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7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科舉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南京臨時政府(1912.1-1912.3)北洋政府(1912.3-1927)南京國民政府(1927-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晚清政府(1840-1912)廢舊立新新陳代謝嶄新特色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廢科舉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考試選官考試、甄別公務員制度干部制度公務員制度學習活動一:了解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任務1:整理19世紀80年代后,晚清時期科舉制度變化過程1898190419051901①維新變法時期清政府增加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確立光緒帝詔準立停科舉之奏;設立學部。清政府實行新政,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科舉末路——過程梁啟超提出了比較系統的改革科舉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從總體上是要解決舊的科舉考試不求實際、摧殘人才、于世無補的弊病,引導人們崇尚實學,以新的文化知識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上策是以學堂制代替科舉制;中策則存科舉之名,同時設立各種實學考試;下策是對考試內容作本質的變更,摒棄過去八股取士的做法。這樣就會涌現一批講實際、重應用、了解中國和世界的新人。——摘編自李喜所等《梁啟超傳》①科舉制本身的弊端,與社會現實需求脫節②西學傳播、洋務運動開展思考:晚清時期科舉制度變革過程的原因(背景)1.科舉末路——背景任務1:整理19世紀80年代后,晚清時期科舉制度變化過程1898190419051901①維新變法時期清政府增加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學堂選官、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確立光緒帝詔準立停科舉之奏;設立學部。清政府實行新政,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1.科舉末路——過程袁世凱、張之洞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思考:袁世凱的核心主張是什么?有什么目的?【史料閱讀】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戢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廢科舉,設學堂,普及新學。①培養新政人才;②開通民智,提高國民素質;③維護清王朝統治,換取列強支持。2.官制新路——核心措施領域 主要內容 標志性事件官制改革選官革新裁減冗署冗官,總理衙門改外務部,設新部門,六部瓦解學堂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5等、獎勵出身5等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3等,獎勵出身2等1904《奏定學堂章程》建立癸卯學制近代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且由政府督導實行的全國性法定學制系統任務二:梳理晚清時期官制及選官制度改革【學以致用】兩江師范學堂的畢業生還需要參加科舉嗎?他們能否做官?專辦“優級師范”校名演變:三江師范學堂——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宗旨:“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文學為基…以西學淪其知識,練其藝能,務期他日成才,各適實用”。思考:觀察右圖,指出《癸卯學制》的特點及意義。特點:①學制設置制度化、系統化;②教育分類較為全面;③重視實業教育;④由精英教育轉向國民教育⑤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意義:①學堂選官制度正式設立,加速科舉制的廢除,促進教育近代化,順應世界潮流;②推動西學傳播和思想解放,培養新式人才;③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學習活動二:了解民國時期官員的選拔制度任務一:(1)了解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背景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倡導“五權分立”國民大會(政權)選舉復決政府(治權)考試院監察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罷免創制變革①以考試制度為主,在“五權憲法”框架內設立考試 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中國歷代考試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過現代之民主政治……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用。——孫中山影響①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②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③局限:當時未能真正實施 。任務一:(2)了解北洋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背景北洋軍閥統治,北洋軍閥統治,實質上軍事獨裁。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變革考試甄別報考條件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即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負責機構 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考試類型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生甄拔考試。甄別對象 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甄別方式 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察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文官高等考試科目 甄錄試 ①國文 ②歷史 ③地理 ④筆算初試 ①國法學 ②刑法 ③民法 ④國際公法⑤行政法 ⑥經濟學 ⑦財政學大試 ①現行法令解釋 ②設案之判斷 ③草擬文牘任務一:(2)了解北洋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背景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變革考試甄別報考條件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即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負責機構 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考試類型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生甄拔考試。甄別對象 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甄別方式 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察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北洋軍閥統治,北洋軍閥統治,實質上軍事獨裁。影響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①事實上,凡是參加文官考試的人,都是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很差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正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較差,才想通過考試這個途徑改變自身現狀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試作為工具。然而文官參加文官考試被錄取的知識分子得不到任用,而無須參加考試卻有社會關系的人,通過各種途徑同樣可以入仕為宦,官運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別、甄用制度,更是為上層人士提供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摘編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試制度述評》②甄別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③局限:受北洋政府性質的制約和影響。任務一:(3)了解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選官制度背景蔣介石名義上統一全國,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和西方文官制度;落實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 。①公務員制度: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變革報考資格:男女皆可。負責機構:考試院。②甄別制度:對一般在職人員,也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一屆文官高等考試中,有很多婦女報名參加。 然結果100名合格者中竟無一女性。在放榜之際,竟有女考生失聲痛哭。而典試委員邵元沖夫人張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淚。而到1933年第二屆高等考試時,才有兩位女性“攀登龍門”,她們是中央大學法學院畢業的陳自觀和倪光瓊。◎戴季陶1928-1948任考試院院長考試院三孔門樓,中門上懸“為國求賢”四字題額,門衛是身著古裝的佩劍武士。大門兩旁有一副對聯:入此門來,莫作升官發財思想;出此門去,要有修己安人工夫。影響①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②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③局限: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學習活動三: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治理選官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1)新中國初期:沿用舊制建立新制1953《關于加強干部管理工作的決定》內容 具體實施(2)改革開放后:改革與完善改革領域政治原則改革目標重大改革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等、工資、回避制度等黨管干部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3)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2.公務員制度的建立①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②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19932005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1)制度歷程:從確立到法制化中國第一部公務員管理法規2.公務員制度的建立職務與職級并行制中國公務員必須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公務員制度是黨的干部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公務員的管理上,強調要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劃分,這是由于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不搞多黨輪流執政,所以不存在政務官與事務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則實行“兩官分途”;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這是中國公務員最根本的行為準則。——摘編自俞悅《從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國“公務員”熱》思考:建立公務員制度有何意義?(2)歷史意義:意義: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P42最后一段);②加強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是人治走向法治的開端(補);③提升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為國家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增添活力(P43)④公務員隊伍的嚴格管理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補)。2.公務員制度的建立思考請結合所學思考現代中國的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現如今,中國的公務員制度也在吸收中國傳統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鑒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礎上得以基本確立,并于2005年頒布《公務員法》,反觀我國現行的公務員制度,不僅具有與西方接軌的共性一面,還具有自身不同于西方的個性之處。——楊延昭《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比較研究》(1)不搞“政治中立”。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2)堅持黨管干部。強調堅持黨的組織領導,貫徹黨的組織路線,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3)不搞“兩官分途”。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劃分。(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