大。猜想二:生成的氫氧化銅繼續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實驗】實驗操作及現象如圖:
(1)為了驗證猜想一,小科應選擇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2)若猜想二正確,C中“?”處應填寫的現象是   。
(3)查閱資料得知: 氫氧化銅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時,他應該怎么做才能立即觀察到預期的藍色絮狀沉淀,請你寫出一種方法。   
29.(2024九上·紹興月考)氯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電解氯化鈉溶液可制得氯氣、氫氧化鈉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現取一定質量的氯化鈉溶液進行電解,當氯化鈉完全反應時,得到42.7g溶液,生成氫氣的質量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請計算:
(1)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是   g。
(2)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氧化鈉的質量是多少克?
(3)原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30.(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科在一包在空氣中放置很久的鐵釘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4.6%稀鹽酸,產生氫氣質量和所加稀鹽酸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請寫出加入鹽酸質量0-10g時,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
(2)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   。
(3)計算鐵釘中的鐵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   
31.(2024九上·紹興月考)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參加科學拓展課時,進行了以下實驗:取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100克,將200克10%溶液分5次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如下記錄表:
加入溶液的質量/g 40 80 120 160 200
生產沉淀的總質量/g 0.0 2.45 7.35 9.8 9.8
(1)第一次加入溶液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   。
(2)第四次加入溶液后,經充分反應,燒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質是   。
(3)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
(4)請在坐標圖中畫出生成沉淀的質量和加入溶液質量的關系圖。
32.(2024九上·紹興月考)工業純堿中含少量氯化鈉。/興趣小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測定工業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方法一:差量法。稱取W克樣品與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裝有試劑X的乙裝置,并利用測量乙裝置增加的質量,求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   。
A.氫氧化鈉B.氫氧化鋇C.氯化鋇 D.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2)方法二:沉淀法。利用氯化鈣與純堿反應生成沉淀,然后稱量出沉淀的質量,現稱取15克樣品完全溶解于水中配成60克樣品溶液,取三個燒杯分三次進行實驗,每次加入30克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過濾、洗滌、干燥所得的沉淀質量記錄如表。
①如圖所示,哪幾個燒杯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   。
②請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燒杯1 燒杯2 燒杯3
樣品溶液(克) 10 20 30
氯化鈣溶液(克) 30 30 30
沉淀質量(克) 2 4 5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常見物質的俗稱
【解析】【分析】 根據常見化學物質的名稱、俗稱、化學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A.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其化學式為Fe2O3,故A錯誤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俗稱火堿、燒堿、苛性鈉,其化學式為NaOH,故B正確不合題意;
C.氫氧化鈣的俗稱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學式為Ca(OH)2,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氧化鈣的俗稱是生石灰,其化學式為CaO,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2.【答案】C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根據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特點分析,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判斷變化種類就是看變化后有沒有新物質生成。
【解答】A、 將淀粉水解為葡萄糖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B、 葡萄糖轉化為酒精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C、 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沒有新物質生成,只發生的物理變化,符合題意;
D、 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3.【答案】C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依次分析即可,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鹽酸具有揮發性。
【解答】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劑質量增加,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劑質量不變,但這兩種溶液中溶劑一開始不能是零,錯誤;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增加,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質質量減少,錯誤;
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增加,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質質量減少,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正確;
D、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增加,溶液質量增加;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質質量減少,溶劑不變,溶液質量減小,錯誤。
故答案為:C。
4.【答案】C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pH=10),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小藥瓶中液體顏色變化依次為: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A、氫氧化鈉溶液的pH=10,由紫包菜汁的變色范圍表可知,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呈綠色,故正確;
B、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得到鹽酸,顯酸性,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pH=10),所以在注射器中溶液為綠色,實驗開始時推動注射器使少量溶液進入小藥瓶,然后松開手,開始鹽酸過量,最后氫氧化鈉過量,小藥瓶中液體顏色變化依次為: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故正確;
C、液體顏色為粉紅色時說明溶液顯酸性,鹽酸過量,小藥瓶中所含的溶質是NaCl和HCl,故錯誤;
D、紫包菜汁在酸性和堿性溶液中的顏色明顯不同,可以用做酸堿指示劑,故正確。
故答案為:C。
5.【答案】D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可溶性堿的溶液呈堿性,pH大于7,能使酚酞變紅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
【解答】A、CsOH溶液呈堿性,pH大于7 ,不符合題意;
B、氧化銅不能與堿發生反應,不符合題意;
C、 CsOH溶液呈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不符合題意;
D、 CsOH中氫氧根為-1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Cs元素化合價為+1價 ,符合題意;
故選D。
6.【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已知反應產物全部是沉淀(或沉淀和水)時燈光變暗,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沉淀,溶液中始終有自由移動的離子,不會變暗,選項錯誤;
B、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隨著反應進行溶液中離子逐漸減少,當恰好完全反應時無自由移動的離子,燈會變暗,繼續加入硫酸,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燈會變亮,選項正確;
C、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中始終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燈不會變暗,選項錯誤;
D、碳酸鉀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鉀、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始終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燈不會變暗,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B。
7.【答案】C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稀鹽酸的質量逐漸減少,氯化鈉和水的質量逐漸增加,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水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繼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由于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質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該選項說法正確;
B、由圖可知,加入bg氫氧化鈉時,氯化鈉質量不變,表示此時恰好反應,該選項說法正確;
C、加入cg氫氧化鈉時,氫氧化鈉過量,此時溶液中的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氯化鈉,則其中的陰離子為OH-和Cl-,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氫氧化鈉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溶液中的鹽酸不斷減少,至恰好完全反應,則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C。
8.【答案】A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A、氫氧化鈉是一種堿,能與酸性物質反應,但其具有強烈的腐蝕性;
B、根據酸的通性分析;
C、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分析;
D、根據灼燒蛋白質時才能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分析。
【解答】 A、氫氧化鈉是一種堿,能與酸性物質反應,但其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能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故A錯誤;
B、醋酸能與水垢中的CaCO3、Mg(OH)2等物質反應,所以常用白醋去除水壺中的水垢,故B正確;
C、紫甘藍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環境中顯色不同,所以可用紫甘藍制作酸堿指示劑,故C正確;
D、用食鹽腌制蔬菜,食鹽濃溶液使細胞失水,蛋白質凝固故D正確;
故答案為:A。
9.【答案】A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未打磨過的鋁片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濃硫酸具有脫水性,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會觀察到溶液變為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B、未打磨過的鋁片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氧化鋁先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水,鋁再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氫氣,則將未打磨過的鋁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時間后出現氣泡,故選項說法正確。
C、向稀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銅固體,氫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溶液由無色變藍色,故選項說法正確。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濃硫酸,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組成脫去生成水,會觀察到蔗糖變黑、體積膨脹,形成了“黑面包”,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10.【答案】A
【知識點】模型與符號;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變化過程的微粒結構以及變化過程可知,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結合反應的特點及元素的化合價等進行分析。
【解答】A、該反應是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催化劑和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3H2CH3OH+2H2O,則參加反應的甲(二氧化碳分子)、乙(氫分子)微粒個數之比為 1:3,正確;
B、該反應的反應物是一種化合物和一種單質,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錯誤;
C、由圖可知,丁為水,1個丁分子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錯誤;
D、反應前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反應后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即該反應中碳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錯誤。
故答案為:A。
11.【答案】A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pH小于7為酸性溶液,pH大于7為堿性溶液,pH等于7為中性溶液。【解答】A、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溶液的pH等于7,顯中性,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故A正確;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溶液的pH大于7,所得溶液呈堿性,故B錯誤;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溶液的pH小于7,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NaCl、HCl,故C錯誤;
D、由圖象可知,pH是開始時大于7逐漸減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顯堿性,然后不斷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減小,說明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2.【答案】D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中和反應是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反應物是酸和堿,生成物是鹽和水,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pH大于7的溶液顯堿性,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氯化鋇能與硫酸、硫酸鹽溶液、硝酸銀、碳酸鹽溶液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A、中和反應有鹽和水生成,但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CO2+2NaOH═Na2CO3+H2O,故選項推理錯誤。
B、堿溶液的pH都大于7,但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鈉等鹽溶液,故選項推理錯誤。
C、硫酸溶液與BaCl2溶液能反應產生白色沉淀,但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硫酸鹽溶液、硝酸銀、碳酸鹽溶液等,故選項推理錯誤。
D、稀硫酸滴入石蕊試液后溶液變紅色,因此鹽酸滴入石蕊試液也變紅色,故選項推理正確。
故答案為:D。
13.【答案】D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據此分析。
【解答】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由此可知:
A、a至b段是碳酸鈉中和鹽酸反應,對應溶液的pH逐漸增大,故說法錯誤;
B、b點時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鈉和氯化鈣,故說法錯誤;
C、a至c段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大,c到d端氯化鈉質量不再增加,故說法錯誤;
D、c點時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溶質種類最少,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14.【答案】D
【知識點】酸、堿、鹽的鑒別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以及物質間反應的實驗現象的差異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甲:將酚酞試液分別加入四種溶液中,酚酞變紅是碳酸鈉溶液,不變色是氯化鈉和稀硫酸,將這兩種分別加入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中,使紅色消失的是硫酸,沒有現象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正確;
乙:二氧化碳氣體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與氫氧化鈉和鹽酸混合沒有現象,將產生的白色沉淀分為兩份,分別加入另外兩種溶液,能使沉淀溶解的是鹽酸,另一種是氫氧化鈉,可以鑒別,故正確;
丙:將酚酞試液加入五種溶液中,酚酞變紅的是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向變紅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能產生沉淀的是碳酸鈉,沒有現象的是氫氧化鈉;另外三種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沒有現象的是鹽酸和硝酸鉀,將鑒別出來的是碳酸鈉與此兩種溶液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鹽酸,可以鑒別,故正確;
丁:將溶液兩兩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碳酸鈉和鹽酸,剩余的兩種是氯化鋇和氯化鈉,將產生氣體的取出一種與這兩種溶液分別混合,能產生沉淀,則取出的是碳酸鈉,剩余的是鹽酸,能與碳酸鈉產生沉淀的是氯化鋇,剩余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正確;
故答案為:D。
15.【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A.根據酸堿指示劑變色規律分析回答此題;
B.根據硫酸鋇和碳酸鋇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
C.D根據沉淀的組成分析回答此題;
【解答】 A.酚酞在顯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變色,而白色沉淀a部分溶解,說明沉淀為硫酸鋇和碳酸鋇,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乙中碳酸鈉過量,所以溶液中不含有硫酸,而在無色濾液b中加入稀硫酸無明顯現象,說明碳酸鈉和硝酸鋇都沒有剩余,所以濾液只含有NaNO3,所以溶液顯中性,故A正確;
B.沉淀部分溶液,說明沉淀包含硫酸鋇和碳酸鋇,故B錯誤;
C.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故C錯誤;
D.有碳酸鋇生成,則乙中是碳酸鈉過量,故D錯誤;
故選A。
16.【答案】(1)可以
(2)肥皂水
(3)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石灰水顯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將黃色花汁滴在酸堿度不同的溶液中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滴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滴在中性溶液中不變色,滴在堿性溶液中呈綠色。所以該花汁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應該在叮咬處涂抹顯堿性的物質,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肥皂水,燒堿溶液、石灰水雖顯堿性,但具有腐蝕性,不能在叮咬處涂抹。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石灰水顯堿性,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溶液的堿性變弱,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則測得的pH結果比實際值偏小。
17.【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H+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不同物質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鹽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分析;
(2)根據酸在水溶液中會解離出氫離子進行分析;
【解答】 (1)碳酸鹽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當其置入水中時,立刻發生泡騰反應,生成并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狀如沸騰,故名泡騰片;
(2)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極易解離而釋放出H+,故具有酸的性質;
18.【答案】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過濾;D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1)根據鹽酸除鐵銹的反應原理進行分析;
(2)根據過濾是將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和液體分離的一種操作進行分析;
(3)根據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進行分析。
【解答】(1)鹽酸除鐵銹的反應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2)過濾是將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和液體分離的一種操作,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病毒的傳播,其原理類似于化學實驗中的過濾操作;
(3)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
A、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故A錯誤;
B、KCl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故B錯誤;
C、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故C錯誤;
D、KNO3中含有鉀、氮元素,屬于復合肥,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9.【答案】(1)復分解
(2)ClO2
(3)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A是酸,含有-1價的氯元素,為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2)物質C屬于氧化物,氯元素顯+4價,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3)E屬于鹽,氯元素顯+5價,D為氯化鉀,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A是酸,含有-1價的氯元素,為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2)物質C屬于氧化物,氯元素顯+4價,氧元素顯-2價,其化學式為ClO2;
(3)E屬于鹽,氯元素顯+5價,D為氯化鉀,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A是酸,含有-1價的氯元素,為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2)物質C屬于氧化物,氯元素顯+4價,氧元素顯-2價,其化學式為ClO2;
(3)E屬于鹽,氯元素顯+5價,D為氯化鉀,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0.【答案】H+、OH﹣;ABC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中和反應的實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酸的化學性質(能與酸堿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鹽等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由圖示可知,反應中,數目減少的離子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其離子符號分別為H+、OH-;
(2)A、氧化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取樣,加入CuO粉末,若觀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變藍色,說明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正確;
B、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取樣,滴加NaOH溶液,若開始不變色,滴加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溶液才變紅色,說明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正確;
C.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取樣,加入CaCO3粉末,若產生氣泡,說明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正確;
D.氯化鈉和鹽酸均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取樣,滴加AgNO3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錯誤。
故答案為:ABC。
21.【答案】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稀硫酸;Na2SO4、H2SO4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解答;
(2)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變紅,遇中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藍。
(3)根據溶液呈紅色可知反應結束后溶液呈酸性,據此結合反應產物確定溶質種類。
【解答】(1)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即其中的硫酸根和鈉離子保持不變,只是其中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則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
(2)由乙圖顏色的變化,滴入B溶液前,溶液顯藍色,即溶液呈堿性,那么A為氫氧化鈉溶液,B溶液是稀硫酸;
(3)圖乙中M點時,溶液顯紅色,說明溶液顯酸性,稀硫酸過量,則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
22.【答案】檢驗是否含有氯化鎂;在步驟③前(或后)加入足量稀鹽酸(或稀硝酸)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氫氧化鈉和氯化鎂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氫氧化鎂和氯化鈉。
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氯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鈉、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氯化鈉,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氯化鈉。
【解答】(1)氫氧化鈉可以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步驟①中加入適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檢驗是否含有氯化鎂;
(2)加入的碳酸鈉會對硫酸鈉的檢驗造成干擾,可以用鹽酸或硝酸進行排除,故設計步驟如下:在步驟③前(或后)加入足量稀鹽酸(或稀硝酸)。
23.【答案】NaOH、Ba(OH)2;Na2CO3、NaCl、Ba(OH)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無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產生氣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鋇,一定不含硫酸鋇,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鋇,一定不含硫酸鈉;無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鋇,無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由于B中一定有生成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而 碳酸鈉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銀沉淀,所以G可能是氯化銀,樣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鈉。
(1)無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質是:NaOH、Ba(OH)2;
(2)白色固體M的成分是NaCl、Na2CO3、Ba(OH)2或Na2CO3、Ba(OH)2
24.【答案】A;NaOH;無色溶液變紅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氫氧化鈉能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都是顯堿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分析。
【解答】[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酸,這是因為酸的第一個元素符號應該是H,故答案為:A;
[作出猜想] 根據①可能是Na2CO3溶液和②可能是NaCl溶液可推出:③可能是NaOH溶液;
[設計并實驗]氯化鈉溶液顯中性,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該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因此觀察到的現象為無色溶液變紅。
25.【答案】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顯堿性,pH都大于7,故不能確定是否變質;2NaOH+CO2=Na2CO3+H2O;Ca(OH)2.;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再向濾液中加入酚酞,如不變紅,說明氫氧化鈉全部變質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氯化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
【解答】(1)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顯堿性,pH都大于7,故不能確定是否變質。
(2)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3)氫氧化鈉變質后的雜質是碳酸鈉,真正的雜質離子是碳酸根離子,為了不引入新的雜質離子,故用適量的氫氧化鈣,化學式為:Ca(OH)2.。
(4)如氫氧化鈉全部變質,則除去碳酸鈉后,溶液不顯堿性,故方法是: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再向濾液中加入酚酞,如不變紅,說明氫氧化鈉全部變質。
26.【答案】(1)a1、b1、c1;(或a2、b2、c2或a3、b3、c3)
(2)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堿性強弱的影響
(3)溫度越高,碳酸鈉溶液的pH越大,堿性越強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對比實驗的做法,要控制單一變量;
(2)根據表格數據信息可獲取到溫度與碳酸鈉溶液pH的關系;
(3)利用碳酸鈉溶液的堿性除油污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1)要比較溶質質量分數對pH的影響,保持變化的是溶質質量分數,保持不變的條件是溫度,溫度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不同的三組為a1 b1 c1;
(2)根據表中不同溫度下的不同pH,可分析其目的為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pH的影響。
(3)除油污跟碳酸鈉溶液的堿性強弱有關,堿性的強弱又跟碳酸鈉溶液的溫度有關。
27.【答案】H2SO4+2NaOH=Na2SO4+2H2O;不能確定溶液一定含硫酸,理由是硫酸鈉和硫酸均能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c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2)根據離子的檢驗方法來分析;
(3)根據酸堿恰好中和時放出的熱量最多來分析。
【解答】(1)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SO4+2NaOH=Na2SO4+2H2O;
(2)硫酸鈉和硫酸均能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故不能確定溶液一定含硫酸;
(3)圖丙中的最高點氫氧化鈉和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pH=7,故與圖乙中c點相對應。
28.【答案】AB;固體消失;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硫酸銅溶液中(硫酸銅濃溶液與氫氧化鈉稀溶液反應)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控制變量法;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實驗目的來分析;
(2)根據猜想二的內容來分析;
(3)根據實驗中不讓氫氧化鈉剩余來分析。
【解答】(1)猜想一是: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放熱,使氫氧化銅的溶解度增大,為了驗證猜想一,小科應選擇A、B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2)猜想二是:生成的氫氧化銅繼續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C中的現象是固體消失;
(3)查閱資料得知:氫氧化銅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時,他應該避免氫氧化鈉溶液剩余或過量,因此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硫酸銅溶液中或硫酸銅濃溶液與氫氧化鈉稀溶液反應。
29.【答案】(1)0.2
(2)設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氧化鈉的質量是x;
x=8g
答:生成氫氧化鈉的質量是8g。
(3)設:生成氯氣的質量為y,原氯化鈉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為z,
y=7.1g
z=11.7g
原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
答:原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23.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實驗目的來分析;
(2)根據猜想二的內容來分析;
(3)根據實驗中不讓氫氧化鈉剩余來分析。
【解答】(1)由圖可知: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是0.2g;
(1)由圖可知: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是0.2g;
(2)見答案。
(3)見答案。
30.【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氯化亞鐵、氯化氫(或FeCl2、HCl);由圖可知,與鐵反應的稀鹽酸質量為:60g-10g=50g,其中溶質的質量為:50g×14.6%=7.3g;設:與稀鹽酸反應的鐵質量為x。x=5.6g答:鐵釘中的鐵的質量為5.6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氯化鐵溶液呈黃色來分析;
(2)鐵與氯化鐵反應,鹽酸過量來分析;
(3)根據與鐵反應的鹽酸的質量以及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來分析。
【解答】(1)生銹的鐵釘表面含有鐵銹,主要成分是Fe2O3,所以加入鹽酸后,鹽酸要先和Fe2O3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化學反應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
(2)稀鹽酸先和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再和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鐵與氯化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最后A點溶質是氯化亞鐵和過量的氯化氫。
31.【答案】(1)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
(2)硫酸鈉、氫氧化鈉
(3)設硫酸銅的質量是x,
x=16g
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是×100%=16%,
答: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是16%
(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和判斷。
【解答】(1)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
(2)由第2、3次可知,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產生4.9g沉淀,第四次加入NaOH溶液后,產生2.45g沉淀,說明氫氧化鈉溶液過量,經充分反應,燒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過量的氫氧化鈉;
(4)根據計算和分析可得,第三次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比第二次多產生7.35-2.45=4.9g沉淀,則說明每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4.9g沉淀,故生成2.45g沉淀需要2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當加入60g氫氧化鈉溶液時開始生成沉淀,最終生成沉淀的質量是9.8g,共消耗8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和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是80g,即最終共消耗120g氫氧化鈉溶液,則曲線在橫坐標為120g時不再增加,生成沉淀的質量和加入NaOH溶液質量的關系圖為:。
(1)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
(2)由第2、3次可知,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產生4.9g沉淀,第四次加入NaOH溶液后,產生2.45g沉淀,說明氫氧化鈉溶液過量,經充分反應,燒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過量的氫氧化鈉;
(3)見答案;
(4)根據計算和分析可得,第三次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比第二次多產生7.35-2.45=4.9g沉淀,則說明每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4.9g沉淀,故生成2.45g沉淀需要2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當加入60g氫氧化鈉溶液時開始生成沉淀,最終生成沉淀的質量是9.8g,共消耗8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和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是80g,即最終共消耗120g氫氧化鈉溶液,則曲線在橫坐標為120g時不再增加,生成沉淀的質量和加入NaOH溶液質量的關系圖為:。
32.【答案】AB;燒杯1和燒杯2;設10g樣品溶液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x=2.12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X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由堿的通性可知,堿能吸收二氧化碳。
(2)由表中數據可知,每10克樣品溶液參與反應,會有2克沉淀生成,第3個燒杯中沉淀的質量理論上為6克,實際只有5克,說明氯化鈣不足,則碳酸鈉過量。與前兩次實驗比,實驗3的沉淀最多,說明前兩次的碳酸鈉均被完全反應,而氯化鈣過量。
【解答】(1)稱取W克樣品與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裝有試劑X的乙裝置,并利用測量乙裝置增加的質量,求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鋇,因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裝置增加的質量即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氯化鋇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和二氧化碳都不反應,不能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AB。
(2)①當氯化鈣溶液為30g時,所加樣品溶液質量不同,生成沉淀的質量不同,對比數據可知,如果30g 樣品溶液中的碳酸鈉完全反應,生成沉淀的質量應該是6g,實驗中生成5g沉淀,說明碳酸鈉過量,所以燒杯1、燒杯2中的碳酸鈉完全反應。
②由2g碳酸鈣可計算出10g樣品溶液中碳酸鈉的質量,計算結果的6倍就是15g樣品中碳酸鈉的總量,結合樣品的質量即可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含量。
1 / 1浙江省紹興市濱江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1.(2024九上·紹興月考)下列物質名稱、俗稱、化學式不能表示同一物質的是(  )
A.氧化鐵、鐵銹、 B.氫氧化鈉、燒堿、
C.氫氧化鈣、消石灰、 D.氧化鈣、生石灰、
【答案】A
【知識點】常見物質的俗稱
【解析】【分析】 根據常見化學物質的名稱、俗稱、化學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A.鐵銹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其化學式為Fe2O3,故A錯誤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俗稱火堿、燒堿、苛性鈉,其化學式為NaOH,故B正確不合題意;
C.氫氧化鈣的俗稱是熟石灰或消石灰,其化學式為Ca(OH)2,故C正確不合題意;
D.氧化鈣的俗稱是生石灰,其化學式為CaO,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A。
2.(2024九上·紹興月考)紹興老酒歷史悠久,下列釀酒過程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
A.“糖化”:將淀粉水解為葡萄糖
B.“發酵”:將葡萄糖轉化為酒精
C.“蒸餾”: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
D.“窖藏”: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
【答案】C
【知識點】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的判別
【解析】【分析】根據化學變化物理變化的特點分析,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判斷變化種類就是看變化后有沒有新物質生成。
【解答】A、 將淀粉水解為葡萄糖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B、 葡萄糖轉化為酒精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C、 根據沸點不同分離得到白酒沒有新物質生成,只發生的物理變化,符合題意;
D、 封存白酒產生具有醇厚香味的物質,有新物質生成,發生了化學變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3.(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科觀看微信公眾號“勝哥課程”中的科學視頻《神奇的酸》后對幾種常見的酸有了深刻的認識。那么,實驗室的濃硫酸、濃鹽酸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后,下列圖像描述正確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常見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依次分析即可,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濃鹽酸具有揮發性。
【解答】A、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劑質量增加,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劑質量不變,但這兩種溶液中溶劑一開始不能是零,錯誤;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增加,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質質量減少,錯誤;
C、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增加,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質質量減少,溶劑質量不變,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正確;
D、濃硫酸具有吸水性,溶質質量不變,溶劑質量增加,溶液質量增加;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溶質質量減少,溶劑不變,溶液質量減小,錯誤。
故答案為:C。
4.(2024九上·紹興月考)如圖是一種簡易的自動化彩色噴泉實驗。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pH=10),小藥瓶中充滿氯化氫氣體(極易溶于水)。實驗開始時推動注射器使少量溶液進入小藥瓶,然后松開手,可以觀察到注射器活塞向左移動,小藥瓶中出現了美麗的彩色噴泉。已知紫包菜汁的變色范圍如表所示,則以下說法錯誤的是(  )
PH <6.5 7.0-7.1 7.5-8.5 8.5-12.0 >12.5
顏色 粉紅色 紫色 藍色 綠色 黃色
A.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呈綠色
B.小藥瓶中液體顏色變化依次為: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
C.液體顏色為粉紅色時小藥瓶中所含的溶質是NaCl
D.紫包菜汁可以用做酸堿指示劑
【答案】C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pH=10),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小藥瓶中液體顏色變化依次為: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A、氫氧化鈉溶液的pH=10,由紫包菜汁的變色范圍表可知,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呈綠色,故正確;
B、氯化氫氣體溶于水得到鹽酸,顯酸性,注射器中是滴有紫包菜汁的氫氧化鈉溶液(pH=10),所以在注射器中溶液為綠色,實驗開始時推動注射器使少量溶液進入小藥瓶,然后松開手,開始鹽酸過量,最后氫氧化鈉過量,小藥瓶中液體顏色變化依次為:粉紅色﹣﹣紫色﹣﹣藍色﹣﹣綠色,故正確;
C、液體顏色為粉紅色時說明溶液顯酸性,鹽酸過量,小藥瓶中所含的溶質是NaCl和HCl,故錯誤;
D、紫包菜汁在酸性和堿性溶液中的顏色明顯不同,可以用做酸堿指示劑,故正確。
故答案為:C。
5.(2024九上·紹興月考)氫氧化銫是一種可溶性堿,其化學式為CsOH ,則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CsOH溶液的pH小于7 B.CsOH和CuO能發生化學反應
C.CsOH溶液能使酚酞試液變藍 D.CsOH中Cs元素化合價為+1價
【答案】D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可溶性堿的溶液呈堿性,pH大于7,能使酚酞變紅及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分析。
【解答】A、CsOH溶液呈堿性,pH大于7 ,不符合題意;
B、氧化銅不能與堿發生反應,不符合題意;
C、 CsOH溶液呈堿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不符合題意;
D、 CsOH中氫氧根為-1價,根據化合物中元素化合價代數和為0可知,Cs元素化合價為+1價 ,符合題意;
故選D。
6.(2024九上·紹興月考)使用如圖所示裝置(攪拌裝置略)探究溶液離子濃度變化,已知反應的產物如果全部是沉淀(或沉淀和水)時燈光會變暗。下列燈光變化可能出現“亮→暗(或滅)→亮”現象的是(  )
  試劑甲 試劑乙
A NaCl
B
C HCl NaOH
D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已知反應產物全部是沉淀(或沉淀和水)時燈光變暗,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氯化鈉和硝酸銀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氯化銀沉淀,溶液中始終有自由移動的離子,不會變暗,選項錯誤;
B、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隨著反應進行溶液中離子逐漸減少,當恰好完全反應時無自由移動的離子,燈會變暗,繼續加入硫酸,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燈會變亮,選項正確;
C、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溶液中始終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燈不會變暗,選項錯誤;
D、碳酸鉀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鉀、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中始終有自由移動的離子,燈不會變暗,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B。
7.(2024九上·紹興月考)常溫下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逐滴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至過量,測得水的質量、氯化鈉的質量隨氫氧化鈉溶液質量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
B.加入b克NaOH溶液時,恰好完全反應
C.加入c克NaOH溶液時,所得溶液中的陰離子為
D.NaOH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
【答案】C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稀鹽酸的質量逐漸減少,氯化鈉和水的質量逐漸增加,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水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繼續滴加氫氧化鈉溶液,由于氫氧化鈉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質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質為氯化鈉,該選項說法正確;
B、由圖可知,加入bg氫氧化鈉時,氯化鈉質量不變,表示此時恰好反應,該選項說法正確;
C、加入cg氫氧化鈉時,氫氧化鈉過量,此時溶液中的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氯化鈉,則其中的陰離子為OH-和Cl-,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D、氫氧化鈉溶液由a克遞增到b克,溶液中的鹽酸不斷減少,至恰好完全反應,則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C。
8.(2024九上·紹興月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下列勞動項目和涉及的科學知識中,描述錯誤的是(  )
選項 勞動項目 科學知識
A 學農活動:用氫氧化鈉來改良酸性土壤 氫氧化鈉是堿性物質,能與酸性物質發生反應
B 家務勞動:用白醋去除水壺中的水垢 醋酸能與水垢中的、等物質反應
C 生活妙招:用紫甘藍制作酸堿指示劑 紫甘藍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環境中顯色不同
D 其他技能:用食鹽腌制蔬菜 食鹽濃溶液使細胞失水,蛋白質凝固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 A、氫氧化鈉是一種堿,能與酸性物質反應,但其具有強烈的腐蝕性;
B、根據酸的通性分析;
C、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分析;
D、根據灼燒蛋白質時才能產生燒焦羽毛的氣味分析。
【解答】 A、氫氧化鈉是一種堿,能與酸性物質反應,但其具有強烈的腐蝕性,不能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故A錯誤;
B、醋酸能與水垢中的CaCO3、Mg(OH)2等物質反應,所以常用白醋去除水壺中的水垢,故B正確;
C、紫甘藍中的花青素在不同pH環境中顯色不同,所以可用紫甘藍制作酸堿指示劑,故C正確;
D、用食鹽腌制蔬菜,食鹽濃溶液使細胞失水,蛋白質凝固故D正確;
故答案為:A。
9.(2024九上·紹興月考)以下是小寧同學記錄的化學實驗現象,其中不符合事實的是(  )
A.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溶液變為藍色
B.將未打磨過的鋁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時間后出現氣泡
C.向稀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銅固體,溶液由無色變藍色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濃硫酸,蔗糖變黑、體積膨脹,形成了“黑面包”
【答案】A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根據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未打磨過的鋁片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濃硫酸具有脫水性,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A、將二氧化碳氣體通入紫色石蕊試液中,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會觀察到溶液變為紅色,故選項說法錯誤。
B、未打磨過的鋁片表面有一層致密的氧化鋁薄膜,氧化鋁先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水,鋁再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氫氣,則將未打磨過的鋁片放入稀硫酸中,一段時間后出現氣泡,故選項說法正確。
C、向稀鹽酸中加入氫氧化銅固體,氫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溶液由無色變藍色,故選項說法正確。
D、在蔗糖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一定量的濃硫酸,濃硫酸具有脫水性,能把蔗糖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按水的組成脫去生成水,會觀察到蔗糖變黑、體積膨脹,形成了“黑面包”,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10.(2024九上·紹興月考)杭州亞運會開幕式首創零碳甲醇點燃火炬,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廢碳再生利用。如圖為制取甲醇的化學反應微觀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參加反應的甲、乙微粒個數之比為 1:3
B.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C.生成物丁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
D.該反應中碳元素化合價不變
【答案】A
【知識點】模型與符號;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根據變化過程的微粒結構以及變化過程可知,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結合反應的特點及元素的化合價等進行分析。
【解答】A、該反應是二氧化碳和氫氣在催化劑和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甲醇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3H2CH3OH+2H2O,則參加反應的甲(二氧化碳分子)、乙(氫分子)微粒個數之比為 1:3,正確;
B、該反應的反應物是一種化合物和一種單質,不符合復分解反應的特點,不屬于復分解反應,錯誤;
C、由圖可知,丁為水,1個丁分子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錯誤;
D、反應前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反應后甲醇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即該反應中碳元素化合價發生改變,錯誤。
故答案為:A。
11.(2024九上·紹興月考)如圖表示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時,燒杯中溶液的pH隨滴入液體體積的變化曲線及相關的實驗操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所得溶液呈酸性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所得溶液中的溶質只有NaCl
D.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
【答案】A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pH小于7為酸性溶液,pH大于7為堿性溶液,pH等于7為中性溶液。【解答】A、當滴入液體體積為7mL時,溶液的pH等于7,顯中性,鹽酸和氫氧化鈉恰好完全反應,故A正確;
B、當滴入液體體積為5mL時,溶液的pH大于7,所得溶液呈堿性,故B錯誤;
C、當滴入液體體積為9mL時,溶液的pH小于7,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有NaCl、HCl,故C錯誤;
D、由圖象可知,pH是開始時大于7逐漸減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顯堿性,然后不斷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減小,說明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2.(2024九上·紹興月考)分析推理是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分析推理正確的是(  )
A.中和反應有鹽和水生成,因此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B.堿溶液的pH都大于7,因此pH大于7的溶液一定是堿溶液
C.硫酸溶液與溶液能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因此能與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一定是硫酸溶液
D.紫色石蕊試液遇酸變紅,因此鹽酸滴入石蕊試液后,溶液也變紅色
【答案】D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A、中和反應是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反應物是酸和堿,生成物是鹽和水,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pH大于7的溶液顯堿性,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氯化鋇能與硫酸、硫酸鹽溶液、硝酸銀、碳酸鹽溶液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酸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A、中和反應有鹽和水生成,但有鹽和水生成的反應不一定是中和反應,如CO2+2NaOH═Na2CO3+H2O,故選項推理錯誤。
B、堿溶液的pH都大于7,但pH大于7的溶液不一定是堿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鈉等鹽溶液,故選項推理錯誤。
C、硫酸溶液與BaCl2溶液能反應產生白色沉淀,但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硫酸溶液,也可能是硫酸鹽溶液、硝酸銀、碳酸鹽溶液等,故選項推理錯誤。
D、稀硫酸滴入石蕊試液后溶液變紅色,因此鹽酸滴入石蕊試液也變紅色,故選項推理正確。
故答案為:D。
13.(2024九上·紹興月考)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小金同學依據實驗事實繪制了如圖所示的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a至b段對應溶液的pH逐漸減小 B.b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
C.a至d段碳酸鈉的質量逐漸增大 D.c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種類最少
【答案】D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據此分析。
【解答】一定量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漸加入碳酸鈉固體,直至過量,此過程在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碳酸鈉再和氯化鈣反應。由此可知:
A、a至b段是碳酸鈉中和鹽酸反應,對應溶液的pH逐漸增大,故說法錯誤;
B、b點時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氯化鈉鈉和氯化鈣,故說法錯誤;
C、a至c段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大,c到d端氯化鈉質量不再增加,故說法錯誤;
D、c點時氯化鈣恰好完全反應,此時對應溶液中的溶質只有氯化鈉,溶質種類最少,故說法正確。
故答案為:D。
14.(2024九上·紹興月考) 某校甲、乙、丙、丁四位同學學習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后,分別設計了下列有關物質鑒別的方案,其中可行的是(  )
甲:利用酚酞試液鑒別Na2CO3、NaCl 和稀硫酸三種溶液;
乙:利用CO2氣體鑒別 NaOH、Ca(OH)2和稀鹽酸三種溶液;
丙:利用稀硫酸鑒別 KOH、Na2CO3和 BaCl2三種溶液;
丁:不用其它任何試劑將 HCl、CaCl2、Na2CO3、NaCl四種溶液鑒別出來
A.只有甲和乙 B.只有丙和丁
C.只有甲、乙和丙 D.甲、乙、丙和丁都可以
【答案】D
【知識點】酸、堿、鹽的鑒別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性質以及物質間反應的實驗現象的差異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甲:將酚酞試液分別加入四種溶液中,酚酞變紅是碳酸鈉溶液,不變色是氯化鈉和稀硫酸,將這兩種分別加入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中,使紅色消失的是硫酸,沒有現象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正確;
乙:二氧化碳氣體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產生白色沉淀,與氫氧化鈉和鹽酸混合沒有現象,將產生的白色沉淀分為兩份,分別加入另外兩種溶液,能使沉淀溶解的是鹽酸,另一種是氫氧化鈉,可以鑒別,故正確;
丙:將酚酞試液加入五種溶液中,酚酞變紅的是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然后向變紅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能產生沉淀的是碳酸鈉,沒有現象的是氫氧化鈉;另外三種溶液中加入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沒有現象的是鹽酸和硝酸鉀,將鑒別出來的是碳酸鈉與此兩種溶液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鹽酸,可以鑒別,故正確;
丁:將溶液兩兩混合,能產生氣體的是碳酸鈉和鹽酸,剩余的兩種是氯化鋇和氯化鈉,將產生氣體的取出一種與這兩種溶液分別混合,能產生沉淀,則取出的是碳酸鈉,剩余的是鹽酸,能與碳酸鈉產生沉淀的是氯化鋇,剩余的是氯化鈉,可以鑒別,故正確;
故答案為:D。
15.(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金分別向含有、溶液的甲乙兩支試管滴加稀硫酸,并將兩只支試管反應后的物質倒入干凈的燒杯中,對燒杯內的物質處理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燒杯中無色濾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為硫酸鋇沉淀
C.反應后的甲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D.反應后的乙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A.根據酸堿指示劑變色規律分析回答此題;
B.根據硫酸鋇和碳酸鋇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
C.D根據沉淀的組成分析回答此題;
【解答】 A.酚酞在顯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變色,而白色沉淀a部分溶解,說明沉淀為硫酸鋇和碳酸鋇,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乙中碳酸鈉過量,所以溶液中不含有硫酸,而在無色濾液b中加入稀硫酸無明顯現象,說明碳酸鈉和硝酸鋇都沒有剩余,所以濾液只含有NaNO3,所以溶液顯中性,故A正確;
B.沉淀部分溶液,說明沉淀包含硫酸鋇和碳酸鋇,故B錯誤;
C.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故C錯誤;
D.有碳酸鋇生成,則乙中是碳酸鈉過量,故D錯誤;
故選A。
16.(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請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問題: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1)該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若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填“大”或“小”)。
【答案】(1)可以
(2)肥皂水
(3)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石灰水顯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將黃色花汁滴在酸堿度不同的溶液中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滴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滴在中性溶液中不變色,滴在堿性溶液中呈綠色。所以該花汁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應該在叮咬處涂抹顯堿性的物質,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肥皂水,燒堿溶液、石灰水雖顯堿性,但具有腐蝕性,不能在叮咬處涂抹。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石灰水顯堿性,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溶液的堿性變弱,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則測得的pH結果比實際值偏小。
17.(2024九上·紹興月考)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三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上展示過“水中泡騰片”等太空科學實驗。
(1)泡騰片是利用有機酸和碳酸鹽反應做泡騰崩解劑,當其置入水中時,立刻發生泡騰反應,生成并釋放大量的   氣體,狀如沸騰,故名泡騰片。
(2)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極易解離而釋放出   (填寫離子符號),故具有酸的性質。
【答案】(1)二氧化碳或CO2
(2)H+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不同物質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碳酸鹽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分析;
(2)根據酸在水溶液中會解離出氫離子進行分析;
【解答】 (1)碳酸鹽和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當其置入水中時,立刻發生泡騰反應,生成并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狀如沸騰,故名泡騰片;
(2)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極易解離而釋放出H+,故具有酸的性質;
18.(2024九上·紹興月考)以下是小科在社會實踐中參加的一些活動,請把內容補充完整。
(1)家務勞動:用除銹劑(主要成分是稀鹽酸)給鐵制品除銹,反應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請描述該反應出現的實驗現象:   。
(2)疫情防控: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病毒的傳播,其原理類似于化學實驗中的    操作。
(3)研學實踐:走進農田,為了促進農作物生長,提高糧食產量   。
A.NH4Cl
B.KCl
C.Ca(H2PO4)2
D.KNO3
【答案】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過濾;D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鹽與化肥
【解析】【分析】(1)根據鹽酸除鐵銹的反應原理進行分析;
(2)根據過濾是將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和液體分離的一種操作進行分析;
(3)根據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進行分析。
【解答】(1)鹽酸除鐵銹的反應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可觀察到的實驗現象為鐵銹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
(2)過濾是將不溶于液體的固體和液體分離的一種操作,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擋病毒的傳播,其原理類似于化學實驗中的過濾操作;
(3)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
A、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故A錯誤;
B、KCl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故B錯誤;
C、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故C錯誤;
D、KNO3中含有鉀、氮元素,屬于復合肥,故D正確;
故答案為:D。
19.(2024九上·紹興月考)“價類圖”是以化合價為縱坐標、物質類別為橫坐標繪制的圖像,它能將散亂的科學知識聯系在一起,有助于對科學問題的理解和整體認知,如圖是含氯元素的物質的價類圖,其中“→”表示物質間的轉化關系。請回答:
(1)A和氫氧化鉀反應得到D和水,則該反應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
(2)物質C的化學式為   ;
(3)E在一定條件下得到D的反應,是實驗室常見的制取氧氣的方法,請寫出這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答案】(1)復分解
(2)ClO2
(3)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A是酸,含有-1價的氯元素,為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2)物質C屬于氧化物,氯元素顯+4價,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3)E屬于鹽,氯元素顯+5價,D為氯化鉀,據此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A是酸,含有-1價的氯元素,為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2)物質C屬于氧化物,氯元素顯+4價,氧元素顯-2價,其化學式為ClO2;
(3)E屬于鹽,氯元素顯+5價,D為氯化鉀,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A是酸,含有-1價的氯元素,為鹽酸,鹽酸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氯化鉀和水,該反應是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的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2)物質C屬于氧化物,氯元素顯+4價,氧元素顯-2價,其化學式為ClO2;
(3)E屬于鹽,氯元素顯+5價,D為氯化鉀,氯酸鉀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氯化鉀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0.(2024九上·紹興月考)根據圖回答問題:
(1)反應中,數目減少的離子是    (填符號)。
(2)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取樣,加入CuO粉末
B.取樣,滴加NaOH溶液
C.取樣,加入CaCO3粉末
D.取樣,滴加AgNO3溶液
【答案】H+、OH﹣;ABC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中和反應的實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酸的化學性質(能與酸堿指示劑、活潑金屬、金屬氧化物、堿、鹽等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由圖示可知,反應中,數目減少的離子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其離子符號分別為H+、OH-;
(2)A、氧化銅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取樣,加入CuO粉末,若觀察到黑色粉末溶解,溶液變藍色,說明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正確;
B、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取樣,滴加NaOH溶液,若開始不變色,滴加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溶液才變紅色,說明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正確;
C.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取樣,加入CaCO3粉末,若產生氣泡,說明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正確;
D.氯化鈉和鹽酸均能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銀白色沉淀,取樣,滴加AgNO3溶液,若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驗證反應后溶液中稀鹽酸有剩余,錯誤。
故答案為:ABC。
21.(2024九上·紹興月考)興趣小組研究酸堿反應時利用稀硫酸、氫氧化鈉溶液、紫色石蕊指示劑進行實驗,實驗操作和溶液顏色變化如圖所示。
(1)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   。
(2)根據乙圖顏色的變化,判斷圖甲中B溶液是   。(填寫溶液名稱)
(3)圖乙中M點時,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   。
【答案】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稀硫酸;Na2SO4、H2SO4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中和反應的本質解答;
(2)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變紅,遇中性溶液不變色,遇堿性溶液變藍。
(3)根據溶液呈紅色可知反應結束后溶液呈酸性,據此結合反應產物確定溶質種類。
【解答】(1)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即其中的硫酸根和鈉離子保持不變,只是其中的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則從微觀角度分析,該反應的實質是: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水分子;
(2)由乙圖顏色的變化,滴入B溶液前,溶液顯藍色,即溶液呈堿性,那么A為氫氧化鈉溶液,B溶液是稀硫酸;
(3)圖乙中M點時,溶液顯紅色,說明溶液顯酸性,稀硫酸過量,則溶液中除紫色石蕊外還存在的溶質有硫酸、硫酸鈉。
22.(2024九上·紹興月考)某氯化鈉樣品中可能含有硫酸鈉、氯化鎂、氯化鈣等雜質。某學習小組欲探究氯化鈉樣品中雜質的成分設計了以下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①中加入適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   。
(2)有小組成員提出該設計存在問題,不能得到準確結論。如果要達到正確結論,需要補充的操作是   ,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判斷。
【答案】檢驗是否含有氯化鎂;在步驟③前(或后)加入足量稀鹽酸(或稀硝酸)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氫氧化鈉和氯化鎂反應生成白色沉淀氫氧化鎂和氯化鈉。
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氯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鈉、水和二氧化碳。
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氯化鈉,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鋇和氯化鈉。
【解答】(1)氫氧化鈉可以與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白色沉淀,步驟①中加入適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檢驗是否含有氯化鎂;
(2)加入的碳酸鈉會對硫酸鈉的檢驗造成干擾,可以用鹽酸或硝酸進行排除,故設計步驟如下:在步驟③前(或后)加入足量稀鹽酸(或稀硝酸)。
23.(2024九上·紹興月考)某白色固體M可能由、、NaCl、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確定其成分,小科進行如圖所示實驗。回答問題:
(1)無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質   。(寫化學式)
(2)根據實驗現象可知白色固體M的成分是   。(寫化學式)
【答案】NaOH、Ba(OH)2;Na2CO3、NaCl、Ba(OH)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氯離子和銀離子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白色固體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得到白色沉淀A和無色溶液,白色沉淀A中加入足量的稀鹽酸,產生氣泡,沉淀全部溶解,所以白色沉淀中含有碳酸鋇,一定不含硫酸鋇,樣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鋇,一定不含硫酸鈉;無色溶液B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生成白色沉淀E,所以A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鋇,無色溶液F中加入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生成白色沉淀G,由于B中一定有生成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而 碳酸鈉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銀沉淀,所以G可能是氯化銀,樣品中可能含有氯化鈉。
(1)無色溶液B中含有的溶質是:NaOH、Ba(OH)2;
(2)白色固體M的成分是NaCl、Na2CO3、Ba(OH)2或Na2CO3、Ba(OH)2
24.(2024九上·紹興月考)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在實驗室發現一瓶保管不當,盛有無色溶液的試劑瓶,且標簽破損如圖,其殘缺的標簽中只剩下“Na”字樣。同學們很感興趣,決定對其成分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這瓶試劑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   (填字母)。
A.酸 B.堿 C.鹽
【作出猜想】
①可能是溶液。
②可能是NaCl溶液。
③請你再作出一種猜想,猜想的物質與上述類別不同:可能是   溶液。
【設計并實驗】
實驗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和解釋
Ⅰ 取樣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幾滴無色酚酞試液。     該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
Ⅱ 另取樣于另一支試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鹽酸。 產生大量的氣泡 該溶液溶質為碳酸鈉。
【實驗結論】由此,同學們得出結論:該溶液是碳酸鈉溶液。
【答案】A;NaOH;無色溶液變紅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氫氧化鈉能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碳酸鈉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都是顯堿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試液變紅色分析。
【解答】[交流討論]根據受損標簽的情況判斷,這瓶試劑不可能是酸,這是因為酸的第一個元素符號應該是H,故答案為:A;
[作出猜想] 根據①可能是Na2CO3溶液和②可能是NaCl溶液可推出:③可能是NaOH溶液;
[設計并實驗]氯化鈉溶液顯中性,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該溶液不可能是NaCl溶液,因此觀察到的現象為無色溶液變紅。
25.(2024九上·紹興月考)甲、乙兩同學為了探究實驗室中久置的氫氧化鈉固體是否變質,進行了如下實驗。請與他們一起完成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氫氧化鈉固體是否變質
【實驗探究】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不同方案加以實驗。
甲同學的方案及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與結論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振蕩至全部溶解 無色液體
②用pH試紙測①溶液的pH值 溶液的,說明氫氧化鈉固體沒有變質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與結論
①取少量白色固體于試管中,加水進行振蕩至全部溶解 無色液體
②向①溶液中加入適量氯化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氫氧化鈉固體已變質
乙同學的方案及實驗:
(1)乙同學認為甲同學的結論不科學,其理由是   ;
【拓展應用】
(2)氫氧化鈉固體應當密封保存。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3)若要除去上述變質的氫氧化鈉溶液中的雜質,應加入適量的   (填化學式)溶液除去;
(4)該氫氧化鈉樣品是部分變質還是全部變質了呢?如何證明全部變質,請寫出操作步驟、相應的現象及結論   。
【答案】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顯堿性,pH都大于7,故不能確定是否變質;2NaOH+CO2=Na2CO3+H2O;Ca(OH)2.;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再向濾液中加入酚酞,如不變紅,說明氫氧化鈉全部變質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鋇和氯化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
【解答】(1)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顯堿性,pH都大于7,故不能確定是否變質。
(2)氫氧化鈉固體變質的原因是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3)氫氧化鈉變質后的雜質是碳酸鈉,真正的雜質離子是碳酸根離子,為了不引入新的雜質離子,故用適量的氫氧化鈣,化學式為:Ca(OH)2.。
(4)如氫氧化鈉全部變質,則除去碳酸鈉后,溶液不顯堿性,故方法是:加入過量的氯化鈣溶液,再向濾液中加入酚酞,如不變紅,說明氫氧化鈉全部變質。
26.(2024九上·紹興月考)Na2CO3溶液具有堿性,可清洗油污,堿性越強,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決定通過實驗對影響Na2CO3溶液堿性的因素展開探究。
【進行實驗】
實驗一:用不同溫度的水,配制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測量溶液pH,記錄數據如下表:
實驗編號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質質量分數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溫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實驗二:將10%的Na2CO3溶液從20℃持續升溫到70℃,所測得的pH如下表: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2
【解釋與結論】
(1)小菁要證明Na2CO3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變化與pH變化關系,可選擇最佳的一組實驗是   。
(2)實驗二的目的是   。
(3)小菁將Na2CO3粉末灑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適量熱水后進行擦洗,達到較好的洗滌效果,這是因為   。
【答案】(1)a1、b1、c1;(或a2、b2、c2或a3、b3、c3)
(2)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堿性強弱的影響
(3)溫度越高,碳酸鈉溶液的pH越大,堿性越強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對比實驗的做法,要控制單一變量;
(2)根據表格數據信息可獲取到溫度與碳酸鈉溶液pH的關系;
(3)利用碳酸鈉溶液的堿性除油污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1)要比較溶質質量分數對pH的影響,保持變化的是溶質質量分數,保持不變的條件是溫度,溫度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不同的三組為a1 b1 c1;
(2)根據表中不同溫度下的不同pH,可分析其目的為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pH的影響。
(3)除油污跟碳酸鈉溶液的堿性強弱有關,堿性的強弱又跟碳酸鈉溶液的溫度有關。
27.(2024九上·紹興月考)如圖甲所示裝置,同學們借助傳感器監測溶液pH和溫度的變化情況來探究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圖乙為反應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曲線,圖丙為反應過程中溶液溫度的變化曲線,請回答下列問題:
(1)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2)小寧同學取反應后溶液,加入Ba(NO3)2看到白色沉淀,根據此現象,小寧判斷該溶液一定含有H2SO4。你認為小寧的判斷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
(3)圖丙中的最高點與圖乙中   點相對應。(填“a”“b”“c”或“d”)
【答案】H2SO4+2NaOH=Na2SO4+2H2O;不能確定溶液一定含硫酸,理由是硫酸鈉和硫酸均能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c
【知識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
【解析】【分析】(1)根據化學反應的原理來分析;
(2)根據離子的檢驗方法來分析;
(3)根據酸堿恰好中和時放出的熱量最多來分析。
【解答】(1)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SO4+2NaOH=Na2SO4+2H2O;
(2)硫酸鈉和硫酸均能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故不能確定溶液一定含硫酸;
(3)圖丙中的最高點氫氧化鈉和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此時pH=7,故與圖乙中c點相對應。
28.(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科在學習了堿和鹽的性質后,將少量硫酸銅溶液滴入2mL 氫氧化鈉溶液中,沒有觀察到預期的藍色絮狀沉淀,這是為什么呢?
【猜想】猜想一: 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放熱,使氫氧化銅的溶解度增大。猜想二:生成的氫氧化銅繼續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
【實驗】實驗操作及現象如圖:
(1)為了驗證猜想一,小科應選擇   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2)若猜想二正確,C中“?”處應填寫的現象是   。
(3)查閱資料得知: 氫氧化銅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時,他應該怎么做才能立即觀察到預期的藍色絮狀沉淀,請你寫出一種方法。   
【答案】AB;固體消失;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硫酸銅溶液中(硫酸銅濃溶液與氫氧化鈉稀溶液反應)
【知識點】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控制變量法;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實驗目的來分析;
(2)根據猜想二的內容來分析;
(3)根據實驗中不讓氫氧化鈉剩余來分析。
【解答】(1)猜想一是:氫氧化鈉與硫酸銅反應放熱,使氫氧化銅的溶解度增大,為了驗證猜想一,小科應選擇A、B兩組實驗進行對比;
(2)猜想二是:生成的氫氧化銅繼續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C中的現象是固體消失;
(3)查閱資料得知:氫氧化銅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可溶物。小科再次做硫酸銅溶液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時,他應該避免氫氧化鈉溶液剩余或過量,因此可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硫酸銅溶液中或硫酸銅濃溶液與氫氧化鈉稀溶液反應。
29.(2024九上·紹興月考)氯化鈉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電解氯化鈉溶液可制得氯氣、氫氧化鈉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現取一定質量的氯化鈉溶液進行電解,當氯化鈉完全反應時,得到42.7g溶液,生成氫氣的質量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請計算:
(1)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是   g。
(2)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氧化鈉的質量是多少克?
(3)原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多少?
【答案】(1)0.2
(2)設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氧化鈉的質量是x;
x=8g
答:生成氫氧化鈉的質量是8g。
(3)設:生成氯氣的質量為y,原氯化鈉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為z,
y=7.1g
z=11.7g
原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
答:原氯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是23.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分析】(1)根據實驗目的來分析;
(2)根據猜想二的內容來分析;
(3)根據實驗中不讓氫氧化鈉剩余來分析。
【解答】(1)由圖可知: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是0.2g;
(1)由圖可知:氯化鈉完全反應時,生成氫氣的質量是0.2g;
(2)見答案。
(3)見答案。
30.(2024九上·紹興月考)小科在一包在空氣中放置很久的鐵釘中加入溶質質量分數為14.6%稀鹽酸,產生氫氣質量和所加稀鹽酸質量關系如圖所示。
(1)請寫出加入鹽酸質量0-10g時,相關的化學方程式   。
(2)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   。
(3)計算鐵釘中的鐵的質量。(寫出計算過程)   
【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氯化亞鐵、氯化氫(或FeCl2、HCl);由圖可知,與鐵反應的稀鹽酸質量為:60g-10g=50g,其中溶質的質量為:50g×14.6%=7.3g;設:與稀鹽酸反應的鐵質量為x。x=5.6g答:鐵釘中的鐵的質量為5.6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根據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氯化鐵溶液呈黃色來分析;
(2)鐵與氯化鐵反應,鹽酸過量來分析;
(3)根據與鐵反應的鹽酸的質量以及化學方程式的計算來分析。
【解答】(1)生銹的鐵釘表面含有鐵銹,主要成分是Fe2O3,所以加入鹽酸后,鹽酸要先和Fe2O3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化學反應方程式為Fe2O3+6HCl=2FeCl3+3H2O;
(2)稀鹽酸先和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再和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鐵與氯化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最后A點溶質是氯化亞鐵和過量的氯化氫。
31.(2024九上·紹興月考)某科學興趣小組在參加科學拓展課時,進行了以下實驗:取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100克,將200克10%溶液分5次加入混合溶液中,得到如下記錄表:
加入溶液的質量/g 40 80 120 160 200
生產沉淀的總質量/g 0.0 2.45 7.35 9.8 9.8
(1)第一次加入溶液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   。
(2)第四次加入溶液后,經充分反應,燒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質是   。
(3)求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
(4)請在坐標圖中畫出生成沉淀的質量和加入溶液質量的關系圖。
【答案】(1)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
(2)硫酸鈉、氫氧化鈉
(3)設硫酸銅的質量是x,
x=16g
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是×100%=16%,
答:原混合溶液中硫酸銅的質量分數是16%
(4)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及其提供數據可以進行相關方面的計算和判斷。
【解答】(1)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
(2)由第2、3次可知,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產生4.9g沉淀,第四次加入NaOH溶液后,產生2.45g沉淀,說明氫氧化鈉溶液過量,經充分反應,燒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過量的氫氧化鈉;
(4)根據計算和分析可得,第三次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比第二次多產生7.35-2.45=4.9g沉淀,則說明每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4.9g沉淀,故生成2.45g沉淀需要2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當加入60g氫氧化鈉溶液時開始生成沉淀,最終生成沉淀的質量是9.8g,共消耗8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和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是80g,即最終共消耗120g氫氧化鈉溶液,則曲線在橫坐標為120g時不再增加,生成沉淀的質量和加入NaOH溶液質量的關系圖為:。
(1)第一次加入NaOH溶液沒有產生沉淀的原因是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
(2)由第2、3次可知,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產生4.9g沉淀,第四次加入NaOH溶液后,產生2.45g沉淀,說明氫氧化鈉溶液過量,經充分反應,燒杯中混合溶液的溶質是反應生成的硫酸鈉和過量的氫氧化鈉;
(3)見答案;
(4)根據計算和分析可得,第三次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比第二次多產生7.35-2.45=4.9g沉淀,則說明每加入40g氫氧化鈉溶液生成4.9g沉淀,故生成2.45g沉淀需要2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當加入60g氫氧化鈉溶液時開始生成沉淀,最終生成沉淀的質量是9.8g,共消耗80g氫氧化鈉溶液,因此和硫酸銅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是80g,即最終共消耗120g氫氧化鈉溶液,則曲線在橫坐標為120g時不再增加,生成沉淀的質量和加入NaOH溶液質量的關系圖為:。
32.(2024九上·紹興月考)工業純堿中含少量氯化鈉。/興趣小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測定工業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方法一:差量法。稱取W克樣品與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裝有試劑X的乙裝置,并利用測量乙裝置增加的質量,求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   。
A.氫氧化鈉B.氫氧化鋇C.氯化鋇 D.飽和碳酸氫鈉溶液
(2)方法二:沉淀法。利用氯化鈣與純堿反應生成沉淀,然后稱量出沉淀的質量,現稱取15克樣品完全溶解于水中配成60克樣品溶液,取三個燒杯分三次進行實驗,每次加入30克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過濾、洗滌、干燥所得的沉淀質量記錄如表。
①如圖所示,哪幾個燒杯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   。
②請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燒杯1 燒杯2 燒杯3
樣品溶液(克) 10 20 30
氯化鈣溶液(克) 30 30 30
沉淀質量(克) 2 4 5
【答案】AB;燒杯1和燒杯2;設10g樣品溶液中碳酸鈉的質量為xx=2.12g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X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由堿的通性可知,堿能吸收二氧化碳。
(2)由表中數據可知,每10克樣品溶液參與反應,會有2克沉淀生成,第3個燒杯中沉淀的質量理論上為6克,實際只有5克,說明氯化鈣不足,則碳酸鈉過量。與前兩次實驗比,實驗3的沉淀最多,說明前兩次的碳酸鈉均被完全反應,而氯化鈣過量。
【解答】(1)稱取W克樣品與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裝有試劑X的乙裝置,并利用測量乙裝置增加的質量,求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鋇,因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裝置增加的質量即為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氯化鋇 、飽和碳酸氫鈉溶液和二氧化碳都不反應,不能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AB。
(2)①當氯化鈣溶液為30g時,所加樣品溶液質量不同,生成沉淀的質量不同,對比數據可知,如果30g 樣品溶液中的碳酸鈉完全反應,生成沉淀的質量應該是6g,實驗中生成5g沉淀,說明碳酸鈉過量,所以燒杯1、燒杯2中的碳酸鈉完全反應。
②由2g碳酸鈣可計算出10g樣品溶液中碳酸鈉的質量,計算結果的6倍就是15g樣品中碳酸鈉的總量,結合樣品的質量即可計算出樣品中碳酸鈉的含量。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南靖县| 阿拉善左旗| 临澧县| 宜君县| 新乡县| 临泽县| 伊金霍洛旗| 山西省| 双牌县| 东至县| 颍上县| 庐江县| 锡林郭勒盟| 名山县| 饶阳县| 灵寿县| 安丘市| 甘泉县| 海宁市| 建水县| 常山县| 武威市| 盐源县| 沁水县| 湘乡市| 那曲县| 广灵县| 宁武县| 垣曲县| 大同县| 甘孜| 天祝| 子长县| 罗平县| 齐齐哈尔市| 贡山| 桐城市| 龙山县| 靖边县| 满洲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