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廣場中軸2019年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天安門城樓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者毛澤東像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像460余米的距離濃縮著——37年的探索70年的建設一條中軸,兩大偉人一段曲折的共和之路1911年暑假后不久,辛亥革命就開始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清政府驚慌得不知所措,派陸軍部尚書蔭昌率新軍前往鎮壓。蔭昌帶兵到了信陽,連湖北境也不敢進,就地駐下了。整個中國都震動了。到快要過年的時候,革命軍的隊伍漫山遍野而來。革命軍還沒到達的地方,只要先發去一紙文書,就降服了敵方,群眾們都愿意招待革命軍,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清朝雖然設置了很多軍事據點派兵鎮守,但一聽說革命軍馬上到了,那些清朝鎮守兵就望風而逃了。這樣,并沒有經過實際戰爭,革命政權就在多個地方建立了。清朝的政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垮臺的。1911年12月20日孫中山回國1912年1月1日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左圖為孫中山就任前一天南京軍警在街頭剪除路人辮子的情景以此宣告清政府的垮臺和共和的開始五色旗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誓詞袁世凱憑著他的北洋新軍,抵擋住革命軍;又利用革命軍的聲勢,嚇唬清朝的隆裕太后。在上海召開的南北和議中,提出了清帝退位、交出政權的條件,并且答應在清帝退位以后,仍可以自稱皇帝,在頤和園過小朝廷生活,民國以異邦君主之禮相待,每年還給皇室經費幾百萬兩銀子。袁世凱對隆裕太后說,這是革命黨的最后條件,如果再打下去,連這個條件也沒有了。同時叫武漢前線的將領段祺瑞發出通電,要求宣統退位。隆裕太后沒有辦法,就下了交出政權的詔書。讓袁世凱組織政府,接管政權,于是南北和議成功,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袁世凱于民國二年1913年10月10日就任正式大總統。為了防止袁世凱獨裁,南京臨時政府制定了《中民國臨時約約法》照約法的規定,臨時政府中實際當權的是總理而不是總統。可是袁世凱不管約法那一套,自以為總統就是皇帝,總理只是他的助手,一切都應該聽他的。他把中華民國這面大旗,拿到自己手里了。照他的邏輯,他就是民國,反對他的人就是民國的背叛者。約法不起作用,但是約法還規定要舉行大選,選舉正式國會,再由正式國會產生正式政府。吾人只求制定真正的共和憲法,產出純粹的政黨內閣,此后政治進行,先問諸法,然后問諸人。凡共和國家存在之原理,大抵如此。吾黨現今應有之黨略,亦當依此方針,以謀穩健之進行。——宋教仁《在國民黨交通部公宴會上的演說》1913.3.18為了議會斗爭的需要,1912年8月,在征得孫中山、黃興的同意后,宋教仁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等幾個小黨派,組成國民黨,推孫中山為理事長而由自己代理。——《中國近代史》李侃 李時岳等從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第一屆國會選舉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宋教仁等全力投入競選,結果國民黨在參、眾兩院獲得了壓倒多數的席位。——《中國近代史》李侃 李時岳等1913年3月,宋教仁準備北上組閣,在上海火車站遭暴徒槍擊,傷重逝世。袁世凱聽之“愕然”,布置暗殺活動的人“窮究”為國務總理趙秉鈞。“宋案”真相公布,全國嘩然。宋教仁死后,袁世凱說:“國民黨又少了一個講道理的人。”袁氏復辟:準備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通過“包圍國會”手段,當選正式大總統1913年11月4日,解散國民黨。1914年1月10日,解散國會1914年5月1日,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公布《中華民國約法》1915年8月,美國人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袁世凱同時組織“籌安會”,鼓吹君主制“(中國人)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中國人)無研究政治之能力”“(辛亥革命)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的結果……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古德諾《共和與君主論》袁世凱就任正式大總統就職典禮參加憑證到了選舉正式國會那天,國會還沒開始,會場就被袁世凱的“公民團”(流氓團)包圍了。“公民團”大吵大鬧,聲稱是向國會請愿,必須當天把袁世凱選舉出來,如果選不出來,就不準議員們回家吃飯,也不讓送飯。投票結果,袁世凱當選為正式大總統,黎元洪當選為副總統。“公民團”這才解除了對國會的包圍。國會期間,他還派人深夜取走議員們的議員證,第二天議員沒有證件,進不了會場。到場人數不夠法定人數,國會也開不成了。袁世凱就這樣把國會搞癱瘓了。袁世凱當然不滿足于中華民國總統的地位,他想完全恢復封建統治。他派親信收買各方,組織各種請愿團,如京師請愿團、教育會請愿團、婦女請愿團、乞丐代表請愿團、人力車夫代表請愿團…同時向參政院投遞請愿書,掀起了請愿實行君主制的風潮。靠著這種制造輿論的辦法,還真做回了皇帝。他們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為官,因此他們并不代表什么階級。以前入朝為官的快捷方式是參加科舉;現在科舉沒有了,黨就變成科舉的代替品了。入黨做官,或組黨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這是我們社會政治大轉型還未轉完的一條大尾巴。……總之,要搞政治,你就得組黨,入黨,毀黨,造黨,分黨,合黨……一言以蔽之,萬變不離其黨,才是入朝為官的不二法門。——唐德剛《袁氏當國》民國元年(1912)的民國有民國必須具備的條件嗎?當然沒有。在上了軌道的國家,政黨的爭權絕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內戰。軍隊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軍隊總服從政府,不問主政者屬于哪一黨派。——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民國元年(1912)的民國有民國必須具備的條件嗎?當然沒有。在上了軌道的國家,政黨的爭權絕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內戰。軍隊是國家的,不是私人的。軍隊總服從政府,不問主政者屬于哪一黨派。但是民國初年,在我們這里,軍權就是政權。辛亥的秋天,清政府請袁世凱出來主持大政,正因為當時全國最精的北洋軍隊是忠于袁世凱的。中山先生在民國元年所以把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也與這個緣故有關。——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第十四條 大總統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第十五條 大總統代表中華民國。第十六條 大總統對于人民之全體負責任。第十七條 大總統召集立法院,宣告開會、停會、閉會。大總統經參議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須自解散之日起,六個月以內,選舉新議員,并召集之。第十八條 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及預算案于立法院。第十九條 大總統為增進公益,或執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發布命令,弄得使發布之;但不得以命令變更法律。第二十條 大總統為維持公安,或防御非常災害,事機緊急,不能召集立法院時,經參議院之同意,得發布與法律有同等效力之教令;但須于次期立法院開會之始,請求追認。前項教令,立法院否認時,嗣后即失其效力。第二十一條 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官。第二十二條 大總統宣告開戰、媾和。第二十三條 大總統為海陸軍大元帥,統率全國海陸軍。——《中華民國約法》1914.5.1《中華民國約法》公布的同一天,他(袁世凱)下令撤銷國務院,在總統府內設立政事堂,權限大體仿照前清的軍機處,任命徐世昌為國務卿。從袁世凱起,上上下下都稱徐世昌為“相國”。……12月,“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總統任期十年,得連任,由大總統推薦三人為候選人。”這無異于宣布袁世凱不僅自己可以終身擔任總統,而且有權指定繼承人,包括能傳位給他的兒子。恢復帝制的跡象已越來越明顯。——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袁世凱(1859-1916)袁氏復辟:鬧劇1915年12月11日,參議院開會,全部擁護“君主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接受帝位1915年12月13日,接受百官朝賀1915年12月,李烈鈞策動反袁1915年12月25日,云南獨立,蔡鍔組織討袁的“護國軍1915年12月31日,下令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1916年1月1日,正式登上帝位1916年1月15日,日本停止支持袁世凱1916年1月27日,貴州獨立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唾罵中死去“護國軍神”蔡鍔(1882-1916)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皖系軍閥統治時期(1916-1920)直系軍閥統治時期(1920-1924)奉系軍閥統治時期(1924-1928)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北洋政府(1912-1928):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中央政府。段祺瑞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張作霖1924年-1927年國共合作,發起國民大革命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憾然去世蔣介石接管國民黨,成立國民革命軍,這支部隊是國民黨和共產黨混合軍隊1926年,打倒列強,除軍閥1928年12月29日,奉系軍閥首領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1928年,國民黨成為中國的新統治者之后,開始訓政。孫中山的理想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十四、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三大戰役1948年“行憲國大”后,蔣介石、李宗仁分別就任總統、副總統“軍政”時期(1924年國民黨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后來指通過武裝革命徹底打倒軍閥,實現國家的統一和獨立。“訓政”時期(1928年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統一到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以“軍政”統一全國后,需要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訓政”來開啟民智,培養民眾的民主意識。屆時要實行約法,由政府派出經過訓練、考試合格的人員,到各縣籌備地方自治,并對人民進行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的訓練。“憲政”時期(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以后),孫中山認為,凡一省之內全部的縣已實行自治,就可結束訓政,開始憲政階段。“憲政”是“還政于民”的憲政民主時期。1934年11月,我正要下班回家,秘書長來電話說:“你先別走,有人找你。”等了一會,果然來了一個人,他對我說:“警察總監請你去說一句話,現在就走。”后來我聽在場的同事說,那個人拿了一支手槍,暗中對著我。我同他出來,到了警察局,已經有十幾個人在那里排隊站著,我也被安排到隊列中,被戴上了手銬。隨后押送至一個單獨房間。進去以后,有個人進來,那人說:“你最近到外國去了嗎?請你寫一寫,你到過什么地方,見過什么人,說過什么話,都寫下來。”我如實寫了,后來說我沒有重大嫌疑,就釋放了。第二天看報紙,知道我被捕的消息已震動全國。魯迅在這一年12月18日致楊霽云的信中說:“安分守己如馮友蘭,且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當時特務的無法無天,南京政治的面貌,到了什么地步,也由此可見。真是民無寧日,人人自危。民國時期政治特點材料 中華民國在近代中國存在了38年(1912-1949),出現了通知全國的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也出現過與其對立的孫中山領導的南方革命政府、中共領導的根據地及解放區政府;還有日本帝國主義控制下的偽滿洲國及為南京國民政府。出現過共和制、君主制、立憲制。堅持獨裁、出賣民族利益的政權紛紛瓦解;堅持革命、堅持維護人民利益的證券發展壯大。新中國的成立,根本上適應了人民民主和社會進步的需要,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概括民國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①政權更迭頻繁②政體復雜多變③披著共和外衣的獨裁統治就在國民黨“行憲國大”期間,延安重新被西北人民解放軍收復,這是很有象征意義的變動。會議閉幕的前一天,中共中央發布紀念五一節口號,提出:“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為著打倒蔣介石建立新中國而共同奮斗!”中共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得到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蘇維埃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的。在蘇維埃政權下,……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的分子,是沒有選舉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之最高政權為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中華蘇維埃政權以消滅封建剝削及徹底的改善農民生活為目的,頒布土地法,主張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雇農、貧農、中農,并以實現土地國有為目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1934年1月)本黨愿與各黨各派及一切群眾團體進行選舉聯盟,并在候選名單中確定共產黨員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黨各派及無黨無派人士均能參加邊區民意機關之活動與邊區行政之管理。在共產黨員被選為某一行政機關之主管人員時,應保證該機關之職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共產黨員應與這些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保證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資本家、農民、工人等)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1941年5月1日)1948年8月,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華北人民政府,標志著大行政區制開始實施。隨后,中原臨時人民政府、華北人民政府等大行政區人民政權相繼建立。——齊鵬飛《中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對于“國家統一”目標和模式理論探索以及歷史選擇——一種基于歷史文獻的梳理和闡釋》中國可以采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省人民代表大會、縣人民代表大會、區人民代表大會直到鄉人民代表大會的系統,并由各級代表大會選舉政府。但必須實行無男女、信仰、財產、教育等差別的真正普遍平等的選舉制,才能適合于各革命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適合于表現民意和指揮革命斗爭,適合于新民主主義的精神。這種制度即是民主集中制。——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毛澤東(1893-1976)1949年6月毛澤東發表時期 制度建設 地區 意義土地革命 蘇維埃政權 農村革命根據地 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開辟人民政權的重要實踐,積累了治國安民的寶貴經驗抗日戰爭 邊區政府、參議會,三三制原則 抗日根據地 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解放戰爭 行政區 解放區 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定基礎新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項目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西方議會制度經濟基礎 社會主義公有制 資本主義私有制行使權力的主體 人民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主體是人民 西方議會是協調資產階級內部利益的場所,議員由選舉產生,維護資產階級利益權力和活動原則 我國人大實行民主集中制,是立法機關,同時有權組織行政、審判、監察機關,這些機關受它監督,對它負責。人大除受人民監督,對人民負責外,不受任何國家機關的制約 西方議會制一般按照三權分立原則組織起來,立法、行政、司法三種權力互相制約,彼此平衡,以協調和平衡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的利益,維護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相同點 都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都由定期選舉產生的代表或議員組成;任期制; 代議制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構建了民主共和制的雛形。2、北洋政府建立后,實行專制,獨裁,甚至兩次復辟帝制,政黨政治名存實亡,民主共和國徒有虛名。3、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蔣介石表面上以孫中山先生所設想的“以黨治國”,“五權憲法”等思想為指導來組建政府,實質上其完全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設想,借“訓政”之名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4、中共在革命根據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在抗日根據地建立的邊區政府,在解放區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為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奠定了基礎。5、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民族共和制在中國真正建立起來,人民當家做主得以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完善運行。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南京臨時政府:初建民主共和制度南京國民民政府:一黨專制革命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抗日根據地:建立邊區政府解放區:建立人民民主政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北洋政府:政黨政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課堂總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