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諸暨市浣東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諸暨市浣東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資源簡介

浙江省諸暨市浣東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1.(2024九上·諸暨月考)垃圾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正確分類可以保護環境,實現資源再利用。下列對垃圾的處理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
A.將金屬邊角料壓成塊存放
B.將其他垃圾焚燒用來發電
C.將廚余坨圾發酵變成有機肥料
D.將廢電池中的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單質
【答案】A
【知識點】材料的利用與發展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將金屬邊角料壓成塊存放過程中只是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正確;
B、將其他垃圾焚燒用來發電過程中存在物質燃燒的反應,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B錯誤;
C、將廚余垃圾發酵變成有機肥料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誤;
D、將廢電池中的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單質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2024九上·諸暨月考)如圖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根據圖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蘋果的酸性比橘子強
B.清潔劑為強酸性或強堿性
C.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多吃檸檬
D.草木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答案】D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強;pH大于7的溶液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解答】A、蘋果的pH小于橘子,所以酸性比橘子強,故A不符合題意;
B、廁所清潔劑pH在1-2間,為強酸性,廚房清潔劑pH在12-13間,為強堿性,故B不符合題意;
C、檸檬呈酸性,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多吃檸檬,故C不符合題意;
D、草木灰水呈堿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3.(2024九上·諸暨月考)下列有關物質(主要成分)的名稱、俗稱、化學式三者表示同一種物質的是(  )
A.氫氧化鈣 石灰石 Ca(OH)2 B.碳酸鈉 火堿 Na2CO3
C.氧化鈣 熟石灰 CaO D.氯化鈉 食鹽 NaCl
【答案】D
【知識點】常見物質的俗稱
【解析】【分析】根據對化學物質的名稱、俗稱和化學式的認識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鈣,俗稱熟石灰,化學式為Ca(OH)2,故A錯誤;
B.碳酸鈉俗稱純堿,故B錯誤;
C.氧化鈣俗稱生石灰,故C錯誤;
D.氯化鈉,俗稱食鹽,化學式為NaCl,故D正確。
故選D。
4.(2024九上·諸暨月考)下列物質露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因為發生化學變化而質量增加的是(  )
A.濃硫酸 B.氫氧化鈉 C.濃鹽酸 D.石灰石
【答案】B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變質、濃鹽酸的揮發性分析。
【解答】A、濃硫酸露置在空氣中會吸收水蒸氣質量增加,但發生的是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露置在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發生化學變化質量增加,符合題意;
C、濃鹽酸露置在空氣中會因揮發質量變小,不符合題意;
D、石灰石露置在空氣中質量基本不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2024九上·諸暨月考)有一瓶標簽無法辨認的試劑,是碳酸鈉溶液或硫酸鈉溶液中的一種。僅用下列試劑無法進行鑒別的是(  )
A.試紙 B.酚酞試液 C.稀硫酸 D.硝酸鋇溶液
【答案】D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不同性質分析判斷。
【解答】A.碳酸鈉溶液呈堿性,硫酸鈉溶液呈中性,可以用pH試紙分辨,故A不合題意;
B.碳酸鈉溶液滴加酚酞變成紅色,硫酸鈉溶液滴加酚酞不變色,故B不合題意;
C.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硫酸鈉和稀硫酸不反應,故C不合題意;
D.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二者無法分辨,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6.(2024九上·諸暨月考)一瓶存放較長時間的石灰水,瓶內壁附有一層白膜,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白膜都是氫氧化鈣 B.白膜可用鹽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與二氧化碳有關 D.試劑使用后應及時蓋上瓶塞
【答案】A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存放長時間的石灰水內壁附有白膜,是氫氧化鈣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碳酸鈣,碳酸鈣與鹽酸能發生反應分析。
【解答】A、存放長時間的石灰水內壁附有白膜,是氫氧化鈣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碳酸鈣,符合題意;
B、碳酸鈣可與鹽酸反應,能用鹽酸除去,不符合題意;
C、白膜是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的反應生成,與二氧化碳有關,不符合題意;
D、為防止石灰水變質使用后應及時蓋上瓶塞,不符合題意;
故選A。
7.(2024九上·諸暨月考)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下列各物質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仍顯紅色的是(  )
A.稀硫酸 B.氯化銅 C.碳酸鈉 D.二氧化碳
【答案】C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色,由所給各物質與氫氧化鈣反應的生成物確定反應后溶液的酸堿性分析。
【解答】A、硫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中生硫酸鈣和水, 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無色 ,不符合題意;
B、 氯化銅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鈣,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氯化銅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無色,不符合題意;
C、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反應后溶液呈堿性,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紅色,不符合題意;
D、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無色,不符合題意;
故選C。
8.(2024九上·諸暨月考)人體口腔內唾液的pH通常約為7,在進食過程的最初10分鐘,酸性逐漸增強,之后酸性逐漸減弱,至40分鐘趨于正常。與上述事實最接近的圖象是 (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中性的pH等于7,酸性的pH小于7,堿性的pH大于7,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強,堿性溶液,pH越大,堿性越強。
【解答】人體口腔內唾液的pH通常約為7,在進食過程的最初10分鐘,酸性逐漸增強,pH小于7,之后酸性逐漸減弱,至40分鐘趨于正常,約等于7,先減小后增加。
故答案為:B。
9.(2024九上·諸暨月考)有一食品包裝說明書中注明防腐劑是苯甲酸(C6H5COOH), 它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可用做食品防腐劑。下列對苯甲酸性質的推測中不合理的是(  )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把鋅粒放入苯甲酸溶液中不會產生氣泡
C.苯甲酸溶液能與堿發生中和反應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答案】B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鋅是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產生氫氣,苯甲酸的性質與稀鹽酸相似,可知與鋅接觸會有氣泡產生。【解答】A、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顯酸性,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選項說法正確,故A不符合題意;
B、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把鋅粒放入苯甲酸溶液中,能生成氫氣,會產生氣泡,選項說法錯誤,故B符合題意;
C、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苯甲酸溶液能與堿發生中和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故C不符合題意;
D、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顯酸性,苯甲酸溶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選項說法正確,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0.(2024九上·諸暨月考)鹽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產生H+,故有許多共同性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稀鹽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鐵銹
B.濃鹽酸、濃硫酸都可用來干燥氧氣
C.打開盛有濃鹽酸和濃硫酸的試劑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霧
D.在稀鹽酸、稀硫酸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答案】A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中有一條是:酸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鐵屑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可知稀鹽酸和稀硫酸都能與鐵銹反應用于除銹。【解答】A、鐵銹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稀鹽酸和稀硫酸都可與氧化鐵反應,所以稀鹽酸和稀硫酸可用于除鐵銹,故A正確;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來干燥氧氣,稀鹽酸無吸水性,不能用來干燥氧氣,故B錯誤;
C、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溶于空氣中的水蒸氣中,形成鹽酸小液滴,而濃硫酸無揮發性,所以只有打開盛有濃鹽酸的試劑瓶瓶塞,在瓶口有白霧,故C錯誤;
D、稀硫酸能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稀鹽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的氯化鋇能溶于水,所以只有在稀硫酸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1.(2024九上·諸暨月考)下列各組物質,只用組內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鑒別的是(  )
A.K2SO4、BaCl2、NaNO3、NaCl B.K2CO3、BaCl2、NaNO3、HCl
C.KOH、Na2SO4、K2SO4、MgCl2 D.KCl、AgNO3、KNO3、HCl
【答案】B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各選項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條件分析,由物質間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是否完全相同確定各物質能否鑒別。
【解答】A、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有硫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B、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若一個沉淀、一個氣體、一個無現象的為碳酸鉀,只一個沉淀的為氯化鋇,只一個氣體的為鹽酸,都無明顯現象的為硝酸鈉,利用組內物質兩兩反應即可鑒別,符合題意;
C、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氫氧化鉀和氯化鎂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D、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硝酸銀和氯化鉀、鹽酸都會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2.(2024九上·諸暨月考)以粗鹽(含雜質Na2SO4、MgCl2、CaCl2、泥沙)為原料制備精鹽,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鹽溶液,下列所加試劑和操作:①加過量的Na2CO3溶液,②過濾,③加過量的NaOH溶液,④加適量的稀HCl,⑤加過量的BaCl2溶液。能達到目的的順序是(  )
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除雜的基本原則:①不能引入新的雜質;②被提純物質最后不要與除雜試劑反應。
據此分析即可。【解答】欲除去溶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則先用氫氧化鈉除掉氯化鎂,再用氯化鋇除掉硫酸鈉,接下來用碳酸鈉除掉氯化鈣與多余的氯化鋇,再將沉淀濾掉,最后用稀鹽酸除去濾液中多余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所以能達到目的順序應選:③⑤①②④.
故選A。
13.(2024九上·諸暨月考)實驗小組用傳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別吸收CO2的效果,實驗裝置及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曲線①是CO2溶解和CO2與水反應的綜合結果
B.對比曲線①和②,可說明CO2能與NaOH反應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選用等量飽和石灰水進行實驗,其曲線在①上方
【答案】D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能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2、壓強與氣體吸收的關系:在密閉容器中,氣體被吸收后,容器內氣體的物質的量減少,壓強會降低。吸收的氣體越多,壓強降低得越明顯。通過對比不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容器內壓強的變化,可以判斷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
3、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性質差異:氫氧化鈉易溶于水,能配制成較高濃度的溶液,因此可以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飽和石灰水中氫氧化鈣的含量較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限。
【解答】A、曲線①是CO2溶解和CO2與水反應的綜合結果,該選項說法正確;
B、對比曲線①和②,可說明CO2能與NaOH反應,這是因為氫氧化鈉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該選項說法正確;
C、對比曲線①和②,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該選項說法正確;
D、若選用等量飽和石灰水進行實驗,其曲線在①下方,在②上方,這是因為氫氧化鈣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氫氧化鈉溶液差,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答案為:D。
14.(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金分別向含有、溶液的甲乙兩支試管滴加稀硫酸,并將兩只支試管反應后的物質倒入干凈的燒杯中,對燒杯內的物質處理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燒杯中無色濾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為硫酸鋇沉淀
C.反應后的甲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D.反應后的乙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A.根據酸堿指示劑變色規律分析回答此題;
B.根據硫酸鋇和碳酸鋇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
C.D根據沉淀的組成分析回答此題;
【解答】 A.酚酞在顯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變色,而白色沉淀a部分溶解,說明沉淀為硫酸鋇和碳酸鋇,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乙中碳酸鈉過量,所以溶液中不含有硫酸,而在無色濾液b中加入稀硫酸無明顯現象,說明碳酸鈉和硝酸鋇都沒有剩余,所以濾液只含有NaNO3,所以溶液顯中性,故A正確;
B.沉淀部分溶液,說明沉淀包含硫酸鋇和碳酸鋇,故B錯誤;
C.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故C錯誤;
D.有碳酸鋇生成,則乙中是碳酸鈉過量,故D錯誤;
故選A。
15.(2024九上·諸暨月考)一包混有雜質的Na2CO3,其雜質可能是、KCl、NaHCO3一種或幾種,今取10.6 g樣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5.3 g樣品,加入足量的鹽酸,收集到2 g CO2,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樣品中只含有NaHCO3
B.樣品中一定混有NaHCO3,可能有KCl
C.樣品中有NaHCO3,也有
D.樣品中混有KCl,也可能有NaHCO3
【答案】D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碳酸鈉與硝酸鋇不能共存,可知存在碳酸鈉時,一定不存在硝酸鋇。再結合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通過方程式判斷物質的組成。【解答】碳酸鈉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混有雜質的碳酸鈉加水后溶液澄清,一定不存在Ba(NO3)2,否則會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
假設5.3g樣品是純凈的碳酸鈉,根據化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中Na2CO3與CO2的質量關系106:44,故5.3g碳酸鈉可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2g,即另一種物質可能是不與鹽酸反應的氯化鉀,也可能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應小于2g;
假設5.3g樣品是純凈的碳酸氫鈉,根據化學反應:NaHCO3+HCl=NaCl+H2O+CO2↑中NaHCO3與CO2的質量關系84:44,故5.3g碳酸氫鈉可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8g>2g,說明一定含氯化鉀可能含有碳酸氫鈉。
故答案為:D。
16.(2024九上·諸暨月考)有下列幾種物質:a.鹽酸 b.熟石灰 c.純堿 d.食鹽,請選擇合適的標號填空。
(1)少量存于胃液中幫助消化的是   ;
(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調味劑的是   ;
(3)做饅頭時用于除去面團發酵生成的酸的是   。
【答案】(1)a
(2)d
(3)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根據常見物質的性質與用途,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少量存于胃液中幫助消化的是鹽酸(a)。
(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調味劑的是食鹽(d)。
(3)做饅頭時用于除去面團發酵生成的酸的是純堿(c)。
17.(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請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問題: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1)該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若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填“大”或“小”)。
【答案】(1)可以
(2)肥皂水
(3)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石灰水顯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將黃色花汁滴在酸堿度不同的溶液中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滴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滴在中性溶液中不變色,滴在堿性溶液中呈綠色。所以該花汁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應該在叮咬處涂抹顯堿性的物質,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肥皂水,燒堿溶液、石灰水雖顯堿性,但具有腐蝕性,不能在叮咬處涂抹。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石灰水顯堿性,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溶液的堿性變弱,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則測得的pH結果比實際值偏小。
18.(2024九上·諸暨月考)硫酸銅、硝酸銅是組成相似的鹽,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請回答:
(1)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均顯    色,因為它們都具有相同的銅離子。
(2)向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中分別加入BaCl2溶液,能發生反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是   .
(3)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某純凈物的溶液,能同時將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轉變成沉淀,該純凈物的化學式為   。
【答案】藍;CuSO4;CuSO4+BaCl2=CuCl2+BaSO4↓;Ba(OH)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常見的有顏色的離子:銅離子(藍色)、亞鐵離子(淺綠色)、鐵離子(黃色)。
(2)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硝酸銅與氯化鋇不反應。
(3)與鋇離子沉淀且不與銅離子沉淀的離子有硫酸根離子,與銅離子沉淀不與鋇離子沉淀的離子為氫氧根離子,可知該物質我氫氧化鋇。【解答】(1)銅離子在溶液中顯藍色,所以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均顯藍色。
(2)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向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中分別加入BaCl2溶液,能發生反應的物質是CuSO4,另外一種物質不反應。硫酸銅與氯化鋇反應生在硫酸鋇和氯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SO4+BaCl2=CuCl2+BaSO4↓。
(3)氫氧根離子和銅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能同時將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轉變成沉淀,該純凈物的化學式為Ba(OH)2。
19.(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金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鋇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1)此時溶液的pH   7(選填“<”或“=”或“>”)
(2)如圖中“”表示燒杯內溶液中的不同離子,其中的“”表示   離子。
【答案】(1)<
(2)硝酸根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由反應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有呈酸性的硝酸可知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2)△是硝酸鋇中來的,由方程式可知,為硝酸根離子。【解答】(1)硫酸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當二者恰好完全反應時有酸生成,則此時溶液的pH<7。
(2)根據圖片可知,反應前杯子為稀硫酸,反應后杯內為稀硝酸,則二者共有的是沒有發生變化的氫離子,那么其中的“△”表示硝酸根離子()。
20.(2024九上·諸暨月考)化學實驗室有失去標簽的4瓶無色溶液: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鈉溶液、酚酞試液。現將其任意編號A、B、C、D,后兩兩組合進行實驗。其部分現象如表。請回答:
實驗 A+B A+C B+C B+D
現象 溶液變紅 溶液變紅 產生沉淀 產生氣體
(1)酚酞試液是   。
(2)B與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答案】(1)A
(2)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酸、堿、鹽的鑒別
【解析】【分析】(1)酚酞接觸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鈉溶液均會變紅,由表中現象可知,A是酚酞。
(2)只有稀硫酸不能使酚酞變紅可知D是稀硫酸,稀硫酸與碳酸鈉反應有氣泡產生,可知B是碳酸鈉,可知C是澄清石灰水。【解答】(1)A+B溶液變紅;A+C溶液變紅,無色酚酞溶液堿性溶液變紅色,則A是酚酞溶液,B、C是碳酸鈉溶液、石灰水中的一種,又B+C 產生沉淀,B+D產生氣體,所以B是碳酸鈉溶液,C是澄清石灰水,D是稀硫酸。
(2)B與D反應,即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硫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A+B溶液變紅;A+C溶液變紅,無色酚酞溶液堿性溶液變紅色,則A是酚酞溶液,B、C是碳酸鈉溶液、石灰水中的一種,又B+C 產生沉淀,B+D產生氣體,所以B是碳酸鈉溶液,C是澄清石灰水,D是稀硫酸;
(2)B與D反應,即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硫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1.(2024九上·諸暨月考)向一定質量的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Na2CO3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則AB、BD段對應的pH變化分別是   、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答案】升高;不變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酸堿優先反應,圖中中的轉折點說明一個反應的結束以及另一個反應的開始。可知,AB段是稀鹽酸在與碳酸鈉反應,BD段是氯化鋇在與碳酸鈉反應,DE段碳酸鈉過量。【解答】向一定質量的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把鹽酸消耗完了,才開始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可知,AB段發生的反應是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鹽酸不斷被消耗,溶液的酸不斷減弱,溶液pH升高,B點時,鹽酸完全反應,溶液的溶質是氯化鋇和氯化鈉,溶液pH為7;BD 段發生的反應是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是氯化鈉,溶液pH仍為7,因此BD段對應的pH不變。
22.(2024九上·諸暨月考)為除去銅和氧化銅混合物中的氧化銅,達到回收金屬銅的目的,小科向混合固體中逐滴加入過量的稀鹽酸。
(1)實驗中稀鹽酸需加過量的目的是   。
(2)實驗后得到金屬銅與剩余溶液,小科結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對反應前后的溶液成分進行分析。圖甲為所加稀鹽酸中各微粒數量的百分含量,請在圖乙中完成反應后溶液中各微粒數量百分含量的模型圖   。
【答案】(1)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完全反應
(2)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酸反應,氧化銅是金屬氧化物,能與酸反應而溶解,可知過量的酸的作用是將氧化銅反應完。
(2)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氯離子的量沒有改變,但水變多,所以百分含量減小;酸中的氫離子部分轉化為水,可知氫離子的百分含量減小,溶液中還有新生成的銅離子。【解答】(1)金屬銅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后面,不能和稀鹽酸反應,而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實驗中稀鹽酸需加過量的目的: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完全反應。
(2)稀鹽酸中存在的微粒:氫離子、氯離子、水分子。由于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銅離子和氯離子) 和水 (由水分子構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O+2HCl=CuCl2+H2O(每一個氧化銅分子和2個氫離子、2個氯離子作用生成1個銅離子、2個氯離子和一個水分子),結合反應可知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增加的是銅離子,還有剩余的氫離子(比反應前減少了),同時水分子的個數增多,氯離子個數不變,如圖:。
(1)金屬銅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后面,不能和稀鹽酸反應,而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實驗中稀鹽酸需加過量的目的: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完全反應;
(2)稀鹽酸中存在的微粒:氫離子、氯離子、水分子。由于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銅離子和氯離子) 和水 (由水分子構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O+2HCl=CuCl2+H2O(每一個氧化銅分子和2個氫離子、2個氯離子作用生成1個銅離子、2個氯離子和一個水分子),結合反應可知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增加的是銅離子,還有剩余的氫離子(比反應前減少了),同時水分子的個數增多,氯離子個數不變,如圖:。
23.(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科在實驗室進行如下實驗,研究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
(1)試管中溶液變為藍色的是   (填序號)。
(2)試管中發生了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的是   (填序號)。
(3)兩支試管中出現渾濁現象,其原因是   。
【答案】(1)C
(2)A
(3)均生成了難溶于水的碳酸鈣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質變紅,遇堿性物質變藍。
(2)A、稀鹽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沒有現象;B、無色酚酞遇堿性物質變紅;C、紫色石蕊遇堿性物質變藍;D、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鈣;E、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可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由(2)可知,DE中都有不溶于水的碳酸鈣沉淀生成。【解答】(1)石灰水顯堿性,遇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溶液變為藍色的試管是C。
(2)某試管發生了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即沒有沉淀、氣體生成,氫氧化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反應無明顯變化。
故答案為:A。
(3)兩支試管中出現渾濁現象,即生成了沉淀,碳酸鈉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
(1)石灰水顯堿性,遇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溶液變為藍色的試管是C;
(2)某試管發生了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即沒有沉淀、氣體生成,氫氧化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反應無明顯變化,故填A;
(3)兩支試管中出現渾濁現象,即生成了沉淀,碳酸鈉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
24.(2024九上·諸暨月考)Na2CO3溶液具有堿性,可清洗油污,堿性越強,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決定通過實驗對影響Na2CO3溶液堿性的因素展開探究。
【進行實驗】
實驗一:用不同溫度的水,配制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測量溶液pH,記錄數據如下表:
實驗編號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質質量分數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溫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實驗二:將10%的Na2CO3溶液從20℃持續升溫到70℃,所測得的pH如下表: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2
【解釋與結論】
(1)小菁要證明Na2CO3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變化與pH變化關系,可選擇最佳的一組實驗是   。
(2)實驗二的目的是   。
(3)小菁將Na2CO3粉末灑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適量熱水后進行擦洗,達到較好的洗滌效果,這是因為   。
【答案】(1)a1、b1、c1;(或a2、b2、c2或a3、b3、c3)
(2)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堿性強弱的影響
(3)溫度越高,碳酸鈉溶液的pH越大,堿性越強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對比實驗的做法,要控制單一變量;
(2)根據表格數據信息可獲取到溫度與碳酸鈉溶液pH的關系;
(3)利用碳酸鈉溶液的堿性除油污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1)要比較溶質質量分數對pH的影響,保持變化的是溶質質量分數,保持不變的條件是溫度,溫度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不同的三組為a1 b1 c1;
(2)根據表中不同溫度下的不同pH,可分析其目的為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pH的影響。
(3)除油污跟碳酸鈉溶液的堿性強弱有關,堿性的強弱又跟碳酸鈉溶液的溫度有關。
25.(2024九上·諸暨月考)中和反應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某化學興趣小組以“中和反應”為課題進行項目式學習,請你一起參與。
(1)【任務一】探究酸和堿之間能否反應
通過pH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完成以下實驗:燒杯中裝有40mL溶質質量分數為0.4%的氫氧化鈉溶液,往燒杯中逐滴滴入稀鹽酸,測定溶液的pH隨滴入稀鹽酸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利用溫度傳感器測得反應過程中溶液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2所示。
如圖1,向A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呈   色。
(2)由圖1得出酸和堿之間發生了反應的依據是   。
(3)如圖2,當33s<t≤40s時,此時燒杯中的溶液可以和下列__________選項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A.稀硫酸 B.氧化銅 C.碳酸鈉 D.二氧化碳
(4)【任務二】對中和反應一系列研究后,興趣小組又通過實驗探究:證明酸與堿反應有水生成。
【查閱資料】a.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b.無水醋酸在常溫下為無色液體;c.無水醋酸和氫氧化鈉固體混合后生成醋酸鈉和水。
【實驗方案】如圖3,首先分別往4支試管中裝入對應的試劑,然后迅速塞緊橡膠塞。
能證明酸與堿反應生成水的現象是   。
(5)設置A、B、C三個實驗的目的是   。
(6)裝入試劑后迅速塞緊橡膠塞的目的是   。
【答案】(1)紅
(2)溶液pH逐漸減小至小于7
(3)B;C
(4)A、B、C中的固體不變色,D中的固體由藍色變紅色
(5)作對比實驗,排除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的影響
(6)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試管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酚酞在堿性溶液中呈紅色,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為無色。
(2)稀釋時堿性溶液的pH值逐漸減小,但不可能到達7或小于7,若小于7,說明發生了反應。
(3)溫度最高時,反應恰好完全,可知33s后稀鹽酸過量,由酸的通性可知,酸可以和氧化銅、碳酸鈉反應。
(4)由“ 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 ”可知,只有D中變紅說明反應生成了水。
(5)排除氫氧化鈉固態、醋酸、醋酸鈉對實驗造成的干擾。
(6)空氣中有水蒸氣也會對實驗造成干擾。【解答】(1)A點溶液的pH>7,顯堿性,無色酚酞溶液遇堿變紅,故向A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紅色。
(2)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7,隨著反應的進行,pH逐漸減小至小于7,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3)由圖可知,33s時溫度最高,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當33s<t≤40s時,稀鹽酸過量,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此時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成分為NaCl、HCl。
A、稀硫酸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A錯誤;
B、氧化銅和HCl能反應,故B正確;
C、碳酸鈉和HCl能反應,故C正確;
D、二氧化碳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4)能證明酸與堿反應生成水的現象為:A、B、C中的固體不變色,D中的固體由藍色變紅色,由A、B、C三個實驗可知,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固體中不含水,而D中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固體反應生成水,使硅膠變色。
(5)設置A、B、C三個實驗是為了作對比實驗,排除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的影響。
(6)裝入試劑后迅速塞緊橡膠塞是為了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試管。
(1)A點溶液的pH>7,顯堿性,無色酚酞溶液遇堿變紅,故向A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紅色;
(2)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7,隨著反應的進行,pH逐漸減小至小于7,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3)由圖可知,33s時溫度最高,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當33s<t≤40s時,稀鹽酸過量,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此時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成分為NaCl、HCl;
A、稀硫酸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錯誤;
B、氧化銅和HCl能反應,故正確;
C、碳酸鈉和HCl能反應,故正確;
D、二氧化碳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錯誤;
故選BC;
(4)能證明酸與堿反應生成水的現象為:A、B、C中的固體不變色,D中的固體由藍色變紅色,由A、B、C三個實驗可知,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固體中不含水,而D中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固體反應生成水,使硅膠變色;
(5)設置A、B、C三個實驗是為了作對比實驗,排除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的影響;
(6)裝入試劑后迅速塞緊橡膠塞是為了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試管。
26.(2024九上·諸暨月考)為測定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含量,某小組同學在一定質量的樣品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利用生成CO2的質量來測定(忽略稀鹽酸揮發的影響)。
(1)小科用圖甲裝置實驗,通過測定反應前后D裝置質量的變化來得到CO2質量。為了避免水蒸氣對實驗的影響,使測最結果更準確,裝置C中應裝入   (填試劑名稱)。
(2)小明用圖乙裝置實驗,通過測定反應前后裝置總質量的變化來得到CO2質量。他用堿石灰做干燥劑,請判斷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3)實驗時。正確選擇干燥劑后,兩裝置均可通過左側導管鼓入某種氣體一段時間,來進一步減小誤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選項 實驗裝置 反應開始前鼓入的氣體 反應結束后鼓入的氣體
A 甲 氮氣 氮氣
B 甲 干燥空氣 干燥空氣
C 乙 氮氣 氮氣
D 乙 干燥空氣 干燥空氣
【答案】濃硫酸;不合理,因為堿石灰也或吸收二氧化碳;ACD
【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堿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與二氧化碳反應,所以C中裝有濃硫酸。
(2)堿石灰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的混合物,既吸水也吸二氧化碳。
(3)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對實驗造成干擾是,所以甲實驗中不能通空氣;實驗乙稱量的是裝置反應前后的質量差,前后通相同的氣體即可。【解答】(1)為了避免水蒸氣對實驗的影響,使測最結果更準確,裝置C中應裝入濃硫酸,是因為濃硫酸能夠吸收水蒸氣,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2)小明的做法不合理,是因為堿石灰也能夠吸收二氧化碳。
(3)A、甲裝置反應前后鼓入氮氣,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實驗結果更準確,故A正確;
B、甲裝置不能鼓入干燥空氣,是因為干燥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影響實驗結果,故B錯誤;
C、乙裝置反應前后鼓入氮氣,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實驗結果更準確,故C正確;
D、正確選擇干燥劑后,乙裝置反應前后鼓入干燥空氣,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實驗結果更準確,故D正確。
故答案為:ACD。
27.(2024九上·諸暨月考)在研究“酸與堿之間發生的反應”過程中,向裝有200克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邊滴邊攪拌,二者剛好完全反應。化學方程式如下:H2SO4+2NaOH=Na2SO4+2H2O。
(1)計算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
(2)查閱資料:已知酚酞溶液的變紅色范圍是pH在8.2~10.0之間。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此時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
【答案】(1)49克20%稀硫酸溶液中硫酸溶質的質量為49g×20%=9.8g;設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x,x=14.2g,此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答: 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5.7%。
(2)鈉離子、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或Na+、、OH-)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1)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是硫酸鈉,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注意方程式中代入的是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
(2)恰好為無色時,溶液仍呈堿性,可知含有氫氧根離子、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解答】(2)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溶液pH低于8.2,仍呈堿性,氫氧化鈉過量,此時溶液中溶質除生成的硫酸鈉外還有氫氧化鈉剩余,存在的離子有鈉離子(Na+)、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OH-)。
(1)酸堿完全反應后溶液的溶質為硫酸鈉,見答案;
(2)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溶液pH低于8.2,仍呈堿性,氫氧化鈉過量,此時溶液中溶質除生成的硫酸鈉外還有氫氧化鈉剩余,存在的離子有鈉離子(Na+)、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OH-)。
28.(2024九上·諸暨月考)某小組同學發現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試液變紅,加熱石蕊試液至沸騰,溶液沒有恢復紫色。該小組同學認為石蕊試液能否變回紫色可能和鹽酸的濃度有關。于是他們用不同濃度的鹽酸制取二氧化碳,重復以上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如下表:
鹽酸質量分數/% 36 20 16 14 12 10 8
加熱沸騰后石蕊試液顏色 紅色 紅色 紅色 紅色 淺紫色 淺紫色 淺紫色
請你根據上述現象與所學知識,試解釋不同濃度的鹽酸和石灰石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試液,現象不一樣的原因。
【答案】說理得分要點:①當鹽酸的濃度較大時,會揮發出較多的HCl氣體;②當鹽酸的濃度較小時,稀鹽酸沒有揮發性;③稀鹽酸加熱后濃度會變大,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加熱碳酸易分解。滿分示例:當稀鹽酸的濃度較小時,沒有揮發性,只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與水生成碳酸,石蕊試液變紅色,加熱后碳酸分解,石蕊溶液恢復到紫色。當鹽酸的濃度較大時,揮發出較多的HCl氣體,這些氣體會進入石蕊溶液,和水形成鹽酸,加熱煮沸后碳酸分解了,但鹽酸濃度反而變大,因此石蕊溶液還呈紅色。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鹽酸的揮發性,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的不穩定性分析。
29.(2024九上·諸暨月考)實驗室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時間的氫氧化鈉固體(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固體的混合物),為測定這瓶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做如下實驗:取Wg樣品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充分溶解,向燒杯中逐滴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實驗過程中加入稀鹽酸的量與產生CO2量的關系如圖所示,試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逐滴加入稀鹽酸,剛開始沒有氣泡產生的原因是   。
(2)P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
(3)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是多少   ?
【答案】(1)鹽酸優先與氫氧化鈉反應
(2)NaOH、Na2CO3、NaCl
(3)12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氫氧化鈉暴露在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變質成碳酸鈉,酸堿優先反應,可知稀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再與碳酸鈉反應。
(2)圖像未達轉折點,說明氫氧化鈉還未完全反應。
(3)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與碳酸鈉反應的稀鹽酸的質量,從而計算出稀鹽酸的質量分數,再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乘以150g計算與氫氧化鈉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再用方程式計算氫氧化鈉的質量。【解答】(1)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固體的混合物充分溶解,加入稀鹽酸,鹽酸優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沒有氣體生成。
(2)由圖可知產生氣體的質量是2.2g,P點沒有生成氣體,且一直到150g稀鹽酸時才有氣體生成,說明此時氫氧化鈉沒有完全反應,而碳酸鈉尚未開始反應,所以與P點對應的溶液溶質是 剩余的NaOH和尚未參加反應的Na2CO3和生成的NaCl。
(3)設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x,
x=7.3%,
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y=12g,
答:W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是12g。
(1)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固體的混合物充分溶解,加入稀鹽酸,鹽酸優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沒有氣體生成;
(2)由圖可知產生氣體的質量是2.2g,P點沒有生成氣體,且一直到150g稀鹽酸時才有氣體生成,說明此時氫氧化鈉沒有完全反應,而碳酸鈉尚未開始反應,所以與P點對應的溶液溶質是 剩余的NaOH和尚未參加反應的Na2CO3和生成的NaCl;
(3)設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x,
x=7.3%,
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y=12g,
答:W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是12g。
30.(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海在某次家庭勞動實踐時發現廁所污垢通常用潔廁靈進行清洗,他對家里某品牌潔廁靈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進行實驗研究。查閱資料可知潔廁靈(如圖)的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利用NaHCO3溶液來測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NaHCO3=NaCl+H2O+CO2↑,潔廁靈其他成分均不參加反應。向一錐形瓶中加入100克該品牌潔廁靈,再逐次加入相同質量分數的NaHCO3溶液,測出每次錐形瓶中充分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數據記錄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NaHCO3溶液的質量/克 100 100 100
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克 197.8 295.6 395.6
(1)該潔廁靈呈   (填“酸性”或“堿性”);
(2)第一次實驗產生的氣體質量為多少克   ?
(3)求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   ?
【答案】(1)酸性
(2)2.2
(3)3.6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HCl在水中電離時產生氫離子,可知溶液呈酸性。
(2)第一次實驗產生氣體的質量等于加入物質的總質量減去剩余物質的質量。
(3)第三次實驗中碳酸氫鈉的質量最大,可知HCl一定被完全反應,根據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通過方程式計算HCl的質量,再用HCl除以100g潔廁靈的質量,即為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解答】(1)由題意,潔廁靈的有效成分是HCl,顯酸性。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一次實驗產生的氣體質量為100g+100g-197.8g=2.2g。
(3)由表中的數據可知,100g該品牌潔廁靈中的稀鹽酸能與200g碳酸氫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100g+200g-295.6g=4.4g,設參加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x=3.65g,
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100%=3.65%。
答: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3.65%。
(1)由題意,潔廁靈的有效成分是HCl,顯酸性;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一次實驗產生的氣體質量為100g+100g-197.8g=2.2g;
(3)由表中的數據可知,100g該品牌潔廁靈中的稀鹽酸能與200g碳酸氫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100g+200g-295.6g=4.4g,設參加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x=3.65g,
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100%=3.65%,
答: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3.65%。
31.(2024九上·諸暨月考)工業純堿中含少量氯化鈉。興趣小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測定工業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方法一:差量法。稱取W克樣品與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裝有試劑X的乙裝置,并利用測量乙裝置增加的質量,求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__________
A.氫氧化鈉溶液 B.氫氧化鋇溶液
C.氯化鋇溶液 D.稀鹽酸
(2)方法二:沉淀法。利用氯化鈣與純堿反應生成沉淀,然后稱量出沉淀的質量,現稱取15克樣品完全溶解于水中配成60克樣品溶液,取三個燒杯分三次進行實驗,每次加入30克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過濾、洗滌、干燥所得的沉淀質量記錄如表。
①如圖所示,   燒杯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
②請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
燒杯序號 1號 2號 3號
樣品溶液(克) 10 20 30
氯化鈣溶液(克) 30 30 30
沉淀質量(克) 2 4 5
【答案】(1)A;B
(2)1號、2號;84.8%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X要吸收二氧化碳,可知X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能與可溶性堿反應。
(2)由表中數據可知,燒杯2中樣品的質量是燒杯1的2倍,沉淀的質量也是燒杯1的兩倍,可知1和2中碳酸鈉均反應完全;燒杯3中樣品的質量是燒杯1的3倍,但沉淀的質量小于3倍,可知3中碳酸鈉過量。
要求解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則應選擇碳酸鈉完全反應的燒杯1或2進行計算,根距沉淀的質量結合方程式計算出碳酸鈉的質量,再除以樣品的質量即可得樣品中碳酸鈉額質量分數。【解答】(1)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鋇,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
故答案為:AB。
(2)①如表數據所示,燒杯1、燒杯2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燒杯3中的碳酸鈉過量。
②15g樣品配制成60g溶液,10g溶液中樣品質量:15g÷6=2.5g,設2.5g樣品中碳酸鈉質量為x,
x=2.12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100%=84.8%。
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84.8%。
(1)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鋇,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故選AB;
(2)①如表數據所示,燒杯1、燒杯2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燒杯3中的碳酸鈉過量;
②15g樣品配制成60g溶液,10g溶液中樣品質量:15g÷6=2.5g,設2.5g樣品中碳酸鈉質量為x,
x=2.12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100%=84.8%,
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84.8%。
1 / 1浙江省諸暨市浣東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九年級9月月考科學試題
1.(2024九上·諸暨月考)垃圾是被放錯位置的資源,正確分類可以保護環境,實現資源再利用。下列對垃圾的處理中只發生物理變化的是(  )
A.將金屬邊角料壓成塊存放
B.將其他垃圾焚燒用來發電
C.將廚余坨圾發酵變成有機肥料
D.將廢電池中的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單質
2.(2024九上·諸暨月考)如圖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根據圖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蘋果的酸性比橘子強
B.清潔劑為強酸性或強堿性
C.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多吃檸檬
D.草木灰水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3.(2024九上·諸暨月考)下列有關物質(主要成分)的名稱、俗稱、化學式三者表示同一種物質的是(  )
A.氫氧化鈣 石灰石 Ca(OH)2 B.碳酸鈉 火堿 Na2CO3
C.氧化鈣 熟石灰 CaO D.氯化鈉 食鹽 NaCl
4.(2024九上·諸暨月考)下列物質露置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后。因為發生化學變化而質量增加的是(  )
A.濃硫酸 B.氫氧化鈉 C.濃鹽酸 D.石灰石
5.(2024九上·諸暨月考)有一瓶標簽無法辨認的試劑,是碳酸鈉溶液或硫酸鈉溶液中的一種。僅用下列試劑無法進行鑒別的是(  )
A.試紙 B.酚酞試液 C.稀硫酸 D.硝酸鋇溶液
6.(2024九上·諸暨月考)一瓶存放較長時間的石灰水,瓶內壁附有一層白膜,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白膜都是氫氧化鈣 B.白膜可用鹽酸除去
C.白膜的形成與二氧化碳有關 D.試劑使用后應及時蓋上瓶塞
7.(2024九上·諸暨月考)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下列各物質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仍顯紅色的是(  )
A.稀硫酸 B.氯化銅 C.碳酸鈉 D.二氧化碳
8.(2024九上·諸暨月考)人體口腔內唾液的pH通常約為7,在進食過程的最初10分鐘,酸性逐漸增強,之后酸性逐漸減弱,至40分鐘趨于正常。與上述事實最接近的圖象是 (  )
A. B.
C. D.
9.(2024九上·諸暨月考)有一食品包裝說明書中注明防腐劑是苯甲酸(C6H5COOH), 它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可用做食品防腐劑。下列對苯甲酸性質的推測中不合理的是(  )
A.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
B.把鋅粒放入苯甲酸溶液中不會產生氣泡
C.苯甲酸溶液能與堿發生中和反應
D.苯甲酸溶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
10.(2024九上·諸暨月考)鹽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產生H+,故有許多共同性質。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稀鹽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鐵銹
B.濃鹽酸、濃硫酸都可用來干燥氧氣
C.打開盛有濃鹽酸和濃硫酸的試劑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霧
D.在稀鹽酸、稀硫酸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11.(2024九上·諸暨月考)下列各組物質,只用組內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鑒別的是(  )
A.K2SO4、BaCl2、NaNO3、NaCl B.K2CO3、BaCl2、NaNO3、HCl
C.KOH、Na2SO4、K2SO4、MgCl2 D.KCl、AgNO3、KNO3、HCl
12.(2024九上·諸暨月考)以粗鹽(含雜質Na2SO4、MgCl2、CaCl2、泥沙)為原料制備精鹽,為除去Na2SO4、MgCl2、CaCl2并得到中性的食鹽溶液,下列所加試劑和操作:①加過量的Na2CO3溶液,②過濾,③加過量的NaOH溶液,④加適量的稀HCl,⑤加過量的BaCl2溶液。能達到目的的順序是(  )
A.③⑤①②④ B.③⑤①④② C.⑤③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13.(2024九上·諸暨月考)實驗小組用傳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別吸收CO2的效果,實驗裝置及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曲線①是CO2溶解和CO2與水反應的綜合結果
B.對比曲線①和②,可說明CO2能與NaOH反應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選用等量飽和石灰水進行實驗,其曲線在①上方
14.(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金分別向含有、溶液的甲乙兩支試管滴加稀硫酸,并將兩只支試管反應后的物質倒入干凈的燒杯中,對燒杯內的物質處理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燒杯中無色濾液b一定呈中性 B.白色沉淀a為硫酸鋇沉淀
C.反應后的甲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D.反應后的乙試管硫酸溶液過量
15.(2024九上·諸暨月考)一包混有雜質的Na2CO3,其雜質可能是、KCl、NaHCO3一種或幾種,今取10.6 g樣品,溶于水得澄清溶液,另取5.3 g樣品,加入足量的鹽酸,收集到2 g CO2,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樣品中只含有NaHCO3
B.樣品中一定混有NaHCO3,可能有KCl
C.樣品中有NaHCO3,也有
D.樣品中混有KCl,也可能有NaHCO3
16.(2024九上·諸暨月考)有下列幾種物質:a.鹽酸 b.熟石灰 c.純堿 d.食鹽,請選擇合適的標號填空。
(1)少量存于胃液中幫助消化的是   ;
(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調味劑的是   ;
(3)做饅頭時用于除去面團發酵生成的酸的是   。
17.(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峰同學把自制的一種黃色花汁,分別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試劑中,并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如下表所示:請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問題:
試劑 稀鹽酸 蔗糖水 蒸餾水 肥皂水 燒堿溶液 石灰水
顏色 紅 黃 黃 綠 綠 綠
(1)該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具有酸的性質),使皮膚紅腫、痛癢。要緩解這種癥狀,簡易可行的辦法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   。
(3)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若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會使pH偏   (填“大”或“小”)。
18.(2024九上·諸暨月考)硫酸銅、硝酸銅是組成相似的鹽,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學性質。請回答:
(1)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均顯    色,因為它們都具有相同的銅離子。
(2)向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中分別加入BaCl2溶液,能發生反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是   .
(3)向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某純凈物的溶液,能同時將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轉變成沉淀,該純凈物的化學式為   。
19.(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金向盛有稀硫酸的燒杯中逐滴加入硝酸鋇溶液至恰好完全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H2SO4+Ba(NO3)2=BaSO4↓+2HNO3
(1)此時溶液的pH   7(選填“<”或“=”或“>”)
(2)如圖中“”表示燒杯內溶液中的不同離子,其中的“”表示   離子。
20.(2024九上·諸暨月考)化學實驗室有失去標簽的4瓶無色溶液:稀硫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鈉溶液、酚酞試液。現將其任意編號A、B、C、D,后兩兩組合進行實驗。其部分現象如表。請回答:
實驗 A+B A+C B+C B+D
現象 溶液變紅 溶液變紅 產生沉淀 產生氣體
(1)酚酞試液是   。
(2)B與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1.(2024九上·諸暨月考)向一定質量的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蕩。如圖表示反應過程中溶液質量隨加入Na2CO3溶液質量的變化情況。則AB、BD段對應的pH變化分別是   、   (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
22.(2024九上·諸暨月考)為除去銅和氧化銅混合物中的氧化銅,達到回收金屬銅的目的,小科向混合固體中逐滴加入過量的稀鹽酸。
(1)實驗中稀鹽酸需加過量的目的是   。
(2)實驗后得到金屬銅與剩余溶液,小科結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對反應前后的溶液成分進行分析。圖甲為所加稀鹽酸中各微粒數量的百分含量,請在圖乙中完成反應后溶液中各微粒數量百分含量的模型圖   。
23.(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科在實驗室進行如下實驗,研究氫氧化鈣的化學性質。
(1)試管中溶液變為藍色的是   (填序號)。
(2)試管中發生了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的是   (填序號)。
(3)兩支試管中出現渾濁現象,其原因是   。
24.(2024九上·諸暨月考)Na2CO3溶液具有堿性,可清洗油污,堿性越強,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菁決定通過實驗對影響Na2CO3溶液堿性的因素展開探究。
【進行實驗】
實驗一:用不同溫度的水,配制溶質質量分數分別為2%、6%和10%的Na2CO3溶液,依次測量溶液pH,記錄數據如下表:
實驗編號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質質量分數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溫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實驗二:將10%的Na2CO3溶液從20℃持續升溫到70℃,所測得的pH如下表:
溫度(℃) 20 30 40 50 60 70
溶液pH 11.22 11.35 11.46 11.48 11.50 11.52
【解釋與結論】
(1)小菁要證明Na2CO3溶液溶質質量分數變化與pH變化關系,可選擇最佳的一組實驗是   。
(2)實驗二的目的是   。
(3)小菁將Na2CO3粉末灑在有油污的餐具上,再加適量熱水后進行擦洗,達到較好的洗滌效果,這是因為   。
25.(2024九上·諸暨月考)中和反應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某化學興趣小組以“中和反應”為課題進行項目式學習,請你一起參與。
(1)【任務一】探究酸和堿之間能否反應
通過pH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完成以下實驗:燒杯中裝有40mL溶質質量分數為0.4%的氫氧化鈉溶液,往燒杯中逐滴滴入稀鹽酸,測定溶液的pH隨滴入稀鹽酸體積的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利用溫度傳感器測得反應過程中溶液溫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如圖2所示。
如圖1,向A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呈   色。
(2)由圖1得出酸和堿之間發生了反應的依據是   。
(3)如圖2,當33s<t≤40s時,此時燒杯中的溶液可以和下列__________選項的物質發生化學反應。
A.稀硫酸 B.氧化銅 C.碳酸鈉 D.二氧化碳
(4)【任務二】對中和反應一系列研究后,興趣小組又通過實驗探究:證明酸與堿反應有水生成。
【查閱資料】a.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b.無水醋酸在常溫下為無色液體;c.無水醋酸和氫氧化鈉固體混合后生成醋酸鈉和水。
【實驗方案】如圖3,首先分別往4支試管中裝入對應的試劑,然后迅速塞緊橡膠塞。
能證明酸與堿反應生成水的現象是   。
(5)設置A、B、C三個實驗的目的是   。
(6)裝入試劑后迅速塞緊橡膠塞的目的是   。
26.(2024九上·諸暨月考)為測定石灰石樣品中碳酸鈣含量,某小組同學在一定質量的樣品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利用生成CO2的質量來測定(忽略稀鹽酸揮發的影響)。
(1)小科用圖甲裝置實驗,通過測定反應前后D裝置質量的變化來得到CO2質量。為了避免水蒸氣對實驗的影響,使測最結果更準確,裝置C中應裝入   (填試劑名稱)。
(2)小明用圖乙裝置實驗,通過測定反應前后裝置總質量的變化來得到CO2質量。他用堿石灰做干燥劑,請判斷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3)實驗時。正確選擇干燥劑后,兩裝置均可通過左側導管鼓入某種氣體一段時間,來進一步減小誤差。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選項 實驗裝置 反應開始前鼓入的氣體 反應結束后鼓入的氣體
A 甲 氮氣 氮氣
B 甲 干燥空氣 干燥空氣
C 乙 氮氣 氮氣
D 乙 干燥空氣 干燥空氣
27.(2024九上·諸暨月考)在研究“酸與堿之間發生的反應”過程中,向裝有200克氫氧化鈉溶液的燒杯中,逐滴加入49克20%稀硫酸,邊滴邊攪拌,二者剛好完全反應。化學方程式如下:H2SO4+2NaOH=Na2SO4+2H2O。
(1)計算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
(2)查閱資料:已知酚酞溶液的變紅色范圍是pH在8.2~10.0之間。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此時溶液中存在的離子有   。
28.(2024九上·諸暨月考)某小組同學發現用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試液變紅,加熱石蕊試液至沸騰,溶液沒有恢復紫色。該小組同學認為石蕊試液能否變回紫色可能和鹽酸的濃度有關。于是他們用不同濃度的鹽酸制取二氧化碳,重復以上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如下表:
鹽酸質量分數/% 36 20 16 14 12 10 8
加熱沸騰后石蕊試液顏色 紅色 紅色 紅色 紅色 淺紫色 淺紫色 淺紫色
請你根據上述現象與所學知識,試解釋不同濃度的鹽酸和石灰石制取的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試液,現象不一樣的原因。
29.(2024九上·諸暨月考)實驗室有一瓶敞口放置一段時間的氫氧化鈉固體(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固體的混合物),為測定這瓶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分數,做如下實驗:取Wg樣品放入盛有足量水的燒杯中充分溶解,向燒杯中逐滴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實驗過程中加入稀鹽酸的量與產生CO2量的關系如圖所示,試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
(1)逐滴加入稀鹽酸,剛開始沒有氣泡產生的原因是   。
(2)P點對應溶液中的溶質是   (填化學式)。
(3)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是多少   ?
30.(2024九上·諸暨月考)小海在某次家庭勞動實踐時發現廁所污垢通常用潔廁靈進行清洗,他對家里某品牌潔廁靈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進行實驗研究。查閱資料可知潔廁靈(如圖)的有效成分是HCl。HCl的含量可利用NaHCO3溶液來測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Cl+NaHCO3=NaCl+H2O+CO2↑,潔廁靈其他成分均不參加反應。向一錐形瓶中加入100克該品牌潔廁靈,再逐次加入相同質量分數的NaHCO3溶液,測出每次錐形瓶中充分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數據記錄如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加入NaHCO3溶液的質量/克 100 100 100
反應后溶液的總質量/克 197.8 295.6 395.6
(1)該潔廁靈呈   (填“酸性”或“堿性”);
(2)第一次實驗產生的氣體質量為多少克   ?
(3)求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   ?
31.(2024九上·諸暨月考)工業純堿中含少量氯化鈉。興趣小組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測定工業純堿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1)方法一:差量法。稱取W克樣品與足量的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過裝有試劑X的乙裝置,并利用測量乙裝置增加的質量,求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__________
A.氫氧化鈉溶液 B.氫氧化鋇溶液
C.氯化鋇溶液 D.稀鹽酸
(2)方法二:沉淀法。利用氯化鈣與純堿反應生成沉淀,然后稱量出沉淀的質量,現稱取15克樣品完全溶解于水中配成60克樣品溶液,取三個燒杯分三次進行實驗,每次加入30克氯化鈣溶液充分反應,過濾、洗滌、干燥所得的沉淀質量記錄如表。
①如圖所示,   燒杯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
②請計算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   。
燒杯序號 1號 2號 3號
樣品溶液(克) 10 20 30
氯化鈣溶液(克) 30 30 30
沉淀質量(克) 2 4 5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材料的利用與發展
【解析】【分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是: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而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解答】A、將金屬邊角料壓成塊存放過程中只是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正確;
B、將其他垃圾焚燒用來發電過程中存在物質燃燒的反應,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B錯誤;
C、將廚余垃圾發酵變成有機肥料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C錯誤;
D、將廢電池中的金屬氧化物轉化為金屬單質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2.【答案】D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強;pH大于7的溶液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解答】A、蘋果的pH小于橘子,所以酸性比橘子強,故A不符合題意;
B、廁所清潔劑pH在1-2間,為強酸性,廚房清潔劑pH在12-13間,為強堿性,故B不符合題意;
C、檸檬呈酸性,胃酸過多的人不宜多吃檸檬,故C不符合題意;
D、草木灰水呈堿性,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藍,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3.【答案】D
【知識點】常見物質的俗稱
【解析】【分析】根據對化學物質的名稱、俗稱和化學式的認識判斷。
【解答】A.氫氧化鈣,俗稱熟石灰,化學式為Ca(OH)2,故A錯誤;
B.碳酸鈉俗稱純堿,故B錯誤;
C.氧化鈣俗稱生石灰,故C錯誤;
D.氯化鈉,俗稱食鹽,化學式為NaCl,故D正確。
故選D。
4.【答案】B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物理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濃硫酸的吸水性、氫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變質、濃鹽酸的揮發性分析。
【解答】A、濃硫酸露置在空氣中會吸收水蒸氣質量增加,但發生的是物理變化,不符合題意;
B、氫氧化鈉露置在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發生化學變化質量增加,符合題意;
C、濃鹽酸露置在空氣中會因揮發質量變小,不符合題意;
D、石灰石露置在空氣中質量基本不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5.【答案】D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物質的不同性質分析判斷。
【解答】A.碳酸鈉溶液呈堿性,硫酸鈉溶液呈中性,可以用pH試紙分辨,故A不合題意;
B.碳酸鈉溶液滴加酚酞變成紅色,硫酸鈉溶液滴加酚酞不變色,故B不合題意;
C.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硫酸鈉和稀硫酸不反應,故C不合題意;
D.碳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硫酸鈉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白色沉淀,二者無法分辨,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6.【答案】A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存放長時間的石灰水內壁附有白膜,是氫氧化鈣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碳酸鈣,碳酸鈣與鹽酸能發生反應分析。
【解答】A、存放長時間的石灰水內壁附有白膜,是氫氧化鈣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的碳酸鈣,符合題意;
B、碳酸鈣可與鹽酸反應,能用鹽酸除去,不符合題意;
C、白膜是氫氧化鈣與二氧化碳的反應生成,與二氧化碳有關,不符合題意;
D、為防止石灰水變質使用后應及時蓋上瓶塞,不符合題意;
故選A。
7.【答案】C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酚酞遇堿性溶液變紅色,由所給各物質與氫氧化鈣反應的生成物確定反應后溶液的酸堿性分析。
【解答】A、硫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中生硫酸鈣和水, 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無色 ,不符合題意;
B、 氯化銅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鈣,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氯化銅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無色,不符合題意;
C、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反應后溶液呈堿性,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紅色,不符合題意;
D、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滴有酚酞的氫氧化鈣溶液與二氧化碳恰好完全反應溶液呈無色,不符合題意;
故選C。
8.【答案】B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中性的pH等于7,酸性的pH小于7,堿性的pH大于7,酸性溶液pH越小,酸性越強,堿性溶液,pH越大,堿性越強。
【解答】人體口腔內唾液的pH通常約為7,在進食過程的最初10分鐘,酸性逐漸增強,pH小于7,之后酸性逐漸減弱,至40分鐘趨于正常,約等于7,先減小后增加。
故答案為:B。
9.【答案】B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鋅是活潑金屬,能與酸反應產生氫氣,苯甲酸的性質與稀鹽酸相似,可知與鋅接觸會有氣泡產生。【解答】A、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顯酸性,苯甲酸溶液的pH小于7,選項說法正確,故A不符合題意;
B、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把鋅粒放入苯甲酸溶液中,能生成氫氣,會產生氣泡,選項說法錯誤,故B符合題意;
C、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苯甲酸溶液能與堿發生中和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故C不符合題意;
D、由題意,苯甲酸的化學性質和鹽酸相似,顯酸性,苯甲酸溶液不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色,選項說法正確,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10.【答案】A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酸的通性中有一條是:酸能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鐵屑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可知稀鹽酸和稀硫酸都能與鐵銹反應用于除銹。【解答】A、鐵銹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稀鹽酸和稀硫酸都可與氧化鐵反應,所以稀鹽酸和稀硫酸可用于除鐵銹,故A正確;
B、濃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來干燥氧氣,稀鹽酸無吸水性,不能用來干燥氧氣,故B錯誤;
C、濃鹽酸具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溶于空氣中的水蒸氣中,形成鹽酸小液滴,而濃硫酸無揮發性,所以只有打開盛有濃鹽酸的試劑瓶瓶塞,在瓶口有白霧,故C錯誤;
D、稀硫酸能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稀鹽酸與氫氧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的氯化鋇能溶于水,所以只有在稀硫酸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有白色沉淀,故D錯誤。
故答案為:A。
11.【答案】B
【知識點】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根據各選項中所給物質的性質及復分解反應條件分析,由物質間是否反應及反應現象是否完全相同確定各物質能否鑒別。
【解答】A、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有硫酸鉀和氯化鋇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B、所給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若一個沉淀、一個氣體、一個無現象的為碳酸鉀,只一個沉淀的為氯化鋇,只一個氣體的為鹽酸,都無明顯現象的為硝酸鈉,利用組內物質兩兩反應即可鑒別,符合題意;
C、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只氫氧化鉀和氯化鎂反應產生白色沉淀,其它都無明顯現象,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D、所給各溶液都呈無色,相互間反應硝酸銀和氯化鉀、鹽酸都會產生白色沉淀,不能鑒別,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2.【答案】A
【知識點】物質除雜或凈化;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除雜的基本原則:①不能引入新的雜質;②被提純物質最后不要與除雜試劑反應。
據此分析即可。【解答】欲除去溶液中的MgCl2、CaCl2、Na2SO4,則先用氫氧化鈉除掉氯化鎂,再用氯化鋇除掉硫酸鈉,接下來用碳酸鈉除掉氯化鈣與多余的氯化鋇,再將沉淀濾掉,最后用稀鹽酸除去濾液中多余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所以能達到目的順序應選:③⑤①②④.
故選A。
13.【答案】D
【知識點】堿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能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能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能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
2、壓強與氣體吸收的關系:在密閉容器中,氣體被吸收后,容器內氣體的物質的量減少,壓強會降低。吸收的氣體越多,壓強降低得越明顯。通過對比不同溶液吸收二氧化碳后容器內壓強的變化,可以判斷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
3、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的性質差異:氫氧化鈉易溶于水,能配制成較高濃度的溶液,因此可以吸收較多的二氧化碳。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飽和石灰水中氫氧化鈣的含量較少,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有限。
【解答】A、曲線①是CO2溶解和CO2與水反應的綜合結果,該選項說法正確;
B、對比曲線①和②,可說明CO2能與NaOH反應,這是因為氫氧化鈉溶液的吸收效果更好,該選項說法正確;
C、對比曲線①和②,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該選項說法正確;
D、若選用等量飽和石灰水進行實驗,其曲線在①下方,在②上方,這是因為氫氧化鈣溶液吸收效果比水好,比氫氧化鈉溶液差,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答案為:D。
14.【答案】A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物質的鑒別、推斷
【解析】【分析】A.根據酸堿指示劑變色規律分析回答此題;
B.根據硫酸鋇和碳酸鋇的性質分析回答此題;
C.D根據沉淀的組成分析回答此題;
【解答】 A.酚酞在顯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變色,而白色沉淀a部分溶解,說明沉淀為硫酸鋇和碳酸鋇,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乙中碳酸鈉過量,所以溶液中不含有硫酸,而在無色濾液b中加入稀硫酸無明顯現象,說明碳酸鈉和硝酸鋇都沒有剩余,所以濾液只含有NaNO3,所以溶液顯中性,故A正確;
B.沉淀部分溶液,說明沉淀包含硫酸鋇和碳酸鋇,故B錯誤;
C.有碳酸鋇生成,說明甲中硝酸鋇過量,故C錯誤;
D.有碳酸鋇生成,則乙中是碳酸鈉過量,故D錯誤;
故選A。
15.【答案】D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碳酸鈉與硝酸鋇不能共存,可知存在碳酸鈉時,一定不存在硝酸鋇。再結合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通過方程式判斷物質的組成。【解答】碳酸鈉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硝酸鈉,混有雜質的碳酸鈉加水后溶液澄清,一定不存在Ba(NO3)2,否則會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
假設5.3g樣品是純凈的碳酸鈉,根據化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中Na2CO3與CO2的質量關系106:44,故5.3g碳酸鈉可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2g>2g,即另一種物質可能是不與鹽酸反應的氯化鉀,也可能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質量應小于2g;
假設5.3g樣品是純凈的碳酸氫鈉,根據化學反應:NaHCO3+HCl=NaCl+H2O+CO2↑中NaHCO3與CO2的質量關系84:44,故5.3g碳酸氫鈉可產生二氧化碳的質量為2.8g>2g,說明一定含氯化鉀可能含有碳酸氫鈉。
故答案為:D。
16.【答案】(1)a
(2)d
(3)c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根據常見物質的性質與用途,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少量存于胃液中幫助消化的是鹽酸(a)。
(2)在日常生活中用做調味劑的是食鹽(d)。
(3)做饅頭時用于除去面團發酵生成的酸的是純堿(c)。
17.【答案】(1)可以
(2)肥皂水
(3)小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分析】(1)根據酸堿指示劑是指能夠與酸性或堿性的溶液起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石灰水顯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1)將黃色花汁滴在酸堿度不同的溶液中會呈現不同的顏色,如滴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滴在中性溶液中不變色,滴在堿性溶液中呈綠色。所以該花汁可以作酸堿指示劑。
(2)蚊子叮咬人時射入蟻酸,使皮膚紅腫、痛癢,酸能與堿性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應涂抹顯堿性的物質,應該在叮咬處涂抹顯堿性的物質,可在叮咬處涂抹上述試劑中的肥皂水,燒堿溶液、石灰水雖顯堿性,但具有腐蝕性,不能在叮咬處涂抹。
(3)若在測量石灰水的pH時,石灰水顯堿性,先用蒸餾水潤濕pH試紙,溶液的堿性變弱,當溶液的pH大于7時,呈堿性,且pH越大,堿性越強,則測得的pH結果比實際值偏小。
18.【答案】藍;CuSO4;CuSO4+BaCl2=CuCl2+BaSO4↓;Ba(OH)2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常見的有顏色的離子:銅離子(藍色)、亞鐵離子(淺綠色)、鐵離子(黃色)。
(2)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硝酸銅與氯化鋇不反應。
(3)與鋇離子沉淀且不與銅離子沉淀的離子有硫酸根離子,與銅離子沉淀不與鋇離子沉淀的離子為氫氧根離子,可知該物質我氫氧化鋇。【解答】(1)銅離子在溶液中顯藍色,所以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均顯藍色。
(2)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向硫酸銅、硝酸銅兩種物質的溶液中分別加入BaCl2溶液,能發生反應的物質是CuSO4,另外一種物質不反應。硫酸銅與氯化鋇反應生在硫酸鋇和氯化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SO4+BaCl2=CuCl2+BaSO4↓。
(3)氫氧根離子和銅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能同時將銅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轉變成沉淀,該純凈物的化學式為Ba(OH)2。
19.【答案】(1)<
(2)硝酸根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由反應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中有呈酸性的硝酸可知溶液呈酸性,pH小于7.
(2)△是硝酸鋇中來的,由方程式可知,為硝酸根離子。【解答】(1)硫酸和硝酸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當二者恰好完全反應時有酸生成,則此時溶液的pH<7。
(2)根據圖片可知,反應前杯子為稀硫酸,反應后杯內為稀硝酸,則二者共有的是沒有發生變化的氫離子,那么其中的“△”表示硝酸根離子()。
20.【答案】(1)A
(2)
【知識點】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酸、堿、鹽的鑒別
【解析】【分析】(1)酚酞接觸澄清石灰水和碳酸鈉溶液均會變紅,由表中現象可知,A是酚酞。
(2)只有稀硫酸不能使酚酞變紅可知D是稀硫酸,稀硫酸與碳酸鈉反應有氣泡產生,可知B是碳酸鈉,可知C是澄清石灰水。【解答】(1)A+B溶液變紅;A+C溶液變紅,無色酚酞溶液堿性溶液變紅色,則A是酚酞溶液,B、C是碳酸鈉溶液、石灰水中的一種,又B+C 產生沉淀,B+D產生氣體,所以B是碳酸鈉溶液,C是澄清石灰水,D是稀硫酸。
(2)B與D反應,即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硫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1)A+B溶液變紅;A+C溶液變紅,無色酚酞溶液堿性溶液變紅色,則A是酚酞溶液,B、C是碳酸鈉溶液、石灰水中的一種,又B+C 產生沉淀,B+D產生氣體,所以B是碳酸鈉溶液,C是澄清石灰水,D是稀硫酸;
(2)B與D反應,即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硫酸鈉、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1.【答案】升高;不變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酸堿鹽混合體系中,酸堿優先反應,圖中中的轉折點說明一個反應的結束以及另一個反應的開始。可知,AB段是稀鹽酸在與碳酸鈉反應,BD段是氯化鋇在與碳酸鈉反應,DE段碳酸鈉過量。【解答】向一定質量的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把鹽酸消耗完了,才開始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可知,AB段發生的反應是碳酸鈉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鹽酸不斷被消耗,溶液的酸不斷減弱,溶液pH升高,B點時,鹽酸完全反應,溶液的溶質是氯化鋇和氯化鈉,溶液pH為7;BD 段發生的反應是碳酸鈉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是氯化鈉,溶液pH仍為7,因此BD段對應的pH不變。
22.【答案】(1)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完全反應
(2)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銅是不活潑金屬,不能與酸反應,氧化銅是金屬氧化物,能與酸反應而溶解,可知過量的酸的作用是將氧化銅反應完。
(2)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氯離子的量沒有改變,但水變多,所以百分含量減小;酸中的氫離子部分轉化為水,可知氫離子的百分含量減小,溶液中還有新生成的銅離子。【解答】(1)金屬銅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后面,不能和稀鹽酸反應,而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實驗中稀鹽酸需加過量的目的: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完全反應。
(2)稀鹽酸中存在的微粒:氫離子、氯離子、水分子。由于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銅離子和氯離子) 和水 (由水分子構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O+2HCl=CuCl2+H2O(每一個氧化銅分子和2個氫離子、2個氯離子作用生成1個銅離子、2個氯離子和一個水分子),結合反應可知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增加的是銅離子,還有剩余的氫離子(比反應前減少了),同時水分子的個數增多,氯離子個數不變,如圖:。
(1)金屬銅位于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氫后面,不能和稀鹽酸反應,而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實驗中稀鹽酸需加過量的目的:使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完全反應;
(2)稀鹽酸中存在的微粒:氫離子、氯離子、水分子。由于混合物中的氧化銅可以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中含有銅離子和氯離子) 和水 (由水分子構成),反應的化學方程式:CuO+2HCl=CuCl2+H2O(每一個氧化銅分子和2個氫離子、2個氯離子作用生成1個銅離子、2個氯離子和一個水分子),結合反應可知反應后所得的溶液中增加的是銅離子,還有剩余的氫離子(比反應前減少了),同時水分子的個數增多,氯離子個數不變,如圖:。
23.【答案】(1)C
(2)A
(3)均生成了難溶于水的碳酸鈣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堿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質變紅,遇堿性物質變藍。
(2)A、稀鹽酸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沒有現象;B、無色酚酞遇堿性物質變紅;C、紫色石蕊遇堿性物質變藍;D、碳酸鈉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鈣;E、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可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3)由(2)可知,DE中都有不溶于水的碳酸鈣沉淀生成。【解答】(1)石灰水顯堿性,遇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溶液變為藍色的試管是C。
(2)某試管發生了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即沒有沉淀、氣體生成,氫氧化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反應無明顯變化。
故答案為:A。
(3)兩支試管中出現渾濁現象,即生成了沉淀,碳酸鈉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
(1)石灰水顯堿性,遇紫色石蕊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藍色,溶液變為藍色的試管是C;
(2)某試管發生了反應但沒有明顯現象,即沒有沉淀、氣體生成,氫氧化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反應無明顯變化,故填A;
(3)兩支試管中出現渾濁現象,即生成了沉淀,碳酸鈉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二氧化碳能與石灰水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
24.【答案】(1)a1、b1、c1;(或a2、b2、c2或a3、b3、c3)
(2)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堿性強弱的影響
(3)溫度越高,碳酸鈉溶液的pH越大,堿性越強
【知識點】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對比實驗的做法,要控制單一變量;
(2)根據表格數據信息可獲取到溫度與碳酸鈉溶液pH的關系;
(3)利用碳酸鈉溶液的堿性除油污原理進行分析。
【解答】 (1)要比較溶質質量分數對pH的影響,保持變化的是溶質質量分數,保持不變的條件是溫度,溫度相同,溶質質量分數不同的三組為a1 b1 c1;
(2)根據表中不同溫度下的不同pH,可分析其目的為探究溫度對碳酸鈉溶液pH的影響。
(3)除油污跟碳酸鈉溶液的堿性強弱有關,堿性的強弱又跟碳酸鈉溶液的溫度有關。
25.【答案】(1)紅
(2)溶液pH逐漸減小至小于7
(3)B;C
(4)A、B、C中的固體不變色,D中的固體由藍色變紅色
(5)作對比實驗,排除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的影響
(6)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試管
【知識點】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酚酞在堿性溶液中呈紅色,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為無色。
(2)稀釋時堿性溶液的pH值逐漸減小,但不可能到達7或小于7,若小于7,說明發生了反應。
(3)溫度最高時,反應恰好完全,可知33s后稀鹽酸過量,由酸的通性可知,酸可以和氧化銅、碳酸鈉反應。
(4)由“ 變色硅膠吸水后由藍色變紅色 ”可知,只有D中變紅說明反應生成了水。
(5)排除氫氧化鈉固態、醋酸、醋酸鈉對實驗造成的干擾。
(6)空氣中有水蒸氣也會對實驗造成干擾。【解答】(1)A點溶液的pH>7,顯堿性,無色酚酞溶液遇堿變紅,故向A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紅色。
(2)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7,隨著反應的進行,pH逐漸減小至小于7,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3)由圖可知,33s時溫度最高,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當33s<t≤40s時,稀鹽酸過量,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此時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成分為NaCl、HCl。
A、稀硫酸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A錯誤;
B、氧化銅和HCl能反應,故B正確;
C、碳酸鈉和HCl能反應,故C正確;
D、二氧化碳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D錯誤。
故答案為:BC。
(4)能證明酸與堿反應生成水的現象為:A、B、C中的固體不變色,D中的固體由藍色變紅色,由A、B、C三個實驗可知,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固體中不含水,而D中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固體反應生成水,使硅膠變色。
(5)設置A、B、C三個實驗是為了作對比實驗,排除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的影響。
(6)裝入試劑后迅速塞緊橡膠塞是為了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試管。
(1)A點溶液的pH>7,顯堿性,無色酚酞溶液遇堿變紅,故向A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無色酚酞溶液,溶液呈紅色;
(2)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7,隨著反應的進行,pH逐漸減小至小于7,說明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了反應;
(3)由圖可知,33s時溫度最高,說明此時恰好完全反應,當33s<t≤40s時,稀鹽酸過量,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故此時溶液中所含溶質的成分為NaCl、HCl;
A、稀硫酸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錯誤;
B、氧化銅和HCl能反應,故正確;
C、碳酸鈉和HCl能反應,故正確;
D、二氧化碳與NaCl、HCl都不能反應,故錯誤;
故選BC;
(4)能證明酸與堿反應生成水的現象為:A、B、C中的固體不變色,D中的固體由藍色變紅色,由A、B、C三個實驗可知,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固體中不含水,而D中無水醋酸與氫氧化鈉固體反應生成水,使硅膠變色;
(5)設置A、B、C三個實驗是為了作對比實驗,排除無水醋酸、氫氧化鈉固體和醋酸鈉的影響;
(6)裝入試劑后迅速塞緊橡膠塞是為了防止空氣中的水蒸氣進入試管。
26.【答案】濃硫酸;不合理,因為堿石灰也或吸收二氧化碳;ACD
【知識點】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堿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濃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與二氧化碳反應,所以C中裝有濃硫酸。
(2)堿石灰是氫氧化鈉和氧化鈣的混合物,既吸水也吸二氧化碳。
(3)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對實驗造成干擾是,所以甲實驗中不能通空氣;實驗乙稱量的是裝置反應前后的質量差,前后通相同的氣體即可。【解答】(1)為了避免水蒸氣對實驗的影響,使測最結果更準確,裝置C中應裝入濃硫酸,是因為濃硫酸能夠吸收水蒸氣,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2)小明的做法不合理,是因為堿石灰也能夠吸收二氧化碳。
(3)A、甲裝置反應前后鼓入氮氣,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D裝置吸收,實驗結果更準確,故A正確;
B、甲裝置不能鼓入干燥空氣,是因為干燥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影響實驗結果,故B錯誤;
C、乙裝置反應前后鼓入氮氣,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實驗結果更準確,故C正確;
D、正確選擇干燥劑后,乙裝置反應前后鼓入干燥空氣,能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實驗結果更準確,故D正確。
故答案為:ACD。
27.【答案】(1)49克20%稀硫酸溶液中硫酸溶質的質量為49g×20%=9.8g;設生成硫酸鈉的質量為x,x=14.2g,此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答: 反應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5.7%。
(2)鈉離子、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或Na+、、OH-)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
【解析】【分析】(1)所得溶液中的溶質是硫酸鈉,根據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注意方程式中代入的是稀硫酸中溶質的質量。
(2)恰好為無色時,溶液仍呈堿性,可知含有氫氧根離子、鈉離子和硫酸根離子。【解答】(2)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溶液pH低于8.2,仍呈堿性,氫氧化鈉過量,此時溶液中溶質除生成的硫酸鈉外還有氫氧化鈉剩余,存在的離子有鈉離子(Na+)、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OH-)。
(1)酸堿完全反應后溶液的溶質為硫酸鈉,見答案;
(2)氫氧化鈉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若硫酸滴到溶液顏色剛好由紅色變為無色時,溶液pH低于8.2,仍呈堿性,氫氧化鈉過量,此時溶液中溶質除生成的硫酸鈉外還有氫氧化鈉剩余,存在的離子有鈉離子(Na+)、硫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OH-)。
28.【答案】說理得分要點:①當鹽酸的濃度較大時,會揮發出較多的HCl氣體;②當鹽酸的濃度較小時,稀鹽酸沒有揮發性;③稀鹽酸加熱后濃度會變大,鹽酸能使紫色石蕊變紅;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加熱碳酸易分解。滿分示例:當稀鹽酸的濃度較小時,沒有揮發性,只有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試液,與水生成碳酸,石蕊試液變紅色,加熱后碳酸分解,石蕊溶液恢復到紫色。當鹽酸的濃度較大時,揮發出較多的HCl氣體,這些氣體會進入石蕊溶液,和水形成鹽酸,加熱煮沸后碳酸分解了,但鹽酸濃度反而變大,因此石蕊溶液還呈紅色。
【知識點】酸的物理性質及用途;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根據鹽酸的揮發性,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的不穩定性分析。
29.【答案】(1)鹽酸優先與氫氧化鈉反應
(2)NaOH、Na2CO3、NaCl
(3)12g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酸與堿的反應及用途;鹽的性質及用途;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解析】【分析】(1)氫氧化鈉暴露在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變質成碳酸鈉,酸堿優先反應,可知稀鹽酸先與氫氧化鈉反應,再與碳酸鈉反應。
(2)圖像未達轉折點,說明氫氧化鈉還未完全反應。
(3)根據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與碳酸鈉反應的稀鹽酸的質量,從而計算出稀鹽酸的質量分數,再用稀鹽酸的質量分數乘以150g計算與氫氧化鈉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再用方程式計算氫氧化鈉的質量。【解答】(1)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固體的混合物充分溶解,加入稀鹽酸,鹽酸優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沒有氣體生成。
(2)由圖可知產生氣體的質量是2.2g,P點沒有生成氣體,且一直到150g稀鹽酸時才有氣體生成,說明此時氫氧化鈉沒有完全反應,而碳酸鈉尚未開始反應,所以與P點對應的溶液溶質是 剩余的NaOH和尚未參加反應的Na2CO3和生成的NaCl。
(3)設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x,
x=7.3%,
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y=12g,
答:W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是12g。
(1)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固體的混合物充分溶解,加入稀鹽酸,鹽酸優先與氫氧化鈉反應,沒有氣體生成;
(2)由圖可知產生氣體的質量是2.2g,P點沒有生成氣體,且一直到150g稀鹽酸時才有氣體生成,說明此時氫氧化鈉沒有完全反應,而碳酸鈉尚未開始反應,所以與P點對應的溶液溶質是 剩余的NaOH和尚未參加反應的Na2CO3和生成的NaCl;
(3)設稀鹽酸的質量分數為x,
x=7.3%,
設氫氧化鈉的質量為y,
y=12g,
答:Wg樣品中氫氧化鈉的質量是12g。
30.【答案】(1)酸性
(2)2.2
(3)3.65%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酸的化學性質
【解析】【分析】(1)HCl在水中電離時產生氫離子,可知溶液呈酸性。
(2)第一次實驗產生氣體的質量等于加入物質的總質量減去剩余物質的質量。
(3)第三次實驗中碳酸氫鈉的質量最大,可知HCl一定被完全反應,根據反應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通過方程式計算HCl的質量,再用HCl除以100g潔廁靈的質量,即為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解答】(1)由題意,潔廁靈的有效成分是HCl,顯酸性。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一次實驗產生的氣體質量為100g+100g-197.8g=2.2g。
(3)由表中的數據可知,100g該品牌潔廁靈中的稀鹽酸能與200g碳酸氫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100g+200g-295.6g=4.4g,設參加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x=3.65g,
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100%=3.65%。
答: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3.65%。
(1)由題意,潔廁靈的有效成分是HCl,顯酸性;
(2)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第一次實驗產生的氣體質量為100g+100g-197.8g=2.2g;
(3)由表中的數據可知,100g該品牌潔廁靈中的稀鹽酸能與200g碳酸氫鈉溶液恰好完全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的質量為100g+200g-295.6g=4.4g,設參加反應的稀鹽酸中溶質的質量為x,
x=3.65g,
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100%=3.65%,
答:該品牌潔廁靈中HCl的質量分數為3.65%。
31.【答案】(1)A;B
(2)1號、2號;84.8%
【知識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鹽的性質及用途
【解析】【分析】(1)X要吸收二氧化碳,可知X能與二氧化碳反應,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能與可溶性堿反應。
(2)由表中數據可知,燒杯2中樣品的質量是燒杯1的2倍,沉淀的質量也是燒杯1的兩倍,可知1和2中碳酸鈉均反應完全;燒杯3中樣品的質量是燒杯1的3倍,但沉淀的質量小于3倍,可知3中碳酸鈉過量。
要求解碳酸鈉的質量分數,則應選擇碳酸鈉完全反應的燒杯1或2進行計算,根距沉淀的質量結合方程式計算出碳酸鈉的質量,再除以樣品的質量即可得樣品中碳酸鈉額質量分數。【解答】(1)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鋇,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
故答案為:AB。
(2)①如表數據所示,燒杯1、燒杯2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燒杯3中的碳酸鈉過量。
②15g樣品配制成60g溶液,10g溶液中樣品質量:15g÷6=2.5g,設2.5g樣品中碳酸鈉質量為x,
x=2.12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100%=84.8%。
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84.8%。
(1)該方法中試劑X可選用氫氧化鈉、氫氧化鋇,是因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故選AB;
(2)①如表數據所示,燒杯1、燒杯2內樣品中的純堿完全反應,燒杯3中的碳酸鈉過量;
②15g樣品配制成60g溶液,10g溶液中樣品質量:15g÷6=2.5g,設2.5g樣品中碳酸鈉質量為x,
x=2.12g,
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100%=84.8%,
答:樣品中碳酸鈉的質量分數是84.8%。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西林县| 额尔古纳市| 台北县| 凌源市| 郴州市| 香港| 宜章县| 永兴县| 龙口市| 苏州市| 华阴市| 浦城县| 静海县| 宝清县| 平潭县| 巴塘县| 湄潭县| 墨竹工卡县| 天柱县| 承德县| 镇江市| 彰武县| 板桥市| 广饶县| 容城县| 东城区| 全州县| 桐乡市| 万山特区| 濉溪县| 德格县| 青龙| 宜黄县| 江北区| 云浮市| 咸丰县| 上虞市| 阜康市| 崇信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