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25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25張PPT)

資源簡介

(共25張PPT)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目錄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晚清選官制度
的變革

材料1: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從1902 年起,科舉考試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地方督撫聯名上奏,提出"補救時艱,必自推學校始;欲推廣學校,必自停科舉始"。在這種壓力下,清政府下令從1906年起停止科舉考試。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一)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廢除
Why
材料2:天下理之最明而勢所必至者,如今中國不變法則必亡是已。然則變將何先?曰:莫亟于廢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國也,害在使天下無人才。
——嚴復《救亡決論》
材料3:自洋務新政以來,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洋務派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洋務的各種新式人才。這實際上已對只培植官僚的傳統教育目標造成沖擊。
——《晚清科舉革廢進程中政學關系的變化》
(1)科舉制本身的弊端,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
(2)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
(3)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1)原因:
材料4: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 《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
換取列強信任;
可使留學生為求功名而潛修所學,不受蠱惑;
設立學堂可以培養人才,開啟民智,促進教育發展;
總之,可維護清王朝統治。
思考:袁世凱的核心主張是什么?有什么目的?
1898
①維新變法時期清政府增加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
③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
1901
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
1905
1905年,光緒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停科舉之奏,決定自 1906 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
(一)科舉制度的變革與廢除
(2)過程:
漸 變
劇 變
借鑒西方教育體系;
選官與挽救民族危機和
教育改革緊密聯系
特點: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二)選官制度的變革
(1)改革機構:
①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②設立新部門:設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
(2)選官制度改革:
②正式確立: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癸卯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
①新政更新選官制度:清政府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 、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
學堂選官制度
清政府是如何進行選官制度改革的?建立了怎樣的選官制度?
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五等
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
獎勵出身大致分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五級,依據各級不同情形,分別由官府予以選錄
特點:采用考試;
將學堂教育和官員任用結合。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內外交困下的應激反應
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
1905廢除科舉制度后,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
(2)選官制度改革:
1903年14歲,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1904年,官費赴日留學。1910年回國。1911年 ,按照清朝學部的規定,到北京參加留學畢業生考試,成績為最優等,授“工科進士”稱號。
1905,學部設立,標志中國選官制度進入新階段。
圖一
圖二
思考:從圖一到圖二,官員選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選官制度:科舉選官
學堂選官
②選拔目的:選拔官員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③考試內容:儒家經典
中學和西學
1912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民國時期的
官員選拔制度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3月)
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內容:
①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考試權獨立)
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人事權獨立)
影響:
積極:①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②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局限:當時未能真正實施。
“五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
南京臨時政府在官員選拔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法規草案,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需設獨立機關,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孫中山全集》
考試權必須獨立
官員的選拔必須經過考試
2.北洋政府時期(1912.4--1928年)
考試和甄別
考試構 建立標志
報考條件
負責機構
考試類型
甄別負 對象
檢驗內容
作用
方式:
1913年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
政事堂銓敘局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
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
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重要措施,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弊端:性別歧視,女子不得參加考試
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的方式是什么?
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優等證書
考試落第的郁達夫
保薦入職的魯迅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
公務員制度 背景 1.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 2.選拔人才,鞏固統治 建立 依據 內容 官員稱謂
考試機關
考試法規
評價 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
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
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經其考選、銓敘后任用)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試法》
積極:1.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確立
2..《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消極: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思考:根據下表,歸納此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
公務員制度 背景 1.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 2.選拔人才,鞏固統治 建立 依據 內容 人事制度
考試機關
考試法規
評價 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
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
“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
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經其考選、銓敘后任用)
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試法》
積極:1.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確立
2..《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消極: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思考:根據下表,歸納此時期文官制度的特點?
制度法律化
中西合璧,古今結合
更開放、更公平
南京國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國民革命”的年限為資格,使國民黨員可以繞開文官考試進入文官隊伍;另一方面,規定黨義為考試科目,對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嚴加限制。
——《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試制度之比較》
黨派性強
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
設置專門機構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動蕩時局下的艱難探索
歸納總結
時段 選官制度 相關法令 評價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孫中山考試思想,制度未成形 1912系列法規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礎,但沒有實施
北洋政府時期 考試和甄別 1913《文官考試法草案》 文官考試制度正式建立,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但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公務員制度 考試和甄別 1929《考試法》 《公務員任用條例》 1933《公務員任用法》 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
但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干部制度
與公務員制度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一)干部制度
干部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監督、交流、培訓等內容。
圖片引自楊奎松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
1.含義:
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新中國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來
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
2.干部制度演變
改革開放
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根本原則黨管干部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二)公務員制度
1.含義:
干部與公務員關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二)公務員制度
(2)發展歷程:
1993年
2005年
2006年
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201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
我國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梳理公務員制度的發展歷程
(2)意義:
提升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2015湖北省公務員考試在武漢開考
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政,所以不存在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則實行“兩官分途”;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
——摘編自俞悅《從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國“公務員”熱》
①不搞政治中立,堅持黨管干部
②不實行“兩官分途”
③堅持服務人民的宗旨
思考:中國公務員制度具有哪些獨特之處?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偉大時代下的繼承創新
(二)公務員制度
近代以來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
1840-1912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時期
民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05
廢除科舉
學堂選官
留學生畢業生選官
1913
1933
文官考試制度建立
《公務員任用法》
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
1993
近代以來選官制度在繼承、發展中,不斷完善,
逐步形成適合國情的公務員制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阳市| 义马市| 拜泉县| 元氏县| 修武县| 连云港市| 定西市| 泽州县| 洪江市| 玉田县| 南城县| 青铜峡市| 胶南市| 永顺县| 家居| 武平县| 琼海市| 疏勒县| 乌兰浩特市| 芒康县| 改则县| 宣恩县| 宜良县| 禹州市| 永城市| 西充县| 梅河口市| 辽阳市| 阜城县| 自贡市| 本溪市| 伊金霍洛旗| 梨树县| 邵阳县| 鄂托克前旗| 阳新县| 精河县| 平昌县| 桃园县| 江油市|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