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依法治國,必將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促進人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精神文明建設必將增強公民的民主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保證社會主義法治的順利實施,真正做到立法機關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公民自覺守法。目錄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中國古代的官員管理制度第5課 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考核制度監察制度學習活動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一、先秦時期的選官制度:材料1:天子之子為天子,公之子為公,卿之子為卿,大夫之子為大夫,做官人有一定的血統。——錢穆《歷代政治得失》材料2:(魏文侯變法)“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 、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劉向《說苑》材料3:毛遂自薦、鮑叔牙舉薦管仲材料4: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從世官到尚賢(從血緣到才能)思考:下列材料分別反映了何種選官制度,有何標準?世官制客卿制軍功制概念:世官制(世卿世祿制)是夏商周至春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高官世代相襲,官位與血緣結合,與奴隸社會的宗法制、分封制相適應。變化原因:①世官制自身的局限性(血緣固化);②世官制受到沖擊:春秋戰國諸侯爭霸需要尚賢擇能。世官制為何會被后兩者取代?薦舉功勞制血緣功勞才能薦舉制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選官制度1.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概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學習律令而為官,后者負責宣講法律和君主的旨意。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若有欲學法令,以吏為師。——李斯目的(補充):統制輿論,鉗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思考1: 秦朝采用了怎樣的官員選拔制度?目的何在?2.漢朝:察舉制(1)產生: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察舉制。(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人。——《漢書·武帝紀》(2)概念:察舉制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先考察后舉薦)思考2:察舉制相較于戰國時期的薦舉功勞制度有何變化?(特點)“孝”: 孝敬父母;“廉”: 清廉勤政。智略出眾公正無私,直言極諫品德文才兼備,經學底蘊深厚通曉經學通曉律令(4)特點:①權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級主要長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導思想:儒家(開儒學取士之先河)③標準: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并重。④有固定的時間、地域、名額規定。(3)內容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漢代察舉制“四科取士”為:“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四曰剛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漢書·百官志注》積極: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晉書·段灼傳》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局限:①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補)②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結交朋黨,嚴重干擾人才選拔。(綱要上第7課P40)(5)評價:(積極作用+消極影響)局限:③漢末社會動蕩,“人士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綱要上第7課P40)概念: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6)重要補充:積功勞為官+征辟制“景帝為太子時,為舍人,積功遷至太中大夫”。——《漢書·周仁傳》“學通五經,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征辟并不就。”——《后漢書.蔡玄傳》意義:是兩漢官員選拔制度的重要補充。3.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家世(1)背景: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大亂 ,豪強大族控制地方選人權。(2)確立:220年魏王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魏氏承顛覆之運,起喪亂之后,人士流移,考詳無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時選用之本耳。——《晉書》(3)內容:設置中正→品評人物→按品授官。(4)標準:(5)影響:本籍在中央人高官的人擔任評定士人資品,寫出評語“狀”吏部授官思考3:察舉制在漢末遭遇了哪些困境?為何會被新制度取代?(積極)前期: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局限)后期逐漸成為維護門閥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綱要)三、隋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選官制度: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要求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九品中正制弊端2、形成過程:隋文帝楊堅順應社會發展變化,廢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科舉制。隋煬帝楊廣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綱要上P40)開創正式形成持續發展完善唐制,取士之科…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于州縣。——《新唐書·選舉志》4、特點:①“投牒自進”,士人可自由報考,以考試結果決定去留② 公開考試,有具體科目州縣考試京城省試吏部銓選③ 有具體程式思考1:科舉制度有何特點?3、內容5、作用:材料1:科舉制越是發展,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通過進士出身的就越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進士科才是打破門閥世族的利器。——劉建軍《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十六講》材料2:(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丁韙良《西學考略》思考2:結合材料分析,與前代的選官制度相比,科舉制的進步之處如何體現?①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促進階層流動。② 擴大了統治的基礎;④ 加強中央集權(選官權收歸中央);③ 提升官員文化素質;⑥ 補:被西方所借鑒,產生近代文官制度。⑤ 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營造向學風氣……⑦ 學習聚焦:擴大了用人范圍,對歷代封建國家政權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6、科舉制的嬗變:(1)-宋朝思考3:唐代科舉制存在怎樣的局限?兩宋如何“進一步發展完善”(P31)?(2016·江蘇高考)“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A①“取士不問家世”(體現:門第觀念淡化);②嚴格考試制度,更公平公正(別頭、糊名、謄錄、鎖院);③錄取人數大大增加(原因:崇文抑武);④完善考試程序:創立殿試,形成了州、省、殿三級考試形成三年一考的考試周期。⑤考試內容變革:以經義取代詩賦,注重真才實學。重門第、重出身、兼采名望、錄取比例小唐朝平均每年科舉取士約80人;宋代科舉平均每年取士360多人,為唐朝的4.5倍。——張希清《中國科舉制度通史》6、科舉制的嬗變:(2)元朝表現:①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②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③官員中科舉出身比例不高。1313年,元朝頒科舉詔。將儒家經書作為科舉考試的基本內容,答題標準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主。——《中外歷史綱要上》P67①、過程:6、科舉制的嬗變:(3)明清鄉試(舉人)、會試(貢士)、殿試(進士)②、生源: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③、考試內容:從四書五經中命題④、特點:三級考試制;與學校制度相結合;八股文;南北分卷。⑤、影響:形式、內容日益僵化,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走向衰亡是歷史的必然。朝代 制度 標準 特點西周 世官制 血緣 貴族世代壟斷高官春秋戰國 薦舉功勞制 才能、軍功 缺乏制度化,戰時(臨時)的選官方式秦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明習法律 專任法家思想兩漢 察舉制 孝廉、茂才等 由地方官推薦取士;形式多樣魏晉 九品中正制 家世、道德、才能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隋唐 科舉制 才學 分科考試選拔人才兩宋 科舉制 才學 科舉進一步完善元 蒙古傳統和科舉制 血緣、軍功、才學 四書試人;時斷時續;等級色彩明清 科舉制 才學 八股取士,內容僵化官員選拔西周春秋戰國秦兩漢魏晉隋唐兩宋元明清任務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特點:①選拔制度在不斷豐富完善,反映出統治階級不同時期的統治需求,總體上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要求,本質上維護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②具有完整性、嚴密性、連續性“治國之本在治吏”,吏治則國治。——張九齡治國先治吏,治吏必從嚴,這是一條歷史經驗。——習近平治吏學習活動二中國古代的官員管理尹灣漢簡中《集簿》的發現為研究兩漢時期的上計制度提供了迄今為止第一份實物范本。一、官員考核制度的演變1.秦漢: 上計概念:戰國、秦、漢時地方官于年終將境內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由縣、侯國到郡國再到中央逐級上報,借資考績的制度。呈現形式: 計簿(集簿)作用:考核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考核機構:御史2.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原因?②戰亂頻發;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3.隋唐:考核(考課)方式: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考核,地方官每年向中央報告或皇帝遣使到州縣巡察。考核機構:尚書省吏部(吏部考功司)。作用: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標準:唐朝重品德和才能,分九等。凡考課之法有四善: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舊唐書》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術。二察:官人貪殘害政。三察:豪強奸猾,侵害下人,及田宅逾制,官司不能禁止者。四察:水旱蟲災,不以實言,枉征賦役,及無災妄蠲免者。五察:部內盜賊,不能窮逐,隱而不申者。六察:德行孝悌,茂才異行,隱不貢者。隋煬帝的考核標準長官自辟的署吏現在由中央任用,反映出隋朝中央集權加強。4.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標準:“四善三最”四善為“德義有聞、清謹明著、公平可稱、恪勤匪懈”。三最為“獄訟無冤、催科不擾為治事之最,農桑墾殖、水利興修為勸課之最,屏除奸盜、人獲安處、振恤困窮、不致流移為撫養之最”。——《真宗皇帝文臣七條誡吏碑》機構:吏部考功司考課院(后歸吏部考功司)考課司(歸屬御史臺)5.明清:考核(考課)“八法”:“貪”“酷”“不謹”,即行止有虧,敗倫傷化;“罷軟”,即庸怯無能;“浮躁”,即輕佻狂妄;“才力不及”,即無法勝任。“年老”、“有疾”。其中凡不謹、罷軟者革職處分,浮躁者降一級使用,才力不及降二級使用,年長、有疾者則令休致、免職退休。(1)明朝考核機構:中央政府意義: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2)清朝結果:稱職、平常、不稱職作用:決定官員升遷或降、調的依據時期 考核制度 相關法律 /規定 考核標準/內容 考核機構秦漢 魏晉 上計 漢《上計律》 西晉《五條課郡縣法》隋唐宋 考課 《唐六典》明清 考察考滿 考成法土地人口財政收入社會治安御史(東漢)尚書臺品德和才能(四善為先)吏部貪、酷和不作為(品德+才能)中央小結:結合秦漢以來的官員考核的變化情況,歸納其總體趨勢或特點?①官員考核制度漸趨完善④監察監督人員介入考核結果③據考核結果獎懲激勵②重德尚能探究:如何評價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積極:考核制度日趨嚴密,在發現、提拔德才之人,激勵官吏忠于職守、勤勉為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消極:考核中的長官意志、官官相護、流于形式、考核失實、寬嚴不公、考語空泛、不論成績唯憑年資等,是許多時期吏治荒廢的重要表現。二、監察制度的演變1.秦漢時期使御史案問諸生……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史記》秦有監御史,監諸郡。——《后漢書》孝武帝初置刺史十三人,秩六百石。成帝更為牧,秩二千石。——《后漢書》“司隸校尉,武帝初置,后諸王貴戚不服,乃以中都官徒奴千二百人屬(焉)。”——《北堂書鈔·設官部》秦朝:中央監察以御史大夫為首;地方監察為監御史。漢朝:中央監察沿襲秦制;漢武帝設置刺史監察地方(州),司隸校尉監察京師和周邊地方(高官貴族)。西漢晚期御史中丞成為最高監察官。(P31注釋)1. 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2. 二千石不奉詔書,侵漁百姓3. 二千石風厲殺人、怒則任刑4. 二千石選署不平5. 二千石子弟恃怙榮事、請托所監6. 二千石違公下比,阿附豪強思考:刺史的監察對象是哪些群體?有何特點、作用和發展趨勢?監察對象:地方豪強;郡國守、相特點:位卑權重作用:前期加強中央集權,澄清吏治;后期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2.隋唐時期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舊唐書·韋思謙傳》中央:最高監察機構為御史臺,長官為御史大夫。地方:十道監察區,派監察官(按察使、監察御史)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作用: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加強中央集權)。太宗至武后時期多以臨時差遣“巡察、按察、黜陟、巡撫、安撫、存撫使”等巡察道。玄宗時置十五道采訪處置使,三年一替,檢察非法。分工明確3.宋朝中央:最高監察機構為御史臺。地方:路作為監察區(設四監司); 通判監察知州。新變化:臺諫合一(含義:御史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有了御史的監察權)。"諫官"指規諫君過之臣、勸諫天子過失之官。4.元明清中央地方(省)糾察百官,巡按各省“封還駁正”稽查六部百司清代延明制,但將六科給事中歸入都察院,科道合一。特點:位卑權重中央 地方 特點秦漢隋唐 宋 明 清 御史大夫御史臺御史臺臺諫合一都察院,六科都察院(漢)州刺史道(監察區)路(監察區)通判按察使司①監察機構設置傳承有序;②監察法規系統完善;③監察與日常教育、監督緊密結合;④重視輿論監察。積極:監察機構、法規比較健全完善,從而發揮了監察對行政權力的制衡作用,以及監察在懲惡揚善上的積極作用。局限:①監察繁密,監察不斷侵奪干擾行政權,行政轉化為監察所屬;②監察多頭、疊床架屋;③監察受封建政治興衰與人治影響極大。評價小結: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與評價官員選拔制度官員考核制度官員監察制度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戰國——軍功爵制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察舉制隋唐宋元明清——科舉制秦漢——御史大夫;漢:刺史、司隸校尉、御史中丞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秦漢——上計制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四善三最明清——考滿(明)、考察宋代——路、臺諫合一明清——科道本課總結隋唐——御史大夫、道(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