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課件(共44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課件(共44張PPT)

資源簡介

(共44張PPT)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這是《周易·系辭下》中的一段話,意思是主張“變”。后來清末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也引用了這段話,強調變法要因時而變,與時俱進,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促進社會的發展。
“求變”“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
——課前提示P22
中國自古就有改革(變法)的傳統。
請舉例說明
《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戰國
商鞅
變法
北魏
孝文帝
改革
北宋
王安石
變法
明朝
張居正
改革
晚清
戊戌
變法
民國
民國改革
清末新政
過渡時期
完成
社會主義
革命
全面建設
社會主義
時期
曲折
探索
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改革開放
古代
近代
現代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1.背景: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22,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變法改革的背景。
經濟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使用+牛耕推廣),使生產關系急劇變動
政治上:兼并戰爭不斷,各諸侯國為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
文化上:私學興盛,百家爭鳴,思想活躍
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是以傳相仿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
——《戰國策》
“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 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漢書 藝文志》
(一)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唯物史觀
鄒忌改革
樂毅改革
趙武靈王改革
李悝變法
申不害變法
商鞅變法
吳起變法
齊國 鄒忌改革
楚國 吳起變法
秦國 商鞅變法
燕國 樂毅改革
趙國 武靈王胡服騎射
魏國 李悝(kuī)變法
韓國 申不害變法
商鞅變法
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變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將商鞅處死并滅族,“鞅雖死,其法未廢”,變法繼續實行下去。
2.變法措施及作用、特點
領域 文獻記載 主要措施
經濟
政治
軍事
社會
①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通典》
②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
獎勵耕織,重農抑商
廢除井田,授田百姓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
——《史記》
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 ——《史記》
集小鄉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縣。…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同賞,……。——《史記》
建立縣制,
實行什伍連坐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史綱上】
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促進農業生產,為統一積累物質基礎
提升軍隊戰斗力;打擊貴族特權
加強中央集權;整肅社會秩序
增加賦稅
特點: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立威諸侯。
——《戰國策·秦策》
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內立法度,嚴刑罰,飭政教,奸偽無所容。外設百倍之利,收山澤之稅,國富民強,……其后卒并六國而成帝業。”
文學曰:“商鞅以重刑峭(qiào)法為秦國基,故二世而奪……知其為秦開帝業,不知其為秦致亡道也。”
——桓寬:《鹽鐵論·非鞅》
【探究】商鞅變法的積極影響。
問題探究
①打擊貴族特權,促進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
②使秦國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統一霸業奠定基礎
局限: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埋下秦二世而亡禍根。
◎北魏孝文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族。
從小由馮太后撫養,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北魏第一個系統接受漢文化儒學教育的皇帝。《魏書》高度評價孝文帝深厚是漢文化修辭:“五經”之義,覽之便講……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
1.背景:
戰亂頻繁
民族交融成為歷史潮流
前秦
長安
思考:結合背景,思考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
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
(二)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改革
2、改革內容
改革時期 主要領域 具體政策
前期 (馮太后攝政) 制度創設為主
后期 (孝文帝親政后)
遷都洛陽、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語、通婚姻
“漢化”政策
改革實質:
少數民族政權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也是漢化的過程
3、影響
①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北方社會經濟發展
②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
③縮小了南北差距,
④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俸祿制
均田制
三長制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三)王安石變法(北宋宋神宗期間)
1.背景:
北宋中期
①社會危機:“三冗兩積”的社會局面致使北宋中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②邊疆危機:北部邊境常受游牧民族的襲擾(西夏、遼)。
③“慶歷新政” 失敗:范仲淹主張改革腐敗的官僚機構,因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敗。
2.內容
思考: 請結合表格信息,分析王安石變法具體舉措的用意。
選拔和培養人才
推動改革順利進行
擴大統治基礎
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提高軍隊素質和戰斗力
節省軍費開支
思考: 從變法的具體措施中可以看出變法有何特點?其結局。
特點: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制
結局:失敗
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用 意
從史料解讀王安石變法
史料一 (王安石)不忍貧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民無貧富,兩稅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緣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蘇轍《欒城三集》
史料二 變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實踐,雖還遠遠談不到解放生產力,但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總還是有一些幫助的,因而是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的。王安石既有軍政韜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根據史料一,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
(2)史料二是從哪個角度對王安石變法進行評價的?
(1)損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反對;新法在執行中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有些措施欠妥當)
問題探究
(2)從生產力的角度和對歷史貢獻的角度進行評價。
3.評價
(四)張居正改革(明神宗執政時期)
材料一 其大者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疾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虧,其他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舉,而五者乃其尤大較著者也。
——張居正《論時政疏》
材料額二 隆慶五年,全年財政的總收入只有250萬兩,而支出達到400多萬兩,赤宇超過三分之一。
——摘選自劉志琴《張居正評語》
1.背景:
韃靼劫掠
倭寇襲擾
葡占澳門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
2.內容
提高行政效率
①穩定邊疆,促進邊疆發展
②推動民族交融
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
①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②減輕農民負擔
緩和社會矛盾和統治危機
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征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
自主學習:閱讀課本P23,完成下表
3.作用及結果:
①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封建統治危機暫時緩解。(史稱“萬歷中興”)
②他死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
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進行改革。
為什么苦心經營十年,卓有成效的改革卻一朝顛覆呢?
“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編氓,不利于士夫”
“威柄之操,幾于震主,卒致禍發身后”
張居正死后,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彈劾他的奏疏就紛至沓來。改革措施中除一條鞭法外,其他幾乎全部被廢止。
敗因:改革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缺少統治者的支持;明朝時弊過多,積弱已久;張居正自身的問題……
問題探究
◎張居正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從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認識?
思考影響改革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是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者的策略和措施是否合理;
(3)改革者的個人品質;
(4)當時的內外環境是否有利于改革。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
商鞅變法 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變法 張居正改革
時間 戰國 北魏 北宋 明朝
背景 諸侯紛爭,社會變革 民族沖突與交往 內憂外患 統治危機
內容 廢兩制(井、世),獎耕戰,行兩制(連坐、縣制) 實行三制(俸、均、三);遷都+漢化 商業貸款、兵農合一 整肅吏治,裁減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一條鞭法)
性質 影響
封建性質的改革
富國強兵,奠定秦統一基礎
促進北魏發展;加快民族交融;利于國家統一
初期有效,后被廢止;
富國未強兵
暫緩危機,
幾乎廢止
思考:結合表格思考中國古代變法和運動呈現出的異同點。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救亡圖存
政治: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提倡西學,議論時政;主張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避免像波蘭那樣亡國的命運
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課本P23,概述甲午戰爭失敗“震撼了中國社會”的結果?
1.背景
(一)戊戌變法
回憶:結合史綱上相關內容,概述下列維新派人物的共同主張?
2.代表人物
政治上:建立 制
經濟上:發展 經濟
思想上:反對封建禮教,要求變法圖強
君主立憲
資本主義
3.時間:
4.內容:
5.結果:
戊戌變法措施 政治 ①改革行政機構;
②裁汰冗員,澄清吏治,
③取消旗人享有國家供養特權等
經濟 ①保護并獎勵各行業發展;
②獎勵發明創造;
③提倡私人辦實業;
④改革財政等
文化 ①改革科舉制度,開經濟特科;
②開辦學堂,改造舊式書院;
③翻譯國外書籍,公派留學等
◎戊戌六君子被殺
◎京師大學堂
1898年6-9月
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
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慈禧太后廢除了大部分的變法措施。
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從這時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義的知識分子已經出現。這些人,或脫胎于洋務運動;或驚醒于民族危機。他們處多災多難之世,懷憂國憂時之思……成為最自覺的承擔時代使命的社會力量。 ——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據材料及所學,分析戊戌變法給近代中國帶來怎樣的作用及啟示。
6.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②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啟示: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了資階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國行不通的






封建


無實權
頑固派
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單薄
脫離群眾
民族
資產階級
人民
群眾
根據圖示,說說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軟弱性
妥協性
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低,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直接原因: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掌握實權,實力強大;維新派缺乏正確理論指導,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只寄希望于沒有實權的皇帝和極少數官僚,……。
(二)、清末新政(庚子新政)1901--1911
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政府統治危機日益嚴重。
2.內容:
3.評價:
①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②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反而加速革命爆發。
思考:結合材料和課本內容,請評價新政。
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
【探究】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20世紀初清政府改革
改革之舉 革命之浪
1901年外務部 1903年商部 1905年學部(廢科舉) 1906年資政院 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 1909年第一屆咨議局會議 1911年5月成立皇族內閣 1911年11月憲法十九條 1894年興中會成立
1905年同盟會成立
1906年萍瀏醴起義
1907年廣東惠州起義、廣西鎮南關起義
1908年安徽安慶新軍起義
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
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
1911年11月武昌新軍起義
根據史料,歸納20世紀初清政府改革的特點。
清政府的改革力度日益加大;范圍越來越廣泛,從經濟改革到政治改革;是一場現代化運動;政治改革具有滯后性和虛偽性。
核心素養
三·民國時期的改革(1912—1949)
概況:
結果:
中華民國建立后,南京臨時政府和后來的國民政府,都陸續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
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改革多以失敗告終。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民主改革是中國政府對舊中國所進行的政治改革。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鞏固了新生政權。
1953年到1956年底,通過“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
從1950年到1953年春,全國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勞動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過渡時期(1949--1956)——深刻轉變
土地
改革
三大
改造
民主
改革
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二 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1978)
開端:
曲折:
意義:
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召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開端。
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
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
“大躍進”運動
人民公社化運動
《論十大關系》
中共八大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
中共十八屆三種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作進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
2013年
2017年
2012年
1978年
2019年
三·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時期:1978—至今
(1)重大決策
農村改革
城市改革
對外開放
所有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
五位一體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取消農業稅,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
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興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
加入WTO,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貿區,
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從單一的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
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2)改革開放領域及進程:
4.意義:
(1)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2)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帶一路”建設
改革開放40年的城市
思考:40多年來,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它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哪些寶貴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改革要符合民心、順應時代潮流;
改革開放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
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與改革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宋王安石變法
張居正改革
戊戌變法
清末新政
民國時期的改革
土地改革
經濟改革
十一屆三中全會
民主改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改革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改革開放
黨的十八大
黨的十九大
十九屆四中全會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
本課小結
【典例研析】 (2020·山東高考)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
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
【答案】C
【解析】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
課堂練習
THANK YOU
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南城县| 青铜峡市| 晋江市| 肇源县| 望都县| 通渭县| 资溪县| 正定县| 珠海市| 石渠县| 乐清市| 罗甸县| 资溪县| 大兴区| 九台市| 浦北县| 雷波县| 疏附县| 青龙| 塔河县| 山西省| 肃北| 马公市| 越西县| 建瓯市| 石柱| 泾阳县| 宁津县| 河津市| 申扎县| 建宁县| 定边县| 辽阳市| 南雄市| 沅陵县| 中江县| 韶关市| 光泽县| 平谷区| 青海省|