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監察制度【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1.西周至春秋:“公門有公,卿門有卿,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亦不能戒其怠惰。” ——《禮記》特點:官位世襲、貴族壟斷一(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世官制局限性:形成了貴族政治,不利于調動其積極性,不利于長遠發展。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祿制世官制即貴族世代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職,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擔任某一固定官職。世卿世祿制是爵位和祿田的世襲制度,父死子繼,世代相襲。不以祿私其親,功多者授之。——《戰國策·燕策二》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史記·趙世家》有軍功者,各以率上受爵。——《史記·商君列傳》2.春秋戰國:薦舉(自薦)毛遂自薦薦舉(他薦)鮑叔牙舉薦管仲途徑:標準:薦舉、軍功;才能、軍功。薦舉制、軍功制問題思考:世官制為何被取代?先秦時期選官制度變化趨勢?(1)原因: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②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需要尚賢擇能;③尚賢思想興起。(2)趨勢:由看重血緣向看重能力轉變。(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若有欲學法令,以吏為師。——李斯治國思想:3.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法家思想(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4.漢朝:察舉制含義(運作流程):先考察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1)積功勞為官:官吏升遷制度,官吏以累計功勞取得升遷的資格。(2)征辟制: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由皇帝征辟和公府、州郡征辟兩種。征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知識拓展: 漢代官員其他選拔制度根據材料,概括察舉制的影響:材料一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三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葛洪《抱樸子》積極:注重品行才學,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局限: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選官權被世家大族操縱,后期難以選拔到真正的人才。材料二 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5.魏晉南北朝:(1)背景: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 ,失去了察舉制的社會基礎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干擾了人才選拔。220年,魏王曹丕開始推行(一)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員選拔九品中正制(2)創立:5.魏晉南北朝: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根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士人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狀”。獲得資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3)內容(運作程序):(4)標準:家世、道德、才能家世九品中正制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晉書·段灼傳》(5)影響:(局限)成為維護門閥士族特權的工具,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局面。(積極)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考核1.秦漢:上計制具體辦法: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郡國匯總,制成計簿,上報中央考核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負責核實政績的虛實御史縣(侯國)郡(國)中央2.魏晉南北朝:魏晉南北朝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大都流于形式。考核大都流于形式Why (三)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官員監察(1)中央監察體系:目的主要內容(2)地方監察:漢朝監察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刺史特點:1.秦漢:秦漢以御史大夫為首秦:監御史漢:刺史制度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監察法規糾舉豪強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分區域設專職監察官;監察官“位卑權重”;代表中央,定期巡視;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二(一)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背景:1.隋唐至兩宋時期:①門閥士族衰落,九品中正制不適應社會需要;②寒門庶族地主勢力壯大,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局面;③中央政府要求加強中央集權。(2)隋唐發展歷程(聯系綱要上):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正式形成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擴大了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科舉制(一)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3)特點:1.隋唐至兩宋時期:科舉制(4)分類: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科目 任用制舉 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 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 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資格,還需吏部選拔后方可正式任官。(5)意義:兩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二)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的考核考核機構:考核舉措:隋唐官員考核歸尚書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宋朝也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1.隋唐:2.兩宋(三)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的監察中央:地方: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唐太宗將全國劃分十道監察區,委派官員巡回監察。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舊唐書·韋思謙傳》1.隋唐:劃分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通判隋唐至兩宋時期官員的監察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地方:臺諫合一2.宋三(一)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延祐復科 元朝恢復科舉的歷史事件。皇慶元年(131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試。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史稱“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1.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恢復科舉制,官員中科舉出身比例不高。2.明清科舉制級別:生源:命題范圍: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從四書五經中命題。省城舉行三年一次鄉試舉人頭名稱解元會試禮部主持貢士頭名稱會元殿試進士頭名稱狀元皇帝主持嘉興地區出的第一個狀元,是宋朝的沈晦(1084—1149)浙江崇福人。南北榜案明初,會試錄取按成績而定,相對而言,南方中式率遠遠高于北方。洪武三十年會試中式的北方舉人極少,引起北方應試舉人強烈不滿,他們認為主考官私厚南方人,上疏檢舉。明太祖得知后將主考官處死,親自出題,重新考試。全部錄取北方人。該事件給明朝統治者以極大的震動,促使他們探索對策,確保南北士子各自的利益,緩和他們之間的矛盾。——張德信《明代科場案》問題:明朝科舉南北卷為有什么作用?(二)明清時期官員的考核考滿考察明朝初考再考通考結果稱職平常不稱職依據升遷降調京察朝覲考察內容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清朝:考課制度京察大計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三年一次)(三)元明清時期官員的監察元朝:①行御史臺:監察其他行中書省②肅政廉訪司:監察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機構(1)中央:(2)地方:監察機構嚴密設御史臺(監察中書省和臨近的幾個行中書省)肅政廉訪司從宋朝提點刑獄司[憲司]發展而來,名稱改變意味著監察范圍擴大,相當于宋朝四監司整體監察職責,常駐地方,同時受御史臺及其外派行御史臺的領導。這是中央、省、市(縣)三級監察體系的開端監察機構:明 清明朝 都察院 監察御史六科 給事中 清朝 都察院和六科,合稱“科道”,行使監察權。負責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都只是正七品官員,品級雖低,但權力很大。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為皇帝“耳目風紀之司”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課堂小結小結(一)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的演變時期 選官制度 選官標準西周春秋 戰國秦漢魏晉隋唐 兩宋元明清世官制血緣舉薦、軍功尚賢、軍功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明習法律察舉制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蒙古傳統和科舉制科舉制才能血緣、軍功、才學才能家世、道德、才能→門第演變趨勢①選官標準:②選拔方式:③選官范圍:④選官權力: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不斷擴大,推動階層流動由地方集中到中央由血緣、道德、家世門第逐漸演變為才學由血緣、推薦到公開考試,日益公平、公正朝代 考核制度(機構) 考核標準 發展趨勢秦漢魏晉南北朝 隋唐 宋朝 明朝 清朝 上計制土地人口、財政收入、治安情況流于形式吏部考核品德、才能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政績考滿和考察政績、貪酷和不作為京察和大計(1)考核法規趨于完善;(2)考核方式趨于細化,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別考核;(3)考核標準道德、才能與功績相結合;(4)考核流程日趨嚴格。小結(二)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制度學習拓展:談談你對中國古代考核問題的看法。考核是中國古代官員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歷代十分重視考核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明朝張居正曾說: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不難于聽言,而難于言之必效。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上無綜核之明,人懷茍且之念。雖使堯舜為君,禹皋為佐,恐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張居正《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積極:消極:啟示:一定程度監督作用,提升官員素養、改善吏治,提高行政效率、穩定社會秩序。“只唯上,不唯實”,不能根本杜絕腐敗和低效問題;本質是維護君主專制;建立更加科學、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員考核制度。朝代 中央 地方 特點秦朝漢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小結(三):中國古代官員的監察制度完成表格,分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和實質1.機構獨立,自上而下垂直監察。2.為專制皇權服務。監察的對象是各級管吏,皇帝不受任何監督。3.監察官位卑權重,以輕制重。4.監察方式多樣。評價: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吏治,加強了封建統治,提升了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與水平。但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權;也不能杜絕腐敗貪污等現象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臺(御史大夫)御史臺、臺諫合一御史臺都察院、六科都察院監察史十三州刺史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察區,派監察官巡回監察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四監司)、通判御史臺、肅政廉訪司御史巡按各省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實質:維護君主專制,鞏固中央集權的工具。“有才無德會壞事,有德無才會誤事,有德有才方能干成事”。古代德先才后以才為重當代有德有才德才兼備官員選拔制度官員考核制度官員監察制度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秦漢——御史大夫宋代——臺諫合一秦漢——上計制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尚書省吏部明——考滿、考察;清:京察、大計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戰國——薦舉功勞制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察舉制隋唐宋元明清——科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宋——嚴格標準明清——科道合一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始終圍繞著皇權(君主專制)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變化,是鞏固統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認識:本課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